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56章

第56章

但还是忍不住想听听陈景恪的解说。 朱标则一直在思索,之前他并未关注过货币的事情。 虽然也能理解陈景恪的话,却并不是很透彻。 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完全明白。 陈景恪说的也有点兴奋了,毕竟对面可是朱元璋和朱标啊。 给他们上课,很难不激动。 更何况讲的又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不是金融,而是三国史。 前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对这段将星璀璨的历史最是喜欢,专门看过很多相关研究资料。 对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人口分布、物价变化、经济结构等等,都有所了解。 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他觉得自己靠着这些资料,就能混的风生水起。 可惜,他穿越到了并不是很了解的明朝。 “吴国也闹钱荒,他们就弄出了一当五百、当一千甚至当五千的大钱。” “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上百业凋敝,这些大钱并不为百姓接受。” “非但没能造福于民,反而加剧了百业的衰败。” “蜀国直百钱也就在这时候流入,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到了后来,蜀国钱币几乎将吴国本地钱币,挤兑的无法生存。” 前世考古曾发掘了十五座东吴墓葬,出土了大量钱币。 这些钱币里共有三国钱币四千枚,其中蜀国钱币三千九百枚,吴国本地钱币只有五十枚。 丧葬自古以来就是大事,陪葬的钱不可能是劣质品。 由此可见,蜀国钱币在当时的地位。 “魏国的情况更加特殊,魏文帝对钱的了解还不如吴国,他竟然直接废除了钱币,改为以物易物。” “然而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一条政策改变。魏国不铸造钱币,这个空白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蜀国钱币顺势流入,迅速通行魏国。” “此时,蜀国只需要不停地造钱,就可以从魏吴两国,买到源源不断的物资。” “这也是为何蜀国仅靠一州之地,就能接连不断的发起战争的原因。” “诸葛丞相能六出祁山,也多得益于此。” 朱标忍不住说道:“魏吴两国的百姓,又不能跑到蜀国用直百钱购买物品,他们就不怕出问题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方才我说过,朝廷发行的钱币,已经不单单是钱币,还是一国的信誉。” “蜀钱在信誉上,已经获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除非他自毁长城,否则没人能动摇直百钱的地位。” “而蜀国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几座官仓始终是开通的。” “任何人只要拿着直百钱,随时可以去兑换等价物资。” “蜀锦是当时最名贵的绸缎,他们甚至将直百钱和蜀锦挂钩。” “如此,直百钱的购买力一直都在,信誉自然也就一直保持的很好。” 朱标眉头紧皱:“魏吴两国难道就任由蜀钱通行,不想办法反制吗?”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元璋先开口道:“大势,蜀钱大势已成。” “吴国百业凋敝无力反制,且他和蜀国是盟友,不能公开禁止蜀钱流通。” “魏国就算重新启用钱币,也无法将蜀钱彻底驱逐,最多蜀钱和魏钱并行。” 陈景恪佩服的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吴国直至灭亡都未能驱逐蜀钱。” “魏国在魏明帝时重新启用五铢钱,然依然无法将蜀钱驱逐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既如此,为何最后蜀国还是亡了?” 朱元璋解释道:“国力,魏武帝留下的家业太厚了,国土和人口都是蜀国的数倍。” “且最肥沃的中原大地皆在魏国统治之下,而蜀国多山川少平原。” “蜀国增加一个人,魏国就能增加五个十个。” “魏国只要拖下去,最后输的就必定是蜀国。”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不让诸葛孔明出蜀。” “反倒是蜀国,靠着一隅之地压了魏国三十年,殊为难得。” “原本我只以为是诸葛孔明谋略高超,不成想竟还有如此隐秘之事。”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景恪:“你能从史书中发现这一点,也非常难得,不错。” 陈景恪对老朱也是心服口服,自己懂这些,是得益于前世各位学者的总结。 朱元璋只是听自己泛泛说了几句,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谢陛下夸奖,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点点头,道:“还有吗,一并说出来吧。” 陈景恪回道:“有,让直百钱获得百姓认可,这只是第一步。臣斗胆自夸一句,我也能做到。” “刘巴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计算,确定了每年发行直百钱的数量。” 朱标疑惑的道:“何解?” 陈景恪解释道:“钱少了会闹钱荒,导致物价贬值。” “钱多了也不行,会造成物价飞涨,钱就不值钱了。” 别说朱标了,朱元璋也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钱多了还不好吗? 没办法,陈景恪只能耐着性子,给他们讲了一下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儿。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铜钱是有实物的,就算发行的比较多问题也不大。” “可是直百钱不行,它是信用钱币,一旦超额发行很容易就会造成钱多的局面。” “如果蜀国不控制发行量,用不了多久直百钱就泛滥不值钱了。” “就好像宝钞,一贯的面额,只能购买六百文的货物。” 这揭老底的行为,让朱元璋老脸色有些挂不住,恶狠狠的瞪了陈景恪一眼。 不过他也没有真的生气就是。 这确实是他的错,对钱不够了解,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政策。 现在陈景恪帮他指出来,还说出了解决办法,他心中只有高兴。 陈景恪连忙嘿嘿傻笑一声,继续道: “发行的少,解决不了钱荒问题。发行的多,会造成钱多的后果。” “如何计算这个发行量,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刘巴真正高明之处,就是他懂得如何计算发行量。” “他应该是将这种算法,传授给了蜀汉掌管钱粮的机构。” “所以直到蜀汉灭亡,直百钱都没有滥发。” 其实,在这里他故意夸大了刘巴的能力。 刘巴只是提出了铸造直百钱,没多久就病逝了。 蜀国计算发行量,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陈景恪杜撰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蜀国确实没有滥发直百钱。 这一点从蜀汉灭亡,直百钱的信用依然没有破产就能看得出来。 陈景恪之所以杜撰此事,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宝钞不能滥发。 朱元璋却不知道这些,听到这里激动的道: “你知道这种算法吗?” 第52章 解决之法 陈景恪摇摇头,道:“臣查阅了所有能查找的资料,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朱元璋很是失望,但又觉得很正常。 要是陈景恪连这都会,那就妖孽的有点过头了。 “咱会派人翻阅典籍,希望能找到相关记载。” 陈景恪连忙提醒道:“其实就算找不到记载也没关系,今人并不比古人差,何必事事依赖古人。” “找来懂钱又懂算学的人加以总结,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也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计算之法。” 朱元璋不禁颔首:“此言在理,咱就做两手准备。若能找到记载最好,找不到咱们就自己研究。” 这话也基本意味着,他接受了之前的建议。 陈景恪心中非常高兴,决定再推上一把: “臣自认为对算学有独到见解,愿意将此学问献于陛下。” 对他的博学朱元璋已经麻木了,并没有觉得惊讶,只是道: “好,你就将算学学问写下来,再呈给咱吧。” “是。” “对钱币,你可还有别的发现?” “还有一些。” 陈景恪又讲了一些要点,但都是对方才那几个要点的补充,并未再提出什么核心观点。 但朱元璋依然听的很用心,这些补充观点,让他对钱的认识更加清晰。 心中已经有了改革的方向。 直到陈景恪表示讲完了,他才赞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不错。” “谢陛下夸奖。” “以后有什么想法,直接来找咱和太子就行,不用拐弯抹角,咱又不是听不进谏言的人。” 陈景恪心道,真的吗,要不咱们聊聊藩王的问题。 “谢陛下,臣知道了。” 朱元璋又问道:“算上上一次,你已经帮咱解决了三个大难题。这么大的功劳,当重赏。” “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只要不过分,咱都能答应你。” 陈景恪正色道:“陛下让一介白身的小子担任太孙伴读,已经是莫大的恩宠,臣岂敢再讨要封赏。” 对他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咱是赏罚分明之人,有功就当赏,你无需推辞。” “这……”陈景恪为难不已,一时间他还真想不到有什么想要的。 这时朱标开口道:“你年龄还太小,现在封赏过重于你来说并非好事。” “既然你一时间想不到要什么,不如等过些年一并封赏如何?” 陈景恪松了口气,道:“谢殿下爱护,臣愿意。” 朱元璋也很满意这个结果,道:“好,那就这么决定了。” 事实上他也并不愿意现在封赏陈景恪。 一来确实如朱标所言,他太年轻,封赏太过容易遭人嫉恨。 二来就是,现在就位居高位,未来不好掌控。 不过作为皇帝,手下的人三番五次的立功,他也不能没有任何表示,所以才有了方才那一问。 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之后他又问了一些钱币方面的问题,陈景恪一一做了解答。 让他对钱币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如何革新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大明的宝钞确有漏洞,该如何修补,你可有想法?” 陈景恪摇了摇头道:“臣倒是想过,只是所想之法都有弊端,贸然实施恐会造成不可测的后果。” 朱元璋很是意外,之前他长篇大论的讲完,都会给出不错的解决办法。 这次竟然说没有。 不过想想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又觉得很正常。 此事关系太大,一个不好就会有无数百姓受害。 恐怕陈景恪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觉得自己的办法不够稳妥。 想到这里,对陈景恪就更是满意。 这小子不错,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该狂妄的时候狂妄,遇到大事从不激进。 果然是个好苗子啊。 “给咱说说你的办法,就算不成,也能作为参考。” 陈景恪这才说道:“一来我想的是,仿照蜀汉之法在全国建立仓库,允许百姓用宝钞兑换物资。”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成不成,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可以在各地建立仓库。” “咱大明天下一统地域辽阔,建立如此多的仓库,费时耗力还劳民伤财。” 还有一点就是,宝钞已经失去信誉。 一旦施行这个策略,必然会引起全民挤兑。 重建信誉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必须要准备足够的资源。 若出现兑不出物资的情况,哪怕只是一时的,也会全盘皆输。 可大明哪来那么多物资? 就算勉强能凑够,可是将这么多物资堆放在仓库里不使用,朝廷也要破产了。 所以这个方法是绝对不行的。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臣也是后来才想到这一点。” “之后臣又想,要么就在天下各地开设钱庄,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铜钱。” 朱元璋再次摇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意思很明显。 这个方法还不如第一个。 筹措物资虽然麻烦,但勒一勒裤腰带还是能凑出来的。 可这么多铜钱,朝廷是真无能为力。 “后来臣又想,以茶、盐等物资,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宝钞……” 陈景恪又接连说了好几种方法,都存在很大漏洞。 不过这些方法,依然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你能想到这么多法子,已经很不错了。” “虽有漏洞不可单独施行,但有些法子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陈景恪谦虚的道:“谢陛下。” 这时,一直在思考的朱标忽然开口道:“爹,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 朱元璋高兴的道:“哦,快说什么法子?” 朱标说道:“这是一个复合法,需要多管齐下。” “一,先规定一个期限,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从盐场买盐。” “盐商必然会大量从民间收购宝钞,如此就能减少民间持有宝钞的数量,还能减小百姓的损失。” “为了不影响盐法,这个期限不能太长。” 明朝盐法规定,盐场国有,盐商想买盐,必须用盐引。 获得盐引的办法只有一个,运送军需物资去边关。 现在有一个法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盐田买盐,那些盐商必然会主动购买宝钞。 但这么做会影响边关物资运送。 不过,只是短期的话问题不大。 可以提前囤积物资,也可以征用民夫运送,总能渡过难关。 所以朱元璋点头道:“不错,还有呢?”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陈景恪露出思索之色。 这个法子确实可行,盐商的财力毋庸置疑。 他们出手收购宝钞,确实能有效减少民间持有量。 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大批量收购,宝钞价格必然上涨,也能减少百姓的损失。 而朝廷付出的,就只是一些盐。 民间宝钞数量减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压力都要小很多。 就是不知道朱标后续步骤如何。 朱标继续说道:“二,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这一点至关重要。” “既可以吸纳民间宝钞数量,也可以防止盐商恶意压价。”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纳税,也能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朱元璋再次颔首,说道:“可以先发布诏令,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然后再行宝钞买盐之法。” 朱标道:“爹说的是,不能给盐商钻了空子。” “这两条政策发布之后,民间持有的宝钞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然后我们再效仿蜀汉之法。” “在应天府广建仓库,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物资。” “等应天府的百姓习惯了宝钞,自然而然的就会向外扩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各地模仿。 有了榜样的作用,宝钞就能以应天府为中心,扩散至全国。 朱元璋问道:“只在应天府开通兑换,别处的百姓是否会有怨言?” 朱标解释道:“经过盐商收购,民间的宝钞数量大大减少。”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交税,百姓只需要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 “用不了一年,宝钞就能重建信誉,些许民怨自然消失。” 陈景恪也思索起来,这个办法有不足之处,会让百姓受到一定损失。 可世上哪有万全之策,什么都想保全最终更可能是什么都保不住。 况且让盐商收购宝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百姓的损失。 所以,这个方法还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你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第54章 目标,倭国 银矿? 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倭国。” 倭国? 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老师,喘给我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