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回宫,劳烦老哥在这天给我送来。” 杜同礼将要点一一记下,道:“好,交到我身上。” 两人又聊了几句,杜同礼就起身告辞。 陈景恪拦住他,给了他一个巴掌大的青瓷细口花瓶。 并非是什么特殊玩意儿,宫里到处都是,他专门问马秀英讨要了几个,而且说明了是用来送人的。 马秀英也没在意,就给了他一堆。 但对宫外的人来说,这东西就稀罕了。 好不好看,价值多少不去说,关键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就好比前世有人从国宴上拿了几个打火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稀罕物。 果不其然,杜同礼那叫一个喜欢,假装推辞了一下就小心翼翼的收了起来。 送走杜同礼,陈景恪也没了出门的兴致。 来到书房,回忆了一遍各朝代的经济情况。 又将自己所知不多的,关于金融货币的知识给写了下来。 然后用现代金融货币知识,对各朝代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 他已经准备好,回宫好好给朱元璋和朱标上一上金融课。 古代重文轻理,算学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账房更是技术门槛非常高的工作。 至于金融知识,古人是没这个概念的。他们对金融经济的认识,还非常的朴素。 但也并非所有人都不懂,几千年的历史,总会出现一些妖孽的。 比如三国时期蜀汉发行的直百钱,这就是最早的信用货币。 有效的缓解了蜀汉的货币压力,激活了经济。 只是可惜,直百钱在古代被视为恶政,是压榨百姓的手段。 甚至二十一世纪都有人持这种观点。 只是他们没搞清楚,什么叫滥发货币,什么叫有计划的发行信用货币。 直百钱可以在蜀汉各个国有仓库里,购买等价的物品。 这种有保证金的货币,怎么都和压榨扯不上边吧? 到了唐朝,因为铜荒,搞出了通宝。 开元通宝是历史上第一种半信用货币。 为什么说是半信用呢,因为它依然是金属货币。 但含铜量只有购买力的三分之一。 之后,通宝的概念就被各朝代所接受。 宋朝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交子。 只是并没有大面积普及开来。 而且宋朝人还是比较保守的,交子只是辅助货币,国家准备了大量货物作为担保。 明朝时期,宝钞就变成了法定货币,朝廷也根本就没有准备保证金。 官吏工资、缴纳赋税等等,都要用宝钞。 结果就是,宝钞迅速贬值。 百姓平日里有宝钞也不敢存起来,必须要抓紧用掉,否则就会贬值。 可是等到缴纳赋税的时候,朝廷规定必须使用一定额度的宝钞。 怎么办? 只能高价问别人买。 于是就有人开始囤积宝钞,平时低价收购,等到缴纳赋税时高价卖给百姓。 老百姓里外里被坑两次。 可以说,明朝的经济政策,是历代以来最拉胯的。 最终也因此而亡。 之前没想到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发现了,陈景恪就不会袖手旁观。 定个小目标,给老朱科普一下什么叫金融,什么叫货币吧。 第48章 给老朱上课迫在眉睫 立国之初的那几任君主,是一个朝代的制度的主要制定者。 后来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则只能沿用他们的制度。 即便明知道这套制度有问题,也没有办法。 变法太难了。 明朝前几任君主,从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国方面确实存在着短板。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问题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过的,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朱元璋无视土地兼并的现实,强行规定赋税额度不得低于往年。 比如宝钞制度,再比如低到几乎不存在的商业税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为征北大将军,他的功绩能排在史书前列。 作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宝钞貌似就是在他手里泛滥的,为了北伐大量印发。 朱元璋时期还有一定购买力的宝钞,彻底沦为废纸。 下西洋确实为他赚到了海量钱财。 修建顺天府,修长城,征草原等等,都离不开下西洋赚到的钱。 然后呢,他竟然异想天开的,用香料给群臣发工资。 关键是,他还无视香料降价的事实,官方规定了香料的价格。 官员领到香料,拿到市场上只能折价出售。 贬值的宝钞加上香料,当时的官吏俸禄还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说,下西洋朝廷受益,全体官吏吃了大亏。 等朱棣驾崩,户部尚书夏元吉上书请求停止下西洋,让此事成为绝响。 后世人都在喷夏元吉,说他阻断了中华向外的脚步。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个人能改变的吗? 不,必然是群情激愤,文武百官一致反对。 夏元吉只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换成你,会支持下西洋吗? 大明的俸禄本就很低,你还用香料坑我们,我们不要养家糊口的吗? 只能说,根子坏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炽是个有为之君,然而寿命太短,十个月就驾崩了,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好圣孙朱瞻基,有功有过不提也罢。 总之,到了这会儿,大明磕磕绊绊走了几十年,各项制度已经固定下来。 后续的君主,有能力的,也只能修修补补。 没能力的干脆摆烂。 大明的核心问题,自然是文官集团力量太强。 但之所以会出现文官独大的局面,也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然后被读书人钻了空子。 陈景恪越想就越觉得头皮发麻。 之前他以为,大明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淮西和江浙派系强势,南北贫富差距,军户制度,官员俸禄问题,藩王问题。 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差不多了。 等朱元璋没了,朱标继位就开始着手改革,最迟在朱雄英当政期间,要将这些问题全部解决。 然后就是开启大航海,让华夏文明走出去。 以华夏文明的底蕴,只要肯正视外面的世界,对其他文明绝逼是降维打击。 然而现在他才知道,自己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这丫的整套制度都有问题,若不加以解决,早晚重蹈覆辙。 而且有些制度只能老朱来改变,后来的君主想变,难度就要提升许多倍。 本来他还想先蛰伏个十年八年,等老朱没了再发力。 现在看来计划要提前了。 必须要给老朱上课了。 一个国家的制度千头万绪,很难一次性讲清楚。 那就先从宝钞,也就是货币来说。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大部分都在围绕钱粮二字运转。 从货币延展开来,最后能将整个制度都包含进来。 老朱听不听先不说,至少要给他普及这个概念。 对了,一定要让朱标在场。 他算是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多想法上比老朱更全面。 要是两父子都不听,那就只能指望朱雄英了。 接下来两天,他也基本没有出门,一直在家里思考这课该怎么讲。 有空了就陪着冯氏和陈远,日子倒也过得充实。 第三天,杜同礼早早的就将宝钞资料送了过来。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更是无语到了极点。 老朱这是对货币和金融一丁点都不了解啊。 他禁止金银交易,禁止以物易物,想购买物品只能用铜钱和宝钞。 只能说,但凡他懂一丢丢经济知识,都不可能制定出这样的制度。 钱荒每个朝代都有。 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规定铜钱为主币,布帛可以作为辅币,粮食也可以拿来作为一般等价物。 所以之前朝代虽然也有钱荒,却都没有闹出大问题。 独独明朝,直接将辅币去除了,以物易物竟然是违法的。 当然了,他制定这个制度,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然而更大的问题来了。 他光发行纸币,却没有准备任何保证金。 关键是,他只发行不回收。 什么意思呢,就是朝廷可以用宝钞收购你的东西,你还不能拒绝。 你却没有办法用宝钞,从朝廷手里购买任何东西。 看到这里,陈景恪笑了。 没想到老朱竟然还有如此天真的一面。 也就他是开国之君,对国家的掌控能力特别强。 但凡换个皇帝,早就崩盘了。 看来刚才还是冤枉朱老四了,就算他不大量发行宝钞,这玩意儿也难以为继。 他只是在关键节点上,稍稍推了一把而已。 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然而说起来轻巧,落在万民身上就是能压死人的大山。 百姓日子本来就过的苦,一个壮劳力去码头当一天苦力,也就八到十文工钱,结果还会贬值。 每一文钱对他们来说,都是关乎身家性命。 所以,这件事情必须得到解决。 陈景恪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之前他还想着,眼前解决不了,就等以后再说。 现在他一天都不想等。 因为每多等一天,就会有不知道多少穷苦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回宫后他先花了两天时间,将杜同礼给的资料整理出来。 然后再想好说辞,以及该以何处为切入点展开讲课。 等一切都准备好,他才趁着朱元璋和朱标都在乾清宫的时候,找到了两人。 第49章 给老朱父子上课 “臣,参见陛下,太子殿下。” 朱元璋很是好奇:“哦?你主动来找咱倒是少见,可是有事?” 陈景恪将写好的关于宝钞的奏疏双手举起: “臣此次出宫无意中得知了一些宝钞的情况,故斗胆上书一封,请陛下一观。” 正常来说奏疏是要先递给内阁,他们翻阅之后再呈送到皇帝手里。 但陈景恪是近臣,本就拥有上达天听的资格。 且朱元璋也并不反对臣子越级给他奏事,更是少有的鼓励百姓告御状的天子。 所以他这样上奏疏并不违规。 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看过奏疏的内容,他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道: “你所说之事咱亦知晓,咱已经命官吏尽量向百姓解释,只是他们心中依然存有顾虑。” “不过咱相信,时间长了他们定然能接受的。” 陈景恪默然,他没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看待此事。 不过想想也正常,老朱不是文过饰非的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政策有问题,肯定会改。 之所以还坚持使用宝钞,是真的相信这东西好用。 眼下只是老百姓还不习惯,属于改革的阵痛期。 等过上一些年,百姓习惯了,自然就没问题了。 但,别的政策或许如此,货币完全是另一种东西啊。 朱元璋看出了他的想法,皱眉道:“怎么,你有不同看法?” 陈景恪并没有回答,而是道:“臣最近读史书偶有感悟,想请陛下指点,不知陛下可能拨冗一听。” 朱元璋眉头一挑,饶有兴趣的道:“哦,你要给咱讲课?” 陈景恪并没有否认,只是道:“请陛下准许。” 朱元璋真觉得挺意外的,这小子平日里很低调。 今天竟然主动要讲东西,稀罕。 朱标也差不多,以前他会觉得陈景恪猖狂……嗯,现在也觉得狂妄。 不同的是,他已经认可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也很好奇,陈景恪要讲什么东西。 朱元璋挥手让侍者全部离开,才说道:“好,你说。要是说的不好,别怪咱惩罚你。” 陈景恪拱了拱手,说道:“远古时期,并没有钱,人们交易只能以物易物。” 朱元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陈景恪就是要讲‘钱’的历史。 莫非他能解决宝钞的问题? 想到这里,他不禁集中了精神。 朱标也不禁期待起来。 上次陈景恪讲了一次史,解决了科举的很多隐患,还弄出了内阁制。 这次不知道又会提出什么建议。 “但以物易物非常不方便,比如一个人想用粮食换一只羊,可是有羊的人想要布,有布的人想要鱼。” “这个人就只能先去换鱼,再用鱼换布,最后用布换羊。” “交易的过程可以说非常的繁琐,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交易失败。”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东西来充当中间的媒介,于是‘钱’就诞生了。”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钱是这么来的。 其实陈景恪讲的东西并不复杂,在读书的时候,他们也看到过相关记载。 只是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些零碎信息串联起来。 陈景恪做到了,就是能力的体现。 这小子有狂的资本。 朱元璋眼睛里露出欣赏之意。 很多人以为他讨厌狂徒,其实并不是,他只是讨厌没本事还清高的人。 本事的人骄傲,他会认为很正常。 当然了,前提是这个人愿意为朝廷所用。 不愿意为国为民效力,还整天秀存在感,他绝对不会惯着。 陈景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且愿意为朝廷所用。 朱元璋自然愿意给予他更多的宽容和欣赏。 “但是该用什么东西来充当这个媒介呢?有人用特殊烧制陶片,有人用某种动物的骨头……” “中原地区远离大海,贝壳是很稀有的东西,慢慢的贝就成了‘钱’。” “所以许多和‘钱’有关的字,都是贝字部首,比如财、贵、贱、贼、赚等等。” 父子俩再次连连点头,原来如此。 朱元璋更是开口道:“你不说咱还没注意,竟真是如此,长见识了。” 朱标亦点头认同。 陈景恪谦虚的道:“一点浅见,陛下谬赞了。” “但是贝壳易碎,携带和储存都不方便。” “还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贝壳,这东西不能吃又不能用,凭什么换走我辛苦劳动得来的果实?” “人们需要一种更好的媒介来充当钱。” “恰好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了铜……于是铜就成了钱。” 这时,陈景恪忽然问道:“陛下、太子殿下,你们可知为何铜能成为钱?” 朱标下意识的回道:“因为铜稀少珍贵。”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摇头道:“首先因为铜有用,它能铸造成各种器具……” “然后又因为稀少,于是就被选中作为钱。” “也就是说,铜本身就具备价值,所以才值钱。” 朱标点点头:“原来如此,受教了。” 然而朱元璋却露出沉思之色。 陈景恪为什么讲‘钱’的历史?因为宝钞。 他又特意强调铜为何成为钱,肯定意有所指。 那么,为什么铜会取代贝壳? 因为它本身就有用,买回家就算花不出去,也能铸造成铜器。 贝壳一点用都没有,只是单纯稀少而已,很多人自然不认可。 这和宝钞何其相似。 一张纸写上几个字,就想将百姓的劳动成果换走,谁都不愿意。 难道咱推行宝钞真的错了吗? 不过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说道: “继续说,后来呢。” 陈景恪知道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思考,心下很是开心: “铜很快就取代了贝壳,成为了所有人都认可的‘钱’。” “慢慢的,人们心中对钱的认识就越来越清晰。” “所谓钱,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媒介而已,铜可以充当,别的东西也可以。” “于是只有装饰作用的黄金,因为其稀少,也成为了钱。” “可以说,黄金能成为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代表着人类对钱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50章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 黄金能成为钱,代表着人类对钱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元璋越琢磨就越觉得这句话含义很深刻。 说起来,这玩意儿的功能真的很鸡肋。 质地柔软没办法制作成武器,又很沉重制作成器皿使用也不方便,还没有铜铁结实。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装饰。 照理说,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钱才对。 可事实上,它确实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为什么? 稀有? 不,不对。 贝壳也很稀有,当初大家一样不愿意接受。 不能接受贝壳?为何能接受黄金? 难道仅仅是因为认知上的提升。 不,问题不应该如此简单,这其中必然有自己还没参透的玄机。 如果我能参透这个玄机,是不是也能让大家接受宝钞?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变得激动起来。 不禁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朱标心下诧异,老爹怎么忽然变得这么着急起来了?难道他领悟到什么新东西了? 毕竟当了多年的副皇帝,有了这个想法,他也很快就想到了关键节点。 黄金很鸡肋,为何能成为钱?莫非陈景恪找到其中的原因了? 若真如此,那宝钞就有救了。 难怪老爹这么着急。 陈景恪却并没有如他们所愿,讲黄金为何会获得所有人的认可。 他就是要吊两人的胃口,让他们主动去思考。 这样等到揭晓答案的时候,他们才会更加的认同。 “但黄金稀少且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用不到,所以铜依然是最主要的钱。” “……先秦诸国都有自己的钱,秦始皇一统六国,废除其它钱币,统一采用圆形方孔钱。” “……到汉朝推行五铢钱,成为了最优秀的钱币。据说一直到隋唐时期,都还能直接使用。” 朱元璋父子俩见他磨磨唧唧,就是不进入正题,心中那叫一个着急。 又怕胡乱出声打乱了陈景恪的思路,只能耐着性子听。 同时,心中也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为何大家会认同黄金。 以两人的见识,自然想出了许多理由,可最后都被自己一一否认。 只是他们没有发现的是,随着思考他们对‘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陈景恪一直在观察父子俩,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话锋一转道: “要论对钱的认识,我个人首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巴。” 父子俩精神一振。 刘巴? 很陌生的名字,他做过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吗?陈景恪竟然如此推崇他。 陈景恪很满意这种效果,提问道: “陛下,殿下,你们可曾听说过直百钱?” 得到提醒,朱元璋率先想到了这个人,道: “咱知道了,刘巴提出铸造直百钱,解决了蜀汉钱荒问题。” 是了是了,直百钱和宝钞无异,若是知道时人为何接受直百钱,不就能解决宝钞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他变得激动起来:“陈景恪,你知道直百钱的秘密?” 陈景恪点点头,却依然没有揭晓答案,而是继续问道: “北宋蔡京曾经铸造过当十大钱,却被万民唾弃。” “同样是大钱,直百钱通行魏蜀吴三国,直到梁武帝时期民间还在使用。” “而当十大钱,在当时就失败了呢?” 宋朝离的毕竟比较近,明朝时期的人,对当时的情况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朱标回道:“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供宋徽宗享乐……” 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因为他也醒悟过来,这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是啊,直百钱更夸张,为何成功了? 当十钱反而成了掠夺民财的恶政? 朱元璋终于憋不住了,一拍桌案:“你小子再吊咱的胃口,小心咱打你的板子,快说缘由。” 陈景恪‘嘿嘿’憨笑一声,连忙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决策者发行此种钱币的初衷,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有些疑惑,什么意思?这和决策者的初衷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毕竟执政时间更久,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同的道: “言之有理,因人成事,决策者的初衷决定了后续政策以及施行手段。” “蜀汉发行直百钱,是为了缓解钱荒造福于民,所以他们会想办法稳定直百钱的价格。” “蔡京发行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所以他们不顾后果。”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因此,儿子受教了。” 陈景恪也颔首道:“陛下英明,若决策者思想不正,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害民的苛政。” “蜀汉决策者们的初衷是好的,然后围绕这个初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了直百钱通行天下。” “刘巴懂钱,更懂民心。” “他知道百姓并不在乎手中的钱是什么,真正在乎的是,这些钱能否从发行者手里换取物资。” 朱元璋父子俩都有些疑惑,不是听不懂说的什么,而是不理解这一点真的就这么重要? “最初的钱是交易中自发形成的,所以选择了本身就具备价值的铜。” “后来发行钱币的变成了国家,每一枚铜板里,都蕴含着国家信誉。” “如果百姓拿着国家造的钱,却没有办法从官仓里换取一粒粮,这种钱就算是用黄金打造的,也没人用。” “原因很简单,朝廷自己都不认可的钱,百姓就更不敢信任了。” “如果百姓拿着钱,可以从官仓里兑换任何物资,那么就算这钱是一张纸,也照样能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 因为他只发行了宝钞,却不允许百姓用宝钞从官方兑换任何东西。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刘巴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发行直百钱之前,先一步建立了好几座仓库,堆满了各种物资。” “规定百姓只要拿着直百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官仓兑换等价的物资。” “如此,直百钱迅速获得百姓的信任,通行蜀地。”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与之相反的是魏国和吴国,他们的操作,变相的帮助蜀国直百钱通行天下。” 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魏国和吴国的操作? 朱元璋隐约猜到了一些,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老师,喘给我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