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不相信什么暴毙。 她的死,可以说起因皆是因为自己。 若没有自己的那一番操作,她也不会被怀疑,前世就顺利等到了朱允炆继位。 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朱元璋心目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谁? 毫无疑问,马皇后、朱标、朱雄英。 但凡有一点可疑之处,他必然会一查到底。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吕氏做过什么,必然能查出蛛丝马迹。 甚至就算她没做过,只要朱元璋产生了怀疑,她也很难活下来。 只是没想到的是,朱元璋下手会这么快这么干脆。 果然不愧是开局一个碗得天下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用暴毙的方法,而不是先废除太子妃,然后再杀掉。 这个倒是很好猜,家丑不可外扬。 要是传出太子妃谋害太孙的消息,皇家将威严扫地。 对朱雄英来说,也容易造成心理阴影。 也会让后宫其她嫔妃产生不该有的想法。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此让唐朝的皇位传承充满了血腥味。 老朱可不想大明也变成这个样子。 且吕氏能体面的死,估计也和她娘家的情况有关系。 她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就她一个女儿,父亲吕本在五年前就去世了。 可以说吕家就她一个人。 如果她娘家还有人,朱元璋绝对不会这么轻易就放过她。 更可能是,先用赵瑁案将吕家全拖下水,然后以此为借口废太子妃。 再过上几天,就会传出废太子妃羞愧自缢的消息。 然后一口薄棺了事。 现在至少她还是以太子妃的身份下葬的。 让她暴毙,估计也有一部分是防着淮西一系暴动。 虽然朱元璋一直敲打淮西派,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朱标和朱雄英还活着,朝堂就必有他们一席之地。 作为勋贵,与国同休的前提也是皇位顺利传承。 害朱雄英,就是要他们的命,他们不拼命才怪。 虽然吕本一家没有什么人了,但还是有亲族和师生故旧在的。 淮西派会将这些人全弄死,震慑所有人。 而且他们很可能会借此机会扩大打击面,壮大自己的派系。 这也是朱元璋不愿意见到的。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政治远比自己想的要复杂。 前世很多人在网上指点江山习惯了,总觉得肉食者也就那样,并不比自己强。 自己坐在他们的位置上,肯定也能做的好。 真正接触过顶级肉食者,他才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真把一个政治小白放在这个位置上,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还好自己一来就弄了两张护身符,可以站在高处一点点观摩学习。 否则,就自己的出身和见识,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个医生,平平安安过一辈子。 要说陈景恪自己有没有愧疚什么的,其实他内心很复杂。 对这一世的吕氏来说,确实有点愧疚,为了保护自己将她推入火坑。 但想想前世的朱允炆,又觉得她死的好。 朱雄英对于吕氏的暴毙也很震惊,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难过,却也主动要求以儿子的身份穿孝送终。 朱标什么都没说,朱元璋竟也没有反对,甚至还非常的欣慰。 陈景恪在意外之余,略微一想就猜到了缘由。 孝心。 后宫嫔妃病逝,他让朱标披麻戴孝。 朱标不同意,死的又不是我娘,现在穿孝不知道的还以为给你穿的呢。 老朱气的拿着剑追了他好几条街。 难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礼法? 不,他知道,但他更看重孝心。 法度是国家的。 孝心是老朱自己家的。 在法理上嫔妃的身份不如太子尊贵,可就老朱自己家来说,嫔妃就是朱标的长辈。 给长辈穿孝怎么了? 轮到朱雄英和吕氏也是一样。 在明面上,吕氏是以太子妃身份暴毙,朱雄英作为晚辈就应该穿孝。 本来朱元璋也有些犹豫,要不要让朱雄英穿,毕竟这个恶毒的女人谋害过他。 可是现在朱雄英主动要求穿,他心里只有高兴。 咱的乖孙是真孝顺懂事,像咱。 陈景恪作为太孙伴读,自然也要陪着朱雄英参加葬礼。 期间他终于见到了朱允炆,白白净净很是乖巧可爱,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惶恐。 陈景恪叹息一声,毕竟还只是个五岁的孩子啊。 在父亲忙于政务难得一见的情况下,母亲就是他的一切,现在他的港湾没了。 本来他还在想,要不要让朱雄英照顾一下这个弟弟。 谁知还不等他开口,朱雄英主动牵住了朱允炆的手,一直将他护在身后。 “别怕,有大哥在。” 朱允炆像是找到了依靠,牢牢抓住他的手不放开。 他应该是许久没睡了,不一会儿竟沉睡过去。 按照规矩,作为亲生儿子哪怕睡着了,也不能离开灵堂。 朱雄英就让人取来被褥,为他盖好,自己代替他跪灵。 这一切都落在了群臣眼里,大家无不盛赞太孙至纯至孝,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淮西派的是最高兴的,据说他们私下聚会时提起此事,都兴奋的表示,吾等无忧矣。 陈景恪也赞叹不已,他很清楚这些都是朱雄英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人教他。 这孩子,目前来看,能处。 第45章 葬礼?秀场! 朱元璋、马秀英作为长辈,自是不方便主持吕氏的葬礼。 朱标不露面,朱允炆又年龄太小,事情一度变得有些尴尬。 可是朱雄英的出现,让这场葬礼变得隆重起来。 宗人府和礼部的官员,自发的围绕他展开工作。 要说朱雄英能力多强,那是过于吹捧了,毕竟年龄在那摆着。 真正的工作都是下面的官吏做的,他只需要听指挥就行了。 可他沉着冷静从容不迫的气度,却让所有人都赞赏有加。 以前只是听说太孙聪慧,其中朱元璋夸的最多。 但大家并未真正见过,心中难免会有疑虑,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现在这种担忧完全消失了,太孙何止是聪慧,简直太优秀了。 陈景恪渐渐也发现了这一点,心中很是无语。 这场葬礼,几乎成了朱雄英个人的秀场。 不知道吕氏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在封棺的时候,朱标终于出现了。看着吕氏有些狰狞的僵硬脸庞,他眼神非常复杂。 之后他作为丈夫,主持了葬礼的剩余流程。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陈景恪心中很是开心。 朱标终究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最后还是念在夫妻情谊来送吕氏最后一程。 对臣子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尤其是对陈景恪自己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意味着他那两张符护身,作用会更大。 吕氏只是太子妃,她薨逝并非国丧,也就葬礼那几天比较隆重。 等葬礼结束,大家很快就不再关注此事。 老百姓继续过自己的生活,读书人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科举做准备。 官吏们一边战战兢兢的工作,一边祈祷自己别被赵瑁案牵连进去。 陈景恪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不过也有变化。 朱雄英身边多了四个拖油瓶,朱允炆、朱允熥以及朱雄英的两个嫡亲妹妹。 朱允炆不提,之前朱允熥兄妹三人,名义上都是吕氏在照顾。 现在她死了,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部陪葬,他们就没人照顾了。 除非再找一个太子妃,但目前来看朱标也没这方面的心思了。 让别的侧妃照顾,又怕出事。 加上朱雄英表现出来的担当,就觉得让他这个兄长照顾一下或许会更好。 还能培养兄弟姐妹的感情。 不过将他们带到乾清宫一起居住也不合适,这里毕竟是老朱的寝宫,有诸多不便。 也不知道老朱一家子怎么商量的,最后决定,白天他们几个一起去大本堂上课,方便朱雄英就近照顾。 晚上则送回东宫由朱标照顾。 朱标自己受到此事的影响,再加上内阁确实分担了他的大量工作,也决定多花点时间在子女身上。 不过他毕竟有政务要忙,大本堂下课了,这四个孩子会跟随朱雄英到乾清宫偏殿玩耍。 等朱标忙完工作,再带着他们一起回东宫。 所以他们居住的偏殿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小孩就喜欢扎堆,朱元璋年幼的子女们也加入了进来。 每天大本堂下课,这里就乌拉拉的聚集至少七八个孩子。 陈景恪很无奈的变成了幼儿园园长,要抽空看着他们,别出事儿了。 不过还好,湘王朱柏也经常过来玩,可以帮忙照看。 但反过来说,这对陈景恪也是一件好事。 可以趁机和大明未来的亲王公主们搞好关系。 还不用担心被人弹劾私下结交藩王。 对朱雄英来说,就更好了,这些都是他未来的帮手。 所以陈景恪想了想,就将上古神话故事整理了一下,有事儿没事儿就讲给他们听。 比如哪吒传奇什么的。 自然很快就获得了一群小屁孩的认可,顺利融入了大家。 陈景恪可不只是陪他们玩,这期间也对这些孩子的品行进行了一定了解。 只不过这些孩子大多都还小,也看不出什么。 几个年龄大一些的,有两个他觉得很不错。 一个是皇十一子蜀王朱椿,喜好文学,颇有天赋。 一个就是皇十二子湘王朱柏,文武双全的人。 陈景恪私下询问过,朱柏对军事很感兴趣,只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 估计是年龄还小,再加上排行比较靠后,眼下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培养他。 正好给了陈景恪机会,抽空就将《武经总要》上的内容讲给他听。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 除了诸多皇子,就是朱标的几个孩子。 朱允炆各方面其实都挺优秀的,完全看不出一点后世建文帝的品行。 只能说教育改变一个人。 但有吕氏的事情在,朱元璋和朱标不会冒任何风险的。 他这辈子注定不会得到重用,未来基本就是一个太平藩王。 陈景恪也始终和他保持距离,不敢走的太近。 朱允熥今年四岁,性格很内向,甚至可以说胆小。 想想就知道什么原因。 母亲因生他难产而死,父亲忙于政务顾不上他,继母吕氏也不会给他太多关爱。 爷爷奶奶眼睛里也只有兄长朱雄英,几乎不会给他太多关注。 从小到大对他最好的就是奶娘。 养成这样的性格,一点都不奇怪。 只能说,这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不过还好,这辈子他的人生注定和前世不同。 远的不说,在这边玩了没几天,性格就活泼开朗了许多,眼睛里也有了亮光。 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本性。 朱雄英的两个嫡亲妹妹,也是朱标最年长的两个女儿。 大的六岁,叫朱诗语。 小的五岁,叫朱诗韵。 两个小姑娘倒是还好,就是过于守礼了,看起来有些迂。 说起来还真不怪吕氏,就算她想为儿子争皇位,也不至于找两个小姑娘的麻烦。 甚至为了表示自己厚待前太子妃的子女,还会刻意对她们特别好。 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他制定的那一套公主和驸马制度,简直提不成。 就这么说吧,造了九世的孽,这辈子当明朝的驸马。 换成别的朝代,陈景恪或许会想着弄个驸马身份当护身符。 哪怕是宋朝的驸马,也只是不允许出仕而已,夫妻俩还是能过正常生活的。 唯独明朝的驸马,简直提不成,所以他压根就没这方面打算。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眨眼就进入了八月份。 陈景恪心中的弦也紧绷起来,因为前世马皇后就是这个月病逝的。 第46章 回家 前世马秀英在洪武十五年八月病逝,也就是朱雄英夭折的三个月后。 合理的推测就是,朱雄英夭折,她过于悲伤导致暗疾集中爆发,不治而亡。 前世某电视剧做过改编,朱雄英得天花,马秀英亲自照顾也被传染,祖孙两一起去世。 虽然改的有点离谱,但祖孙感情是获得大家认可的。 现在朱雄英被救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没有发生。 再加上有陈景恪提前为她做调理,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照理来说,应该不会出问题。 可就怕万一,陈景恪也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从进入八月开始,他就变得紧张起来,每次为马秀英检查的时间都延长了一倍。 还特意叮嘱她,但凡有一点不舒服,就立即告诉他。 他如此紧张,也引起了朱元璋、朱标等人的不安。 朱元璋找到陈景恪问道:“给咱说实话,皇后的身体怎么样了?” 陈景恪早就想好了借口,面色沉重的道:“娘娘体内的气乱了,我怀疑是暗疾集中爆发的前兆。” 朱元璋大惊:“怎么会这样,前几天还不是好好的吗?” 陈景恪摇头:“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年龄到了吧。” 本来他以为朱元璋会骂人,或者逼迫他一定要治好马秀英,哪知并没有。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似乎想到了什么。 不过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问道:“咱相信你的医术,一定能治好皇后的。” “谢陛下信任,臣必竭尽所能治疗娘娘。” “有什么需要咱做的?” “陛下多陪陪娘娘,别惹她生气。老人都喜欢儿孙满堂,让太孙多去看看她……” “好,咱知道了。” 目送朱元璋离开,陈景恪很是疑惑,老朱这是想到什么了? 不过无所谓了,搪塞过去就行。 接下来保住马秀英安稳度过八月份,就可以放心了。 朱元璋背着手往坤宁宫缓缓走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怒意。 毒妇,死了都不让人安生,咱真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 若皇后有个三长两短,咱就将你九族的坟刨了,挫骨扬灰。 是的,他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吕氏身上。 最近发生的事情,能影响到马秀英心情的,就只有太子妃吕氏薨逝了。 她虽然没有参与,却也知道吕氏是怎么死的,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然后就被诱发了暗疾。 只能说这个事情太过于巧合,吕氏纯躺枪。 到了马秀英的寝宫,他变脸一般换上了微笑。 “妹子,咱来看你了。” 八月份就这样过去,历史的修正力没有出现,马秀英的身体并未出问题。 陈景恪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然后他就将消息告诉了朱元璋等人,皇后的‘气’被理顺了,危机度过。 众人也放松下来,朱元璋和朱标分别赏赐了一些财物给他。 陈景恪趁机请假,回家探望父母。 朱元璋自然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还给了他三天假期。 并且还决定每月给他两天休沐时间,回家孝敬父母。 陈景恪谢恩之后连忙收拾了一下就出宫了。 走在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唏嘘不已。 这三个月过的很充实,但也很拘谨,犹如套上了枷锁。 处处小心谨慎,睡觉都要睁一只眼。 在宫里的时候还没觉得,出宫之后这种感觉就非常强烈。 不过换来的东西也非常多就是了。 只能说有得有失吧。 不过随即他就在心里暗暗嘲笑自己,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东西,自己还在这矫情什么呢。 要是真的不想过这种日子,有很多机会可以抽身出来。 在朱元璋面前证明自己,在朱雄英身上花费那么多心血,不就是为了实现心中那点野望吗。 他不会虚伪的说自己大公无私,一切为了华夏文明。 虽然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很喜欢这种站在高处的感觉。 两者并不冲突。 收起小心思,他找准方向往家里走去。 靠近家门口,遇到好几个相熟的邻居,都热情的有点市侩的和他打招呼。 其实也正常,古代官民之间的身份差距比现代更大。 陈景恪又是太孙伴读,住在皇宫里,每天都能见到皇帝。 在百姓眼中,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人物了,自然要巴结。 陈景恪很和气的和每个人打着招呼。 一路来到自家药铺的门口,正好里面没人,陈远和冯氏两口子围在一起不知道再说什么。 他放慢脚步,想突然跳进去给两人一个惊喜。 只是刚到门口,就听冯氏抱怨道:“又收这么多宝钞,赶紧花出去。这东西一天比一天不值钱,不能砸手里了。” 陈远一如既往的心大,“降价也不会那么快,你就安心吧。” 冯氏顿时就急了:“降一文也是降,我们赚点钱容易吗。” 宝钞? 陈景恪脑海里顿时回忆起前世的大明宝钞,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情况,但大体还是了解一些的。 只能用四个字形容:祸国殃民。 没想到这种情况在洪武朝就出现了。 这样想着,他走到店内:“爹,娘,我回来了。” 两口子顺着声音望去,都露出惊喜之色。 冯氏更是丢下手里的钱,跑到他身边:“小恪,真的是你。” 陈远也非常高兴,不过性格使然,还是努力装作不在意的样子: “回来了,在宫里没惹事吧?” 陈景恪点点头:“我没事,你们最近也好吧。” 确定是儿子,冯氏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好好好,娘哪都好,来给娘看看瘦没有。” 陈远的表达方式更简单,直接将店门给关了: “走,咱们回家说去。” 冯氏自然没意见,迫不及待的拉着儿子往家走,一路上关心的话说个没完。 从小到大孩子基本就没离开过她的视线,这次一走就是三个月,叫她如何能不思念。 陈景恪自然知道如何安慰她,就说以后每个月他都可以回来至少两天。 冯氏果然开心了许多。 虽然还是要分开,可至少有了期盼。 第47章 货币 回到家后,陈景恪拿出了从宫里带出来的礼物。 基本都是朱元璋、马秀英和朱标赏赐的。 御赐之物自然不能随意转增,不过这是他父母,携带使用没有什么问题。 陈远的是一个玉佩,冯氏的是一对手镯,玉质相当的好。 当然,就算不好他们也不会在意。 御赐之物,意义大于本身价值。 之后冯氏拉着他说了很多话,多是生活琐碎事情。 陈景恪并没有觉得啰嗦。 前世叛逆期,他确实很烦母亲唠叨。后来年龄渐渐长大,想法就变了。 母亲的唠叨就是爱,且听一句少一句。 这一世他自然不会再有叛逆期,冯氏的话每一句都听的进去。 陈远也问了许多问题,不过他关注的都是军国大事,宫里大人物的八卦什么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是说一切都好。要问具体的,就是秘密不能说。 陈远虽然很失望,可也很懂分寸的没有继续追问。 趁冯氏去做饭的时间,陈景恪问了宝钞的事情: “爹,给我说说宝钞是怎么回事儿呗。” 陈远知道,他听到刚才的谈话了,就不在意的道:“嗨,没事儿,十天半个月是降不了价的。” 陈景恪追问道:“宝钞降价很厉害吗?” 陈远点头道:“每个月都要降个十文八文的,年初一贯宝钞能兑换七百文铜钱,现在只能兑换六百文了。” “百姓手里有宝钞,都是赶紧花出去,生怕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降价了。” 他只是个普通百姓,且家境殷实,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陈景恪却知道,这个问题太大了。 不过他并没有给陈远解释那么多,只是问了一些宝钞的情况。 陈远知道的也不多,说来说去就三句话: 宝钞每个月都会降价,百姓不愿意使用,商家也不乐意收。 这让陈景恪心情很沉重。 第二天,陈景恪正想着要不要出门去转转的时候,杜同礼登门拜访。 并送上了一份不轻的礼物。 陈景恪客气了几句就收下了,然后两人就谈了起来。 “最近杜大哥在忙什么?赵瑁案吗?” 杜同礼摇摇头,苦笑道:“不瞒老弟,我并非指挥使的心腹,这种肥差哪轮得到我。” “现在我还是带着手下的兄弟们,干打探消息的活儿。” 刺探消息,永远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儿。 抄家才是肥差,尤其是赵瑁案这种大案,经办官吏都能吃的脑满肠肥。 杜同礼自然是眼红。 陈景恪却不这么认为,有时候吃的少反而是好事。 他虽然不知道毛骧是什么下场,却听过一个八卦,明朝锦衣卫指挥使,貌似就只有一任得了善终。 就是嘉靖朝的陆炳。 毛骧的所作所为,他在宫里都听说过,只能说利令智昏,权欲让人迷失自我。 以老朱的性格,早晚会清算他。和他走的近,很可能会被牵连。 不过这些猜测涉及的东西太多,他自然不能和杜同礼说。 只是意味深长的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置身事外或许并非坏事。” 杜同礼眼睛一亮,追问道:“陈老弟,你可是听到什么消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我就是个小小的太孙伴读,哪能听到什么消息。” 杜同礼一副我了解的模样:“我懂我懂,嘿嘿。大恩不言谢,今天这份情老哥记下了。” 陈景恪只是笑了笑,转而说道:“老哥,你对宝钞了解的多吗?” 杜同礼疑惑的道:“宝钞?不是很了解,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吗?” 陈景恪随意的道:“只是对这东西比较感兴趣,一张纸竟然能当钱花,很难不让人好奇。” “劳烦老哥帮我查一下如何?” 杜同礼不疑有他,拍胸脯道:“此事简单……只是不知道老弟想让我调查哪方面的情况?” “全部。”陈景恪特意指出了几个重点。 大明的货币政策,宝钞的发行情况,使用情况,价值变化等等。 “我后天就要
相关推荐: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心情小雨(1v1强制)
修仙有劫
下弦美人(H)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将军夫夫闹离婚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