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式,极大促进了吕宋的发展。 到了南宋时期,更多活不下去的华人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吕宋就是终点站之一。 随着华人越来越多,与土著联姻的情况也频繁发生。 于是,部落之间开始兼并,最后形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联盟。 他们对外自称是吕宋,向元朝进贡并使用《授时历》。 元朝末年,南方又有许多人为躲避战乱下南洋,还有些商人在岛上建立中转站。 朱元璋口中的张士诚残部,自然也是有的,只是远没有他想的那么多。 满打满算也就几千人。 传说中的十万逃民完全子虚乌有。 反正这两年,大明派往南洋打探消息的密探是没有见到,更没有听说过。 以前这些移民和大明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 广阔的中国,既是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又是各种奇物的主要消费市场。 这些商人靠着来回贩卖,赚取了大量财富。 然而禁海令下达之后,他们就彻底成了孤魂野鬼。 但永远不要小瞧人们的生存能力,被隔绝在南洋的华人迅速抱团,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势力。 因为性格和擅长的能力不同,当地华人总共分成了两大势力。 一股是以商人为主组成的,主营业务就是商业。 在被大明抛弃后,主动和当地土著部落结合,迅速融入当地。 另一股则是由张士诚残部、海盗等组成,他们自己找了一块地开垦农田定居。 当然,耕田并不是主业,或者说不完全是主业。 他们还兼营另外两项业务,海盗和收保护费。 商人集团可谓是天然的劫掠对象,所有人都以为双方的关系会很差,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 但事实上…… 看着趾高气昂离开的一群土著,申季亮愤怒的道: “这群黑猴子,我真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许柴佬安抚道:“他们就是为了讨要一点钱财罢了,商人以和为贵,能花点钱消灾也是可以接受的。” 申季亮有些不满的道:“许大哥,被这么欺负,你真的一点都不生气吗?” 许柴佬忽然叹道:“生气又能如何?我们不过是被母国抛弃之人罢了。” “在这偌大的南洋就如同无根之萍,只能小心翼翼求生。” 闻言,周围人瞬间都沉默了。 之前有天朝上国之民的身份,他们在南洋地位很高。 各部落首领、各国国主,对他们都很是礼遇。 洪武十四年,一切都变了。 大明开启海禁,他们这些在海外谋生的人就成了弃民。 很多嫉妒他们富裕的土著,开始试探的向他们伸手。 一开始只是耍赖碰瓷,后来演变成公然收保护费乃至打劫。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大明或许有万般不好,可只要他还在发出声音,就足以保护他们了。 当大明不再发出声音,他们什么都不是。 今天他们来这里贸易,船只还没靠岸就被收了好几次保护费。 本来跑这一趟,能赚取数倍的利润,现在能盈余一倍就算幸运的了。 也难怪大家伙儿都很生气。 申季亮是这群人里最冲动的人,依然大声说道: “怕什么,退让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 “要我说,直接联络李首领,集中所有力量狠狠的给他们来一下子。” “让这群黑猴子知道,咱们明人也不是好欺负的。” 听到李首领这个名字,许柴佬脸色一变,呵斥道: “闭嘴,你想害死大家吗?” 申季亮不服的道:“怕什么,就是给他们知道了又如何?” 许柴佬苦口婆心的说道:“土人就是忌惮我们明人抱团,所以我们才要装作和李首领不和,打消他们的警惕心。” “要是让他们得知我们有联系,必然会对我们出手的。” 李首领叫李奇义,是张士诚水师的一名偏将的儿子。 张士诚战败,那偏将带着十几条船和几百号人逃到南洋,后来将家人也接了过来。 李奇义就是那时候下南洋的。 后来就接了他爹的班,成了海盗势力的首领。 为了降低南洋土著对他们的警惕心,海盗集团和商人集团故意表现的不和。 实际上暗地里一直保持默契合作。 商人集团为李奇义提供资源和情报,李奇义则暗中替他们解决很多麻烦。 比如有些部落做的很过分,就会让李奇义他们出手解决。 至于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抗…… 许柴佬继续说道:“别的不说,只要土人不许我们的船只靠岸贸易,就能将我们活活饿死。” “是,我们也可以和李首领他们一样,以耕地、打渔、劫掠为生。” “可是你想过这样的日子吗?你们谁想过?” 众人都连忙摇头,经商多好啊。 申季亮也悻悻的闭上了嘴巴。 许柴佬见众人都不吭气了,也就不再说什么。 但心中却非常的无奈。 他岂能不知道退缩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可他们的人数太少了。 算上李首领他们,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人。 除去老幼妇孺,能上战场的就两三千人。 靠这些人和当地土著打? 别做梦了。 就那么点人,死一个就少一个。 就算一路胜利,人没了又有什么用? 更关键的是,失去了大明这个后盾,他们没有那个资本和土著做对。 他们是商人,需要和不同的人做贸易才能活下去。 以前没了土著,他们还能将货物贩向大明。 现在没了大明,他们只能和土著做生意。 双方真要打起来,土著只需要不和他们贸易,就能将他们困死。 倒是可以学李奇义他们,自己找个肥沃的小岛耕田打渔。 可他们世世代代的都是商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旧业难舍啊。 更何况,经商虽然会被收保护费,可也比种地轻松赚钱。 许柴佬也早就看透了盟友的本质,就是一群商人。 别看提起土著大家都恨的牙痒痒,真要开战一个比一个退缩的快。 正是因为认清了这一点,他才一直当和事佬,能忍则忍。 也正因为对盟友认识太清楚,他更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 难怪历朝历代都瞧不起商人,确实是有原因的。 他虽然也是商人出身,却自认为和别的商人不同。 他更懂大义,识大体。 其祖籍泉州,先辈一直从事海贸。 他从小就在船上长大,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家学渊源又善于管理,处事也较为公道,是年轻一辈里的头面人物。 本来他还有种种理想抱负,可随着朝廷一纸诏书,一切都化为泡影。 他成了大明弃民,就只剩下活着这一个目标。 一开始他也很恼恨大明,这么大一个国家,竟然被区区倭寇给骚扰的闭关锁国,将我们这些百姓都给抛弃了。 你还有什么脸面自称天朝上国? 真关起门来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啊? 但随着时间流逝,吃了太多没有母国保护的苦,他心中的恨意虽然没有消失,却多了一种强烈的期盼。 希望有朝一日大明能取消海禁,能允许他们重为大明子民。 是的,恨意和期盼同时存在。 人心有时候就是这么复杂。 想到这里,一个身影不由自主的浮现在脑海里。 岑信通。 此人两年前出现在马尼拉,自称是在大明犯了罪逃过来的。 南洋很大,但圈子很小。 尤其是在吕宋范围内,出现任何一个陌生人,许柴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他看到岑信通的第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 之后就派人时刻盯着,果然发现了异常之处。 岑信通没有任何营生,却有花不完的钱。 每天出入各种喧闹场所,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很明显是在打探消息。 许柴佬一度以为,他是某方派来的探子,准备对马尼拉不轨。 但很快他就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岑信通不只是打探吕宋的情况,而是在了解整个南洋的情报。 还画了南洋各个岛屿的地形图。 而且他画地图的水平相当高,根本就不是小势力能培养出来的。 再考虑到此人的来历,许柴佬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念头,莫非此人是大明密探? 虽然觉得不可思议,却也让他兴奋起来。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重返南洋? 之后他就开始有意和岑信通接触,为对方提供便利。 两人关系自然越来越好,岑信通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身份,却也说了许多大明内部的情况。 变化之大简直让他不敢相信。 朝廷主持让黄河改道? 竟然直接朝黄河下手,皇帝好大的气魄啊。 宝钞新政,让宝钞变废为宝? 平税赋,南北方百姓同等纳税。 …… 只是短短五六年时间,大明竟然变得如此的陌生。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莫非大明又出了能人?” 这是他在震惊之余,问出的一个问题。 岑信通点点头:“天命太孙,自然有应命贤臣。” 应命贤臣,还真有这样的能人出现了? 于是他故意说了一句:“要是有机会结识这位贤臣就好了,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劝说他解除海禁。” 哪知,听到这句话,岑信通却露出了一个神秘笑容: “或许不需要游说他,你所求就能成真了呢。” 许柴佬激动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连连追问是什么意思。 可之后无论他如何追问,岑信通都只是笑而不语。 把他急的心里和猫抓的一般。 但他也知道,如果岑信通真的是密探,定然不能将还未发布的政策告诉他。 能暗示他这么多,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后续他也没有再问,而是开始通过别的途径打探消息。 他的行为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很多人直接对他嘲笑不已。 就连他背后的许家,都认为他异想天开。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的意志。 动用自己全部的力量,终于和大明内部的同族取得联系。 遥望大明方向,他心中默默计算时间: “如果一切顺利,打探消息的人应该就要回来了吧,只希望一切如我所想……” “背后没有母国支持的日子,我实在是过够了。” 尽管恨不得立即返回马尼拉,但生意还是要做的。 这也是他在这个群体里立足的根本。 半个月后生意终于完成,他迫不及待的返航。 船队刚刚进入马尼拉湾,就察觉到了氛围的不同。 申季亮惊奇的道:“怎么多了这么多船,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其他人得到提醒,也发觉了异常,开始议论纷纷。 许柴佬的心则开始乱跳,不会是打探消息的人已经回来了吧? 船只刚进入码头,还未挺稳他就迫不及待的跳下来,找到码头上的一名小管事询问情况。 那小管事自然认识他,也知道他派人打探大明情报的事情,敬佩的道: “五天前你派去大明打探消息的人回来了,大明要开海了。” “真的?” 尽管早有预料,可得到证实,许柴佬还是激动的难以自己。 当下也顾不得说别的了,拔腿就往家里狂奔。 随后跟上来的申季亮等人得知这个消息,无不露出震惊之意。 看着许柴佬的背影,目光充满了敬佩。 且说许柴佬一路狂奔回家,换成往常他肯定先去拜会族老。 但今天他什么都顾不得了,进门就大声喊道: “人呢,人呢?许船木人呢?” 许船木是他的亲信,被派出去打探消息。 家中的仆人同样都用敬佩的目光看向他,其中一人说道: “许船木在家主那里。” 许家主就是许柴佬的父亲,许光宪。 问清楚父亲在堂屋,他就急冲冲的跑了过去。 刚到门口,就发现里面坐满了人。 打眼一瞧,全都是各家的主事人。 这些人正在听许船木介绍情报:“……大明天子已经决定开海,现在泉州、福州、宁波这些地方的海面,停满了装满货物的船只。” “只等朝廷政令正式下达,这些船就会出海……” “轰……”尽管已经数次听说过这个情报,可在场所有人还是发出了惊叹声,陷入了讨论。 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质疑,朝廷的旨意还没有正式下达,谁敢保证这个消息是真的? 甚至有人直接质疑他胡说八道。 许柴佬深吸口气,大踏步的进来说道:“我相信船木的话,诸位现在应该做的,不是质疑此事的真假。” “而是此事若为真,我们该如何自处。” 第242章 陌生的大明 屋内众人这才发现他的到来。 都是长辈,搁在以前他要是这么说话,定然会遭到训斥。 但今天所有人都像是没发现他的失礼,纷纷嘘寒问暖: “许大郎你回来了?” “大郎辛苦了,快进来。” 有几个以前看他很不顺眼的人,也表现的非常亲切。 许柴佬知道是为什么。 越是如此,他就越能感受到,大明对他们的影响有多深。 一名老人慈祥的道:“大郎啊,你是如何知道大明要开海的?莫非在朝廷有什么特殊渠道?” 不就是想知道,我和大明朝廷是不是有联系吗。 偏偏不回答你们。 许柴佬只是神秘一笑,说道: “我才刚到,还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且等我先了解一下情况。” 碰了个软钉子,老人眼睛里出现一抹怒意,就准备强行追问。 “咳。”许光宪干咳一声,说道:“赵兄莫急,等柴佬了解了状况,自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老人只能悻悻的坐下。 然而许柴佬接下来的操作,更是让这些人气愤。 他没有当堂问话,而是将许船木给喊了出去。 这是明摆的要藏私。 可是他们除了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许家是南洋最大的豪商之一,许柴佬又是年轻一代的话事人。 加上大家都摸不清他和大明是否有联系,不敢再轻易得罪他。 许柴佬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将许船木喊出去仔细询问了大明当前的情况。 各种改革都真实存在,他最关心的开海之事自然也是真的。 “朝廷在泉州、福州、宁波、青州等地建造了船厂,允许百姓重回海边谋生……” “现在几大港口全都停满了商船,朝廷打造了六十余艘宝船,护航战舰二十艘……” “本来我还想多打听一些情报,中途听说朝廷正式下达了开海的旨意。” “我怕误了大郎的大事,就赶紧回来了。” 在屋内,他给众人说的分明是朝廷旨意还未下达,大家都在等政令。 现在却说政令已经下达,果然是有所隐瞒。 真的要开海了? 推测得到验证,许柴佬非常激动:“好好好,大明解开海禁,我们明人又可以挺直胸膛做人了。” “不错,你此次打探消息有功,我做主调拨两艘五百料商船给你作为奖赏。” 许船木高兴的道:“谢大郎,船木永远效忠大郎。” 所谓调拨商船给他,就是让他当二船主。 可以独立经营这两艘商船,利润和许柴佬分成。 对于许船木来说,意味着从奴仆变成了股东。 如果经营的好,没几年就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商船,实现阶级的跃迁。 仔细询问了开海的情况,许柴佬察觉到了此次开海的不同寻常之处。 “看来朝廷也看中海洋贸易的暴利了……” 许船木担忧的道:“那……会不会影响到我们?” 许柴佬笑道:“你多虑了,大树底下好乘凉。” “鲸鱼捕食的时候,会有很多小鱼跟随,连天上的水鸟都会参与进来。” “因为鲸鱼嘴边随便漏下一点残渣,都够它们吃的脑满肠肥。” “而且鲸鱼可以赶跑别的猎食者,保护它们的安全。” “大明就是鲸鱼,我们就是那些小鱼和水鸟。” “想想以前,再想想现在。” “大明禁海才只六年时间,咱们在南洋的形势每况愈下。” “现在大明重回大海,且准备主动引导海贸,对我们来说只有好处。” 许船木敬佩的道:“还是大郎看的透彻,如果我们能和大明搭上线就好了。” “六十多艘五千料宝船,二十余艘一千料到三千料战舰护航……” “听说魏国公他们十几家勋贵,也弄了几十条船随行。” “再加上其他各家船只,此行至少有两百艘船……如果我们也能加入其中就好了。” 许柴佬笑骂道:“混账,竟敢试探起我来了。” 许船木打蛇随上棍,赔笑道:“外面都在传,大郎和大明一直有联系,您就和我说说呗,是不是真的。” 许柴佬叹道:“我只是接触的人多,从别人那里听到了一点风声。” “如果我真的有这种渠道,哪还用派你去打探情报。” 许船木有些失望,但对许柴佬更加敬佩:“能准确捕捉各种信息,将来大郎一定能有一番大成就。” 许柴佬心下苦笑不已,什么大成就? 不过是一个低贱的商人罢了,这辈子顶天也就是当个有钱的海商,仅此而已。 真正的大人物大事业,还要在应天城。 一句话就能决定天下的走向,影响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再给我讲讲大明的情况。” 许船木就将他了解的情况,大致讲了一遍。 比如去年清查人口和土地,打击了南方士绅宗族。 对此许柴佬唯有沉默。 他祖籍浙江,家族大概率也在打击之列。 但朝廷的决策,他什么都做不了。 不过接下来几个消息,又让他振奋了起来。 天命太孙的传说有,应命贤臣的传说也有。 太孙果如传说里那般贤明,外出巡查期间,展开了惠及整个南方的除血吸虫活动。 还安抚整个南方异族…… 至于为何要如此郑重的介绍太孙,皆因他们都是南方人,对他的政策更加的感同身受。 许柴佬也同样如此,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太孙,充满了崇敬: “果然是天命太孙,有此明君在世,何愁天下不兴。” “对了,应命贤臣呢?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迹?” 许船木想了一下,说道:“应命贤臣叫陈景恪,据说是一名郎中,两次救太孙于危难之中……” “血吸虫就是他发现的,除虫之法也是他所献……” 他就将陈景恪的事情讲了一遍,因为血吸虫的原因,他对陈景恪也同样充满了感激。 不过碍于陈景恪太低调,且他打探的方向主要是朝政,所以了解并不深。 稍微隐秘一点的情报,都没有打探到。 许柴佬却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大明是从何时开始变革的?” 许船木被问住了,道:“大明从立国起,就一直在尝试新法啊。” 许柴佬也意识到自己问的有问题,大明立国才二十年,采用了许多新制度。 变革是时刻在进行的。 想了一下,他改变了提问方式:“最近几次的大变革,比如修筑黄河、宝钞新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许船木挠了挠头,他还真没留这个问题。 许柴佬也有些无奈,进一步问道:“这些变革是陈伴读入宫之后开始的,还是他入宫前就有的?” 许船木恍然大悟,说道:“陈伴读是洪武十五年入宫,变革都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 许柴佬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测,这些变革即便不是陈伴读提出来的,也参与很深。 否则绝不可能让皇帝破例下嫁公主。 才十几岁,就拥有如此高超的医术,还拥有这般能力,果然是应命贤臣。 接着许船木又讲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情报。 比如今年朝廷宣布了全新的税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商业税等等。 摊丁入亩? 听到这个政策,许柴佬第一个念头就是,圣君再世。 第二个念头就是,工商业要大兴了。 以前限制工商业的,不只是政策,还有人手。 百姓都被人头税和徭役给捆绑住了,工商业自然就无人可用。 现在人头税和徭役全都折合成田赋,就等于是解开了百姓身上的枷锁。 获得更多自由的百姓,就有条件去从事更多的工作。 再想到同时颁布的商业税法,他心中对提出政策的人充满了敬仰。 为万民解绑,还能预见到商业大兴,提前一步制定好相关税法。 这该是何等的胸襟气魄,又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本来他以为这项政策是那位陈伴读提出的。 仔细一问才知道,摊丁入亩竟然是太孙在南方巡查期间所提。 一条鞭法、商业税之类的,有传闻陈伴读也参与了,但未经证实。 不知道为什么,许柴佬对此没有丝毫怀疑。 定然是太孙和陈伴读两人一起商量出来的。 太孙灵光一闪,想到了摊丁入亩,陈伴读根据此法完善出了新的税法。 心中再次对两人的能力感到震惊,对大明也更加的向往。 “明君贤臣,天佑大明啊。” 许船木又介绍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司法独立,比如税务稽查司组建,比如辽东纳哈出军团不战而降等等。 最让许柴佬感到震惊的,是高丽亡国的消息。 高丽也是区域强国,拥有数百万人口,竟然如此突兀的就被灭了? 大明的兵锋竟然强盛到了这种程度吗? 关键是,大明表现出来的侵略性,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 汉人王朝上一次如此强势,还要是数百年前的隋唐。 大明真的要重现汉唐雄风了啊。 这让许柴佬对大明更加的向往。 等全面了解过大明当前的情况,时间已经过去小一个时辰。 想到堂屋那群各家的代表,他意犹未尽的中止了谈话。 返回堂屋,那些老家伙竟然一个都没走。 要搁在平日里,自己敢让他们等这么久,早就闹翻天了。 不过也能看得出,这些人都面色不善。 那位赵家主更是嘲讽道:“许大郎真是好大的架子,让我们这么多人等你这么久。” 许柴
相关推荐:
高达之染血百合
小怂包重生记(1v2)
我以力服仙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归宿(H)
角色扮演家(高H)
宣言(肉)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偏执狂
赘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