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渔夫和美人鱼(H) > 第146章

第146章

吻,说出了心里话。” 朱雄英连忙道:“皇爷爷请相信我,我是真的随口开了个玩笑。” “大明是如何谋划辽东和高丽的,我全都看在眼里,又岂会不知大家付出了多少心血。” 朱元璋这才放过他:“但愿你真的只是说笑,而不是真的认为很简单。” 又说了一通战争的残酷性,这一茬才算是揭过。 朱雄英擦了把汗,这老头骂起人来是真凶啊,以后绝不能再拿此事开玩笑了。 陈景恪心下暗笑,让你小子没正行,这下被批了吧。 之后话题回到最初,陈景恪接着方才的话说到: “拿下高丽不是结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治理这里,就成了大明当前面临的第一难题。” “如果治理不好,很可能会重蹈唐朝覆辙。” 朱雄英不解的问道:“你不是说经过千年熏陶,高丽人对中原非常向往吗?为何还会难以治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正如叶公好龙的故事,大明就是那条龙,高丽就是叶公。” “他们确实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因为离的远,他们只看到了中原的好。” “所以对大明非常尊崇,视为宗主之国。” “可是千年的发展,他们拥有独立的统治体系。” “说的直白点,他们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利益群体。” “两个国家融合,必然有一方的利益群体要失势。” “而大明和高丽融合,必然是高丽旧贵族利益受损。” “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损的时候,之前想象出来的种种美好就一文不值了。” “如果大明处理不好这一点,那些利益受损的权贵官僚,定然会起反心。”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 “高丽是贵族政治,更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官吏世世代代都是官吏……” “大明行科举,唯贤才是举,剥夺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 “高丽的官僚权贵们,定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 “这确实是个麻烦事情……” 朱元璋考问道:“你可有办法解决?” 朱雄英下意识的想说一句,不是有景恪吗。 还好,他及时反应过来,这是给他的问题。 如是他想都不想就来这么一句,皇爷爷不但会对自己失望,还会对陈景恪生出不必要的担忧。 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陷入了思考。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历史上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所以很快他就有了想法: “仿照汉初,在高丽施行郡国并行制度……” “在郡国内依然施行高丽之法,但慢慢的普及学问开启民智。” “如此三五十年后,削藩施行郡县制。” “还可以将敌视大明的官僚权贵,全部迁徙到大明进行安置……” “将心向大明的权贵官僚留下,让他们继续治理高丽……” 一次性将权贵官僚全部迁走,这是不现实的。 要是真这么做,高丽分分钟就烽烟四起。 但将其中一派迁走,另一派定然是很乐于见成的。 将反对派迁到大明内部安置,就相当于是打断了他们的爪牙。 就算他们有多少想法,也只能装做归顺,用不了多少年就习惯了。 留下的都是心向大明之人,借助他们的手稳定高丽。 听过他的全盘计划,朱元璋非常欣慰:“不错……景恪你怎么看?” 陈景恪也称赞道:“太孙之法确实高明……” “不瞒陛下,郡国并行我想到了,但后面将反对者迁到大明,我着实没有想到。” 朱元璋的嘴角疯狂上翘:“哈哈,景恪你就别贬低自己抬举他了,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 之后三人围绕朱雄英的策略,进行了细节完善。 陈景恪提议,恢复汉四郡。 “大明乃华夏正统,恢复汉唐河山,复汉家制度乃天经地义之事。” “重设汉四郡,行郡国并行之制,高丽人也比较容易接受。” 汉四郡就是汉朝在辽东、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立的四个郡。 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这四个郡存在数百年,在辽东和朝鲜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恢复汉四郡,比重新划分郡县,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 而且还能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和对大明的归属感。 很简单的道理,出身。 出身汉四郡和出身高丽旧贵族,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五年不要有太大的动作,以稳定为主。” “除了推广《华夏简史》之外,最好不要有太大动作,以免引起高丽旧贵族抵抗情绪。” “我们要让心向大明的人,感受到归顺大明的好处。” “五年后大局已定,再根据情况教化百姓开启民智,小范围推行大明法制。” “二十年内能彻底同化此地,就是重大胜利。” 对于这个规划,朱元璋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真能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领土,那将是超越前人的功绩。 关键是带来的实打实的利益,才是他最眼馋的。 所以,别说是二十年,就算是三十年五十年,都没有问题。 朱雄英就更没有意见了,二十年后差不多就是他坐天下了。 他巴不得这种事情多一点。 到时候他闭着眼睛摘果子就行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 跟随陈景恪学习那么久,他很清楚同化是急不得的,需要时间。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 陈景恪制定了一个大华北战略:“华北平原是大明最大的平原之一……” “将这里开发好了,可以恢复北方元气,稍微平衡南北经济差距……” “环渤海一带,拥有数个天然良港,尤为适合发展水师和海贸……” “以这里为支撑点,辐射整个辽东和半岛,进而攻略日本。” “同样的,与半岛、日本以及更北方地域的交往,也会反过来促进环渤海带的发展。” 这其实是早就制定好的计划,只是事情太多,尚未来记得实施。 现在高丽都打下来了,必须要跟进才行。 “辽东那边的治理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我认为只要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都好说。”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哦,不知是哪两个问题?” 陈景恪说道:“一是御寒,二是粮食。” “御寒可以推广棉花种植,粮食可以推广水稻种植……” 至于为什么种植水稻……因为它高产。 且辽东水网密布,还有肥沃的黑土地,实在太适合生产粮食了。 “等等。”朱雄英惊讶的道:“水稻不是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吗?辽东苦寒之地,也能长水稻?” 朱元璋也露出了同样的疑惑,他还真不知道辽东能种水稻。 陈景恪叹了口气,何止是他们两个,即便是前世依然有大把的人不知道,早在三千年前辽东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很多公知殖人利用信息差,开始炮制各种小作文。 什么‘你国’东北能吃上大米,还要感谢日本人云云。 然后就开始摆证据,日占期间,有日本侨民发现北海道和辽东维度相同。 在北海道能生长的寒稻,在辽东应该也能生长。 于是就引进种植。 从此东北才有了水稻。 还有小作文,说是北海道的寒稻先进入朝鲜,再由朝鲜人带到辽东。 总之一句话,东北产水稻要感谢日本。 这种公知自己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小作文,曾经到处都是。 蛊惑了不知道多少人。 后来各种知识普及,这个谎言维持不下去了。 公知和殖人又开始写新的小作文。 什么东北原产水稻产量低,全靠日本专家帮忙育种才亩产五六百斤。 现在东北水稻的基因,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于日本。 陈景恪不知道东北水稻基因来自于哪,但他很想问那些人一个问题。 杂交水稻这一块,中国需要外国的技术援助吗? “早在几千年前,辽东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武周时期,武则天政策失误导致了营州大乱,大祚荣在辽东建立了渤海国。” “当时渤海稻以色香味儿名传天下,受到权贵争相追捧。” “但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足够的人口,才能发展。” “随着渤海国灭亡,辽东陷入长达数百年的混乱,人口亦是锐减。” “生产力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还倒退了。” “曾经名扬天下的渤海稻,也就此没落。” “但没落并不代表就消失了,在辽东部分地方,依然有水稻种植。” “只是不论规模还是产量,都远不及唐朝时期。” “大明既然拿回了辽东,自然要好好发展。” “派遣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去培育渤海稻种使其高产。” “如此,有了御寒之物,又有了足够的粮食,辽东自然也就能安定了。” 第240章 新罗婢 朱元璋重重地申斥了高丽王辛禑,历数其四十九条罪状。 其中最大的三条罪状就是: 一侍奉二主。 二暗中帮助纳哈出抵抗大明。 三非恭愍王之子。 然后直接以伪王称呼辛禑,等于是彻底废除了他的合法性。 之后就表示,应该还政于恭愍王一系。 但恭愍王无后,王位空悬。 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主,且高丽乃箕子之后,大明是华夏正统…… 于是恢复高丽的朝鲜国号,并改封潭王朱梓为朝鲜王。 同时,恢复汉四郡…… 对于这个结果,所有人心中早就有了准备,并不觉得意外。 大明冒那么大的风险将高丽打下来,不可能就这样撤走。 废除高丽国号,吞并其国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唯一让大家有点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没有直接吞并,而是恢复朝鲜国号,册封亲子过去当王。 这是摆明了让朝鲜继续独立存在。 尤其是接下来,朱元璋为朝鲜王朱梓配备了相国等一批官吏。 不过大多数官吏,依然任用忠于大明的高丽旧臣担任,确保了这些人的利益。 让高丽旧臣的心彻底放进了肚子。 只要他们的利益得到保证,谁当国主并无区别。 甚至大明皇帝的儿子当国主,对他们来说还要更好一些。 这样他们和大明的关系更加亲近,说不定自己也有机会去大明为官,自己的家族也能去大明开枝散叶。 其他藩属国的臣子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原本还担心自家会不会步了高丽的后尘。 现在发现大明采用分封制度,确保忠于大明之人的利益,顿时就放下心来。 歌照唱舞照跳,大明真打过来的时候,喜迎王师就行了。 面对这种情况,各藩属国的国主则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被换掉了。 对于辽东,朝廷的治理就更加直接了。 将关外之地划分为辽宁、辽西和辽东三个省。 并设立辽东总督衙门,统管辽东事务。 同时还抽调了大量技术人员进入辽东,帮助这里恢复生产。 最高兴的当属朱梓了,本来以为只能在大明当个藩王,没想到直接封王建制了。 得到的好处还要超过几大塞王。 但还没等他高兴多久,朱元璋就向他宣布了二十年改造计划。 “朝鲜地势太过重要,不能进行分封。” “不过你放心,老子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 “等将来打下日本,会在那里为你另建一个真正的封国。” “如果你不想去日本,就将你分封在别处……” “总之,爹不会亏待你的。” 朱梓的心情很复杂,高兴那么久,结果就是个工具人。 但面对‘慈祥’的父亲,他不敢说半个不字。 只能装作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父皇何出此言,为大明效力乃儿子的本分。” 朱元璋满意的道:“很好,你有这样的觉悟,为父很满意。” 于是,朱梓就‘高高兴兴’的去上任了。 之后大明在朝鲜王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比如迁徙一部分人去中原填充人口。 对大明心怀不满的官僚权贵,大部分都被列入迁徙名单。 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都不用大明自己动手。 心向大明的高丽旧权贵,就主动出手将他们给摁住了。 原因很简单,权力就那么多,将这些人撵走,他们就能分到更多的好处。 还有一个消失许久的群体再次出现,并受到大明的追捧: 新罗婢。 其实应该叫高丽婢的,毕竟新罗都灭亡几百年了。 但贩卖婢女的人很懂得炒作,知道新罗婢曾经名扬天下,深受中原有钱人吹捧。 很多文人曾经写诗词赞美过她们。 历史文化底蕴,可是王炸。 于是就取名叫新罗婢。 一时间有大量面容姣好的高丽女子,被贩卖到大明。 陈景恪得知此事,考虑许久最终找到朱元璋: “陛下,请下令禁止拐卖新罗婢。” 朱元璋还没说话,朱雄英先是不解的道: “为何?你之前不是说过,从别国抓捕、购买年轻女子,低价卖给大明男子为妻为妾。” “如此大明人口越来越多,别国女子减少,人口会锐减。” “大量男人娶不到媳妇,就会产生邪念制造事端,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 “如此,我大明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拿下该国。” “现在为何你要反对拐卖新罗婢?” 朱元璋眼皮子直抽搐,这些玩意儿你也教吗? 咱好好的乖孙,都被你教的一肚子坏水了。 不过……咱怎么觉得这样挺好的。 “今天你必须给咱好好解释清楚,为啥不能用这种方法对付高丽人,否则看咱怎么收拾你。” 陈景恪解释道:“这种方式是用来对付别国的,但高丽已经亡了,现在只有大明的藩属朝鲜王国。” “被拐卖的新罗婢,都是大明的子民。” “大量女子被拐卖,会导致很多年轻男人娶不到婆娘,成为当地的不稳定因素。” “而且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高丽时期虽然穷,但还是能娶妻生子的。” “现在大明当政,他们连媳妇都娶不到,血脉都要断绝了,很容易就能将仇恨引向大明。” “这不利于我们实施教化。” “如果再有人挑拨,必然会出现大问题。”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那正好,将出问题的全杀了。” 朱雄英却恍然大悟,反对道:“不妥不妥,大明不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子民。” “这个头一旦开了,后续还不知道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真想稀释高丽人口,办法多的是。” “每年从中原迁徙一批汉人过去,再从那里迁徙一批人来大明。” “高丽满打满算也才两百五十万人,用不了几年就能稀释的差不多了,还不会引起任何社会问题。” “当年大唐就是用这种办法,让高句丽彻底成为历史的。” 陈景恪说道:“太孙所言甚是,高丽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太深,完全可以用温和的办法将他们消化吸收。” “如果朝廷放纵,等新罗婢不够用的时候,他们就会将手伸向当地汉人女子……” 回旋镖这东西,太容易扎到自身了。 陈景恪穿越前夕,某灯塔国身上扎满了自己发出去的回旋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尤其是人口贩卖,干这个生意的,基本已经不存在人性这个玩意儿了。 为了钱,他们什么都敢干。 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将主意打在大明身上。 用这种方法对付敌人,就算将来被回旋镖扎一下,也能说得过去。 要是用这种办法对付已经归顺的人,那就是用回旋镖打自己了。 “所以,那些人要是真想赚这个钱,就让他们去弄日本女人。” “日本有一千万人口,我正发愁怎么收拾他们,用这种办法其实挺合适的。” “日本那些领主为了争霸,肯定很乐意贩卖出身低微的女人,换取钱粮组建军队。” “多余的男人,会被他们组成军队去战场送死,去抓捕邻国的女人继续贩卖……” “如此用不了多少年,日本人口必然锐减。” “到时候大明不论是直接出兵灭其国,还是用别的办法,都要好办的多。” 日本贩卖自家女人,组织自家女人去外国卖×,那都是被载入史册的事情。 陈景恪觉得,大明的男人,有义务挽救日本女人于水火之中。 不,准确说是有义务拯救天下女子。 对,就是这样,简直完美。 朱雄英附和道:“对对对,可以用这一招对付日本女人……” “不只是日本女人,男人也是不错的劳动力。” “尤其是采矿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非常危险。” “怎么能让咱们大明的百姓冒这个险,我觉得日本人就挺不错的。” 朱元璋眼皮子再次一阵抽搐,瞪了陈景恪一眼,说道: “好,咱知道该怎么做了,你们两个混蛋赶紧滚。” “再说下去,咱真怕忍不住狠狠揍你们一顿。” 坏水藏在肚子里就行了,这样大摇大摆的说出来,属实有点不好听。 陈景恪两人自然知道是为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没几天,朱元璋下令严禁拐卖新罗婢,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但永远不要低估某些人钻空子的能力。 严禁拐卖? 那如果是高丽女子自愿去中原为奴为婢呢? 一点都不要觉得奇怪,天朝上国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更何况,大明的富庶明显是要超过高丽的。 且经过几次改革,对人身的束缚放松了许多。 有大把的女人想到大明为婢女。 如果能够嫁给大明男子,那就更好了。 所以,虽然朝廷下了禁令,但新罗婢依然盛行。 不过总体而言,数量少了大半。 至少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没有那么显著了。 之后在锦衣卫的引导下,那些人贩子开始将目光放在了隔壁的日本。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明在中南半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前面已经说过,安南此时是陈氏当政,史称陈朝。 但现在恰恰是陈朝末期,君主荒淫无度,重用外戚胡季犛。 “胡季犛祖籍浙江,祖上在五代时期迁徙安南。” “因为是汉人大族,刚迁徙过去就和安南王室联姻,迅速站稳脚跟。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是当地举足轻重的大势力。” “最近十几年,更是备受陈朝君主重用,开始掌握军权。” “在此之前,安南一直被占婆国欺凌。” “胡季犛掌军后打赢了占婆国,威望大涨。” “他又通过政治手段,击败了所有对手独揽军权……” “后又借助安南君主的信任,实现了大权独揽……” “此人是靠战争起家,所以侵略成性。” “三叔只是派人略微挑拨,他就出兵攻打占婆国。” “占婆王制蓬峨在率领水师抵抗时,被人出卖战死……” 朱雄英讲到这里,陈景恪突然察觉到不对,说道: “等等,占婆王被人出卖战死?” 朱雄英点头道:“三叔的情报里是这么写的。” 陈景恪眉头一挑,说道:“竟有这么巧?” 朱雄英‘嘿嘿’笑道:“就是这么巧,你说奇怪不奇怪。” 陈景恪给了他俩字:“呵呵……” 占婆王制蓬峨虽然算不上英明神武,可在优秀的地区匹配机制下,在中南半岛也是有名的雄主。 虽然被胡季犛击败过一次,可依然不影响他的威名。 这样的人,竟然被属下给出卖,战死当场了? 骗鬼呢。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说道:“你还想不想听?” 陈景恪说道:“好好好,他是被手下出卖的,我信了,你继续说。” 朱雄英假装没有听到他阴阳怪气,说道: “制蓬峨战死导致占婆国大败,将士伤亡惨重再无力抵抗,丢失了大片国土,占婆国对安南可谓是恨之入骨。” “中南半岛其他势力,也对安南的强势感到担忧。” “于是,在高人的指点下,他们向宗主国大明求援。” “三叔就率领五万大军,水陆并进攻打安南。” “一路上得到了中南半岛各个势力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占婆国可谓是倾国出动。” 陈景恪接话道:“于是晋王就一路打到了安南京畿,活捉了安南君主和胡季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安南君主确实被活捉了,不过胡季犛逃走了,带着残余力量顽强抵抗。” 陈景恪将信将疑的道:“我怎么感觉,胡季犛是被晋王故意放走的?” 朱雄英点头笑道:“不用怀疑,就是故意放走的。” “他就是吸引飞蛾的火堆,帮我们把仇视大明的势力全都照出来。” “而且有他这个罪魁祸首在,大明军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驻扎在当地。” “皇爷爷已经准备在安南的土地上,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陈景恪眉头微皱,道:“这么着急吗?会不会引起其他势力的警觉?” 朱雄英说道:“自然不会是现在,等三叔把那里折腾的差不多了,各势力没有实力和大明抗衡的时候,再划分郡县。” 陈景恪点点头,这才是较为稳妥的办法。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这时,朱雄英又说道:“对了,听说出海的水师舰队,已经拿下了吕宋岛。” 第241章 吕宋 吕宋,既是一座岛屿,也是一个国家的名字。 同时也是大明对菲律宾群岛的统称。 但此时所谓的吕宋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土著部落聚合体。 连部落联盟都算不上。 最早菲律宾群岛还处于原始部落时代,一个村子就是一个政权。 不要觉得原始就公平,恰恰相反,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赤裸裸。 村长之类的就是世袭贵族,村民就是半奴仆半奴隶。 这种情况持续了不知道多少年。 直到六七世纪时期,有广东、福建的华人登岛定居。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老师,喘给我听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夫夫闹离婚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