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渣少重生 > 第145章

第145章

子有一个评价,他对已经立的太子刘盈说了三个字,话不多,但这三个字非常重,叫“不类我”,“类”就是像,“不类我”就是不像我,意思就是说这个太子长得越来越不像刘邦,刘邦不喜欢这个不像自己的儿子。而对刘如意的评价呢?是两个字叫“类我”,就是特别像我。另外你看一下刘如意这个名字,如意,什么叫如意?如意就是如我所意,所以刘邦对这个儿子特别喜欢,而对那个儿子越来越觉得不像,不像自己的性格。这就涉及到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刘邦和吕后的关系了,这样一种他不光是两个儿子之间的一个权衡,而且涉及到这两个儿子所带来的两个女人之间的权衡。刘邦在戚夫人这个关系中间,我觉得从我们现在看到的记载来看,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更多的是情侣,是一种情侣关系,两个人很有感情,很玩得来。当然他们那个年龄差距非常大,据史书记载,《史记·吕后本纪》记载,戚夫人什么时间到刘邦身边的?是在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刘邦封汉王是51岁,换句话说,戚夫人是刘邦51岁以后来到刘邦身边。那个时候戚夫人多大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估计她的年龄应当在20岁之前,这个时候刘邦最小的年龄是51岁,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应当在32岁,甚至于32岁以上,是这么一个年龄差距。所以刘邦换太子这个想法肯定有感情因素在里边,所以张良对这件事的评价就是“因爱废立”,因为感情所爱,导致要废一个立一个,这是张良的看法。 但是我觉得这里边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全看作是感情的选择,毕竟刘邦是开国之君,开国之君对人的辨别应当来说还是有一个大体的水准,他不能完全不顾及这个水准就在儿子中间,毕竟两个都是他的儿子,谁更适合做皇帝的继承人,一方面取决于他对他母亲的喜爱,另一方面还考虑到这两个儿子自身条件的不同,所以这件事应当是感情和理性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刘邦一有这个念头,这件事就算拉开序幕了,这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后宫的储君之争,储位之争,所以这是后宫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一旦打响就非常残酷,因为它是一场战争。它涉及的不光是感情,更重要涉及的将来谁来掌这个权力,包括掌握朝中的大权这是皇帝,掌握后宫的大权这是皇后,所以这是涉及到权力的一场战争。而这件事情对于刘邦来说是早年就已经萌发了萌芽了,而且越到晚年表现得越强烈,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的记载,表现最强烈的是高祖十二年,而刘邦就死于高祖十二年,因为刘邦四年汉王八年皇帝,合起来一共是十二年,所以刘邦越到晚年他这个换太子的想法就越强烈。 画外音: 在封建社会的皇权时代,废立太子是一件相当重大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未来皇帝的人选,也关系到皇权的稳定,所以刘邦想换太子的想法,在朝廷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大臣们的意见是什么呢? 王立群: 大臣们是集体反对的,这中间表现最激烈的是三个人,第一叔孙通,他的职务是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第二是周昌,他是御史大夫;第三个是张良,这三个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其中又以叔孙通的表现最为激烈。叔孙通在高祖十二年劝阻废立的时候,曾经给刘邦讲过一番很长的话,这个话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点,立嫡立长的制度不能废,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的地位不能动,一动就动摇了天下的根本,这是叔孙通讲的第一点。这里边的话,因为叔孙通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朝臣,他是一个秦朝的博士,所以他就举了古代历史上两个在立太子中间犯错误的例子,他说第一个例子晋献公,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废了太子申生立了奚齐,导致晋国几十年的内乱。这叔孙通讲给刘邦听,刘邦不读史书不知道,叔孙通就告诉他。第二个例子,举秦始皇的例子,说秦始皇没有及早地立太子扶苏,结果被赵高诈立胡亥导致国亡,用这个事情来劝阻刘邦,这是叔孙通讲的第一点。第二点,太子仁孝天下人都知道,把这么一个仁孝的太子给废掉,天下人都不同意的,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吕后对大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功劳的,你现在要废太子跟着就要废皇后,这你是背叛吕后。最后叔孙通表了一个态,说如果你一定要废立太子的话,那么我愿意以颈血污地,就是把脖子上的血洒满地下。那意思是什么呢?我死到你跟前,这就叫“文死谏”,我以死相谏,我劝你不要这样做。当然叔孙通这个话说得很有感情色彩,至于这个人会不会以

相关推荐: 取向狙击   总统(H)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鉴昭行   镇痛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烈驹[重生]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