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卒却反,为什么?很多人就抓住这一点,当年他不反现在他反了,这不合道理。其实大家忘记了当年不反是因,现在反了是果,它俩没有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有两种因果,一种叫必然性因果,一种叫或然性因果,必然性因果是一个因只能推出来一个果,比如说他昨天骑摩托车使劲儿摔了一下,因此他今天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这可以值得相信,骑摩托车重重摔一下今天还是健步如飞那大家不相信,这个因果就是这个因必然产生这个果,这个因跟果有必然性关系。当年不谋反现在会不会反呢?两种可能,当年不谋反现在还不反,当年不谋反现在反了,是不是有两种结果?当一个原因可能引发两种结果,这叫或然性因果,我举的头一个例子叫必然性因果,这叫或然性因果。你不能说他当年没反所以他现在不会反,那不一定,当年不反是当年,现在他反不反是现在决定的,他现在可能反也可能不反,一个因可以推出两个果,这叫或然性,所以说拿当年不反来推翻今天的谋反,这个在逻辑上说不过去。 第三手中无一兵一卒,手中无一兵一卒也不是否定韩信谋反的充足的理由,韩信一生打仗一向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你看韩信打的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有井陉之战,打那个龙且之战,每一次他都是以少胜多,出其不意,他虽然兵少,但不一定说他兵少就不能够把谋反做成功,这是第三点反驳的。 第四点反驳,韩信这么机密的事,他给陈豨两个人商量这么机密的事,就他两个人知道,司马迁怎么会知道呢?司马迁怎么窃听到这个消息的?所以不相信嘛,这个不奇怪,史书中间记载两个人密谈的事情多了,没有第三个人在场。我们经常说这个言不过六耳,四个耳朵就是两个人,六个耳朵那就是三个人在场,那就肯定会传出去,但是即使是两个人说,史书只要有明确记载,你也不能够贸然地推翻它。 第五,抓捕韩信的手段,你看吕后怎么抓韩信的,假如韩信没有相当的准备,吕后抓韩信太容易了,韩信不就是一些奴仆嘛,家里就是些家人,家臣呐,那很简单,吕后调一支正规军把韩信的侯府一包围,进去到府里边把韩信抓起来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不去抓捕啊?说明韩信已经做了相当的准备了,不敢轻易地那样去抓捕,而是用诱捕的方法,而不是用抓捕的方法。最后一个《彭越传》,我们现在还没讲到,《彭越传》明确记载彭越谋反是冤案,是吕后指使彭越的手下诬告彭越谋反,写得非常明确。假如韩信谋反不是事实,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在《彭越传》把彭越的谋反写成是个赤裸裸的冤案,明明白白的冤案,为什么《韩信传》写的是明明白白的谋反呢?那只能说明韩信确实是反了。 所以这样一来呢两派的观点反复交锋,我介绍了两派的不同观点和他们的依据,还有两派的论战的一些主要的观点,大家可以自己取舍。就我本人而言,我比较倾向于韩信在最后关头确实是谋反了,他第一次被抓是冤案,他没有谋反,但第二次在京城和陈豨他联手,确实是谋反了,这样解释可能比较更合乎历史事实的记载,当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还可以继续发表。那么我们下面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学者都不相信韩信谋反呢?都觉得韩信冤枉呢?我觉得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第一,韩信的功劳太大;第二,韩信死得太惨,功劳那么大,死得那么惨;第三,韩信确实被冤枉过,在楚王位上第一次谋反是被冤枉的;第四,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出色;第五,刘邦杀了不只韩信,杀了一批诸侯王。所以人们根据这五点来判断,一般人都会倾向于韩信没有谋反,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最终还是死在了西汉政权的屠刀之下,确实很可惜。有关韩信之死还有几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这些说法影响很大,这些说法有哪一些?它们有没有道理?请看下集《死因之辩》,谢谢大家。 第39章 大风歌(三十九)死因之辨 画外音: 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韩信,凭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暗度陈仓,勇定三秦,直至垓下一役打败项羽,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奇功,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却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罪杀害,最终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消逝在茫茫天际,引来世人无尽的慨叹和猜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韩信被杀?是他功高震主的威名还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后人关于韩信被杀的原因都有哪些说法呢? 王立群: 有关韩信之死,有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影响非常大,从古至今一直影响了人们对韩信之死的判断,因为韩信
相关推荐:
致重峦(高干)
鉴昭行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女扮男装死后,她开始演柔弱绿茶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镇痛
醉情计(第二、三卷)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