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这叫“香消马上尘”,是刘邦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心爱的女人,项羽也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无论是失败者项羽还是胜利者刘邦,最终都没有把自己心爱的女人保护好。所以,这个诗的最后就这样做了个评价,他说刘邦跟项羽看来真是打了个平手,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就是虞夫人死了以后没几年戚夫人也死了。实际上这个诗是讽刺刘邦的,项羽失败了,没办法只好让自己的爱妃死了,你刘邦是胜利者,你是皇帝啊,你不是也像项羽一样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人吗?这个诗表面上看来是讽刺刘邦的,批评刘邦,实际上点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刘邦没有在保护戚夫人上下功夫。 刘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他为了保证他的江山不落入他姓之手,他有一个白马盟誓,白马盟誓的要点是三句话,第一叫非刘不王,不姓刘不能称王;第二句话叫非功不侯,没有功不能封侯;第三句话,如果不是这样天下共诛之。就是刘邦和他的功臣有一个白马盟誓,这个盟誓盟了以后,谁都不敢封异姓王,吕后封自己的吕氏封王的时候,大臣们都敢反对,可见,刘邦如果想保存一个政权的话,他还是有作为的。那么刘邦保护戚夫人做的事应当说是很不够的,他可以给戚夫人颁布一道诏书,也可以给戚夫人预留一道诏书,戚夫人在危急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刘邦的遗诏。什么都没做,当然还有更好的办法,他什么都没做,最后导致戚夫人的惨死。当然这个清人这个诗中间说“虞夫人后戚夫人”,说虞夫人跟戚夫人同样都死了,但是两个人死还是有区别的,虞姬是在项羽失败的时候自己很有尊严地死去了,而戚夫人是在受尽凌辱以后,毫无尊严地死去了,两个美人虽然都死了,但是其实她们在死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这一集要讨论的,实际上是讨论在刘邦的后宫中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之争,这场权力之争以吕后的完胜和戚夫人的完败而结束,所以刘邦最终是应当为戚夫人和刘如意之死负责任的人。但是刘邦的一生是个多事的一生,这皇帝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他非常潇洒的一面,但是皇帝天天那个烦心的事也非常不少。也就是刘邦在解决他的后宫之争的时候,另外一件让刘邦非常痛心疾首的大事发生了,这件事让刘邦十分震惊,那么这是一个什么事情呢?请看下集《封王之路》,谢谢大家。 第35章 大风歌(三十五)封王之路 画外音: 在鸿门宴上刘邦为了拉拢项伯,曾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但等到刘邦称帝后,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事实上真正与刘邦成为儿女亲家的是一个叫张耳的人,他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那么张耳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能够入刘邦的法眼呢? 王立群: 高祖九年,刘邦遇到了一件让他非常尴尬也非常震惊的事情,就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谋杀案,这件谋杀案对象就是杀他,而主谋已经查明是赵国的国相贯高,赵国的国王,就是赵国的赵王张敖是个重要的嫌犯。所以刘邦对这件事情非常恼火,他这个恼火就在于这场谋杀案的重要嫌犯,这个赵王张敖是他的女婿,所以刘邦特别恼火。那这里边就牵扯到赵王张敖,而要想讲清赵王张敖,我们就不得不从张敖的父亲张耳说起。 张耳,可以说是在秦末大起义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但实际上是在秦亡汉兴的这个过程中间,张耳是当时三个反秦大基地的一方首领。当时的三个基地一个是今天的山东,当时叫齐国。另一个呢,就是以今天徐州为中心的这一块,包括江苏、河南、安徽这一块的,当时叫楚地。第三块就是张耳所在的赵地,就是今天的河北这一块,张耳就是在赵地,所以当时的三大反秦基地他占了其中的之一。而张耳这个人呢,是一个既有才华又很幸运的人,张耳本来是大梁人,大梁就是今天的开封,张耳年轻的时候家里头并不富裕,他后来因为避祸跑到了外黄,我们多次讲过外黄,外黄就是今天河南的民权,跑到外黄去居住。到那儿以后呢,张耳算是在外面漂流的,是一个移民,所以当时张耳的生活比较拮据,也没有成家。但是张耳在外黄遇到了他一生中间第一个很幸运的事情,就是婚姻,他的婚姻很幸运,因为张耳到了外黄以后是个异乡人,本来他的婚姻是毫无指望的。偏偏外黄出了这么一件事,外黄当地有一个富人家里非常有钱,这个富人家里有一位小姐,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叫富二代,这个小姐呢,第一家里有钱,第二人还长得特别漂亮。但这个小姐的婚姻很不幸,她嫁了一个丈夫,她这个
相关推荐:
蔡姬传
镇痛
凄子开发日志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差生(H)
总统(H)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