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刘邦在山东定陶当皇帝的当天,他自己当了皇帝的当天,他还做了几件事,哪几件事呢?第一封吕后为皇后,封他的嫡子刘盈为皇太子,还尊他已故的母亲为昭灵夫人,这叫封皇后,封太子,不封太公,连他已经死去的母亲都封了,没他爹的事。人家说他尊母不尊父这是一个例子,你看母亲封了,而且母亲已经故去了封昭灵夫人,父亲还活着不封。第二件事,高帝六年封兄弟,封儿子,不封太公,这个我们讲过了,上集讲过了确有其事。第三未央宫夸富,让他的老爸很没面子,虽然是炫耀,但是这个炫耀当着那么多诸侯王和大臣的面,这种炫耀至少让人家对他爹有一个看法,说他爹眼拙,看不出来哪个儿子将来能置产业,光喜欢老二,你看老二能置多少?我能挣多少?这三条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个张萱还列了个第四条,这第四条没有道理了,说太上皇本来是封那个已经死去的人的,你现在拿来封活人,这叫大不敬,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但前三条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刘邦和他父亲的关系在历史上人们是有争议的,我们也很奇怪的就是,刘邦为什么在自己即位的时候封了皇后封了太子,封了已故的母亲,不封他父亲;汉六年封了儿子,封了兄弟,封了侄子,不封他父亲,一直等到那个太公家令导演了那一出戏以后他才封,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画外音: 汉高帝六年,刘邦给父亲上了一个“太上皇”的尊号,在王立群先生看来,这个尊号给后世带来的影响非常之大,太上皇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从这之后历史上又出现过很多的太上皇,但是这些太上皇大都和刘邦父亲这个太上皇情况不同,那么同样是太上皇,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中国历史上又出现过哪些类型的太上皇呢? 王立群: 大体上有六种情况,第一种是为了身后,提前退位,比如说在五胡十六国大乱的时候,后凉太祖叫吕光,吕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就是他做皇帝的时候得了病,他的嫡子要继位,但是他那个嫡子是个性格非常弱的人,掌控不了局势。他的庶长子和他的次子老二都很厉害,既有能力又有野心,但是他又不能立他们,立他们就坏了规矩了,还要传位给自己的嫡子。他怎么办呢?他提前退位,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掌管朝政他来辅佐。临死之前,他特意把他的庶长子,他的嫡子,还有他的次子叫到一块儿,三兄弟叫到一块儿,他交代了一番话,他说我死以后,你们两个如果能辅佐已经当皇帝的这个儿子,整个天下就会太平,如果你们兄弟相残咱们家就完了,他这两个儿子都表示不敢背叛。结果吕光一死,他的庶长子和他嫡子起来造反,把这个他立的嫡子给逼死了,然后庶长子继位。停了不久,他的庶长子的堂兄,就是吕光的弟弟的儿子,堂兄弟又起来把他的庶长子给杀了,结果整个大乱了,最后这国家就灭了,这是一种,为了身后提前退位的。 第二种太上皇呢,属于年老有病,无法履政,就是年纪大了,没有办法行使权力了。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唐顺宗,唐顺宗即位以后,即位的时候他就有病,所以唐顺宗即位的第二年就立了广陵王作为太子,后来又传位给广陵王,广陵王就是后来的唐宪宗,唐宪宗即位以后,就尊唐顺宗为太上皇。最后唐顺宗死得很早,46岁就死了,那就是当皇帝的时候就有病,没有办法只好传位给别人了,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情况形势所迫,不得不交权,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唐高宗李渊,这个事情大家非常熟悉,李渊是武德元年代隋做了皇帝,只做了九年,到了武德九年六月份,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太子还有李元吉,最后逼得他父亲在九月传位给他,这个就是形势所迫,不得不把皇位给交出去,然后自己做太上皇。 第四种情况,是他人擅立,只能默认,很有名的是唐玄宗,唐玄宗是因为安史之乱跑到四川去避难,在马嵬结果死了杨贵妃,紧跟着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来了,其实李亨也想脱离唐玄宗,唐玄宗走了太子李亨留下来,在大臣们的拥立之下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唐肃宗一继位后,尊他父亲为太上皇,唐玄宗这个太上皇也是未经他允许,他儿子就当了皇帝了,你说他有什么办法,没有办法。 第五种情况太上皇是,退居二线,掌握实权,这个例子中间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的时候据说他曾经发过一个誓,因为在他前面康熙在位61年,所以他说不敢破祖上的规矩,我假如能够做60年皇上我就传位。果然乾隆挺能活,活到85岁的时候已经在位60年了,他就宣布退下来做太上皇,
相关推荐: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误打误撞(校园1v1H)
鉴昭行
小白杨
数风流人物
烈驹[重生]
突然暧昧到太后
盛爱小萝莉
镇痛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