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的是军功,刘邦是偷换概念了,大臣们的概念都很清晰,大臣们都很明白,要按军功,毫无疑问那就是人家曹参的,别人是不能够比的,曹参身上受了那么多伤,攻城掠地的功劳一笔一笔记下来,我们看《史记》的《曹相国世家》,曹参的功劳写得很清楚啊,谁都比不过他,所以刘邦封的食邑,曹参是最高的10600户,按军功应该是他的,但是要按治国,那不行,可见刘邦封列侯和刘邦定第一功臣,很明显是这两件事是两个目的,封列侯是干什么呢?封列侯其实就是回报,简单来说就是回报,过去不是打了四年仗吗,这四年仗你们立了功了,流了血,受了伤,立了功,那怎么办呢?现在给你们回报,该封侯的封侯,该给地的给地,按照军功的大小、高低统统给你们都封了,从此以后咱们两不相欠,你们为我打天下,我也把名也给你们了,利也给你们了,咱们算清了,所以封列侯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说最后咱们这个公司盈利了,到现在是年终了,咱们该分红了,谁的功劳大,该分多少一次性分完,两清,以后我不欠你的了,你们也别再这个那个了,这是封侯。 排第一是刘邦另有考虑,大家都是侯,那谁是第一侯啊?他在封完列侯以后要挑选个第一,他有一个目的,他要把这个第一用做将来的丞相,所以封列侯是过去的总结,排座次是未来的开始,所以刘邦的这个排座次,他的目的是着眼于未来,而着眼于未来没有比萧何更合适的了,这就是第一功臣的由来,那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来说,他适合不适合做第一功臣呢?那么作为第一功臣来说,作为丞相来说,日子好过吗? 画外音: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力推萧何自然有他的考虑,此时的刘邦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国后的建设上来,这当然是刘邦应该考虑的,所以他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并让萧何担任汉帝国的第一丞相。那么问题就来了,萧何适合不适合丞相这一角色呢?担任刘邦的丞相日子好过吗? 王立群: 其实第一丞相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第一是责任太大,第二是权力太大,特别是权力太大会导致皇帝和丞相之间有摩擦,这个摩擦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所以萧何其实并不容易,其实在封第一功臣之前就发生过一件事,封第一功臣是在高帝六年,而在高帝三年,就是汉王三年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件事,就是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刘邦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是负责整个关中的事情,然后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萧何没有觉察,但是萧何手下有一个人,这个人史书称他为鲍生,所谓鲍生就是姓鲍的一个书生,是萧何的一个门客,他的一个部下,他告诉萧何,大事不妙,他说你想想,主公在前线风餐露宿,非常辛苦,你在后方比前线的主公,要舒服多了,那么为什么辛苦的人来慰劳一个不太辛苦的人呢?你有没有想想这个道理呢?谁该慰问谁啊?谁最辛苦应该慰问谁,现在倒过来了,在外边辛苦的人来慰问,那个不太辛苦的人,说明主公对你已经有疑心了,所以鲍生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的子孙,还有你的堂兄弟中间,所有符合征兵年龄的人,全部送到主公的大营中间去当兵,只有这样才能保你平安,萧何一听,马上明白了,他把他的子孙,因为萧何年龄比较大,他的儿子、孙子,还有他的堂兄弟中间,凡是符合征兵年龄的,一股脑全部派到刘邦的大营之中,当这一批人,就萧何的子孙和堂兄弟,来到刘邦大营之中的时候,司马迁写了四个字,叫汉王大悦,刘邦十分高兴,刘邦的高兴倒过来说明,这个包生看得非常准,包生已经看出来,刘邦对萧何不放心,这就有一个问题来了,萧何是那么一个忠实于刘邦的人,那么刘邦为什么会,对他不放心呢,其实这个话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权太大了,萧何当时有多大的权力呢?刘邦就是在前线打仗,整个的关中汉中巴蜀,全归萧何指挥,换句话说,萧何就是假汉王,整个天下都是萧何在管理,你想想,这么大的权力,刘邦能对他放心吗? 所以,他的不放心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萧何的权力太大,这样一来,刘邦就对他会猜忌,萧何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听信别人的话,觉察出来刘邦对他的猜忌,而且用最巧妙的办法,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儿子一去、孙子一去,堂兄弟一去,这叫参军吗?这叫主动送人质,就把儿子孙子,都押到你那儿,你该放心了吧,所以人家刘邦汉王大悦啊,这大悦,第一,人质来了,他让我放心了。第二,萧何真聪明,我稍微对他有点不放心。他马上就明白
相关推荐: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
烈驹[重生]
总统(H)
数风流人物
误打误撞(校园1v1H)
镇痛
差生(H)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