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倒是自己陶醉,还以为夏晓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夏晓兰如果向他道歉的话,他倒是可以反过来请夏晓兰吃顿晚饭的,或许也该邀请一下温教授夫妻……杜兆辉在车里整理了下衣服才下去。 夏晓兰在等他吗? 要说起对夏晓兰的了解,阿华这个旁观者反而清醒点。 夏晓兰是开车到门口,发现温教授家门口不远处,蹲了两个人。 徐竟和马海,两人不知道蹲在这里等了多久。 杜兆辉走进了,就听见夏晓兰对路边两个像乞丐一样的华国男人细声细语问道:“你们来找我的?怎么不进去等?” 凸(艹皿艹)! 原来不是在等他。 不过这两个乞丐又是哪里冒出来的? 徐竟和马海一脸菜色,被杜大少归为乞丐,也不算冤枉他们。 华国内地来留学的人本来就节俭,加上徐竟和马海经济情况特别糟糕,有点钱都投入到了无底洞的“项目”里,和光鲜的杜兆辉一对比,真的挺像乞丐—— 1376:你听说电子辞典吗?(1更) 徐竟和马海才不是乞丐。 虽然他们是来问夏晓兰“讨钱”的,但拉投资的事,和乞讨是有区别的。 乞讨是白拿别人的东西,投资则意味着有回报。 这两人有夏晓兰的联系方式,问清楚了温家的地址,从纽约坐车过来,却不好意思上门打搅,就蹲在外面等。 偏偏夏晓兰今天是开车回来的,温教授家的房子看起来又着实不错,徐竟和马海都精神大振——夏晓兰是真的有钱,只要他们能说服对方投资,项目就有救了! 这俩人不好意思,夏晓兰想了想: “走吧,找个地方坐下来慢慢谈。” 伊萨卡镇上有咖啡馆,那至少算个能谈事的地方。 夏晓兰今天提的新车,第一次载人也就是徐竟和马海了,对于这点,杜兆辉是很有意见的。他还非得搞清楚这俩人的来历,夏晓兰没有招呼他一起,他仍然厚着脸皮跟上去。 夏晓兰也没阻拦,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有,徐竟和马海这边是主动送上门来的,靠不靠谱她还没分析过,她也不怕被杜兆辉截胡……说不定徐竟和马海所谓的“投资”远远超出了夏晓兰的预算,杜兆辉若是想自己上,夏晓兰不会介意。 到了咖啡馆,还是性格外向的马海打破了尴尬: “夏同学,那天你在派对上说老徐清醒了就可以和你谈,这话还算不算呀?” 夏晓兰无语,“马海师兄,要是不算话我和你们来咖啡馆做什么?说吧,你和徐竟师兄到底在做什么,你们进行到哪一步了,现在需要多少投资,我要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决定下一步。” 下一步就是投不投,投多少钱呗。 两人也闹不清杜兆辉是谁,不过这人在旁边一声不吭,看穿着打扮就不像缺钱的,不是有人说有钱人的朋友还是有钱人么,马海巴不得多一个潜在投资人能听一听——万一没有骗……呸呸呸,说错了,万一没有拉到夏晓兰投资,这个年轻男人有兴趣也是一样的。 “是这样的,你听说过一种叫电子辞典的东西吗?输入单词就能查询到它的意思,在两种语言中自如切换,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微型计算机……” 夏晓兰是学建筑的,马海怕她听不明白,想尽量给解释简单一点。 电子辞典! 这玩意儿夏晓兰当然知道。 上辈子她第一次见到实物是94年左右,同学用来学英语,那时候要好几百块一个,夏晓兰一个自己打工攒学费的人穷鬼自然买不起。 慢慢的,身边用电子辞典的同学越来越多,到底对英语成绩提高有没有帮助她不知道,什么文曲星、诺亚舟、步步高等好几个牌子都在做电子辞典,学生的钱真好赚啊! 夏晓兰有了几分兴趣,也坐直了身体: “你们俩做出了电子辞典?!” 她是有些怀疑。 这东西应该不是华国人发明的,包括传呼机、大哥大和手机,这些电子、通讯产品,都是从国外传到华国的。传呼机在头些年只能显示电话号码,后来华国本土的公司搞出了汉字显示,这玩意儿能看到别人的来电留言了,也能看看什么天气推送、股票信息之类的,才算走进了千家万户。 夏晓兰的声音里有质疑,徐竟脸微红: “不、不是我们发明的,但我和马海觉得这东西有作为,想把它做成英汉版的……” 夏晓兰不由多看了徐竟两眼。 “徐师兄,你很有想法啊,你来仔细说一说,你和马师兄做这个东西,能不能绕过别人的专利?” 能绕过,那叫受了启发后自主研发。 不能绕过,那叫山寨。 不过国内的好多技术都是这样来的,要没有山寨,华国制造从何谈起?先山寨打基础,再自主研发,这算是许多品牌的生存之道。 夏晓兰居然还挺懂,徐竟和马海都很意外。 徐竟说话也更慎重: “这个东西你要说它有多厉害也不是,我简单给你说一下这个电子辞典系统的组成,它需要三部分:一个是存储,记录辞典的内容、信息;第二个是运行设备,把储存的信息看成一个文本,需要一个机器来读取文本对不对?这就是马海说它是微型计算机的原因,涉及到浏览、检索都需要软件运行。运行设备一般包括了读取设备、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第三就是控制外部……” 夏晓兰没有打断徐竟的话。 这些东西,在86年说给外行听,外行多半会一头雾水,比如在一旁的杜兆辉。 86年好多人都是不懂计算机的,眼下很多人对个人电脑的理解,就是昂贵的打字机和游戏机! 后世电子数码产品越来越普及,每年都在更新换代推陈出新,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对这些常识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所以杜兆辉听不懂,夏晓兰却听得懂。 等徐竟说完了,夏晓兰才问他: “你们想做电子辞典的英汉版,还对现有版本的检索速度和储存空间不满,这些东西都想要升级,当然不能只靠你们俩个能解决,这些东西是要委托有技术的公司进行生产的,而你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钱?” “可我们编出了更好的运行软件——” 马海忍不住辩解。 夏晓兰似笑非笑,“软件?硬件跟不上的话,软件也没用,何况软件好不好,我也没亲眼见过。” 徐竟和马海的路子是对的。 英汉双向版的电子辞典真的会有市场,谁叫华国人在许多年里都必须要学英语呢? 赚学生的钱总是很容易的,华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吝惜过在教育上的金钱投入,虽然夏晓兰觉得电子辞典不见得有用,那总归是比打着学习机的名义卖游戏机强! 徐竟和马海今天要是对她说,两人发现了任天堂的游戏机可以山寨一下,给她搞出了以后在华国统御中小学生多年的“小霸王”游戏机,夏晓兰可能转身就走了——现在她觉得可以抢救下,偏偏马海和徐竟对她了解不深,以为夏晓兰说的话意味着拒绝,徐竟着急的把带来的资料往夏晓兰面前推: “夏同学,你不能再了解一下吗?你也可以跟着我们去纽约看看,在我们的住处,有我们自己组装的样品!” 1377:没文化讨不到老婆啦(2更) 夏晓兰不感兴趣? 不不不,夏晓兰不感兴趣的东西,她绝对转身就走了。 杜兆辉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夏晓兰经常对他就是转身就走,现在和他说话,也是看在那1000万港币的份上。 这两个乞丐打扮的人,别说1000万,恐怕就连1000块都掏不出来,但夏晓兰肯和他们说这么久话,还请他们喝咖啡,杜兆辉根据自己的经验看,这两人说的“电子辞典”,说不定能值1000万呢! 夏晓兰这是什么命,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掉下来? 徐竟和马海都很着急,偏偏夏晓兰露出极为迟疑的表情,仿佛却不过情面才收下徐竟给的资料: “好的,我会仔细看一看,然后再给两位答复行吗?” 徐竟一脸失望。 以前也有人说要看资料,结果就再没有下文。 反正留学生里,没有人要投资他们,先前有一个要投资的,把钱给了他们两个月没出成果,就改口说那钱是借给他们的。 马海当然不依,徐竟不善和人争辩,干脆扯了协议,重新给人打了借条。 他还以为夏晓兰也是推托之词,心中极为失望,马海就更着急了: “只要2万美元,不,1.5万美元也行,我们可以给你40%的股……” 2万美元够把英汉版的电子辞典搞出来? 夏晓兰很是怀疑。 这俩货有想法,却根本不识人间烟火啊,一个太急躁,一个太软绵。 还不会计算成本,难怪混的这样惨。 这都是惯用的手段。 谁见一面就把钱撒出去?真当投资人是天使么。 没人会说夏晓兰大方,只会觉得夏晓兰好骗。她赚钱不易,要从她手里拿钱自然更不易,夏晓兰是真的想看一看资料,也想趁机给徐竟和马海点压力,先紧后松,才能彻底“收服”这俩人……不过徐竟和马海也着急了,夏晓兰压下芝麻大小的不忍,依然坚持刚才的说法: “我需要时间考虑,两位师兄给我点时间吧,你们可以先回纽约,或者在镇上的旅店住两天,费用方面不用担心,远到是客,我不会让两位师兄承受这不必要的支出。” 买卖不成仁义在,夏晓兰的意思投不投资另说,却能请他们住两天旅店。 伊萨卡的旅店对杜兆辉来说档次不够高,但对徐竟和马海来说绝对是大负担。 徐竟和马海知道今天是没有结果了,不够夏晓兰留他们在伊萨卡,证明这事儿还有点希望? 两人简单商量了几句,都决定暂时不回纽约。 “旅店就不用了,我俩可以找老乡挤一挤。” 这还没拉到投资呢,就要先花夏晓兰的钱,两个男同志不好意思,也怕给夏晓兰留下坏印象。 留学生说的老乡,不是真的来自同一个省市,只要从华国出来的,那就全是老乡!徐竟和马海来伊萨卡之前就问过,知道这边有老乡。 两人灌了一肚子咖啡,愁眉苦脸的走了。 夏晓兰敲打了一下桌面。 杜兆辉凑上前想看徐竟给的资料。 “怎么,杜少有兴趣?不过你应该分不出精力来搞这件事,没建电子配件市场还差不多……” 她给了杜兆辉两条路选择,杜兆辉不选制造业,地已经批了,这时候也不可能掉转头重来,这个电子辞典的市场很大。 就是夏晓兰也没有长远发展的意思,她已经打定主意将主业放在地产业。 短期投资倒是行,给徐竟和马海投一笔钱,然后将手里的股份卖掉,以此获利。 杜兆辉看了两眼,一堆专业术语,看得他头疼,只有缩回脖子: “没兴趣。不过我知道你肯定看上这东西了,夏晓兰,你一个人国外,人家知道你手里有钱,骗了你钱就跑,你也拿别人没办法——” 杜兆辉想说,一定要把这俩乞丐治的服服帖帖才给他们投钱,既要让他们感激,又要让他们害怕,这叫软硬兼施,他就是这么对付手下人的。 夏晓兰一听他没兴趣就把资料合上: “所以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开福特车了?杜兆辉,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去,你在鹏城的生意不要了?” 杜兆辉郁闷:“我订了明天的机票。” 夏晓兰把咖啡的账结了: “那今天你就要去纽约,这杯咖啡算我请你的,祝你一路顺风,我得回去看资料了。” 嗯? 晚饭都不请他一顿? 这咖啡他还没喝好不好,杜兆辉想不通,在大少面子和实惠间挣扎了几秒钟,还是端起杯子把夏晓兰请的咖啡给灌了下去。 夏晓兰好像真的对“电子辞典”感兴趣,偏偏他对这东西一点都不了解,提不出意见,说多了还露怯,他难道不要面子的? “喂喂喂,你还没说,到底帮不帮忙设计。” 杜兆辉临走又想起了这事儿。 “我给茅老师打过电话,你要是信任我老师的话,他带着团队给你做,不会比香港的事务所差,当然你要是迷信世界一流的建筑师事务所,那就当我没说。具体的设计部分,我会在功能区分规划这一块出力,这是我应该帮你做的,不额外收费!” 功能的区分规划,在设计时就要有所体现,这关系到杜兆辉的电子配件市场以后的运营盈利,自然是不能马虎,夏晓兰就该管! 有总比没有强。 杜兆辉这两天也看到了夏晓兰在康奈尔大学的状态有多忙,倒没有继续提更过分的要求。 “那我就走了?” “好的,再见!” 他还在车门边磨磨蹭蹭,夏晓兰已经钻进了自己车里。 杜兆辉忍不住捶了一下车门。 一拳打下去一个坑?这种画面怎么可能出现,他这个弱鸡只会捶的自己手疼。 “阿华,你知不知什么电子辞典?” 阿华瞪眼,“大少,什么垫子吃点?” 艹,简直没法说,比他还没文化! 杜兆辉不禁语重心长:“阿华,有空多读书,你唔知现在没文化多惨,连老婆都找不到啦!” 阿华使劲点头:“谢谢大少关心,我在老家有老婆的。” “……滚!” 给人当马仔懂不懂规矩,有老婆了不起?应该把这个扑街也辞掉,留在身边要给他发工资,还要惹自己生气,以前都很有眼色的,现在全变了! 1378:这俩人专门骗钱的?(3更) 杜兆辉本来还想去警告两个乞丐一番,扮一扮黑脸,让夏晓兰给他们投资时收获更多感激。 哪知徐竟和马海穷的连旅店都住不起,伊萨卡镇虽然不大,他们要找老乡借宿,杜兆辉一时也找不到人。这里既不是香港也不是鹏城,杜大少的面子不太好用,他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 在伊萨卡待了两三天,杜兆辉的心情舒畅了许多。 但就像夏晓兰说的,他必须得回鹏城去。 鹏城现在就是杜兆辉的战场,他要不回去承受住压力,那就是不战而输。 让他轻轻松松把杜家的钱让给别人? 想都别想。 杜兆辉这边上了飞机,另一边夏晓兰也在看徐竟给的资料。 “这俩人还有点本事。” 他们找不到大厂家,却费心找了不少替代材料,按照他们的设想,英汉版电子辞典的性能,要比英德版电子辞典各方面都更强。 电子辞典在国外也是刚问世没多久,第一版只支持3000个单词的翻译储存。 徐竟和马海的版本,单词储存量翻了一倍,支持汉显,还抓住了电子辞典胜过传统辞典最关键的一点,能朗读单词的正确发音……要没有这点,别人买电子辞典做什么,纸质的英语辞典单词量更大呢! 可连教英语的老师都没办法准确发音,学生不会读单词不是挺正常的吗,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6000个单词的发音、翻译储存,用来应付高考足够了。” 电子辞典的目标客户,是学生,又不止是学生。 夏晓兰从来没怀疑过它的市场前景。 当然,一旦徐竟和马海的电子辞典成功问世,各路公司都会扑上来生产这玩意儿。 夏晓兰这种深受后世观念影响的,还要问一句能不能绕开别人的专利,国内的厂家讲个屁专利,什么产品卖火了大家就一窝蜂的照着生产,把电子辞典拆成零件搞明白怎么组装就行,谁也不可能付专利费的。 做实业的,不仅是夏晓兰要面临这难题,每个老板都这样。 从混乱中厮杀不出来,厂子和产品做着做着就从市场上消声灭迹,可能是技术跟不上时代,可能是营销决策错误,谁知道在哪个环节犯了错就完蛋。后世那些知名的大企业,个个都遇到过许多危机,最终能把规模做那么大,那些企业家谁还不是有几分本事的宝宝,夏晓兰仅靠先知先觉,根本不可能完全碾压嘛。 幸好,电子辞典所涉及的是个大市场,这块蛋糕很大,多几个竞争者也暂时把它填不满。 何况…… “徐竟和马海搞出来的东西,比我记忆中的早了几年啊!” 夏晓兰没带着百度重生,不是每件事她都了解的清楚。 反正上辈子第一次见到电子辞典,是1994年,她还没有高中毕业。考虑到她上辈子老家是个内陆小城市,电子辞典从问世到传到她老家,怎么着也要用两三年? 往前推,英汉版的电子辞典就是90年左右生产上市的。 什么东西,提前了三四年搞出来,难道不是商业先机? 当然,前提是徐竟和马海真的能把东西做出来,能实现量产,2万美元根本不够,不知道那些厂家投入了多少钱研发,绝对是不止2万美元。 夏晓兰把资料合上。 再等两天,她就可以和徐竟、马海谈一谈。 2万美元太少了。 40%的股也太少了。 她作为唯一的大投资人,这事儿要不是她说了算,难道真是撒钱支持徐竟和马海两人的梦想? 夏晓兰要晾一晾那俩个糊里糊涂就创业的人,徐竟和马海就惨了,厚着脸皮在老乡宿舍借住,人家又没空床给他们睡,他们只能打地铺。 在纽约住地下室都好歹有床呢! 每天还要在康奈尔大学露两面,靠这样刷存在感,希望夏晓兰别忘记他们还在等着答复。 连宁雪都认出了俩人,下课时叫住夏晓兰: “我看到有两个人挺眼熟的,是不是留学生派对上你和他们说过话的?一个姓徐,另一个姓马吧。” 夏晓兰点头,“你没认错,他们是来找我的,是徐竟师兄和马海师兄。” “你注意一点,我听说他们骗了很多人的钱,纽约的华国留学生圈子对这俩人印象很糟糕。” 宁雪还是好心提醒了一句。 夏晓兰也不会把别人的好心当驴肝肺,她和宁雪脾气合不拢,但她从来没觉得宁雪是坏人。 “谢谢你提醒,不过我挺好奇的,你怎么知道的?” 怎么知道的,当然是很自然的,刚进入圈子就被人提醒了要离这俩个人远点。 “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宁雪皱眉。 夏晓兰摇头,“不,我知道你不说假话,我对你很信任。我是不相信别人,这两人既然人人喊打,组织留学生派对的李学长,为什么一定要邀请这俩人去参加呢?不是应该把他们隔离在圈子外,以免更多的同胞上当受骗么。” 这倒也是。 宁雪没细想过这方面,很矛盾的做法,逻辑上就说不通嘛。 “你的意思是,有人故意孤立排挤,甚至是抹黑徐、马两位师兄?” 夏晓兰摊手:“我什么都没说,就是一种猜测。” 宁雪聪明归聪明,人情世故方面实在没多少经验,夏晓兰不想宁雪被人骗了。可能是异国他乡让宁雪降低了警惕心,她记得宁雪以前从来不人云亦云,她刚进华清那会儿,别人对她有误解,也没见宁雪受到影响。 宁雪脸色顿时挺难看。 不是生夏晓兰的气,而是觉得自己受了愚弄。 也气华国留学生们不团结,大家一起在国外求学,不相互帮助,反而搞这种事。 夏晓兰点到为止,一向都是宁雪给她上课,各种嫌她浪费天赋不上进,没想到还有她反过来给宁雪上课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夏晓兰觉得还挺爽的。 “难道我就是个喜欢欺负人的变态?” 夏晓兰检讨了自己三秒钟,带着好心情离开教室。 她也该给徐竟和马海一个答复了,起码应该去纽约看一看他们现阶段的成果。 回到温家,胡瑛从厨房里探头: “你回来了?今天有一个姓项的小姐打过电话来,说要到家里来给你送什么东西,电话里也没说清楚,我让她晚上八点过来没关系吧?” 1379:又一个好心提醒的(4更) 夏晓兰到美国一个多月,就交到了朋友,胡瑛也不奇怪。 胡瑛和温教授对杜兆辉的印象还不错,也希望夏晓兰在美国的一年时间,能把温家当成自己家居住,轻松自在一些,不要觉得拘谨,所以非常欢迎夏晓兰的朋友上门做客。 但是姓项的朋友? 夏晓兰根本不认识什么姓项的朋友! 等等,该不会是徐竟的前女友项莉吧? “胡阿姨,我和这个项小姐不太熟,等她来了我问问她有什么事。” 这都什么人呀! 杜兆辉找上温家,夏晓兰能接受,她收了杜兆辉的钱嘛。 徐竟和马海找过来,她也能理解,联系方式是她自己给的,有价值的项目她也感兴趣。 项莉算什么? 难道派对上的飞醋还没吃饱,要找到伊萨卡来再酸一酸! 项莉带着满腔关怀过来,人还没出现在夏晓兰面前,就被她设在不欢迎名单中了。说实话,她对别人的感情纠葛不感兴趣,夏晓兰就是单纯觉得男女分手后,物质和金钱往来方面一定要掰扯清楚。 就从这方面,夏晓兰对项莉的印象就不好。 还有今天宁雪的“提醒”,徐竟和马海在纽约的华人留学生圈子里,名声真是臭了大街,两人干啥罪大恶极的事了,到处借钱是真,那不都写了欠条吗? 这里面肯定有隐情。 胡瑛还烤了苹果馅饼要招待项小姐,听说夏晓兰和对方根本不熟,胡瑛马上没兴趣: “这位项小姐有点冒失。” 在美国,就连朋友都很少有不征求主人同意就上门的,关系一般的就是习惯了约在外面见面。项小姐一张口就说要到家里来,胡瑛才会误会对方和夏晓兰关系很好。 “是挺奇怪的,看她要给我送什么东西吧。” 到了晚上八点,项小姐准时上门,她的姓不常见,夏晓兰搜肠刮肚也只认识这么一个姓项的,倒也没猜错,果然是项莉。 “项师姐。” 夏晓兰的态度不够热情,项莉也不以为然,自己倒是挺热情,带了点水果上门的。 “小夏,我没有打搅吧?是这样的,我来康奈尔大学看一个老乡,顺便把你在派对上掉的东西送来。” 项莉打量着温家。 温家就是她梦想中那种大房子。 她这样的留美学生,哪怕不住学校宿舍,在外面自己租房的,也没有租这样房子的。 为什么夏晓兰能住的这样好? 李雍说的没错,夏晓兰肯定是留美学生中家底厚的! 这人眼神不太正,一双眼睛到处乱看,太没有礼貌。 夏晓兰连敷衍的耐性都没多少,“项师姐,我好像没有掉什么东西在派对上。” 项莉诧异,从包里取出一条爱马仕的丝巾:“这不是你掉的?奇怪,他们都说看到你系着,打扫卫生时才发现掉在了放饮料的桌子下。” 夏晓兰摇头。 她有没有系丝巾自己还不知道? 项莉这些小花招,在她面前耍,那是班门弄斧了。 “项师姐,可能是别人看错了,这不是我掉的丝巾。” “怎么会……好几个人都说是你的,难道他们集体耍我?不过不是你的也没关系,我正好来伊萨卡,看你在这边过得不错,那我就放心了。我初来美国时也不适应,如果你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不妨多和我联系,我也比你早来两三年,对纽约还比较熟悉。” 要不是夏晓兰对项莉先入为主有成见,她这样知心大姐姐的表现真的很容易博得好感。 伸手不打笑脸人,项莉这样说,夏晓兰还要谢过别人的关心。 项莉在温家待了一个小时左右才离开。 夏晓兰去送她时,项莉欲言又止: “这几天,徐竟和马海没找过你吧?如果他们叫你投资,你千万要留神。” 夏晓兰装作毫不知情:“项师姐是什么意思?” 项莉叹气,“按理说不该由我说这话,毕竟我和徐竟曾经是男女朋友。但他到了美国之后的确变化很大,和那个马海交了朋友后就说要做什么项目,项目是没见成果,却找人借了不少钱,零零散散加起来有好几千美元,这些钱他们拿什么还?其中就有人是以投资的名义借钱给他们的……总之,你自己多留个心眼,就算手里真有点现钱想投资,也不要太着急了,慢慢再寻找靠谱的机会。” 夏晓兰很想问一问什么叫靠谱的机会? 还是忍住了。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项莉特意跑这么一趟,总是有所图的。 她倒要看看,是不是对方将她当成了白白胖胖的大包子,想要打她的主意。 夏晓兰要等项莉自己开口。 看这些人上蹿下跳也挺好玩的。 夏晓兰故意诧异:“徐老师不至于吧,他在国内把祖产都卖了,好几万华币呢,还不够用?” 项莉表情自然,“他是自费生,又没有全奖,学费很贵的。” 一点也没提徐竟给她买车的事。 徐竟这个前女友,心理素质很好啊。 “我知道了,项师姐。” 三人言成虎,夏晓兰不说自己慧眼如炬吧,一般人想在她面前弄虚作假也不容易。如果徐竟和马海是骗她钱,两人的演技也太好了……这两人骗人,几个月就折腾了几千美元,还不如去好莱坞当演员赚得多呢。 讽刺的是,项莉这一趟,就开着徐竟花钱买的车来的。 第二天,夏晓兰又在校园里碰见两人,看着胡子拉渣的徐竟和马海,夏晓兰直言不讳: “昨天项莉师姐找到我住的地方了,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我明明没给她联系方式。而且她还在我面前说了一些奇怪的话……徐师兄,你以前在国内是老师,买你家房时咱俩打过交道,我对你也比较信任,但项莉师姐说的信誓旦旦,你说我该信你俩谁说的?” 徐竟脸白白的,却不死心: “项莉找你说什么了?” “说你和马海师兄是骗子,借了好多留学生的钱不还,你俩要找我拉投资,叫我千万不能答应!” 夏晓兰话音刚落,马海就跳起来: “老徐,我就说过项莉不安好心,你还对人家念旧情,人家一心要坏你的事!” 妈的,他的直觉是对的,项莉那么主动送50美元来车库,又打听夏晓兰的地址果然有问题——这女人真是绝了,和老徐分手,明明是老徐更吃亏,她还像有仇一样要来踩两脚,到底图什么呀? 1380:江湖人称夏捅刀(加) “她真这样说?” 徐竟大受打击。 分手后,他从没说过项莉的坏话。 哪怕马海要说,徐竟还制止。 徐竟也不是不知道自己不受人待见,项莉让他去留学生派对,说是李雍的意思,徐竟也硬着头皮去了。 是不想让项莉为难,不愿意让她被人非议。 哪知他有君子风度,项莉却做得那么过分。 夏晓兰看他像霜打过的茄子,“是啊,她真的这么说,人家从纽约开了好几小时的车来提醒我,我该相信谁?” 这刀扎的是有点狠。 徐竟也没急着替自己辩白就使劲抹黑项莉,就说了个项目是真的,借钱也是真的,别的也没多说了。 马海着急,夏晓兰倒是暗暗点头。 绵软是绵软,这性格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买房那会儿夏晓兰就看出来了。 不过一个男人分手后不说前任的坏话,人品坏不到哪里去。 唉,老实人被骗是逃不脱的宿命,不同的是有人被骗几次就学乖了,有人是活到老被骗到老。 夏晓兰要不把项莉来找她的事说清楚,徐竟和马海就不会对那女人设防——她只把温家的电话留给了徐竟和马海,项莉肯定是从他们口中知道的联系方式才找上门。 从徐竟两人嘴里套话,又跑来黑了徐竟和马海一把,这两人拉不到投资太正常,傻的人家都不信他们那脑子能想出什么赚钱的点子吧……可说来也怪,商业贸易由聪明人推动,技术上的创造和革新却通常是由徐竟这样的老实人完成的。 可能搞技术的,在生活方面就得傻一点,才会在专业领域心无旁鹫的创新? 看徐竟垂头丧气的,夏晓兰看了看手表: “走吧,你俩这两天住在哪里,我送你们过去,今晚再凑合一下,明天是周六,早上我和你们一起回纽约。” “不、不用,不用……” 徐竟还没反应过来,马海惊喜不已:“夏同学,你愿意投资我们项目?” 夏晓兰不置可否,“先看看吧,不过你们以后要是没有一点防备之心,我劝你们还是趁早别搞什么创业,老老实实靠技术去找个工作,我可不想投了许多钱进去,快要搞出成果见回报了,你们直接把成果拱手送给别人了。” 夏晓兰自己是个女人,她也想说这话,有些男人就是没出息,活像八辈子没见过女人一样,耳根子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徐竟要是这样的人,趁早别说啥投资了,夏晓兰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徐竟臊的满脸通红。 “不会了,我也没想到项莉会那样。” 夏晓兰想了想,“派对那天马师兄说项莉的车是你买的吧?她今天就是开着你的车来找我的!” 噗呲。 又给捅了一刀。 徐竟恨不得把头埋到裤裆里去。 他真的很想去找项莉质问下为什么要这样干! 江湖人称夏捅刀,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一刀不清醒,那就多来几刀呗。 该说的话她也说了,徐竟和马海得自己好好想想呢。 夏晓兰把俩人送到借宿的地方就走,马海却实在忍不下这口气: “项莉这是几个意思,不把我俩的生路断完,她是不肯善罢甘休是吧?老徐,你和人处对象时,到底干了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让她这样恨你!” 徐竟也想不通啊。 “她让夏同学不投钱给我们,她也没什么好处拿……” 马海气得跳脚,“走,我找人打听下她在哪里,找她对质去!” 伊萨卡镇又不大,老乡间相互认识,项莉昨晚去找的夏晓兰,万一今天还没回去呢?项莉的经济条件也没好到要去住旅馆,多半像他们这样借宿在那个女老乡那里,多打听打听,说不定能找到人。 徐竟也把衣服穿上,这回总算没有再放纵项莉了。 项莉拿了他的车子,那是两人好过一场,徐竟还有旧情。 可这个项目不仅是他的心血,也有马海的投入,项莉不能拿这事儿来开玩笑! 马海还真的赌对了。 项莉真的留在伊萨卡,想着周末可以约夏晓兰一起去纽约。 伊萨卡镇没什么好玩的,像夏晓兰这样有钱的留学生,一到周末不往纽约市区跑那钱怎么花的掉?夏晓兰如果要去纽约,项莉就能载她去。 一路上五六个小时,还不够彼此熟悉的么。 马海咬着牙: “老徐,一会儿见到人就问她为啥这样干,别的都不提,千万别让她知道明天夏同学要和我们一起去纽约的事。” 徐竟只是软绵,不是智商有问题,听了也点头: “你是想让她误以为自己成功了,放弃继续给我们捣乱?” “对!你可要好好配合我,重要是你千万别对这个女人心软,臭骂她一顿我们就走,别和她说废话!” 这办法徐竟也同意。 两人把项莉堵在女老乡家,马海指着项莉就一通骂: “姓项的,你败坏我俩的名声,说我们骗留学生的钱,你把证据拿出来,我和徐竟骗你钱了?” 项莉还挺生气呢,果然是年轻女学生心里藏不住事,马上就把她卖给了徐竟和马海两人。 不过转念一想,这不就证明夏晓兰相信了她说的话? 一定是这样,否则马海不会这样气急败坏。 项莉压下心中喜意,根本不理马海,只对徐竟说话: “徐竟,咱俩毕竟好了一场,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你出国一趟不容易,我就希望你踏踏实实把学业完成,不要到处借钱过日子,将来还有机会找个工作留在美国。” 这样的肺腑之言,徐竟听了不止一次。 以前听了是感动,现在却是反感。 “项莉,咱俩已经分手了,我怎么生活不用你管。以后李雍搞得那些聚会我也不去了,我欠的钱自己知道还,那辆车是分手前给你买的,我也不要什么分期付款了,半年你一共就给过我450美元,你再给我1000美元,车子就当二手车卖你了,咱俩也两清,互不相欠!” 项莉脸色难看,徐竟这是气坏了脑子吧,她哪里有1000美元给……就算是有,也舍不得一次性拿出来给徐竟。 ——除非,像李雍说的,能找夏晓兰要点“投资”花花! 1381:不信他们创业会成功(1更) 徐竟都问她要钱了,当着别人的面,项莉是万万不肯承认她打算赖账的。 “好,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给你凑1000美元,以后咱们之间再无瓜葛,别说你赖账骗钱,就是干了其他作奸犯科的事也与我无关!” 几年的感情呀,最后还要撕破脸,分手还能做朋友对大部分华国人来说太不现实了。 徐竟难受,马海却嚷嚷: “只是1000美元而已,项大小姐不要再搞什么分期付款,口说无凭,大家还是有点契约精神,我们拿纸写下来你和老徐都签字按手印!” 项莉看着徐竟,难以置信: “你听他的,不相信我?” 徐竟没说话,他倒是想相信,但毫无防备之心告诉了她联系方式,项莉却差点把他和马海唯一的机会给破坏了。 项莉一连说了几声好,真的找出纸笔来写了一周内付给徐竟1000美元的协议。 双方签字按手印,一式两份,徐竟把协议收好: “项莉,祝你以后安好!” 他带着马海一走,项莉就气得想拍桌子,借宿的女老乡都没看懂这戏:“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项莉叹口气:“也怪我,当初就不该收徐竟送的车。原本我俩处的挺好,都打算结婚了,想着马上是一家人车落在谁名下都一样,哪知他忽然要自己搞什么项目创业,我俩的分歧越来越大就分了手,车子我也开过了,想着分期付款把买车的钱还给他……你也听说过吧,徐竟和马海到处借钱不还,这回我不想他俩又骗刚到纽约的师妹,就过来提醒那师妹一声,结果你也看到了!” 女老乡无语: “结果那师妹没什么城府,反而把你这个好人给卖了!你呀,那么热心干嘛,这些刚出国的小姑娘还以为美国像国内风气一样,被人卖掉了还替人数钱,等她摔几次跤就知道疼了!” 美国这边小偷骗子太多,在华国生活习惯了的人简直无法想象。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冷漠,在华国要上班能把孩子丢邻居家一整天,左邻右舍的谁有空谁帮忙看一下呗。在美国就别想了,邻居没义务帮忙照看孩子,你又没付托管费! 像项莉这么热心的下场就是两面不讨好,时间久了,大伙儿都学会了各扫门前雪。 项莉摇头,“话是这样说的,小小摔几跤没关系,她这一上当,说不定就是上万美元的损失,我也不想徐竟和马海越陷越深。” “上万美元……” 那可真有钱呀! 就说来纽约留学的华国大陆学生,这年头有几个能拿出一万美元的? 自费学生也会申请奖学金,并且尽量选学费便宜的学校,平时还要半工半读来支撑在国外的花销。有上万美元的,在华国留学生中真是有钱人。 “徐竟和马海也真够大胆,敢骗这么多钱,这俩人要吃官司的!” 项莉苦笑:“我再试试吧,尽量让一个别被骗,也叫他俩不吃官司。不是我看扁他们,徐竟以前又不是学计算机的,来美国才学了多久,被马海一蛊惑就要自己创业……创业那么简单,美国岂不是遍地都是有钱人了。” 美元那么好赚吗? 女老乡深以为然。 她租房的房主是一个中学老师,工作了十多年,年薪不过1.8万美元,听起来是一大笔钱?这是税前收入,税后大概只剩1.4万,平摊到每个月,其实连1200美元都没赚到。每个月中学老师的钱用来开支,妻子的收入则还房贷,再养两个孩子,1200美元勉强能过下去,一买大件还不是要分期,就是经济太紧张才会把家里的空房间出租补贴用来补贴生活费。 美国人还得这样按部就班的上班赚钱呢,徐竟和马海满脑子都是创业,真是想钱想疯了,太不靠谱! 女老乡认为项莉做的很对。 项莉也仿佛得到了鼓励,“明天是周六,我早上再去找夏师妹,我怕徐竟和马海不会善罢甘休,还会去纠缠她
相关推荐:
新月(强制爱1v1)
傻子小丈夫
狗狗眼(校园1v1h)
哥哥求别黑化
迟钝的妹被群狼环伺了
游戏人生(女海王,np)
美艳的他_御书屋
病态占有(兄妹骨科1v1)
神明攻略计划(西幻人外np)
末世生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