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4更) 王广平今天回家的特别晚。 单位上并没有什么好忙的,他就是不想回去。 实在挨不住了,他才骑车往家走。回家一看,王建华今晚果然在家,夏子毓倒没来,王广平现在看见姓夏的就烦,不到王家来最好。 冉淑玉在家包饺子呢,母子俩都在等王广平吃饭: “怎么这样晚,单位今天加班呀?再不回来饺子都凉了。” 今天不是那啥英语竞赛嘛,冉淑玉想到夏晓兰丢了个大脸,就是周家丢人,她心里高兴的要命。王家对外走节俭形象,冉淑玉今天也顾不上节俭了,一次性买了两斤肉,半肥半瘦的剁成馅儿,包了大肉饺子。 纯肉馅不加素菜,才有资格称为“大肉”。 王广平一个月工资就两百多,王家还不至于穷成这样,冉淑玉是在农场吓怕了,现在喜欢攒钱。 和王广平要走朴素路线的想法不谋而合,王家的生活水平是真朴素。可怜王建华一个高干子弟,日子也过得苦哈哈的,以前还有夏子毓补贴,王广平复职后,夏子毓补习班损失惨重,对钱也看的比较紧,也不补贴王建华了。 面粉和肉馅的香气刺激着嗅觉,王建华觉得他爸瞧起来不太高兴。 也是,让他爸去做这种事,是大材小用,哪能高兴呢! “爸,您累了吧,您坐。” 王广平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冉淑玉把饺子加热端上桌。 “先吃饭,吃了饭说!” “你们想问今天的英语竞赛吧,夏晓兰今天……拿了特等奖,她是第一名。” 冉淑玉手一抖,盘子里的饺子掉了一半到地上:“广平,你说什么?” “我说夏晓兰拿了特等奖,第一名!” “怎么可能,你不是——” 家里的房子不太隔音,冉淑玉说了一半硬生生忍住,谁还顾得了饺子,把盘子往桌上一扔,压低了声音: “你不是说,不能让她拿奖吗?怎么还得了第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事我还能完全保证?” 小高讲的单口相声,王广平实在不想复述一遍,说夏晓兰表现的有多出彩,讲出来更生气。 想到这里,王广平忍不住瞪了亲儿子一眼:“你说你是什么眼光!” 选夏晓兰不就好了,哪有这么多麻烦。眼睛是被屎糊住了,偏偏要去选夏子毓。就夏子毓那样的,京城一抓一大把,不说找个华清和京大的,京城师院里,比夏子毓条件好的女同学多了去! 王建华说不出话来。 多少优秀的人参加竞赛,让夏晓兰拿了头奖,岂不是说夏晓兰更优秀? 夏晓兰到底还瞒了他多少事。 如果当时夏晓兰就表现出这些,他又怎会轻易放弃对方。 王建华脸色难看,从一开始,夏晓兰就不是诚心要和他在一起,他对夏晓兰的了解,仅限于夏晓兰想展示给他看的——浅薄和肤浅的花瓶,是夏晓兰演出来的啊。 王建华羞怒相加,夏晓兰以为他也是浅薄肤浅的人,所以才表现成一个花瓶? 冉淑玉忧心忡忡: “那这件事,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 王广平愁的不就是这呢。 这件事,要是顺利,他现在应该开始第二步。 第一环就被解扣,让他第二步怎么做? 王广平还不知道,他的想法都被人分析完了。什么人什么事,都怕被一群人研究,只要大家坦诚点,别遮遮掩掩的把自己知道的信息藏起来,凑在一起把事摊开一说,阴谋算计都无处藏身。 王广平在农场呆了几年,以己度人,觉得从动荡年代熬过来的人会特别小心谨慎,却不想徐国璋教授能熬过动荡年代,更是什么都不怕,是非曲直还非要弄个明白,王广平的小手段,就失了效! “没事,任谁来过问,你关心下夏晓兰也说得过去,绕的再远的亲戚,那也还是亲戚,还有夏子毓杵在那里呢。” 要说背锅,冉淑玉第一个就想到夏子毓。 夏子毓那么爱建华,付出了很多,也不介意付出更多一点吧? 罕见的,王建华张张嘴,却没有反对。 人性都经不起考验,第一次为他牺牲,他会感动,第二次为他牺牲,他的感动没之前那么大……这种事多来几次,王建华都会觉得是理所当然。 夏子毓现在受的委屈,他以后会补偿的。 “爸,您也不用太担心,周家若是过问更好,知道夏晓兰的过去,肯定不会护着夏晓兰。” 哪个男人愿意自己头上绿油油的。 王建华觉得夏晓兰是自己不要的,是村里二流子都能染指的,周诚要知道这些,脸上还能挂得住?夏晓兰要在周家面前挑拨,也别怪他做事太绝。 王广平冷哼: “你做事要早有这么果断,现在哪用这么麻烦。” …… 王广平以为有人要和他对峙。 其实哪有什么对峙。 唐副司长不会和他吵架,憋着气回家的周奶奶,更不会和他一个小辈对峙。 不是喜欢以大欺小吗? 周奶奶回家添油加醋的把决赛时的事对老爷子讲了,再三强调这个王广平有多可恶。老爷子也皱眉:“这样的人,工作怎么能安排在教育系统。” 教育部是清水衙门吗? 单从工资待遇来说,不如邮电部等部委强,也没有外交部高端风光。 但教育是国家的奠基石,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没有几十年教育的投入,国家的各种人才都会断层!周老爷子觉得教育很重要,周家人为什么喜欢夏晓兰,因为夏晓兰的学霸身份,天然就符合周家人的期盼。 倒不是说王广平陷害一下夏晓兰,周老爷子要揪着不放,周奶奶讲了几件事,补习班,为难捐献奖学金的港商,利用英语竞赛打击同僚……把这样的人放在高教司副司长的位置上,这才不到半年时间,王广平的行事风格,让周老爷子眉头不展。 他虽然退休了,却还是关心着国家大事。 如果组织的任命有偏差,周老爷子这样的老革命同志,认为自己有责任提醒上头这种偏差,及时纠正这种偏差! 这和私人恩怨无关,是老爷子的社会责任感。 647:高估自己(1更) 夏晓兰捧回了英语竞赛的特等奖,在小范围内还是造成了轰动的。 她拿着奖杯回来,消息哪里瞒得过,一栋女生宿舍楼都知道了。 307寝室把夏晓兰抬起来在寝室里转圈,不时有人来寝室打听消息,确认她是真的拿奖后,舆论也是发酵的很快。 不同于以往的负面流言,这一次是毫无争议的正面舆论了。 外语系的一个没入围口语决赛,另一个入围的钟彩也只拿了二等奖,夏晓兰这个建筑系的大一新生,拿了竞赛的头名特等奖……给华清长脸不说,建筑系也很长脸啊! 全国性的竞赛,拿了特奖不容易,现在再提“夏晓兰”,除了长得漂亮,至少得加一个英语特别好的前缀。 夏晓兰不觉得自己英语特别好。 然而比赛的结果为准,她现在真的成了林老师的贴心小棉袄,天赋好还努力认真的学生,没有老师会讨厌。 贺教授也觉得夏晓兰是个可造之材,学建筑是不是太浪费了,还跑来建筑系问夏晓兰能不能转系。 那怎么可能呢? 贺教授被系主任态度强硬的往外赶: “夏同学能学好英语,就能学好建筑,我们要尊重她的选择。” 系主任的话,贺教授找不到反驳之语,夏晓兰的个人意愿就是留在建筑系。 “算了,是我太拘泥于表象了,在什么专业并不重要。” 贺教授摇头晃脑的,要对外语感兴趣,就算在建筑系也能自学。强扭的瓜不甜,夏晓兰在录制时候也说过,让别人看看女建筑师能走到哪一步。 未来的女建筑师在做什么呢? 她捧回了奖杯,马上就是考试周——奖杯还没有揣暖和,夏晓兰就得从拿奖的兴奋中抽身,迎来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 …… 大学的开学时间都差不多,期末考的时间也差不多。 夏晓兰已经在准备期末考试,京城师院那边,夏子毓和王建华始终无法平心静气。 王建华觉得两人是志向相投的,毕竟高考结束的那天,两人能谈整整一晚,夏子毓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王建华曾经这么定位他和夏子毓的关系。 是什么时候,两人之间不再有那么多可说的,相处时,更多的是沉默? 比如现在。 他迫切想要夏子毓说点什么,来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气氛。然而夏子毓此时眼神涣散,真的很难再照顾男友的小情绪。 可能是过了几分钟。 也可能是过了几个小时那么久。 夏子毓勉强聚拢了残余的力气: “所以,她拿了竞赛特等奖,明年还能当交换生?” 这不应该是夏晓兰的人生啊,在夏子毓的规划中,夏晓兰应该名声尽毁,被夏家人厌恶,最终在乡下嫁个鳏夫或老光棍,再好看的容貌,困在贫穷的乡下蹉跎几年,不过也是个稍微好看点的村妇了。 而她自己,则找了前途大好的王建华,考上大学,离贫穷的老家远远的,成为人人羡慕的城里人。 还是过得最好那种城里人。 可她的规划只实现了前面一小半,以20岁出头的年纪来说,她和夏晓兰的人生不过是刚开始。 就是这一点,让夏子毓勉强打起精神。 这才哪儿跟哪儿呢,她才22岁,夏晓兰20岁! 夏晓兰暂时占了上风,不意味着她不能翻盘。夏子毓的眼神重新坚定,起码有一点她是能确定的,王建华绝对不可能重新选择夏晓兰!她花了快两年的时间,终于让王建华和她站在了统一战线,瞧王建华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夏晓兰的成功,带给他的不是欣喜,而是难受。 “建华,只是一个英语竞赛而已。她要是去国外当交换生,从此就留在国外更好,避免了我们和她再见面的尴尬。” 现在的人都把留学当成是了不起的事,好像一出国就是人生赢家,就能光宗耀祖了。 最好夏晓兰也有那样的想法,拿着“交换生”名额,出国后就别回来。夏子毓不是认输,她是被夏晓兰的光环给压得喘不过气,如果夏晓兰离她远一点,夏子毓也能把自己的事理顺。 “子毓,现在的问题是她拿了特奖,我父亲那边有点为难。” 王建华说的艰难,一家人私下里商量是一回事,坦然的说出王广平对夏晓兰的算计,王建华还是觉得耳根发烫。 夏子毓就不吱声了。 王家人商量事背着她,现在事情没办好,再说给她听有什么用? 难道她还能替王广平摆平工作上的事不成! 等等,这件事如果有人追究起来,王家会不会又像上次补习班一样,让她去承担夏晓兰的报复? 夏子毓呼吸急促,脸色苍白,抓住王建华的手: “建华,我忽然有点不舒服,你陪我回寝室吧,我回去睡一会儿。” 王建华看她难受的样子就忘了要说的话,着急道:“回寝室行吗?我先送你去校医那里看看!” 罢了,先不用自己吓自己,等周家替夏晓兰出头的时候,瞧见王家有麻烦,子毓不会坐视不管。 王建华以为周家会找人对峙。 王家人都是这样想的。 以前王建华和周诚同一个大院长大,王广平和周国斌级别相同,王广平复职后对自己的定位出了偏差,他还以旧的眼光去衡量,觉得自己家和周家还属于同一个圈子的。不过是他在农场呆了8年,和这个圈子生疏了,只要重新做出点成绩,他又能融入圈子。 这样的判断,让他接二连三做出急功近利的行为。 这样的判断,也让王家人觉得,这件事还有机会辩解——可周奶奶不想听王家人的辩解,周老爷子认为王广平的德行不适合现在的工作,哪里需要和王广平本人知会,周老爷子直接就向上反映了。 老同志提出的意见上头很重视,当然也不可能周老爷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还是找高教司一把手了解下情况的。 好家伙,司长有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把王广平同志卖了个干干净净。 一把手说话还不算,还要问一下王广平的同僚。 唐副司长吞吞吐吐的,“广平同志很有冲劲。” 有冲劲是个什么评价? 做教育工作,需要的不是有冲劲,是耐心细致,是成熟稳当啊! 648:一纸调令(2更) 教育需要改革派。 改革是经过多次讨论,慎重决定,慢慢试点的。 更多时候,教育需要的是“稳”。 就比如说“高考”,77年恢复高考后,要把英语加入到高考科目中,教育部也用了几年时间慢慢来加重英语的分量。开始是一些特殊专业需要英语成绩,然后是英语分数只按照30%,直到去年,英语才以百分制完全算入高考成绩。 这样的决定,绝对是教育部慎重研讨过的。 那77年恢复高考,78年就说要考英语,有多少人会? 总得给学生们一个过渡的时间,让学生们学习累积,慢慢的改革,不会伤筋动骨。 高教司的工作也很重要,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基础教育很重要,高校的教育更是不容含糊。王广平在高教司搞得恶评一片,当初替他奔走,让他从农场返城复职的人也面上无光。 老同志的判断是很准的,王广平不适合高教司的工作。 上头一了解情况,一把手就知道王广平要凉。 王广平现在是彻底没事可做,机关单位不能开除人,有的是办法收拾人。领导加担子是看得起你,最怕的一种情况就是领导彻底无视你。 分派的工作轮不到你,别人忙的飞起来,只有你一个人闲的蛋疼。 王广平还发现唐副司长经常冲他笑,莫名其妙的,司里把王广平给孤立了。就连之前给王广平通风报信的小高,也察觉到不对劲。要想拍领导马屁,也要瞅清楚形势啊,王司长这办公室从早冷到晚,没一个人找王司长汇报工作,他再傻乎乎往前冲,是不是太二百五了? “詹科,詹科您指点下迷津……” 小高不知道王司长是犯了什么事儿,担惊受怕的。 詹爱群呵呵笑,“小高,你怕什么,你又没做什么缺德事。” 连主动给王广平沏茶续水的人都没了,王司长口干舌燥,不得不端着茶杯走出办公室找水瓶。刚拉开门就听见詹爱群说的话,小高也瞧见了王司长,他还在犹豫自己是不是该坚持雪中送炭,詹科已经冷哼一声扭头就走。 这么不给王司长面子? 小高将肩膀缩成一团,蹑手蹑脚也跑了。 王广平端着茶杯站在门口发了半天呆。 司里的气氛如此不正常,王广平知道情况不客观了。可一把手忙的飞起,根本没给王广平单独汇报工作的机会。好像高教司每个人都特别忙,高校考试周来临,司里要搞一个调研。唯一不忙的只有王广平,他回家的脚步特别沉重。 “让建华叫夏子毓回来吃饭。” 王广平终于拉下了脸面。 冉淑玉立刻明白,情况很不好了,现在需要夏子毓出面顶缸了。 王建华回家时却是一个人。 “夏子毓呢?” “子毓身体不舒服,考试压力也大,她病的很严重,昨天都发烧到了38.5°,哪里还有精神来吃饭!” 王建华知道夏子毓为什么压力大。 之前挨了处分,夏子毓身边的人都疏远她,她怎么集中精神到学业上?一到期末考试,夏子毓可不就紧张么。、 偏偏这边,又有夏晓兰拿了英语竞赛特奖的刺激,双重压力下,夏子毓就病倒了。 家里的困境需要夏子毓出面,那些话在王建华肚子里滚来滚去,看着夏子毓高烧到通红的脸,王建华没能说出口! “她是不是知道了,故意说生病,不想和咱家扯上关系?” 冉淑玉疑神疑鬼:“建华,你看妈妈不是不接受她,你说她干得这几件事,哪一次办好了?要想当我们王家的媳妇,又不知道主动替家里分忧,也不想想你爸爸舍下脸皮去对付个女学生,是因为谁的缘故……要不是夏子毓,你爸认识夏晓兰是谁?夏晓兰和咱们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王建华被冉淑玉说的抬不起头。 他倒是忘了背叛“夏晓兰”自己也有份,要不是因为他和夏子毓在一起,王家实在没必要去对付夏晓兰。 王建华把自己的错误缩小,把夏子毓的那份错误放大,自己心里也不舒服。 难道子毓真是察觉到了什么,在装病? 不,一定是他多想了,子毓对他的心意最是真诚,只有夏晓兰那样心机深沉的才会骗他。 “妈,等考完试吧,这两天我也不回来了,期末考试也挺重要的,这事儿也不着急几天功夫,爸您说是不是?” 王广平缓缓点头。 他在农场里熬了八年,都没被打倒。 就这几天的冷遇,对王广平来说的确能忍耐。 王广平决定以不变应万变,王建华勉强压下心中的烦躁回学校考试。 原本王广平没返城时,王建华又要替父母奔走,还要专注学业,居然也能成绩优异,王建华这人的确有两把刷子。倒是这半年,王广平复职后成了高教司的领导,王建华有了依靠,在学习上的劲头没那么足——有从前的朋友找上门,有补习班的岔子,有夏晓兰乱七八糟的消息往耳朵里钻,还和夏子毓订婚,半年里发生了太多让王建华分心的事,他自己也知道,这次期末考试可能没大一两学期考的好。 照这种趋势,别说转学去更好的大学,他在京城师院的学业都拿不出手了! 王建华在临阵磨枪,夏子毓在带病考试。 夏晓兰的期末考试游刃有余了。 平时有认真在学,考试时正常复习就行,一个期末考试还难不倒夏晓兰,她觉得自己考的还不错。 建筑系大一年级考完最后一科那天,高教司接到了一个调令,最近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司长把王广平请到了办公室,将一纸调令放到了王广平面前。 “广平同志,关于你的工作呢,组织上有了新的安排。不管在哪里工作,我们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希望广平同志在新的岗位上,能继续积极工作,不要停止追求进步!” 调职! 一纸调令,好像有千斤重。 王广平控制不住手微抖,把调令拿起来一看,“党史办”三个字让他眼前一黑。 ——和党史办一比,教育部高教司已经是十分有前途和权力的职务了。 649:为什么是党史办 “司长……” 王广平的嘴里像塞了颗大核桃,面皮抖动,一句囫囵话都说不出口。 党史办这种冷衙门,是退居二线,是养老,是留给老干部发挥余热的,而他今年才五十出头,还有十几年的事业黄金期。 八年前,正值壮年,事业前途大好的王广平被下放到农场改造,他没有崩溃,他苦苦熬着,坚信自己能重新得到重用,能返城,能复职! 八年后,他果然等来了返城。 王广平是想大展拳脚的,却被安排在教育部。 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情况,王广平也低落了一阵子。但他是不服输的,很快意识到教育部高教司也有好处,能帮上儿子王建华的忙。王广平调整好心态积极求进步,做的多却错的多,现在直接一竿子把他发配到“党史办”。 这个打击,比当年下放农场还大。 下放农场是时代的特殊原因,下放的也不止王广平一个人,还有其他人一起呢。大家都心里都满怀着希望,后来果然大规模返城了。 现在是王广平一个人被调职去冷衙门。 他这辈子,还有翻身的希望吗? 王广平表情灰败,手抖的厉害,拿不稳薄薄的调令。 司长亲自将调令捡起来,重新塞到王广平手里: “广平同志,去了新单位,也要继续努力。” 还拍拍王广平的肩膀当成是勉励,王广平脚发软,浑身无力,一瞬间的功夫,精气神都被抽走,看上去比司长年纪还大。 不知道怎么走出办公室的。 唐副司长带领单位的同志,对王广平依依惜别。 “和广平同志共事,是很高兴的,希望将来我们还有共事的机会。” 唐副司长一边说一边心里在呸,他是说着玩的,谁要和王广平共事。党史办也是正经单位,唐司长不想这么早去享清福,感觉自己还能奋斗在教育领域很多年! 王广平抬眼看这个出名的老好人。 “是你……” 唐司长握住他的手摇晃,“是我!是我舍不得广平同志,可我也要尊重组织的意见,唉,难忘广平同志对我的关照啊!” 唐司长笑眯眯的,王广平都成手下败将了,话说的好听点也死不了人。 这些话,听在王广平耳朵里就是承认。 他被调职,有唐司长的原因! 他还以为这个老好人没有动静是不追究,没想到如此阴险,王广平眼睛一瞪想发怒,却又硬生生忍住。高教司在别的地方不算大热门,在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权力真的很大。王建华还在京城师院上学,如果和姓唐的翻脸——王广平反握住唐司长的手: “以往工作中若有得罪之处,还请多多见谅。” 别的同志还在呢,王广平说这话,就是斗败的公鸡向唐司长服软了。 唐司长笑笑,不再说话。 詹爱群才不和王广平握手呢,她就是看笑话的。 王广平收拾了个人物品,离开了返城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他知道自己没机会再回高教司了,现在到退休前,还有机会从“党史办”爬起来吗? 王广平已经不年轻了。 那么多的年轻干部等着提拔,谁会想起被扫进党史办的他! 事情,是如何变成这样糟糕局面的,王广平脚步一个踉跄,抱着个人物品,摔在了台阶下。 …… “调去了党史办?” 夏晓兰刚考完试,关慧蛾就在等她,第一时间为她带来了这个消息。 夏晓兰真是长出了一口气。 她不介意王广平当多大的官儿,以前也没料到一个领导会来为难她一个普通学生呀。王广平在高教司那种地方,一次没能对付到她,后续也有层出不穷的麻烦。 王广平被调职到党史办,连夏晓兰这样只知道皮毛的门外汉也明白,那是个养老的清闲衙门。 顾名思义,那就是研究“党史”的衙门,收集资料,编辑出版党史丛书,维护革命遗址……有的同志就喜欢这种工作,觉得清贵没那么多勾心斗角。但对醉心于权力的王广平来说,这恐怕就是最大的折磨了。 关慧蛾点头,“之前还有种安排是调去文物研究院,你周爷爷说,急功近利的人去了文物研究院,那些文物都不安生,还是去党史办吧,革命遗址他搬不走。” 夏晓兰被都逗的发笑。关慧蛾讲的太生动有趣,革命遗址当然搬不走啦,王广平拿窑洞、铁索桥这些东西干啥。 周老爷子说的对,让王广平去文物研究院,对文物们来说太不安全了。 80年代古玩的价格还没炒热,再过一些年,随随便便一个瓷碗都能卖几十万,王广平同志的节操,实在叫人不放心。 “阿姨,这已经是最好的处理结果了,都是我的事,给周家添了麻烦。” 夏晓兰也不贪心,把王广平一撸到底是不可能的,组织任命不是周家说了算。 “没什么麻烦,老爷子只是说了点公道话,把事实摆出来让组织上看看。像他这样上了半年班,全单位都讨厌的也不多见……高教司,甚至是教育部里,对他意见本来也挺大,这次是顺水推舟。” 关慧蛾不想再提王广平了,这人的事儿和周家不再有关系,周国斌不是说了吗,大家就不是一路人! “对了,你这期末考试也结束,今年寒假准备怎么过,回商都?” 夏晓兰为难:“还没有那么快回去,寒假我要做点别的事。阿姨,周诚那边有消息了吗,他这个隔离审查结束也有一段时间,组织上对他是怎么安排的?” 夏晓兰和周诚,两个月没见面。 中间还经历了这么多事,夏晓兰能不想吗? 关慧蛾也理解。 夏晓兰要是一句和周诚的有关的话都不问,关慧蛾才会寒心呢。 “我要是告诉你,就违反了纪律……不过阿姨知道你有分寸,不会对外乱说对不对?” 阿姨,你能不能不要这么皮?! 以前不是挺高冷的么,夏晓兰还得哄着: “不对外说,您就告诉我吧。” 关慧蛾指了指南方。 “还在闽省?” 关慧蛾笑着摇头,“在鹏城。” 650:认可 在鹏城! 鹏城也历来是走私的重灾区,周诚在鹏城也不奇怪。 夏晓兰心里痒痒的,知道周诚的消息,就是拿着羽毛在她心上挠痒痒嘛。虽然知道周诚有任务,不会在鹏城的大街上乱逛,夏晓兰还是抱着希望,万一能遇上周诚呢? “阿姨,寒假我想去一趟鹏城。” 关慧蛾轻轻嗯了一声。 她为什么要反对夏晓兰去碰运气,要不是周国斌拦着,关慧蛾自己也很想去碰碰运气。她也很想念儿子,当干部又咋样,周诚也才20岁出头,忽然被隔离审查,关慧蛾也怕他会委屈。 “你准备哪天走?走之前来家里吃顿饭吧,老爷子说的,去老爷子住的地方。” 这个肯定不能推迟,夏晓兰爽快的同意,“哪天都行,看周爷爷和奶奶什么时候有空吧。” 周家二老又不上班,退休生活哪天没空? 不过周老爷子虽然不上班,那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哪怕是领导干部,想拜访老爷子,也得看老爷子的心情。 就算是周家人,也没有天天去打搅的,老爷子退休后图清静。 夏晓兰礼貌周到,关慧蛾却不太满意,这是没把自己当周家人,才这样客气——也是,和周诚还没谈婚论嫁呢,男女双方家长还没碰过面,女孩子都是要矜持的。 夏晓兰不仅要去周家吃饭,她在京城也的确有事,竞赛赢了,期末考试结束,她总要去看看自己的两家店。 哦,算上“Luna”的店面,就是三家店。 不过“Luna”也在西单,夏晓兰不用跑两个地方。寝室里大家都在收拾东西,对外地学生来说,离家半年,总算要回家,都挺激动。 现在回一趟家特别麻烦,拿出手机来抢票是不存在的,连传呼机都没有,更何况手机。 别管有钱没钱,别管是华清的,还是京城师院的,只能亲自去火车站抢票。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上车,和出门打工的农名工没哈差别。 “小六,你买到票没有?” 杨永红风风火火的进来,手上捏着火车票。 “我过两天再回去,老大你这是买到票了?” 杨永红挺高兴:“可不是吗?早知道运气这样好,我就扛着行李去了,不说啦,车票是下午的,我马上还要去火车站。” 杨永红给了夏晓兰一个拥抱,手腕有力,骨骼粗壮,把夏晓兰给勒的喘不过气,勒完了夏晓兰,杨永红提着两个大蛇皮袋,风风火火就跑下楼。 “老大,记得坐车去,别省钱走路啊,小心错过火车!” 夏晓兰大喊一声,杨永红背对着她挥挥手,大蛇皮袋提在她手里仿佛没有重量,夏晓兰看着就想笑。 苏静和吕燕是京城人,两人收拾东西就能回去。 其他人陆续买到了车票,夏晓兰是最后一个离开寝室的。她把寝室门锁上的时候知道,大一上学期就这样结束了。 这半年收获了什么? 奖项好像成了次要的,夏晓兰收获了几个可爱的室友! 刘勇对这边的装修很上心,夏晓兰带着奖杯去找刘勇,刘勇把奖杯摸了又摸: “好,真好!你们瞧瞧,我外甥女厉害吧?全国大学生比外语,她都是第一名!” 刘勇没炫耀过他有多少钱,也没炫耀过他认识啥大人物,外甥女是他整天提在耳边的。老工人和新工人,谁都知道刘老板的外甥女是华清高材生……他们家里要有这样的小辈,那也会忍不住炫耀。 刘勇拿着奖杯心想,夏家那群狗东西,要知道晓兰还能出国,还不气死啊? 还有夏大军那不要脸的,居然让杜家大少爷来找晓兰,刘勇恨得牙痒痒,夏大军发财了,咋能忘了亲娘和亲兄弟,刘勇决定好心通知下夏家人。 找不到夏大军,可以去鹏城找杜大少嘛。 琤荣集团在鹏城的项目刚开始,杜大少轻易不会离开。 至于夏家人能不能见到杜大少,刘勇就不关心了。 夏晓兰肯定不知道她舅舅在想啥,她围着现场转了一圈: “舅舅,年前能装完吗?” 刘勇依依不舍的把奖杯放下:“咋不能装完,我和师傅们讲好了,一起加班到腊月底,给大家发奖金,准能赶上回家过年!” 夏晓兰瞧着是快完工了。 这么短时间,刘勇肯定一直在赶工。 给多少工钱都没有这效果,也就亲舅舅才会这么上心。 “我先不回商都,要去鹏城一趟,过年前再回家。” “你要去看看建材店的生意?” 夏晓兰点头说是,周诚的任务本来就是保密,不用关慧蛾嘱咐她也知道不能到处说。 “你去吧,这里有我看着,出不了错。” 哪有像晓兰这样辛苦的学生,放假了还要操心生意,刘勇能帮就帮。 “您也别太累,这边工期年前完不了过年后继续也行,不急着开业。” 夏晓兰的嘱咐刘勇答应的爽快,入耳没走心,京城这边要冷点,想要赶上春装,3月中旬就得开业吧?店铺装修哪能拖到年后,装修完了还要敞敞味儿。 夏晓兰看完铺子,才放心去周家吃饭。 周家二老住的地方,夏晓兰上辈子在论坛里听过八卦,没想到重活一次,她还能自如出入这种地方了。上次和周诚来过一次,这次则是夏晓兰自己来。 见了周怡,夏晓兰就知道,这顿饭是一家子人吃。要没有周爷爷同意,周怡等人也不会这时候出现。不过夏晓兰已经很淡定了,表情自如和周怡打招呼,好像忘了和周怡的不愉快。 周怡百思不解,夏晓兰是真大度呢,还是会演? 夏晓兰既不大度,也没有演戏……就是越来越有底气,周老爷子的认可,关慧蛾的态度转变,让夏晓兰能用更轻松的态度面对周家人。 周怡怎么想的,从开始就不重要啊! …… 王建华结束了期末考试,回家看见的,就是喝醉了的王广平,和眼睛红肿的冉淑玉。 “建华,你爸他被调去了党史办……” 说没有周家的手笔谁信? 夏晓兰连油皮都没蹭掉一块,周家也太狠,太欺负人了! 冉淑玉想到农场八年的苦熬,当着亲儿子的面,再次失声痛哭。 王建华木愣愣的。 党史办那种地方……他爸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651:炫耀大会 认可! 短短的两个字,却有不同寻常的份量。 人们很容易认可强者,比如夏晓兰现在回大河村转一圈,只怕那些从前指指点点的长舌妇都要围上来吹捧她。 没办法,谁叫她过得比大河村所有人都好,在强者面前,什么流言也散了。 让不如自己的人认可,实在没有啥成就感,要让比自己强的人认可了……感觉真的好爽,就像此时此刻。 周老爷子一直不讨厌夏晓兰,第一次见面就知道夏晓兰优秀。 周家又不需要靠联姻上位,周诚的未来妻子是什么家世并不重要,周老爷子唯有的顾忌是夏晓兰宛如开锋的利剑,过刚易折。 这是他唯一不赞同夏晓兰和周诚在一起的原因。 但高菲那件事后,周诚和夏晓兰两人都在变化,两人在反思自己,也在成长。 从前夏晓兰可能会和周家保持着距离,与周家的亲密对她而言像是苦恼负担。 从前的周诚,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沉得住气。 从前,周诚心里不服气单位给他的处分,干脆就休假回家,这是在消极对抗……现在立了功却碰到隔离审查,周诚没有大闹,他学会了耐心等待。 这两团火焰碰撞在一起,没有无法无天,而是在为对方收敛? 周老爷子乐于瞧见这样的变化,他没有觉得“爱情”很可笑,每个男孩儿变成男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个女人会起作用,现在来看,夏晓兰对周诚就是这么个意思呗。 当然,老爷子叫夏晓兰到家里来,也和夏晓兰拿了竞赛特奖有关系。 “这个竞赛,我听说拿奖的会出国当交换生?” 吃了饭,一屋子人闲聊,周老爷子问夏晓兰,开始周怡还不知道今天为什么被叫来吃饭,其他人也一头雾水,周怡觉得二老够偏心的,夏晓兰放个寒假还要给她践行,待遇高成这样,周怡很不舒服。 周老爷子开口,周怡才知道原来还拿了奖? 英语竞赛也不是全民关注的,现在消息传递慢,电视台录制的节目还在剪辑中,周家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夏晓兰拿了奖。 一屋子人,是否了解竞赛没关系,周老爷子提到了,他们就要重视,都看着夏晓兰,等着她回答老爷子。 “是的,您没有听错,教育部会送进入决赛的优胜者去国外大学当交换生,现在具体时间没定下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明年去,要去的话又是多长时间。” 交换生夏晓兰肯定要去的,还有另一个目的,去国外为于奶奶找儿子呢。 周老爷子当众问这个是啥意思,难道老爷子不想她去? 夏晓兰心情也忐忑,老爷子一点也没提王广平的事,但王广平被调职去党史办,说老爷子完全没出力可能吗? 不称职的干部也不是王广平一个,高教司自己的处理绝对不会这样重,也不会这么快。 只有从上而下,有人发话,提出了对王广平的质疑,这人才会被调职到党史办去。 王广平仍然留在高教司还有翻身的希望,冷板凳坐久也不怕,等现在的司长调任或者高升后,新司长又重新把坐冷板凳的王广平拖出来呢? 去党史办就没可能了,在党史资料中消磨了时间,年轻的储备干部那么多,谁还记得一个王广平?和再次被下放到农场的感觉差不多,只是不用干活,生活条件要好些,但对一个醉心权力的人来说,党史办真的比农场还让人绝望。 于夏晓兰而言,周老爷子刚刚帮了大忙,帮她出头,老爷子的意见她还是要听一听的。 好在老爷子没有张口就让她不要去,好像就是要从她嘴里确认下情况。 顾思颜终于忍不住了,“夏姐姐,姥爷说的该不会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吧,你拿奖啦?” 顾正清虽然不在高教司,也在家里提过这竞赛,目的是让顾思颜重视下英语。教育部搞这个竞赛,证明“英语”会越来越重要,现在只是加入了高考科目,将来还会在其他方面体现重要性。 “交换生”这个关键词,让顾思颜抓住了重点,能肯定是和英语竞赛有关! 周二姑家的女儿程敏也追问,“报纸上说的英语竞赛吗?” 夏晓兰还没回答呢,周奶奶憋了好久,终于有机会炫耀了:“就是这个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一起比,先选200个大学生到京城一起考试,再选出20个学生继续决赛,电视台都去录像了……过几天,你们就能在电视上瞧见节目。” “姥姥,您咋知道的这么清楚?” “我去看了决赛呗!” 老太太是不是偏心的太过了头啦? 不仅是周怡这样想,其他人也这样想。周怡上学那会儿,老太太也没说去学校,顾思颜和程敏都没有的待遇,对夏晓兰一个外人,也太上心了吧! 周怡母亲顿时笑了,“那晓兰肯定是拿了个好名次了?” 夏晓兰知道,周诚大伯母多半又小心眼了,她矜持一笑,并不说自己名次多好。周奶奶抬高了声音,想到夏晓兰拿奖那天的情形,颇为激动: “可不是好名次吗?第一名特等奖!你说这丫头,咋就这么聪明,能把外国人的话说这么好!” 大伯母求仁得仁,送脸被打脸,几次都学不乖。 顾正清已经大笑:“那是得庆祝一下,晓兰,姑父还没恭喜你了!这个竞赛的特等奖可不好拿,决赛估计只有你一个新生吧?” 顾正清马上替其他人简单科普了一下这个英语竞赛。 要想拿头名特等奖,夏晓兰岂止是过五关斩六将,她要和全国的大学生一起竞争——呵呵,人家还争赢了。周家除了顾正清,其他真没有特别擅长念书的,冷不防来
相关推荐:
我要当主角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居心不良
一个小结巴
灿珠玑
快穿之攻略影帝
虫族之浪荡子
小女妖的极品蛇夫
《讨厌高校的知识分子》(NPH)
平凡女人的甘美(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