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神都猛虎 > 第134章

第134章

夏子毓上次在王家受了气,这都好几天没去王家了,周末也情愿在学校里和王建华约会。夏子毓不去王家,王建华回家的次数陡然减少。 夏子毓负气离开,王建华没能当场追出去,事后也是百般道歉的。 王建华本来就大男子主义,平常都是夏子毓迁就他,他能主动低头真是不容易。夏子毓拿捏着分寸,见王建华是真着急哄她,她也就顺势原谅了对方。 这段时间,王建华对她是小意温柔,夏子毓刚刚露出忧愁,王建华赶紧安慰她: “日子是我们俩过得,你总提她做什么?” 夏子毓咬唇,“我从前都不愿意说她的坏话,但你想想我爸的手,想想她能和周家的儿子处对象,就知道她现在和从前完全不一样,手段又高心也狠……建华,可能是她变了,可能是我们从前就没有看清她,我要向你坦露自己的胆怯,我害怕她的报复!” 可能这才是夏晓兰本来的面目,被撞墙的事一刺激,就爆发了。 夏子毓只恨自己当时不够心狠,没有彻底解决后患,留夏晓兰一条命,现在让夏晓兰爬到了她头上。 “子毓,其实那天你离开后,我和父母坦白了。” 王建华不忍看夏子毓继续担惊受怕煎熬,子毓应该是自信温柔的,不应该活在夏晓兰的阴影下郁郁寡欢。 夏子毓肩头一颤:“那叔叔、阿姨应该更讨厌我了。” 王建华按下这茬不提,“我父母的意思,也觉得她继续留在京城不合适,我们和周家是一个圈子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很是尴尬。” 王广平要出手了? 夏子毓心中激动,这是她一直期盼的结果。 王建华没有细说。 他是觉得父亲王广平的做法不够光明磊落,但这招数如春风化雨,成不成都不会惊动任何人。成了,是夏晓兰命该如此;不成,也找不到王家头上。 王广平又没有点名道姓的要为难夏晓兰,反而是拜托众人“关照”,这种关照有多重含义,主要是攻心! 以徐国璋为首的评委,眼睛里都是容不下任何沙子的,对走后门的学生定然反感……英语竞赛作弊,那高考是不是也是作弊?稍微摆弄点“证据”出来,就足够华清大学把夏晓兰开除了。 周家也不会要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儿媳妇,她和周诚只能分手——这样,夏晓兰就不会呆在了京城,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 635:担子压夏晓兰身上了(1更) 录制开始了。 五个评委都坐在了位置上,凯瑟琳这个英国女专家获得了最多的关注。 近距离接触外国友人的机会本来也不多,何况凯瑟琳因为《Follow me》的节目而走红,在座的观众都是英语佼佼者,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基本上都看过《Follow me》,据说之前做收视调查,《Follow me》的华国观众有1000万,这恰好是华国老百姓拥有的电视机数量。 凯瑟琳的左边是徐国璋,右边是詹爱群。 作为一个在华国生活的英国专家,凯瑟琳会说简单的华语,她显然也深谙电视节目的录制精髓,从第一个选手上场,就尝试着用简单的华语交流——外国人说华语,选手说英语,大家都在用非母语交流,公平又体贴,还能缓解选手的紧张。 1号是笔试的最高分,她来自沪市的复旦大学,开始有点紧张,和凯瑟琳说上话,台风就慢慢稳定了。 夏晓兰等在后台休息的,也能听见1号选手的声音,夏晓兰不得不承认,任何时候都有强人辈出啊,你以为人家做题行,一张嘴的口语也很溜。 第一部分的“自我介绍”就是精心准备的,说的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小故事,承起转合的趣味性掌握的棒极了,用的词语并不复杂,夏晓兰敢担保,别说评委老师,就算台下的观众,肯定全部能听懂,还听出了趣味,因为有人在轻笑。 随后是鼓掌。 1号的表现,给后台等候选手不少心里压力。 “这连一点磕巴都不打呀!” 钟彩压低了声音。 夏晓兰点头,“是很好,华国人使用外语,因为不是母语,在听和阅读时,要有个翻译转换的过程,先把英语转换成华语,再把华语翻译成英语……1号同学不是没有转换过程,而是她思维快速清晰,转换的时间太短,就察觉不出来了。” 同样是翻译,也有水平高低。 有的翻译能听懂,需要花费不短的时间去转换,个人外语水平不到,思维速度也慢,甚至无法准确的翻译。 好一点的就是兼顾速度,且能精准表达语义。 更好的当然是同声传译,原文和译文翻译的平均间隔是3、4秒钟,发言人的思路不会被打乱,听众也觉得有连贯性。 英语竞赛当然不是选翻译,但1号的思维敏捷用词精准,夏晓兰觉得她比好多专业翻译还强——想想也对,以英语水平来说,这已经是眼下大学生群体中的翘楚了,全国竞赛选出来的啊,能不行吗? 1号选手也没辜负夏晓兰和钟彩的评价,一登场就是97.9分,总分是100分,五个评委每人都有百分权,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出来的平均分。 “真厉害!” 是很厉害,1号的分数太高了,给了后面的人很大压力。 季江源说的事,夏晓兰并不急。 一个选手15分钟左右,还有中场休息,她是17号,轮到她怎么也是4个多小时后,既然提前知道了,华清的老师一定会想办法解决。 评委们可能心有疑虑,林老师和贺教授对她肯定很了解。 学生水平咋样,当老师的心里还能没数呀? 口语部分,她和两个老师也每天对话,这是不能弄虚作假的。 夏晓兰静下心来想,王广平的招数是下三滥,抓住评委们“嫉恶如仇”的心理呗,先入为主有了她走后门的印象,心中对她不喜,在录制时来点突发状况,她不就是慌了吗? 最差要影响她的比赛成绩,最好效果则说不准了……这一招有够损的,能不能成,王家并不费半点力气。 夏晓兰都能猜到,王广平在拜托这些人“关照”时,说法一定是含糊其辞的,事后也抓不到半点把柄,完全能解释成单纯的关照——要想追究王司长为什么关注夏晓兰,对方甚至可以把夏子毓扯出来。 都是亲戚嘛,都是家里的小辈,就是单纯的关心!等等说辞,夏晓兰这个老油条子用脚指头都能想到。 汤宏恩和周国斌肯定不屑于用这样的招数,不管什么原因,两人都不会亲自为难一个学生,他们不会把学生当成是需要亲自为难的对手,王广平这个档次太低,夏晓兰敢肯定王广平复职后工作是各种不顺。 事业发展好的,哪有这个闲工夫! 只有不被重用的,才会闲的蛋疼。 这事儿来的挺突然,王家肯定发生了什么,是夏子毓还是王建华,把以前的“恩怨”说了吧?王家认为她是麻烦,不想等她继续在京城发展,怕她以后真成了周家人后报复? 站在王家的立场上这样干是没错,对夏晓兰来说,这家人就像鼻涕虫一样恶心。黏糊糊的甩不掉,不知道能不能抓到王司长的把柄,她很想一举把王家给掀掉。 何佳的事不行,小姑娘现在应该都开始新生活了,再翻出来并不能将王司长击垮,却为何佳增加痛苦。 夏晓兰有点走神。 她都觉得自己胆子大,王广平怎么说也是副司级的干部,她要把对方拉下马也不容易。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不管是林老师还是贺教授,都没有到后台来。 怎么回事儿,季江源应该告诉了老师才对。 这样荒谬的事,林老师和贺教授不可能相信呀,肯定要替她想办法的。 钟彩是8号,她的得分是95.5分。 从台上下来,钟彩就知道自己别说拿特等奖,估计连一等奖都没戏了。 “晓兰,咱华清的排名就看你了。” 比赛前紧张,真要比完,也就是尘埃落定,钟彩的压力顿时消失,还笑嘻嘻给夏晓兰打气呢。 对于夏晓兰所面临的倒霉境况,钟彩同学是一无所知啊。 …… “老贺,你说这事儿搞得。” 今天的口试竞赛其实很精彩,中央台派来的主持人也妙语连珠,选手表现的好,评委的点评也很有看点,选手和英国专家凯瑟琳的互动……对于学英语和教英语的人来说,几个小时一点都不长,实在是太享受了! 要不是有夏晓兰的事儿扰乱了心情,林老师会更享受。 别管那些学生是不是华清的,他们在台上的表现,都体现了眼下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教书育人的老师肯定是欣慰。 贺教授也叹气: “好事多磨,只要夏晓兰的底子够扎实,不管徐老他们怎么考,她都能应对。林老师,这算是危机,同样也是机遇,越是这种时刻,越能显出本事……钟彩的得分,一等奖无缘,特等奖更是奢望,华清的最终成绩,还要看夏晓兰。” 贺教授的话并没有完全宽慰到林老师,但林老师能有什么办法?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一场冰雪后,夏晓兰能绽放的更好。钟彩的笔试成绩不低,刚才在台上也没出现失误,就是优秀的人太多,没把她给凸显出来,95.5分,现在排在11名,不算后面还没上场的,也已经注定了“二等奖”的结局。 台下,周奶奶开始觉得疲倦。 让个老太太坐了几小时,她身体吃不消。 “什么时候轮到晓兰那丫头?” “妈,我刚才看她是17号,这都15号了,下一个就是她。” 周奶奶嘟囔:“排的也太后面了。” 关慧蛾不好接话,这出场顺序是按照笔试的成绩名次来的,要说夏晓兰考的不够好,全国范围内都排17名了,关慧蛾觉得够可以的。 但这话周奶奶肯定不乐意听,周奶奶觉得夏晓兰要拿第一的——老太太这想法太耿直,幸好夏晓兰不知道,要不压力多大? 636:终于到17号了(2更) “谢谢15号选手的精彩表现,现在有请16号选手,来自……” 轮到16号了。 也就是说今天的录制还有1个多小时就要结束了,电视台的人也好奇,16号过后,就是17号夏晓兰的口语展示。 夏晓兰水平到底怎么样,评委会不会徇私,都是电视台的人好奇的。 估计收买不到的评委,也就是英语专家凯瑟琳吧? 然而凯瑟琳一个人说了也不算,最低分和最高分都要去掉,其余的打分再计算平均分,这一套评分机制是向体育赛事学的,据说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那凯瑟琳评委一个人打低分,其实也没用,计算分数时会去掉。 “耳朵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还得我们自己用心看。” 年纪大的同志没那么天真,想的要深一点。从最初的震惊过后,这事儿真是越想越不对劲。这件事当着评委们说就行,要走后门拿特等奖,和电视台打什么招呼? 虚荣心想上电视,拿了特等奖,电视台自然会多给镜头。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中午在包厢里,王司长的举动颇为奇怪。不过在不认识夏晓兰的情况下,谁有那么心思去替她分辨,每个人心里想法都不一样。高教司的领导,对一般的高校教师可能威胁性比较大,徐国璋教授这样的人,王司长的话也不用听的。 徐教授还特意问了名字和学校,唉,王司长这哪里是帮忙,分明是害了别人啊! 想到这里,年纪大同志压低声音:“你们着什么急,徐教授他们的人品值得信赖,大家伙的英语水平不能当评委,那有前面十几个选手对比呢,总能判断个大概吧……放心,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 老同志的人生经验就是丰富,好好给年轻同志上了一课。 年轻同志将信将疑,到底是耐心等着17号夏晓兰上场。经过这么一分析,事情的真相就像笼罩在迷雾中,疑窦丛生,到底是对夏晓兰先入为主有了反感。 如果夏晓兰同学真有本事,被王司长这么一搞,就算拿了好名次,当时包厢里那么多人在,也会有流言传出,认为她是靠走后门拿奖的吧? 不知道其中内情,只有静观其变。 15号下来了,16号一上场,台下认识夏晓兰的都精神一震,马上要轮到夏晓兰了,也不知道她是否准备好了。 16号是一个男生,长得白净斯文,一说话就让人心生好感。 他笔试成绩排在16名,口试表现却大好,一举超过了之前的很多选手,最终得分是97.5分,仅次于1号选手之后……如果后面包括夏晓兰在内的4个选手没有超过这分数的,16号男生和1号女生拿走了前两名,也就是特等奖! 2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9-20名都是二等奖。 周奶奶不懂英语,她能看懂得分。 “这分数很高啊,现在排第二吧?” 关慧蛾点头,“1号是97.9分,这个16号是97.5分。” 就是0.1分都是很重要的,首届英语竞赛的实力是很强,听说京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还不让报名,要不竞争还会更激烈,关慧蛾也没想夏晓兰能拿特等奖,运气好拿个一等奖就很不错。 说出去一点都不丢人,一等奖是全国的前8名,夏晓兰拿过这荣誉,以后凡是需要英语水平才能胜任的事儿,她基本上就是一片坦途了。 当然,能进入口试竞赛,一个二等奖跑不掉,也是全国前20名呢。 关慧蛾很看得开,夏晓兰不是她闺女,她凭啥高标准要求?说句不好听的,把她亲儿子周诚找来考英语,周诚连初试都过不了! 周奶奶却对夏晓兰满怀信心,听了关慧蛾的话,老太太自言自语: “那晓兰得拿个98分才能赢啊。” 坐在老太太旁边的观众实在忍不住了,不住拿眼睛瞅周奶奶,17号的家属吧这是?口气也太大了,就你家孩子最厉害行了吧! 关慧蛾很是尴尬,周奶奶无动于衷,别人的想法她才不在意呢。 终于,评委老师们勉励16号高分选手的话说完,开始介绍起17号选手: “欢迎我们的17号选手,她来自华清大学,华清大学有两名走到20强的同学,一个是8号钟彩,另一个就是马上登场的17号夏晓兰同学——” “加油,晓兰!” 钟彩给了夏晓兰一个拥抱,飞快的松开,夏晓兰就走过了通道。 她长得可真漂亮! 等了几个小时还是精神奕奕的,摄像都觉得这脸没得挑剔。上镜胖10斤不是开玩笑的,不幸五官比较扁平的话,镜头上一看就是胖20斤。当然现在没那么多胖子,可夏晓兰在一堆瘦子里,脸还是精致的过分。 真是赏心悦目。 长得多好看的女学生呀,这种竞赛场合,多给镜头不是应该的吗? “就是她……” “对,王司长说的那个。” “这哪里需要特别打招呼?” 起码不需要特别和电视台打招呼,摄像又不傻,节目导演也不傻。真是越想越奇怪,搞不懂王司长的想法。 主持人也觉得17号同学漂亮的太耀眼了,现场有短暂的静默,大家的注意力可不能被漂亮的脸蛋带偏了。 “夏晓兰同学,向大家介绍下自己吧。” 英文版的自我介绍都大同小异,夏晓兰也不可能比别人说的更好,进入决赛的每个人对这段英语介绍都早有准备,这不是学生一个人想的,还包含着老师们的心血,如何说的更自然,如何让评委记住自己,是每一段自我介绍的目的。 要说学习英语相关的,林老师也好奇夏晓兰的学习方法。 夏晓兰当时告诉林老师没什么特别的。 “就是拿一本旧词典反复背,太难的词不管,先把所有日常简单的单词背到差不多了,再说语法。背的过程中自己就能总结一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去记忆,效率也提高了。” 林老师当时沉默了一会儿。 并没有什么名师指点,夏晓兰的英语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累积的。 “那自我介绍的时候,你就照实说。” 夏晓兰不知道王广平的损招是否奏效,她在评委席上看见了詹阿姨,这也没什么好高兴的,反倒成了走后门的佐证啊,她还真认识评委呢! 不管了,老老实实说呗。 “……农村没有学习英语的好条件,我既没有遇到来乡下学校贡献青春的英文老师,也没能偶遇住在牛棚里的下放学者指点,偶尔得到的一本旧词典就是学习的工具,一页页背,能用学会的单词去尝试翻译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我认为就足够日常使用了。” 637:高级卖惨和送分题(3更) 夏晓兰的自我介绍没有特别难的词,不华丽。 和她的外表比起来,这段自我介绍甚至朴实的过分。 但为什么,就这样吸引人呢? 连凯瑟琳都多看了夏晓兰两眼,夏晓兰短短几句话,不是抱怨,也不是煽情,没有逗得大家发笑,就是很简单向大家描述了她学习英语的方式。 画面感太强了! 闭上眼睛,好像能看见一个农村女孩儿对着一本破英文词典爱不释手的翻阅。 不管评委还是观众,大家都太单纯了,不知道有一种自我介绍里包含着“卖惨”,低阶的卖惨是哭哭啼啼的祥林嫂,高阶的卖惨是吃过的苦要笑着讲出来,祥林嫂惹人厌烦,后者却容易让人动容。 夏晓兰讲的又不是假的。 只是事情发生在上辈子,她大学毕业后当销售,因为业务关系开始恶补英语。 那时候是千禧年,其实英语补习班遍地开花,想要提高英语水平有太多办法,夏晓兰只能选最土最老的办法,大学毕业后重新把英语捡起来,一本词典都快翻烂了,闷头学了两年,可能累积够了基础,两年后水到渠成打通了任督二脉……英语水平是突飞猛进,都是贫穷在作祟啊。 是她真实的经历,讲的时候就不心虚了。 夏晓兰一张什么嘴?搞销售的! 搞销售不是要嘴皮子多利索,是要让客户信任,现在评委就是客户,夏晓兰要推销的产品就是她自己。 徐国璋心想:说的倒是和档案资料对的上。 至于背词典能不能背到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前20名,徐国璋不能武断的否认,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努力的程度也不同,别人不行,不代表夏晓兰不行。 这一段自我介绍很流畅,事前准备的也罢,音准就在哪儿呢。 有的学生考英语能拿满分,一张嘴说,磕磕巴巴忽然就口吃,徐国璋连猜带蒙才能勉强听懂,这就是口语太差啊! 夏晓兰不多不少,正好说了5分钟。 凯瑟琳看看手里的资料,忍不住问到: “你才大一是吗?去年高考英文卷拿了满分,你要知道,就算是在英国,这也不是不容易办到的,而你还是一名农村的学生,在农村想学好英语就更难了。” 凯瑟琳不是夸张,那在华国,很多人的语文也考不了满分啊。 “是的凯瑟琳老师,我是华清的大一学生,高考只是一场考试,我能拿满分有自己的努力也加了一点点运气,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我想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下。” 能考100分当然有运气成分。 哪怕选择题和填空什么的都写对了,碰见阅卷老师不喜欢夏晓兰写的作文,硬要给她扣1分甚至是0.5分,夏晓兰能有啥办法! 夏晓兰回答的很中肯了。 詹爱群本来也想提问给夏晓兰多一点表现机会,想到和夏晓兰认识,硬生生忍住。 事后挖出来,也被人说嘴,何必去冒险呢,到现在为止夏晓兰表现的很好。 主持人将夏晓兰的自我介绍大概翻译了一下,这不是说给台下观众听的,而是为了之后在电视上的播放效果。 不翻译,普通的观众怎么听懂? 台下,周奶奶听了翻译,马上就对关慧蛾说: “晓兰这丫头不容易啊,学习条件不好还能学的这样好,和她一比,周怡几个都不够努力。” 周诚当然不算,周奶奶是最偏心孙子的。 她大孙子15岁就参军,文化课差点是情有可原,程敏和顾思颜几个小的还在念书先不说,周怡这个大孙女就没当好榜样,周家提供着如此好的条件,周怡还能学的这样糟糕……真是胸无大志让人失望啊。 关慧蛾胡乱点头。 幸好大嫂和周怡没听见这话,否则又得小心眼。 关慧蛾还没从夏晓兰上次交待的精彩过去里缓过劲儿来,詹爱群又是送票又是打电话说进了口试决赛,关慧蛾要想不来吧,詹爱群肯定要怀疑。 和周奶奶一说,周奶奶果然比她还激动,关慧蛾心想,这不是她自己要来,是陪老人家来的。 听到夏晓兰说自己拿着旧词典一遍遍背单词学英语,关慧蛾的想法和周奶奶一样,怪不落忍的。是的,这年头谁家都不算富裕,比夏晓兰更穷的旧词典都没有,学都没得上,别说学英语了,比起来是更惨——但那些人,不在关慧蛾面前晃,关慧蛾也不认识,她肯定是觉得夏晓兰不容易。 台下林老师和贺教授,包括被淘汰的季江源等人,都知道夏晓兰的自我介绍。 练习时候听,和决赛时候听感触不同。 站在巅峰有个好处,随便说的话别人都会认真倾听,夏晓兰这高级卖惨,真的很能触动人。 季江源此刻就在想:宁雪固然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夏晓兰和宁雪比又差什么呢?宁雪从小享受的是什么资源,高中就能出国,同样的年纪,夏晓兰只怕还在翻她的破词典! 台上,已经到了第二环节。 听一片短文,复述整个故事。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观众会在这种时候打搅夏晓兰去听这篇故事。 越听越奇怪,“梅兰妮”和“斯嘉丽”这些熟悉的人名,长篇巨作《飘》,剧情被压缩成一篇短文。播放结束了,要夏晓兰自己复述这篇短文,她脑子在高速运转,这该从何讲起呢? 评委们都在看着她。 凯瑟琳和詹爱群很奇怪,这根本不是之前准备好的题目啊。 怎么临时换成了这道题? “夏晓兰同学,请为我们复述你刚才听到的故事。” 作为一个耿直的理科女,夏晓兰的文学素养真的不高,但《飘》她还是看过的。刚才短文就是介绍了《飘》的剧情,却是干巴巴的描述。 照着翻译绝对要完蛋的。 夏晓兰按照自己读过的《飘》来讲: “1861年,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少女斯嘉丽,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她的血液里流浪着野性的叛逆……” 《飘》的作者十年磨一剑,一生只出版过这一本长篇小说,作品问世后很快风靡全世界。就是这台下,能在英语竞赛里走到全国前200名的大学生,和带着他们参赛的老师,没有看过的原著的真的很少。 这道题,怎么像是在给夏晓兰送分呢? 电视台的老同志也产生了疑惑,王司长的力量真的那么大,连徐国璋教授的立场都动摇了?! 638:冒险洗清作弊嫌疑(4更) “我复述完毕了,请评委老师点评。” 夏晓兰都觉得是送分题。 《飘》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在华国算是耳熟能详了,别管文科还是理科,80年代上学的人,没看过基本名著,和人说话都不好意思。 前面16个选手,都没有夏晓兰这样的运气,复述这道题太简单,不管有没有听清原文,她都能大概讲出《飘》的故事情节。 夏晓兰不觉得自己是运气太好,台下那么多观众,为了录制效果,台上的灯光特别强,根本看不清台下人的样子。 林老师和贺教授是否知道了有人替她“走后门”的事儿? 题目这么简单,该不会王广平真的替她疏通了关系吧……这招数简直下三滥,夏晓兰靠着这么简单的题目拿高分,其他人肯定会议论纷纷。 她要是拿奖的话,就更是一只苍蝇飞到了嘴里,人们以后提起夏晓兰,也会说起她这次不光明磊落的获奖经历! 夏晓兰都想开口询问,为何她的题目是这个,坐在最重要的徐国璋教授终于开口: “你复述的很好,一些部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我想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出来了,这篇文章浓缩的故事,出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之手,是我们都熟悉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傅东华先生首译此书,取其消逝与渺茫之意境,译名为《飘》。夏晓兰同学,这道题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实用,但也要有能力去鉴赏外国文学的美,我想听听你对《飘》的看法,不管从哪方面都行。” 这道题居然是为她单独准备的! 现场顿时窃窃私语。 凯瑟琳和詹爱群都不解,徐国璋资格老权威重,他站出来说故意给了夏晓兰不一样的题,才能压得住场子。起码只有疑虑,没有公开的质疑。 另外两个评委老师知道内情,这是徐国璋和两人商量过的。 因为怀疑詹爱群的屁股早坐歪了,他们三人决定临时换题,是为了考验夏晓兰,也是为了保护她。 题目是临时调换的,徐国璋的个人声誉,足以压下那些质疑。 徐国璋教授一世的清名,总不会真的因为一次英语竞赛而丢掉,这是徐教授用几十年的言行给周围人形成的印象! 英语又不仅实用,学一门语言,连由该语言撰写的文学作品都不会鉴赏,证明没把语言学好。 就拿华清大学来说,外语系的全称是“外国语言文学系”! 《飘》的看法? 《飘》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战争小说,对它的分析和看法有很多,夏晓兰觉得不管从什么角度说,对徐国璋等评委可能都没有新意——徐教授是怎么说来着,有关《飘》的看法,不管哪方面都行? 如果林老师在这里,一定会告诉夏晓兰要稳。 不要犯复试时的错误,不要太过标新立异……夏晓兰只能默默对林老师说声对不起了,不是她想要冒险,是现在情况不一样,评委拿出了单独的考题,恐怕不想听见千篇一律的答案! 夏晓兰脑子里转过许多念头,时间其实只过了几十秒钟。 “有人看《飘》,是看爱恨情仇;有人看《飘》,是看南北战争的残酷……任何一种简单的评价都不能完整展现这部作品,我个人觉得作者通过塑造斯嘉丽、梅兰妮和瑞德等不同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习俗礼仪,包括精神状态和政治态度,是对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再现,展现了美国南方地区当时的社会生活。更重要是,通过一本《飘》,让我更直观的感受到美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和武器,还有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开明,战争的胜利者是北方,却允许像《飘》这样纯南方立场的小说成为南北战争题材的头号名著。” 夏晓兰的这个观念,的确独辟蹊径。 台下,林老师心里着急。 让她评论《飘》,她扯什么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开明? 这种话有时候能说,有时候却不能说,到底何时能说,林老师也不能判断,林老师只知道这是很敏感的问题。 评委席上,凯瑟琳却鼓掌: “你说的真棒,这是我听过的不一样的读后感,你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你的口语也很棒!” 临时换题还真容易带来惊喜,中规中矩的回答听说了,凯瑟琳听到这种真实的声音还挺新奇。这绝对不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答案,作为在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凯瑟琳知道有些问题是很敏感的,没有一个老师会教夏晓兰这样回答。 也就是说,这是夏晓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她在这个竞赛中勇于表达自我。 直到这时候,徐国璋和其他两个评委的怀疑才彻底放下。 凯瑟琳都知道的敏感,地地道道华国教授能不知道吗? 王司长那古怪的举动看来真的不是在帮忙,而是把夏晓兰陷于“作弊”的旋涡中。 夏晓兰的口试第二关要是让徐国璋和两个评委不满意,他们会有更尖锐的问题等着夏晓兰——会在台上问一问,夏晓兰对“作弊”有什么看法。 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乍然被揭了老底,当着三四百名现场观众的面,真的不会有一点惊慌失措么! 那时候,徐国璋会叫王司长知道,他是怎样“关照”王司长家的小辈。 詹爱群也觉得这个回答有点敏感,她也顾不得避嫌了,赶紧把话题收了收: “夏同学的意思,我们要分析像美国那样强国的方方面面,管中窥豹,从小看大,真正了解强国,才能做到发展好我们的祖国,我说的对吗?” “是的,评委老师。” 这道题就算过去了吧? 徐国璋接过话题,“夏晓兰同学,请你听好第三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专业,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规划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将来能在专业领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639:立Flag,请打分!(1更) 咦,别人抽到的口语第三题都是环保、杀虫剂,还有节约用水等等。 轮到夏晓兰,让她谈对建筑的看法? 她才是个大一新生,专业课都是素描线条、制图初步,让她吹一下人生理想么很简单,反正就为了口语竞赛,这些评委将来总不可能揪着夏晓兰:你做的咋和你说的不一样?! 莫名的,瞧着徐国璋教授太阳穴到脸颊的老年斑,另外两个评委也是穿着灰突突的中山装,夏晓兰的喉咙就像堵了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知识要给经济让道,所有人读书选专业第一个要考虑的是工作的前景。 包括夏晓兰选择读建筑,也是她未来想要涉及这个领域的生意,刚好那段时间她和龚洋合作搞出两次装修设计,才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这个兴趣,是相对其他专业来说的,并不是夏晓兰真的热爱这个专业。 那时候她正处于重生后的膨胀期,认为自己凭着先知先觉的优势,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能难倒她……要不是为了打脸那些看不起她的人,让夏子毓和王建华两个贱人害怕,她可能连大学都不会考。 有关在学校上学的几年,她能把自己的生意版图扩张到多大? “我最初只是想上个大学。” “无论是什么大学,不管是什么样的专业。” “因为大学能改变周围人对我的看法,可以将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大学生’这个身份能让我家人感到骄傲。” “我选建筑,是想以后能凭借专业技能创造经济利益,刚好家人做的小生意就是建筑装修方面的。但是——” 这个选手很有演讲天赋啊。 题目是临时变的,这些自然不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台词。 流畅的语句,挑不出毛病的口语表达,像涓涓小溪从山顶向下流淌,一个“But”,观众都在是个转弯,涓涓溪流会陡然加速! 凯瑟琳对夏晓兰很好奇,这个学生展现出来的一些素养,和她的档案太不符合了。 华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凯瑟琳在华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个国家虽然还不富裕,但每个人都攒着一股劲儿在往前冲,工作量大工资低,却不可能出现罢工等等。 是什么在让华国人拧成一股绳? 像夏晓兰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贫穷学生是数不清的。 华国的人口基数太大了,西方强国一边大肆宣扬华国的贫穷和落后,一边在警惕这个红色国度,对它从各方面限制! 凯瑟琳微微走神,夏晓兰那个停顿可能就两三秒,吊足了评委和观众的胃口。 “……但是,我进了大学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好像是错的。” 最初的目的,是想换一个护身符。 大学生的身份太有用了,而且可以在大学里结识有用的人脉,瞅一瞅后世有啥厉害的大牛如今还是默默无闻的读书郎,提前结下善缘,夏晓兰最初就是这样想的。 所以汤宏恩批评她,让她不要把做生意的那一套带到学校里! 后来,她没空去结识人脉,反而被华清的整体氛围给同化了。 “建筑学是什么?远古时候人们选择天然的洞穴居住,目的是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袭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远古人搬出洞穴,用泥土当砖,用枯草为顶,住进了‘房子’里,以这样的房子为中心,一起居住一起劳作,形成村落。再往后,人类掌握了冶金、锻造、烧陶烧瓷等技术,从泥坯房到砖瓦房,单一的居住功能再三升级,我们不仅修建住所,我们修建长城来御敌,我们砌起高高的城墙来防御,建筑不仅是修房子,它承担了很多的社会功能!” “到现代社会,小平房是建筑学的展现,楼房是建筑学的展现,酒店、图书馆、大会堂、医院,各种公众设施,都是建筑学的体现……建筑不是单一名词,不是单一功能,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最核心的功能还是‘以人为本’,我对自己的专业规划是完成5年本科课程后,能成为建筑领域里一颗螺丝钉,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发展,我必将和建筑一起成长。” 建筑学又不仅是修房子。 夏晓兰对“建筑”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但她说出来的话,能让非专业领域的人听懂。 不需要高深的专业词汇,以大一新生的身份来说,她刚才说的话已经能赢的掌声了。 的确,她也是赢的了掌声。 凯瑟琳先鼓掌的,后来台下的观众也鼓掌了。 徐国璋抬手压了压现场的气氛,“你认为自己能在建筑领域取得什么成就,只是一颗螺丝钉吗?” “不,徐老师,我认为螺丝钉也有不同的型号。如您所见,我的性别摆在这里,刚好前一段时间有人质疑我,为什么要选建筑专业,将来注定了又苦又累,劝我要不要去香港当明星!” 全场安静下来。 去香港当明星? 夏晓兰这个绝对不是吹牛了,她长得太好看了,香港那边流传进来的盗版影碟和女明星海报,想找出比夏晓兰更漂亮的也不多。 靠着长相的先天条件,去香港当明星肯定要轻松好多。 夏晓兰之前也说了嘛,选“建筑”是为了以后能创造经济利益,那当明星能赚的钱就更多了! “但你拒绝了?” 徐国璋很配合着追问。 夏晓兰点头,“我拒绝了,我甚至是很生气拒绝的,因为对方不仅说我学建筑没有前途,还说整个建筑界,都没有几个女人混出头,知名的男建筑师很多,女建筑师却凤毛麟角……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知名的女建筑师,但我会朝着这方面努力,想要和所有选建筑专业的女同学一起努力证明,性别不是我们在这个领域取得成绩的阻碍,阻碍我们的只会是不够努力!” 刚才按下的掌声,现在完全控制不住了,夏晓兰立的这个FLAG很有煽动性! 夏晓兰的口试时间,绝对是超过15分钟的,主持人觉得夏晓兰太会调动气氛,要把他的工作都抢了,赶紧截过话头: “请五位评委老师为17号夏晓兰同学打分!” 640:全场最高分 今天有五个评委,夏晓兰立的FLAG起码就戳中了凯瑟琳和詹爱群的心。 女人凭什么就要比男人弱? 体力上可以有差异,难道智力也应该有差异? 是的,建筑这一行比较辛苦,但它又不是靠体力取胜,更多还是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和创造力,觉得夏晓兰学建筑没前途,劝她去当香港拍戏的人才是其心可诛! 女人就只能靠脸吃饭,不能靠脑子有所建树? 80年代的社会风气,“男女平等”喊的比后世更厉害,不仅是口号,华国的整体环境也的确是这样,男人能做的岗位,女人也行。 像詹爱群和关慧蛾这样的事业女性真不少,不上班当家庭妇女的才是少。 除去夏晓兰说话的内容,她口语水平是真的不差啊! 临场被换了题,只有第一部分自我介绍能提前准备,其他两部分连提前猜题都不行,这个临场发挥,是真的临场发挥无疑——徐国璋和两个评委讨论出来的,不可能有谁事前就拿到题目。 主持

相关推荐: 姐夫,我有了   妈妈风月之旅游记事   人蛇   缚结(校园)   (连载)每次快穿睁眼都在被pp   acome合集   契约之人妻奴隶   海棠   吃掉我的哥哥   衣衣的两个男朋友(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