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神都猛虎 > 第133章

第133章

会儿,英语教材还是徐老师的版本。她95年上大学的,徐老师好像是94年去世的……这个德高望重的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也只有九年的生命了。 夏晓兰忽然发现,参加英语竞赛,或者说生活在80年代的另一重意义。 许多像徐老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活着,她这辈子跳上了更高的平台,能和大师们正面接触,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建筑领域的,她见过宁彦凡了,马上又要见徐老,这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啊,镶嵌了太多明珠。 25号大早,夏晓兰蹑手蹑脚的起床洗漱。 林老师就等在宿舍楼下,还有两句话要嘱咐夏晓兰: “你也看报纸了,这次决赛的评委们个个都有来历,有教育部的领导,也有徐国璋老师那样的专家,并且有电视台录像,你们比赛的过程最后要播出的……稳中求新,新颖要有尺度!” 林老师说的是上次复试的事。 夏晓兰不想拿名次就罢,要想拿名次,就别在决赛时再偏题了! 夏晓兰和林老师走着,和华清另外3名选手汇合,包括季江源在内,大家精神都不错。 坐着校车去比赛现场,200号人呢,全走完流程,也要花上半天时间,外语系的教授在校车上也在讲策略:“你们今天的对手,来自全国各所大学,不要把目光只盯着京大等学校,京城外国语学院的选手,也是你们的强劲竞争者……” 629:晋级前20强才行(3更) 夏晓兰知道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在每年的4月份举行。 不管是初赛和复赛,都是在大学当地举行。 而夏晓兰如今参加的竞赛不惜劳师动众,将各地进入决赛的选手请到京城来,可见教育部的重视。 “说明你们肩膀上都肩负着使命,首届竞赛的影响力大,以后年年都能举办。” 要夏晓兰说,是去年“英语”正式加入了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都是主考科目,教育部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为了正面宣传,调动广大考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外语系的带队老师让大家警惕京城外语学院的竞争对手,这学校比综合实力肯定是不如华清、京大,要说语言类么,那是全国都拔尖的。 专业的,吊打一群非专业的,不知道咋回事儿,外语学院只有3个进入决赛的。 “因为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都没报名,这也是徐老的意见。” 林老师的语气轻快,她对徐老也是很尊重的。 现在京城外国语学院共开设有28个语种,英语只是其中的一种,除开英语,也就说进入决赛的3名选手都是学其他语种的——很好很强大,不愧是专业老大哥地位。 华清大学两名外语系的学生,脸色都变了。 夏晓兰倒是觉得没什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本来就是专门的语言类大学,要是其英语专业的也来参赛,其他大学还玩什么玩? 也是第一届竞赛,还没有经验。 以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会分为A、B、C、D四类,A类是研究生,B类是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C类是非英语专业的本、专科生,至于D类,则是体育类和医学类的大学生参加。 就该专业的和专业的去拼,业余的和业余的玩儿才对。 现在嘛,各种制度还没完善,81年的时候能考托福了,可在85年,折磨大学生们多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没面世呢! 这次决赛就在京城外国语学院举行,外语学院在西三环,和京城师院的距离不超过3公里,夏晓兰忍不住问林老师: “您知道今年京城师院有学生进入决赛吗?” 林老师想了想,不太确定: “好像有1个……唉,贺老师,京城师院是不是有1个学生进入决赛?” 贺老师就是替夏晓兰四人开小灶的教授。 他慢吞吞从兜里掏出一张纸,抖开一看,“是有1个,怎么忽然问起了京城师院了?” 这种对手,贺教授都不放在眼里的。 只有一个,总不会是夏子毓和王建华,夏晓兰记得这俩人英语成绩都不算特别好。这俩人是83年高考的,那时候英语成绩还没有完全计入总分。 “没什么,我有个老乡在京城师院。” 夏晓兰冲着贺教授腼腆一笑,季江源在闭目养神,脑子却在高速转动。夏晓兰问京城师院,应该是顾及着她那个讨厌的未来姐夫,就上次来华清的小子,叫王建华的那个。 王建华是高教司王副司长家的,王司长之前还来过华清大学。 王家的风评不太好,上次补习班的事儿,京城好多人都知道了、 他倒是想和夏晓兰说一说,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夏晓兰现在真是和他“划清界限”,季江源想说也不能说了。 如果是那个王建华,确实够讨厌的。 季江源也不明白,夏晓兰和周诚处对象呢,王建华还敢找上门叽叽歪歪的,周教官看起来可不好欺负。季江源不喜欢用“特权”和“阶级”将人划为三六九等,但有些人喜欢,他不得不入乡随俗。那要照华国的国情,王家是比不上周家,季江源本人就深有感触。 季江源想说话,又意识到自己如今在夏晓兰同学眼里,恐怕也和王建华一样讨厌,他就继续闭着眼睛装睡了。 要夏晓兰说,季江源是想多了。 她真正讨厌的还是季雅,季江源是被牵连的,肯定得排在王建华后面。 王建华又要排在夏子毓后来,谁是“杀人凶手”,谁才是不能被原谅的。校车摇晃着,到了京城外国语学院,还不到早上八点。 夏晓兰跟着林老师几人一起吃早饭。 这些都不要个人出钱,全是学校承担。想想也是,要让外地的学生特意来京城参加决赛,还得自掏腰包,买车票都要吓退一帮人,出门在外还要吃和住,一般学生也承受不起! “9:00-10:30是笔试题,考完笔试才是口试。口试题怎么考,平时也反复在练习了,你们按照正常的水平发挥就行。” 口试却是练过很久了。 也不复杂,分为三部分,第一是英语自述,就是用英语介绍自己,说说为什么喜欢英语之类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 第二是故事复述,先听一段音频短文,听完给1分钟组织语言和整理思维的时间,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开始复述这个故事,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三是抽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念,就像夏晓兰上次复试抽到了环保,这类题目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个时间也是5分钟。 一个学生的口试部分就要15分钟左右,全国200个学生,岂不是要3000分钟,换成时间是50个小时? 教育部显然早有准备,笔试在10:30分结束,收卷后马上就进行阅卷。 最终能走到口语部分的,不过是20名选手。 被淘汰的180名选手,都是此次英语竞赛的“三等奖”。 剩下的20名选手,电视台就要来录像了,剪辑出表现精彩的在电视上播放,夏晓兰觉得挺有噱头的,就是竞争的过程比较残酷。 她觉得被淘汰的180名“三等奖”,出国当交换生的几率基本为零。 怎么着,也要闯入口试环节才行。 夏晓兰舒展了一下手指,笔试题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她心里也没底的,她念大学那会儿,也就参加过四级考试,后来自学英语是用在工作中,完全没有考过雅思和托福,无从知道自己的水平标准。 高考英语满分不算,对夏晓兰来说太简单了。 630:摄制组的忙碌(4更) 8:30分,就开始领准考证了。 按学校来的,全国一共就200个学生进入决赛,还真有的大学是挂零鸭蛋! 真要进入决赛的,学校送学生来参加决赛的经费肯定是有的,再穷的学校不至于抠门成这样,好歹是国家公立大学。 林老师把准备好的个人照片交上去,发准考证的让她自己贴,贴好后刷刷盖上章,林老师就挤出来了。 把准考证发夏晓兰手上,还不忘嘱咐夏晓兰别紧张。 “好好发挥,你可以的!” 林老师也算摸到底了,当时华清参加复试的,绝对有英语水平不输夏晓兰的,怎么最后就夏晓兰进入决赛了?她发现夏晓兰特别擅长应试,别管题难题简单,夏晓兰拿到卷子特别淡定。 不着急就先赢了一半,有的人平时学了一肚子知识,到考试的时候紧张到想不起来,有一百分实力都没用,还不如只有八十分实力的,稳打稳扎,把所学所知都用上了! 夏晓兰点点头。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时候电视台已经架起了摄像机在拍。 今天的空白带子批的足够,随便他们拍,回去再慢慢剪能用的镜头呗。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呢,足足200人凑一块儿,天南地北的都有,这样全国性的竞赛才能搞出这样的场面。 “多拍点素材,你看那边,还没考试就哭鼻子,是没信心呢?” “那是哪个学校的,人瞧着挺精神。” 哭鼻子的是误会,是眼睛里进了东西。 瞧着挺精神的就是夏晓兰了。 她哪怕把自己裹得像个球,那也是最漂亮的那个球,主要瞧着还有点眼熟,咦,是在哪里看过的感觉。 “是不是去年国庆游行那个?” 豁然大悟,的确是。 那个华清的仪仗队员,停顿了3秒的特写镜头,事后掌机的同志好悬没挨处分。 幸好上面的领导没说什么,整个舆论也是好的,都以为是电视台故意捕捉的特写镜头,青春漂亮,干净有活力,给人正面积极的印象。 直播就容易出各种问题,录播就没那么多顾忌。 好看精神的女学生为什么不能多拍两个镜头?回台里领导要有意见再剪掉呗。直到学生们拿着准考证进入考场,摄像机才关掉。 “刚才那个女生,是华清的吧?” “是,不知道能不能进入口试环节,她要上电视效果肯定好,一些观众瞧着会眼熟。” 人也很优秀,不仅有脸蛋,还有脑子。 仪仗队能参加,英语竞赛人家能杀到决赛,智商是没啥好怀疑的了。电视台也不容易,节目要有看点,肯定得照顾下观众的情绪,那同样是参加英语竞赛的大学生,谁不想看个赏心悦目的? 天安门的升旗兵,选的都是五官端正的呢! 希望英语竞赛精彩点,台里还派了个主持人来,就怕教育部的领导们会把容易出彩的口试环节搞得干巴巴无趣。有个经验丰富的主持人调动气氛,效果才会好。 还得安排观众配合鼓掌,为了配合教育宣传,电视台也很尽心,这次拍摄筹备的时间不短,包括口试环节要怎么拍才有看点,和主办的部门都反复沟通过。 “对了,中午还得和部里的领导吃饭,现在赶紧多拍点镜头。” 摄制组的其他人纷纷点头,大家扛着机器从考场外面走过,拍了学生们奋笔疾书的画面。这些镜头都很有意思,有的人表情轻松,有的人满脸严肃,特别是进入口试环节的20名同学,把他们笔试的镜头翻出来一对比,节目效果就出来啦。 200个学生,被分在5个考室。 拍完这组镜头,还要拍学生们离开考场的。 学生们考完了,不代表他们的工作完成了,阅卷的镜头也要有,整个节目的编排要有完整性。时间这么紧,教育部的领导还要请吃饭,中午饭肯定得像打仗一样赶。 摄制组在考场外走动,尽管轻手轻脚的,哪能一点动静都没有,知道电视台已经开始拍摄,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专注力。 上电视这种事,夏晓兰以前可能还要在意下仪容,现在她哪有空去理会外面的摄制组。 题量特别大! 这种竞赛都是一样的套路。 拿满分基本不可能,就看谁能在规定时间内拿最多的分,这需要考生学会取舍。 一道2分的题纠结了几分钟都举棋不定,有这时间都拿到多少分了? 夏晓兰是争分夺秒刷题,收卷的铃声响的时候,她迟疑着写下最后一个单词,好险连作文都写不完。这些题,考的真是古怪又刁钻,生僻词很多,夏晓兰拿到都发麻,联系上下文猜呗,还能怎么办! “停笔了,都不许再写了!” 监考老师挨个收考卷,夏晓兰确认自己名字和学校写对了就不迟疑交了卷。 走出教室,林老师就在那里等着。 “走吧,好好休息下,中午一点就知道阅卷结果了。” 林老师看夏晓兰的眼神就是看爱徒,贺教授其实也挺喜欢夏晓兰,开小灶的过程中说她很有语言天赋,问她要不要转到外语系——外语系又轻松又高端,优秀毕业生都是翻译或者外交部,哪里像建筑系,以后分配工作很辛苦。 夏晓兰坚持留在建筑系,她对建筑的热情刚刚燃起来,学完一学期的基础课程,怎么会转系! 杜兆辉还说世界上没几个知名的女建筑师,夏总是很不爽的。 考完试就是阅卷,所有学生都在焦急的等待阅卷结果,电视台的摄制组也忙活了一上午,拍了批改试卷的镜头,他们就要赶紧吃饭。 教育部的领导说要一起吃饭,摄制组的人只能急冲冲赶去。 “这位是高教司的王司长,高教司的詹科长……” 饭店包厢里已经坐着不少人,除了教育部的领导,还有这次的主评委徐国璋老师。 老爷子今年已经70岁,头发白了,人也瘦,太阳穴和脸颊的地方布满老年斑。摄制组的左右看看,不知道该坐在哪里,王司长倒是很热情: “电视台的同志们都辛苦了,知道你们拍摄任务很重,那也不搞虚礼面子事了,赶紧落座吃饭!” 631:走后门的夏同学(1更) 詹科长偷偷想翻白眼。 英语竞赛的事,根本不归王广平管,前些天闹得笑话还不够大家看么。 高教司一口气接到四所大学的投诉,司长都快把自己的头发揪光了,王广平这才老实多久啊,又想抢功劳还是怎么的? 詹科长就冷眼瞧着王广平接管了整个局面,礼贤下士和摄制组的人亲热,不知道要耍什么花样。 当一个人不要脸,偏偏还是上级时,就很不好对付。 詹爱群身边坐着的就是徐国璋老师。 老人家没理会这满堂的热闹,慢慢的夹菜吃,詹爱群将一盘软糯的炖肘子往徐老师面前端: “您老受累了。” 徐国璋咽下嘴里的食物才摇头: “小詹同志,这种竞赛是好事,我愿意多受累几次。” 竞赛就有输有赢,徐国璋不是觉得这样的输赢有意思,而是竞赛能带来正面效应。老爷子从1949年起就在外国语学院执教,70高龄依然在教育一线,81年的时候徐国璋就成了博士生导师……愿意当英语竞赛的评委,也想有更多的人了解英语,对英语产生兴趣。 竞赛嘛总有个输赢奖励,教育部还会送优胜者去国外当交换生,徐教授自己就曾留学英国,年轻人多出去走走是有利的,开阔视野和胸襟,人生那么长,说不准有多少磨难,胸襟开阔的更能扛过! 詹爱群给他端肘子,徐教授也没拒绝。 王司长招待完摄制组的,又掉转头来捧徐国璋。 等詹爱群出去结账的时候,王司长端起酒杯: “我最后敬大家一杯,诸位都辛苦了。” “王司长太客气了。” 王司长一杯酒先干为敬,脸色都憋红了,似有什么难言之隐。 有眼色机灵的就问王司长,再三劝说,王司长才为难道:“家里有个小辈,进入了决赛,不知道能不能闯入口试环节。” 包厢里有一瞬间的寂静。 王司长的热情相待,陡然就有了解释。 这次竞赛的所有评委都在包厢里坐着,包括电视台派的主持人。 王广平的话让大家挺尴尬,走后门也太理直气壮了! 这种事,私下里和重要人士打招呼就罢了,让小鱼小虾都听见,不太好吧?是为了家里的小辈失了分寸,还是王司长办事儿就是这么不讲究? 评委都各有想法,一顿好好的饭菜连滋味都变了。 王广平好像毫无知觉,“这家里的小辈要更进步,大人还不能放松帮助,实在是惭愧。” 徐教授擦擦嘴,“王司长家的晚辈,肯定很优秀,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徐老这是? “姓夏,华清大学的……” 华清大学一共就4个人进入决赛,既姓夏,这走后门的就好找了。 在座之人各有心思,嘴上都嗯嗯哈哈应付着王广平。很多人内心其实是反感的,走后门的多占一个名额,就要挤掉一个真正有实力的学生。 王司长都当着众人说了,估计这学生的笔试部分也是“有备而来”,进入到口试环节是十拿九稳的。 拿个前20强还不满足,最差都是二等奖,这是要奔着拿特等奖去的? 太贪心了吧。 詹爱群结账回来,发现包厢里的气氛有点尴尬,她颇是疑惑: “这是……” “詹科长,王司长,我们摄制组要先回学校了,还要拍一拍阅卷结束后的镜头。” 摄制组的先告辞,王广平站起来送到门口,“那就拜托各位了。” 王广平把一个信封往摄影师兜里塞,摄影师往前快走一步就挣脱了:“您太客气了,不用不用。” 媒体有点辛苦费么也常见,像这样公然给的就太嚣张了。 詹爱群的角度看不见王广平的动作,她就觉得气氛很怪,再和徐国璋说话吧,徐教授的态度也颇为冷淡。刚才还叫小詹,现在就变成了詹科长。 出去结账的功夫,发生了什么? 詹爱群满心疑惑。 …… 匆匆吃过午饭,夏晓兰就和其他人一起等结果了。 1月底已经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不呆在室内的话,手脚很快就会冻僵。呆在室内也冷,搓手跺脚的也不分学生和老师。 贺教授听说季江源连作文都没写完,简直想捶胸顿足了: “和你们强调过多少次,要先把能拿的分数拿到手……夏晓兰,你作文写完了吧?” “贺老师,写完了。” 贺教授总算是有点安慰。 200人里面要选20个学生,肯定是按分数来排的,全国各所大学选出来的英语尖子生,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别说几分的差距,可能0.5分都能压倒好多人,季江源估计是没戏了,夏晓兰这边还有点希望。 快1点的时候,等待的人都有点焦躁。 “出来了!” 刷刷刷站起来一片,全往外面跑。 摄像组的扛着机器在拍,20个考生的名字和学校都写着,还有各自的分数。 “钟彩,第8名……夏晓兰,第17名!” 林老师反复看,确认两个人名后面都写着华清大学。 4个人里面,竟然有2个杀入了口试环节! 钟彩是贺教授的得意门生,外语系的高材生。 另一个外语系的和季江源都落榜了,夏晓兰险险的上了,虽然是17名,只要能进入20强倒没关系,最后的名次是根据口语环节的发挥来定的。 夏晓兰也是松了口气,另一个外语系的学生很失望,都走到这地步了,却只差一点。 “夏晓兰,钟彩,恭喜你们。” 基本的风度还是要有的,季江源也上来说恭喜,夏晓兰礼貌说了声谢谢。 贺教授和林老师都比较满意,今天要是4个人都没进入口试环节就挺难堪了,进了2个嘛,是他们和学校可以接受的结果。 摄影组刚才经过王广平的拜托,对走后门的夏同学比较感兴趣。 果然是进入口试环节了,名次并不高,只是17名。华清一共就两个学生进入口试决赛,摄影组要给拍进入决赛的20名学生,夏晓兰那张脸太突出,姓夏的华清学生……呵呵,原来就是她啊,真是背景深厚! 天安门游行那个镜头,真的是意外吗? 这学生太执着出风头上电视了吧! 原来的好感都变成了反感……这样走后门的,也能拿倒名次,成为教育部选出来的交换生,简直太讽刺。 632:如鲠在喉(2更) 人的观感受主观意思的影响。 有好感的时候,那是青春活力的漂亮。 没好感了,瞧着夏晓兰那娇滴滴的样子,还挺烦的。 “总不会真的该她拿奖吧?” 年轻同志还没被磨平棱角,对这种走后门的事愤愤不平。 “嘘!别到处说,几个评委的口碑都很好,王司长这样搞,谁能不反感?” 说不定就起了反效果。 像徐国璋教授那样的人,眼睛里不能揉沙子,能允许这样的考生拿奖? 摄制组年纪大点的同志不由打了个寒颤。 他一时之间竟不能确定那位王司长的用意……如果夏晓兰被确定为作弊,这事儿闹出来可是个大丑闻!真为了家里的小辈好,要走后门也该低调吧,仗着是高教司的领导,真是有点嚣张啊。 老同志就是有经验,王广平的“拜托”,引起了评委们的反感。 像徐教授这样的老资格,连批斗不怕,何况是高教司的副司长。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还能活多久都不确定,无所谓事业上是否上升。作为京城外国语学院的第一批博导,70岁的徐教授也没有更大的追求了。 回到学校,徐国璋就让人把前20名的试卷拿来。 这里是徐国璋的主场,阅卷组都是徐国璋的后辈,他要看试卷很容易。 其他两个评委跟着徐国璋一起,把夏晓兰的卷子翻了出来。 “徐老,这位学生是华清的。” 那就没找错。 徐国璋仔细查看着夏晓兰的卷子。 选择题是看不出什么来的,正确和错误一目了然。对错也没有规律,作文写的也不错,卷子评分找不出问题,就算徐国璋再怎么苛刻,以更严格的标准给作文打分,也顶多是少给1分。 少给1分,夏晓兰就正好是第20名,仍然能进入口试环节。 徐国璋也不会做这种事,故意鸡蛋里挑毛病,硬生生多给某个学生扣分,就为了把她剔除出20强。 然而不管不顾吧,王司长说的话又如鲠在喉。 “没什么事,我随便看看。” 阅卷组都松了口气,还以为夏晓兰的卷子有什么纰漏呢。 决赛一共有5个评委,包含了徐国璋在内的三人,都是“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成员,徐国璋是领导这个委员会的。 这个编审委员会挂在高教司下面,属于高级专家咨询机构,高校英语的教学大纲都是委员会起草的,能跟着徐国璋来当评委的,都是同级别的人物。 剩下的两个评委,一个就是高教司的詹爱群。 另一个是中央台的英国专家凯瑟琳,凯瑟琳因为《Follow me》的播出受到华国观众的熟悉和喜爱,请一个英国人当评委,首届英语竞赛会更有说服力。 夏晓兰的卷子评分没有毛病,徐国璋并没有释疑。 靠着王司长的关系,提前拿到试题也有可能。既然王司长能恬不知耻的拜托众人照顾,徐国璋有理由怀疑王司长在别的地方做的更多。 拿英语竞赛的名次? 只怕真实目的是为了当交换生,甚至进一步“公费留学”。 徐国璋陡然对詹科长冷淡,就是觉得詹科长也一定事前被王司长打好了招呼,两人都是高教司的同事,沆瀣一气,让徐国璋不想亲近! “好好一个竞赛,被人搞得乌烟瘴气。” 一个评委忽然小声说道。 这件事要不严查,对其他学生哪有公平可言,高教司的副司长也不能一手遮天吧? 仅仅是不让作弊的人拿名次还不行,华清的学生就能作弊? 查出来,就该严惩。 如果在英语竞赛里作弊,在其他人考试里是否也作弊呢。 “84届的,也就是大一新生。” 数一数进入决赛的200个大学生,大一新生还不超过3个! 而进入前20强的大一学生,有且只有夏晓兰一人,包括徐国璋在内的三个评委都沉默。 徐国璋年纪大,资格老,也最无顾虑。 “问一下华清那边,把这个夏晓兰的档案调出来看看。” 如果夏晓兰的优秀,都是建在“作弊”基础上空中楼阁,徐国璋是不愿意包庇的。 …… 进前20强了! 口试部分夏晓兰倒是不紧张,现在好多人都学的是哑巴英语,夏晓兰上辈子是为了工作学的,从当推销员的时候,为了看得懂设备说明,到后来和外国厂商沟通,她很是下了一番苦工夫。学英语是为了用,夏晓兰自觉口语水平还不错。 林老师高兴的很,贺教授对夏晓兰和钟彩也再三勉励。 电视台的摄影组扛着机器过来。 “首先恭喜华清大学两名进入口试环节的同学,能向观众介绍下自己吗?” 摄像机的红灯亮着,表示已经进入了拍摄环节。 钟彩要稍微紧张点,主要是摄制组来的突然,扛着机器就直奔这方向,目标很明确。 紧张归紧张,对于决赛有电视台录制,也算早有准备,自我介绍还不容易呀,华语版的说了,还能来段英语版的呢! 轮到夏晓兰了,她也是简单说了两句。 说完了,摄制组的记者仿佛意犹未尽,追问了一句: “夏同学,你参赛的目的是什么?” 这还用问么,当时替自己和学校争光,后来知道有交换生名额,夏晓兰就更想拿奖了。但夏晓兰肯定不能这样回答,她一本正经的对着镜头: “……谢谢,我觉得竞赛是重在参与,这个过程我们能收获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 这也不算编瞎话,竞赛逼的夏晓兰在这段时间不断进步,她自己的英语水平的确提高了。如果之前是自由交流无碍,现在是把她丢到英语系国家求学没问题, 不知道为啥,夏晓兰发现提问记者的表情有点怪异。 好像喉咙里堵了什么东西,吞也不是,吐也不行。 她说的不对? 明明是很标准的回答呀。 还是脸上沾了脏东西? 中午1点公布结果,2点就要进行口试比赛部分的录制。 电视台早在外语学院搭了临时摄影棚,也够省事的,还让没进入前20强的其他学生当观众。学校的老师当然也能进去看决赛现场。 夏晓兰跟着其他人被带到后台画了个简单的妆,衣服什么的不用换了,要在电视上看着精神,化妆是难免的。 季江源也是现场观众,他上厕所回来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听见有两个人在小声嘀咕。什么关照、夏晓兰和华清,这些关键词让季江源的注意力瞬间集中,他一看,嘀咕的两人好像是摄像组的——这是怎么回事儿?! 633:你有麻烦了(3更) “夏师妹,你不紧张呀?” 钟彩从来没有化过妆,脸上涂抹的粉让她感觉不舒服。 夏晓兰只涂了点粉,加重了眉毛,人瞧着是光彩照人。 “钟师姐,我当然也紧张,紧张的时候我就深呼吸,努力缓解下自己的紧张……又不仅是我俩在紧张。” 最后一句夏晓兰压低声音说的,钟彩打量四周,果然大家的表现都有点奇怪,有不住眨眼睛的,有一直扣手皮的。 叫大学生们比赛啥的,大家都习惯,高考不就是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嘛。 上电视是真的不习惯,好多人家连电视机都没有,电视机是个稀罕电器,出现在电视上,那就更稀罕了。 让大家紧张的,是电视台的录制,摄像机一对着脸,连脑子都转的慢了。 钟彩看了一圈,自己就发笑,紧张感消除了好多。 确实没啥好紧张的了,能进入口试比赛,在全国都排的上号啦,这就和古代的科举,大家都通过了会试,就等着金銮殿上最后一试,区分状元、榜眼和探花等名次……那就算是三甲进士,也有官做呀,和今天的情况很相像,走到口语竞赛已经是定名次。 华清的贺教授他们分析,剩下的20个人应该都能成为交换生。 钟彩想通了,也就不紧张了,她拉着夏晓兰的手:“晓兰,谢谢你呀。” 和夏晓兰一起开了这么久的小灶,钟彩对夏晓兰印象真不错,学校里还有个乱七八糟的流言,说的是夏晓兰和季江源。还说季家人都来找夏晓兰了,有鼻子有眼的,钟彩都不知道自己的校友们好奇心那么重。 季江源的家人挺过分,把好好的同学情谊给毁了,季江源也并不叫钟彩讨厌,瞧着也挺好相处的,但季家人来闹过,夏晓兰和季江源是不说话的。 钟彩正这样想着,就见季江源在门口张望。 “晓兰,季江源是不是在找你?” 夏晓兰皱眉,这么久了,她对季江源基本上是视而不见的,这人还有什么事? “夏晓兰同学,你过来一下,林老师找你。” 老师们是不许到休息室的,这里只有电视台的人和等着口试比赛的学生。夏晓兰走到门口,季江源将她拉到一边: “我长话短说,你可能有麻烦了,电视台的人说有人在帮你走后门,给电视台和评委都打了招呼,要对你多多关照……我想,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难道是周家? 还是汤宏恩? 季江源觉得,这两边都不像是干这种事的。以夏晓兰的水平,稳定发挥比什么都强,根本不需要特意打招呼关照,他也废了很大力气才套出电视台那两人的话,说是高教司有领导打招呼。 夏晓兰一瞬间就想了很多。 高教司谁替她打招呼,她刚才好像看到了詹阿姨的身影。 詹阿姨和周诚他妈关系不错,怎么可能这样害她……谁特么的走后门到电视台的虾兵蟹将都知道,这个后门起到的肯定是反作用! 夏晓兰恍然大悟,她就觉得刚才摄制组的态度有点奇怪。 人家能不奇怪吗,可能是故意近距离来看看,她这个要劳动高教司领导打招呼的学生。 夏晓兰此刻的心情就像是吞了一只苍蝇。 “季江源,谢谢你。” 她和季同学断交联系,季江源显然不这么想的。这事儿季江源特意告诉她,夏晓兰能有点准备。当然,换了季江源遇到同样的事,夏晓兰也会提个醒。 “你能帮我告诉林老师吗?” 有困难找老师,口语竞赛马上开始了,如果要和评委们沟通,华清的老师出面肯定更适合。夏晓兰自己觉得坦荡,她能闯到这一关,又不是靠走后门! 季江源跑了,夏晓兰陷入沉思中。 如果不是詹阿姨好心办坏事,高教司唯一会干这种事的,就是王广平了。 夏晓兰有两点想不明白,第一是王司长忽然自降身份为难她一个学生,难道王家已经把夏子毓捧在手心,以未来儿媳妇的喜好来行事? 第二是王司长不久前和杜兆辉掰手腕输了一局,这么快就重整旗鼓,能负责英语竞赛了? 这个招数实在是太贱了,夏晓兰的竞赛资格可能会被取消。 然而王司长既然已出手,仅仅破坏她一次英语竞赛,会不会太甜了。 这种人走一步可能已看好了后几步,英语竞赛一定是第一步。王司长也太拼了,自己在高教司都混的挺艰难了,不求在事业上的突破,跑来为难她一个学生……难怪这人迟迟不能返城,做人差劲是惯性啊! “好了,各位同学,大家都注意听一下。上台后注意配合主持人,说话的时候脸要一直朝着评委老师那边,不要去管摄像机,就当没看它……” 电视台的人来给选手们讲注意事项了。 出场的顺序到也方便,按照笔试的名次来,夏晓兰在17名,一个学生的口语比赛控制在15分钟左右,轮到她时都差不多是晚上了。这就是电视节目的录制,总时长5小时,最后估计会剪辑成1小时的片子吧。 参赛的选手要呆这么久,台下的观众也要陪着呆这么久。 除了那些没进决赛的学生,观众还有些是受邀来的,英语界和教育部的都有,詹爱群给了两张票给关慧蛾。 周国斌肯定是没时间的,中午口试名单出来了,她还打电话给关慧蛾确认了下,说肯定要来。 詹爱群是评委,比赛要开始录制了,电视台的化妆师也给她拾掇了形象,也没去注意关慧蛾到底来没有。 关慧蛾来了,她拿着两张票,没和周国斌一起,而是和周诚奶奶一起到的,两人都很低调的坐在后排。 周奶奶一直很喜欢夏晓兰,听说夏晓兰在英语竞赛上这么厉害,老太太一定要来现场看看。 听不懂没关系,她认识夏晓兰嘛,瞅瞅样儿也行呢! 634:事有蹊跷(4更) 咚咚咚。 季江源心跳的快。 录制马上要开始了,他却找不到林老师和贺教授。 现在两个老师都被叫去谈话,问的就是夏晓兰可能作弊的事儿。林老师一开始还没有意识到,就是被徐国璋叫来问了些问题,林老师还心想徐老果然对工作很细致,录制开始前还要问一问每个选手的情况。 夏晓兰是林老师的得意门生,在徐国璋面前,林老师没有太夸张,很含蓄的将夏晓兰夸了一遍。 说这个学生踏实肯吃苦,语言天赋还高,是偏远县区的考生,去年高考时英语却考了满分。 这个倒挺出乎徐国璋的意料。 另一个评委老师却往坏的地方想: “农村的考生,以前没有什么英语基础吧,能考满分也是稀罕!” 夏晓兰的档案被送来了。 贺教授比林老师敏锐,察觉到了不对劲。 徐国璋一看夏晓兰的档案资料也觉得蹊跷。 这个学生初中毕业后辍学了几年,又重新走进了学校,83年到安庆县一中插班,84年7月的高考就拿下了全国第三,英语还是满分! 这样一看,倒是个很优秀的学生。 徐国璋知道另一个评委的意思,只怕怀疑夏晓兰的高考也不那么光明磊落。 要学会另一门语言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夏晓兰一个辍学几年的农村女孩儿,轻轻松松就拿了英语满分? 评委的意思是王司长不仅要大家多“关照”夏晓兰,更早之前,对方已经违背了纪律将高考试题泄露给了夏晓兰。 徐国璋一时都陷入了思维的误区。 忽然转念一想,“你们还记得王司长是去年什么时候复职的吗?” 委员会也挂靠在高教司下面,对高教司的情况比较了解。 一个说是8月,另一个记得是9月,但高考是在7月啊! 没有复职的王司长,恐怕是没能力搞到高考试题的。这不能说明夏晓兰高考成绩完全没问题,作弊的机会已经降到很低。 贺教授听出不对劲来: “徐老,您不会是怀疑夏晓兰同学……不可能,这个学生很有语言天赋,也够努力认真,从初赛到决赛,她的进步我和林老师都看在眼里!” 林老师后知后觉,终于知道徐国璋叫她和老贺来的原因。 是怀疑夏晓兰啊! “徐老,她的水平就在那里,怎么会作弊?” 一个人可以装一时,还能装一世么。 林老师都教了夏晓兰一学期,夏晓兰的英语水平她都判断不出来,那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真是白做了。是,能杀入决赛的200名大学生,英语差不多都处在同一水平上,笔试题的卷子分值差别并不大。夏晓兰能在17名,和她的水平有关,也和应试技巧有关。 “小林你不要太激动,我们不会随便冤枉一个学生。” 大家都是经过动乱年代的人,随便乱扣帽子真的会毁掉学生的一生。包括徐国璋在内的三个评委,听了王司长的话很反感,却也没有完全否定夏晓兰。他们来查卷子,调资料,固然是怀疑夏晓兰,也是把事情摊开来查——是对夏晓兰的负责,也是对其他选手的负责。 现在查出来的东西挺有意思的,贺、林两位华清老师对夏晓兰都夸赞有加,这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是被认可的,她不需要走后门啊。 都闯过笔试一关了,走到了全国20强,名次真的那么重要吗? 徐国璋将夏晓兰的资料掩上。 “水平究竟如何,我们三个人加起来都判断不出来,也该从各自的岗位辞职了。” 徐国璋决定不去管王司长说的话,他要是测不出来夏晓兰的水平,他还当什么博导! “可是,她要是事先看到了口试题——” 徐国璋没说话。 这还不简单呀,口试题本来就是他们几个人出的! …… “这时候,她应该在口试了吧?” 京师院和京城外国语学院都在西三环,两个学校的距离不超过3公里,可谓同在一条道上。

相关推荐: 【NPH】高不可攀   帝国军首的千层套路(百合ABO)予梦系列   基因大时代   脱轨(兄嫂)   双世痴缠_高h   乔木有雨(兄妹伪骨)   我想要你的惩罚啊(H)   重生之战神吕布   一家三口(全)(H)   重生三国:大乔不想当寡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