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神都猛虎 > 第61章

第61章

她也没同意呀,姐你是怎么认识她的,我看年纪也不大,怎么就当个体户啦,上学不好吗?” 卓卫萍无语。 如果有那条件,谁想自己在外面打拼啊。 就卓卫萍知道的,夏晓兰都进两次派出所了,当个体户也不容易。卓娜是何不食肉糜,卓卫萍沉着脸,“当个体户又咋的,三百六十行都能出状元,个体户并不比你这学美术的低一等。” 卓娜不以为然。 长得那么好看,却干个体户,一张张数毛票,那画面多俗啊! 夏晓兰还不知道自己被小姑娘评价为“俗气”。 知道了大概也就是一笑而过,呆在象牙塔里的人,要没有了家庭财力的支持,大概马上就会从小仙女变得俗不可耐。她哪有空和一个陌生丫头计较,夏晓兰现在也是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在学习。她每天都会六点起床,洗漱后小跑着到街上买来早饭也才六点半,七点开始正式学习,一直到11点才会往店里去,等下午2点夏晓兰就回家继续复习,一直到晚上11点准时上床睡觉。 春装只是零零散散的在售卖,现在的客流量李凤梅和刘芬两人就能应付。 午饭夏晓兰也会在店里解决,这个时间点一家人都会聚在服装店里,夏晓兰放松下脑子,顺便给刘勇补补课。 她得讲讲装修的事儿,刘勇可以不会设计,他却必须要总揽全局。 材料要用多少,他要怎么向人报价才有的赚,多长工期,要给多少工钱,零零总总的东西刘勇是在学。他最近跑商都的瓷砖店等地方跑的很勤,各种材料多少钱,他自己也在拼命记。 夏晓兰收到了周诚的电报,周诚以热切的语气表示,夏晓兰可以随时去京城,只是可能需要夏晓兰去京城看他。 周诚没说杂志的事,不过以他的性格肯定托人在找,夏晓兰也不着急。 213:钱还是不够用 去京城看周诚? 看就看呗,周诚工作特殊,需要夏晓兰主动,夏晓兰早有这种心理准备。 刘勇原本对去给康伟装修房子有点怯场,现在夏晓兰说要一起去京城,他心里就有数。他想把上次那几个干活的工人一起带去京城,虽然要有路费和住宿的花费,却是合作过的,刘勇自己都没搞明白,真不想再重新教一遍别人。 搞装修的肯定要有自己的熟工,夏晓兰也支持刘勇这么做。 “路费和食宿不要担心,这些都是包含在成本核算里的,康伟这一单您就算不大赚,也不能亏钱贴着帮康伟装修。” 生意就是生意,熟人的单不说赚钱吧,起码不能往里贴钱,刘勇的时间成本也是钱。夏晓兰也是被她舅给搞怕了,“蓝凤凰”的店面装修,刘勇就往里面帖进去小两千,要不是夏晓兰核算了成本,也不会知道刘勇贴钱的事。 刘勇要想着“报恩”啥的,完全能做的出给康伟家房子装修贴钱的事。康伟又不是没钱,报恩不需要这样报,康伟的人情夏晓兰都记在心里呢,要不也不会想着和康伟合伙搞装修建材生意。 现在“蓝凤凰”的生意也是不错,天气还没有真正回暖,一天八九百的营业额并不差,夏晓兰想要促销,也是后来才想起来,到了7月份她不仅要拿出5万块来搞装修建材生意,还答应了她妈要在村里盖房子。 既然要修,至少得准备个两三万,修个红砖小楼。 要以投资的角度来看,在七井村花两三万修房子特别不合算,别管再过多少年,村子里的房子不会升值。顶多是30年后物价上涨,建材和人工都变贵,现在两三万修的楼房,后世要花二三十万才能建好。 这样看村里的房子也在升值? 能变现的才是升值,现在如果能花两三万买城里的福利房,将来可以卖出去或者等拆迁补偿,七井村的房子盖得再漂亮,没有人会购买那里的房子,城市再怎么扩张,也拆迁不到七井村那地界……所以在村里花钱盖房子毫无升值空间。 不过夏晓兰早就想通了,每笔钱都要花的能看到回报才行? 她说过要让刘芬过上好日子,花两三万在村里修房子,让刘芬高兴,夏晓兰觉得很值! 别怕花钱,钱只有花掉了才有再赚的动力。为了能在7月份攒够在鹏城特区搞装修建材的和修新房的钱,又被高考牵制了注意力,夏晓兰短期内无法再涉足其他生意,只有在服装店这边想想办法,让生意能更好些。 一天八九百的营业额并不少。 一个月怎么也该有两万多。除掉进货的成本,能赚一万多块钱,分成两份,夏晓兰一个月有七八千。这是1984年,一个月有几千块的利润收入,普通城镇职工哪敢想?不过夏晓兰现在手里才2万出头,想要在7月的时候同时做新生意和修房子,她手里至少该有七八万。 剩下的五个月,她得保证平均每个月能从“蓝凤凰”分到1万以上。 所以现在的生意不差,夏晓兰还想更好一点。 龚洋第二天中午就把海报给送来了,用色大胆,配图简单而具有冲击性,贴在墙上绝对是一眼就能吸引注意力。夏晓兰十分满意,把剩下的钱结算给龚洋: “龚同学,下次还有这种活儿,我可能还会找你。” 夏晓兰看重的并不是龚洋画画基本功,任何一个美术系的学生基本功都不会太差,她看重的是龚洋的审美,能理解她说的,能画的时髦……龚洋能画海报,自然也能画其他,比如室内设计效果图。现在又没有电脑出效果图,不就是要靠画出来吗? 不找美术系的学生,夏晓兰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现在国内根本没有室内设计的相关专业! 龚洋站在服装店里,微晶砖干净到发亮,水晶灯和大量玻璃镜的运用让这里显得十分华贵,他好像有了个很有钱的主顾?夏晓兰不缺钱,龚洋就把邀请夏晓兰当模特儿的想法给压下,夏晓兰在普通人眼里是漂亮,在龚洋这样的美术生眼里,让他们很有创作的冲动——不临摹也能创作,夏晓兰长得太好看了,给了龚洋不少灵感。 听夏晓兰的意思,好像还有类似的活儿,龚洋不由多嘴问了两句。 夏晓兰就指着服装店说,“就像这样的装修,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我会画一些简单的布局和家具样式,但如何上色,能让别人提前看到一间屋子经过装修后是什么模样,估计要请你帮忙了!” 室内装修设计图,龚洋根本没有接触过。 但有了布局和样式,他只需要给上色,龚洋觉得不会太难。 他不由多看了服装店两眼,布局和配色都挺好看的。夏晓兰在和龚洋谈话时,大家都没打搅,等他走了,刘勇才开口:“晓兰,你想让他当什么室内设计师啊?” 夏晓兰说搞装修得有专门的设计师,设计师出了图,就能让工人照着样子装修。 现在这个“设计师”是夏晓兰和刘勇两人商量着来,夏晓兰不可能一直给画图,她也有自己的事要做。夏晓兰就想着培养两个能画效果图的“设计师”出来,让一个商都大学毕业的学生跟着刘勇这样的个体户干,人家肯定不同意。 别管学的是不是美术,龚洋毕业国家是要分配工作的。 在这种年代,正式的工作比啥都重要,刘勇一个月给几倍的工资,都挖不到一个大学生跟着他干,谁知道你这私人的工资能拿多久,大家觉得国家分配的工作才靠谱。工资高点低点的没关系,国家的单位不会倒。“下岗”是90年代才有的词,在84年,国家分配的工作就是铁饭碗! 所以连卓娜都能轻蔑的想,夏晓兰就是俗气的个体户。 让美术系的大学生来干专职设计师不行,兼职不就没问题了吗? 夏晓兰点头,“先试着合作下,看他能不能做好吧。” 龚洋做不好也没关系,商都大学有美术系,国家还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呢,肯定还会有像龚洋这样需要卖画来养画的学生,夏晓兰有很多选择余地。 李凤梅这才看清海报上的内容。 画不画的她不懂欣赏,大字她认识: “春季酬宾活动,全店一次性消费满168元,送丝袜一双……” 214:送丝袜的正确方式 “晓兰,你说的送丝袜是这样送?” 李凤梅还是不太懂,刘勇却大笑,“这不是换着法子让人多买衣服吗?” 看李凤梅和刘芬不懂,夏晓兰就挺耐心解释,“我们店里有没有超过168元一件的衣服?丝袜不卖,想要的人就要买够168元,随便她们买什么都行,一次性总金额满168元,就白送一双丝袜。” 这比满168元直接减10元还有刺激性。 能一次性花168元买衣服的,有没有10元的优惠力度都会买,一双丝袜虽然才卖10元,它在商都是紧俏商品,带给人的心理价值并不仅仅是一张大团结。 目前蓝凤凰还没有单价超过168元的衣服,最贵的就是陈锡良大力推销的那款羊毛大衣,夏晓兰摆摊时卖140元,一挪到店里就坐地起价卖158元。这就是单价最贵的衣服,现在店里也没这个款,不管顾客买什么,至少得两件才能凑够168元。 两件衣服能赚好几十块,一双丝袜的成本不过几块钱,送出去就送出去呗。 现在是送丝袜,夏晓兰以后还准备多搞类似的促销,送化妆品,送钱包之类小东西,要不是没有电脑操作,她还想在店里搞购物积分。手写就算了,太麻烦不好统计,是给刘芬和李凤梅俩人增加工作量。 等到白珍珠发电报说又凑了一百双丝袜用火车托运过来,夏晓兰就笑: “等收到丝袜,我们就可以搞这个促销活动了!” 两张海报贴店里,一张贴门口去,时间上写的是2月20号开始春季酬宾活动。 海报在才刚贴出去就有顾客询问,原来有几个人打算买衣服的,临时又反悔,决定20号再来。当然,这样的顾客并不是太多,毕竟不是人人都想要免费赠送的丝袜……一双丝袜要10元,免费赠送的要买满168元,前后的数额差距不小,自然要考虑一番。 好在店里不仅有女装,还有一部分男装。 一个人买168元的衣服舍不得,还能给家里的男人买。店里的男装数量少而精,衬衣和西装都是好质量,一套西装也有一百多,再添个便宜的衣服,想凑够168元还不容易吗? 白珍珠发过来的丝袜如约收到,2月20号正式开始搞活动,可把夏晓兰三人累的够呛。生意还没赶上年前大卖的那一茬,到了晚上一盘账,营业额从八九百飙升到2000多。 丝袜才送出去10双,一共才几十块的本钱,营业额多了一千多,利润多的是好几百块,几十块钱的赠品又算啥?刘芬和李凤梅这才明白夏晓兰把丝袜从卖改为赠送的原因。 搞活动为了啥,不还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吗? “就和我们摆摊,有人要讲价,你钱数上不少,却送围巾或者手套给她们?” 李凤梅总算是想起这一茬。 夏晓兰点头,“对!但也不能随便乱送,只买条裤子,我送丝袜给她干嘛,满168元了,我们的利润有保证,送一条丝袜也不值多少钱。” 丝袜的魔力没那么大,但它能诱导人多购物。 本来买了百来块衣服,一想不如再添几十块,还能免费拿一双丝袜。也有人特别想要丝袜,但自己又买不了那么多衣服的咋办?拖着亲戚朋友来,大家买衣服的总数凑满168元即可,反正送一双丝袜,由你们自己协商着怎么分配。 营业额是明晃晃的拉高,就证明夏晓兰这促销方法可行。 海报上打出的50双丝袜送完为止,其实这次备货就有100双,要是生意好,丝袜基本上是无限供应的……这些套路84年的人还不知道,真以为只有50双。 营业额提升,夏晓兰就想着安装电话的事。 她原本以为是多花点钱的问题,也做好交几千块钱初装费的心理准备。但去电话局一问,人家就问夏晓兰家是什么级别的干部。 她是啥级别啊? 房主于奶奶是个扫大街的老太太。 她和她妈都是个体户! 在84年安装座机电话和钱无关,电话的线路不够,个个城镇职工家都要安装电话,把电话局的人杀了也办不到。夏晓兰也没和电话局的人抬杠,在她的香烟攻势下,有人才好心给她科普了下安装电话的条件。 要安装电话,得有“线”和“号”。所谓的“线”就是指外面的电话线路,一个线盒里大概有15条线路,还必须留出一根备用的,万一哪条线路出故障,这根备用的线路就要马上派上用场。于奶奶家所在的这一区域,15条线路有没有都用完不好说,各位领导干部家安装电话的用途,总比夏晓兰这个体户强吧? 不仅是线路,每个地区的电话号码也有数量限制,电话号码在电话局的机房里,所剩不多的号码,为啥要拿给夏晓兰用。 这事儿就算找胡永才帮忙都不行,夏晓兰安装电话的计划暂时落了空。 其实她要是真的想找人,剪彩时出现过的侯秘书或许能办到。为了安装电话去找侯秘书值不值?侯秘书看得是邵光荣的面子,邵光荣是因为周诚和康伟的关系——夏晓兰觉得还是绕的太远。 于奶奶提醒她: “隔壁巷口不是有个公话?你给别人留那个电话。” 公用电话当私人座机用? 夏晓兰亲自小跑着测验了下距离,五分钟内能跑到,她决定就照着由于奶奶说的办!这时代打个电话,跑五分钟接电话又咋的,打电话的人可能花了一两个小时才拨通,多等几分钟也没有关系。 公用电话装在一个小隔间里,有个中年妇女就负责喊电话,某家的谁谁谁来了电话,她就扯着嗓门儿大喊一声。夏晓兰时不时给拎两兜国光苹果,或者带两包糖去和喊电话的程阿姨套近乎,没两天就和人混熟了。 程阿姨磕着夏晓兰带来的瓜子,技术娴熟往外吐着瓜子皮儿: “只要你在家,我肯定能让你把电话接上,你要是不在家,我也用纸条给你写上别人说了啥。” “谢谢程阿姨!” “先别谢,喊电话一次五分钱,大家都这么收费,你这钱还是要出的。” 这是程阿姨的正当收入,喊人接一次电话5分钱,夏晓兰岂会赖这个钱。 “您放心,我肯定按规矩来。” 夏晓兰掏出两张大团结,“您先把钱预收了,以后慢慢扣。” 先存话费再接电话的,现在还真没有。程阿姨也有点惊,附近人都说夏晓兰和刘芬是于奶奶家的穷亲戚,忽然冒出来就是为了于奶奶的房子。这些邻居还不知道“蓝凤凰”存在,胡永才老婆也不可能乱说,程阿姨见夏晓兰出手大方,心里骂那些人胡说八道。 215:康伟的装修订单 夏晓兰搞定了公话间的程阿姨,又让龚洋设计了四张名片。 她的名片上留的就是程阿姨守的这个公话号码,李凤梅和刘芬的联系方式自然是离服装店近的,刘勇的是离租的房子近。 李凤梅和刘芬都不知道自己能拿名片做啥,“蓝凤凰服饰”,不晓得的人,还以为是家制衣厂呢,其实就是个服装店。夏晓兰是顺手做的,李凤梅和刘芬早晚要自己接触外面的生意,名片总会派上用场。 夏晓兰的名片上简简单单一个名字加电话号码,刘勇的是“远辉装饰”。 “远辉”连个门店都没有,夏晓兰已经给刘勇的名片印上了“远辉装饰负责人”的字样。刘勇这个光杆司令压力很大,有了名片后他不得不努力拓展自己的业务。 第一个就是给康伟打电话,年前说好要装房子,这单工程到底何时才能启动? 这才2月末,正月都没过完。 康伟第一次和他妈提装修房子的事。 康母是个秉性柔弱的女人,丈夫在的时候听丈夫话,康伟他爸牺牲后,要不是她还怀着康伟,这个消息肯定将她击垮。她把康伟生下来,没有为母则强,康伟奶奶更多的充当了她的角色,她还是悲春伤秋的,康伟和他妈说话都要小心翼翼。 比如眼下,说了想装修下房子,康母眼神根本找不到焦距,你明明是坐在她面前和她说话,却能感受到她听话是入耳不走心。 “好,你装吧。” 她就这么不冷不淡回一句,康伟十分挫败。 好像他不管说啥做啥,他妈都无动于衷,对生活没有一丝积极性。康伟有时候觉得,他没见上面的亲爸牺牲的同时,就把他妈的魂儿一块带走了,杵在他面前的分明是个行尸走肉。 她有体面的工作,每天也把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 但她对一切都不在意,是随波逐流的。 连亲儿子也不太在乎,因为康伟有爷爷奶奶照顾,她就算不管,康伟也饿不着冻不着。但康伟也不能说他妈不爱他,家里面的大事小事儿,他妈都听他的——或者母子俩早该换一个环境了,康伟指望着重新装修房子能带来点改变。 他妈既然不反对,康伟就拍板要重新装修。 康奶奶很是舍不得,那房子里的好些东西,都是康伟他爸结婚的时候,康奶奶亲自给儿子挑的。 康伟爷爷很能想开: “康伟今年都要满21岁,他爸走了也就是21年,我们放不下也要放下,总是顾念着死去的人,活着的人就不管了么?” 多优秀个儿子,偏偏在战争中牺牲。 再多的权势又咋样,人的生死半点不由人,全看命运咋安排。康伟爷爷不看淡也没办法,那也是他最喜欢最骄傲的儿子,人死不能复生,他和老伴儿看不淡,康伟他妈就放不下。 重新装修下房子也是应该,换了新的环境,老大媳妇也该慢慢放下。 康奶奶被老爷子说服,“那装修屋子的时候,让他们母子俩搬到这里住。” 康奶奶又挺高兴了,康伟小时候都是她在带,后来康伟小学毕业又搬回去和亲妈住,康奶奶最宝贝这个孙子,巴不得天天能看见。 康爷爷也想孙子。 但其他的儿女却怕二老太偏爱康伟,严防死守的,康爷爷心里挺担忧。要是两个老的一走,孤儿寡妇的还要靠康家其他人看顾。康爷爷就是发现了这点,才把康伟给送了回去。 现在么,康伟都快21岁的人了,最近在跟着周诚一起做事,晓得自己上进而不是指望着康家的谁拉扯,康爷爷的顾虑没那么多。 “让他们回来住,等房子重新装好了再看情况。” 康奶奶心情欢畅和人一起收拾房间去了。 家里的长辈们都没意见,康伟也就回复了刘勇:“刘叔,您这边随时可以过来。” 有电话联系的确要方便许多,哪怕打电话接电话比较麻烦,那也比电报要快,更别说信件。夏晓兰给周诚回信时也说了新的联系方式,并且说了去京城的大致时间。 等周诚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她和舅舅刘勇差不多也到了京城。 康伟这一单,夏晓兰就想尝试着和龚洋合作。 龚洋听说要去京城,实在惊了惊。 他顾虑的不仅是来回要耽搁的时间,还有路费和在京城的食宿花销。 夏晓兰直接打消了他的顾虑: “你是我们请的设计顾问,这些费用都由我们承担的。大概半个月后出发,可能要耽误你三四天,你把时间安排好就行。” 给康伟装修房子才叫兴师动众,带个美术系的学生算啥啊,还带了俩工人过去呢。泥瓦工的介绍信找谁开,这些事儿都要刘勇去操心。负责人不是那么好当的,康伟那边说可以安排个便宜的招待所——这也是夏晓兰再三强调的。 康伟要想着双方的关系,给安排个贵的饭店,住的倒是舒坦了,这么几个人的食宿搞完,刘勇这单肯定又要往里面贴钱。做什么生意在起步阶段,当老板的都得控制成本,光想着享受了,那才是自己玩垮自己! 龚洋晕乎乎的。 不就是接了个小活儿,帮夏晓兰画几张海报么,后来又设计啥名片,现在更要跟着去京城? 龚洋嘴上说不一定能请到假,其实他内心已经是从了的。 又不让他花车费和食宿,干活有钱拿,还能去首都,这种好事儿谁会拒绝。 美术系大三学生要比其他学生自由,美术系还有个外出采风写生的要求,写生又不是只能去野外画画山水,他可以去画首都的风貌! 夏晓兰离开吧,正好让人给看见了。 最近夏晓兰来找了龚洋两趟,认识龚洋的人就起哄,以为是龚洋对象。 “长得真好看啊,龚洋你哪儿认识的?” “卓师妹介绍的,人家来找我画画的。” 画画的? 龚洋是在外面接各种活儿,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儿总来找龚洋画画?听上去就挺奇怪嘛。 同学不信龚洋也没办法,他自己都觉得奇怪,夏晓兰才多大啊,不仅在商都百货大楼旁边有一家店,现在还把生意做到了京城? 京城人装修房子,还要从商都请人过去,这种事也超出了龚洋的想象力。 他自己为了多点颜料和画纸,别人瞧不上的小活儿他都接,真的难以想象有人能这么不把钱当成钱用——等等,刚才夏晓兰说了食宿和车费全包,好像没说待遇啊? 龚洋心里七上八下,一头钻进了图书馆。 别人花了钱把他请到京城,他要是不会画装修效果图,那就太丢脸了! 216:全家一起进步! “蓝凤凰”的活动颇有成效。 一百双丝袜快送完的时候,这一批春装也卖的差不多。3月初,商都的天气终于回暖,时不时出个太阳,这更拉动了服装店的生意。双重刺激下,这批春装销量就起来了,店里每天都忙的不得了。夏晓兰看店里的货不够了,肯定要再跑一趟羊城。 这次不能让陈锡良直接补货,3月份,羊城的各种春装新款都出来了,肯定要比上次的选择面大,季末才补已经卖过的款,正在热卖时当然要有新款来刺激人消费者的眼球。 这一次她就没带李凤梅或者刘芬去,店里的生意也丢不开手。 刘芬原本还想自己种分到的田地,看眼下这生意的架势,她哪里还有那个闲工夫?可天气回暖,让她把田地白白荒着也不可能,李凤梅就说学她家直接租给村里人种。 “这事儿早该在出门前办好,现在又要跑回去一趟,让涛涛他爸回去吧!” 李凤梅把刘芬说的不好意思。 刘勇还没接到生意,但刘勇不是每天闲着,一个就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通过夏晓兰认识的那个美术大学生龚洋办了个借书证,现在每天都钻图书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夏晓兰说社会在进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嫌多,早晚能用上。 同样是80年代发家,有的个体户把生意做成了集团公司,有的人再过几十年混的马马虎虎,最初发家是机遇,能不能长久的保持事业的活跃,肚子里有货的总比没货的强! 有的人当了老板在拼命学习进步,有的人暴发后就开始买车买楼包二奶,夏晓兰不批评后一种生活态度,但她更想一家人改善了生活环境,却不是家人彼此间面无全非。 两口子之间,舅妈李凤梅要是成了女强人,舅舅刘勇原地踏步,还是农村老一套的思想,家庭能稳定吗?反之亦然,刘勇要是哪天发了财见过大世面,李凤梅还是乡下的农村妇女,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进步是一起的,变好也是一起的。 夫妻之间是这道理,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孩子有了出息,别嫌父母老古板,他们没有接触新事物的条件和勇气,多花点耐心带着他们一起走,一家人都在变得更好,谁也不被社会淘汰! 上了年纪,思维和记忆力都比不上年轻人,文化底子还差,对书本上的东西理解力也不足,刘勇这一番“充电”,比在乡下干农活时还辛苦。他学的东西更有专业性,刘芬和李凤梅这样翻翻时尚杂志的,对比之下就很轻松……刘芬也心疼大哥,就没同意让他回乡下: “我下午时稍微早点走,到晚上也就到村里,和人讲好帮种田的事,我一打早再骑车回来,只耽误半天功夫。” 半天,李凤梅又卖衣服又收钱,也能勉强撑过去。 刘勇现在都学疯了,经常把眼睛熬的红红,瞧上去比要高考的夏晓兰还认真,刘子涛放学回家都不敢吵着他爸,自个儿乖乖学习,前天小测验,刘子涛成绩还进步了! 刘芬不想打断她哥这股劲头,李凤梅也没勉强。 夏晓兰刚刚踏上去羊城的火车,刘芬就骑着自行车回乡下——女士自行车小巧漂亮,车圈却不如28大杠大,跑的也没有28大杠快。女士自行车在商都市里骑骑还行,要说跑乡下的烂泥路,还得用刘勇那辆大自行车。 刘芬要回乡下,也得带点东西。 她这个是受夏晓兰的影响,夏晓兰从来不空手上门。这事儿不也得托陈旺达办么,人家陈村长把田地和宅基地帮母女俩争取到,你们这田地不打算自己种,还得给人说一声。 但是带啥东西回去? 刘芬对这些人情世故没啥经验,她从前也没有走礼的资格啊,在夏家当人媳妇时就没摸到过钱。 于奶奶十分无语: “闷葫芦,木头人,戳一下才知道跳,也不晓得咋生出一个人精。” 女儿太精明,就衬托的当妈的傻。于奶奶念叨归念叨,面对这样连还嘴都不会的老实人,她不免要替刘芬操心: “你们屋里不还有烟?拿上一条烟,买两包白糖、两封挂面。你也别管你们村长让谁帮忙种,东西送到了把要说的意思传达到,包你每年都不用操心……啥时候想把田收回来自己种,这事儿你们村长还会给你解决。” 请客送礼都是学问。 于奶奶别的不懂,这事儿难道不晓得么。 刘芬自己回去,请村里人种田,这中间的“租金”该咋算?要说完全不要点东西,这田地被谁家拿去种几年都不想还了。多好的事儿啊,白捡的田地每年能出粮食,还不用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始会感激刘芬,到后来就成了理所当然。 给田的时候别人感激,收回田地时反倒是憎恨。 于奶奶见惯了这种事,就让刘芬找村长。给不给“租金”,又该怎么算“租金”,通通都由村长出面。不是说村长很有威信么,这种事就得交给村长办。别管村长给谈成啥条件,刘芬只要接受结果就行。 一个新年过去,于奶奶和母女俩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多管闲事”这个口子一开,于奶奶根本就停不下来。她说话的口气还是不中听,但肯掰开来给刘芬细讲,扫大街的老太太咋了,刘芬活了快四十岁,见识远远比不上于奶奶。 刘芬也有别人没法比的优点,她听话! 以前她是谁的话都听,逆来顺受成习惯,现在她有了进步,谁对她好她听谁的。 谁都比不上夏晓兰在她心中的份量,现在夏晓兰不是没在嘛,于奶奶说这些是好心,刘芬就静静听着了。照着于奶奶说的,她骑车回到七井村,就直奔陈家。 陈旺达还没回来,刘芬就把东西交给了陈大嫂。 陈大嫂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件事她公公肯定能办好,她将刘芬拉到一边: “你们进城这个把月,你妹妹可是回了三趟娘家,我看她样子挺急的,也不晓得找你啥事儿。” 217:张记生意不行了 刘芳一个月回来三趟? 刘芬都不敢信。 就算从前没和娘家闹翻,刘芳嫁去梁家后,一年能回来三趟都算多。有三趟没见着面,算上年前回来吃饭和初二上坟,短短个把月,刘芳是回来5趟了才对! 刘芬就疑心她妹是遇到啥事儿要娘家帮忙。 她还没想到给夏晓兰介绍对象哪里去,毕竟当时已经拒绝过,明确说了夏晓兰现在有对象,刘芬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如此执着。 和梁秉安感情不和? 也不能呀,年前回来吃饭,梁秉安还带着俩孩子一块儿来的。说话客客气气的,还说要赞助4000元给她家修新房。刘芬是不会要那4000元的,不过从这点看,刘芳和梁秉安两口子感情是没问题的。要是夫妻不和,哪里会给刘芳在娘家做面子。 除了夫妻感情不和,刘芬又想不到别的原因。 刘芳是不是上门发现一家人都不在,担心娘家人啊? 刘芬想来想去,只剩这个原因。 她想给刘芳留个口讯,却又想起刘勇等人的谨慎。大家谁也没把在商都的生意说给刘芳听,在村里也是紧闭着嘴。七井村的人除了晓得他们一家子在商都,对一家人做啥买卖却不清楚。刘勇说刘芳的男人是当干部的,有他们这样的个体户亲戚影响不好,刘芬也觉得在理。 店里只有李凤梅一个人,刘芬一大早就要赶回商都,她也没法去刘芳家看一看。 黑灯瞎火的,刘芳家比去安庆县还远。 “嫂子,阿芳要是再回娘家,您替我问问她有啥事儿,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刘芬还是把电话号码给留下了。 她留的是于奶奶家隔壁巷的公话号码。 陈大嫂一边接过小条儿,一边羡慕,“这都能打上电话了?我听陈庆他爷说村里也要安电话,就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儿,安好电话联系你们就方便了!” 有的村早安装电话,七井村不是最快的,但动作也不慢。 刘芬也高兴,“那可好,打电话比跑回来一趟要方便。” 安电话的是村里,那和陈家安装电话也没啥差别,村里都要听陈旺达的,陈大嫂挺骄傲。刘勇带着家人跑出去干个体户是赚到钱,但刘芬留的电话号码也是公用的。农村人在省城肯定各种辛酸不方便,不过是过年回村时穿得光鲜亮丽,多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 陈大嫂心理平衡了,又问夏晓兰有没有好好复习。 “晓兰她爸有消息不?夏家人还有没有去学校闹事儿?” 刘芬摇头。 夏大军真的“失踪”,反正从医院跑了就没出现过。夏家人也没到学校闹腾过,刘芬每天忙着看店,学着咋做账和有关服装的各种知识,还真没有想起过夏家人。 陈大嫂还有点失落呢。 倒不是说陈大嫂一定有啥坏心眼,人都有八卦之心,这是没办法的。 张记小吃的日子不好过。 年后恢复营业至今,也有了一个月,张记是一个月盘一次账。发了工资,结算各种拿货钱,才知道一个月赚了多少。 年初四闹得那一场,对张记的生意影响太大。 先是高三的学生不往张记店里来了,不知道学校里流传着什么话,把张记说的极为不堪,连低年级也不来张记吃东西。张记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一靠的是县一中的师生,少掉的这部分他们不是不吃了,而是转到了黄嫂快餐。 一开始,这一带只有张记一家店。 黄嫂快餐本来就抢走了张记的生意,一中的师生们不去张记,又少掉许多生意。 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从前的三分之一! 黄嫂快餐顺势而起,一间店面都满足不了爆满的客流量,把旁边的房子也租下来打通,扩大了店铺。 算完账,张翠的脸色很不好看。 钱数了又数,这个月也只有两百多点的利润。要知道年前那个月,张记的月利润有八百多,全年平均下来,都没有一个月下过700元的。一个月200多不算少,能抵得上待遇好的双职工家庭收入。 但人赚过多的钱,再看这200多就特别不能接受。 去年张记起码让两口子赚了近万,夏长征和张翠也是很低调的万元户。今年倒好,收入一下子暴跌,谁的心情能好啊。 “你一下子就给了子毓5000块?她在学校哪里花的完那么多!” 夏长征挺不高兴。 疼夏子毓,是这个女儿能给他争光,能想出赚钱的点子。如果张记生意还是像以前那样好,5000块钱给了也就给了,反正很快能赚回来。生意变差这么多,再想到那5000块钱,夏长征就很心痛。 夏子毓自己用了就不说,全贴王建华家里可咋办? 夏子毓说王建华肯定有大出息,夏长征不是不信。 女婿有大出息,当老丈人的能沾多少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王家就算在发达,能给他姓夏的多少?要不咋说女儿都是赔钱货呢,从前还看不出来,夏长征现在觉得女儿夏子毓的心就已经偏到王家那边去。 张翠也愁,她愁的不是已经给出去的5000元,而是张记之后的生意: “你说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县一中的学生娃子们是不是有毛病,夏晓兰和他们有啥关系,低年级的都不认识她,也跟风不来张记吃饭?” 夏长征拍了桌子,“还有孙校长,收了我多少东西,翻脸不认人!县卫生局的这个月都来两次……咋不查查对面的黄嫂快餐!” 县卫生局的来检查,既耽误生意,又要塞红包打点。 搞餐饮的店,卫生局肯定抓得紧,人家一个月来跑两趟是正常的,不过以前有人打招呼,卫生局的人对张记才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对张记一视同仁吧,夏长征反而接受不了。 张翠也没阻止丈夫抱怨。 她也想不通,孙校长怎么就站在了夏晓兰那边。 从前对她家子毓多看重呀? 子毓说得对,不能让夏晓兰参加高考。“大学生”的身份可太管用了,现在夏晓兰就能抢走她家子毓找的“靠山”,等夏晓兰成为大学生,岂不是更厉害! 张记赚钱的时候,一个月给小舅子两口子100元夏长征能接受,现在他不仅嫌多,连侄女夏红霞也想弄走。黄嫂快餐才几个人?张记生意没别人好,还要开这么多钱的工资。 夏长征把这话一说,张翠就急了: “我只听说过涨工资的,哪有降工资的?” 218:搅屎棍夏红霞 张翠给弟弟和弟媳妇开这么高的工资,张家人别提多高兴,她老父母夸她的时候比前头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要降了工资,别说弟弟两口子咋想,张家二老首先就不同意! 把夏红霞叫回家张翠同意,一个月包吃包住,工钱不发多少,还得给夏红霞买衣服呢? 辞了夏红霞,一个月也要节约几十块。 一个月赚七八百时几十块不算啥,一个月只有200多,几十块就是大钱了。 “那就给子毓她舅和舅妈减工资。” 张翠只想把夏红霞先送走,口头上答应了减工资。反正店里的账是她在管,表面上把工资减了,到时候私下里又偷偷给补上。 夏红霞接到走人的通知,哪怕张翠说的再委婉可怜,就是不要她在店里上班。 在张记几个月,夏红霞把自己养的是油光水滑。 张记包吃住,饭菜不要钱,夏红霞敞开肚子吃,整个人都圆润了一圈。不用在乡下晒太阳,皮肤也养白点,十八无丑女,夏红霞的确是变好看一点。县城的生活这么好,夏红霞咋舍得离开张记? 是,过年后张记生意变差好多,夏红霞杵在店里显得更闲了。 但凭啥只开掉她,不开掉张满福或者江莲香? 夏红霞在店里呆了几个月,别的不说,谁是张家真正的老板她还看不出来么。 她想要大喊大叫,想来想去,她一个人哪里能对付所有人,夏红霞这个棒槌也有点长进,或者说她的心眼子都用在这种时候了。 张翠说店里不缺人,夏红霞乖乖听话,说自己就回大河村。 回到家,王金桂就炸了: “好啊,供你堂姐读书的时候,就说是一家人有劲一块使,现在你大伯他们开店赚钱了,就用不上家里其他人,自己吃香的喝辣的,连一口剩汤都舍不得给侄女!” 夏红霞假意拉她妈,王金桂越扶越醉,就往夏老太屋里冲。 王金桂是真生气。 开春了,地里的活变多,家里先是缺了刘芬那条老黄牛,现在夏大军也跑的不见人影。夏长征么在县城开店,张翠从几年前就去县里陪读。夏家的田地不少,老老小小的十几口人呢,田地里的活儿都要王金桂和夏红兵伺候。 王金桂偷奸耍滑惯了的人,用锄头挖了两分地要种菜,她就叫苦连天。 现在夏长征家一点便宜都让王金桂占,还让夏红霞回家……回家干

相关推荐: 屌丝的四次艳遇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镇痛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小白杨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致重峦(高干)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盛爱小萝莉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