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断。 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新生的秦国也走不了多远。 面对这个问题,朱樉的处理方法非常直接霸道,驱逐。 他下了一道政令,一个月后秦国将施行属于自己的律法。 到时候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之前是什么身份,都要遵守这套律法。 如果不想被约束,就在一个月内迁离秦国。 一个月后秦国将进行身份普查,并授予平民身份。 从此之后,生是秦国人死是秦国鬼。 再擅自迁徙,处死。 同样的,普查结束后,外人再想加入秦国获得身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非秦国人,在秦国会被区别对待。 不是优待,而是限制权利。 不过最后一条被所有人忽略了,拥有秦国身份有什么好处吗? 完全没看出来。 反而是你限制我们迁徙,那才是大问题。 于是生活在这里的许多部族,都站出来反对此事。 然后,他们就被秦军堵门了。 部族所有高层全部被诛杀,百姓被打散安置到各个定居点。 这一下,所有反对声音都停止了。 能接受这个规定的,都开始老老实实的过日子。 不能接受这项变革的,则开始着手迁徙之事。 本来他们还担心,迁徙过程中会不会被阻挠,或者财产被扣留什么的。 哪知道秦国官吏非但没有阻挠迫害他们,甚至还主动提供帮助。 所有能带走的,也全都允许他们带走。 秦国一文钱都不要他们的。 这一下,反倒让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 咋?就这么希望我们走吗? 事实上,朱樉确实希望他们走。 “现在走的,都是比较强的部落。” “他们的首领更喜欢自治,不喜欢朝廷插手他们的内部事务。” “有他们在会影响到中央权威,走了更好。” “愿意留下的基本都是小部落,无力对抗中央,有利于我们管理和推行自己的律法。” “且,他们不走,后续从大明迁过来的百姓住在哪里?” 最后这句话,彻底说服了秦国的一众官吏。 是啊,这里适宜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多。 外族占据了,就没办法再安置明人。 强行安置就会变成争抢土地,甚至演变成流血事件。 现在他们走了,剩下的事情反而简单了。 等到明人百姓迁徙过来,和剩下的土著交叉居住在一起。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完成同化。 对于阿扎萨的询问,朱樉则是另外一种相似的说辞: “未来会有更多波斯人迁徙过来,他们不走,新迁徙来的人安置在何处?” 一句话,就让阿扎萨和波斯人,变成了这条政策的支持者。 一个月后,该迁走的部族都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空了出来。 这是很正常的,迁走的基本都是大一些的部族。 他们实力强,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较为肥沃。 现在全都成了空白地带,任由秦国中央安排。 朱樉派人清查了户籍,现在还剩余百姓四十七万人。 算上从大明带过来的汉人,共计五十四万。 之后,他建立了府、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他来安西的时候,可是带了大量读书人的,足以将主要岗位都安排满。 此举大大削弱的部族首领的权力。 不过没迁走的,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虽然满腹牢骚却也没有反对。 接着就是各种细致的法律措施。 比如,废除奴隶制度,所有平民一律平等。 比如废除苛捐杂税、人头税之类的,统一征收田税、商税、财产税之类的。 新税法一经颁布,就引起了秦国百姓的欢呼。 原本对谁统治他们还无所谓的普通百姓,马上就成了秦国的拥护者。 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收什么税并没有固定的规矩,从来都看老爷们的心意。 老爷们娶第一百房小妾,都可以作为征税的理由。 秦国明确规定了税法,不用在担心老爷们整幺蛾子。 虽然缴纳比例并不算低,可整体算下来依然是前所未有的轻徭薄赋了。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开心。 原本等着看秦国笑话的诸多势力,在看到新税法后都变了脸色。 这真的是要了亲命了啊。 然后立即下令,不允许讨论秦国税法,否则视为谋逆。 将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之后,朱樉又做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他一意孤行,颁布了‘屠鱿令’。 第380章 鱿人的祖宗之法:背刺 屠鱿令可以说来的莫名其妙。 之前没有一点风声,朱樉也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这么突然提出来了。 以至于听到命令之后,李芳等人都非常震惊。 然后连忙劝谏。 他们知道陈景恪特别讨厌犹大,大明反鱿就是他一手推动的。 当然,熟读《犹大书》的他们也很反感这个族群。 朱樉在秦国推行这一政策,也是对大明政策的一种延续,他们并不反对。 可目前实在不适合啊。 秦国初立,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环境,来施行各种政策。 如此大张旗鼓的针对特定族群,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朱樉也承认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颁布屠鱿令,不只是为了响应大明的政策,也是为了秦国的发展。” 见众人一副不解的样子,他就解释道: “虽然打败了帖木儿,震慑了周边势力,但我们毕竟是外来者。” “从思想到律法再到外貌,都和本地人有着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会让我们遭到周边势力的排斥和孤立” “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融入他们。” “想要融入他们,就必须找到共同点。” “让他们觉得,我们和他们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李芳疑惑的道:“这和反鱿有什么关系?这里的人可不反鱿。” 朱樉说道:“他们是不反鱿,但他们普遍信教,将神的旨意视为一切。”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陈伴读和我说过一个词叫意识形态。” “他认为东西方世界最大的差异,不是长相而是思维方式。” “我们华夏是多元文化,能理解和接受任何一种思维。” “但西方多是单一文化,非此即彼,容易走极端。” “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无法接受……”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日后与西方世界接触,会遇到很多麻烦。” 陈伴读说的? 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众人依然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后不停的点头。 陈伴读说的,那肯定没问题的。 朱樉有些无奈,陈景恪的形象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啊。 再复杂再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要说是他的意思,大家就会无条件的听从。 “再说回反鱿的事情……” “这是佛道和妈祖教的规定,我们是遵照神灵旨意行事。” “虽然大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依循神的引导生活。” “那么其他势力就会认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宗教思维。” “当他们自认为,能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就会降低对我们的猜忌心。” “日后我们在安西就更容易立足。” “这是我来安西之前,陈伴读告诉我的。” “以反鱿伪装成宗教思维融入当地,也是他的主意。” “等将来我们站稳脚跟,就不用在乎他们的看法了。” 众人都连连点头,没办法,陈景恪都被搬出来了,他们实在不好再反对。 但朱樉却能看得出来,众人并没有完全听懂这些东西。 不过他也能理解,意识形态这玩意儿他也是琢磨了许久,还和很多胡人进行交流才了解的。 李芳他们一时间无法理解,是正常的。 不过他也没有再做更细致的解释,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是外来者,也是少数派,让人惧怕比让人尊敬更能长久。” 惧怕会让人瑟瑟发抖匍匐在地,不敢越雷池一步。 尊敬很多时候会给人留下好说话的印象,然后就是得寸进尺,认为你软弱。 最终会对你挥出屠刀。 “先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无论你对一个人多好,只要对另一个人更好一点点,那个人就会不满会认为你偏心。” “从而理所应当的无视你所有的好,痛恨你唾弃你。” 就算朝廷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都能获得一定的人权。 只要还有人享受特权,只要还有人过的比其他人舒服,大家依然会充满怨气。 众人都非常惊讶,这话他们能听得懂,正因为听得懂才感到震惊。 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能让百姓不满足于自身的富贵,处处与别人攀比? 李芳忍不住问道:“这也是陈伴读告诉您的?” 朱樉颔首道:“是的,他认为大明早晚会进入一个物资充沛,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彻底摆脱贫穷的时代。” “到那个时候,百姓就会不满足于眼前的殷实生活,追求绝对的公平……” 虽然其核心都是‘平均’,但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用老办法。 不过陈景恪没有和他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更多的还是在讲如何应对另外一种意识形态。 李芳等人都以为自己产生了幻听,消灭贫穷? 这可能吗?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朱樉自己也不信,但他也没有质疑,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在这里推行新法,给他们平民身份,轻徭薄赋……” “现在他们会感激我们,视我们为再生父母。” “可等他们习惯了这一切,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一旦我们哪里做的不够完美,不能让他们满意。” “他们就会痛恨我们,视我们如仇寇。” “所以,我们要弄一个反面例子,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 “对他们好,是因为我们仁慈,而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义务。” “他们要感恩戴德……” “否则,我们可以对他们好,也同样可以剥夺他们的一切。” “不知恐惧,就不懂珍惜……” “而鱿人,就是最适合当这个反面教材的族群……” 至此众人再无疑问,全都变成了屠鱿令的支持者。 说服了内部之后,王令正式下达。 抓捕诛杀所有鱿人,包庇者视为同罪。 此消息一出,果如李芳他们担忧的那般,引起了社会动荡。 其他诸部见秦国毫无征兆的针对鱿人,自然就生出了担忧。 今天弄鱿人,明天会不会就弄我们? 鱿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四处游说,试图拉拢各部族共同对抗中央。 鱿人多以经商为主,在本地往往都是有钱人。 有钱就有关系网。 在他们的串联下,刚刚建立了初步秩序的秦国,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波斯人也同样有些坐不住了,连忙去找阿扎萨。 阿扎萨连夜来到大不里士询问情况。 朱樉对他自然又是另一套说辞:“你应该知道,陈伴读在大明的地位。” 阿扎萨点点头,陈景恪在他心中可是有很多标签的。 天下最聪明的人,大明太上皇最宠爱的女婿,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太子最亲密的朋友。 马娘娘的救命恩人,太子妃的老师…… 不但对大明三代君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就连内阁也是看他的脸色行事。 就算亲王在他面前都要低半头。 说他是大明除了三位君主之外最有权势之人,一点水份都没有。 关键是,他才是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那个人。 否则,哪有他阿扎萨的今天,波斯人想复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但……这和陈伴读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力主反鱿,这事儿他自然知道。 可秦国目前这特殊情况,实在不适合吧? “我知道陈伴读很讨厌鱿人,我也很讨厌……” “但我相信他能理解我们的困难,不会要求我们现在就反鱿的。” 朱樉说道:“陈伴读自然能体谅我们的难处。” “可你要知道,感情在很多时候能左右很多事情。” 阿扎萨面露疑惑,什么意思? 难道你想说,你对陈伴读有特殊感情? 所以才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用来讨好他? 朱樉并不知道他的想法,否则当场就能让他血溅五步,耐心的解释道: “大明有很多藩王,也有很多藩属国……” “朝廷在一定时间内,能拿出来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藩王的需求。” “其中必有先有后。” “先支援谁后支援谁,对朝廷来说都无所谓。” “可对于需要支援的藩王来说,则是生死攸关的事情,陈伴读有能力决定资源如何分配。” 阿扎萨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 感情能左右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如何分配资源。 朱樉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扛旗了反鱿大旗,陈景恪肯定会很高兴。 分配资源的时候随便歪歪嘴,都能让秦国吃的脑满肠肥。 秦国获益,也就意味着波斯人离复国更近一步。 朱樉继续说道:“至于反鱿带来的动荡……就算所有的部族全都反叛又能如何?” “只要有大明的支援,我能重来十次百次。” “而他们,只要失败一次,就将失去一切。” 阿扎萨成功被说服。 他是去过大明的,知道一些那边的情况。 以大明的实力,只要愿意支持朱樉,重来十次百次确实不是开玩笑。 所以,他完全理解了朱樉的打算。 但…… “我们最好给大家一个合适的理由,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惶恐。” 哪怕这是理由是为了讨好万里之外的一个人。 朱樉颔首道:“我知道,理由已经找好了。” 他起身从旁边的书架上拿下来四本书,一本犹大书,另外三本则是佛道妈祖三教反鱿的相关教义。 “这就是理由。” ----------------- 秦国各部族都知道阿扎萨去见朱樉的事情,也都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就连周边势力,也在好奇朱樉为什么要这么做。 至于鱿人,更是翘首以盼。 虽然他们掌握着大量财富,可自身实力并不强。 原白羊国境内,加起来不足三万人。 因为动乱有一万多人离开,现在大约还剩下两万人的样子。 不过鱿人从来不是靠人数立足的,而是凭借经商能力掌握财富,进而拉拢权贵获得权力。 可秦国初建,他们还没来得及往军政两界渗透。 对秦国高层没有任何影响力。 如果屠鱿令真的被执行,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他们才会串联鼓动其他各部,共同抵制这条政令。 甚至,波斯中层去找阿扎萨,也是他们游说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安西就是一个绝对强权的世界。 只要高层执意要推行的政策,没有推行不下去的。 阻力? 在屠刀面前没有任何阻力可言。 要么执行我的命令,要么咱们一决生死。 为了自己的颜面,帖木儿能随随便便屠掉一座城七八万人。 要知道这里是安西,七八万人已经是超级大都市了。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在当地的人,是很灵活的。 他们感受到危险的时候,确实会站出来尝试反抗。 一旦发现统治者执意要做,立即就会服软。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鱿人才会如此担心。 如果阿扎萨能劝得动朱樉还好,如果劝不动,那就危险了。 然后,他们就收到了噩耗。 屠鱿令继续执行。 如果说阿扎萨带回了什么消息,那就是朱樉关于此事的解释。 大明信仰三个宗教,佛道和妈祖,在这三家宗教里鱿是荼毒人间的恶魔,需要诛除。 明人自幼接触三种宗教,对鱿人非常厌恶,所以才会颁布屠鱿令。 然后他还暗示大家,大明朝廷有一个仅次于君主的重臣,非常非常厌恶鱿人。 并且编写了一部《犹大书》,上面记录的全是鱿人的恶行。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将佛道妈祖三教的相关经书教义拿了出来,还有那位重臣编写的《犹大书》。 这一下秦国诸部落都恍然大悟,然后将心放回了肚子。 原来是宗教仇恨,那没事儿了。 而且正如朱樉所说的那般,在发现他们也是宗教思维之后,诸部更加臣服。 周边势力,对秦国也多了一种认同感。 原来他们也是信教的。 唯一不开心的,就是鱿人了。 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在万里之外的国家,竟然如此仇视他们。 甚至将他们弄成了宗教里的大反派。 他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东方世界如此讨厌自己。 事实上,他们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反鱿真的就只是一小撮人在主导,只是这一小撮人身份太特殊而已。 在大明,很多人对反鱿是不以为然的。 一来就是不屑,鱿人是什么玩意儿? 也配被我们华夏如此针对? 陛下和陈伴读他们,就是太小题大做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华夏文明相信人性。 孔子的性本善,从根本上相信人性是好的。 荀子虽然提出了性恶论,但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更需要律法约束,才需要后天教育。 实际上,他也是相信人性的,认为可以通过后天教化使人向善。 其他诸子百家也都持相似的想法,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本质上都相信人是可以教化的。 先贤也承认确实有不可理喻之人,但不可能一整个族群都是坏人。 所以,针对个别人可以,针对一个族群实在太过了。 虽然陈景恪组织人编写了《犹大书》,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可依然有很多人不支持反鱿,其中许多都是读书人。 他们认为,犹大没被教化好,那是蛮夷不懂得教化之道。 换成我们华夏人来教,保准给他教的服服帖帖的。 此时的华夏,在文明这一块是足够自信的。 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被成功教化的族群数不胜数,还差一个犹大? 对此,陈景恪实在没啥好说的。 文化自信是好事儿,没必要强行改变大家的想法。 但作为穿越者,他知道鱿确实挺反人类的。 不只是行为上,思想上更是如此。 至于他们能不能被教化,他不好说什么。 至少他穿越的时候,这个族群依然不忘祖宗之法,平等的背刺每一个帮助过他们的人和族群。 所以,陈景恪不想赌,不敢赌,更没必要去赌。 直接反就完了。 无法强迫大家接受反鱿思想,那我就潜移默化的来做。 还有什么比宗教,更合适的了吗? 所以在他的指示下,华夏佛道妈祖三大教派,都将鱿鱼设置成了绝对反派。 不需要什么道理,一切都是神灵的安排。 他们就是蛊惑人心,为世人带来灾祸的恶魔。 反鱿就是积德行善,不但死后能享福,还能恩泽子孙。 而犹大的种种非人行为,就是最好证明。 所以,《犹大书》直接被三大宗教给拿走,略微修改一番作为本教的经书使用了。 只要是三教的信徒,哪怕只是浅信徒,心里也会留下一个印象。 先天对鱿鱼没有啥好感。 虽说华夏人信仰宗教的功利心过重,很多人甚至压根就不相信神灵存在。 可子不语怪力乱神,心中多多少少还是有所敬畏的。 三大宗教依然具有普遍影响力。 所以,在三教加入之后,民间反鱿氛围浓厚。 《犹大书》的内容也彻底传播开来,路边不识字的老农,都能说几个犹大的非人事迹。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受到影响,对鱿人产生了负面印象。 有些读书人虽然嘴上不信,但如果需要反面典型,他们会毫不犹豫将犹大拿出来。 尤其是那些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往往会用一两个犹大书上的例子。 至于目的,自然是为了讨好陈景恪等人,希望能因此拿到较好的名次。 对此陈景恪自然是乐于见到的,习惯真的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东西。 言归正传。 不论鱿人是如何想的,屠鱿令就这样生效了。 一夜之间两万多鱿人,成为了阶下囚。 第381章 传统技能发动 面对屠刀,鱿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聚集了四千多人,占据了一个叫迈穆纳的城市试图反抗。 消息传来,朱樉顿时就兴奋了,点齐兵马亲自前去征讨。 而且他还邀请了生活在这里的各部落首领,一同来欣赏他是如何平叛的。 那些部落首领虽不愿意,却也不敢不来。 达到迈穆纳之后,朱樉没有直接攻城,而是派人朝城中的非鱿人喊话。 现在你们有两个选择,要么帮助鱿人抵抗,等我大军破城之后屠城,鸡犬不留。 要么站起来反抗开城投降,本王赦你们无罪。 我们两不相帮,坐等分胜负行不行? 答案是不行,要么帮鱿人等我屠城,要么拿下鱿人开城投降。 喊完话之后,他就下令全军休息,明日一早攻城。 对于这一番操作,各部都相当不以为然。 你这不是逼着城里面的非鱿人,向鱿人靠拢吗? 然而,半夜城中忽然响起了厮杀声。 只要不傻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各部族首领都面面相觑,然后对朱樉更加的敬畏。 喊杀声直到后半夜才停歇。 天刚亮城门就被打开,城中各势力首领一起出现,迎接王师入城。 朱樉询问了城内的情况,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竟然是鱿人先动的手。 朱樉的喊话,让城内的鱿人和非鱿人产生了隔阂。 就在非鱿人犹豫要不要投降的时候,变故发生了。 鱿人怕被背刺,先选择了背刺非鱿人。 他们准备搞一场斩首行动,只可惜消息走漏,被反应过来的非鱿人联合起来镇压了。 得知真相,所有人都无语了。 朱樉先笑道:“呵呵……不愧是鱿人,我现在终于明白,陈伴读为何如此厌恶他们了。” 其他各部的首领也摇头不已。 因为屠鱿令的事情,他们已经知道了‘陈伴读’是谁,也知道这位大明重臣厌恶鱿人。 说实话,对于《犹大书》他们很是不以为然。 主要是那些事儿离的太远,又太过反人类,正常人都无法相信那是真的。 他们大多都认为是三分真七分假,甚至有可能一分真九分假。 但现在他们有些信了。 这踏马的是什么玩意儿啊? 迈穆纳城不算大,总共一万来人,在大明连个县城都比不过。 可在安西这里,已经是中等城池了。 鱿人总共四千来人,其他部族的人加起来有八九千。 如果没有那些部族的默许,你们鱿人能占据这座城池自保? 说大家是他们的恩人都不为过。 现在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你们就毫不犹豫的选择背刺恩人? 真的是卑劣啊。 原本对城中鱿人即将面临的遭遇,有所同情的诸多部落首领,这下都收起了同情心。 该杀。 不过紧接着,朱樉的操作再次刷新了,他们对残暴一词的认识。 被俘虏的鱿人总共有三千三百余人。 他下令让人打造了一辆特别高大特别沉重,需要五匹马拉动的马车。 为何是五匹马呢? 因为天子驾六,诸侯驾五,这是礼法规矩。 然后,命人将被俘鱿人横放在路上。 正好将军营到迈穆纳城门口的这一段路给摆满。 然后他乘坐这辆马车,在众人目睹之下,碾压了过去。 惨叫声、怒骂声、哭喊声、求饶声、骨头碎裂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头皮发麻。 但朱樉脸上却露出了迷醉的表情,似乎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所有围观的人,无不为之惊恐。 本来他们以为,朱樉让他们过来,仅仅是为了杀鸡儆猴。 现在看来,这位骨子里也是个残暴的主啊。 这让他们不禁担忧起自己的未来,会不会哪天莫名其妙就被虐杀了。 但与此同时,他们心中所有的小心思,也全部消失。 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敬畏以及臣服。 深刻诠释了,什么叫畏威而不怀德。 入城之后,朱樉下令改迈穆纳为平鱿城,又在城外堆了一座京观。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他又下令。 将所有处死的鱿人尸体,悬挂在各个城镇、村落的门口,以为警示。 这种方法确实很好用,以仁慈对待臣服之人,以残酷对待敌人。 这反而让更多人归心。 除了一开始颁布屠鱿令带来了一些混乱,之后秦国人心竟变得更加稳固。 各部族、各地方政府,执行起中央的命令,效率高速度快。 让李芳等人啧啧称奇。 周围的各势力,也被秦国的残酷手段给吓到了。 不过马上他们就适应了下来。 当年蒙古人的手段,并不比朱樉的好多少。 不,朱樉至少是讲道理的,臣服的人都能得到好处。 法律之下平民身份平等,还轻徭薄赋,这是从未有过的善政的。 相比之下蒙古人就太野蛮了。 他们心中只有掠夺,没有任何治理的想法。 臣服他们的要死,不臣服他们的死的更惨。 这么一对比,朱樉简直就是楷模。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么和谐。 朱樉还是没有克制住杀戮的欲望,亲自出手以各种方式残杀鱿人。 之前他曾经设想过无数种虐杀人的方法,只是在大明他不敢太过分。 此时到了野蛮的安西,就彻底放开了。 将之前想到的方法,都一一试了个遍。 以至于他整个人身上,都染上了一股血腥味儿,眼睛里时不时就露出暴虐气息。 让李芳等人都看得心惊胆颤。 就在他们思考怎么劝说的时候,大明新一批的资源送到了。 其中有一万两千名百姓,实际清点人数的时候,只剩下一万一千多人。 有五百余人死在了路上。
相关推荐:
快穿甜宠:傲娇男神你好甜
爸爸,我要嫁给你
医武兵王混乡村
有只按摩师
贵妃母子民国文生存手札
剑来
恶毒雌性野又茶,每天都在修罗场
孩子的父亲是个女的
妇产科男朋友
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