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旁,好似这事跟他们没关系似的。 周五郎只能带着老六和大头二头快速的去洗澡,等一群人终于洗干净跑过来坐好,老周头才板着脸拿起筷子示意开饭。 今晚的菜很丰盛,不仅有两碗小鱼仔,还有一大盆豆腐炖鱼和两盘煎鱼,是煎大鱼。 以及三样菜蔬。 虽然菜多,但老周家人也很多,不管饭桌上有多少饭菜,总能把它给吃光。 今晚的菜不仅丰盛,还是小钱氏做的,那就更好吃了。 最后所有人都吃得心满意足,难得的连大人都觉得撑了,毕竟粮食并不难放开了吃,大家晚食都只吃七八分饱而已。 虽然撑了,但老周头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放下碗后道:“明儿是中秋,老四,明天你去集上买两斤肉回来。” 然后看向老妻。 钱氏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道:“明天的饭食还是老大家的做吧。” 这话一出,大家都心满意足了,周喜笑道:“大嫂,明天的鸡我来喂。” 冯氏也道:“院子我来收拾,大嫂,要做菜的时候叫我一声,我给你烧火儿。” 何氏和方氏也纷纷表示其他家务她们会做好,小钱氏只要负责做饭做菜就可以。 村子里过节就是吃一顿好吃的,然后晚上让孩子们在院子里拜一拜月娘娘就算完了。 听说县城里才热闹呢,尤其是晚上,“……那种富裕的大县,一到中秋就全挂上花灯,灯上写了字谜让人猜,还有人在大街上耍猴,耍火,可好玩了。” 周四郎疑惑的道:“那不是元宵吗?” “元宵也是如此,但中秋也如此。”满宝道:“这是傅二姐姐说的,她去年就去绵州参加了灯会,只是今年她爹可能要升迁了,所以不给她们胡乱出门,就不能去了。” 不仅周四郎,方氏都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问道:“绵州有,那我们县城没有吗?” “有是有的,就是没有绵州热闹,听说灯不多,但街上的商铺也会挂出来。” 方氏就向往的道:“要是能去看一看就好了。” 周四郎也从没有在县城过夜过,更没有参加过那样热闹的活动,一时有些蠢蠢欲动起来。 他这一动,连凳子都坐不住了,屁股摇来动去,但只是一扭头看到坐在另外一边正说话的爹娘,他的气就一泄,惋惜的低下了头。 方氏见了悄声道:“总会有机会进县城里看的。” 周四郎这才精神了点儿,见满宝还在高兴的和老五他们谈论,他便插嘴道:“满宝,你想去县城看灯会吗?” 满宝问:“有好吃的吗?” 周四郎:“……应该有吧。” 满宝想了想道:“灯会都是晚上的,我们要是去看灯会,那我们晚上住哪儿呀?” 满宝现在节省得很,除了吃的,一切额外的花销都不想多花,因此道:“要是晚上灯会上会卖的吃的白天也卖就好了。” 周五郎也只对吃的感兴趣,兴奋的道:“要不明天我们去县城看看,幺妹,你不是放假了吗?” 大头等人一听,立即眼巴巴的看着小姑。 周四郎:……明天好像就他被分派了任务。 周四郎蠢蠢欲动,小声道:“幺妹,幺妹,你去和爹说,明天我们去县城里买肉。” 周五郎和周六郎一起孤立他,“我们都是没成家的,不跟有媳妇的玩儿。” 周四郎愤愤,“不出两年你也要成亲了。” 周五郎顺口道:“到时候我们不跟有孩子的玩儿。” “就是,就是,”周六郎道:“你看大哥二哥和三哥他们就不跟我们玩儿,你现在是他们那一拨的。” 周四郎回头一看,这才发现大哥二哥和三哥他们拿着凳子坐在父母的不远处,大嫂二嫂和三嫂也都在那里,一群人正在那里说种冬小麦的事。 再一低头,他和方氏正坐在一群孩子中间,上到他周四郎,下到四头都坐在这儿。 周四郎:…… 一旁的大人们发现他们这边安静了,周大郎回头看了一眼,随口道:“老四,带好孩子,不许欺负满宝。”: 周四郎:…… 方氏显然也发现了这一点,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抱着肚子差点笑跌。 周四郎连忙张手像母鸡护仔一样的护着她,紧张道:“你可小心点儿,别一会儿又喊肚子痛。” 周五郎和周六郎嫌弃的扭过头去,继续做满宝的思想工作。 满宝想了想,中秋先生放了三天的假期,虽然作业不少,但时间还是多,最主要的是D博士被禁言三天,生意一时也做不下去了,便点头答应了。 她也想进城去看一看傅二姐姐。 满宝跑去和母亲说。 钱氏从不拦着满宝进城,只要她想进,基本上钱氏都会答应,于是她扫了一眼她背后的周四郎等人,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道:“去吧,只是要听你五哥六哥的话,不许乱跑。” 周四郎立即凑上去道:“娘,我也去呢,我会看好满宝的。” “你看好你媳妇就行,满宝有老五老六跟着,”说到这里,钱氏扭头和周大郎等人道:“明天把家里打扫打扫,你们都带着家里孩子进城去玩一玩,一年到头,也就那么两次轻省的时候。” 即便是沉稳如周大郎,老实如周三郎脸上也忍不住高兴起来。 老周头等孩子们都散了,这才扭头问钱氏,“你要不要进城去看看?” 钱氏横了他一眼道:“我进城去干什么?要去你自个去。” 老周头颇有些失望的敲了敲烟枪,嘟囔道:“我去干嘛,我才不去呢。” ☆.第三百二十六章 热闹 罗江县只有两个时候是最热闹的,一个是秋收后,一个则是过年前。 往年,秋收后的热闹可能会推迟到重阳节那天,毕竟收完了粮食还得准备纳税上调。 但今年没有税,调也被适量减轻,所以中秋前大家就闲了下来。 有和七里村一样决定种植冬小麦的村子,更是要趁着中间的这个空隙到县城里来走一走了。 因此街上很热闹,比年前他们那会儿来逛的也不差了,于是周五郎和周六郎就一左一右的把满宝夹在中间往前走。 至于其他人,那当然是各跟各的爹娘了。 周二郎知道今天是中秋,生意肯定特别好,哪里舍得放弃这个挣钱的机会? 周大郎也不舍得,所以昨天晚上他们多泡了两倍的豆子,凌晨起来把豆子磨出来做上豆腐,豆腐才好,冯氏他们也把今天要卖的菜蔬也都拔回来准备好了。 因为进城的人多,今天老周家带进城里的货物是平时的三倍还多。 傅县令难得的大方一次,通知城门今天免掉入城费,入城的人只要不携带武器都能进入,免费的! 今天进城的人多,自然卖东西的也多,好在一直巡街收保护费的混混头在吃了周二郎无数的豆腐后特意将他经常占用的那块地方留下来给他了。 喜得本来因为拿的东西多,带的人多而来晚了的周二郎高兴不已,直接捡了三四块大大的豆腐给对方,当然,还有保护费。 把东西一一放到摊位上,周二郎一抬头看见自家人就把摊位前的位置给站满了,立即嫌弃的挥手道:“你们该干嘛干嘛去,这儿我来就好。” 周大郎就道:“我跟你一起,让老三他们带着孩子们去玩儿。” 小钱氏则对周三郎道:“弟妹难得来一次县城,你带上四头一起去济世堂看一看,也就十文钱的事儿。” 自从何氏看到陈氏难产后,她的心神一直有些不安,小钱氏也知道她的这个心病,难得来一次县城,不如去找大夫看一看。 周三郎自然应下,就一把将四头抱在怀里,护着何氏去药铺。 小钱氏和冯氏就决定一起带着剩下的孩子四处去走走看看,她们不想买什么特别贵重的东西,但自家房里的针线也得补充一点儿了。 如果能在布庄得到些对方不要的碎布那就更好了。 周喜自然是跟他们一起。 他们带的孩子多,但大头大丫和二头二丫都是经常来县城的,比自家的老娘还要熟。 加上他们也能帮忙看弟弟妹妹,于是,大的带小的,大人再盯一盯,基本就没事了。 大家商量妥当,举步便走。 小钱氏她们三个一动就把一串孩子给带走了,摊位前一下就空了不少。 被这里的人流量吸引过来的顾客立即见缝插针的凑上去问,“你这卖什么的这么热闹?” 周二郎立即热情的招呼,“各种菜蔬,还有豆腐,活鱼和油煎小鱼仔。” 周二郎拎过一只木桶,示意顾客看里面的活鱼,乐呵呵的道:“都是昨天从河里捞的,养了一晚上,土腥气去了一些,却又很新鲜,今儿可是中秋,买一条回去尝一尝?” 本来只是想买些菜蔬的客人犹豫了一下便问道:“多少钱一斤呀?” “不贵,不贵,十文一斤,比猪肉还便宜,常吃鱼长寿!” “这话可有依据?” “当然有了,一个很有本事,读了很多书的人说的。”——他幺妹满宝。 周四郎发现自己插不上手,就看向满宝,见她正偷溜着从一个盆里抠小鱼仔吃,便无语的牵了方氏的手道:“走,我们自己去逛逛。” 方氏犹豫,“我们不留下帮忙吗?” “大哥二哥就行了,放心吧,我二哥摆了这么多年的摊,来多少客人都不够他招呼的。” 满宝不仅自己吃,也抠出来给五哥和六哥吃。 周五郎和周六郎左右看看,满宝喂一条他们就吃一条,等周大郎和周二郎又送走两拨客人,这才注意他们。 周二郎伸手拍掉满宝的手,拿了一张晒干的小叶子夹了一些小鱼仔包好,交给她道:“快去玩儿吧,今天我们可得早点儿回去。” 满宝喜滋滋的接过,心满意足的和五哥六哥一起离开了。 他们并没有立即去找傅二小姐玩儿,而是先在街上逛起来。 今天一大早,满宝便从五哥和六哥的存款里各拿出二十文给他们,然后她就决定跟着他们吃大户。 他们早上急着出来,一人只吃了一碗稀饭和豆花。 走了一路,满宝觉得已经饿了,更别说周五郎和周六郎了,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偷偷的抠小鱼仔吃了。 所以一走到一个馄饨摊前满宝就走不动了。 周五郎也咽了咽口水,然后上前问价,“馄饨多少钱一碗?” 还没到中午,此时馄饨摊前吃东西的人还不多,于是摊主有空看一眼三个孩子,笑道:“六文钱一碗。” 周六郎压低了声音道:“好贵,以前好像是五文。” 虽然他没吃过,但他经常来县城卖糖,总是见人家吃过的,他不止一次的想吃。 摊主听到了,就解释道:“这算便宜的了,五六月那会儿可得十文钱一碗呢,现在虽然秋收完了,但粮价还是涨,六文钱一碗我们不挣啥的。” 满宝一想也是,最近他们家的菜就卖得比往常贵一点儿。 周五郎和周六郎当然也知道,于是只犹豫了一下就道:“给我们来三碗,不,两碗吧。” 周五郎对满宝道:“我们少吃点儿,万一一会儿又看到好吃的了呢?” 满宝觉得五哥说得对,于是点头应下。 ***以为常,笑眯眯的煮了两碗馄饨给他们,还多给了他们一个碗。 满宝高兴的和他道谢,捧过空碗坐在一旁等着两个哥哥给她分吃的。 傅文芸推开临街的窗户,低头一看便看到了她。 没办法,满宝又白又嫩,还圆乎乎的,坐在黑乎乎的一群乡下人之间尤为显眼。 傅文芸忍不住露出笑容,转头和秋月道:“快去请满宝上来。”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多读书 满宝才吃了两个馄饨,秋月找上门来,她便把碗往前一伸,要两个哥哥又各自分了她两个,这才端着碗跟着秋月往酒楼里走。 秋月:…… 不过她也没阻拦,引着满宝往酒楼里去。 小二看见才要阻拦就被掌柜的一巴掌拍在脑袋上,低声道:“没眼力见的,没看到那是县太爷家的千金身边的丫头吗?” 于是俩人便目送一身布衣的满宝捧着一个有自己的脸那么大的碗上二楼。 满宝热情的邀请傅文芸一起吃馄饨,她道:“很好吃的,回头我查到了做法,让我大嫂天天做给我吃。” 傅文芸好奇的看了一眼碗里的馄饨,觉得和自家厨房里做的差不多,便拿起一双筷子吃了一个。 也不知是真的比较好吃,还是因为是朋友请的,傅文芸觉得是比在家里吃的要好吃一些。 满宝还请秋月吃了。 秋月看了一眼自家小姐,含笑吃了。 桌子上有两碟点心和茶水,傅文芸给她倒了一杯水,好奇的问,“你哥哥们怎么不上来?” “他们还没吃完呢,”满宝不在意的道:“我和你一起玩儿,他们很放心的。” 傅文芸点了点头,秋月却是长舒一口气,周六郎和小姐年纪相仿的,周五郎的年纪也不是很大,中秋佳节,他们和二小姐一起坐在包厢里总觉得怪怪的。 傅文芸和满宝都没多想,更不在意这一点儿,俩人凑在一起说话。 “我家的厨娘就会做馄饨,等我回去问她,到时将法子写下来给你。”又道:“你家送的豆腐很好吃,我父亲说罗江县里很难找得出比你家豆腐做得还要好的了。只是你家常送,怪不好意思的。” “豆腐并不贵,只是费些力气而已,”满宝道:“我二哥说傅县令为了全县的老百姓奔波,使我们免了秋税,不知保全了多少人家,一点子豆腐而已,不值当什么。” 傅文芸掩嘴而笑,“这话要是让我父亲听到了,他一定高兴得不得了。” 两个小女孩儿对视一眼,都忍不住捂嘴乐起来。一旁的秋月根本不知道这有什么好乐的。 “你信上说傅县令要高升了?” 傅文芸左右看了看,这才低声道:“事情还没定下,你不要告诉别人。不过已有八分准了。” 她道:“秋税一事,父亲入了魏大人的眼,又得罪了绵州一地的官员,已是不能再在这里了,魏大人便和朝廷举荐,加之我父亲履历也足够了,便被升调到了建州泰宁县做县令。” 满宝“咦”了一声,小声问道:“那不还是县令吗?” 傅文芸就抿嘴一笑,同样小声的道:“我也是才知道,原来县令和县令也是不一样的。” 她道:“我父亲可高兴了,说他一下升了两级,我粗粗一算,竟是从七品下升到了正六品,可我要问为什么,父亲又不太高兴,并不喜欢与我说。” 满宝就道:“不急,等我回去问先生,先生肯定知道。” 傅文芸点头,忧愁的道:“父亲升迁是好事,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就要离开罗江县,以后再相见还不知要到何时呢。” 满宝并不愁,她觉得自己的目标就是走遍大江南北,将天下能收集到的植物都收集一遍,因此安慰傅文芸道:“你等我去看你。” 傅文芸忍不住乐,“你那么小,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到去看我?” 满宝道:“快了,快了,我很快就长大了。只是你要记得给我写信,这样我才知道你在哪儿,才能一找一个准。” 除了自家姐妹,傅文芸并没有说得上话的朋友,所以她连连点头,牵着满宝的手叹息,“我也只能给你写信说说心里话了。” “这话说的,难道不能和我说?” 满宝和傅文芸一起抬头看去,就见包厢门打开,一个小姑娘带着一个丫头走了进来,门口还守着两个婆子。 满宝认得她,立即扬起笑脸打招呼,“傅大姐姐!” 傅文芸也起身叫了一声“姐姐”,然后解释道:“妹妹并不是那个意思,只是说和满宝说得比较来。” “那是和我说得不来了?”见傅文芸脸色发僵,她便扑哧一声笑出来,挥手道:“好了,好了,不逗你们了。” 傅文萱伸手捏了捏满宝胖乎乎的脸颊,感叹道:“真肉,我打小就想有个胖乎乎的妹妹,那样又好抱又好摸,可惜文芸比我还瘦。” 然后又扭头去说傅文芸,“难得能出一趟门,你就坐在酒楼里喝茶吃点心,既不买首饰也不买衣裳,多浪费呀。” 傅文芸不在意的道:“姐姐去买吧,我和满宝约好了一会儿要去书铺看看。” 满宝连连点头,她们早在信里约好了,下次有机会一起去逛书铺。 傅文萱就看着两个小姑娘叹气,“那些书有什么好看的?没见小弟为看书都快要疯了吗,你竟然上赶着去看。行吧,我也不打搅你们了,我和刘姐姐约好了要一起去看布料,你果真不来吗?” 傅文芸摇头。 傅文萱便喝了一口茶,起身道:“行吧,那我走了。” “姐姐不留下来先用点饭食吗?” “这才哪儿到哪儿呀,我还不饿,你们饿了就吃吧。” 傅文萱风风火火的又走了。 傅文芸见满宝满眼迷惑,就解释了一句,“我父亲要给我大姐说亲了,这一去建州,我大姐可能就要出嫁了。” 所以呢? 见满宝一脸懵懂,傅文芸便叹息一声道:“等你再长大些就明白了,嫁人好比女孩儿第二次投胎,我大姐此时心中惶惶,行事便和以前大为不同。” 满宝也点头,“上次见傅大姐姐她不是这样的。” 当时傅文萱给她的感觉是温柔沉静,可今日见的傅文萱完全不一样。 傅文芸却道:“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满宝就看着傅文芸问,“以后你要说亲了也会变成这样吗?” 傅文芸想了想道:“我不想变。” 满宝点点头,“多读书就好啦。” 傅文芸:……这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满宝道:“先生说了,当心中惶恐时要多读书,当犹豫不决时要多读书,当冲动易怒时要多读书,当心中喜悦无以表达时要多读书。” 傅文芸:“……你先生不愧是教书先生。” 满宝骄傲:“那是当然,庄先生最厉害了。” ※※※※※※※※※※※※※※※※※※※※ 作家的话 我们要多读书啊 ☆.第三百二十八章 伤感 周五郎和周六郎慢慢的将碗里的馄饨吃完,再把汤水也给喝了,然后抬头对视一眼,都不太想去接幺妹了。 不带孩子的感觉真的很好呀! 周五郎放下碗筷,抹了一下嘴巴,付了钱后就抬头看向酒楼的二楼。 透过窗户看着街上风景的满宝最先发现他的目光,便一脸兴奋的冲他挥手。 周五郎就站在楼下冲上面看,掐腰问道:“你们一会儿要出去玩吗,要是不去,我和老六自己去玩了,待晚一些再来接你。” 傅文芸立即用手指点了点满宝的手臂,满宝立即道:“你们去吧,晚些我们要是不在酒楼,那就是去书铺了。” 周五郎就明白了,一会儿她们要去逛书铺,那他们更得分开玩了。他一点儿也不想去看书。 其实周五郎一开始还是很喜欢读书的,乡下人谁不希望自己认得无数的字,掌握无数的学识,然后考官,封侯拜相? 梦嘛,就算是再不切实际也会有人做的。 但头天认了五个字,第二天就忘光了,再来,再忘,而且认字的过程那么枯燥…… 不是谁都有耐心蹲在地上用树枝照着纸上的字一笔一划的写上半天的。 所以周五郎现在是看到书就头疼,也就是在家里时才会和大头他们一起认一些字,不至于忘掉它们而已。 他觉得,能够真正从心底热爱读书,且爱得深沉的,要么是个书呆子,要么就是像他家幺妹那样聪明的孩子。 他两边都不靠,自然就不爱读书了。 罗江县的书铺并不大,里面的书也很少,而且少有更新的,这两年满宝和白善宝只要来县城就会到书铺里走一圈,所以书铺的掌柜对她已经很熟了。 倒是傅文芸眼生得很。 一见到满宝,掌柜的便指了一个位置,满宝便对他笑笑,拉着傅文芸过去。 她知道,书铺进的新书便是放在那个位置了。 书铺里的人并不多,满宝翻了翻便翻出了两本薄薄的册子,一本是一个叫孔仲达的人写的《仲达诗集》,还有一本则是《毛诗正义》。 满宝已经学完了《诗经》,见了便先拿起《毛诗正义》翻看起来。 傅文芸看了一眼,正巧她才学完诗经,印象还特别深刻,连忙问道:“可是《毛传》?” 满宝已经翻开,点了点头,看了好一会儿道:“你可以买一本回去慢慢看。” “你这么说,显然是本好书了。”傅文芸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打算买了回去慢慢看。 傅文芸知道满宝看过很多书,却没想到她看了这么多,书铺里的这么多的书,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起来。 她看过的,她没看过的,哪些是值得看的,哪些是现阶段他们看了也看不懂的,哪些是已经没必要再看了的,她全都数得出来。 只是绕着书铺走了一圈,傅文芸怀里就抱了七八本书,有些书家里书房也是有的。 但她想要单属于自己的一本书。 虽然书贵得很,但她还是出得起钱的。 毕竟今天母亲给的钱,她并没有买衣服,也没买首饰。 傅文芸喜滋滋的把书买了,然后看向满宝,发现她空着两只手,就诧异的问道:“你不买吗?” “我买墨。” 掌柜的对傅文芸友善的笑了笑,熟练的从一个架子上取下一盒墨条来交给满宝,感叹道:“你写了这么多墨,那得去了多少纸呀,也没见你跟我买过纸。” 满宝毫不客气的道:“你的纸太贵了。” “给你的已经是最便宜的了,再便宜我就该亏本了。” 满宝便叹气,“所以读书贵。” 掌柜的对她笑笑,读书不贵,士人怎么难得? 满宝付了钱,将装着墨条的盒子放在自己的布袋里,这才帮着傅文芸抱着书往外走。 傅文芸今天很高兴,因此邀请满宝一起回酒楼,“我并不急着回去,我们一起到酒楼里坐坐,我请你吃午饭如何?” “好啊,”满宝欣然同意,“只是不知会不会打搅到你姐姐。” “不会的,她和刘家姐姐不一定会回酒楼用饭,我们先吃我们的。而且我选的书大多没有看过,正好请教一下你。” 别看傅文芸比满宝大,但读书的时间却比不上满宝。 读完《诗经》后她中间有一段时间是“休学”状态,而就是现在重新读书了,她也需要有半天的时间回后宅和姐姐一起学琴和学女红。 她会的比满宝要多得多,但单论书一道,她读的书还真没有满宝多。 她羡慕着满宝,满宝也羡慕着她,“下次来县城有机会听一听姐姐弹的琴就好啦。” 傅文芸笑道:“下次你来我家,我带你去我的房间,在那儿弹给你听。” 傅文芸知道满宝爱吃,所以点了三道酒楼的招牌菜,叫上秋月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满宝吃过后很中肯的道:“很好吃!” 傅文芸一直留意她的表情,闻言笑道:“但你一定吃过更好吃的,我看你脸上并没有多少惊喜。” 满宝就骄傲的道:“我朋友家的厨娘做的也很好吃,我大嫂做得也很好吃。” 傅文芸点头,“时常听你说起你大嫂的手艺,若有机会一定要仔细品尝品尝。” 俩人说着闲话,最后还是周五郎他们先找了过来,要把满宝领走。 傅文芸照例拿出一百文要买糖,可能是快要分开了,看着糖她也有些忧愁,“如果离开,以后我想吃你的糖都吃不到了。” 满宝张了张嘴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周五郎奇怪的看了她一眼,道:“那就多买一些呗,二小姐,我家的糖果买多有优惠的,对了,您要去哪儿,离开久吗?” 周五郎滔滔不绝的道:“如果离开的时间久,最好多买一些,到时候封在瓮里,可以保存很久的,量超过五百颗,你买两颗我们送一颗给你好啦……” 满宝竟然觉得这主意不错。 傅文芸心底的伤感全叫周五郎给冲没了。 秋月暗暗瞪了周五郎一眼,适时的道:“小姐,大小姐过来了。” 周五郎就惋惜的住了嘴,最后道:“二小姐,要是买糖记得找我们哦,我二哥天天都来县城里卖菜的。” 傅文芸只能点头。 ☆.第三百二十九章 来信(给书友“Gail”的打赏加更) 周五郎和周六郎将整个县城都逛了一遍,期间还三次碰到过大嫂他们。没办法,罗江县就这么大,最繁华的就这么一条大街,然后左右再几条小街道。 虽然县城小,但他们还是玩得津津有味的,要不是二哥把东西都卖光了,他们还想多玩一会儿呢。 不错,周二郎把今天带来的东西都卖光了。 就算今年收成不好,在重大的节日下,很多人家还是舍得拿出一些钱来买些好吃的。 所以老周家带来的鱼,尤其是大条的,满宝他们都没走出街道他就差不多卖完了。 豆腐是最好卖的,一是这东西其他摊位上没有;二来豆腐便宜,又好吃。 而来买豆腐的人看到摊位上的菜蔬,总会买一些的。 反正价钱和别的摊位一样,在哪里买不是买呢? 老周家的菜蔬看着也不差呀。 就这样,他们家的菜快速的往外卖,倒是油煎的小鱼仔最难卖,一是它小,二是它贵,价钱比一斤大鱼还贵。 最后周二郎是把逛街回来的三丫和四头拎到前面,一人给他们一小荷叶包的小鱼仔,让他们站在摊位前吃。 大头二头和大丫二丫几次想伸手吃一条都被周二郎拍掉了手,他嫌弃四哥孩子有点大了,而且人太多了挡住摊位。 最后还是小钱氏一人给他们弄了点儿拎到摊位后面吃。 有带着小孩儿来买菜的,看到两小孩儿站在摊位前吃的小鱼仔,便忍不住问了一声。 周二郎刚用差不多大的荷叶装了些小鱼仔放在竹筐上摆好,闻言便道:“这些小鱼都是用油煎出来的,美味得很,所以五文钱一包。” 客人看了一眼荷叶上的小鱼仔,觉得也不少,于是点头买了。 周二郎总算找到了卖小鱼仔的方法,你不能告诉客人这东西十五文一斤,你得分出来,五文钱一包,算下来能有二十文钱一斤,但人家一点儿也不嫌弃贵。 一旁的周大郎都惊呆了, 逛街来了,回来这里歇一歇脚,顺便围观了一拨的小钱氏等人也惊呆了。 周三郎这会儿扭头对何氏道:“这下你信了吧,就是摆摊也不是谁都能做的。” 何氏深以为然的点头,别人她不说,老三就不行。 周二郎就这么一份一份的把小鱼仔都给卖了,期间再伴随豆腐无数,菜蔬无数。 摊位前的东西一点点的消失。 在最后一棵菜卖完后,周二郎便把东西一收,决定先去吃些东西,再顺便逛一逛县城。 他们是在路上碰见周五郎和周六郎的,见这两兄弟没带着满宝,自己优哉游哉的在这儿转悠,三个哥哥差点没忍住上手揍人。 所以周五郎这才火速过来找人。 他把满宝领回去的时候,老周家一行人正蹲在路口不远处,消失了半天的周四郎也不知何时把方氏领了回来,大家正在一起等他们。 一看到三人来了,大家就齐齐上阵教训三人,周大郎几个哥哥教训周五郎和周六郎,小钱氏几个嫂子则教训满宝。 “知道拍花子是怎么对不听话的孩子吗?”小钱氏板着脸道:“他们会把小孩儿剥干净,然后把耳朵割掉,眼睛挖掉,会把他们管在黑屋子里,然后一天就给吃一顿夹着麸皮的麦粥……” 满宝:“……嫂子,既然眼睛挖掉了,那屋子黑不黑又有什么要紧?” 众嫂子:…… 最后满宝被丢到了板车上,和三头四头三丫一起坐着板车被推回家。 其他人则拿着东西或挑着东西跟在板车边上。 时间还早,他们并不急着赶回家,所以慢悠悠的往家里走。 周大郎还特意在他们第一次发现女贞子的地方停留了一下,将那棵女贞子指给小钱氏她们看,“可能是因为今年雨水多,所以今年成熟的时间晚些。” 小钱氏垫脚看了一会儿,“我看有好几串都成熟了。” 周大郎笑道:“再等等,暂时还落不下来,到时候看一下其他几棵的情况,多摘一些也好统一晒。” 小钱氏点头,不再多问。 大家就站在路边看,满宝则特意跑过去让科科全方位的拍了好几张照片,决定等D博士解禁后发一张给她搞好一下关系。 大家对满宝的行为习以为常,全家都知道,满宝最喜欢亲近各种植物了。 回到家时,老周头和钱氏正坐在院子里编小竹篮,看到孩子们回来,老周头直接把手里的活计一扔,交给他们后就背着手回屋睡觉去了。 秋风飒爽,这么好睡觉的天气怎么能不睡呢? 周大郎等人也是这么想的,于是把孩子们赶回各自的房间睡觉,他们也把东西简单的收拾收拾便回屋休息了一会儿。 尤其是周大郎和小钱氏,俩人可是不到五更就起床了。 何氏和方氏挺着肚子也去休息了,剩下的人则在休息了两三刻钟后便又出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满宝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呼呼大睡了。 她有点想白善宝了,但他总是不给她写信,明明说好会给她写信的。 满宝嘟了嘟嘴,在梦中有些不开心的翻了一个身。然后睡梦中就听到有人在耳边大喊,“周满,有你的信!” 满宝“蹬”的一下从床上坐起来,趴在窗外的大头见怒了,转身不客气的拍着白二郎道:“看你把我小姑给吓的,你赔!” 白二郎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了,叫道:“人怎么赔?” 大头还没想出来,满宝已经清醒,从床上下来,“白二郎,是不是你在我耳边大声的喊有我的信?” “不是在耳边,是在窗外!”白二郎强调道:“也没有很大声,就是你睡着了,所以稍稍高声而已。” 满宝就从窗里冲他伸手,“信呢?” 白二郎哼哼的把信拍在她的手里,有些嫉妒的道:“你让白善别把你的信夹在给我的信里了,下次我不会再帮你送了。” “好吧,那你得帮我把信送给他,不然他怎么收到?” “好吧,那你快点写,我要回家了。” 白善宝给她的信很厚,满宝觉得要读完得需要一段时间,于是她给了白二郎一颗糖,想请他吃糖。 白二现在不太稀罕她的糖了,于是把头扭到一边,还哼了一声。 大头看了,转身便跑回厨房,不一会儿就用盘子盛了一些小鱼仔过来,直接往白二眼前一伸,道:“你吃不吃,我娘做的,可好吃了。” 白二郎就不动了。 ☆.第三百三十章 斗文 白二郎和大头坐在凳子上津津有味的吃着小鱼仔,大头问他,“好吃吗?” 白二郎点头,“去年的更好吃。” “那是小少爷家的厨娘做的,用好多油炸出来的当然好吃了。” 白二郎立即道:“我家也有油。” 然后看着大头。 家里的鱼他可做不了主意,渔网也不是他能碰的。 于是他转了转眼珠子道:“我让我四叔去捞鱼,你拿回家去炸,你得分我们一半。” 大头知道油有多贵,而小鱼仔是不花钱的,只花力气。 但白二郎不这么觉得,他觉得油自家就有,不花钱,倒是小鱼仔很难得。 于是俩人对视一眼,达成交易。 满宝费劲的将信封拆开,白善宝估计是怕白二郎偷看,所以将信封封得死死的。 将信封拆开,里面是叠得厚厚的信纸。 这么多信纸当然不是白善宝一蹴而就写成的,而是积存下来的,他特别贴心的按照顺序给她摆好了。 这与其说是给满宝写的信,不如写的是日记。 只是开头是满宝而已。 开头第一页纸是白善宝离开的当天写的,他们刚出罗江县城没多远,在路上找了块阴凉的地方停下午休时写的。 当时离愁消散了不少,正是对路途兴致勃勃的时候,所以他写的那山,那水,那树,甚至连树林里随处可听的虫鸣都活泼了不少。 满宝看着都觉得心情雀跃了。 但热情总有消退的时候,尤其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坐在马车里赶路。 路两边看到的树是差不多的,到最后就连看到的山都是差不多的,一点意趣也没有,所以白善宝后面给她写的信多是抱怨路途无聊,马车颠簸,或是与她讨论课业。 显然,在无聊之下,他只能拿出庄先生布置的作业来完成了。 一直到他到了陇州,信的内容才丰富起来。 白善宝显然还不知道什么叫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家里的秘密,他跟满宝信中所写的些话甚至都没与祖母和母亲说过。 他们这一路上并不只是单纯的赶路而已,进了关内道,白家便陆续有了产业。 与世家大族自然不能比,但左一个庄子,右一个铺子还是让他们路上好过许多。 不同于上次奔波至七里村,心中惶然忧虑,这一次白家上下从从容容,便也觉得旅途并不是那么辛劳。 一路巡视产业回到陇州,最要紧的是去看一眼正被白氏盯着的产业,见一切都还好,刘氏便从容的带着善宝回陇州城。 今年白老爷受灾严重,那是因为他家的产业多在剑南道内,尤其是益州绵州一带,但白家,不,应该说是白善宝的产业不会。 白善宝的产业绝大多数还是在关内道,在陇州一带及其附近。 包括刘氏的嫁妆,郑氏的嫁妆也都在关内道内。 关内道今年可没有受灾,而且因与剑南道临近,是可以最先向益州一带输送粮食的。 普通百姓上面还有一道粮商,所以可能赚得不多,但刘氏不一样,他们家可是有不少庄子的。 都不用通过本地的粮商,直接庄子里组织一批商队,将粮食运到益州便能赚一笔。 不过她一向谨慎,并不愿意如此冒险,毕竟路上是有土匪的,谁知道什么时候就遇见土匪了? 但她也不愿意将粮价贱价出售给当地的粮商,那样也太亏了。 六月时,益州一带的粮价都飘上天了,结果关内道的粮商们依然压着粮价,只肯以平价向普通的老百姓购买粮食。 像白家这样粮食比较多的或许有优惠,一石多出几文钱来,但刘氏会在意那几文钱吗? 她人就在灾区,知道这里的粮价涨成了什么样儿,那些粮商要是平价购粮后送到这边来也能稍稍压一压价格她也就什么都不说了。 偏他们运到这里来却是将粮价提到了天上去。 她又不傻,自然不会吃那个亏。 因此当时她是直接在这边找了粮商,与对方直接在关内道与剑南道的交界处做了交易,大赚了一笔。 关内道的情况还算稳定,主要是她在那个地方有产业,与官府也有些交情,所以不怕有人打劫。 但进了剑南道就不一样了。 只不知是哪方面露了消息,白氏宗族的一些人知道刘氏大赚了一笔钱,不由眼红起来,便开始想着“买下”她在陇州附近的产业。 尤其是那些据说赚了大钱的田庄。 和三年前他们灰溜溜的离开陇州不同,这一次刘氏是风光满面的回来的。 在车架刚进入陇州境内时,白家便有管事带着下人先一步回到祖宅,先把他们家住的房子打扫出来。 就在白氏宗族的人一直盯着时,刘氏却带着儿媳和孙子先去那几个田庄和铺子里转了一圈,两三天后才进入陇州城。 白善宝在信中告诉满宝,每天一大早,祖母身边的刘嬷嬷就亲自来挖我起床,把我洗得白白净净的,再给我穿上特别好看的新衣裳,然后就领着我出门炫耀去了。 白善宝告诉满宝,他一点儿也不喜欢穿新衣裳,因为纹饰考究,他想蹲在地上玩一下石子都不行。 只是才回到陇州他就不喜欢陇州了。 不过也有高兴的事,就是他只要出去转一圈,当天晚上便有他的好几个小仇人会被揍。 “……祖母带我去见族长,族长问我如今可还在治学,听说我已经通读了《仪礼》,便很不相信,于是考我。”白善宝在信中道:“我知道,想要买我家产业的人里并没有他,但一切皆是他在放任,祖母虽不说,但我总觉得他收了他人的好处,这才处处与他人方便。” “正如先生所言,贪者必有所利,而我们的这位族长显然是贪者,所以我便以《大学》问他,我们告辞离开时,他的脸色很不好。”白善宝道:“不巧的是,我出门碰见了他那个很讨厌的孙子,于是特意停下来问他最近在读什么书。晚上我特意趴在他们家墙外听了,他孙子叫得好惨,据说他第二天还要去上学,所以我决定明天我也不休息了,也去族学里借读。” 满宝乐得哈哈大笑起来,一翻,这才发现是最后一封信,显然,他没来得及写第二天的信就把信给寄出来了。 ☆.第三百三十一章 威胁 满宝从窗口探头往外看了一眼,见白二郎还坐在外面和大头吃小鱼仔,便立即收了信坐到书桌后开始写信。 白善宝的信是跟着刘氏的信一起回来的,他们并没有拜托过路的客商帮忙带信,因为这样的信件容易丢失,还很迟。 这个时代的路太难走,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如果一个客商路上病了,或是中途决定去另一个地方,那他们的信必定也会跟着那个客商去流浪。 短则三四月,长则二三年,一封信可能才会送到它的主人手上。 白家自然不可能走这样的途径,他们是派家里的下人来回送信的。 和拜托客商带信只需几十文钱的花销不同,让自家下人带信你得给他准备一匹马,准备一路上的马料,还有他住宿、食用的费用。 才能陇州到七里村,只单行一趟,五两银子总不会少的。 五两呀,搁老周家以前,除去家里的花销,两年也未必能存下五两银子。 而就算是白家,若没有要紧事,刘氏也不会用这样的方法联系白老爷,只为两小儿通信更不可能了。 至于大人间有什么事满宝和白善宝并不关注,他们还小呢,大人的事知道的多了会长不高的。 这也是先生说的。 对于庄先生的话,不仅满宝很信任,就是白善宝也很信任。 所以他们只说孩子间的事。 满宝在信中抱怨了一下没有油炸小鱼仔,道:“等你回来,我们再捞一次小鱼,不然你今年都没有油炸小鱼吃。” 油炸小鱼,放到餐桌上不算特别好吃,但如果放在茶桌上给孩子们当零嘴,那就是一道不错的零嘴。 别说白二郎,就是回家过节的白大郎都喜欢。 当天傍晚白二郎要回去时,小钱氏取了一张大大的干荷叶,从盆里拨出一半小鱼仔给白二郎带回去吃。 白二郎高兴得不行,把满宝写的厚厚的信往怀里一塞就抱着荷叶走了。 大头送他出门,生怕他反悔,一再叮嘱道:“明天一早我们在河边等你,你可一定要来啊,记得带一只木桶。” 白二郎狠狠地点头。 送回家的小鱼仔却是先送到厨房里过了一遍油,被煎过,又炸了一遍的小鱼仔更香,更好吃。 饭后时白大郎忍不住捏了一条又一条,白老爷见了便不再拦着小儿子去捞鱼,还对白大郎道:“明天你和你弟弟去看看,你难得回家一趟,与村里的少年多玩玩也是好的。” 白太太嘟囔道:“跟他们有什么好玩的,大字不识一个,还不如留家里和我们说说话。” 她一年到头都没怎么见到大儿子,怎么能还把孩子往外派呢? 白老爷瞥了她一眼道:“谁说人家大字不识的,周家上上下下现在都认字,听说就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孩子都认得数字了。” 白太太:…… 白大郎感兴趣起来,“那不是耕读之家了吗?” 白老爷颔首,“他家家风不错,你和二郎多与人玩耍也没什么的。” 于是第二天白大郎就跟着白二郎去了。 周四郎老早就带着渔网和一众弟弟在那里等着了。 周大郎他们对小鱼仔没兴趣,而且这几天村里的人一直在捞鱼,感觉已经捞不出大鱼来了。 所以很大方的没有管他们。 周四郎已经成亲,媳妇又有了孩子,在大家的眼里就是大人了。 由他带着下河,大家都很放心。 周四郎也干脆,拒绝了年纪过小,还不能干活儿的三头三丫和四头,就把剩下的人都带到河边去了。 满宝也不能干活儿,然而他拒绝不了她。 和白家的两位少爷汇合,周四郎就领着他们出村子,往下游而去。 “上游最近几天也总是在摸鱼,我们村也有人上去摸,在那儿早没什么大鱼了。” 白二郎立即道:“我们不要大鱼,我们要小鱼。” 周四郎道:“行吧,到时候小鱼给你们拿回去油炸,大鱼我们家留下。放心吧,大鱼小鱼下游都比较多。” 白大郎很疑惑,“为什么?” “因为没人去那里捞呗,”周四郎道:“这鱼跟人一样,都喜欢住在一个地方,又不是去年决堤的时候,水急,把鱼都给往下游冲。上游捞了下游就没了。” 他道:“现在水流平缓,那些鱼当然是住在自个家里了,上游捞得很了,也就是上游下来串门的鱼少了点儿而已,下游的鱼该有多少还是有多少的。” 满宝和一众人等都瞪大了眼睛,竟然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周四郎嘿嘿笑道:“放心吧,这个我很有经验,以前我们在这里下鱼篓都能抓住鱼呢,更别说渔网了。 周四郎带着他们走了小半个时辰,总算是到了地方。 这是一片野地,两边是已经收割过的水田,田里已经没有水了。 河的宽度有点窄,且河床很小,河岸两边是密密的水草,近河岸的那片水也都是密密的水草,一看就是少有人来的地方。 周四郎拿过一根长长的棍子,示意他们看。 他将棍子伸到河里,触底了才拿起来,然后让大家看棍子上的印记,问道:“知道为什么没人来这里摸鱼了吗?” 周五郎和白二郎等一头雾水,白大郎却是面色一变,满宝则直接惊叹道:“好深的水呀,比我深多了。” 周四郎就嘿嘿笑,将棍子竖起来,他跟棍子站在一起,比划了一下那道水痕道:“不仅比你深,比我还深呢,所以谁要是掉下去,除非会游水,不然……哼哼。” 无知无畏的少年和孩子们一动不动,眼中却闪着激动的光。 白大郎皱了皱眉。 周四郎继续道:“就算是会水也得小心,这底下很多水草,一不小心就会被缠住脚,所以没有我的命令,你们谁也不准乱走,知道吗?” 白大郎见他说得明白,这才放心了些。 周四郎去警告探头探脑的满宝,“你不准靠近河边知道吗,不然被水鬼拖到河里,你就再没有好吃的,也看不见爹娘和大嫂了。” 满宝就抖了一下身子,点头。 ☆.第三百三十二章 鱼呀鱼呀 周四郎显然没少来这一段河,对这里熟得很。 有一段木桥连通两岸,只是木桥很窄,只能同时容三人通过,且两边没有阻挡,看着就像是用一棵树劈成两板然后搭建起来的,特别的简陋。 周四郎将渔网撒开,拿到对岸去,让周五郎和大头跟着过来拉渔网,又让周六郎和大丫拽住另一头的渔网。 这一段河流水深却窄,空间不仅足够他们拉网,还有多余的空间。 白大郎和白二郎也上手帮忙,周四郎则掐着腰负责指挥,将网拉到他认为会有鱼的地方停止不动,他便拿着棍子四处敲打水草,将里面的鱼给惊动出来,然后再往渔网那里赶。 小半天以后,他们这才将渔网拖起来,在周四郎的指挥下四面合拢,还没彻底合起来,众人便看到了中间跳跃的大鱼。 一群孩子哗啦啦的就往前凑着看,周四郎的棍子毫不客气的拍打在他们眼前的水面上,呵斥道:“看什么看,看什么看,往后去一点儿,不怕摔下去啊。” 他对用力往后拽着渔网的周五郎和大头道:“就这么拽着,别动啊。” 说罢跑到木桥处,从那里飞奔过去,然后取过木桶和另一个网,直接下水捞鱼。 水依然很深,但只到周四郎的前胸,并没有淹过他的头顶。 满宝和白大郎下意识的低头看去,再往回一看,这才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已经偏离最先下网的地方。 显然这里的水没那么深,而周四郎早摸清楚了。 他将木桶放在水上,直接扶着走过去,然后拿着手里的网,直接一条又一跳的往里捞鱼。 捞了七八条,他连忙将木桶盖子从旁边捞起来盖上,然后又扶着木桶回到岸上。 让岸上的二头几个把木桶往上拉。 满宝跟着一起把木桶拽上去,又给了他一只木桶。 如此两三趟,把网里的大鱼全都捞干净了,周四郎便直接从河里走到对岸,从周五郎手里接过渔网,然后就从河里走回来。 他让周六郎放松渔网,白大郎想了想,拽着渔网便与河岸呈一条线,给他放出更多的网。 周四郎走得更顺当了一点儿。 等慢慢的移到河岸边,周四郎便将渔网交给已经从木桥上过来的周五郎等人,自己爬上去。 大家这才齐心协力的把渔网往岸上拉。 鱼,水,水草等各种东西混杂在其中的渔网特别的重,所有人都用上了吃奶的劲儿才把渔网给拽上岸。 渔网里此时剩下的都是巴掌以下大小的鱼,周四郎昨天晚上特意改了一下渔网的孔洞大小。 孔只有一个拇指大小,因此渔网内有很多的小鱼仔,此时正噼里啪啦的在里面乱跳。 满宝跟着一众孩子哇哇的大叫,激动得不行。 周四郎坐在草地上不想动弹了。 在河里走可不轻松,尤其是拉着网在走。 周五郎已经带着人捡小鱼仔了,将大鱼都倒在两个桶里,剩下的两个桶则拿来装小鱼仔。 一些实在是太小的,又还活着的,他们便顺手扔到河里去。 白大郎还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儿,笨手笨脚的在一旁帮忙,进度比他弟弟还不如。 满宝的速度也很快,虽然她也做得少,但她见得多呀。 满宝噼里啪啦的往木桶里捡鱼,惹得白大郎忍不住看她,“我认得你,你是周家的小娘子,你是庄先生的弟子?” 满宝点头,也看向白大郎,“我也认得你,先生说你读书挺厉害的。” 白老爷就是为了给白大郎请先生,这才请庄先生来七里村教书的,然后白大郎才跟着他读了一年多就被庄先生举荐到了县学,然后又从县学到了府学。 是庄先生教书以来最优秀的一个弟子了。 当然
相关推荐:
她太投入(骨科gl)
修仙有劫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下弦美人(H)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寡妇门前桃花多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沦陷的蓝调[SP 1V1]
角色扮演家(高H)
生存文男配[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