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轻易交出来?” 周满只低落了一下便精神起来,压低了声音问道:“我们能帮杨学兄做什么?” 白善也压低了声音,“将盐场建得更大些,还要修好渡口,让北海县的海盐可以畅通无阻的到达大晋的每一寸土地上。” 他道:“这不仅是在帮杨学兄,也是在帮我们自己。” 海晏河清,自然是需要众人共同的努力,光靠杨和书一人是不行的,白善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将他的后路铺好,让他不至于在江南里孤立无援。 白善叹息,“不知道等他去了江南我们还能不能安全通信。” 周满:“太子肯定有办法。” 人是他们派出去的,他们肯定要保证通信安全的。 她想到了什么,连忙问道:“今日来看盐场的人这么多,晒盐法肯定保密不住,殿下不做约束吗?” 白善双手靠在脑后,翘起腿来摇了摇道:“殿下故意的,就算有人特意往江南传,要想他们相信也不容易,等江南试出来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长一些的,说不定二三年才弄出来呢。” 他道:“陛下和太子巴不得晒盐的盐场越来越多,市面上的盐越来越多。” 他们不惧盐多,只怕盐少,东西嘛,多了以后才好运作,反正盐税现在也只收到五分之一,皇帝和太子显然很乐意将这五分之一全拿出来和江南各豪族玩一玩的。 这一个晚上许多人都没睡好,倒是周满和白善在聊天过后心情放松了许多,结束话题过后就沉沉的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太子便和白善等人去了海边。 虽然昨天远远的看了一眼大海,但今天站在沙滩上,直接让海水冲到脚边的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明达戴上了帷帽,欢快的在海边走着,并不想和这些官员们走在一起。白二郎便拉着她玩去了。 太子只瞥了一眼便收回视线,反正俩人就是来玩的,他早已经接受了这一点儿。 郭刺史捧着太子,笑问:“殿下也是第一次看见大海吗?” “不,”太子想了想后道:“算第二次吧。” 他以前陪同皇帝出行时到过海边一次,不过那时候年纪还小,对大海没有太大的印象。 太子看见海面上有船,微微眯了眯眼问,“那是渔民?” “是,”白善道:“小洼村还是以打渔为主。” 太子点了点头,站在海边四处望,这一条海岸线的确很长,除了山便是一片片荒地,少见人烟,正如白善所言,人太少了。 白善也在暗搓搓的暗示他们这里人太少,急需人口资源。 本来他觉得慢慢发展也不错,等他的官盐卖出去,有了钱,他就可以派人四处去招募流民,将外面的流民招过来落户,虽然现在没有天灾人祸,外面的流民也少,但肯定是有的。 但昨天听说杨和书要去江南以后,白善就觉得时间紧迫了很多,所以他一直跟在太子身边进言,暗示道:“盐场需要兵丁保护,但也不能只有兵没有民,殿下,若是其他地方人口太多,没有田地划分,不如迁移一些人口过来?” 太子不胜其烦,问道:“别的地方没有田地,难道你北海县就有吗?” 白善略一思考便道:“挤一挤还是有的。” 其实北海县地广人稀,荒地很多,开荒还是能够有很多地的,但问题就在于这里的地不太好,就是开出来了,种植价值也不高,常常赔了人力不说,连种子钱可能都收不回来。 但白善认为问题可以一件一件来,粮食不够,他们可以暂时从外面购进,最主要是先有人,再慢慢想着地的事。 他们有盐场,还是能养活不少人的。 这段时间也走过北海县不少地方的周满便接了一句,“还可以种一些药材,有些地不适合种粮食,但适合种药材。就是需要的年限也长。” 白善道:“没关系,我们如今不缺时间,就缺人。” 说罢还暗示性的去看太子。 宁御史重重的咳嗽一声,不断的从俩人身后经过,眼神警告他们少进谗言。 ※※※※※※※※※※※※※※※※※※※※ 作家的话 晚上七点见 ☆.第2919章 说服 如今能往外迁移人口的只有中原一带,其余地方,江南、岭南、北地和西边都是地广人稀,哪有人口往外迁移? 但从中原迁移的话…… 宁御史抬头四望,不说人离乡贱,这世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想离乡,就说从中原繁华之地到贫困之地来,许多人不仅心理上不能接受,身体上也不能接受。 太子的性格本来就霸道了,若让他出手迁移百姓,不知道会让多少家人离散呢。 到时候闹出家破人亡的事来就不好了。 所以宁御史对白善谗言太子给他走后门迁移人口的事很有意见。 白善便只能先将此事按下,带着太子和郭刺史逛起大家洼来,顺便再看一下附近的村庄,了解民风民俗。 附近的村子特别少,小洼村是最近的一个,除了小洼村外就还有两个小村子,一个村只有十来户人口,另一个也才二十来户,剩下的土地上都没人。 三个村子因为近海,故都以打渔为生,很少种植庄稼,就是种了,收获也很小。 新盐场开在大家洼,不仅年轻男子可以去盐场里干活儿,妇人也可以,所以他们额外收入多了很多,现在就是不出海,光工钱也能养活家里人了。 当然,为了日子好过一些,除了应征上盐场的人外,家里其他人还是会出海的。 虽然出海危险,但渔民们也自有经验,一般他们会提前一天看天气,决定第二天是否出海。 当然,有时候他们看得不准,这时候就看运气了。 他们的渔船并不足以在海上拼技术,所以只能拼运气了。 太子多留了两天,就看着他们冒着风浪出海打渔,有时天才亮时出海,快天黑时才回来,但带回来的鱼却未必有多少。 而大家洼因为距离县城有些距离,捞上来的鱼能养活的就放在海水里养着,改天送到县城或者青州城里卖。 当然,现在有太子这一行贵人在,没怎么吃过海鱼的人直接包圆了,但在平常,大部分鱼是除了自家吃的以外,剩下的会处理了做成咸鱼,就晾晒在外面。 太子每次走过,还没靠近时就闻到了浓重的味道。 这让太子难得的感叹起来,“民生多艰,这一片露地多,明明可以直接开荒种地,但他们没有开荒,显然对于种地的平民来说,光有地还是不够的,那地还得能种出粮食来才好。” 他提醒白善道:“也不要只顾着盐场,这地还是要治理治理的,若能将这些荒地露地都开垦出来种成良田,那同样是功德无量。” 白善道:“……殿下,您知道这一片地形平坦,为何却种不出足够产量的庄稼吗?” 太子很干脆的摇头,“不知。” “因为这里近海,”他道:“有时候海中风浪大,涨潮时,海水就会倒灌上来,这些泥土都是咸的,所以粮食的产量很低。” 太子:“地还分咸淡吗?” “当然,地有地力,自然也分咸淡。”白善想到了什么,顿了一下后道:“应该是分咸酸。” 太子就好奇的问,“那麦子是喜欢咸土还是酸土?” 白善就踢了踢脚下的土地道:“不管它是喜欢什么土,反正一定不喜欢这硬巴巴的沙土。” 养地可比建盐场和渡口艰难多了,因为它需要的时间更长,在肥力不缺的情况下,这种土地都得小十年才能养出来。 不过这事的确是需要人开始做的,他先干六年,后继者再干四年就差不多养出来了。 于是他在迟疑一番后便和太子点头,“殿下说的是,我会尽力养土的,可这样一来,臣需要的人手就更多了。” 还是需要人。 太子转身就走。 白善悄悄往后看了一眼,见宁御史没跟上来,他估计在盐场里守着那块被拨出来的盐田呢。 白善立即跟上太子,悄悄和他道:“臣也知道,殿下现在不好强硬的下令人迁移。” 昨天晚上被宁御史抓住劝诫了一顿的太子闻言看向白善,“你既知道,何必再提,孤已经答应你给你调拨两百士兵了。” 他强调道:“放心,都是光棍。” 白善:“……殿下,臣不介意成亲的士兵,他们要是愿意拖家带口的过来,臣不仅会给他们分地,还能给他们分钱。” 太子挑眉,“分钱?” 白善立即应是,道:“殿下,这正是臣想说的,不能强逼,我们可以利诱啊。” “臣曾去过岐州,那边因成丁后没有土地而到处给人打短工的青年不少,因为各种原因失地后无以为继,不得不做佃农的农民也很多,若臣愿意给他们分地,还给他们一笔安家费,他们应该愿意来北海县。” 太子:“……你和唐鹤不是收了好大一批地回来,新去的喻刺史把地都分下去了。” 白善:“杯水车薪,岐州失地的人还是很多,而中原像岐州的地方并不少。 中原安定得比较快,加上地好和经济发达,天下太平后很多人都留在了中原,中原的人也特别能生。 世家豪族也多,生的也更多,彼此争地,早些年分永业田时就入不敷出了。 每年天灾没多少,但还总是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土地,为了不纳税,便四处流浪起来,这就是流民了。 太子一听他暗示,眼睛就忍不住一眯,问道:“你想从哪几个地方着手?” 白善觉得这种事要先从熟悉的地方开始,于是道:“京城、雍州和岐州就不错,尤其是岐州。” 柿子捡软的捏。 太子:“喻刺史能答应?或是你让孤和喻刺史结仇?” “殿下,这事是臣所为,您只要居中调停就可,怎么可能让您和喻刺史结仇呢?” 太子:“你先告诉孤,你拿什么和喻刺史换?” 他从人家的地盘上抢人,喻刺史能不恨他? 白善清了清嗓子后道:“我和喻刺史有些交情。” 太子怀疑的看着他。 “好吧,殿下,封宗平外放在岐州太白县里。” 到底同窗好几年,白善觉得这点事还是可以和封宗平商量商量的。 太子恍然大悟,想了想后点头道:“行,你去做吧,喻刺史要是闹起来,孤给你们调停。” 白善大喜,不枉他昨晚和满宝将能抢人的地方和人都列了一遍。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20章 选择 白善和太子悄悄的说定了此事,谁都没告诉,别说宁御史,连唐鹤都不知道这件事。 太子没有问白善这么多安家费从哪里来,白善也没主动提起。 看过盐场,太子还去看了一眼白善捂得严严实实的库房,看到里面积存的盐后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带着人离开盐场。 宁御史和一队侍卫留了下来,他们要亲眼看着盐田里的海水晒出盐来才肯走。 明达意犹未尽的和他们回到县城,到周满他们住的县衙里转了一圈后道:“看着还不错。” 周满自得道:“我们搬进来后添置了一些东西,不知道你和白二来,不然我们肯定给你们另外布置一个房间。” 走在前面的太子听见她这话,回头看了她一眼,干脆问道:“周满,你那医署怎么样了?” 周满精神一振,上前去回话。 太子进了正堂,听她汇报过青州医署的进度后便道:“北海县这边的医署既然已经上了正轨,那青州那边也该办起来了,莫要懈怠。” 周满保证道:“是,臣必不懈怠。” 她顿了顿,忍不住小小声道:“殿下,医署发展我暂时不需要人的,我需要钱。” 太子差点儿把才喝进嘴里的茶喷了,他没好气的道:“问白善要去。” 周满瞪眼,“地方医署隶属于太医署,该国库拨钱的。” 太子转了转手中的茶杯道:“白善想要人,不缺钱,而你手中有医术,只要肯下苦力,肯定能帮他留住更多的人。” 他微微抬着下巴道:“介时你还会缺钱吗?” 周满眨眨眼,扭头看向白善。 一旁站着的白善:…… 别被太子忽悠了呀,他给不给钱此时还不知道,但总可以和太子要一些钱呀。 太子却已经起身道:“行了,你这县衙太小了,时间还不晚,我们回青州城去。” 另一边候着的郭刺史闻言高兴起来,立即道:“殿下,车马已经准备好了,此时就能走。” 太子微微点头,叮嘱明达和白二郎,“你们想要留在北海县我不拦着你们,但不准闯祸。” 明达应下,“太子哥哥放心吧,我们很听话的。” 太子当然是相信自己妹妹的,但他不太相信白二郎。 于是警告的瞥了一眼白二郎,再看向殷或时脸色就和缓了一些,他只对殷或温和的点了点头,交代白善好好照顾他,然后就带着唐鹤转身离开了。 “若有破不了的疑难案件,递给唐大人审查。”留下这句话,太子就带着人回青州城去了。 郭刺史见太子和白善终于分开,心内是大松一口气的,所以对送他们出门的白善脸色也好看了许多,他笑着和白善道:“好好干。” 白善恭敬的应下,目送郭刺史带着属下们上马追随太子离开,目光和马上的路县令对上,俩人几不可见的微微颔首,然后路县令带着幕僚去追刺史了。 周满站在他身边,等太子他们一行人彻底消失在眼前时,她大松一口气,“总算是走了。” 白善转身点了一下她的鼻子,“公主还在这里呢。” 周满耸肩道:“明达不会太介意的,是吧明达?” 她回头看向身后的明达。 明达笑道:“其实太子哥哥也很可亲平和的。” 太子再怎么样也很难和可亲平和扯在一起吧? “走吧,我们回去商量一下晚上去哪儿用晚食。”太子他们一走,周满和白善神清气爽,只觉得浑身轻松,总算有心情招待起三个好朋友来。 太子不住在这里,周满他们便又搬回了正院,然后将客房略一收拾就让明达白二和殷或住下了。 不过周满还是问明达,“你们是要与我们住在一起,还是出去租个院子?” 明达道:“买一个吧。” 大家一起扭头看向她。 明达道:“既然你们要在北海县长留,那我们以后肯定还有机会再来的,不如买个院子住下,以后来住也方便些。” 明达说买就买,北海县的房子又不贵,这点花销在她看来不值一提。 她吩咐下去,白善又是县令,房屋信息直接在县衙就可以查到,她又不缺钱,第二天内侍便在县衙附近买下一个院子,然后下人们开始过去打扫布置。 白善和周满自然也派了家里的下人过去帮忙,内侍也开始在县城里采买东西。 宋家的管事小跑着进堂屋,低声和宋老爷禀报道:“老爷,宋主簿到了。” 宋老爷抬起头来。 宋主簿一脸憔悴的从外头进来,抬手行了一礼,“伯父。” 宋老爷微微眯眼,他看得出来这个侄子对他的尊敬不复往昔了。 宋老爷脸上露出淡笑,指着旁边的位置道:“三郎来了,坐下吧。” 宋主簿没坐过去,而是在下面选了一张椅子坐下,一脸着急的道:“伯父,县衙事忙,我是好不容易才忙中偷闲抽出空来的……” 宋老爷一听,微微一笑道:“既然这样,我也长话短说,你上次叫人来传话,说得有些不清不楚,你说京城里来的贵人是太子?” “对。” 宋老爷握紧了手中的茶杯,问道:“不知贵人是为什么来,大家洼那边……” 宋主簿叹气,头疼的道:“伯父,您也知道我身份敏感,县令做什么事都瞒着我,我虽知道来的贵人是县令,却是真的不知道大家洼有什么事。” 宋老爷皱紧了眉头。 四天前,县城突然热闹起来,有贵人来他们北海县,他远远看了一眼,郭刺史都要作陪。 他当天就派人去找宋主簿,但县衙那边却说宋主簿下乡去了。 这理由……让宋老爷心头火起,但到宋主簿家里,他又的确不在家。 没等他打听出什么来,第二天一早青州城那边突然将他们送出去的珊瑚树和银子还了回来,他想要亲自去拜见郭刺史问清缘由,但郭刺史又去了大家洼,那一带都被兵丁戒严,别说进去,连靠近也不能够。 他就只能等着。 但这几天功夫他也问出来了,郭刺史陪同的贵人是皇太子! 而随着皇太子来的人中还有两个御史,一位京兆府官员,听说都极为厉害,他们出京巡察,郭刺史显然是不敢顶风作案的。 而且……白善是太子的伴读!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21章 寿宴 大家洼里到底有什么呢? 宋老爷握着手中的茶杯思考,心中有两个人在不断的拉锯,一个说让他不要拿胳膊去与大腿相斗;另一个却说不论来的人是谁,对于北海县来说龙池盐场至关重要,白善不会放弃盐场,那宋家就还有机会。 就在双方拉锯不相上下时,宋主簿迟疑了一下还是道:“伯父,我隐约听董县尉提起,太子殿下要往北海县派一批士兵,不知有什么用,但那些人是给县令用的。” 宋老爷脸色微变,心中的天枰咻的一下往另一边倾倒了。 他闭了闭眼后道:“去年是多事之秋,我寿辰没怎么过,今年便打算大办一次,日子就定在六月十二,那日还请白县令、周大人和县衙里的贵人参加,我一会儿写几封请帖给你,还请你代我转交给白县令。” 宋老爷的生辰在八月,提前到六月,这也太前了吧? 不过宋主簿没发表意见,应了下来后道:“伯父还要请谁?” 宋老爷道:“能请的,我都会请来的,就不知道青州城的路县令和郭刺史肯不肯赏脸。” 宋主簿就听明白了,宋老爷连路县令都要请,显然是打算再退一步了。 宋主簿应下,最后拿了五封现写的请帖离开。 他先给了董县尉和方县丞一人一封,然后才去找白善,将三封折子奉上,“……我伯父不敢贸然来请公主和驸马,因此让下官将请帖带来,还请大人代交,两位贵人那天要是感兴趣,可以去宋家坐一坐,也让宋家略尽绵薄之意。” 还有一封请帖则是给周满的。 周满的官职不小,所以宋老爷才单独给她一个请帖,意为看重,但白善和周满觉得他是想多收他们一份礼钱。 白善收下了请帖,回家才把帖子带回家。 周满今天带着明达去医署,让她看她给人看病,这会儿俩人手牵着手回来用午饭。 白善就把两封折子递给她们,道:“宋老爷送来的,寿宴,你们去不去?” 周满想也不想就道:“当然去了。” 她问,“宋老爷是北海县的地头蛇了吧?他过寿,各里里长和富户会不会来参加?” 白善:“应该都会的。” 周满便扭头和明达道:“我们的机会来了,到时候我们和来参加寿宴的妇人们谈一谈,上行下效,有时候只要说服了这些有钱人家的妇人,不用我们再多做什么,平民百姓就会将她们的行为学去。” 明达也有些兴奋,“让我帮忙吗?” “当然了,”周满道:“你是公主,说的话可比我管用多啦。” 她道:“不必要求她们怎么做,就告诉他们京城和皇宫是什么样的,她们就会争相效仿了。” 白善来回看了看俩人,问道:“京城和皇宫是什么样的?” 明达脸色微红道:“这是我们女子的事。” 正想回答白善的周满便将话咽了回去,颔首道:“对,你别问了,你做好自己的事就成,对了,你要威胁宋老爷吗?要不要我们配合你演戏?” “……不必了,”白善拒绝道:“我带上董县尉和方县丞就够用了。” 他朝外面看了一眼,微微蹙眉,“白二和殷或怎么还不回来?” 一个侍卫回来了,回禀道:“白县令,驸马爷让我回来说一声,他和殷公子在外面用饭,就不回来了。” 白善说不出心里是羡慕还是嫉妒,挥了挥手,等他退走后才和明达公主道:“公主既然有心在北海县做善事,何不叫上驸马一起?” 免得他整天无所事事。 明达笑着应下,倒没有拒绝。 此时距离六月十二还有九天,白善依旧将大家洼的事瞒得死死的,宋主簿努力了两天,还是什么消息都打听不到。 反倒是宋老爷从青州城那边隐约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是大家洼里的盐场产出了很多盐,却不是用的传统煮盐法。 再多的宋老爷就打听不出来了,其实不是打听不到,只要他肯出钱还是有人愿意详细以告的。 哪怕此时有御史在青州城内。 但要宋老爷为这么一个消息付出太大的代价他又不愿意了,因此他得到的一直是有些模糊的消息。 而这段时间,青州官场却是荡然一清,因为青州各县县令多是去年出事后新任命的,他们上任不过大半年时间,就比白善早上任几个月,这会儿刚刚适应过来呢。 太子突然带着御史和唐鹤前来巡察,他们……隐隐还有些激动呢。 错误,他们还没来得及犯,也不想犯,所以这时候这么大的顶头上司下来监察吏治,他们还是挺高兴的。 唐鹤则查了一下各县以前的案件,绝大部分都没问题,所以他就听从太子的吩咐,顺便看了一下各县的人口情况。 他直接和太子道:“殿下想从青州其他县迁移人口进北海县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人也不多。” 太子就很嫌弃道:“鲁地士族强盛,齐魏一地都人满为患,怎么青州就这么穷,人这么少?” 唐鹤没说话。 太子便揉了揉额头道:“罢了,我们明日去莱州看一看,白善不是想和莱州抢客商和渡口吗?我们去看一看莱州的渡口。” 唐鹤应下。 夏御史就忍不住问,“宁御史怎么办?” 太子不在意的道:“他还在大家洼盐场里看晒盐呢,待我们看完了莱州再与他汇合就是。” 他道:“若莱州能用,晒盐的地方自然越多越好。” 夏御史一想也是,和太子唐鹤转道去了莱州。 而此时,白善正穿戴一新,让大吉带上他们准备好的寿礼去宋家贺寿。 算起来,这是白善上任以来第一次出面这样盛大的宴会,之前的端午和接风宴都还没这样的规模。 所以白善也很在意这次宴席,特意穿上一套刚做好没多久的便服,一出院门就转弯去找殷或。 殷或也准备好了,见他一人来便问:“满宝呢?” 白善无奈的道:“她一早就跑去找公主了,估计在街上等我们呢,走吧。” 殷或便让长寿捧上礼盒,笑道,“不知道今日过后宋老爷会不会后悔提前两个月办寿宴。” ※※※※※※※※※※※※※※※※※※※※ 作家的话 晚上七点见 ☆.第2922章 迎客 宋家门前宾客络绎不绝,白善他们到的时候,大部分宾客都到了,一行人算压着最后的时间到的。 宋老爷本来是在大堂上见客的,毕竟他是寿星公,而他的儿孙则站在大门处迎客。 但白善他们的马车刚到路口,便有宋家一早安排好的下人跑回去通知,宋老爷便亲自出大门迎接。 宋家在北海县算首富吧,田地又多,所以认识的人也多。 各里的里正,还有一些比较富裕的村子的富裕人家,每年他过寿都有很多人来的,宋老爷请了这个,便不好不请那个,今年尤其特殊,他不敢露出一点宋家被打压的态势来。 所以往年请了谁,他今年便还请谁。 大家不是不疑惑的,因为谁都知道宋老爷是八月的寿辰,却赶在了六月过寿…… 虽然说是因为去年事多,所以今年补一补,但他们依旧觉得怪怪的。 见宋老爷迎出门去,不少人都跟着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马车到了宋家门前,白善先下马,然后转身扶了周满下车,白二郎从旁边的车上跳下来,转身也将明达扶下来。 等殷或也从另一辆车上下来,白善便侧身请他们三人先行。 宋老爷迎出来看见,便不由先抬头看了一眼站在最前方的明达和白二郎,但他也不敢多看,只一眼就低下头去,他连忙上前跪下行礼,“拜见公主和驸马。” 明达被他的动作吓了一跳,连忙抬手道:“免礼。” 她侧头看向一旁的内侍,内侍便上前将人扶起来,脸上笑眯眯的道:“宋老爷客气了,您今日是寿星,大可不必如此多礼。” 宋老爷连连应是,这才转身去和白善周满行礼,侧身弯腰道:“两位大人能来,真使我宋家蓬荜生辉啊,公主、驸马,殷公子,两位大人快里面请。” 白善笑着应下,一行人跟随宋老爷一起入内。 一进大门便看见院子里摆了不少桌子,许多客人都站起来看他们。 宋家其实不小,但住的人也多,空地其实不多,宴席分内外,男客在外,女客在内,完全的分开来了。 大部分孩子都跟着女客在里面,别说,人还挺多的。 明达和满宝跟着宋家的女眷坐到后面女客的主桌上时,看到一张桌子上只有两三个大人,剩下的全是孩子,一张桌子坐了十四五个人,不由面露诧异。 她小心翼翼的坐在首座上,谢过宋太太上的甜酒,不由悄悄和周满咬耳朵,“怎么一张桌子坐这么多人?” 满宝看了一眼,小声道:“你是想问怎么孩子这么多吧?” 明达公主连连点头。 满宝也扫了一眼屋中坐着的客人,压低声音道:“给了这么多礼钱,当然要多带一些人过来吃够本了。” 明达:…… 满宝道:“大人不好来太多,但孩子多带几个没问题的,别看他们小,其实吃的一点儿也不少,敞开了吃就跟大人差不多了。” 明达从没想过上门吃酒席还要吃够本这种问题。 她怀疑的看着周满,“真的假的?” 那他们要是也追求吃够本,那得吃多少东西才能回本,而且……“不是有回礼吗?” 满宝就叹息一声道:“这儿和京城不一样,比如你和宋家,这次你来了宋家的寿宴,送了礼,难道以后你家办喜酒,还要千里迢迢的给宋家送帖子吗?” 明达摇头,“……我不缺这点儿回礼。” 满宝想了想,也觉得自己这个例子举得不妥当,又小声道:“宋家是北海县里最有钱有势的人家,看他家这次请了多少人,但这些人家真有喜事或丧事却不一定会给宋家送信。” “为什么?” “因为知道他们家不会去吧。”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这样,她努力的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翻了翻,总算翻出来一个恰当的例子,“比如白老爷和绵州刺史,嗯,就是白二的亲爹,你公爹。” 满宝道:“我记得白老爷每年都要去参加绵州刺史府上各种人的寿宴,但白老爷家有什么事从不叫绵州刺史府的人,最多只请到我们罗江县的县令。” 她道:“看,白老爷给出去的这么多礼钱,一次都没收回来。” 明达若有所思起来,看着屋里的人,压低声音道:“所以要吃回来!” 满宝狠狠地点头。 宋太太亲自端了一个酒瓶子上来,和明达公主及周满道:“公主,大人,这是我们家收着的果子酒,也不知道合不合公主的口味,您要是吃不惯甜酒,不如吃这个?” 宋太太的大儿媳立即上前将公主跟前的杯子换了,和婆母一起小心翼翼的给倒上果子酒。 明达略微有些不自在,宋太太婆媳两个年纪都挺大了的,她很不适应被她们如此招待。 周满便笑着和她们道:“我们都尝一尝,交给下人便好,太太快请坐。” 宋太太这才小心翼翼的在椅子上坐下,她也很不自在,尴尬的冲公主和周满笑了笑,听见前面喊开席了,立即道:“快让人上菜,公主,我们家这次特意从海边买了好些海鱼回来,您可得好好尝尝,要是吃得好,回头给您送几条去。” 明达笑着应下,目光却不由看向前面,隔着门和院子,什么都没看到。 明达不由压低了声音问周满,“我们不去祝寿?” 满宝小声道:“我们来了就是祝寿了。” 明达:…… 果然,她全程都是宋太太和她儿媳妇招呼,见不到寿星公。 明达干脆也放松下来,入乡随俗的和周满吃吃喝喝,再和同桌的娘子们聊聊天,听她们说一些织染家务也挺有趣的。 饭到中途,大部分人都吃饱了,众人也不由放松了一点儿,觉得公主虽然长得好看又高傲,但跟她说话也都有回声,大家就不是很害怕了,便开始问起一些京城的事来。 比如京城有多大? 明达不太会吹牛,她只会形容,“挺大的。” 一旁的满宝忍不住抿嘴一笑,和众人道:“只从城门看的话,京城的一个城门有北海县的四个那么大。” 娘子们忍不住惊叹起来。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23章 吹牛和宣传 从小生活在罗江县,第一次进京城时同样被震撼了的满宝对怎么介绍京城特有体会,她道:“城门还是其次,城墙还特别高,有北海县城墙的三倍高,里面也特别大,像前门大街那样的街道,京城不知有多少条……” 不仅他们这一张桌子的人,就是屋里其他桌子的人也不由扭头看过来,一时听迷了。 有孩子不听话吵闹起来,被大人一巴掌拍下去,低声呵斥道:“安静些。” 明达都听呆了,原来京城竟这么厉害,这么有趣和好玩吗? 满宝说完,端起杯来喝了一口果子酒润润嗓子,觉得这酒很一般,甜度不够,还是带了很重的酒气,不似上次在长豫府上吃的果子酒好喝。 那才是甜丝丝的,不闻多少酒味儿,就是后劲挺大,喝的时候不觉得,喝完过了不到两刻钟就晕陶陶的了。 回头得写信问一问长豫,她的果子酒是怎么酿的,她们可以交流一下。 就在她胡思乱想时,听的人已经从震撼中回神,有人见明达和周满还算可亲,便忍不住问道:“那皇宫大吗?” 从小就住在皇宫里,还能偶尔去别宫居住的明达觉得还可以吧,于是道:“还行吧。” 满宝就瞥了她一眼,这话怎么能满足大家呢? 果然,大家没从这三个字中想象出皇宫是什么样的,有些不满足。 满宝就放下酒杯道:“只论宫城的话,和北海县城其实差不多大,但要是再算上皇城,那就要大很多了,大概能延伸出去到赵家村一带吧。” 众人张大了嘴巴,连年纪不小的宋太太都忍不住问,“就是公主的家吗?” 明达正要摇头,满宝已经点头了,“是啊。” 大家看向公主的目光都变了。 明达无奈,忍不住小声和满宝道:“虽说皇宫是我家,但也不只是我的家,那是父皇和母后的。” 满宝却道:“但也是你的家呀,说是你家也并没有错。” 她爹娘的家不就是她的家吗? “是啊,是啊,”边上有听到周满话的娘子立即道:“就算公主出嫁了,那也是您的娘家呢。” 想想就激动,只是家就有整个县城那么大呢? 大家看着公主,眼中既有惊叹又有好奇,问道:“公主家里这么大,那出门去别的房间岂不是要坐车?” 满宝:“有坐辇。” “啥是坐辇啊。” “就是下人抬着的辇车,”满宝道:“宫里……除了皇帝,也就太子能骑马。” 殷礼勉强算一个,但那也是从玄武门进西内苑才能骑马,进了太极宫一样要靠两条路。 大家见周满有问必答,便不由问得更详细了些,“那公主平日里吃什么?” 问完觉得这话题不好,宋太太不好意思的冲明达笑,“主要是怕公主不习惯我们北海县的菜色……” 她不敢说给公主准备她平日吃的东西,谁知道她在宫里吃什么? 万一她吹了牛皮却做不到怎么办? 明达就笑道:“府上菜色不错,我平日吃的和大家吃的并无太大区别。” 满宝连连点头,五谷杂粮加上菜,可不是一样的? 但做法还是有差异的,借着吃的,她们很快聊到了别的地方,比如平日吃什么,生病了吃什么,有孕吃什么,生了孩子吃什么…… 明达很少说话,基本都是满宝在说,她则在一旁点头或者补充。 比如满宝说,“女子就该多吃鸡蛋,就是公主也常吃鸡蛋的,不仅养血补气,还巴拉巴拉……” 明达就点头,“我每日都吃两个鸡蛋的。” 比如满宝说:“女子受孕困难,月事来时很难受,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月事来了以后不知保养,总是触碰冷水所致,公主们就不敢冷到手脚,不仅平时不会碰冷水,那几日还会用暖炉热手。” 明达也点头,“对……” 她也没机会碰冷水呀。 大家听得认真。 再往下就是更私密的话题了,满宝告诉她们女子身上有什么不舒服的,自己可以怎么处理,处理不来的,可以进城找医署。 说到这里,她便提到了皇后娘娘,她叹息道:“太医署一开始能建起来,便是源自皇后娘娘的一片善心。” “这世间我们女人和男人差不多一样多的,但你们看药铺医馆里有几个女大夫?几个男大夫?” 便有娘子道:“周大人,稳婆也可看病的,我们乡下人有些什么毛病,不好和城里的大夫说,就会和稳婆说,她们知道怎么抓药。” 满宝就问她,“有多少人会去找稳婆看病?” 屋里的娘子们左右看起来,不时有人小声道:“我看过……” 但满打满算也就三四个人而已,剩下的人都是靠熬,熬到足够严重了才请大夫。 满宝就叹了一口气道:“可见女子看病的还是极少,娘娘就是想着你们有诸多不便,不想女子连看病都要受人非议,所以才开办太医署。” “太医署不仅收男弟子,也收女弟子,所培养出来的女弟子也会和男弟子一样前往各地医署治病救人,是为女医,所以以后你们要是身上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来医署看一看,”满宝道:“各地医署对前来问诊的病人,尤其是女子多少会有一些优惠,不仅在于诊费上,还有些在药材上。” 连宋太太都感兴趣起来,隔壁桌的一个娘子忍不住问,“周大人就是太医署出来的女弟子?” 明达忍不住一笑,第一次在满宝前面开口道:“她不是女弟子,是女先生。” 她扭头看了一眼周满,眼中盛着星光道:“她可是京城有名的小神医,青州能得她亲来不知是修了多少的福分。” 明达清清冷冷的,这是她第一次开口说这么多的话,屋中便是孩子也不敢喧闹,听她说完,心中没有一丝怀疑,反而信服得很。 大家再看向周满时,目光也变了。 满宝察觉到她们目光的变化,忍不住扭头去看明达。 明达也扭头看她,俩人目光对上,她便不由抿嘴一笑。满宝就心中叹息,压低了声音道:“我若是也和你一样威严肃穆是不是能让她们更早顺服?” 她上山下乡这么长时间的成果可能还比不上明达说的这两句话。 明达就小声道:“才不是呢,你与我不一样,你是医者,你和蔼可亲,病人才能更信服你,也更愿意找你看病。” 满宝恍惚了一下后立即道:“可亲也就算了,和蔼算怎么回事?” 宋太太不太能听到她们的悄悄话,见她们说完了就连忙道:“公主,我家也有个小花园,不然我们去花园里坐坐?” 实在是吃完饭了,总不能对着一桌子的残羹冷炙说话吧?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24章 如鱼得水 到了花园里,大家就更自在了,大家直接围在公主身边说话。 明达在京城时就没少被人簇拥,却还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近的围在一起说话,她不由看向满宝。 满宝却很高兴,这样才有唠嗑的感觉啊,正巧,她还有许多话想和大家说呢,大家这样围在一起让她很有在七里村村口大榕树下唠嗑的感觉。 一群女人凑在一起能说什么话题? 那自然是除了男人就是孩子,还有便是婚嫁一类的事了。 宋太太就问公主,“公主有孩子了吧?有几个孩子了?” 其实她想问,她和驸马出行,来这么远的地方,把孩子丢在家里不心疼吗? 明达:“……我还未生育。” 宋太太就下意识的看了周满一眼。 周满对上她的目光,眨眨眼,问道:“怎么了?” 宋太太尴尬的一笑,忙道:“没什么,只是觉得巧,周大人和公主一样,都还没有孩子呢。” 周满精神一振,她就想着怎么提起这个话题呢,宋太太递过来枕头,她立即接住,“我和公主有意的。” “啊?”这是宋太太等人完全没预料过的发展,一时愣住。 周满道:“我们年纪都还小,女子太早有孕,不仅于自己身体有碍,对孩子的身体也不好,所以我们特意不急着要孩子。” 明达看了周满一眼,对着众人颔首。 宋太太一脸纠结,“子嗣不应该是早点要才好吗?” “父母年纪小,生出来的孩子会比成年后出生的孩子体弱,也更易夭折,”周满道:“看身边的夫妻生育就知道了。” 她和太医署是做过相关统计的,虽然只用了京城的数据,但结合医学知识,在青州这边肯定也适用的。 “同一对夫妻,十四五岁生下的孩子和十八九岁时生下的孩子对比,当然,只一对夫妻的话是不能作准数据的,毕竟总有例外,所以我们会统计很多对夫妻,”周满道:“统计好的数据是,十四五岁时生下的孩子夭折率和孩子生病的概率要远高于十八九岁后出生的孩子。” 娘子们听得目瞪口呆,忍不住道:“十八上才生孩子,那得少生多少个孩子呀?” 周满:“……你们家很缺孩子吗?” “缺!” “那你家现在生了几个了?” “周大人,我有三个儿子。”对方一脸的骄傲。 周满便上下打量她,笑问:“你今年多大了?” “我已经二十三岁了。” 周满:“你几岁成亲的?” “十四呀。” 周满便问,“那你一共生了多少个孩子?” 对方一笑,“大人怎么忘记了,我才说了我有三个儿子了。” 周满摇头,“你不可能只生了三个儿子,我问的是你一共怀过几个,生了几个?” 对方一愣,好一会儿才到:“怀了七个吧,有一个没生下来就小产了,还有三个是夭折了。” 周满就叹气道:“夭折率都破半了,这就不只是早育的问题了,你要是不介意,明儿可以到医署里找我看看。” 她这才抬头对众人道:“过早成亲生子,孩子就是比较体弱和容易夭折的。” 有人质疑,“不是因为吃喝得不够好吗?若是保胎得好……” 周满摇头,“保胎得好自然是可以提高生育率和存活率的,但此事的根源还是在于早婚早育。” 她道:“《黄帝内经》里就写,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应该是成年后再孕育子嗣。” 宋太太立即道:“女子十五及笄……” 周满直接摇头,“《黄帝内经》可不认这个,他认为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成年都是在二十之后。男子是在二十四岁肾气充满,而女子是在二十一岁时肾气发育平衡,这时候孕育的子嗣也是最好的。” “当然了,当下我们不能全照着《黄帝内经》来,毕竟世俗上的事太多了,可就是要提前,也不该提前太多,”周满道:“男子十六岁时才肾气开始旺盛,具备生育之能,而女子十四岁左右才开始,就相当于花蒂才落下,刚刚结成果子,你们要想果子孕育出种子,不得多等一段时间?” 众人都听呆了,什么肾气不肾气的她们听不太懂,但种地她们懂啊。 “瓜果才结成果子便想采摘了剖开挖出种子来,那挖出来的种子能是好种子吗?” 大家一起摇头,有擅长种地的更是道:“那种子怕是不能繁育吧?” 周满立即拍掌乐道:“就是呀,不然为何子孙后代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祖上能生十个八个孩子,但等到他们时才能生两三个,有的甚至生不出来?” 有人心头一紧,脊背一寒,既害怕听到,又忍不住去听,“为啥?” “就是因为他们父母还没熟呢就被摘下来,他们自己都不是特别健康的时候就出生了呀。”周满道:“这人生育也和种瓜种豆一样的,待它结了青果子,再留一段时间,哪怕你等不到它完全成熟,也该等到快熟的时候再摘。” “人也是一样的,所以男子成亲应该在十六岁之后,二十四岁之前,便是取中间值,也该在二十岁上下;女子也一样,成亲一定要在十四岁之后,二十一岁之前,取中间值的话,便该在十七岁到十八岁之间,我们赶晚不赶早,便算是十八岁吧。这时候生下的孩子才更健康,对男子和女子的身体也最好。” 众人听呆了,半晌才有人反应过来,“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周满道:“我就是十八岁后才成的亲。” 明达立即道:“本宫也是。” 周满便又胡吹,“长豫公主更晚,那都是陛下和娘娘心疼公主,就想要她们健康平安才留到那么晚的。” 她继续这个话题,“知道人的寿命是由什么来定的吗?” 众人一起摇头,迟疑道:“天定的?” 周满:“……气血定的。” “《黄帝内经》有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就是说人的生长根源全在肾的精气上,精气从下而往上,所以十岁的孩子才好跑动。衰老也是由于气血的衰退,我们若是能保证精气充盈,那就能高寿而不显衰老。”满宝对那娘子道:“姐姐,你就比我大两岁而已。” ☆.第2925章 挑拨离间 大家再一看周满的脸和精气神,再看那人的脸和精气神,半晌说不出话来,自己也忍不住悄悄的摸了摸脸。 “生育孩子是很耗损精气的,生育的越多,精气损耗得更为严重,”周满道:“当然,也不是不让你们生,这毕竟是天伦之道,但什么时候生,生多少,你们该有自己的衡量和打算才对。” 连宋太太都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脸,闻言苦笑道:“大人说这话就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成亲了总要同房,这生育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怀上了总要生不是?” 周满便抚掌道:“所以啊,我们太医署正在琢磨避子方,等做出来了,你们要是不想生孩子,可以买了回去吃,虽不敢说百分百,但也可以尽量规避。” “除了避子药,最要紧的还是适龄适婚,在合适的年纪成亲,女子最好在十七岁之后,男子则在二十岁之后。” 周满说得兴起,干脆给她们说得更多一些,“还有呢,就是成亲以后,一时买不起或者买不到避子药,也可以选择同房的时间避免怀孕。” 众娘子一惊,“还有这样的日子?” “当然有了。” 周满就教她们怎么算日子。 便有娘子若有所思起来,憋了半天,最后还是红着脸问,“既有可以避免怀孕的日子,是不是也有很容易怀孕的日子?” “哎哟,是赵明家的呀,对,你进门也有三四年了吧,一个都没生出来呢。” 站在人群中间的小娘子被人一推,立即被推到了周满面前,站在了众人的眼下。 她脸色涨红,一时说不出话来。 周满就伸手拉住她,将她拉到身边来笑道:“当然是有的,我教你们算,你们记下来,将来你们的儿女说不定都能用上。” 大家很想说他们的儿女肯定用不上,但周满说起来时,她们还是忍不住竖起耳朵,一起掰着手指头算起来。 算着算着,有人对比了一下自己有孕的日子,大惊,和身边亲近的人小声道:“还真准,我两个孩子都是在这个日子里头怀上的。” 趁着她们掰着手指头算的空隙,周满摸了摸手上小娘子的脉,有些宫寒,但问题不是很大,她便小声道:“你明日可去医署里找我,要是不好意思,把赵明也带上。” 赵明嘛,她熟,见过好几次了,是白善提起来打算接替宋主簿的人。 嗯,提到宋主簿,周满想起来了,白善昨天叮嘱她什么事儿来着? 周满总算想起来自己的任务,目光在人群中一扫,实在看不出来哪个是宋主簿的娘子,只能扭头和宋太太道:“说到底还是因为世间女大夫太少,所以这方面的知识在民间流传也少,大家都不懂。” “我就想着回头在医署里办个宣讲会,专门和女子说些私密话,也普及普及这些东西,以后听过的女子做了母亲,还能再教给自己的女儿,子孙后代们将来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宋太太便道:“周大人仁心。” “但这种事光靠我一人也是不行的,到时候肯定需要县衙的官眷们多多支持,宋家是北海县望族,宋太太也去呀。”周满这才看向人群,笑道:“方太太和董太太我都见过了,却突然想起来北海县这么久,似乎还没见过宋主簿家的太太。” 宋太太一听,立即冲一人招手,笑道:“这就是我那侄媳妇,是我们宋家失礼,大人来了后都没上门拜见呢。” 宋娘子便冲着公主和周满屈膝行礼,笑道:“妾身拜见公主和周大人。” 满宝连忙让她免礼,上下打量过她后笑道:“果然是个能干人,白县令常和我夸赞宋主簿呢,说他下乡时多亏了宋主簿协助方县丞,不然县衙这么多县务,他可不敢放心下乡。” “也是因为有宋主簿帮忙,他才能一心扑在大家洼上,这才琢磨出了新的制盐法……”周满说到这里一顿,脸上有些懊恼,似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立即转开话题道:“今日见到娘子我就放心了,等我决定好了开课的事,到时候再请娘子上门,到时候宋太太也要来呀。” 宋娘子直觉周满的话不对,下意识的扭头去看宋太太。 宋太太脸上的笑容淡了一些,但很快就收敛住神色,笑着颔首道:“大人相请,我等岂敢不应?” 明达抿嘴一笑,侧头对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狂野总统
高达之染血百合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祸国妖姬
大唐绿帽王
老师,喘给我听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