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只望赵凌能在三川郡好好活着,认为他远离朝堂也是一件好事,却没有去计较赵凌当时说的那句话,还笑着说:“凌弟放心,兄长决不可能自尽,若父皇许可,兄长会去三川郡看你。” 如此一别便是五个春秋。 再见之时,似已物是人非,二人已成政敌。 世子之争,向来如此吗? “陛下五年前便知赵高将乱政赐死臣下?”扶苏浑身上下起了鸡皮疙瘩,看赵凌的眼神已经变了。 他不清楚蒙恬什么时候追随了赵凌,但假诏赐死他的事情是今年才发生的:“陛下能未卜先知?” 赵凌哈哈大笑:“痴傻之人皆有灵性,那日朕不过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到兄长自尽,所以才说出那句话。” “如今不是好好的吗?” 扶苏的心里很堵,他再次认真地打量着赵凌,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自己这位弟弟了。 赵凌的一些行事其实都有些违背常理。 赵凌既然都围兵咸阳了,大可让他死于假诏…… 那会少去多少麻烦啊! 可是他没有! 他又让自己编纂《万民典》,批阅文书,甚至直接将皇帝玺印放心地交到他手中。 为的是兄弟之情吗? 自古君王称孤道寡,赵凌却从未以寡人和孤自称。 “方才的老爷椅,长安候要吗?朕令人送府上。” 赵凌领着扶苏来到一张八仙桌前,两人同席而坐,没有再谈政事。 赵凌谈及三川郡的各种好玩的东西,问扶苏在上郡发生的事情。 此时,二人就好似寻常人家的兄弟一般,只聊家常和趣事,再无其它。 第178章:人之初,性本善 “长安候在常奉府呆了如此之久,朕欲从常奉府诸子百家中选一些能人去尚学府任教,长安候可有举荐之人?” 酒足饭饱之后,赵凌又开始谈正事。 扶苏可是大才,除了之前被儒家洗脑,各方面能力都要强上冯瑜等人不少。 毕竟是始皇帝重点培养的长公子,岂是一般人能比拟的。 赵凌想询问他的意见。 扶苏沉吟道:“为人师者,需德高望重,儒家淳于越、伏生与叔孙通皆可为师,墨家郑离,农家田骥、桑禾,兵家王砺、蒙尘皆是德高望重之辈,亦可为师。” 赵凌微微点头,扶苏说的这些人,都是四五十岁,在诸子百家中皆有声望。 无论是辈分还是在名望都比较高。 赵凌其实也想选一些年轻人在尚学宫任职,可最后向来,始终不妥。 虽说达者为师,但在这个时代,想要为人师表,除了知识过硬,还有便是声望。 除了一些天才,一般来说,都是岁数越大,所掌握的知识越多,也越让人信服。 冯瑜哪怕已经被封为五经博士,甚至成为诸子百家的代表,但他还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太年轻了。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可不是说着玩的。 冯瑜已经被赵凌捧得够高了,他目前的任务便是编撰《万民典》,扶苏最近还得帮着赵凌批阅文书,常奉府编撰《万民典》这件事基本就得交给他了。 “朕编撰了一篇《三字经》和一篇《弟子规》,打算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长安候看看。”赵凌说完,对旁边的侍从招了招手,侍从很快拿出一本线订版的《三字经》和一本《弟子规》承了上来。 赵凌也是想过的,要教孩童,那就要简洁明了。 以《论语》、《尚书》、《诗经》这些来说,并不适合作为启蒙读物。 《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内容涵盖历史、伦理、常识。 《弟子规》同样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以孝悌、谨信、仁爱为核心,强调日常行为规范,更便于孩童诵读记忆。 “人之初,性本善……”扶苏翻开《三字经》后不免一愣。 开篇这六个字便让他眯起了眼睛。 这是儒家的理念,法家一直说的是,人性本恶。 秦武帝这是要重用儒家? 赵凌对《三字经》和《弟子规》都经过一定程度的删改,但基本贯彻了儒家的孝悌、仁爱、勤学。 扶苏一字一句地翻阅着,越看越心惊。 秦武帝这是将儒家的典籍总结了一番吗? “将淳于越、伏生、叔孙通三人招来。”赵凌见扶苏读得入迷,已决定以他改了之后的《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 以这两篇让孩童习字,让儒家门生去教,相信儒家的人应该是没有意见的。 侍从很快将淳于越他们请了过来。 三人站在宫殿内,扶苏还在看《弟子规》。 赵凌也不开口,就让他们三人在旁候着。 直到扶苏将《弟子规》也看完之后,他这才问道:“长安候认为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让孩童识字的启蒙读物,如何?” “善哉!”扶苏的眼底已经异彩飞扬。 他之前本就是儒家门生,对儒家有着异样的情感,哪怕时至今日,他否定儒家的更多是一些政见,比如重推分封制和以仁政治国。 经历了这么多,扶苏已经能理解他的父皇了。 可这并不代表儒家就一无是处了。 赵凌扫了淳于越他们一眼,道:“三位也看看,以这两本书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让其识字,可好?” 扶苏起身,将两本书亲手交给淳于越。 淳于越与他始终是师徒,以扶苏的秉性,无论淳于越怎么对他,他对淳于越始终充满了敬意。 淳于越接过书,一时间有些迷茫。 孔鲋才离开咸阳,最近诸子百家的门生都来到了常奉府,这让他都觉得秦武帝对他们儒家并不是真心的。 那一块大饼不过是画给他们看的,他甚至觉得秦武帝并不打算以儒家的典籍去教化百姓。 扶苏解释道:“陛下打算以这两本书来教化百姓,淳于仆射意下如何?” 淳于越翻开《三字经》,便看到开篇的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 他双目之中瞬间绽放光芒,抬起头看了赵凌一眼。 两人对视,赵凌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看下去。 人之初,性本善。 源自《孟子·告子上》的“性善说”,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的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主张“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强调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而《三字经》更偏向孟子思想。 淳于越看得脸上满是笑容。 叔孙通和伏生则是两人捧着《弟子规》看了起来。 “彩!彩!彩!” 淳于越已经看得颅内高潮了,连连喝彩。 叔孙通和伏生也是看得呼吸急促。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叔孙通和伏生都看的呼吸急促了。 孔子、孟子被后世称为圣人,但在秦朝可不是这样的。 儒家门生奉两位为圣人,但始皇帝承认了吗? 《弟子规》开篇六个字,已经等同秦武帝承认孔孟圣人的地位,同样承认了儒家的地位。 后面的内容皆与孔孟思想相通。 三人就站在那里,嘴里一边念叨,气息也是越来越急促,叔孙通和伏生甚至都已经热泪盈眶了。 以此书作为孩童的启蒙读物? 那是什么意思? 秦武帝真的要重用儒家,以儒家的思想来教化天下。 淳于越听到叔孙通念出《弟子规》的内容,也忍不住朝旁边瞥,他真恨不得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一同看完。 赵凌看着三人的模样,心中也是暗笑。 有一说一,他的内心其实倾向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孩童若是不经教化,没有后天的教育,他们心中的恶也是十分可怕的。 可他认为,既然是教育孩童,便应该宣扬人性本善。 原因也很简单,在宣扬人性本善的过程中是否就相当于告诉孩童,他们本性是善的? 一句话读百遍千遍,孩童自己都信了。 善!会成在他们的心中围起一堵墙,让他们不再往恶的方向走。 这难道不算是对孩童后天的教化吗? 第179章:他们哭死了 “三位爱卿,朕若以《三字经》和《弟子规》作为大秦百姓识字启蒙之书,三位意下如何?” 赵凌望着面前这三位儒家的代表,脸上笑容渐浓。 他早就想好了用这两本后世的读物来教化百姓,但时间却是一拖再拖,并让诸子百家互相融合。 让他们自己去编撰。 人太轻易得到的东西,便不会珍惜。 如果赵凌第一次拿出纸张的时候便直接拿出《三字经》和《弟子规》,那淳于越等儒家弟子那还不傲到天上去? 后面还想让诸子百家的门生融合? 儒家的门生也不会感到如此莫大的压力。 帝王心术,便是要让人感觉快要失去的时候,再重新给他们希望,那样才会真正的死心塌地。 常奉府中,诸子百家争鸣。 儒家门生是看在眼里的,孔鲋甚至都已经绝望了。 赵凌就是要告诉他们,朕不用儒家,亦可用法家、墨家。 儒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淳于越等人望着赵凌,在赵凌问出这样的问题之后,他们心中的激动之情已经无以言表。 叔孙通率先伏地,叩首高呼:“吾皇千古!” 淳于越和伏生同样跪地,两人高举书籍,好似朝奉的信徒。 “吾皇千古!” 还需要其它的回答吗? 赵凌已经将人拉扯麻了。 “既如此,三位爱卿召儒家门生习读《三字经》与《弟子规》,一月习读熟练,再前往各郡县代替之前去的门生,令其返回咸阳,重新学习。” 之前孔鲋已经派了一些门生前往各郡县教孩童识字,也算是抢占先机吧,只是他们一来便教孩童晦涩难懂的论语,许多孩子不过是为了一口吃食,这才勉为其难读书。 哪怕赵凌想要让百姓识字,但并不代表百姓就真的想他的儿子们识字,也不是所有的孩童都喜欢读书。 普通庶民家中,七八岁的孩童就已经算半个劳动力,放牛插秧砍柴这些活,他们是能做的。 庶民们为了生计已经劳累不堪,哪像已经脱产的贵族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读书习字,有空暇的时间去思考,甚至
相关推荐:
交易情爱(H)
满堂春
双凤求凰
我以神明为食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我在末世养男宠
芊芊入怀
爸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