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晚唐浮生 > 第196章

第196章

么回答的,都复述了一回。 然后解释说:“我想自己把事做周全,免得皇后移宫之后,后宫的事再要麻烦一回,事到临头再请示陛下。 宫中能做主的,第一是陛下,第二是太后,第三才是皇后。此事说与太后更适宜。既已请示了太后,再同皇后讲,皇后又能如何?她也是不能念我的好的。且还有一个安仁公主混迹其中,上蹿下跳地拿主意。 至尊父子也可离间,但皇后与公主是很难撕开的。父子不是一体,皇后与外戚却是。皇后没有狠心,是不可能舍弃、压制外戚的,皇后不离开安仁公主,则我做什么都是无用功。 若皇后自身有能为还罢了,即便不压制外戚,她自己也能立得住,我帮她一她却是无妨。 她既没有显出本领,又没有表明心意立场。我一个外臣,在她身上下功夫离间她们骨肉,难下手。伺候她,还要伺候她的那些个无能外戚,何苦来?!” 她越说越恼:“帝王家事,拿利益掺着情爱,令人作呕。妇人拘于宫闱之中,再大的宫殿也不过是个囚笼,把脑子都困傻了!她们真的很讨厌!” 祝缨道:“你都想明白了,还跪着做什么?” 苏喆爬了起来:“阿翁一向与人为善,我……我给阿翁惹事了。安仁公主的脾气,指不定瞧见了咱们家的谁就要刺几句。我、我给大家惹事了。” “人怎么可能永远不得罪人呢?只要别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就行,”祝缨不太在意地说,“先前与人为善,就是为了这些时候可以不必委屈自己。至于礼部的这个差使……” 苏喆忙说:“我是来认给您惹这个麻烦的错,并不是要推脱差使的!这个差使我做得来!不是我,换了别人,一个男人,向宫中又或者陛下说了册封后宫的事,难道就不被安仁公主记恨了?我不怕她这个! 我就是怕她给您脸色看……那个,我刚给您磕过头了。 这是我到礼部接到的第一个正经差使,我得做下去才能站得住!阿翁对我很好,可我不能指望天下人都是阿翁!我得自己来。” 祝缨定定地看着他,道:“是吗?” 苏喆认真地说:“是!我是女子,生而不像男子那般名正言顺!家业,是阿妈和您给我的,官位,是您给的。我是‘从权’来的,我不想能一辈子被人提起就是‘从权’!但凡有个别的人出现,就不不用我了。 我已经长大了,您和阿妈不能护我一辈子。 我不想变成皇后那样的人!看来似疼爱,其实是养废了,我喜欢被您从梧州带到京城,从京城带到北地!北地不让我与青君一般杀敌,我不喜欢。 别人提起我的时候,至少得说一句,我,干得不错!我是女人,我的本领配站在这里!这样我才能配接掌阿苏家!才不算辜负您和阿妈。 我将来是要凭真本事带着阿苏家与男人争饭吃的。” 祝缨道:“我说过要你辞了差使了吗?既然开了头,就做下去!自己选的路,就走下去。安仁公主,我们现在可以不管她了。” 苏喆大喜,顿时来了精神:“是!” ………… 祝缨又批了一会儿文书,直到祝文来提醒她时间不早了,才回房休息。 她坐在妆台前,从妆匣里拿出一封书信来,张仙姑的笔迹,她读了很多遍了,又忍不住读了一回。 抬起头,镜子里映出了她的脸。 苏喆很好,这些年教养她的功夫没有白费。 可惜,一个“蛮夷”的女头领,永远是一个“从权”的“特例”。 想让天下人正视女子有立朝的本领,苏喆,是不够的。 第411章 安全 苏喆要继续礼部的差使,祝缨便不再插手此事。 只是她不主动找别人,却有别人找到她的门上。 次日傍晚,祝缨才从户部回到家里,蓝德就一身便服,带了一个小宦官,悄悄地到了祝府。 门房将他延入府中,蓝德眉头微皱,是有些为难的。他前一天奉命去了永平公主府,将事情如此这般一讲,又将骆姳的难处给说了。骆晟当时着急,就想同祝缨见个面,却又被永平公主给拦住了。 永平公主当时就说:“阿娘不通,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的,总不能一有事就要寻别人讨情去吧?那样有多少情份也要耗光了。唯今之计,只有阿姳稳坐中宫,才好从容再说其他。” 永平公主就让蓝德回宫捎话,她第二天去见女儿,让女儿先不要着急,再下令当天不要惊动安仁公主。 又派人打点出礼物来,第二天送到祝府去。也不用明说,祝府也就知道是为了安仁公主善后了。不提条件,不要祝府的人凡事唯骆姳的马首是瞻,但求不要记恨。 今天,永平公主果然进宫了,母女见面,感动落泪。 两下哭够了,将眼泪一擦,永平公主就说:“事情我都知道啦,是你阿婆冲动了。你身为皇后,虽然是晚辈,但也不能处处忍让纵容。 今时不同往日,不是你外公还在世的时候了。两宫对你的宽容,也有看在你外公的面上,但是再多的情份,也抵不过日夜消磨。由着你阿婆再这样随心所欲下去,什么情份也都没了。你阿婆那里我去说,你在宫中要安心,要大度。此时不宜哭闹。” 有了一个主事的人,蓝德本该心中安稳的,但永平公主这么一说,他又悬起了心来,开始担心骆姳还没怎么得宠就要失宠了。皇后嘛,不在于宠,但连个孩子都没有的皇后,是需要皇帝的爱护的。 正愁间,永平公主又拿主意了:“你阿婆一向随意,你要知道轻重。现在可不是为了置气同朝廷大臣闹的时候。 想要册封后宫,那就册封!你要抢先向陛下进言!进言的时候说,大郎的生母出身卑微,但却是长子,不能比庶出的弟弟们不如,以后要都养在你的膝下。他的生母,这次先不要给她位份。” 永平公主做了两手打算,把庶长子养在皇后跟前,万一皇后生不出来孩子,那这就是骆姳后半生的依靠。如果皇后生出儿子来了,那也比这几个庶子要小一些,这个长子养着当个臂膀,也不亏。 名义上,都是皇后的孩子,实际上……她们家里父子兄弟相残、一母同胞还能打得死去活来斩草除根呢。得防着。 太子,不能有两个母亲!那位生母就只好隐一隐了。 骆姳道:“大郎上次发烧之后,就呆呆的。” 永平公主认真地说:“傻一点又有什么关系?他是陛下的长子,这就够了!太聪明的,长大了记恨你从生母身边夺走了他,又该如何是好?” 骆姳咬着下唇不说话,永平公主叹道:“这也是为了你好。你要是不忍心呢,对他好一些就是了。嗯?” “好。” 永平公主又叮嘱蓝德要好好侍奉,然后去寻穆太后说话。 蓝德思来想去,觉得不是个事儿,晚间便托辞出宫,到了祝府。 ………… 祝缨已收了永平公主府的礼物,命把礼物统统交给苏喆:“呐,这是你惹气得来的。” 苏喆撇了撇嘴:“这算什么?谁个靠受气赚三瓜俩枣来?” 祝缨道:“该你得的,你就拿着!看来公主府里还是有明白人的。” 苏喆道:“只怕也就那样了!明不明白的,都是绕着那点子事转。” 两人没说几句,蓝德就来了,苏喆道:“您瞧,又来了。杂夹不清的。” “莫走,见一见他。” “哦。” 蓝德见苏喆也在祝缨面前,目光有些犹豫,祝缨对苏喆摆了摆手,苏喆对蓝德一抱拳,头也不回地走了。 蓝德这才说:“大人好性情,大人的这位孙女儿,真真也是金尊玉贵养大的,半点气也不受的。” “谁家孩子是生来该受气的不成?你不会是来兴师问罪的吧?” “不敢不敢,”蓝德说,“我看呐,安仁公主也就是那个样子了,虚。” “她再虚也是皇室的长辈,还是要有分寸的。” 蓝德道:“她,我还应付得来,只求您家里的小娘子以后发作前先知会我一声。昨天好险没给我吓死。” 祝缨道:“年轻人嘛,她顶多也就是这样,不会再有别的事的。纵有,也不会是皇后面前能说的了。” 蓝德放下心来,道:“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昨天……”他将这一日一夜发生的事都对祝缨给说了。末了,添了一句:“我看呐,也不用我操心了,操心不上,我就留着精神头儿管管自己个儿吧。” 祝缨道:“怎么?有人给你气受了?” “那倒不是,是有一件事必要托到大人这里的。这天下的人里,除了我那死了的爹,我就只信大人了!” “是什么事?” 蓝德这才说出来:“这些年我也存了一些养老钱,想放在大人这里。” “咦?你才多大年纪?怎么……” 蓝德道:“我家中自有花销,也打算养个儿子。但据我看,皇后娘娘身边这些人主意还不太准,我一个无根之人,得留条后路。万一真有个什么事,好歹请大人看在这些年相交的面子上。” 祝缨痛快地答应了:“可以。你也不必寄存,你有急用时,我难道会袖手旁观?” “一件归一件,大人平日多有赏赐,这是我自己的。” “行。东西也不必进我这里,你存到货栈里,票给我,我派人看着。” “好!” 蓝德放心了。 祝缨又要留饭,蓝德推辞了,说要赶回宫里。 ………… 或许是有永平公主插手,此后安仁公主安静了一些,苏喆的差使也顺利了一些。 先是皇帝下诏,一口气册封了三个后宫,把赵宫人册封为婕妤,严归册封为宝林,第三个却不是皇长子的生母,而是一个之前没听过的李宫人,也册为宝林。 苏喆要据此教授她们礼仪、培训服侍她们的宫女、宦官的礼仪,以备移宫之后正式典礼。 她先回礼部查了相应的礼仪抱回家去背,马上驮了大大的一袋子,在门口遇到了祝缨也回家。 祖孙二人进了家里,苏喆才嘀咕:“以前我以为江山在刀尖上、书本里、犁铧间,现在看这后宫,江山竟与皇帝的脐下三寸、宫女的柳眉杏眼、后妃挺起的肚子缠绵不休了。” 祝缨对新宠没兴趣,道:“岂止这些?还在有帝王、皇子寿数呢。江山确实在兵民,一家一姓的得失,却与这些息息相关。天下、朝廷、皇室,这三个可不是一回事。 你也不必灰心,她们的一切都源于皇帝,寄生于陛下,掐断了她从皇帝那里获取权力的路,一切就都结束了。这些人,看似重要,又不那么重要。” 苏喆毕竟年轻,脸色又难看了一点:“阿翁,以前我们不用烦心这些事,是因为您挡在前面了,对吧?这么许多事情耽误着,正事都不得闲去做。您什么时候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苏喆有些难过,长久以来,祝缨在她这里扮演着一个比母亲还重要的角色。她本人对这些“脐下三寸”的事没有她说的那么的厌恶,这些在她眼里还算寻常。她的家族纷争,她母亲的上位与对舅舅的安排,与皇室的纠葛还是有些类似的,只是家业没皇帝家大罢了。 但是祝缨是有抱负的人,差不多二十年了,苏喆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祝缨比她看得开,只轻笑一声:“还不是时候。人生总是要过一些关卡的。” 苏喆嘀嘀咕咕。 祝缨笑道:“去接着做你的事吧,我有数。” “哦。” 此后苏喆又忙碌了两个月,终于,穆太后迁居,并且在修整一新的宫室里接受了朝贺。命妇在门内、外官在门外。 接着,户部又拨了一部分的款项,把后宫部分稍作修葺——这个简单些,因为之前一直有人住,房舍还没有破败。不像太后居所闲置太久,翻新耗时。 然后就是后妃的迁居了。 迁入之后,才开始举行典礼。 皇后接受命妇的朝拜,官员就没有去参拜皇后。后宫诸人,就更是只在宫中举行了典礼。她们的品级都不算高,由礼部等处分派几个官员主持了事。 苏喆本人也捞到了其中一份差使,她是册封赵婕妤的使者。做完这一桩,她就又没了事干,依旧回礼部的那个“冷宫”里。 姚臻对她赞不绝口,认为她竟然能在中宫扛住了安仁公主,没让安仁公主来找自己的麻烦,甚好! 因她有这么一个作用,礼部的同僚们倒也都默认了她的存在,且在心中暗暗有了主意:以后有与女人打交道的事,让她去。 苏喆就这么闲闲地又过了几个月,时间到了夏末,先帝的陵寝可算是造好了,可以把先帝给葬进去了。 于是,皇帝打头,带着宗室、百官,一路哭着将梓宫迁入地宫之中。 李丞相以头撞棺,哭得尤其惨烈:“陛下!陛下!带我走了吧!” 修建先帝的陵寝耗时不长,因为规模不如他父亲的。 他的父亲在位四十余年,他只有六年,这一点就比不得。他父亲去世的时候,留下的家底也厚,他在位这几年天灾人祸就没断,还打了一场大仗。新君也不太用给他修过分豪华的陵墓这种事来显孝心、显得名正言顺。 政事堂里除了李丞相还有些不舍之外,其他人也都不想为了他空耗国库,给自己添麻烦——养兵、赈灾、剿匪处处要钱,能省则省。 大臣们也是惯会看人下菜碟的,因此修得很快。 李丞相只觉得对不起这位先帝,哭得两眼发昏。施鲲也来了,他对陈萌、郑熹道:“快把他劝住吧。” 两人一左一右,将李丞相给薅到了一边。 李丞相当时没说什么,回到政事堂之后,对窦、郑、陈、冼说:“先帝走得匆忙,拨的守陵士卒、百姓是不是太少了?又有守陵的宦官……” 他要说得很多,除了这些,他还很关切先帝遗留下来的妃嫔。 皇帝把生了孩子的先帝妃嫔依旧留在宫中奉养,但是以李丞相的观点,依照旧例,允许齐王等人接太妃出宫奉养更有人情味一些。 说完了妃嫔,他又认为杨静要把国子监的学生再考核授官这件事也需要商榷。为此,又与冼敬起了争执。冼敬虽然与杨静没有谈拢,心里却是赞成杨静的做法的。 二人意见不和,李丞相就不止在政事堂里说了,他又上表陈述,冼敬不得不也奏本争辩。 如是半月过去,施鲲命人给李丞相送了一张帖子,约了个时间与他见面。 老前辈约见是要给面子的,李丞相推掉了其他的会面,也不让施鲲奔波,亲自跑了一趟施府。 ………… 施鲲的白发比李丞相多,人却比李丞相从容。 他含笑请李丞相坐下,先问了他辛苦。 李丞相道:“我与先帝师生一场,又受先帝知遇之恩,都是臣子本份,何谈辛苦?” 施鲲道:“你也不年轻啦,如何不辛苦?” “是啊,老喽!” “嗯,岁数是不小了。我呀,早就看明白了,这人呐,寿极则辱。” 李丞相怔了一下,问道:“您何出此言?” 施鲲微笑道:“天子守孝,以日易月。一月而除服。所谓冢宰,还真要再干三年吗?如今先帝已入土为安,该退的时候就要退。” 李丞相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起来,他才干了几天的丞相?这资历才上来,两朝丞相,瘾正大着。 施鲲叹气道:“你不肯放手政事堂,就容易放手人间。我虽不想提,可你想想去了的王云鹤,何等艰难?” “那是……” “你不会也想干个二十年吧?”施鲲含笑问道,“不为自己,也要为子孙多想想。” 李丞相的脸上表情变来变去,道:“我要想想。告辞了。” 施鲲让施季行送他出门,施季行见他心事重重的样子,安静地陪他走到府门外,不与他交谈。眼见他上了车,施季行才折了回来,对施鲲道:“阿爹,他看起来不像是想休致的样子。” 施鲲道:“他最好能想明白,如此一来,我也能向陛下交差。” 李丞相心事重重地憋了几天,这一日,秋风乍起,宫中赐出杖几来给他。李丞相的谢表还没写完,皇帝就批准了杨静的请求。 李丞相只得无奈地上表请求休致,皇帝痛快地同意了。 李丞相心中难过极了,扶着杖,站在政事堂里,不舍地打量着这里的陈设。窦朋等人也不来打扰他,由着他与这地方做最后的告别。窦朋心中升起一股凄凉之感,同情地看着他孤独的背影。 几人都很安静,忽然,一阵脚步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冷云踉踉跄跄地跑了过来,冷侯死了。 政事堂大惊! 郑熹问道:“可是属实?!!!” 冷云道:“我能拿这件事开玩笑吗?我要见陛下!” 郑熹道:“好!你只管安排好家里,别的不用你管,我们自会处置!” 冷云点点头,抹着泪又往宫中奔去请见。知会了郑熹,就不用担心冷侯的身后事办不好了。 事实上,冷侯身后,极尽哀荣,一应礼仪都比着郑侯当年的来,甚至比郑侯当年更让人悲伤。 连皇帝都亲自去祭奠了一回,朝廷大臣、宗室贵戚们也都齐聚冷府。 祝缨与陈萌看着府中人来人往,忙忙碌碌,陈萌道:“除了缺一个丞相儿子,冷侯的身后也不比郑侯差。” 话有些刻薄,祝缨却比他还刻薄:“他一死,造反的人都安全了几分。由此观之,朝廷确该一大哭。” 老将已凋零殆尽了。 如今的将领,打过的最大的一场仗就是与北地胡人之间的战争。那些人冲锋陷阵的本事是有的,却都缺乏“统筹”的经验。他们只听郑侯、冷侯定下大略,然后分头领兵行动。此外还有一个祝缨,她倒是有统筹的能力,但又没有前线领兵的经验。 冷侯是最后个有这样的能力、并且能力被证明的人了。 第一关,熬过去了。朝中武将,再没有值得我忌惮的人了。祝缨暗暗地想。 第412章 心思 “不是还有叶将军他们么?冷平辉虽然有错,但胜负乃兵家常事,此后他在冷侯麾下也将功折罪了。除了他们,阮将军等人也不赖呀,”陈萌听了祝缨的话,开始细数朝中将领,“又有温岳,此外还有北地子弟,大郎说,那个姚景夏也是不错的。你怎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呢?” 祝缨算是“知兵”的,她说出这样的话,陈萌是丞相,是祝缨的好友,只以为祝缨这话是为朝廷考虑。 顺着这个想法,他便问出了一个丞相该问的话:“人才新旧更替,经验上或有不足,总不至于太差吧?” 祝缨想的却是“谁对我有威胁”,她倒也回答了陈萌的问题:“不太差,但也都没有练成。将来有事,战事最开始的时候,恐怕要有挫折,要拿钱粮人命土地来磨炼。天下所有的事都是这样的,以正合、以奇胜。纵有不世出的天才,也要与麾下兵士相知互信,这可是水磨功夫。” 陈萌忧愁地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两人同时望向室内,皇帝正在安慰丧家,冷云哭得像个孩子,皇帝握着他的手也是絮絮叨叨。郑熹等人陪在一边。 祝缨对陈萌道:“你还不去?” 陈萌道:“我寻舅舅问问话去,冷侯的身后事,不能出纰漏。” “他办老了事的人。” “你不知道,越是大事,我越担心他。他这一辈子,总是差半分。” 于是陈萌去找沈瑛,祝缨则蹲在了火盆边儿上,慢慢往里面续着纸糊的元宝。刻薄归刻薄,祝缨与冷侯相处得还算不错,这其中有她的忍让,也有冷侯的配合。她是初历战阵的新手,无论是郑侯还是冷侯,他们才是主导者。 一同经历过生死压力的人,心情上总是会互相更加亲近一些。 小冷将军也蹲了过来,拿着个元宝也往火盆里化,一边烧一边说:“伯父走了,这一辈子呀……说是高寿、说是哀荣,我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祝缨道:“都这样。” 两人都没哭,小冷将军望着火盆说:“接下来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听说,西番那儿总不老实,打又没有大打,很是磨人。我倒想去看看,您看怎么样?” 祝缨道:“倒也可行,只是到了那边儿得自己拿主意啦。” 小冷将军道:“以现在的兵力,我倒还能应付得来。只是不知道京中能不能照应。出门在外,您是知道的,最怕后院起火。咱们家这位,笨是不笨,只是干不了操心的事儿。” 祝缨道:“你要走之前,先拜见一下郑相公。再者,他那位表弟熟谙边情,从郑相公这里求一封书信,你去了更方便。京城里一应粮草辎重,则尽我所能,即使有不协之处,我也会如实告知你。” 小冷将军下了决心:“多谢!” 他把手里几个元宝一股脑儿地塞到火盆里,腾起一缕黑烟,接着,火苗一蹿! “你们两个干嘛呢?”一个声音从二人头顶沉了下来。 两人抬头一看,陈萌回来了。祝缨拍拍手上的浮灰站了起来:“烧点儿下去。” 陈萌也蹲了下来,往火盆里扔了一只纸元宝,他的身后,两个杂役又担了一筐过来,三个无聊的家伙围着火盆烧元宝,好些人都看到了,又都不敢上前。当中一个火盆,外一圈三个人,再外一圈是一片空地,最外面才是来往的其他人。 冷侯在军中的一些旧部也都来了,他们凑不到这个火盆前,也便都蹲在祝缨与小冷将军身后。 直到皇帝从里面出来,一眼就看到地上蹲着一堆人。 有人小声提醒了他们,三人拍手、拂衣站了起来,皇帝脸上的感伤之色还没褪下去,低头看了看风卷的满地的纸灰,叹了口气:“回宫吧。” …………—— 冷家接着办丧事,朝廷上的事却是不能耽误的。 冷侯身份地位摆在那里,皇帝要辍朝,但是仍然要处理政事。顶在眼前的就是冷云等人丁忧,得把空缺给填上。 第一当然就是冷云的位子,皇帝看了一眼丞相们,说:“冷云丁忧,调施季行为鸿胪寺卿。” 陈萌马上表示了同意,他是绝不想让沈瑛在某一个地方担任正职的。郑熹、冼敬等人也没有异议,施季行资历够了,出身也足够,能力也是有的。 窦朋问道:“那大理寺呢?如今就只有一个少卿了,恐怕不合适。”大理寺的少卿林赞,不是个吃苦干活的人。 皇帝一时失语,他手上没有合适的人。郑熹心头一动,举荐了裴清之子裴谈:“裴清以前就是大理寺少卿,裴谈官声也不错。” 皇帝问了裴清的事,郑熹如实说了,又说他曾任京兆少尹。皇帝道:“想起来了,我当时年幼,但是听说他很不错,有王相公几分神韵。” 裴谈的任命于是定下来了。 皇帝想起来今天在冷府忙前忙后的沈瑛,问道:“工部是不是还缺一个侍郎?” 陈萌道:“是,侍郎夏某病亡。” 皇帝道:“沈瑛在鸿胪寺多年,尽职尽责,待冷侯事毕,调他任工部吧。” “是。” 窦朋道:“那鸿胪寺就又缺一个少卿了?” 陈萌责无旁贷,推荐了一位姓吴的老乡,此人在外任上许多年了,今年好有六十岁了,托了他想进京来熬最后的资历。 职位的调动、填补是一个顶一个,要调不少人,皇帝又说:“其余着吏部拟出名单报上来。” 他们又议了一会儿朝上的其他事,皇帝叮嘱:“让施季行快些接管鸿胪寺!外番使臣要到了。” 下一个新年就是他作为皇帝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正旦,皇帝是希望能够办好的。外番使节在其中充当了不小的戏份,施季行比较能干,皇帝希望到时候场面能够好看一些。 丞相们答应了。 接着,窦朋又汇报了一下各地报的灾害,以及轻微的“盗匪”。这几年无论是灾害还是盗匪,频率都比之前高了不少,朝廷也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应对办法,应付起来不算太难。只是这消息听得让人闹心。 皇帝耐着性子问:“怎么天灾人祸都变多了呢?” 丞相们先是请罪,说责任在自己,然后由窦朋向皇帝解释:“两件其实是一件,有灾情,百姓失业,聚为盗匪。还是要安抚百姓。” 皇帝对窦朋道:“又是天时……不过,也须防着人祸才好。各地刺史将要进京,今年,我要亲自考较他们!” 丞相们互相使了眼色,都低下头来:“是。” 冼敬颇为欣慰:陛下越来越有明君的样子了! ………… 皇帝离明君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比起他的父亲,确实要有作为。 趁着不用上朝,大家都比较松懈,他换了身便服,带上郝大方悄悄地出了了宫,往施府而去。 京城也有好久没有皇帝这样微服出行了,禁军吓了一跳!守门的校尉两条腿蹬得像车轮,嗖到了温岳的面前:“将军!陛下要微服出宫!” 温岳一惊:“什么?他要去哪里?!!!” 他的脑子里很自然地想起了一件事:传说,这位陛下还是太子的时候,竟然带着一个宫人出宫,到了这个宫人家里去了! 九五之尊固然神圣,但是年轻的皇帝在温岳的眼里,是一个不太知道轻重的形象! 他也急了,一手抱着自己的头盔,一手提着佩剑,狂奔出门:“陛下现在在哪个门?” 等到跑到了宫门口,才看到皇帝一身锦衣,宛然一个清贵公子,身边也没有什么涂脂抹粉的宫人。温岳这才松了一口气,上前道:“臣……” 他将手中的剑与头盔塞到身后人手里,重新行礼:“臣……” 皇帝打断了他:“你来了?不是什么大事,我去施家。” 温岳马上说:“臣护送陛下过去。” 皇帝笑笑:“就在京城之中,不用这许多人,劳师动众的,太后又要念叨啦。你在宫里,有人问起,就说我去北苑了。” “是。” 施府离宫廷不远,皇帝很快就到了施府门口。施府门上的人不认识他,但是郝大方露了痕迹——他一看就是个宦官。 很快,施鲲便亲自出迎。 皇帝抢上前扶住了施鲲:“从冷家出来,一时感慨,来探望一下老相公,老臣渐次凋零啦。” 施鲲道:“我们这些人,活得也够久的啦。” 两人一边走,施鲲一边迎皇帝到了正堂,请他坐下,自己在下手作陪。两人先说些感慨,细数了一下当年的老臣,陈峦是太子没怎么接触过的,但是王云鹤等人则不然。算起来,君臣二人送走了不少老相识。 施鲲感慨道:“臣不知何时去见他们,总觉那一天不远了。” 皇帝忙说:“老相公何出此言?我还有许多事要请教老相公呢,没有你,朝野都不安心。” “陛下过誉啦,臣也没有那么重要。” 皇帝道:“是真心话,只说这政事堂,就够头疼的了。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还想请教老相公,眼下情势是好是坏?朝中纷乱,我又该如何应对?冼、郑二人单看似都是栋梁,放到一起就容易生出事端来,这恐怕于朝廷不利吧?” 施鲲微微一笑,道:“不就是争闹吗?只要他们不祸害到了天下百姓,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话与祝缨说的有点相合了,皇帝道:“那他们相争……” 施鲲道:“人岂有想得完全一样的?陛下不以二人为奸佞,就要容忍他们,用好他们。二人各有所长,用他们的长处就是了。陛下不要朝令夕改,请以江山社稷为重。” 这话他好像也听过。 皇帝又点头,看来大面儿上自己的理解也没有错。他接着就是向施鲲请教一些比较具体的事情了,比如:“老相公看,如今哪些人可堪造就呢?” 施鲲笑道:“世间多能臣,只要陛下留意,就能看出来的。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岂用他人多言哉?” 君臣二人聊了很久,皇帝才起身离开。他前脚刚走,施季行后脚就回到了家中,他脸上带一点笑意。直接升到鸿胪寺卿,算是超擢。施季行心中有数,这应该是父亲劝退了李丞相的回报之一。 他回家向施鲲汇报了此事,施鲲道:“知道啦。唔,鸿胪寺……” 施季行笑道:“我抽空去祝府拜会一下老上司。” 施鲲也笑道:“知道就好。” ………… 施季行升职的消息传出来,许多人都很开心,亲朋也有亲自到贺的,也有派人送了礼物过去的。鸿胪寺也很高兴——终于又盼到了一个靠谱的上司了。 之前的冷云、沈瑛都是什么英雄人物! 只有沈瑛心中不是滋味,他在这个位子上好久了,一直不得升迁。连后来者如祝缨,都升做尚书去了,他还是个少卿!施季行做少卿比他还晚,如今混成他的上司了。这……有个丞相父亲就是好啊! 他低头看了看才拿到手的祭文,这是学士写给冷侯的。冷侯死后,极尽哀荣,不但场面大,亦得袝葬。本以为冷云丁忧,自己能够代掌鸿胪,证明自己的能力的,如今…… 可是眼前的差使他还得办好,冷云的脾气他是知道的,若有疏忽,冷云绝不会比其他人更好说话。 沈瑛如鲠在喉,借口忙冷侯的事,总不在鸿胪寺里,免得看着施季行心烦。直忙到冷侯入葬,他才蔫头耷脑地回到了鸿胪寺。 施季行已经与祝缨见过面了,祝缨在鸿胪寺经营数年,施季行在鸿胪寺养出自己的心腹之前,祝缨留下的都可算是他最可靠的人了。沈瑛出不出现,施季行倒是无所谓。沈瑛的履历他知道,且也知道沈瑛将迁到工部做侍郎去,也就不去在沈瑛身上立规矩了。 看到沈瑛回来,他还很和气地说:“勤劳王事,必有后福。” 沈瑛苦笑一声,勉强道:“大人过奖了,尽本份罢了。” 施季行也不向他直接透露消息,仍是夸奖他是会有好结果的。虽然看出来陈萌对沈瑛不怎么亲近,但是这个好消息还是让陈萌告诉沈瑛为好。 施季行想得很好,哪知陈萌没有提前通知沈瑛,沈瑛是被一个突然的好消息砸到头上的! 他接到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呆在了当场,空张着口,声音都变调了。 施季行忙为他遮掩住了,又提醒沈瑛要写奏本等等。 沈瑛突然之间回过神来:“是是是。谢陛下,呃,哦,多谢提醒。我这就,哎哟,这个……” 他语无伦次,实在是高兴坏了。施季行看在眼里也不点破,又命人帮着他办交割。心中有点疑虑:陈相公的舅舅竟是这个样子!他弄来的吴某,可别也是个轻浮之人才好! 施季行很看不上沈瑛这个样子,却装得很客气,握着他的手臂将他带出。 沈瑛在鸿胪寺里忙了一天,晚上回家仍然兴奋着。沈夫人与他说话,他也答非所问,沈夫人推了他一把,问道:“你怎么了?丢了魂儿似的!” 沈瑛笑道:“我如今是工部侍郎啦!” “哎哟!”沈夫人也高兴了,“我就说,阿归好了,咱们也能沾光!焉知不是看在她们母子的面上?” 沈瑛的笑容敛了一敛,严肃地说:“胡说!朝廷大事,怎么会是因为后宫妇人呢?我兢兢业业几十年,论资历论辛劳早够啦!岂是因为裙带?!!!” 沈夫人嗔道:“知道啦,你与我吼什么?哼!难道阿归真没有一点儿助力么?” 两人又拌了一回嘴,年轻的时候,她是只会向丈夫哭的,到老反而敢与丈夫辩论了。 沈瑛弄了个不太开心,终于开始冷了。 此后,他先与鸿胪寺办交割,再去工部赴任,前后忙了小半月,才稳稳坐在了工部,时间也早进入了冬天。 侍郎的待遇比少卿要高一些,朝廷发的比以前多了。但是鸿胪寺可比工部更富,自己补贴的反而比之前少了,一来一去,沈瑛的收入反而少了。沈夫人又埋怨:“怎么官儿升了,俸禄倒少了?你是不是拿出去干了别的了?” 沈瑛见她有怀疑自己的意思,也是生气:“岂有妻子拷问丈夫的道理?” “我还不是为了家里?” 沈夫人是预备给娘家送份厚礼,往宫中侄女那里也多送些钱的。严家没什么家底,严归一个宝林,俸禄也不多,皇帝有赏赐也没到随她取用的地步。沈夫人希望严归在宫中不那么寒酸,想给她补贴一点,毕竟是脸面。 在沈夫人看来,侄女儿是聪明的、前途无量的,现在照顾侄女无论为了什么都是很合适的。 哪知丈夫往家里拿的钱还少了,不免一愁。她至今仍然认为,丈夫这升官,与侄女得宠有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嘀嘀咕咕的,用不肯住口,沈瑛又生一回气。此后为了这件事沈夫人唠叨个不停,沈瑛升了官反而不高兴,直气到了正旦。沈夫人也有了机会,陪同严归的亲娘一同去宫中看望一回严归,送了些钱给她。 正旦,后宫也都得到了些赏赐,位份却都没有升。沈夫人别的先不管,只管看着严归生的孩子笑:“哎哟,真好!可算苦尽甘来了!” ……—— 前朝也是一片其乐融融。 皇帝比先帝像样些,虽然手段还显稚嫩,但做事还算有章法,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宽。 施季行的心情尤其的好,新来的吴少卿竟然还算能干。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做事却不像沈瑛那样慢半拍,该进不进、该退不退的,吴少卿比较果断。正旦朝贺的任务,做得比较好。 祝缨在人群中,心情也不错。今年,梧州各家也派了人过来,郎锟铻的儿子郎睿终于到了一个可以比较放心让他出远差而不太担心病累死的年纪了,虽然个头也不高,但也有了小少年的模样。 与苏飞虎的小儿子以及路果的女儿、喜金的儿子一同到了京城,他们都是代表各自的父亲长辈。他们没住到四夷馆,而是住在了祝府——这段时间府里特别的热闹。 这里面最让祝缨高兴的是路果的女儿,苏喆私下问了,这个由苏鸣鸾给起了个“路丹青”的名字的姑娘今年十六岁,比苏喆年纪还小一些,是苏鸣鸾向路果建议派过来的。 远离梧州,祝缨最担心的就是与梧州人疏远了,自己的别业还好,各家、尤其是苏喆林风之外的另外三家,实在是离得太远了。 她这次借着新帝登基的由头,写信回去让各家派人过来,同时言明希望来人能够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果然派了人过来,尤其是郎睿,郎锟铻舍得让他来,祝缨更加放心。 先在自己府里住一段时间,熟悉一下京城、朝廷,再给他们安排。 祝缨已有了规划。 新年期间,她就带着几个人四处走动,无论是郑府还是陈府,又或者是施鲲府上,都去混个脸熟。 出了正月,她也不着急,从会馆中的挑出两个书生给他们先温习功课。 她自己则埋头案牍之间,自任户部以来,她就不断派人到地方上去摸排情况,如今已经汇总了三分之二了。估摸着到今年年底,就能把全国的情况摸个差不多了。到那时,就能据此制定计划,协调全国土地、人口。 明年王叔亮也差不多出孝了,能提醒皇帝把他给召回来一起干活了。 祝缨想得挺好,忙了一个早上,起身活动筋骨的时候,却见一个眼熟的人影跑了过来——范生。 范生脚下有些踉跄,见了祝缨,有些迫切地说:“大人,刚才,施大人接着他家里的消息……施老相公,殁了。” 朝中值得忌惮的老臣,彻底没了。 第413章 从容 范生心中忐忑,祝缨不说话他也不敢催,室内一片寂静,能听得清自己心如擂鼓。 祝缨微微惆怅了一下,旋即又有了一点不安,静了片刻,才说:“知道了。鸿胪寺情况如何?你过来是施鸿胪让你来的吗?” 范生忙说:“不、不是,晚生觉得,应该早些将此事报给您知道。” 祝缨看了他一眼,范生越发的局促了起来。他之前犯了个错,错估了形势,数年间便再没有得到提携。眼见同乡同学或于此处、或于彼处都有了进益,只有自己仍是原样,心中颇为懊悔。痛定思痛,终于让他把握住了这次机会。 又不安,怕祝缨嫌他自作主张。答了一句之后,他又没词儿了。只觉得说什么都好像要犯错一般。 祝缨点了点头,道:“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速回鸿胪寺。施鸿胪家中有事,他一旦离开,鸿胪寺千头万绪都落到吴少卿手里,你们会忙起来的,不要让他找不到你。吴少卿有什么吩咐,你且照做就是。” “是。那……晚生现在回去了?不用再做别的了吗?” 祝缨看过去,范生将头埋得更低,不敢与她对视。 祝缨道:“回去吧,有什么事,我会知会你的。” 范生心头一块大石落地,大声道:“是!”疾步退了三步,转身跑掉了。 祝缨起身,踱到了门口。户部的正堂建在一处高台之上,极目远望,风景似乎与之前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祝缨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至此,朝廷的面貌与十年前是完全不同的了! 天下,会走向何处呢? 从此,无论是皇帝又或者是朝中的大臣们,都少了一个极有经验的、可以借重其智慧的长者,所有的事都需要自己来做了。 祝缨有些不安,经验这东西,是靠时间和代价堆起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朝廷的代价是什么呢? 她一提衣摆,迈步跨出门槛,径往政事堂走去,仿佛那里能够让她安心一点似的。 一路上也偶遇几个人,看他们的样子好像还不知道施鲲去世的消息,都显得比较镇定闲适。 祝缨离政事堂还有一箭之地,察觉到那里有些嘈杂。 及至走近,就听到有小吏小声说话:“怎么施相公也殁了呢?” “施相公春秋已高,也算高寿。” “不是说这个,你想,冷侯才走了多久呀?近来是不是有什么冲撞?怎么老大人们都走了?” “嘘……嘘……别胡说!他们都多大年纪了?难道还能长生不老?” “话虽如此……” 他们看到了祝缨,忙住了口上前问好。祝缨也对他们点点头,问道:“怎么了?” 有点慌张的小吏道:“施相公,殁了。” 祝缨道:“是这样么……” 话说到一半,施季行从里面出来了,祝缨与他打了个照面,只见施季行满面泪痕,与之前冷云又是不一样的哭法。 祝缨道:“你……” 施季行一开口,眼泪又滚了下来,哽咽着说:“子璋,家父……去了。” 祝缨后撤了半步,又打量了一下他,施季行道:“是真的,我……我已面圣,才、才向相公们交代了些事……这……我……我心里有些乱,就先回去了。见谅。” 祝缨做了个请的手势,脚步也沉了沉,她突然不想去政事堂了,又折回了户部,在堂里坐着发呆。 施鲲的存在感一向不强,他从做丞相起就不想多事,无论是陈峦还是王云鹤都比他出彩得多,更不要提那位极有特色的天下文宗。他仿佛就是政事堂的一根柱子,一直默默地立在那里,突然有一天,柱子消失了…… 一个人是不是重要,不只在于有他会怎么样,更在于如果没有他会怎么样、会有多大的麻烦。 施鲲就是这样一个“没他不行”的人。 祝缨细细品着这事,政事堂却又派了人来请她过去。 ………… 祝缨又到了政事堂,此时,窦朋、郑熹、陈萌、冼敬四个都在,从她进门起,四双眼睛就看着她。 祝缨在离他们五步远的地方站住了:“您几位这是?” 窦朋仿佛被惊醒似的,道:“坐。” 在祝缨到来之前他们已经争执过一回了,为的是施鲲的身后事。死后哀荣肯定是有的,从皇帝到政事堂,对他的印象都不错,几乎是比着当年王云鹤来办这件事。难处在施鲲的儿孙丁忧之后,空缺要怎么补。 到得此时,就能很直白地看出来施鲲的势力了。鸿胪寺卿出缺了、京兆尹也出缺了,此外施家还有两个刺史、一个侍郎、七个绯衣、青绿十数人,一齐丁忧。 五品以下还好办,鸿胪寺、京兆尹这两处不宜一直空着。鸿胪寺现在还剩一个少卿,还是个新手,至少得给再配个少卿。京兆尹就更为重要了。 政事堂几个人心知肚里,如果是一前,比如陈、王在世的时候,又或者还有施鲲主政,朝廷比较稳,京兆尹缺个几年、由少尹暂代,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他们自己心里知道,朝上在争斗,京兆就得有个能干的人镇一镇。 之前的施京兆家学渊源,施鲲又在世,压得住。接替的人,要么出身得与之相仿,要么能力就必须出众。 四人丞相心中把人选转了一圈,陈萌抢先说:“我看祝子璋可以!” 冼敬道:“那户部呢?恐怕也离不得他。今时不同往日,户部……” 窦朋点了点头:“户部也要一个能干的人。” 陈萌自觉应该推祝缨一把,便说:“难道朝廷没人了吗?我不信,没有他,户部就转不动了。” 郑熹道:“转也是转得动的,只是没有他在的时候这样好。” 祝缨很好,如果没有这样好就更好了,不会让人觉得一旦把她调走,这个地方落在后来者手里就要变差一些。她自己倒好,去哪儿都行。 陈萌道:“那也不能把他一辈子就扣在户部吧?这是什么道理?” 窦朋拍板:“把他请过来,聊一聊吧。” 祝缨这才坐到四位丞相的面前,一对四,她的内心出奇地平静。陈萌对她悄悄使眼色,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安慰。冼敬则神色颇为复杂,窦朋在评估。郑熹开口道:“施相公,殁了。” 祝缨道:“我刚刚听说了,这……与户部的干系不大吧?” 郑熹道:“与户部的干系不大,与你倒有些有关系。” “我?” 郑熹道:“如果让你掌京兆,你意下如何?” 祝缨微微吃惊:“我?” 郑熹点了点头。 祝缨微微皱眉,似在思索。 四人也不催促,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陈萌看来,对京兆对祝缨个人有利,不能因为人家管户部管得好,就让人老死在户部。祝缨在推他进政事堂这件事上出力极大,陈萌也想引祝缨入政事堂。 以祝缨与陈萌的年轻差,祝缨在京兆任上再混个几年,就能摸着政事堂的门了。到时候陈萌再引荐一下,两人在政事堂里打个配合,到陈萌自己休致的时候,祝缨还正当年,他也能安心休致,托付朝政和儿孙。 互惠互利,通家之好。 陈萌又看了一眼郑熹,心道:三郎碍于出身才受你辖制,你总不能辖制他一辈子!你不厚道! 他自认厚道人,就极力要推祝缨往前走。再说了,等进了政事堂,丞相也可以兼管一下户部嘛!不过几年的时间,有什么等不得的? 郑熹有些犹豫,京兆尹,祝缨当然能干好,但是户部……他手上没有能够争这一职位的人。一旦脱出去,好些事儿办起来就不方便了。六部之中,吏部第一,在陈萌手里,户部第二,祝缨管着也就约等于在他手里,现在户部脱手,郑熹左右为难。 窦朋则是觉得京兆也重要,户部的事儿他与冼敬都知道些,离了人不至于出乱子。可是京兆,那是真的难管。 冼敬的心情更为复杂,京兆府呵!一有京兆,他就会不自觉地拿来与他故去的恩师做比较,比来比去,来一个他在心里骂一个,从之前的巫京兆直到郑熹、陈萌,施京兆他也嫌不够好。 但是一提祝缨,他第一反应是——祝缨能做好这个京兆。 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他们都在等着祝缨的答复。 祝缨已经想明白了,做京兆,对她个人而言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京兆尹比户部尚书轻松,权更重、位更高,整个皇室、整个朝廷都在她的地盘上了。 京兆尹好不好当,得看是什么人当。 她与四人逐一对视,最后收回了目光,说:“接手户部,非常难。随便干干,一味催促下面缴税纳征是容易的,想干好是不容易的。这几年又有些水旱灾害,有的地方已经连续三年干旱了。换一个不太细致的人,一个疏忽,百姓就是妻离子散。” 二十年前她到福禄县的时候,就有“逋租”了,那时候的情况比现在还要好一些呢。 陈萌有点着急地说:“你这是,舍不得户部?” 祝缨道:“几位相公没有一个是想朝廷、国家不好的,但是承平日久、积弊良多,对一个病人,不同的医者有不同的方子,这也是朝中许多争执的源头。我没想那么多,我做事从来不管这个道理、那个旧例的,我只管看这件事。 以户部而言,万事依据就是钱粮、土地、人口。这也是萧何之所以贵重的原因。然而中枢与地方之间总有些隔阂,不靠地方不行、完全放手又易受蒙蔽。 自从接手户部,我就暗中派人到各地去,实地看看。这件事现在还没做完。本打算做完之后,再报给政事堂,请几位相公协商,看看接下来要怎么下药开方子的。 我要离开了,恐怕这件事就要半途而废了。 我不挑活,但是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至少让我把这一件事做完。等我把各地的土地、人口弄明白了,报上来。接下来如何安排我,都行。我不挑。” 全国数据拿到手了,事情就成了一半了。对信息的掌握,就是“掌控”本身。萧何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推崇、举例,就是因为这个。有了依据,就有了掌控,刘邦争天下的时候,就有了资本。 抑兼并这事儿也是这样的,把数据拿到手,无论是郑熹还是冼敬,做事都会顺利一些。一些看法,也会随之产生一点改变。总之,会更务实。 四个丞相能力有不同,却都明白这个道理,四道吸气声响了起来。 陈萌忍不住站了起来,跺脚道:“你!害!” 郑熹低头想了一下,道:“也罢,你先做这一件。” 冼敬一直默不作声。 窦朋满眼赞许地点头,道:“很好!你还要多久?” “最早也要到年底。” 窦朋有些为难,京兆尹空上一年?还是那句话,对现在的朝廷而言,有点不太好。 郑熹道:“京兆府也不急在这一两日,你且管好户部。” “是。” 祝缨微笑起身,向四人一礼,从容离去。 窦朋感慨道:“他倒是始终如一啊!” 陈萌没好气地道:“那京兆府怎么办?” 郑熹微笑道:“这里不是有一个现成的么?姚臻。” “他?!!!”冼敬说。 郑熹道:“他是忠于陛下的。陛下至少不会觉得这个人选离谱。” 窦朋道:“那就这样吧。” 时候也不早了,他们商议完了,也没有马上就向皇帝奏明——还得去施府吊唁呢。如果能探听一下施鲲有无遗书、内容是什么,就更好了。 皇帝得给施鲲辍朝,他们如果着急,就在这期间向皇帝提出建议,如果不着急,等施鲲入葬了再提也行。 ……—— 从政事堂出来,祝缨脚步轻松。 此时,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了施鲲去世的消息,大小官吏心不在焉。祝缨回到户部,见此情况索性放了半天假:“赵苏,你留守。” 赵苏对施鲲没什么感情,他只要看着自己义父好好的就十分踏实,答应一声,安安稳稳坐着办公。 其他人顿时做鸟兽散,祝缨自己也出宫回府,换身衣服,去施府吊唁去了。 这一天皇帝没去,他预定是第二天去。祝缨得到消息,知道第二天还得陪着皇帝再去一次施府,便早早从施府离开。 才回到自己家,却见卓珏正在门房打转,仿佛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看到祝缨回严,卓珏急急迎了上来:“大人!” 祝缨边往里走边问:“怎么了?” 卓珏道:“出、出事了……他、他们要把罪都推到蔡义真身上。” “蔡义真?” “是,是前年来拜见过您的,后授了江安司马,不合与同僚有了些龃龉,被同僚所害,将江安的一应违法循私之事都推到他身上。他家娘子只得派人到京城来求助……” 蔡义真也是个南方出身的人。 祝缨皱眉道:“人呢?” “我把她安顿在会馆里。” 第414章 调整 祝缨做了个手势,卓珏脸上还有一点焦虑,仍然闭了嘴,跟着祝缨去了厅里。 祝缨没有去换衣服,就在厅里问起了详情:“来的什么人、带回了什么消息,又有什么证据?” 祝文接过了她的帽子捧着,将卓珏上下打量了一下,抬眼看到苏喆等人也回来了。她将帽子拿到

相关推荐: 蝴蝶解碼-校園H   猛兽博物馆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我的风骚情人   镇妖博物馆   乡村桃运小神医   白日烟波   交流_御书屋   旺夫   恶蛟的新娘(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