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养的厨娘没法比,在南府就算不错的了。 另一个厨娘也不是外人,是前面府衙食堂灶上大厨的女儿。用花姐的话说就是,知根知底。且苏喆的女仆也是个比较能干的姑娘,苏喆上回吃鱼觉得好吃,她照着样儿借了灶就烧了一条差不多味道的,偶尔也能借来帮忙。 祝宅的伙食问题终于解决了,杜大姐也松了一口气。 至于丫环,花姐想自己就跟杜大姐做个伴儿,张仙姑那儿得需要一个健壮的女仆。最后只要再雇一个干粗活比如烧火的女仆就行了。这两个也比较好找,前者是顾同早就计划好了的,他之前就觉得祝家应该多一些仆人的,千挑万选了几个,花姐和张仙姑一个也没要,反而要他帮忙寻个可靠的寡妇。 花姐以为,自己也是寡妇,如果不是有祝家,自己前途未卜,既然要雇人就偏向这等处境更加艰难的人。无子的寡妇,最是难熬。最后是个南府靠着会馆外面一个每天出摊儿卖浆的寡妇中选。 有了这一个例子,连烧火的,花姐也买了个寡妇。本来说是要雇的,结果看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正在被夫家卖掉的寡妇。花姐只好出钱将人买了回来。 祝缨道:“行,给她们把屋子收拾出来呗。杜大姐搬来与你住,她们就先住那边偏院里吧。离厨房也近,也能看着火。”先住得远一点,她也好观察观察人品等等是否可靠。 “好。” 此后两天,四个女仆陆续到了府衙后院,屈指算来四个人里居然有三个寡妇。 最先来的是食堂大厨的女儿巧儿,大厨亲自扛着行李给送过来。她是花姐以每月两百钱的工钱雇来的大工,自带着铺盖,十七岁,干净整洁。她是想过来干两年,给自己多攒点儿嫁妆的。祝缨看她长得不太像大厨,那厨子肥头大耳的,这姑娘虽然也面色红润,但没那么胖。 然后是那位新赎回来的林寡妇,赌棍丈夫已死,她也是个寡妇。三十来岁年纪,脸上已有了些皱纹。手有些粗糙,指甲修剪得很整齐,衣服鞋袜都很干净。一个小而旧的铺盖卷。 祝缨让她们先试试手艺,林寡妇更擅长一些本地菜色,巧儿除了本地菜色还会一些外地菜。府衙的官员不定是哪儿来的,厨子就得顺着主人的口味来改变,巧儿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部分。 无论荤素,味道都不错。 烧火的赵寡妇沉默寡言,黄、瘦、矮,这样的寡妇就很惨,牙尖嘴利的尚且不能阻止别人欺负,不说话的就更难了。她没有铺盖卷儿,只有一个破烂的包袱。 最后一个是顾同推荐的蒋寡妇,二十来岁,个头在南府算高的,人利落、干活利落,嘴皮子也利落。倒有副薄铺盖。 祝缨一看,先给她们将铺盖给配齐了。这四个女仆还分三种,厨娘两百文,算高薪,给四季衣服。赵氏是卖身契,管四季衣裳,每月随便给点钱就行,花姐先给她定了五十文。她的情况与杜大姐当时有些相似,如果不托官人庇佑,极易被夫家、娘家再给嫁了。 蒋寡妇现在是雇工,每月一百文,再四季各一套衣裳,包吃住。 现在分工就很明确了,厨娘得管这一大家子十来口人的吃喝,同时要把厨房等处打扫干净。赵氏除了烧火,也还兼着扫院子。杜大姐轻省些,陪伴花姐,打扫一下祝缨的屋子和自己的屋子。杜大姐的工钱每月涨到三百钱,比起她当初到祝家时一年才五百钱,手头顿觉宽裕。 蒋寡妇管张仙姑那儿的打扫以及洗全家衣服。 苏喆自带仆人,前院的活计及重体力的活有男仆。 晚上吃饭的时候,顾同长出了一口气:“老师这儿终于像点样子了!以前哪像个五品官呢?说出去人都不信!” 大家都笑了起来。 顾同还是觉得女仆少了,苏喆一拖三,张仙姑、花姐就不金贵了吗?贴身侍女竟然没有的!不是说杜大姐不好,老家人,可信,没有伶俐丫头终究是个遗憾。 祝缨道:“这样就很好了。” ……—— 家里也安排好了,祝缨便邀花姐同去府学。 府学现在还有几个空额,祝缨现在不急着填满,她已将各县名额分配给定了下来,提下来的几个月,她打算再通过几次月考再筛掉几个人,方便凑够一次四县学生的选拔。府学四十人,只有荆五一个是走后门进的? 她是不信的。 不过这一次她是去医学博士那里。 医学博士带着十个学生,当然是男学生。祝缨带着花姐过来,医学博士还小有惊讶:带个女人进学校干嘛? 等看清了花姐,他想起来了,这位是知府大人的姐姐,在娘家寡居,常在外施医赠药。为人不错,待人也和善,医学博士有时候也带着学生到外面义诊。干这一行的,想要医术高,除了天赋就是经验,得练。 彼此打了个照面,祝缨道:“博士不必多礼,今天是有事相托。” 博士忙道:“不敢。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祝缨道:“是为家姐的事而来,有些个病症,想与博士探讨,再来有些书籍上的困惑之处,还请解惑。你们聊。” 说完她就在一边坐着了,看花姐跟博士探讨。她与花姐同居日久,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医术,但都没有特意钻研过,也没给人瞧过病,所以不插言。 花姐客气地向博士请教,反而博士有点紧张,学生们则在旁边围观。 祝缨听花姐问博士某症状,博士道:“因不洁。” 花姐道:“然而这是产后才有的症状呀!” 二人鸡同鸭讲好久,祝缨已听出来花姐有点生气了,她说:“可是病人疼。” “这就没有不疼的。” 祝缨扶额,道:“好啦,一时半会儿是吵不完了的,今天就先到这儿吧,你们俩再争辩下去,那边儿就要来人围观啦。博士,打扰了,大姐,咱们回家缓缓再来?” 花姐脸上一红,博士也有点惶恐又有点小生气地拱手道:“是学生学艺不精了。” 祝缨道:“孩子话,学艺不精还教学生呢?你还义诊吗?” “是。” “那很好啊,本地什么样的病症最多?”祝缨又与博士闲扯了一阵儿,才同花姐离开。 花姐道:“分明不是他说的那样!我以为是我学艺不精,想为病人减轻痛苦才请教他。他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儿……这……明明疼的!” “那就是疼的,你就照着自己的经验来。” “我?这可是人!一个治不好,人命关天的,怎么能随便呢?或者有别的病因?” 祝缨道:“我还道你这几天愁什么事呢,原来是为这个!他身上又没长女人的零件儿。病人长了、你也长了,他不会比你们更懂的。更高明的男郎中,也体验不到妇科病。” “真的可以吗?” 祝缨戳戳自己的肋下:“小时候吃不上饭,娘说,睡着了就不饿了,赶着我睡觉去。可是饿就是饿,打晕了还能饿醒。信你自己的感觉,信你自己看到的、做到的。饿就是饿、疼就是疼。” 花姐与她对望一眼,目光坚定了起来:“好。” 第212章 功德 “妙啊!”窦大理览卷轻轻地赞叹一声。 各地判完了需要复核的案子都要上报到大理寺,地方上普通人判到流刑正在这个范围之内,祝缨便将赌博案等一并报到了大理寺,等着批复,批准了就接着流放。这类公文的速度比较一般,到了窦大理手上的时候,连同庄家带赌棍们都在南府打完了一百大板了。 一个简单的流刑的复核不需要大理寺卿来做决断,只要下面的人复核一下,最后将一批案子汇总给大理寺卿汇报一下即可。然而即便经过窦大理的“理顿”,大理寺大量的中下层人士仍然惦记着祝缨在时的美好时光,一见是她断的案子先细细读了一遍,都觉得很好,便将这一份特意放到了显眼的地方给窦大理看去。 窦大理看赌博案并不很在意,扫了一眼要放下的时候看到了后半段,便有此议。忽然想起来“祝缨”这个名字是还挺耳熟了,叫住了正在倒茶的老黄:“我记得这位祝知府以前是在大理寺的,是不是原来那个人?” 老黄耳朵一跳,道:“大人要说的是南府的知府,那就是了,是由福禄县的县令升上来的。前番到过京城,是以小人还记得。” 窦大理点点头:“果然是他!是个能人啊!”要是大理寺还能再出一个这样的人就好了。 他一面感慨,一面将这份卷宗批了转交给刑部终审,自己心里十分的满意。 老黄躬着身子,倒退着出去了,心想:也不知道小祝大人现在怎么样了。 ……—— 祝缨在那儿榨甘蔗呢。 苏鸣鸾所请的奏本朝廷没有不同意的理由,很快就批了下来。皇帝和政事堂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虽然恨不得一切都听朝廷的、如臂使指,政事堂里的两位却保持了理智。祝缨能看出来的,他们也有所觉,朝廷无法实现对阿苏县的直接有效的统治。如此一来,苏鸣鸾愿意让她的属官领受朝廷的任命,这就是一种进步了。 批复的公文到达南府,还是由祝缨转给苏鸣鸾。王云鹤还承皇帝的意思,给祝缨写了封短信,让她再接再励,好好经营。信的后半段就是王云鹤自己的意思了:好好经营,不可冒进。 祝缨看过了,亲自又去了一趟阿苏县,将任命给了苏鸣鸾。苏鸣鸾依照着山下衙门的建制也重置了自己的属官系统,有副官、有“六部”的官员之类,此外还有一个“守卫”的部分。她自己的护卫则是单列,依旧照山寨的特色,巫师也特别设置了一个部门,而不是像山下的佛道等作为某一个官员的管辖范围的一个小部分。 祝缨带着苏喆回去山寨,亲自颁布了这道公文。山寨上下,凡与苏鸣鸾一致的人都高兴,祝缨也留意到了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比较沮丧的,想来是受到了排挤人。 苏喆再次见到了母亲,心情很好,高兴地跟母亲说说笑笑,说着山下的见闻。比如“阿翁”有时候会蹲到梅花桩上,有时候又往秋千上晃着。再比如那位花姑姑总是很忙,但是她很喜欢。又比如太翁和太婆两位还会跳舞,与寨子里跳的不太一样。 最后叽叽咯咯地笑着说:“阿翁好好玩,傻乎乎的,不会说话,就跟我坐在一块儿。” 苏鸣鸾大为诧异,以为祝缨绝不会是个沉默的人,怎么会跟个小姑娘闲着没事儿就静坐呢? 既然将女儿托付给人家了,看着女儿比在山寨时开朗了不少,她忍着了没问。 祝缨办了这一件大事回到府城,此时山下秋收已毕正在晾晒粮食的时候,而赋税尚未往征收,她正可腾出手来研究一下甘蔗。 她买的是秋甘蔗,次年收获,再放一放,存放的日期已经比较长了,再晚俩月,今年的新甘蔗都能上市了!白买那么早的陈货了。 仗着已经将事务分派了诸人,她也暂时得了闲,便开始研究制糖的事儿。小地方有点红糖,或者说只要有点糖都是好东西,她是见过京城大世面的,知道糖以洁白纯净为上佳,所以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这个。 动手前,她又订了个大大的空白本子,开始记录。以研究宿麦种植的经验来看,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它可以记录下每一个步骤中的问题,让后续可以避开这些错误,又方便分析总结。 订好了本子就是动手了,全套的家什,她先自己动手来了一遍,弄出来的结果让她有点皱眉。好歹是见过更好的东西了,这一套无论是从颜色还是从口感上来说,都不很好。祝缨摸摸鼻子,自己初次动手能有现在的成果还是不错的,比较之前自己吃过见过的,还是差了很多。且还有点黏黏糊糊的。 祝缨蹲在一口大锅边,陷入了沉思。 张仙姑乐得女儿能够休息一阵儿,往年这个时候都是祝缨最忙的时候,现在能够闲下来了瞎捣鼓点儿东西她也高兴。见祝缨蹲着不动了,张仙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道:“这有什么?以前连这样的糖尝都难尝上一口呢!现在闻着都很甜了!我瞧着行。” 祝缨心道:那就卖不上价了! 就这工艺,并不比别处的更好,想要多赚钱就得广种,但那是不可以的!耕地得留给庄稼,首先要保证粮食的产出。此外再种甘蔗,再加工,就有点难。 她对这东西也有一点想法,嚼甘蔗就不如喝柘浆的味更重一点,柘浆又不如糖,反正就是越干的越甜。而据她吃过的感觉来看,越洁白的越甜。反正,从外观上看,她已确定了自己检测的标准:白、干。现在弄出来的这个,两样都还差点儿,还得找工匠来问问,学东西她挺快的,有些经验之类还得问工匠。 她说:“这点儿你们分了吃吧,不爱吃就分给旁人,别白放坏了。”就是这样的糖,她小时候想吃也不容易吃得上,南府的穷人也不少,分就分了吧。 得再买点甘蔗了。 祝缨将一块碎糖放到了碗里,慢慢地看着。张仙姑见女儿这样,又觉得她还不如去处理公务呢。 项安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捏着一封信:“大人,有信。” 张仙姑忙把碗收了:“你去干正事去!” ……—— 祝缨擦擦手,从厨房走了出来,顺手捞过项安手里的信问道:“这时节有人寄信来?” 这是不太对的,如果是京城的谁,是会特别的派人来送信或者是借着公文夹带过来,这些来路都是明确的,项安不至于这样讲,直接报名字就行。而冷云在州城,离府城比较近,也会直接报自己的来路。 等拆开了信一看,才知道这是谁。 祝缨后来返京又再次南下,曾与前丞相陈峦同行过一段时间。在京城的时候陈峦也给了她不少的指点,为她引荐了不少“同乡”以及陈峦的一些故旧。后来祝缨往南府之外设同乡会馆,出了本州之后第一站也是以陈峦之故旧、同乡,以及郑府家的关系为落脚点的。这些人都多少给了她一点帮助,至少没给她的同乡会馆使绊子。 今天这一封信是一位同乡陈知府,陈知府与陈峦同姓却不是同族,但因是同乡,于是外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不过祝缨这样的“乡亲”却知道,她们本地的陈姓还会三支呢,各有各的族谱和叙辈份的排序。 陈知府这些年与祝缨保持着一种偶尔通信的关系,这在大家都背井离乡隔着几百里的距离的情况下就算是亲近了。他也给了祝缨的同乡会馆一定的照顾,祝缨也通过同乡会馆送他些橘子、山货之类,他也会有些回礼。 以前是祝缨要借他的势,这封信是陈知府想请祝缨帮个忙。 陈知府的信里先是夸赞了祝缨之“年少有为”,年少有为的功绩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抚远夷,一个就是劝课农桑。劝课农桑里宿麦又是一个突出的点,陈知府也想试种宿麦,这是来向祝缨取经,请求帮助的。 诚然!祝缨是头一个大张旗鼓说南方可以种宿麦的,她聪明,别人也不太笨。祝缨勉强说是自己首创,别人看着她干了,心思也活络了起来。陈知府就是其中之一,一想自己的地方比南府、比福禄县还要靠北一点,岂不是更容易种宿麦?又通过一点消息渠道知道,户部正在推进这个,祝缨似乎还是因为这个跨过了一道最难跨的坎儿,得到了绯衣。 陈知府也想干!一则有利于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二则于自己之政绩、升迁也有极大的助力,三则既然朝廷、陛下重视,也可讨一下上头的欢心。陈相休致,大家在朝廷最顶尖那一团里没了自己人,还是得努力拍别人的马屁的。 陈知府与陈萌也算熟人,陈萌在更北的地方,所以陈知府如果想要比较多的麦种,不必干等着户部冼敬那里的分派,也不必自掏腰包,更不用等着祝缨这儿“越种越多”分他一点,跟陈萌勾兑一点也是可以的。 唯种植一项,南北地气不同,陈知府也考虑到了,北方的种植经验或许有不适合南方之处,南府在南方,虽然也隔了几百里,到底更近一点。 陈知府便讨要人情来了。想问祝缨要个种植的法子,能有经验丰富的老农就更好了,如果再有个几百石的“南方种出来的”麦种那是最佳。不过陈知府也没有白要祝缨的东西,还好心提醒了祝缨一下,种子也是会退化的,最好注意一下选种。 祝缨捏着信回到了前面书房,将信细细读了一遍。陈知府与她无怨无仇的,她也比较希望能够推广宿麦的,又想到了冼敬,她更加愿意帮陈知府这个忙。不过陈知府的要求,她还得仔细想一下。 她先不急着回信,而是对项安说:“你师姐还好吗?” 项安心里震了一下,道:“师姐,小病了一下。” 祝缨点点头,项安身上有股药味儿,项乐好好的,家里人都好好的,能让项安照顾而染上药味的人在南府屈指可数,除非还有她不知道的人,否则答案就写在项安身上了。 祝缨道:“要是还不见好,可以跟大姐说一声。” 项安道:“是。” 祝缨又研究那个信,无论是选农夫还是麦种,她这儿都能够提供,但是都得精挑细选才行。农夫不能性格张狂,陈知府那儿也要优待这些农夫。她斟酌着措词,写了一封含蓄的信,然后叫来顾同。 顾同彼时正在跟彭司士那儿学着核工程,被叫过来的时候脑子还有点懵,祝缨问他:“家里的地是不是已经稻麦两季了?” 他说:“麦子还没到种的时候呢。” 说完又改了口:“是,都种上了,肥跟得上,收成还是不错的。” 祝缨又问他:“谁是好把式?找两个合适的,我要用。” 顾同道:“有的!有的!是要在府城种吗?” “是府城,不过不是南府。” 祝缨算了一下这笔麦种的数目,觉得问题不大。两个知府私下的勾兑,问题可大可小,稍稍给点麦种应该没有问题。她让顾同回家选两个愿意出趟远差的农夫,再从衙门里挑几个白直,都由丁贵带队,给陈知府送过去。再将自己的种麦心得给陈知府誉抄一份——这个活还是顾同的。 吩咐完毕,下边县里征税的活也进入了尾声,干得快的比如关、莫二人,都提前派人过来知会一声:过两天要带着今年的税赋到府城来了,准备好仓库。 祝缨只好将蔗糖的事儿暂往一边儿放一放,再过问下一这个事儿。此事也关系到府衙接下来一年过得是丰是歉,祁泰、小吴都非常的关心,章司马也早早要了一份府衙与下面各县之间的分配比例表,将这项工作也记在了自己的本本上。 今天的收成不错,府衙所管之粮仓业已准备完毕,南平县因为近,是最选开始向府衙输粮的,颗粒也饱满。莫、关等人也陆续到来,王县令到得最晚,数目还是整齐的。 众人先在府衙碰个头,将今年主要的任务总结了个清楚,这次去州府缴粮是由祝缨名正言顺地带队,四个人都非常的放心!往年她只是个县令的时候就很不好惹了,这次输粮一定是非常顺利的! 他们猜测得很对,祝缨这次输粮也是比较顺利的,缴完了粮,他们没有马上离开,还是去刺史府拜见冷云。 …………—— 天气渐渐没那么炎热了,冷云身上的衣服穿得整齐了不少,见到祝缨说:“来得正好!” 祝缨道:“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要来缴粮兼回些事儿的,可不是正好的时候么?” “我不是说那个!你快来看看这两个活宝吧。” 祝缨奇道:“什么?” 冷云头疼地说:“正是要紧的时候呢,他们两个倒闹起来了!”他指幕僚中的另一位王先生,让王先生代为解说。平素,冷云身边该是薛、董二位不离左右的,没有这个也有那个,今天两个都不在。 王先生也苦着脸,说:“二位先生为着钱粮谁管的事儿争执了起来。钱粮上的事儿本该是董先生管的,他老人家是账目上的行家。刑名上的事儿是薛先生管的,他于捕盗断案也是精通的。近来薛先生连钱粮上也颇上心了,我们想,董先生年高,许是两位先生自有默契。哪知……” 此事祝缨已有觉察,薛先生对宿麦是过于上心了。想必也是因为董先生得了官身而薛先生未得罢了。 祝缨道:“大人没与二人好好开解开解?” 冷云双手一摊:“有什么好开解的?倒是怨起我来了?!不就是那点子事么?你说,怎么办好?” 祝缨道:“这是大人身边的事儿,自然也只有大人才能决断。您拿出主意来才好。”她打定主意不管这个事儿。刑名上的事儿本是薛先生的长项,但是黄十二的案子被董先生赶上了,又因此很幸运地有了官身,这找谁说理去?两人当时就排了那个班不是? 冷云道:“现在不管不行了,粮税征完,别驾送粮上京。接下来就是种宿麦了!他两个要闹起来,那可不成!”虽然钱粮是董先生管的,薛先生要撂了挑子,他也难受。 祝缨双手一摊:“大人身边的人,不该让别人来管。大人何妨亲自与他谈上一谈?” “谈什么?唉,实在不行,只好打发他回京城啦!” “咝——” “是吧?”冷云一脸的生无可恋,“他可真够能闹腾的。” 祝缨愈发不想掺和这事儿了,她说:“那是不得已的办法,能说通还是说一说吧。”董先生是个官身,且都六十多了,薛先生才四十来岁,就按年龄算吧,还是薛先生能干得久一点。但是如果薛先生太冒进,对官位过于执着,恐怕不能专心为冷云办事,如何取舍不是她能代冷云决定的,还得冷云自己斟酌。冷云身边这些人,都是冷侯给配的,她又不知这些人的底细,这些人又与她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瞎说什么? “都是为您效力、以您为准。”祝缨说。她一丁点儿的锅也不想背。 冷云想了一下,道:“好吧,我自己想。” 祝缨道:“若是大人调和不了,想打发了谁,也请客客气气的,不要结怨才好。” 冷云一撇嘴:“怕他怎地?” 祝缨不吱声了。 冷云还又不放过她,说:“接下来就是宿麦了吧?” 祝缨道:“是。”将南府微调过的计划又向冷云汇报了一变,冷云记不得具体的细节,说:“好像与你上回说的不太一样。” 祝缨道:“是。下官到南府这些时日,又有了一点变动,变化不大。照此看来,福禄县、思城县之全境,南平县、河东县之大半,今年可以了。” 冷云好奇地问:“怎么突然这么快了?” 还不是你们催的?!祝缨道:“思城县去年办了黄十二,许多事情都好办了。”黄家兼并来的土地虽然分配了,却是连成一片的,比较好管理。再来水利设施之类没了黄十二这个阻碍,也可以统筹全局了。 郭县令不知为何比之前更配合了,王县令也颇有干劲。 冷云道:“我恨不得还能再办几个这样的!这样人人有功拿,也不至于这么啰嗦了。” 祝缨陪着感慨了一回:“是啊……”除豪强、括稳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难的。既容易被利用,又容易被蒙骗,还容易被告发。 与冷云一番对话之后,祝缨便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借口要回去布置宿麦种植的事宜,飞快地带着几个县令跑回了南府,连例行的在州城采购都压缩了时间。 ……—— 回到南府之后,祝缨便给四个县令下了死命令,休息几天,赶紧准备宿麦!必须得干好! 她自己就与花姐、张仙姑准备往京城送的礼物,时候不早了,拖着许多的货物抵达京城必要到十二月了。今年她是知府了,往各处送的礼物得加厚一点儿,此外又有她提前为郑霖婚礼准备的东西,虽然不知道这姑娘订亲了没有、跟谁结婚、什么时候出嫁,先准备着总没错的。今年不嫁就明年,继续给她攒着 她又忙着写信,保持好了与京城的关系与在南府做出政绩同样的重要。今年她又特别给陈峦那里也写一封信,预备让人路过的时候拐个弯儿再给他多送一分礼物——现在终于有更多的钱和人手了。 其中,给赵苏的信里特别多写了一点对家事的嘱托。她让赵苏将那一份给郑霖准备的东西存放好,什么时候听说郑霖要订婚或者结婚了,什么时候酌情给送过去。又写了一些其他的嘱咐,也没忘了一些“贫贱之交”,让赵苏掐着点儿过年的时候给曹昌等人也分发些物品之类。 这一年要写的信尤其的多,祝缨足写了一整天才写完。派了小黄小柳两个带队押送,又许小吴等人捎带物品回去。 她掐好了日子,比各地往朝廷输送粮草的队伍稍晚动身,挨着个尾巴,既能蹭一下大队的人多势重安全,又不至于与朝廷官队抢道。 才送走这队伍,郭县令又来求见。 此时宿麦尚未播种,连工程都只是将将开工,祝缨道:“有什么事么?” 郭县令陪笑道:“想向大人借个人。” 祝缨道:“什么人?” 郭县令道:“就是,府衙里那个江娘子。” “诶?” 郭县令道:“却才下面报案,出了个人命。死的是个女子,还是新婚,婆家娘家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南平县并无女子为仵作的,往常都是寻个接生婆之类,下官见大人这里人员齐备,回去一想,有个女仵作确实更方便些,一年也花不了几个钱、几斗米。这一行本来没什么女人干的,现找是来不及了,故请大人行个方便。” 祝缨道:“原来如此,这便不难,哎,你预备找女仵作了?” “唉,就是找不着。” “唔,你找俩机灵的,跟着小江学吧。这事儿我做主了。” 郭县令道:“那可太好啦!多谢大人!那现在这个……” “牛金,把小江请来。” 牛金答应一声,他已摸着了门儿,祝缨口中的“小江”是江娘子,别人口里的“小江”是江舟。他跑到停尸房那儿,站在门口叫了一声:“江娘子,大人有请。” 小江出来,问道:“什么事?” 牛金道:“有个案子。” “稍等。” 她自搬出府衙之后闲言碎语少了很多,与之相应的,因为仵作这个职业,躲着她的人又多了不少。她平常连江舟也不让多到她这儿来,听到招呼锁好了门才跟着牛金到了签押房。 郭县令见到她来,有点惋惜:倒是个佳人,可惜了。 祝缨已对小江简要说了情况,让她跟郭县令走一趟:“带上江舟吧。哎,郭县令,县衙有女监?能腾得出手就派两个跟着她去,从现在开始学。小江,教不教?” 小江微笑道:“只要她们敢学。” 郭县令道:“这回是来不及了的,人已经死了,再耽误怕尸身腐败。” 小江敛容道:“那就走吧。” “这、这,不用收拾么?” “大人去点人马,我去收拾家什,叫上小舟就能走。” 祝缨道:“去支领车马。” “是。” 小江等人走后,祝缨又问项乐:“你师姐怎么样了?”这几天项安虽得了她的允许,但总是不在身边。项安与项乐一样,都是很安静守时的人,如果不是有特别的时候是不会缺勤她身边的护卫差使的。 项乐道:“请大娘看了一回,说是以前底子有点儿亏了,师傅又死了,她累的。人是一口气儿撑着,等安顿下来一口气松了就病了。大娘好心,又给了好些好药。这两天已好了一些了。” 祝缨道:“那就好,让项安也别累着了。” “是。” 项乐心里感动,口上却不表白多言,只紧跟着祝缨,看她又去榨甘蔗汁,也去帮着使力。 花姐因祝缨到厨房忙,林寡妇向她说:“男人家不合进灶间。”便也走到厨房,看祝缨又在瞎忙。她对林寡妇说:“进就进了,你瞧巧儿,他爹还天天在灶间打转呢。” 祝缨道:“那是。”她捏着笔,将自己试做糖的步骤都记下来,一边写一边问花姐:“你有本子不?” “什么?” “一些验方呀!既然博士他们的道理不通,你这试过有效的方子不记下来推广吗?”祝缨很奇怪地问。她自福禄县种麦起就是这么个法子,如今制糖虽不必非得自己弄出法子来,但也打算自己先动手做过知道是怎么个意思之后,再寻制糖的工匠来改良工艺,这个也是要记录的。 都是类似的事,花姐之医术为何不能记载? 她对灶间门口招招手:“干嘛呢?要看就进来大大方方地看。” 苏喆和两个小姑娘从门边跳进了门框:“阿翁!你干嘛呢?” “做糖。” “上次那个?有点甜,又不太甜。”苏喆虽然是山寨里的姑娘,却能比山下的贫民吃得更好,更好的糖霜她也吃过。 祝缨道:“等着,我一定做出更好的。大姐,你想想?” 花姐道:“我也记过些笔记,要流传出去还嫌早吧?” “管它呢!先记着,记清楚些,总比叫人胡说八道说你不疼好吧?你记,只要应验了的,我给它结集成册。笑话了,狗屁不通的歪诗文章都敢刊刻送人,救命的医术为何不能刊刻出来?这是功德。”祝缨理所当然地说。 说着,她又想起了小江:“诶?小江单验女尸也可记一下。” 她舀出一碗柘浆给了苏喆:“呐,这个好喝。”顺手给两个小丫环也各分了一碗。 花姐道:“那行,我回去整理一下笔记。唉,还道医学博士能给我多些指点的。” “应该也有,”祝缨中肯地说,“他们学医多年,有些道理还是精通的,你自己斟酌取舍呗。” 两人一边弄一边说,祝缨尝试了过滤,却感觉用滤酒的方法滤柘浆不太行。最后说:“罢了,还是悬赏吧!” 花姐笑道:“不弄了?” 祝缨道:“家什先留着,以后自家榨柘浆喝也很好呢!我又不是卖糖的,不干了!再写两个匾吧,赏金就有了。” 花姐大笑。 ………… 祝缨出去就悬赏,一是找工匠,二是让工匠尝试制出更好的糖来。新甘蔗快上市,这个时候是最便宜的,此时不试验更待何时? 悬赏完了,又让顾同拿着她订的本子,跟着制糖匠记录。顾同仔细研究了一下她那个本子上的条目,回去便抄了个纸条,将这个法子给记了下来。 另一边,丁贵也从陈知府处回来了,陈知府除了一封感谢的信,又让丁贵捎带了不少当地的特产。祝缨对丁贵道:“拿到后面去给大姐收一下吧。陈大人还说了什么不曾?” 丁贵道:“一直说谢……” 咚咚咚! 丁贵住了口,扭头往外看了一眼。这一眼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因为响的是衙门外的鼓!有人击鼓鸣冤了! 这不太对,一般百姓是不太会告状的。告状的情况多出现在官员新到任的时候,百姓对新官有点期望,这才会多告一点。其他的时候,告状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不划算,能忍就忍了。 如今南府应该已过了这样的时期了,能有什么案子?还是底下各县有什么冤假错案? 丁贵道:“陈大人一直道谢,又说,大人要有用得着的地方,也只管再找他。大人,我出去看看那边。” 祝缨点头,他跑了出去,过了一阵儿回来,脸上的神色很奇怪,道:“大人,是有人喊冤……在门外一直叫着章司马给他做主,章司马已经出去看了。” “是穷人吗?” 丁贵忍笑道:“是。” 祝缨道:“那就先交给章司马吧,先不要问,不要管,你去悄悄听一听。” 丁贵道:“原告已叫出缘由来了。” “哦?” “说是他家房子叫邻居一个富户给强拆了。这事儿有点儿奇怪,富户家的女儿被狐狸精迷惑了,富户家要抓狐狸精,狐狸精跑了,说是跑到了他们家。可他们家没有狐狸精呀!富户不信,要强行闯入……” 祝缨道:“有意思了。什么地方的人?” “就是南平县的。” “你再去听听。” “是。” 丁贵悄悄溜到了外面,他将帽子一摘,混进人群里看章司马。 章司马表情凝重,拿着状子简直想打原告了!子不语怪乱力神,对,如果你扎小人,那是巫蛊,律法可能杀你全家。民间故事里,青天贤相可能做个梦就有苦主、神灵托梦提示线索,醒来就把案给破了。对,从皇帝到奴隶,拜个神、求个佛的是常有的,皇帝出生还有异兆呢!官员还舍房子当寺庙呢!但是,如果一个官员断案时说:这是有狐狸精闹的。一旦被翻出来,他这官儿也就做到头了。 章司马道:“先将被告押来!” 原告被告都是南平县的,章司马命人把郭县令也给唤来。去的人回来说:“大人,郭县令也在查案呢,还是人命官司。” 人命关天不是虚言,章司马只得自己下令把被告也给唤来。原告被告都居住在乡下,今天是带不来了,章司马得了个缓冲的时间。 第二天,府衙官吏例行晨会结束有两个人都没有马上离开,都等着同祝缨说话。一个是小江,她要汇报一下验尸的结果。一个是章司马,他想跟祝缨先打个招呼。 章司马先进的签押房,将昨日的事情一说,又说:“原告不识字,尚无状纸,着司法佐为他写一个现补。已派人去传被告了。” 祝缨道:“司马去查就是。” 章司马有心辩白一下自己现在必是秉公办案,不是偏袒穷人,又觉得说出来没意思,含了一口黄连出去了。 然后是小江进来,对祝缨道:“大人,我回来了。” “怎么样?” “是自杀。也……不像是有人逼她的。” “咦?” 小江犹豫了一下,说:“我,看得出来。娘家婆家虽然闹,提到死者的时候口气都还算礼貌。新郎眼神也还端正。私下打听了一下,也没听说婆家不好。” “知道了。你辛苦了,休息一下吧。带几个徒弟,然后你就轻松啦。” 小江也一笑。祝缨问道:“你有笔记本子吗?” 第213章 荆纲 笔记本子? 当然是有的。因为刚才就在讨论新娘自缢案,小江没有问是什么笔记本子,她从腰间挂着的招文袋里取出一个本子道:“有的。” 将本子捧着放到了祝缨的桌子上。 祝缨拿起来看了一下,字迹很娟秀,上面记着小江验过的一些尸身。最新的是血缢案的尸格副本,原件填完了已经交给南平县了,这个是她自己留的备份。既可以为日后有人追查时留档,也可以为自己日后总结或者教授徒弟时做准备。 血缢案前面就是娇娇的“尸格”,虽然娇娇后来活了过来,小江仍然仔细地记录了当时她看到的情况。并且写了个备注,即,并不是别人说的“尸体”就是真的死了,还有活了的可能。并且在后面又写了几个词。“棺中产子”之类。 祝缨把整本都翻了,道:“已经比较详细啦,除了尸格,也写了一些伤情概要?” “是。”都是断案时可能会用到的,虽然活人是郎中管的,但是涉及案情有时候也会让仵作顺便给看了。 祝缨道:“还不够。” “还请大人指教。” “既然要带徒弟了,就不能只有这些个,得自己归纳一下。尤其是女尸的特征之类。” 现在小江参与的案子还是比较少的,而总结经供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才可以的,有啥都得记下来。花姐不同,世间活人很多,只要愿意,她可以一天看十个病人。又要到哪里找十个横死的人给小江去研究呢? 好在小江自己已经记录了不少,只要持之以恒,终有可以结集成册的那一天。 小江听了,道:“也有一点的。”有些验尸的窍门还是听祝缨说的,她都记了下来。 从袋子里又掏出另一个本子,上面是她记的学习笔记。有一些是跟着仵作学的,另一些是祝缨说的,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经验总结。只是记得都比较零散,她自己能看得懂,别人看着跳字得猜。 祝缨很快看完,道:“不错,就照这样的来。”现在结集成册还为时过早,她现在就没有跟小江说这个事儿。对小江这样的人,与对花姐不能用一个方法,对花姐,可以给她说计划到十年、二十年,花姐知道、记得,但不会日日惦记,把这件事在心里打一万八千个滚儿。小江是个不会听你画十年大饼的人,那就不必说了。 她给小江放了一天假,让小江回去休息。小江也只当她是平常的询问案情,兼稍稍关心一下她的工作,福了一福,将两个本子都拿了回去。眼见无事,她便辞了出去,转身与项安打了个照面,项安正捏着一封信,叫了一声:“江娘子。” “三娘。我的差使已回完了。”小江说,然后离开了签押房。 项安看起来神情轻松了不少,祝缨道:“你师姐好了?” 项安笑道:“嗯。已经能下地啦,我想让她再多歇几天再寻生计。” 祝缨道:“不错,已然到了这个地步,索性就多养几天彻底养好了再动,免得病情反复。” “是。”项安又将手里的信递给祝缨。 祝缨接了一看,又是一位半熟的熟人发过来的。此人是一位刺史,祝缨与他打过两回照面、通过几次书信,他与郑侯关系密切。不能说是郑侯一党,至少也是能在郑侯府里一块儿吃个饭的。来信的内容与陈知府相仿——麦种他准备好了,已经种过一次了,不过效果不是很理想。取经来了。 祝缨也回了信,并且同意将笔记给他,又斟酌了一下距离,也派出两个经验比较充足的老农给他帮忙去。人是从福禄县出的,让莫县丞从徭役里拨出两个人过去,算作公差。 眼见她仿佛不将案子放在心上,别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设置了司法的职位,又有司马以及下面各县的县令,知府本来就不是个凡有细务都必须亲力亲为的。真这么干了,反有抓权不放、不信任下属等等嫌疑,就算关心案情,一开始也不能干。 唯张仙姑和祝大二人听了“狐狸精”,旧时的记忆又涌上了心头,十分惦记这个案子。 晚饭的时候,张仙姑在饭桌上问:“狐仙抓着啦?” 祝缨道:“案子是司马在办,还没勘查完呢,勘查、询问、探访、追踪等等,都要视情形而定。最后才是抓,抓着了还要审呢。案子也不是冲着狐仙去的,是冲着强拆了别人家的房子去的,狐仙还得再排在后面呢。” “案中案?”花姐好奇地问。 “大概吧。” 还有郭县令那儿的一个新娘自缢案就没人问了,婆家、娘家没闹到府衙,内宅的消息稍稍闭塞了一点儿。 苏喆对“狐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道:“阿翁,抓到了狐仙能让我看看吗?” 祝缨笑道:“好,只要抓到了。”不过她对这个不太抱希望,她还是相信这得是人在弄鬼!她是比较相信先贤的智慧的,如果真的有“狐仙”,那朝廷是不会放任不管的。且虚假的“狐仙”可能本领也不怎么样,否则朝廷不可能不将它也列到祭祀的名单里。 苏喆开心了,多吃了半碗饭。 祝缨说是不管,却依旧知道一些进度。 第一个是江舟,她陪着小江去验了一回尸,自己也已学了一些断案的法门,凡听说的案子都想参与一下,她向祝缨请了假,请求自己能够私下看一看,因为她觉得这事儿不太正常。 “请假?”祝缨笑笑,看着这个已经长大了的小黑丫头,想起来自己在大理寺第一次请假的情形。 她说:“你本来就有假期,也可以攒一攒一次用了的。你先去对司法佐说一声。” “是。” 官吏都有假期,不过江舟一般是用不到的,衙门里出差、值班她都很积极,才到南府就存了几天假。江舟就跑去找了司法佐,司法佐道:“你要去几天?” “诶?” 司法佐因她与小江关系很好,小江又与后衙有着些不太清楚的关系,所以耐心也很好:“司马正在审案子,怕要用女监,你假莫要休太长。” 江舟咬咬牙,请了三天假,三天后就回来。回到住处一边收拾包袱一边跟小江说了自己的打算,小江说:“你直接找大人了?” “嗯。” 小江叹了口气:“大人说的对,你该先对司法佐讲,他才是你的上司,再往上就有些越级啦。你一个人动身,怕也不安全。” 江舟道:“我先跟南平县的人打听打听。要动身的时候找他们县衙里的女监就个伴儿。我还穿着号衣,一般强盗也不敢打我的主意。” 小江道:“那你去吧。” 就借着三天的假,跑去蹲南平县衙了。蹲了几天,听出来死者的婆家、娘家是旧识,两家是邻村的,两家家境也相仿,不算太穷也不算太富,是家里姑娘能够不用下地干活,还能有一个丫环洗衣服、扫地的家境。只除了农忙时还要帮忙煮个饭、自己也要做着针线。农忙时家里还能雇几个短工。 案发前后也没有什么异常,新娘子成亲前紧张是很正常的事情。江舟打算跟这新娘子的丫环好好聊一聊。 另一件是章司马要断的狐仙案。他人在府衙、原告被告都得过来,他用的大多是府衙里的人,自有人暗中告诉祝缨。这个案子祝缨知道的比自缢案又更清楚一些。 被告颇为富裕,但是没有官职也不敢再托大了,一个半老头子带着两个家仆、一个儿子,坐着车赶到了府衙,向章司马陈述了自家的惨事。 老头姓方,五十岁了,养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方老头的家境比自缢那两家要好不少,儿子也给他们读书,女儿也娇生惯养的,女儿独居在一处小楼内,有丫环。女儿今年十六岁,正在说亲的时候。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姑娘也出落得水灵灵的,说个好婆家不成问题。从春天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家里就开始闹古怪。 半夜就听到女儿房里有动静,家里的狗开始是半夜汪,后来不叫了,可女儿一天比一天没精神,大白天的在房里昏睡。家里人觉得奇怪,孩子母亲心细,以为不妥,将丫环唤过来问,丫环却说:“夜里并无事发生。” 做母亲的不放心,自己夜里带上儿媳妇悄悄去小楼外面守着,却是什么都没发现。而女儿那儿的情况是一天比一天奇怪,先是白天没精神,不出去吃饭,都在房里吃,后是食量大增。 家里出了怪事,自家人不愿声张,只好自己悄悄地看着。为此,姑娘母亲带着儿媳妇、两个丫环进了小楼里跟着住了两天,只见女儿除了精神不大好,一时无精打彩、一时又焦虑易怒之外,没别的毛病。年轻姑娘都有性情古怪的时候,倒也不算大事。赶紧找个婆家嫁了就好了。 几人离开了小楼,嘱咐丫环照顾好姑娘。她们一走,方姑娘又恢复了大食量。 方老头说:“大人想,这事儿必是不对,对吧?!这饭量就很可疑!小人深疑是有鬼怪作祟,也不敢惊动。趁着秋收、纳粮等事,家里有雇工,将他们留下。这天夜里突然带他们去包围了小楼!哪知里面点了灯!” 哪有夜里浪费点灯的?他们在窗户上看到了一个男人的影子!这还了得! 一行人喊打喊杀,方老头带着两个儿子冲了进去,只见一个男子的身影破窗而出,轻轻落在墙头上,又滑到了墙外。边溜还边放话:“吾乃狐仙,与小娘子有缘,故而盘桓在此。愚夫无礼,吾必降祸于汝!” 什么屁话?! 方老头当时就让儿子带着雇工执棍棒、打灯笼抓人! 这边打灯笼费事,那边没灯跑得也踉跄,一个跑、一群追,双方居然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没逃远,另一群也没抓着。就看着他跑到了附近一个贫户家里。这个时候哪还顾得上客气拍门?一群人一通乱爬,穷户家墙也不结实,塌了个口子。他们就索性给人墙拆了,进人家里抓“狐狸精”。 这一闹动静就大了,所有人就都知道了。 方老头叩头:“大人!小人实在冤枉啊!” 章司马显然也不太相信是“狐狸精”所为,他也怀疑是有人,所以下令让衙役“搜索足迹”而不是搜索狐狸。又命将贫户家围了,这家穷,家也不大,拢共五间半屋,连地窖都掀开了,别说狐狸了,家里连条狗都养不起。地上只有一些鸡鸭的爪印。翻着个地洞,只挖出一窝老鼠! 抓的又不是耗子精! 章司马觉得这事儿必不能是“狐狸精”干的,判了富户赔贫户的房子,然后将重点放到了“狐狸精”上。 作为一个经验还算丰富的前县令,章司马以常理推测,这事儿还得问富户家的女儿。将个未出阁的姑娘拘到堂上似有不妥,富户家也以女孩子被狐仙所惑,精神不对婉拒。章司马就从女差里调了两个,让她们去问这女孩子。本来想叫江舟的,因江舟是女差里少数识字的人,不想她请假了,只好另派了两人去。现在她们都还在问讯的路上,还没有回来。 祝缨点点头,章司马愿意正经干事的时候,条理还是不错的。不过,她估计这外“狐仙”可能已经跑了。当然,一切都只是她的推测,当时她不在现场,足迹等线索这些日子恐怕已经破坏完了,现在让她过去也无法从足迹上追踪了。所以章司马的思路是对的,从姑娘身上入手。 祝缨对李司法道:“你多留意一下案情进展。” 李司法道:“是。”他实在忍不住,又问祝缨:“据大人看,这个案子?” 祝缨道:“先查吧。”又让项乐把祁泰、小吴再给叫过来,麦子得开始准备种了。 ………… 种麦的事儿很早就开始计划了,期间经过了数次调整,现在执行起来还比较顺利。时值九月末,时间刚好。 因为有这件重要的事情,新娘自缢的案子郭县令就只好先放下了,探访了几天,没听到有什么疑点。小江的尸格也填好了,是自缢。 郭县令要结案,但是娘家不依,婆家也不依,一个好好的女儿死了,不甘心,另一个才娶新妇就吊死在自己家里,更不甘心了。两家在县衙门前大打出手。 郭县令只好让司法佐暂时接手案子继续查,同时将新郎暂时关押。 与此同时,江舟销假回来了,她带回来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算是线索的线索——新娘子不愿意嫁新郎。 祝缨道:“你怎么问出来的?” 江舟道:“她们套话没套出来。我就去她娘家的村儿里,找最好嚼舌头的老婆问。”这样的人有一个好处,虽然嘴里没个谱,但是乱七八糟的流言里总会有一点影子的。 祝缨道:“知道了,既然一时半会儿没有别的消息,你就先将它放一放。收收心,回来当差。” 江舟心有不甘,仍是应道:“是。” 祝缨有点遗憾,府里的司法佐本身是吏职,且有数个名额。看江舟如此上心,让她做这个司法佐可能比那些混日子的人更好,地方官属也该有个可以直接查案的女职才好。只可惜江舟于律法上也是个半懂不懂的,文书现在也不会写,无法让她现在就做司法佐。 走这一步是很难的,正常百姓富户家识字且能懂这些的不会马上接受让女儿出来干这个活儿,出身差点儿的连识字都困难。各级的官衙里文盲、半瞎的吏职也不少,如果一个女吏不能表现优异,就很难立足。 祝缨背着手踱出了府衙。街上的人多了不少,祝缨踱到了集市外面,仰面看着识字碑。 好一阵儿,身后响起了呼喊声,祝缨和项乐都警惕了起来,丁贵跑了过来:“大人,驿馆有消息。” 祝缨道:“回去再说。” 此时,身边才有人发现了她,纷纷窃窃私语。“传说竟然是真的?府君好微服私访?” 丁贵和项乐一左一右,丁贵小声说:“大人,驿馆那儿的消息,荆纲回来了。” 荆纲,祝缨参了一本的人。既然奏本上去,朝廷没有下文来骂她污蔑好人,荆纲那儿可能就不太好过了。 祝缨见已被认了出来,从集市又买了一车甘蔗,边付钱边说:“回来就回来吧。送信的人呢?打发走了吗?” “还没有,小人怕大人还有话要问,先将他留了下来。” 拖着一车的甘蔗,几人回到了府衙。 来送信的是个
相关推荐:
桃源俏美妇
女奴的等价替换
过激行为(H)
将军在上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神秘复苏:鬼戏
山有木兮【NP】
篮坛大亨
沉溺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