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动物园都开出这老些好条件了,他还能说啥? 饲养员直接留下帮忙,小团子还自带口粮,领导甚至还给他发工资,还犹豫个啥,养就养呗! 以后长大了让棠棠骑着玩,蚩尤的坐骑,那感觉肯定倍儿棒! 赵振国觉得需要把婶子提前接回来了,要不然家里留个外男,真不方便。 婶子前些日子已经出院了,正住在儿子家呢。 听说赵振国他们回来了,婶子还闹着要过来瞧瞧。要不是赵振国坚持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让她好好养着,她早跑回来干活了。 在婶子心里,宋婉清和棠棠可比她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女好伺候多了。人家不仅每个月给钱,还对她关怀备至。 她那儿媳妇呢,她多吃一片肉,都要阴阳怪气地数落她,嫌她没把自己赚的钱都拿出来贴补家里。她儿子呢,就跟没听见似的,装聋作哑。 —— 送走动物园的领导后,赵振国准备找王拴住,帮忙把婶子给接回来。 赵振国从市里经过的时候,把那三坛子卸到了厂里,准备送娘俩回来,再回厂里。 赵振国带着礼物到的时候,王栓住正在屋里头看文件,瞧见赵振国,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咧着嘴说: “哟,振国啊,可把你盼回来了!我正寻思着去找你呢,嘿,你就来了。” 赵振国挠挠头,有点摸不着头脑,问道:“拴住叔,这是有啥喜事儿啊,这么高兴?” 王栓住神秘兮兮地说:“我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告诉你,保准你知道了乐得合不拢嘴!” 赵振国一听,好奇劲儿上来了,刚要开口追问,王栓住就把手上的文件递了过来“来,振国,你看看这个。” 赵振国接过文件,眼睛快速地在上面扫视着,越看越激动,手都有点微微颤抖了。 按照文件的说法,应教授夫妻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牛棚了! 赵振国把接婶子的事情说了,王栓住说:“行啊,那这文件,振国啊,你帮我去送吧。” 赵振国跟应教授夫妻的关系,王栓住心里门清,这两口子,总算是熬出头了。 哎,振国眼光咋那么好呢,那么早就知道要跟这俩人搞好关系… —— 因着赵振国带回来的聂老那封信在前,应教授夫妻早已知晓政策松动、局势有望好转。 所以当赵振国把那份“平反”的文件递到他们面前时,老两口虽也难掩喜悦,但并未表现得特别激动。 应教授轻轻摩挲着文件,眼神中满是感慨,说道:“这日子啊,总算是熬出头咯。” 应夫人说:“是啊,老头子,天终于亮了!” 赵振国笑着问: “您两口子打算啥时候回京啊?这没多久就过年了,要不就留下过完年再走?到时候清清要是拿了大学通知书,咱们一起热热闹闹地进京,多好啊!” 第858章 应教授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你就对你媳妇那么有信心呐?” 赵振国挺了挺胸膛,满脸自豪地笑道: “那是当然!清清是您的学生,要是连大学都考不上,出去哪敢说是您的学生呀,岂不是丢了您的人?您可是学界泰斗,教出来的学生个顶个的优秀,清清肯定也不会差!” 最后那句本是恭维的话,应教授听完,心里却酸涩不已,他确实有很多学生,可是他被打倒之后,一个个都跟他划清界限...这回京之后再相见… 应夫人觉察出丈夫的情绪不对,笑着打岔说:“振国有这番好意,要不咱们就留一留?” 应教授也跟着点头,说:“行,那我们就多留些日子,等过完年一起走!” 有了文件,老两口自然没有继续住在牛棚的必要了。 赵振国立刻挽起袖子,开始帮着老两口收拾东西,去他家过年。 其实老两口除了一些书和换洗衣服,也没什么好收拾的了。 应教授感激地看着赵振国说: “振国啊,这些年多亏了你照顾我们老两口,现在又让我们去你家住,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才好。” 赵振国连忙摆手说:“应教授,您这话就见外了。您和夫人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平日里也没少教我东西,我这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 宋婉清正在给赵向红拾掇住处,突然,院门“吱呀”一声开了。 抬眼望去,只见赵振国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两个人。 她定睛一看,竟是应教授夫妻! 宋婉清一下子愣住了,手中的枕头都差点掉到地上。 她着实没想到,赵振国说出去找王栓住,居然把应教授夫妻给接了回来。 不过,宋婉清到底是心思通透之人,她瞧着赵振国那眉飞色舞、满脸喜色的模样,便猜到了七八分,想来是文件下来了。 她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来,脸上堆满了笑容,迎上前去,说道: “老师、师母,您二位可算苦尽甘来了,快进屋坐,进屋坐。” 应教授夫妻笑着点点头,跟着宋婉清进了堂屋。 刚一进屋,应夫人就瞪大了眼睛,嘴里发出一声惊呼:“哎呀,这是......” 只见屋里的一角,一只黑白相间、圆滚滚的熊猫正慵懒地趴在沙发上,时不时用那粉嘟嘟的爪子挠挠耳朵,模样憨态可掬。 饲养员赵向红坐在边上眼巴巴地看着小团子,想伸手摸却不敢,因为小红正蹲在他脚边,虎视眈眈地望着他。 应教授也愣住了,他扶了扶眼镜,仔细打量着这只熊猫,满脸的难以置信。 应夫人更是忍不住走上前去,蹲下身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熊猫,嘴里喃喃道:“我这一辈子,还从没这么近距离地见过熊猫呢,这、这简直跟做梦似的。” 赵振国说道:“应教授、应夫人,这熊猫是动物园临时托付给我照顾的,没想到让您二位赶上了。” 宋婉清也笑着说道:“老师、师母,您二位先坐着歇会儿,我去给您二位沏壶茶,再拿些点心来。” 说着,便转身进了厨房。 正坐在一起喝茶呢,门外传来了胡志强的声音,“振国、快跟我走!出大事儿了!” 第859章 赵振国瞅着胡志强那咋咋呼呼的样儿,想着又能是啥天大的事儿啊,至于这么大惊小怪的不? 可等胡志强一开口,赵振国的脸“唰”地一下就变了色。 “真......真的?”赵振国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 胡志强也不废话,直接从兜里掏出份检测报告,往赵振国手里一塞,说道: “你看看,之前那坛窖泥的PH值是5.0,现在倒好,一下子变成3.8了,这可咋整哟!” 赵振国一听,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咋会变成这样呢?难不成是路上耽搁了? 可现在说啥都晚了,眼下最要紧的是,这金贵的不得了的窖泥变成这副模样了,到底该咋个办哟! 两人正说着呢,就听见一阵“吱呀吱呀”的声响。抬头一看,原来是王栓柱拉着辆板车,把住在生产三队儿子家的婶子给接回来了。 婶子到了跟前,就瞅见赵振国和胡志强两人蹲在院子门口,一个个愁眉苦脸的,嘴里还叼着烟,那烟头一明一暗的,就跟他们此刻的心思一样,乱糟糟的。 “这是咋啦?咋跟丢了魂儿似的。”婶子忍不住开口问道。 胡志强也没把婶子当外人,三两句就把窖泥的事儿给说了。 应教授也听到动静,背着手出来了,问赵振国要了检测报告,细细地看了起来。 应教授没吭声,倒是婶子听完,笑着说:“窖泥这玩意儿,我是不懂,可蒸馒头我在行啊!你们说的这情况,是不是就跟那馒头酸了似的?” 赵振国和胡志强一听,眼睛“唰”地一下就亮了,两人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 可不是嘛,那检测报告上写的PH值下降了1.2,这不就说明窖泥变得更酸了嘛! 两人忙不迭地点头,难不成婶子真有门儿? 应教授也是笑呵呵地抬起头,示意婶子接着讲。 婶子笑着说:“冬天蒸馒头,要是面发不起来,那准是温度太低,把酵子给冻住了。只要把面盆搁在暖和的地儿,让酵子缓一缓,它还能活过来呢…你们说这窖泥,会不会也是这么个理儿?” 应教授鼓掌说婶子说的好,婶子连连摆手说自己是瞎说的。 赵振国一听,乐得差点蹦起来,嘿,婶子还说她不懂,这哪是不懂啊,这简直就是门儿清! 应教授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道: “这一路上啊,温度可比泸州低多了。虽说用你们用稻草把坛子裹得严严实实的,可窖泥里那些核心功能菌,像己酸菌(它最适宜的温度是30- 35)和老窖梭菌(它适应窖池那恒温的环境),在冬天江面上那低温(也就0- 10)的环境下,代谢都停滞了,好多菌株都进入休眠状态,甚至死了。 低温能让己酸乙酯的合成能力下降67%以上。但是乳酸菌的代谢就加速了,pH值就降到了3.8,这下可好,己酸菌的活性都被抑制住了。” 应教授肯定了婶子的提议,说这样是可行的,脸上带着几分对民间智慧的赞赏,接着解释道: 第860章 “婶子这话虽朴实,却切中了关键。窖泥中的微生物就跟人似的,温度一不合适,就‘闹脾气’不干活了。 你们现在把窖泥挪到暖和的地儿,就相当于给这些微生物搭了个温暖的‘小窝’,让它们慢慢缓过劲儿来。不过啊,这温度可得把控好,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得模拟出窖池里那恒温的环境,这样那些核心功能菌才能重新活跃起来。” 赵振国和胡志强听了,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大教授说行,肯定行。 赵振国挠挠头,憨厚地笑着说:“应教授,您说得在理,可具体咋操作啊?温度咋个把控法?” 应教授思索了片刻,说道:“我没记错的话,己酸菌和老窖梭菌最适宜的温度是三十度,你们可以找个相对封闭、温度容易调节的房间,管你是烧碳烧炕还是烧煤球,一定要把温度搞上去,再在旁边放个温度计,时刻盯着点温度。” 赵振国:看来白酒里也全是科技和狠活。 组件实验室,刻不容缓了。 胡志强一听,一拍大腿:“行嘞,应教授,我们这就去准备。不过,这得多久这些微生物才能缓过来啊?” 应教授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这不好说,得看微生物自身的恢复情况。不过,只要温度适宜,条件合适,少则三五天,多则一周左右,应该就能看到一些变化了。咱们得耐心点,别心急。” 婶子在一旁听了,笑着说道:“这不就跟养娃娃似的,得精心照料着,
相关推荐:
老牛“吃”嫩草
我都想要(np)
欢喜缘(H)
生理课
穿书之欲途漫漫(NP、高h)
(咒回乙女)当模拟游戏安装了不可说mod
大众情敌
【综漫】我的纸片人后宫 np
恐怖游戏里的爱与性
予姝予卿(兄妹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