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高铭已经快甘罗的双倍寿数,出任少宰有何不可?他仅凭一人之力就收复幽州,还我大宋藩篱,其功绩,举世罕见,理应为少宰,为国出力。” 周围的人都卓然吃惊,这还是那个嫉贤妒能的蔡太师吗?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是说他觉得没几天活头了,其言也善,打算提携后辈? 连童贯都不解,蔡京的大儿子整天往外防风说他爹老糊涂了,以前还不信了,看来是真的了。 赵佶暂时停下笔端的游-走,笑道:“乍看起来有些操之过急,但朕相信高铭确实可以胜任少宰一职。” 蔡京连连点头,“官家圣明。” 哼,高铭这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这下可得意了吧?少宰啊,多少人一辈子也爬不到的高度,你这个岁数就上去了。 但问题是,你能坐得住吗?不像皇城司处理的都是秘密事件,其他人插不上手。 一旦做了少宰,所有经手的事件都要被放在眼皮底下审查。 老夫花了半辈子的时间,才一点点有了今天的地位,如此尚且都避免不了被弹劾。 何况是你,一旦你上位,什么陈年旧事都会被翻出来,成为攻讦的借口。 林娘子那事,虽然许多人淡忘了,但其实一算,也没过去几年。 还有你和花荣这个武将的关系,相交过密,国家忌惮武将,你们文武勾结,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并且最重要的是,一旦你坐上少宰的位置,皇帝还有什么可嘉奖你的呢? 王也封了,也位极人臣了,难不成把国家分你一半吗? 如今官家在兴头上,顾不上考虑这些,一旦他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你和你爹成了大的势力山头。 按照皇帝的性子,不挫一挫你简直不正常。 老夫几起几落,不就是官家在敲打自己么。 你高铭短时间内窜到了太宰的位置,接下来等你的将是无尽的贬谪。 年少轻狂,突然受挫,心高气傲,你受得了吗? 老夫既然不能踩掉你,就把你捧得高高的,看你自己摔下来。 赵佶这人比较随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即亲自用瘦金体给高铭写诏书。 已经写了一半了,就听内侍来报说,郓王殿下和小高大人求见。 蔡京不动声色,赵佶则喜道:“叫他们进来。” 郓王和高铭一走进来,赵佶就忍不住“显摆”自己皇恩似的道:“高铭,你来的正好,朕正在给你写诏书,你猜一猜,朕要册封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高铭当然也想升职加薪,但嘴上谦虚地道:“为国效力是臣应该做的,怎敢妄求加封。” 赵佶觉得这个人情叫蔡京卖一下也挺好的,正好缓和一下两代臣子的关系,对蔡京道:“你告诉他吧?” 蔡京满脸堆笑地道:“官家要提拔你做少宰。”说完,得意地捋着胡须,就等着高铭年少轻狂,喜形于色的样子。 郓王笑看高铭,父皇做了正确的决断,提拔了忠臣和能臣。 赵佶一脸期待高铭表情的模样,皇帝也是人,付出也想要回报,他给了高铭这样大的晋升机会,对方一定高兴疯了,疯狂表忠心才是。 屋内所有人都挂着大大的笑意,艳羡地看高铭,等他谢过官家,就抚掌祝贺他。 就在这时,却见高铭长长一揖,“官家,臣万死不能接受。臣资历尚浅,实在无法承担少宰一职!” 这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啊,适当的升职加薪,他是喜欢的。 可任命为少宰,这不是捧杀,烈火烹油么。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关键赵佶有用贬官来“锻炼”官员的前科,蔡京就这么被他用贬谪起复玩了四次。 他高铭不想步蔡京后尘。 他坐到少宰的位子,哪天赵佶觉得他高铭应该下基层锻炼一下,他不毁啦? 赵佶以为高铭在谦虚,笑道:“诶,资历尚浅可以磨砺,你收复了幽州,又与花荣琢磨出了练兵之法,能力毋庸置疑。” 高铭解释道:“官家,臣能收复幽州,全赖郓王临危不乱的英明领导,若没有郓王殿下把握整体方向,做臣的引路明灯,臣如何能与辽国人谈妥?至于练兵之法,也都是众人智慧的成果,郓王殿下,花荣、李纲、陈东、陈朝老,每个人都有份,我不敢独揽大功。” 蔡京坚决扶高铭上位,笑道:“官家,您看,高铭不仅有出众的能力,又有如此的美德,德位相配,实在应该登上相位,为国效力。” 你在皇城司,奈何不了你,等你成了次相,到了老夫的阵地,就叫你见识见识老夫的手段。 高铭见蔡京这么积极,就知道是他的主意了。 心里先骂了一句老东西,果然还是你最坏! 高铭抬头看赵佶,“臣年纪尚轻,现在只想做大宋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官家这般信任臣,对臣委以重任,但是臣心里清楚,六部之事,每一件都关乎国计民生,臣实在缺乏民生的相关经验,不足以统率全国的规划。能将未来金国来访这一件事处理好,已经不容易了。” 郓王这时回过味来了,高铭封王已经叫人眼热,不宜在短时间内升任少宰,便道:“宋江和三司的人去金国贩马,就要接金国的使臣们来了,到时候金国的人员必然由高铭接待,他以少宰的身份接触他们,的确不太方便。” 高铭以皇城司的身份做事,目前是有利的。 而且他握着皇城司,助他上位也更方便。 赵佶耳根软,一琢磨儿子的话有道理,金国那边不能放松,皇城司那边对金国的应对方案都是高铭一手操办的,临时换人不合适。 再者,本来提议高铭做少宰,只是蔡京的主意。 他之前在兴头上,便同意了,如今高铭不愿意接受,他也不会逼他。 不过,他还是很满意高铭的表现的,年轻人,就该这么谦虚。 他颔首,“那么少宰一事,就暂时搁置罢。先将金人来访处理好。” 高铭心中松了口气,口中称道:“官家圣明。” 蔡京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心里冷笑,不急,来日方长。 赵佶就叫人撤去写了一半的诏书,继续练他的瘦金体,问赵楷,“练兵之法编汇完了吗?” “儿臣已经将练兵之法总结了。”昨天赵楷自己在府邸内消化练兵方法做总结,从内法练心,到外法强身,分门归类的做陈述。 赵佶没想到儿子做事如此勤快,心中越加喜欢。 嗯,比太子强多了。 见练兵之法翻阅了一遍,首先看到了一个名字李纲。 赵佶对李纲的印象还挺深刻的,有事没事都上奏折抨击朝廷丑恶,所以才把他安排到太常寺去,没想到被高铭给翻出来了,还叫他编写读本。 不过,看过李纲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赵佶内心大有触动。 不管他如何爱起刺,还是心系国家的。 还有陈东和陈朝老,高铭给他们找的新营生不错,叫他们有地方发-泄心里的想法,没精力了,也就不会在外面闹事了。 顶算是被高铭给收编了。 赵佶对新式练兵发,最满意的一点是,看起来不怎么费钱,投入不需要太多,不像之前提出来方法,一上来就做盔甲打造兵器,实在吃不消。 赵佶大手一挥,“那就叫花荣回到他的神武军,看看训练上等禁军是何效果。如果还有效果,就让高俅在上四军全部推广。” 汇报完毕,高铭走出大殿。 长出一口气,险些被人架在火上烤,这算不算躲过一劫? 与其做了次相被蔡京压制,不如在他皇城司的小天地内“作威作福”。 有皇城司在手,帮助赵楷上位容易些,比如可以暗中调查对手太子赵桓。 调查结果比高铭想象中的要失望。 赵桓奉行一条“做多错多,我什么都不做就不错”的原则。 他连话都不多说,更别提任何留下把柄的诗词文章了。 他身边的班底,因为他不得宠,这么多年下来,不忠心的都跑光了,留下来的都是死忠派。 之前王仔昔搞事,必然是东宫官员指使的,但王仔昔死在了狱中,死无对证。 王仔昔那次算是赵桓的战略攻击阶段,如今他弟弟赵楷收复幽州归来,他就转为了战略收缩。 目前什么都不做,就跟老爹比命长。 废掉太子总得有理由,赵桓不给他爹和他弟任何机会。 高铭皱眉,心道,至少在这个时空,他可不想宋钦宗这个名号再出现! 就不信找不到太子的纰漏。 赵佶的日子也不好过。 收回太行山以东城池的赵佶,心里着实美了几天后,兴奋劲儿逐渐过了后,在大臣的提醒下,突然意识到一件惊天大事。 那就是大宋的北方藩篱幽州等城池虽然收回来了,但也仅仅是收回了一个地方而已,藩篱并不牢固。 相当于要回了大门,但是大门和院墙并不结实,得换大门和院墙。 幽州以前在辽国境内,他们闲得慌才会花钱修筑各个关隘,在自家院内起高墙,完全没必要。 所以幽州城和几个收复回来的城池,急需修缮关隘,加固城墙,才能起到守护大宋的作用。 赵佶心颤地叫工部计算了下费用,他看着眼前的奏折,深吸了一口气才去敢看具体数字。 瞅了一眼,差点没晕过去,天啊,竟然要这么大一笔钱?! 赵佶他爹变法积攒了点家当,他哥也没怎么花,他接手的时候,国库确实有点钱。 但这么多年下来也败了不少。 再者冷不丁突然要再兴大的建造工程,一时吃不消。 但是城墙必须得修,比如榆林关,居庸关等关键节点,不修缮的话,起不到防御的作用。 赵佶发现要回城池只是第一步,后续维护才是花钱的大头。 家大业大,哪哪都要钱。 但不管怎样,这笔钱必须得有,靠赵佶一个人自然是解决不了的,赶紧把他的卧龙凤雏们都叫来议政。 可这些大臣平常都是朝皇帝要钱,哪轮到皇帝朝他们要钱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寡妇门前桃花多
大唐绿帽王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她太投入(骨科gl)
虫族之先婚后爱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