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民的计划,只怕要彻底泡汤了,接下来这段,怕是其他各郡的新移民,会因为恐慌而想逃回南方,因为刘裕并不能象原来承诺的那样保护他们。” 说到这里,黑袍看向了陶渊明:“该你出场了,让东晋乱得更彻底一些!” 陶渊明微微一笑:“那正是我所擅长的,如您所愿!” ===第二千六百零三章 太极殿上大朝会=== 东晋,义熙五年,二月。 太极殿上,文武群臣分两班而列,京八党出身的武将们人人脸上神色严肃,而世家子弟们,却是有些人时不时露出得意之色,殿内的侍卫和武士比平时多出了起码两倍,因为,今天在场的官员们也是平时的三倍以上,甚至连不少外藩的刺史和将军们,也都朝服正装,手持笏板站在这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诡异与压抑的气氛。 殿门口那里,两个身着绿袍,八品上下的官员,低声私语着,左边的一个瘦子暗道:“龙颜兄,你可是宁州那里的士人子弟啊,这回进京按例参见,授官予爵,为何这朝会也要参加呢?” 这个叫龙颜的,乃是南宁州那里的土著子弟,姓爨,名龙颜,现在爨氏一族已经在宁州那里连续近百年担任州中要职,是南蛮化的汉人大姓,也世代与当地的异族酋长们通婚联姻,这几年来,甚至东晋政府连派往宁州的刺史也不到任,很多只是在建康这里遥领官职,州中实权,则掌握在爨氏手中。而这位爨龙颜,则是因为父亲逝世,守丧期满后,前来京中按旧例接受官爵,回去继任呢。 爨龙颜看着身边的这个同伴,用不是太熟练的官话回道:“慧度兄,上次授官爵的时候,我们初次见面,一见如顾,我还以为你回交州了呢。今天怎么也来了?” 这个叫慧度兄的,也正是曾经担任过宿卫军官,后来在讨伐桓玄时还立过功的交州刺史杜瑗之子杜慧度,上个月是各地的外藩子弟们集体进京授爵的大朝会,二人也是当时相识,交州的情况和宁州比较相近,也是一家一姓在当地为官多年,形同世袭割据,而这两人也算是这种外藩子弟中比较有才,积极进取的,所以当时就一见如故,今天的朝会,又正好相遇,仗着这个地方不怎么吸引别人的关注,正好乐得窃窃私语。 杜慧度看了一眼四周,确认了附近没有御史,这才松了一口气,低声道:“我本来都已经回交州了,出城都走了两天,到了豫章郡,正好碰到何江州(何无忌,现任江州刺史),说是有大事要大朝会,这就把我带回来了。你看,不仅是何江州,刘荆州(刘道规),刘豫州(刘毅),刘兖州(刘藩),刘彭城(刘道怜)这些出镇外藩的大将,也都到了呢。” 一个拖长了的声音在殿门那里响了起来:“雍州刺史,平北将军,霄城县候鲁宗之到!” 一身武官朝服的鲁宗之,昂首而入,殿门这附近的低级官员们全都向其行礼,鲁宗之也不看一眼,径直走向了前方,爨龙颜的嘴角边勾起了一丝不满:“这鲁刺史也太傲慢了吧,都说中原是礼仪之邦,这可是大朝会,难道连跟我们这些低级官员回个礼也这么难吗?” 杜慧度却若有所思地说道:“鲁刺史一向是武将,不怎么讲这些礼节的,不过,雍州乃是临近后秦的第一线边州,现在以大晋跟后秦的关系,几乎已经撕破了脸,鲁刺史和现在出镇巴郡,防备西蜀逆贼的鲍陋鲍刺史一样,职责重大,按说不能轻易离开,可居然这次也来了,难道说…………” 又是一声拖长了的声音响起:“广州刺史,平南将军卢循,军府长史,广州别驾阮腆之到!” 这一下炸了锅了,不少人的声音都充满了惊讶,既而是愤怒:“怎么回事,连妖贼也派人来了?” “是谁让他们来的,这是让他们刺探朝廷的机密吗?” 爨龙颜也睁大了眼睛,看着一个六尺多高的瘦黑汉子,一身红色朝服,从容不迫地迈进了大殿之中,在一片仇视的目光中,直向前走:“慧度兄,你们交州现在就靠着天师道所占据的广州,上次你还说那卢循这两年一直在企图结交你父亲,可是就连我都知道这天师道众乃是大晋的叛贼,当年也只是一时无力讨伐而暂时给了一个名份,怎么今天他们也派人进京了呢?” 杜慧度的眉头深锁:“这个阮腆之,是曾经大晋在桓玄篡位前就安置在始兴的官员,后来妖贼占了广州,俘虏了他,加了个长史的官职,每次朝廷征召卢循,徐道覆等首领时,都是他前来覆命,算是广州那里专门出使朝廷的人了,只是今天的大朝议居然也请了他来,实在是有点出我意料之外,难道说,有强敌入侵了?” 爨龙颜笑了起来:“以大晋现在强大的军力,哪还有外敌敢来啊。” 杜慧度摇了摇头:“不好说啊,大晋现在军力虽强,但内忧外患,多年内战后也需要休养生息,你看谯蜀,广州不也是形同叛离吗?上个月已经大朝会过了,现在重新召我等,只怕是要有大事发生,我看…………” 他说到这里,勾了勾嘴角:“今天除了鲍刺史外,所有的大州刺史都到了,该不会是准备出大兵讨伐西蜀了吧,叫来那广州的阮腆之,也是要明着威慑他们一下,让他们看看起兵反叛的下场,识相点早早交出户籍,解散军队,献土于朝廷,也许还可以赦免罪行,免除一死。” 爨龙颜咧嘴一笑:“省省吧,就冲着天师道以前杀了那么多世家子弟,真要是这样放弃兵权,那跟自杀也没两样了,就现在这满朝文武的态度,卢循徐道覆要是站在这里,还不给生吞活剥啊。” 杜慧度点了点头,突然若有所思地说道:“咦,今天这么多大官大将都到了,怎么偏偏少了…………” 说话间,一个不男不女的嗓子扯了起来:“陛下驾到,皇后临朝,百官拜见!” 一阵鼓乐声响起,只见瘫软在榻上的司马德宗,全身龙袍,盖着锦被,被十六名内侍连着龙床抬着上了殿,而一身凤冠霞帔的皇后王神爱,也是紧随其后,所有的官员全都跪了下去,开始山呼万岁,而杜慧度则一边拜一边低声道:“奇怪,皇后不是已经不再上朝参与政事了吗,怎么会…………” ===第二千六百零四章 王谧身故相位空=== 爨龙颜勾了勾嘴角:“可是,可是陛下不是一直不能起身理事吗,所有的决策,最后其实都是通过皇后的嘴来说出的,哦,还有琅玡王。我听我阿大以前说,那玉玺…………”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听到一声拖长的声音:“琅玡王到!” 众人收住了话,只见一身紫袍的琅玡王司马德文,直入大殿,而在他的身后,徐羡之红色官袍,手里捧着一个锦盒,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个盒子,爨龙颜咽了一泡口水,低声道:“这,这难道就是玉玺吗?” 杜慧度点了点头:“这就是我们大晋的传国玉玺啊,是当年谢尚将军从邺城的冉魏政权手中迎回的,从此我大晋天子不再是白板天子,后来桓玄篡位,也是刘毅将军击灭桓逆,迎回陛下和玉玺,刘将军因此立下大功,位居功臣次席,因为陛下不能亲自理事,所以这些年来,玉玺是由皇后掌握。” 说到这里,他才发现,爨龙颜已经一动不动地盯着远处的王神爱,似乎连呼吸都凝固了,恨不得两只眼睛能飞出眼眶,直接长到王神爱那绝色的容颜上。 他一边看,还一边露出一副痴汉的表情,摇着头,喃喃道:“太美了,真的,真是仙女一样啊,就是画中的九天玄女,也不过…………” 杜慧度叹了口气:“王皇后确实是国色天香啊,神爱这个名字,可真的是太适合了,只是…………” 他说到这里,看了一眼四周,确定了没人在听他说话时,才又把声音放低到几乎听不见,差不多到了附在爨龙颜耳上的地步:“据不可考的小道消息,这位王皇后,曾经就是王谢两家的高贵千金王妙音,后来当了几年神尼支妙音的那位,而且,她跟当前我们大晋的第一人,刘裕刘镇军,曾经还有过恋…………” 他的话还没说完,只听到外面的广场上,突然鼓角齐鸣,不仅是宫中内侍,连所有宿卫军士的欢呼声,都清晰可闻:“镇军威武,镇军威武!” 杜慧度的脸上闪过一丝崇拜与喜色,迅速地转过了身,跟这殿中几十名北府军出身的中低级官员一样,以手按胸,就这样以朝服在身行起了军礼,当刘裕那魁梧伟岸的身形出现在殿内时,这些人也跟着外面的军士们一样,齐声喝道:“镇军威武,镇军威武。” 刘裕的脸上神色严肃,透出一股子隐隐的忧愁,他直接走向了前方,在右首第一位的武将位置,站在他对面的司马德文,徐羡之,刘穆之,谢混,郗僧施等文臣全都主动向他行礼,而站在他身后的何无忌,刘道规,向靖等人也都笑着跟他打起了招呼,刘毅看到他,也点了点头:“来了啊。” 刘裕先是向着司马德宗行礼,然后对着这些文臣武将们一一回礼,随着他的就位,大殿内的文武百官也都到齐了,宦官李车儿一挥拂尘,走上前去,尖声道:“今天的朝会,有要事相商,陛下有旨,诸位官员须忠心体国,畅所欲言,一切有用的建议,一经采纳,会加以赏赐,即使是没有采用的建议,也言者无罪,皆是忠义之举。” 刘裕看了一眼刘穆之,刘穆之脸上的肥肉跳了跳,站出来,说道:“大晋不幸,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王谧,半年来一直抱病在家,陛下虽下旨让其安心养病,并派出太医上门延治,只可惜王尚书不假天年,昨天夜里,还是撒手人寰,实为我大晋之不幸!” 朝堂之上传来一片惋惜之声,不少人摇头道:“唉,太可惜了,王公可是好人哪,这两年朝中之事,多靠他了。” “可能也是过于操劳吧,太突然了。” “王公这一走,那以后这录尚书事之位…………” “嘘,小声点,没看刘豫州也回来了吗?上次为了王尚书的事,两位大帅当面顶撞成啥样了。只怕这回…………” “怪不得,怪不得这回这么多外面的刺史大帅都来了,该不会…………” “反正现在这大权是人家京八党,北府兄弟的,跟我们这些世家子弟又有何干,静观便是。” 这些议论声中,刘毅的眉头一皱,低声道:“寄奴,明人不说暗话,王谧的死跟我可没关系啊,我上次跟你讲和了,就不会再生事,咱们兄弟有一说一,就算不满也会明着来的。” 刘裕点了点头:“与你无关,不过,也是上次受了惊吓,一直没缓过来。这事以后再议,这次还有更重要的事。” 刘毅有些意外:“这首辅没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刘裕叹了口气:“很快你就会知道了。” 王妙音的声音响起,如同天籁:“国家不幸,栋梁早逝,陛下有意,以三公之礼下葬王尚书,其子王球,袭王尚书之爵位,回家守孝三年,孝满另有任用。” 刘裕点了点头,刘穆之的后面站出了一个身上披着孝带的年轻人,正是王球,顿首道:“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王球退下后,谢混清了清嗓子:“这几年王尚书为国呕心沥血,有目共睹,他现在已经不在了,这录尚书事之位,恐怕还需要另选贤能才是,镇军将军现在是国之栋梁,而文臣之中,尚书右仆射孟昶既是建义功臣,也有极高的才能,我认为…………” 刘穆之突然说道:“谢仆射(谢混现在官居尚书左仆射),此事下官以为稍后再议的好,因为现在,有更紧急的军情需要处理。” 谢混的脸色一变:“还有什么事情,比朝中首辅空缺更重要的?” 刘穆之叹了口气,从怀中拿出一份塘报,递向了皇帝:“启奏毕下,鸿翎急报,伪南燕胡虏,三日前起兵两万,以慕容兴宗,斛谷提,南燕宠臣公孙五楼之兄公孙归为将,突袭我淮北,攻陷宿豫郡,济南郡,杀我二郡自太守以下将士千余,掳我百姓三千余口而去,现在江北六郡已经陷入了恐慌之中,自彭城到广陵,三四天内,有十余万百姓抛家舍业,想要逃回江南,即使是各州郡长官,也无法禁止,告急文书一日数百份,皆送于镇军将军府,这次召集各位刺史和大将回朝议事,就是要大家商量一下,此事如何解决!” ===第二千六百零五章 鲜卑铁蹄震江北=== 此言一出,举朝皆惊,刘毅的眉头都皱了起来:“怎么南燕南下这么大的事,我一点也没有听到?” 刘裕正色道:“因为这回南燕出兵,与以往不同,不是那种大军南下打持久战,而是骑兵突进,快打快撤,一下子绕过了北青州,突进到了彭城一带的宿豫,济南二郡,直扑州郡治所,然后掳掠几千百姓而去。二位太守甚至来不及关闭城门,可以说,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刘毅冷笑道:“原来如此,北青州刺史诸葛长民是干什么吃的!几千胡骑越过他的防线南下,居然作不出任何准备和预警?” 刘裕叹了口气:“这次最奇怪的事情就在这里,本来为防南燕的这种突袭,历任北青州刺史都在边境一带设了三十多座烽火台,可是不知为何,这次的烽火台都没有起到作用!” 刘穆之沉声道:“诸葛刺史两个时辰前刚送来的军报,南燕军已经驱民退回了南燕国内,而初步检查这些烽火台,却发现大部分的守台军士,都已经被杀害,少数幸存的士兵说,在三天前的夜里,就有一些不明身份的贼人趁夜突袭这些烽火台,杀散军士,为南燕骑兵南下打了先哨。” 何无忌皱起了眉头:“我记得这些烽火台很多是建在山顶,或者有些干脆就是隐藏在边境的村庄之中,并不是非常显眼,甚至所在之处都是军事机密,怎么会给南燕这样轻易地破解?” 刘毅冷冷地说道:“这点恐怕要去问镇军将军是怎么回事了。” 刘裕的眉头一皱:“与慕容兰无关,她前一阵因为得罪了慕容超,给下了狱,这次的突袭,根据前方的情报显示,没有南燕的情报组织参与。” 刘毅勾了勾嘴角:“我没说是慕容兰,我的意思是,之前北青州刺史刘该因为叛国被诛,他的一些手下后来投靠了南燕,还有就是司马国璠,司马顺之等贼人,也比较熟悉北青州一带的情况,这些贼人现在叛国而逃,流窜于两淮之间,恐怕也有足够的动机做这些事。” 何无忌点了点头:“以前武岗男(刘敬宣现在的爵位,武岗男爵,上次伐失败给剥夺了所有的官职和军职,只剩爵位了)在两淮之间的山寨中有很多兄弟,也是监视南燕的第一道防线,那些烽火台很多都是在这些山寨中,后来武岗男尽撤这些山寨义军,加入官军,边境上就缺乏了足够的眼线,太可惜了。” 刘裕看了一眼远远站在后面人群中,神色激愤的刘敬宣,点了点头:“上次尽撤淮北义军,也是当时跟慕容备德的协议,这回南燕主动进攻,杀我将士,掠我百姓,已经主动地毁弃协议,再追究责任没有意义了,今天召各位前来,就是想进行大朝议,如何应对此次的事情。还请陛下,皇后和大王明鉴。” 王神爱点了点头:“各位爱卿所奏,陛下已经知晓,此事确实紧迫,刘镇军,请问现在淮北的情况如何,燕军是否已经全部退回南燕境内?” 刘裕正色道:“不错,燕军已经全部撤回,北青州刺史诸葛长民,镇守彭城的宁槊将军羊穆之,以前分镇江北六郡的王仲德,檀道济,朱龄石三部,都已经集结部队,严阵以待,防止燕军南下的同时,也在安抚百姓,只是,这次似乎有不少奸细,在大肆散布各种谣言,甚至有说燕军已经攻克彭城,兵锋直指广陵的,还确实曾有打扮成燕军的小股贼人,出现在彭城到广陵的官道之上,而我各地守将派兵追剿时,却又是消失不见。” 刘毅冷笑道:“只怕又是有贼人作乱,燕军绝不可能深入到广陵,不是小股斥候,就是有我们的内贼在趁机假扮燕军,扰乱民心军心。联系到上面的烽火台之事,只怕,我们江北六郡之中,潜伏了不少内鬼啊。” 刘穆之点了点头:“刘豫州所言极是,移民江北的计划刚开始时,就有人在江北散布流言,动摇民心,后来也是花了很大的精力才稳定住,这回南燕突袭,各种流言又重新出现,可见上次的贼人仍然在伺机而动。” 司马德文沉声道:“刘镇军,你能查到这些流言是哪些贼人所放的吗?” 刘裕摇了摇头:“很多是打扮成逃亡百姓的外乡人,路过这些江北的村庄,就夸大其辞地散布流言,然后这些村庄就往往举村逃亡,各地守宰不能禁。现在想要再回来追查,怕是难了。” 王神爱叹了口气:“只怕是敌军的间谍细作所为。不过,此举也反映出,江北的民心不稳,尤其是新移民对朝廷是否有能力保护他们,缺乏信心,以至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弃家南逃。看来,我们还是得恢复在淮北一带的烽火台和山寨,调武岗男的旧部回去驻守,如此方可保境安民。” 何无忌的眉头一皱,沉声道:“皇后殿下可能有所不知,以前淮北山寨中的义军们,现在多数已经编入了我的部下,镇守湘州和江州之地,他们的守卫任务也很重,就是现在,江州之地还经常有桓氏余党作乱,攻击州县之时亦时有发生,撤不得兵马啊。” 王神爱的秀眉一蹙:“那何刺史有何良策呢?” 何无忌咬了咬牙:“依臣愚见,不如把在江北后方防守的三支军队,前出顶到北青州一线,驻屯各军寨,这样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保六郡无忧,至于后方的防守,可以在吴地再征调一批新军接替。或者说,在江北六郡的新移民中募兵,维持地方的防守,我们现在在江州就是这么做的。” 刘毅摇了摇头:“何江州的这套,对付普通的贼子可以,但对南燕,恐怕不行,因为南燕贼多是鲜卑骑兵,来去如风,这回一天时间就可以从北青州打到在江北中部的宿豫,济南二郡,在我们集结部队之前就能带着掳掠的民众退回,这样分兵于各寨,起不到集结主力,邀击敌军的作用,甚至有给贼人各个击破的危险,万不可取!” ===第二千六百零六章 淮北防线不可守=== 何无忌的眉头紧锁:“这么说来,淮北地区无法防守了?” 他说到这里,看向了刘敬宣:“武岗男,你怎么看?” 刘敬宣站了出来,沉声道:“其实淮北地区一直是难以防守的,当年前秦南下,淮北各郡就是只能先抵抗,后放弃,甚至在前秦南下前的一年,君川之战时,前秦的兖州部队在俱难,彭超的带领下南侵,也夺走了包括彭城在内的大片地区。此战,当年我等亲历,虽然后来全部消灭了俱难的十万大军,但彭城也是一时无法夺回,直到后来淝水大捷,趁势北伐,才重新光复了这些地方。” 刘裕点了点头,跟着说道:“武岗男说得很有道理,淝水之后,彭城和淮北就一直在大晋手中,因为趁机夺取了齐鲁青州,所以淮北一直是安全的。后来张愿叛变,青州成为割据地区,但也一直跟淮北相安无事,直到慕容德在后燕灭亡后进入青州,割据建立伪南燕,淮北才重新面临强大的外敌。” “以前南燕立足未稳,北魏是他的更大敌人,暂时不敢跟我们大晋开战,建义那次,慕容德曾有意南下,但最后跟臣约和而还。不过那次的和议,也撤去了武岗男和前任北府军刘镇北一直留在淮北一带的各山寨部队,所以南燕的铁骑再次南下,我们连预警的时间也没有了。” 刘毅冷冷地说道:“那按刘镇军的意思,是想让现在赋闲在家的武岗男,重招旧部,然后再次把淮北一线的山寨重新占据,重组以前的防御体系?” 刘裕摇了摇头:“我不觉得这样有用,淮北地区,一马平川,不象江南这样水网纵横,可以限制骑兵的机动,就算尽占淮北各寨,那也要四万以上的军队,防守从兖州到东海一线千余里的防线,没有长城,只能靠孤立的三十余个山寨,坞堡,防守起来只是孤立的据点,形不成整条防线。南燕骑兵若是再来,可以绕过这些据点,长驱直入,我们的兵力分散在各寨,想要集结都不可能,甚至,有可能给敌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刘敬宣咬了咬牙:“既然如此,不如在北青州一线,建立几个京口,广陵这样的大型军营,屯兵上万,敌军若是大举前来,则举营出击,与敌野战。” 刘毅摇了摇头:“三处大营,屯兵上万,加上彭城,广陵等地的镇守兵力,还有各郡的防卫部队,加起来,光是江北六郡,就得有八万以上的兵马常驻于此,还不是那种平时散归为农,战时集结的,得是常备常驻,如此规模的兵力,只怕朝廷的钱粮无法供应,除非在江北全面恢复征税赋,不过这样一来,镇军将军当时承诺的免赋税三年的承诺,就此作罢。而且,长期大军镇守于外,却只作守备,那是疲国之举,我认为并不可行。” 司马德文急得一跺脚:“按刘豫州的说法,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就没有别的解决之道了吗?” 刘毅面不改色,说道:“当然有解决之道,只是,恐怕刘镇军不喜欢听啊。” 刘裕平静地说道:“这里是朝议,有任何办法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提出来,言者无罪,因为都是为了国事公心,刘豫州也是国之重臣大将,辖地邻接江北,可以说唇齿相依,江北六郡之事,也需要你的出力,所以这次你的意见,非常重要,陛下和皇后一定会好好考虑的。” 刘毅点了点头:“既如此,我也没什么放不赞成,当时你还跟我闹得很僵,觉得我是故意跟你作对,我们可是同生共死几十年的兄弟啊,我有什么必要在这种公事上跟你为敌呢?就是因为当时我就预料到了今天的这个结果,所以才会直言。” 刘裕平静地说道:“往事不必再提,只要说以后如何解决就行。” 刘毅沉声道:“以大晋的情况,经历了多年的内战,吴地残破,荆州一空,可以说是满目疮荑,最重要的不是在这个时候想着北伐建功立业,我们是军人,需要军功,但我们更是国之大臣,要为大晋百姓和江山社稷考虑,不能把个人的荣辱,青史留名这些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移民江北,屯田六郡,无非是为了北伐作准备,如果是二十年前的大晋,户口殷实,兵精粮足,那自然可以,但现在的大晋,连吴地都是荒田处处,无人耕作,荆州的民户不足十万,这种情况下,就不应该移民江北。甚至,不应该保留之前的大军,应该把大量的民夫充实江南的庄园,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和以前一样,只在豫州,兖州,京口,广陵这些传统的大营,保持一定的兵力即可。” “你移民江北,屯兵六郡,如此做法,刺激了南燕,换了我是慕容超,也会为之警惕,这次借机掳掠一番,就是为了警告大晋,警告你刘镇军,不要主动招惹南燕。所以,如果要对其示好,那就尽撤江北六郡的移民,和以前一样只留少量兵力意思一下,北方的田地,暂不开发,山寨里保留数千退役老兵,由国家供应粮草,作监视之用即可。以你跟慕容兰的关系,可以让她出面,放回掳掠的百姓,以此,作为解决之法。” 谢混马上说道:“刘豫州的解决办法很好,臣附议。” 郗僧施也跟着说道:“臣也附议!” 徐羡之的眉头一皱:“难道这回南燕占我州郡,杀我将士,掳我百姓这些罪行,就这么算了?给人打了一顿还要赔笑脸,刘豫州啊刘豫州,你以前可不是这样忍气吞声的性子啊。” 刘毅面不改色地说道:“大丈夫得能屈能伸,谋国得绝对地理性,不能意气用事。当年桓玄篡逆,我们起兵建义之时,慕容德起大兵南侵,刘镇军不也是孤身赴会,又是送粮又是撤兵的以示好胡虏吗?难道这就不屈辱,这就不吃亏?刘镇军当年能忍让,今天就不行了吗?今天我们面临的局势比起当年也没好到哪里去吧。刘镇军,我说的你同意吗?” ===第二千六百零七章 北府精神惟进攻=== 刘裕一动不动地看着刘毅,久久,才摇了摇头:“希乐啊,如果是北魏或者是后秦,这样打你的豫州,或者是来攻击兖州,你会按你说的这种方式处理吗?” 刘毅的脸色微微一变,从刘裕的话里,他已经听出了刘裕的不满,但他仍然沉声道:“豫州作为多年的前线军镇,淮南之地向来是大晋的屏藩,要塞,这里水网纵横,胡骑难以来回突袭,而前线早就建立了多个军寨,坞堡,烽燧,绝不会给胡虏这种轻易攻掠的机会,刚才我也说过,淮北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无险可守,强行地要在北青州一带的山寨里屯兵守卫,那需要大量的兵力,消耗太多的钱粮,与其苦守,不如弃之。” 刘敬宣的声音在后方响起:“敬宣不才,愿意白身从军,前往淮北,不需要朝廷的一粒米,一匹布,我愿散尽家财,以我们刘家几代在淮北的经营和影响力,还是会有义士来投的。” 何无忌的眉头一皱:“阿寿,别冲动,你的旧部现在都在我这里,你能招什么人?以后等我这里平安了,可以解散兵马,撤去守军,到时候让你的旧部归建,但现在还不行。” 阮腆之忽然说道:“何江州,下官斗胆敢问一句,江州乃是腹地,请问怎么就不平安了?” 何无忌冷冷地说道:“阮长史请不要误会,广州也是大晋的州郡,你和卢刺史,徐相都是大晋的官员,我们江州的兵马,是用来防贼的,而卢刺史他们既然已经受了招安,就不再是贼。只是荆州的桓楚刚刚平定,余党尚有不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去除,江州各地,湘南州郡,也时有贼人乱党作乱,所以还需要留数万兵马平定安抚。一旦这些贼人不再出现,那就是本官所说的撤军之时。” 阮腆之微微一笑:“何江州所言,下官深有同感,我们广州那里也有相同的情况,各地的蛮人俚侗异族,不服王化,经常作乱,所以才需要兵马镇守,这次南燕南侵,犯我疆土,杀我郡守,掳我百姓,我听了之后,都是无比地义愤,这里先代表卢刺史和徐相表个态,如果朝廷需要广州兵马出力,我们一定会派出兵马,北上讨贼,为国建功立业!” 王神爱淡然道:“阮长史的报国之心,圣上已经知晓,只是路途遥远,广州本身也不平安,暂时就还是留守岭南,等待朝廷的召唤即可。何江州刚才所言,也是大晋的态度,在朝廷看来,卢刺史和徐相讨伐伪楚,擒获伪楚官员有功于国,以前的旧账,也一笔勾销,大家都是大晋的一方守宰,需要互相信任,携手报国,不需要生出什么不必要的疑虑。” 阮腆之点了点头,退回了班列之中,而何无忌则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暗道刚才一时激动,忘了阮腆之还在场,差点就说出以后要讨伐岭南后才天下太平的话了,看来自己的修为还是不够啊。 刘敬宣勾了勾嘴角,说道:“无忌,你不要误会,我这回去南燕,新招义士,不用旧部,以前我爹和我在淮北的时候,一开始也没什么旧部,只要心存忠心,又能给人提供生存根基,那就会有人来投。我爹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些年我还是有些积蓄的,以前因为我的冲动,为国家惹了大祸,最后还要寄奴哥帮忙收尾,撤去了北方的山寨守兵,导致有这次的事情,于情于理,我惹的祸事,应该由我来弥补,哪怕为此而送掉性命,我也在所不惜。” 向靖哈哈一笑:“好样的,阿寿哥,我铁牛这么多年,最服你的就是这次,你要是去,算我一个,我的所有家丁部曲,连同我家的三个小子,跟你一起进山寨了。” 而不少北府军官员,也都群情激动,跟着嚷了起来。 王神爱的秀眉微微一蹙,说道:“向将军,你现在可不是以前只用管军事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现在是下邳太守,北陈留内史,负责江北下邳郡的军政要务,要是你就这样扔下一郡军民,跟武岗男一样去山寨,那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啊。” 向靖眨了眨眼睛:“哎呀,还是王皇后提醒得及时,俺铁牛就这个性子,一激动起来就忘了这档子事了,不过,俺是个粗人,平时也不知政务的,都是郡中的长史,司马们处理,杀贼打仗我拿手,寄奴哥,噢,不,刘镇军啊,我看,你还是让我回军中好了,天天呆在衙门里,铁牛快要闷出个鸟啦。” 向靖的话虽然粗俗不堪,但情真义切,众人先是笑着听着,但后面看着他眼泪汪汪的模样,也不免动容。 刘裕点了点头,说道:“铁牛兄弟就是铁牛,不愧是好兄弟,你放心,我一定会满足你的心愿的。阿寿,你想白身从军,散尽家财召募义士,这用心很好,但在我看来,没这个必要。我们北府军向来没有被动挨打的防守,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这才是我们北府男儿的特色!京八兄弟们,你们说,是不是!” 在场的大部分北府军兄弟们,齐声喝彩:“寄奴哥说得好啊!” 刘裕看着刘毅,正色道:“希乐,你刚才说的,很有道理,国家战乱多年,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我们以前才放着一些叛贼和胡虏不打,安心内政,不是说只有吴地才有荒田,江北那里的良田更多,而且多是平原,产量很高,这些年来由于不易防守,所以干脆就废弃,我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难道因为害怕胡虏南下,我们的大晋良田,就不能耕作了?如果怕胡虏来就不守地,不耕田,那江北还是大晋的国土吗?你越是害怕,他们来的只会越勤快,只有对于恶狼迎头痛击,让他们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才能让他们再也不敢造次,不仅是对江北,对于蜀地,对于荆州,对于你的豫州和兖州,也是同理!” 刘毅沉声道:“你待如何?!” 刘裕一字一顿地说道:“起兵,灭燕!” ===第二千六百零八章 亲友兄弟皆反战=== 刘毅咬了咬牙,沉声道:“寄奴,别冲动,南燕可是拥兵数十万,铁骑数万的大国,不是这么容易一战而灭的。你想建功立业也不要赌上大晋的国运。” 何无忌也是眉头紧锁:“寄奴,希乐说得有道理,不要斗气,我们现在没有跟南燕全面开战,一举灭之的实力,这次的事,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刘裕环视四周,平静地说道:“今天既然是大朝议,那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我只提了个建议,我最好最铁的兄弟,也不赞成了,身居高位,最怕的就是周围只有一帮拍马屁的小人,听不得真话。所以,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真正的想法,除了我军府中的现任官吏外,所有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北伐南燕,谁赞成,谁反对?” 刘裕的目光投向了何无忌:“无忌,你刚才说我们没有跟南燕开战的实力,所以反对出兵,能说得具体点吗?” 何无忌咬了咬牙:“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国家经历了多年的内战,现在各地还不平静,唯一算是安定的也就是吴地了,可是残破得不象样子,生产还没恢复,还需要抽调人手去支援江北六郡,就算可以临时征调出一支六到八万的大军,但粮草又是大的问题,江北屯田不过一年左右,按我们的承诺,三年不收税赋,这就意味着在江北三年没有供应大军的存粮,寄奴啊,现在真的没有打这仗的条件。” 刘裕点了点头,看向了一直在一边沉默不语的刘道规:“道规,你来说。” 刘道规叹了口气:“大哥,这个提议,你既然今天当众提出,我想肯定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但在小弟看来,更是要加以劝谏了,因为,上次的征伐西蜀就面临了类似的情况,同样的错误,我想不能再犯第二次。” 刘裕沉声道:“说具体点,你是担心南燕能获得外援?” 刘道规点了点头:“不错,我军如果要征讨南燕,那必然要全国总动员,至少是要在扬州地区大规模动员,征兵,调粮,这是少不了的,大哥如果要象刚才说的那样灭燕,那起码组织十万以上的军队,因为南燕的军力非常强大,非十万大军以上不可灭国。” 刘裕微微一笑:“道规分析得不错,要灭燕,十万大军是需要的,不过如果迅速出动,以突破大岘山为第一阶段目标的话,可以稍少一点,六到八万军队,也许就能出动了。” 刘道规咬了咬牙:“不管是六万还是十万,都是大军,都要大规模地动员,征召,包括调运粮草,这种事情瞒不过南燕的侦察,他们按常理来说,会跟前年的西蜀军一样,前出大岘山,依险而阻,只要几万的军队,就能挡我大军于山南,再出动游骑,抄掠后方,断我粮道,到时候我军进击不能,退亦困难,会陷入兵家所说的绝地。” “等我军锐气失去,粮草不济,被迫退兵时,南燕再出动铁骑追击,那我军非但不能灭掉南燕,反而有全军覆没的风险。正是因为小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失败,而燕国慕容氏也曾经用这样的招数大败过桓温,所以我一定要表达我的意见,这次北伐,风险极大,胜算不高,不可取!” 说到这里,刘道规还叹了口气:“而且,以我们现在跟后秦的关系,南燕刚刚和后秦结盟通好,甚至主动当了后秦的藩属国,我们如果攻击南燕,后秦肯定也会来救,到时候无论是攻击我们的雍州地区还是派军入南燕地区助守,都会跟上次平定蜀地的战役一样,成为一大变数。” 刘裕点了点头:“你分析得很好。南燕南有大岘山为险塞,西边北边又可能有后秦的援军来助,这两点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道规的建议是不打,还有别人有意见吗?” 徐羡之勾了勾嘴角,说道:“寄奴,我也觉得,这一仗最好不要打。”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羡之有何高见?” 徐羡之叹了口气:“军事上的事情,我不是太在行,也不敢多说,刚才几位将军都说得挺好。这一战如果是以灭燕为目的,那必须要起大兵,不管是六万还是十万,都需要大量的粮草,而且这些粮草,还不是现屯于彭城大仓,那里的粮草一向只够一万军队用度三个月,每三个月都要从后方新运粮草过去。一万人尚且如此,若是大军,只会十倍地增加。” 刘裕点了点头:“粮草确实是大问题,但并不是无法解决。建康,广陵都有供三万大军吃上半年的粮草,如果真要起大军,会动用这些存粮。” 徐羡之摇了摇头:“除了粮草,还有军械,还有布匹,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上次西征之后,把五万兵马的辎重军械留在了荆州和江州,建康城中的武库几乎一空,甲仗不到三万,哪怕现在要重新征兵,最多有三万套装备可以供应给新兵。也就是说,除了江北分散的三万大军外,广陵城一万兵马,建康城两万兵马,加上三万套军械,满打满算,也不够十万人的规模啊。” 刘裕微微一笑:“羡之掌管府库多年,对于这些情况,一清二楚,照你的说法,我们就算是极限在扬州地区动员,也只有不到十万的兵马,粮草,最多三四个月之用,是不是?” 徐羡之咬了咬牙:“这些本是军事机密,不宜公开讨论的,但既然是大朝会,要决定战守,就不能有所隐瞒了。寄奴,你是国之大将,一军主帅,必须要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也许我们的将士足够英勇善战,但再英勇的将士,也需要粮草军械才能作战。如果南燕采用坚壁清野的打法,扼守大岘山,我军无法通过迅速破敌而获得粮草,那只怕会跟伐蜀一样,三个月后就得粮尽退兵了。寄奴,这一战,不可意气用事啊!” ===第二千六百零九章 世家大族无余粮=== 刘裕点了点头:“羡之,你说的话,都出于公心,我很感谢,其他人还有意见吗?谁赞成,谁反对?” 谢混冷冷地说道:“刘镇军,本官也不赞成这次出兵之举。”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谢仆射有何高见,但可直言。” 谢混清了清嗓子,说道:“其实,大晋这二十年来,唯一的一次北伐,就是由我们谢家所主导的,当年先相公大人组建北府军,而镇军,豫州,江州你们这些现在的大将大帅们,都是当年入伍的,应该能知道,我说的话是否属实。” 刘裕点了点头:“谢仆射说得不错,当年北府军的军士虽然是大晋的百姓,但军械粮草,几乎都是谢家开始所提供,当然,除了谢家之外,其他世家也出力颇多。这是因为当年国库收入不足,而各大世家在吴地有大量的庄园,多年来积累颇丰所致。” 谢混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之色:“按大晋开国元皇帝的祖制,吴地的庄园,留给大晋的有功之臣。当年中原永嘉之乱,神州陆沉,我们这些世家的祖先放弃了在北方的基业,前来追随先帝,也帮助先帝北御胡虏,南平贼寇,最终建立了大晋的百年基业,这些回报,就是元皇帝为了表彰我们祖先的功劳,所赐予的。镇军一向说无功不受禄,得爵可得田,即使是按你的这个说法,我们各大世家当年受到这些国恩,也没有问题吧。” 刘裕淡然道:“在当时是没有问题的,但也请谢仆射注意,任何国恩不可能持续百年以上,祖先的功劳不能说让百年后的子孙继续无条件地享用,所以,爵位代降是必须的,这几年的新政,也不是说剥夺了各大世家的庄园,只是说按大家的爵位重新分配,以后只有为国建功立业,才能换取相应的田地。” 谢混勾了勾嘴角:“本官并不是对这新政有什么意见,还请镇军将军不要误会。” 刘裕点了点头:“现在这样挺好的嘛,世家子弟们也纷纷从军,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一年多来,京中的世家子弟们面貌也为之一新,这是好事。至于北府军将士们的爵位,以及按爵分的地,也是这个规制,他们不能传子传孙,想要一直保有,就得再立新功。” 谢混沉声道:“可是北府将士们毕竟是武人出身,可能也就是自己耕作,不知道如何组织庄园,引水灌溉这些,不是我们有别的意思,而是同样的庄园,交给北府将士们,产出远远不如在我们这些大世家手中的时候,镇军将军恐怕也不能否认这个事实吧。” 刘裕的眉头微微一皱:“此事与北伐南燕的事情好像没什么关系吧,而且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此事。现在据我所知,很多北府军将士把分到的庄园租给世家去经营,吴地和江北多是如此。” 谢混微微一笑:“这两件事看似没有关系,但真要打起仗来,就又是一回事了。刘镇军,刚才徐长史也说了,现在的粮草和军械,最多只能支持六到十万军队作战三个月之用的,请问你有把握以这个规模的军队,三个月内灭掉南燕,收复整个青州吗?” 刘裕平静地说道:“凡事料敌以宽,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如果南燕军真的如刚才各位分析的那样,固守大岘,避免与我军决战,那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战争,是至少的。” 谢混满意地点了点头:“刘镇军果然爽快,只是我有点奇怪,你也明知军粮只够三个月之用,而战事要做好持续半年的打算,那为何还要坚持打这场仗?多出三个月的粮草,你去哪儿弄?” 刘裕微微一笑:“本来这些也是军事机密,不便透露,不过既然今天是大朝议,也就向大家公开这些计划了,毕竟各位都是大晋的栋梁,真要开战的话,这些事还要仰仗各位去做。” 满朝的中级以下官员都齐声行礼道:“为大晋效力,为陛下分忧,我等责无旁贷。” 刘裕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好掩饰的,真要大战的话,必是出举国之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是而已。” 谢混的脸色一变,继而冷笑道:“这么说来,到时候又是要各大世家出钱出人了?国库没有的,就需要世家的支持?” 刘裕平静地说道:“刚才谢仆射也说过,二十多年前的淝水之战时,各大世家为保大晋,作出了很多贡献,有粮出粮,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现在又面临同样的情况,若要北伐胡虏,难道各大世家不应该为国效力吗?” 谢混哈哈一笑:“刘镇军啊刘镇军,你终于说出心声了,这一仗要打,还是得让各大世家拿出老本啊,只是当年是秦军南下,要灭我大晋,甚至连当时先帝和相公大人在长安的府邸都提前修好了,那时候各大世家的家底也算殷实,能拿得出钱粮来组建大军。保国保家,加上也有这个能力,所以有了北府军,也有了镇军们的从军之旅,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可是现在的情况,还是二十年前吗?天师道之乱,吴地八郡皆遭兵火,现在残破不堪,荒田千里,甚至现在还有不少尸骨没有掩埋,连王家,谢家的粮仓也现在是空空如也,我们连春耕的种子都不一定拿得出来,就算有报国之心,也没有这个能力啊。” 郗僧施跟着说道:“谢仆射说得好啊,何况现在庄园田地多是归了北府功臣们,世家子弟们在上次的大乱中死伤大半,剩下的也只能现在重建自己的那些小庄子,连庄客佃农都没几个,我家的几个侄子,现在居然还要自己下地干活,还有些更惨的,甚至还要去租北府功臣们的地去种,这种事情,大晋开国百年来闻所未闻,刘镇军,你要我们现在拿出粮草,不如现在干脆在世家子弟中强行抽丁征兵,让我们都去投军好了,这样起码还有个地方能吃饱肚子啊。” ===第二千六百一十章 铁牛大壮亦反对=== 刘裕平静地看着得意洋洋的郗僧施和谢混,说道:“各大世家现在已经到了这样艰难的地步了吗?没饭吃的情况是有,但那是四年前,天师道大乱方平时,经过这几年的建设,这两年吴地的生产有所恢复,至少你们谢家,郗家的庄园也是运转如常,没你们说的这么困难了吧。” 谢混勾了勾嘴角:“刘镇军大概只看到了几个地方官员为了提高政绩而上报的典型庄园了吧,大多数庄园连人手都不足,还要分人去江北,哪有多少粮食?何况,现在每年的产出,都要按国法交税给国家,这几年大晋征战不休,粮草消耗可不少啊,荆州那里本是逆贼桓工的老巢,他们篡位起兵,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平定桓氏之后居然在那里免税三年,江北也免税三年,就吴地不免税,可以说现在是吴地一地养活整个大晋,刘镇军哪,这吴地就算是良田万顷,百姓作牛作马,也不可能长期这样支撑吧。” 此话一出,不少世家子弟们交头结耳,纷纷称是,刘裕的面色阴沉,看着谢混,沉声道:“新平定的地方,免税免赋役几年,这是大晋的定制,吴地当年平定天师道之乱时,也是免了三年的税收,为什么现在轮到别的地方,就说是吴地养整个大晋了?之前靠别的地区的粮帛供应时,是谁在养谁?” 谢混咬了咬牙:“刘镇军,我无意与你为这事争吵,只是现在其他地方多半在免税,大晋的财政,大部分是靠吴地在支持,我们现在已经过得很困难了,要是这个时候再大兴战事,为了区区一点边境摩擦就去跟拥兵几十万的强大胡虏打灭国之战,只怕把我们全拿去做军粮,也无法供应啊。” 刘裕冷冷地“哼”了一声,也不再理会谢混,他看向了向弥(之前为了避刘裕的父亲刘靖的讳,向靖主动改名为向弥,以后也称向弥了),他和蒯恩两员壮汉,并肩而立,如同一道宽阔的墙,把后面的人都挡住了,刘裕微微一笑:“铁牛,大壮,你们一向交好,刚才我也看到你们在商量,怎么样,你们讨论的结果如何?” 向弥和蒯恩对视一眼,开口道:“寄奴哥,俺铁牛和大壮兄弟刚才一合计,这南燕,可是打不得啊。” 刘裕的眉头微微一皱:“怎么打不得了?以前你可是天天吵着要北伐南燕,建功立业啊,怎么转了性了?” 向弥摇了摇头:“寄奴哥,你们刚才讨论的这些兵马粮草,兵法权谋这些,我们两个大老粗一概不知,这么多年,我们就知道一件事,寄奴哥说的,一定是对的,你叫我们打哪儿就打哪儿,叫我们去打谁就打谁,总不会错的。哪怕就是要我们去送死,我们的眼皮也不会眨一下的。” 刘裕的心中一阵暖流涌动,鼻子也有些发酸,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沉声道:“既然如此,为何这次又要反对呢?” 向弥长叹一声:“因为,因为大嫂在那边啊。听说前一阵还给那南燕小皇帝慕容超下了狱,想必是劝阻南燕出兵不成,又或者是故意要做出这个举动,以威胁寄奴哥你呢,现在投鼠忌器,大嫂在那里,如同人质,要是我们出兵,慕容超这狗东西说不定会要大嫂的命,我们这些年受了大嫂这么多恩惠,怎么能为自己想要建功立业,就去害了大嫂的性命呢?就算要打,也得想办法先把大嫂接回来,没了顾虑,那我第一个当先锋。” 刘裕笑了起来,上前拍了拍向弥的肩膀:“好你个铁牛啊,我还以为你小子两年不打仗,懒了,想抱着娇妻在家陪小儿子呢。可现在听了你的话,我才明白,铁牛还是铁牛,大壮还是大壮,还是我刘裕有情有义的好兄弟。” 蒯恩沉声道:“寄奴哥,兰姐从草原就救过我们夫妻多次,这次南燕南侵之前把她下狱,恐怕也有警告你的意思,慕容超不是慕容德,他跟兰姐没什么感情,说不定听奸人一挑拨,真的会下毒手,我们还是先想办法救出兰姐,再谈打仗的事。” 刘裕点了点头:“你们的意思,我知道了。胡子,你也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站在后面的胡藩站出了列,拱手行礼,说道:“镇军,我胡藩乃是降将,这种大事,不太方便发表意见。” 刘裕摆了摆手:“这里没什么降将自己人的区别,你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桓家有恩于你胡家,为他们世代效力也是义士之举,对于桓玄,你尽力了,就可无愧,只是这回是商议北伐大计,当年桓温也曾北伐慕容氏的燕国,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令尊当年也曾随军出征过,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胡藩的眉头一挑,说道:“其实关于此事,刚才我和王仲德将军也交换了意见,我们都是从北方过来的人,我先父大人,还有王将军兄弟二人,都曾经和慕容氏的铁骑交过手,而且,都输得很惨,所以,从败将的角度,我们必须要提出中肯的意见,征伐南燕,现在还不成熟。” 刘裕正色道:“你是从军事角度分析是吗,好好说,越具体越好。” 胡藩点了点头:“南燕虽然在青州建国,但还是保留了慕容氏在草原时的情况,他们的兵力,来自于各个部落,平时并不常备,但遇有强大外敌时,则是到各部调兵,集结,他们的甲骑俱装,只有慕容氏的本族本部装备,别的部落,数量虽众,但没有太多太好的装备,多是游骑轻骑。” “所以慕容氏的军队构成,以本部的甲骑铁骑为核心,这支部队大约有三到四万人,大部分是集中在都城一带,作为常备军,另外在南边的临朐城有一万五千左右的步骑,北边的贺兰部防卫北魏,大约有兵三万。这八到十万军队就是南燕的常备兵马,如果想要大战,则需要征发。” ===第二千六百一十一章 胡藩直言铁骑凶=== 司马德文笑了起来:“听胡将军这样一分析,南燕的兵马也没有几十万嘛,也就跟我们能出动的差不多,可为何我们一提到南燕,都是说他们有三四十万的兵力呢?” 刘裕笑道:“三四十万兵马,是要进行全国总动员,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这种军制,不是这么容易的。我们大晋基本上从没有这样抽过兵,就算是淝水之战,生死存亡时,也不过是张榜募集天下豪杰而已,我等当年就是自愿投军。倒是那前秦主苻坚,来犯我大晋时,在国内是十丁抽一,这才有百万大军,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暴政,民怨沸腾,所以一旦战败,就天下大乱。” “南燕因为只有青州一州之地,而当年带去的几万户鲜卑人,又是习惯全民皆兵,打仗时一帐可以出两丁以上,所以能保持十万人左右的常备兵马,经过总动员后,也可以有一两个月内凑出三十多万大军,号称四十万的这种规模。凡战,必先知已知彼,对于南燕的军事实力,我们是长期侦察,充分了解的。” 说到这里,刘裕看向了胡藩:“胡将军以前在桓玄手下时,就有北伐之志,也因为父亲壮志未酬,自幼学习兵法武艺就是以慕容家的铁骑为假想敌,这一年多在我军府之中,也是成天研究南燕方面的情报,以图建功立业,要说对南燕的了解,他是最熟悉的了。” 王神爱微微一笑:“久闻胡将军忠勇过人,今日一见,果然是国之栋梁,难得听到刘镇军如此夸奖别人,而今天,胡将军却得到了这样的高度评价,值得庆贺。那么胡将军,以你看来,这次刘镇军有意起大兵灭燕,从你的角度来分析,是否赞成呢?” 胡藩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沉吟了一下,耳边传来刘裕的声音:“不用顾及我的面子,有何想法,直说无妨,现在可以看成军议,凡事来不得半点虚伪与奉承。因为一旦庙算出错,损失的可是几万将士的性命,甚至我们大晋的国运!” 胡藩咬了咬牙,行了个军礼:“大帅,你对胡某有再造之恩,按理说你想要做的事,尤其是军事,哪怕让我去送死,我也是二话不说去做的,不问对错,但你既然要问我意见,那我必须要说,现在北伐南燕,尤其是打灭国之战,还不是时候。” 刘裕轻轻地“哦”了一声:“这又是为何呢?” 胡藩叹了口气:“刚才各位将军们主要是从兵粮,后勤的角度来进言,但在我看来,哪怕是横扫大晋,威震南方的北府军,也很难在平原之上与慕容家的甲骑俱装正面对抗,我真正担心的,不是燕军守大岘与我军对峙,而是他们放开大岘,放我军进入鲁南平原,然后在临朐一带决战。” 刘裕还没有说话,一边的向弥就嚷了起来:“喂,我说胡子,你这话可不能乱说啊,我们北府军横扫天下,谁没有打过?就算跟慕容家的铁骑,也数次交手,我铁牛在邺城五桥泽就打过一次,后来在洛阳城外,跟慕容永的甲骑俱装也打过一次,他们也是人,也会死,没到不能打的程度!” 胡藩叹了口气:“铁牛兄弟,不是我有意贬低北府军的战力,而是步骑相对,优劣明显,这不是我个人说谁强谁弱,就好比你打过的两仗,邺城之战,洛阳之战,这两仗我都仔细研究过,邺城之战,虽然燕军是用了火攻,但是最后正面之上的铁骑冲杀,武岗男当时是亲历的,而铁牛兄弟你是给大帅所救,早早离开了战场,对不对?!” 向弥的黑脸微微一红:“我,我当时给火烧了,没法作战,是寄奴哥救的我们,但是,但是后来我们后军五百多人,足足挡住了数千燕军甲骑的冲击,挽回了我们北府军的尊严,对吧,阿寿哥。” 刘敬宣轻轻地叹了口气:“胡子说得不错,那仗开始是我指挥,两千多兄弟,没有挡住三千敌军甲骑的冲击,在平原上给铁骑这样冲锋,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根本无法阻止,即使是射死了他们的骑士,但尸体仍然是坐在马上可以冲击,后来若不是寄奴带我们绕到了火场之前,又用一些辎重车和尸体在阵前作掩护,只怕我们最后一个也不可能活着回来。” 北府军的不少将校想起了当年那可怕的一战,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甚至一丝恐惧之色,也浮上了这些身经百战的铁血男儿的脸上,胡藩点了点头:“当年先父大人就是经历了各位当年的事,几万精兵,被一万多铁骑在平原上冲垮,四散而逃,而我小时候学兵法时,就一次次地复盘当时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是在平原之上,正面相对燕军的冲击,以重装步兵的血肉之躯,哪怕加上八牛弩,一丈柯这些专门用来防铁骑突击的特制兵器,也难以抵挡。” 王神爱的眉头一皱:“难道,慕容家的骑兵,就真的这样无敌了吗?那慕容永在洛阳为何会败在刘镇军之手,慕容宝为何在柏肆又被拓跋珪所破?哦,对了,还有参合陂一战,七万燕军铁骑,也为何会一战尽没?” 胡藩沉声道:“参合陂之战,魏军严格来说是偷袭,因为慕容氏诸王之争,慕容麟不当后卫,弃军而行,导致燕军将士早晨起床之时,却发现周围的高坡之上尽是魏军骑兵,他们甚至连披甲的时间也没有,完全是屠杀。这不是常态。至于柏肆之战,燕军用铁骑夜袭拓跋珪大营,本来战果辉煌,可在追击时,却不知为何中了拓跋珪的埋伏,以火攻对付燕军铁骑,两万多甲骑,居然就这样给一把火烧光,这一仗,同样并非正面堂堂之阵。” 刘裕点了点头:“胡将军说得不错,至于洛阳之战,那不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野战,就是因为敌众我寡,而且慕容永手下也有上万甲骑,所以我选择了守城,最后出城奇袭时,也是要千方百计地避免给甲骑正面突击,谁也没有想到,最后消灭燕军甲骑的,竟然是天师道的怪物,长生人。阮长史,现在卢刺史在广州还用这种东西吗?” ===第二千六百一十二章 以步克骑胸有策=== 阮腆之尴尬地笑了笑,摇头道:“这个,听说以前长生人之类的凶险之药,乃是前任教主孙恩所制,数量也很稀少,洛阳之战时本不知道有这样的效果,一用之下,虽然杀了几千敌军甲骑,但服用此药的教众,也都后来力竭而亡,后来孙恩梦中遇到天师,说此物有干天和,太过残忍,神教是以治世救人为宗旨,不可行此逆天之行,所以后面这种药,就再没用过了。” 说到这里,阮腆之顿了顿:“想必后来刘镇军与卢教主他们交手过多次,也没再见过长生人吧。” 刘裕微微一笑:“如果卢刺史真的不再用这种邪恶之物,倒是世间的幸事。好了,不谈这个。继续说洛阳之战的事,刚才我说过,此战也并非正面野战,而且慕容永的甲骑,并不是正宗的慕容家铁骑,毕竟他只是带着关中与中原一带的鲜卑旧部,甚至大多数并非是慕容氏部族,其甲骑也只是仿以前的慕容氏甲骑俱装打造,用的还多是秦国武库里的装备,对于甲骑的使用,也远不如作为一代兵法大师的慕容垂,威力自不可同日而语。” 王神爱勾了勾嘴角:“我记得当年刘镇军刚刚从军之时,曾经那慕容兰也拿出过甲骑俱装进行攻防演习过,那一次演练,让我印象深刻,难道你最后也找不出破解之法吗?” 刘裕叹了口气:“慕容兰毕竟是燕国公主,不可能真正把这甲骑的核心战法示我,后来我在邺城时,慕容垂指挥甲骑与我有过一些交手,但当时胜负已定,形同演习,我想他也没有全力以赴,因为后来在洛阳城大战慕容永时,我发现他的一些战术,阵法变化,颇与我所见时不同。可见,慕容垂还是藏了不少杀招,恐怕真正要跟燕国铁骑正面对抗时,仍会有意外情况出现。” 说到这里,他看向了刘敬宣:“武岗男,你当年曾经流亡南燕一年多,也见过一些他们甲骑的操练,你说,跟我们平时准备的应付之法,有何不同?” 刘敬宣正色道:“南燕的甲骑俱装,果然名不虚传,在南燕时,我曾经与慕容德,段晖,慕容镇等燕国大将所率的甲骑部队有过演练,他们战法变化多端,机动性极强,与我们平时准备的颇有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甲骑,多是借助风尘掩护,从侧面和后方突击,与我们原来想的那种敌军正面强攻,是有所不同的。” 刘裕点了点头:“这就是了,当年慕容兰和我们那次演练之时,最后关头突击时,就是烟尘漫天,不知其从哪里攻来,以至于水生当年在慌乱之中错传军令,酿成了惨剧,但是,那种四面不见敌踪,只见箭矢,被动挨打而无从还手的无力感,至今仍时时涌上心头,为将帅者,一个命令可能就会决定几万将士的生死,所以,如何对战南燕铁骑,这几十年来一直是我的追求,若没有平原上正面战胜敌军的办法和把握,我也断然不至于提议出兵灭燕!” 胡藩的脸色一变,急道:“大帅,你,你有办法正面在平原之上打败燕军铁骑了?” 刘裕微微一笑:“相信我,正是因为反复演练过战法,我才有这个自信,当然,这是军机,暂时不能泄露,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在战场上与燕军相遇,到时候再跟大家详解。我现在只能说,若是有六万大军,正面与十万燕军铁骑相遇,地点在临朐城一带的鲁南平原的话,我有把握也有信心,一举破之!” 刘毅的声音从刘裕的身后响起:“原来寄奴你已经有了破贼之道了,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刘毅相信,你有办法一举灭燕。这次出兵,别人不同意,我同意!” 何无忌的脸色一变,急道:“希乐,这种事情不要斗气,说话一定要出于公心才行,刚才分析了这么多,燕军有各种手段与我们对抗,就算寄奴有平原上决胜的把握,可是燕军怎么可能放开大岘山天险,主动地放我军进入平原与之决战?我军若是现在动员,四月出兵,那到鲁南时已经五六月份,临近麦熟之时,燕军怎么可能把大片的熟麦让给我们呢?这不符合兵法常识。我如果是慕容超,绝不会放弃大岘山天险,而选择在临朐决战。” 刘裕缓缓地说道:“无忌所言,合乎兵法,但是慕容超的想法,不仅仅是用兵法来判断的,如果从兵法来说,这回他突袭我们两个郡,能破获我们整个北青州的烽火台预警,甚至占据这些烽火台,从兵法考虑,他应该趁机夺取北青州之地,甚至趁我军不备之时,一举突袭彭城才是,当年吕蒙白衣渡江,攻取荆州就是这样打的,从兵法角度来说,反正与我大晋撕破脸开战,要么不打,要么就打个大的,至少以夺取江北州郡为目标,无忌,你若是在慕容超的位置上,是会跟这次这样做贼般地捞一把就跑,还是攻取彭城呢?” 何无忌略一沉吟,笑了起来:“听你这样一说,还真是的,虽然说胡虏有这种抢了就跑的传统,边地之间汉人胡人这样互打草谷也是以前北方常有之事,但南燕和我们既然有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次的袭扰也是撕毁和约了,与其如此,不如来一票大的,打下两个城,掳掠三千多人就跑了,换了是我,不会做的。” 说到这里,何无忌长舒了一口气:“寄奴你这样说,想必是算到南燕这回为何这样出兵了,而不守大岘,也是基于同样的判断,我现在洗耳恭听你的分析。” 刘裕微微一笑:“因为慕容超并不是疯子,此人能在后秦装疯卖傻,抛弃母妻逃离,是何等的果断,何等地
相关推荐:
在爱里的人
我的美女后宫
和徐医生闪婚后
删除她gl
花花游龙+番外
危险情人
帘幕无重数(骨科,禁爱姊妹中篇,1V1)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穿成恶毒女配怎么办
我可爱妻子的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