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气。 现在陛下好不容易提出增加军费,他们自然要乘胜追击。 褚遂良皱着眉头继续劝谏道:“国库如此空虚,如果再增加军费,岂不变成穷兵黩武?” 萧瑀更是直言不讳:“当前大唐并无战事,臣建议应当把军费削减至税收的两成,这才不至于把国家拖垮。” 在两个喷子谏臣的带头下,一帮能说会道的文臣,纷纷着笏板站起来劝谏。 他们从增加军费,变成再削减一成军费。 武将们听到文臣的话,他们气的直接破口大骂。 程咬金那货连袖子都撸起来,大有一言不合就开打的架势。 随着参与的文武大臣越来越多,太极殿内也乱成一团。 御台上。 李世民看着下方的吵闹,,他黑着脸大喝道。 “安静!” “都给朕坐下!” 文武百官看到李世民发怒,他们这才脸带怒气地坐回软垫上。 沉默片刻。 李世民转头看向李承乾,并朝他询问道。 “太子,你怎么看?” 听到陛下询问太子的意见,文武百官纷纷把目光放在李承乾的身上。 李承乾拱手道:“回陛下,文武百官出现意见分歧,儿臣认为核心点是钱的问题。” “儿臣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增加国库的收入!” 什么! 增加国库的收入? 文武大臣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眉头顿时皱成一块。 增加国库收入的唯一途径,那就是增加百姓的税收,这岂不是拿刀子往百姓身上刮? “太子怎么会提这个办法?” “这不是把苦难,全都嫁接到百姓的头上?” “百姓的日子本就苦,现在还要增加税收,势必会引起民怨啊!” “太子此举可不是明君所为!” 大殿下方,传来官吏的窃窃私语声。 无一例外,他们都不赞成李承乾的建议。 第110章 魏王府的一众幕僚脸色一喜,他们没想到太子竟然会提出这个昏招,现在还遭到百官的议论。 韦挺当即持着笏板站起来,他脸色严肃劝谏道。 “太子殿下此举不妥!” “我们当前的国策的重农,陛下更是颁发轻摇薄赋、奖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国策,目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 “如果增加百姓税收,岂不是和国策相悖?” 韦挺的这一番话,得到不少大臣的赞同。 就连李世民,也微微点了点头。 大唐能够连续征战十余年而没有崩盘,得益于他重农的国策,否则早就步入前隋的老路。 李承乾微微摇了摇头,稍微提高音量说道。 “增加国库收入,为什么一定要增加百姓的赋税?” “难道就不能用别的方法吗?” 什么! 还有其他增加国库收入的方法? 随着文武大臣皱眉思索,太极殿内霎时间安静下来。 沉默片刻。 韦挺惊愕问道:“不增加百姓赋税,还能增加国库收入,难道要增加公廨本钱的投入?” 公廨本钱,其实就是官府借贷给商人,收取高额利息的行为。 而公廨本钱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官府的办公费用和官吏的俸禄,从而减轻朝廷国库的压力。 武德元年 (618年), 李渊制定文武官吏俸禄制度,于是沿用南北朝制度,设置了公廨本钱。 由各州令史经营,每人以5万文作为本金,交给商人经营,每月收取利息4000文。 所收的利息不需要上交朝廷,由州郡的官吏自己分,取名为“月料钱”。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公廨本钱,商人借5万文,一年要给4万8千文的利息,这岂能加大投入?” 这么高的利息,比断头贷还要夸张无数倍。 后世那帮放高利贷的人看到了,都要喊大唐的官吏为祖师爷。 正是因为朝廷弄出公廨本钱,从中吃到了甜头,所以不重视商业发展,没想过收取商税。 李世民看到李承乾一脸自信,很显然已经有了办法,于是微笑着询问道。 “太子,你有什么好办法,不妨说出来吧。” 李承乾微微点了点头,随后站起来应道。 “要想加大国库收入,须三管齐下。” “其一,加大官府营商力度,除了盐铁茶外,加大布料、农具、酒水和器皿的生产,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 “其二,大力查处贪官污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其三,朝廷鼓励百姓营商,加收商税!” 哗啦! 随着李承乾的话音落下,太极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巨大的喧哗声。 因为除了第二条外,太子的其他两条建议,都是大力支持发展商业。 于志宁站起来说道:“太子殿下,朝廷营商,和百姓争利不好吧?” “而且大肆发展商业,商税该怎么收?” 历朝历代的君主,他们之所以采取重农抑商的手段,是因为农税好征收,而商税难以征收。 因为偷税漏税的商人太多,所以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对商人充满鄙夷。 朝廷也因为不能获利,于是选择打压商业。 民部尚书唐俭,他身为中立大臣,也站起来说道。 “重商必定会贱农,这恐怕会动摇国本。” “臣认为太子提的三点建议,前面两点非常好,就是第三点鼓励百姓营商,有些不甚妥当。” 第111章 如果百姓都尝到营商的甜头,谁还会老老实实去务农? 田地一旦荒废,那农税岂不是大大减少? 鼓励营商就是舍本逐末之举! 长孙无忌、房玄龄、刘洎和岑文本等人,他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无一例外都是不赞成大力发展商业。 他们给出的理由出奇一致,那就是税收难以监管。 李承乾听到文武百官的反应,他脸上的表情没有太大变化。 盏茶功夫后,众人的声音慢慢小了下来。 李承乾接着说道:“虽然朝廷并没有鼓励商贸,但是坊市的商人早已经有交易商品的行为。” “朝廷之所以不鼓励发展商业,不外乎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商人偷税漏税的问题罢了。” 听到李承乾一针见血的话,李世民和大部分朝臣都认可地点了点头。 褚遂良好奇问道:“太子殿下,难道您已有解决征收商税的办法?” 听到褚遂良的话,朝臣则一脸期待地盯着李承乾,想看他究竟有没有绝妙的办法。 毕竟太子连印刷术都能革新出来,说不定还真有解决商税的问题。 “没错!”李承乾点了点头,接着微笑着朗声说道:“孤确实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什么! 太子还真有想法? 看到李承乾的脸色充满自信,魏王府的一众党羽心里一惊。 要是太子解决商税的问题,那他的地位无疑会更加稳固。 这么有能耐的太子,陛下肯定不会想着将其更换,那魏王争夺储君的机会可就变得渺茫了! 如果魏王不能成为太子,那他们这帮人以后的命运也将一片暗淡。 在文武大臣心思各异之下,李承乾朗声说道。 “征收商税,举措有五。” “其一,完善商税制度,针对不同的商品,制定不同的税率。” “其二,设立专门的税务机构,委派专门的官员负责。” “其三,在郡县城门入口和交通要道设立关卡,检查商人财货,并根据税法征收赋税。” “其四,设立商人户籍,只有办理商人户籍的人,才有资格营商,如此能方便朝廷掌控商人数量。” “其五,完善监督体制,鼓励商人之间互相监督,发现有偷税漏税行为,官府重赏举报者,重罚偷税商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李承乾的话音落下后,太极殿先是爆发出一阵巨大的哗然声,很快变得安静下来。 安静到只听到呼吸的声音。 包括李世民在内,所有人都在思索李承乾说的五点举措。 他们的脸上由一开始的迷茫,逐渐变得明悟,最后变得欣喜。 过了许久,马周率先站起来,脸色激动地高声说道。 “陛下,臣认为太子殿下提的五点举措,能够极大限度地把商税收上来!” “多了商税,以后朝廷国库定会更加充盈!” “朝廷有钱,也能多拨一些军费!” 马周可不是因为太子詹事的身份,有意阿谀奉承太子。 在他心里,对太子的提议十分赞成。 在朝堂上比较少说话的中书令杨师道,他也难得站起来夸赞道。 “太子此建议甚妙啊!” “困惑千年的商税问题,没想到被太子殿下给解决。” “太子殿下圣明!” 说着他还恭恭敬敬地朝李承乾,躬身行了一个大礼。 房玄龄、高士廉、李靖和程咬金等人,他们也先后站起来,朝李承乾各种夸赞。 第112章 其余文武百官纷纷站起来,他们一齐向李承乾躬身行礼,嘴里高呼道。 “太子殿下圣明!” 李承乾今天的表现,完全把这帮才华横溢的大臣折服。 所以他们大喊圣明的时候,都是发自内心。 “哈哈哈!” 李世民看到文武百官都在夸赞李承乾,他欣喜地开怀大笑。 百官夸赞爱子,比夸赞他自己还要开心。 李世民满意地看向李承乾,毫不吝啬地夸赞道。 “太子表现不错!” “如果商税能够执行下去,大唐的商贸会更加繁荣,国库也会更加充盈。” “真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面对李世民的夸赞,李承乾表现的极为谦虚。 他站起来,朝李世民拱手说道。 “儿臣身为太子,理应为国分忧。” 魏王府的一众幕僚看到太子大出风头,他们脸上的表情全都变得极为复杂。 麻烦了! 太子的表现如此贤明,一点也不像昏庸的样子。 他们心里同样生出疑惑之色,被美色所迷的太子,为何还有这么好的表现? 作两首名诗不说,对商税的造诣也如此了得。 这么搞下去,魏王永远只能当一个皇子。 就在文武大臣心思复杂之时,李世民又对李承乾夸赞了几句。 李世民现在心心念商税之事,于是站起来下令道。 “太子、房玄龄、高士廉、长孙无忌、李靖、唐俭、杨师道、刘洎、褚遂良,你们随朕去两仪殿议事。” “退朝!” 被点到名字的官吏,纷纷跟在李世民的身后。 其余大臣并没有离开太极殿,而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讨论太子刚才对商税的措施。 至于魏王府的一众幕僚,他们则脸色凝重地走出大殿。 ... 武德殿。 当韦挺把今日朝会上发生的事情,跟李泰汇报完后,李泰白嘟嘟的脸瞬间变黑。 韦挺看到李泰没有说话,他接着担忧说道。 “殿下,臣最担心的不是太子今日在朝廷上的表现,而是担心陛下把商税改革之事,交给太子去主持完成!” “一旦让太子掌握商税,以后太子的势力可就大了!” 如果陛下真的听从太子的建议,大力发展商业之事,那以后商税的金额将会十分庞大。 虽然短时间还比不上农税,但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 太子有权,如果再给他掌握部分的财政大权,这无疑会让太子的势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听到韦挺的话,李泰的眉头紧紧地皱成一块。 沉默片刻。 李泰咬着牙,脸色阴沉说道。 “韦挺,我们得想一个办法,绝不能让李承乾掌握商税!” “否则太子参与朝政越多,父皇越不可能将其废掉!” 原本李承乾展示出诗词歌赋的才能,已经让他有些警惕 现在李承乾对商贸税务一道,也有如此高深的研究,这让他心里第一次感受到慌乱。 第113章 什么! 商税寺由太子掌管? 基层核心官吏也由太子任命? 在座的一众朝廷重臣,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惊愕之色。 刘洎连忙劝谏道:“陛下,朝廷设立的部门由太子直接掌管,这会不会有些不合礼法?” “历朝历代,都没有太子直接执掌朝廷部门的先例。”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开什么玩笑! 太子执掌商税寺,岂不是直接干预朝政? 身为魏王府的核心幕僚,刘洎知道自己的劝谏会惹陛下不喜,会遭太子怨恨,可他还是硬着头皮站出来。 要是此任命颁布下去,魏王拿什么和太子斗? 他已经把全副身家压在魏王身上,魏王争储失败,朝廷也没有他容身的地方。 长孙无忌在心里衡量一番,他也站起来劝谏说道。 “陛下,如果商税寺设在东宫,由太子全权负责,这倒没有问题。” “可商税寺设在朝廷部门,再由太子负责就不合适了。” 他说的话比刘洎委婉一些,但是本质上还是劝阻李世民的这项任命。 太子执掌商税寺和任命商税卿不一样,商税卿可能三两年就换一次,而太子却会一直掌控商税寺。 兵钱都不缺的太子,威胁太大了! 而长孙无忌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心里很清楚,李世民和朝臣不会允许商税寺设立在东宫。 房玄龄和高士廉两人,他们也持反对的态度。 他们两人倒没有刘洎和长孙无忌的心眼,他们只是单纯认为太子干预朝政不好而已。 李承乾对于几个重臣的反对,他的脸色没有丝毫的变化。 因为其他官吏根本不懂发展营商之事,所以李承乾心里十分笃定,李世民一定会让他负责商税寺。 就在这时,在朝廷上三缄其口的李靖,却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他缓缓地站起来,朝李世民和其余大臣拱手道。 “臣认为太子执掌商税寺虽不合礼制,但除了太子外,还有其他懂发展营商的人吗?” “鼓励营商的本质,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我们不能被礼制束缚住手脚。” 李靖的这番立场,瞬间让众人脸色一惊。 几个重臣心里,顿时露出一个念头。 “难道李靖暗中投靠太子?” 要知道玄武门之变时,李靖都没有站队,而且这些年很少在朝廷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现在公然支持太子,要说没有猫腻,他们可不相信。 朝廷的这帮大臣,就属李靖最会明哲保身。 只要不是涉及战争的话题,他基本都不会站出来说话。 中书令杨师道,也站起来说道。 “李卫公所言极是,臣认为太子懂营商和税收事宜,让太子来亲自负责最为合适。” “况且太子乃是大唐储君,为君
相关推荐: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凄子开发日志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突然暧昧到太后
醉情计(第二、三卷)
天下男修皆炉鼎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吃檸 (1v1)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