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太子殿下恩宠。” “承蒙殿下不弃,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裴行俭磕头行礼的时候,整个人的身子都在颤抖,可见他的内心是何等的激动。 第33章 想想也是,裴行俭一个小小的仓曹参军,丢在大唐的文武官职里,根本都不会被人多瞩目。 没想到他这么一个小官小吏,竟然被太子殿下看中。 太子乃是大唐储君,在还未登上皇位之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成为太子的心腹以后,他的官职升迁绝对比以前更快。 毫不夸张地说,绝对能少走数十年的弯路! 至于这些年传出的太子私德有缺之事,裴行俭倒觉得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太子英明圣贤,什么都不需要臣子操心,那要他们这些辅臣干什么? 他们的价值何在? “哈哈哈,守约快快请起!” 李承乾朗声大笑,并做了一个虚托的动作。 等裴行俭站起来后,李承乾示意他坐下来。 李承乾想到裴行俭和苏定方的关系后,他在心里思索一番,随后微笑着说道。 “守约,你在任左卫率仓曹参军的同时,还得继续找苏定方学习兵法。” “如果孤所料不差,朝廷明年就会对高句丽动兵!” “到时候孤会举荐你随即出征,立下战功。” 朝廷要对高句丽动兵? 而且还是在明年? 听到李承乾说出来的消息,杜荷和裴行俭全都愣住。 特别是杜荷,他虽然没有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力,可他依附在东宫,消息也比一般的大臣灵通。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没听闻朝廷想打高句丽。 杜荷好奇问道:“殿下,朝廷为何在毫无征兆之下,想对高句丽动兵?” 常年待在军中的裴行俭,他也是一脸好奇。 军中这段时间风平浪静,并没有收到任何要征战的消息。 毕竟打仗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需要经过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提前准备。 李承乾自信说道:“贞观16年(642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国王高建武及其百名大臣。”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傀儡,并且独揽高句丽兵权国政。” “高建武生前连年向大唐进贡,他被渊盖苏文杀害,我们大唐就能打着除掉篡国贼的旗号,去攻打高句丽。” “借机收复高句丽强占我们的魏晋故土!” 中原王朝对辽东和朝鲜半岛的经营,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燕昭王派大将秦开击破东胡,在辽东的疆域设置辽东郡。 汉武帝时期,又派兵攻灭卫氏朝鲜王国,控制朝鲜半岛的北部大片疆域,并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奈何中原王朝历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混乱,导致辽东的大片领土,被高句丽一点一点蚕食。 为了收复老祖宗打下来的地盘,隋炀帝四次征伐高句丽,均以失败而告终。 而靠杀兄囚父登基的李世民,也想通过收复汉晋故土,冲淡他篡位的人生污点。 李承乾接着说道:“渊盖苏文野心勃勃,他执掌高句丽大权以后,肯定会对付宿敌新罗,借以扩张高句丽领土。” “而新罗向我们大唐求救之日,就是朝廷对高句丽动兵之时。” 对于高句丽和新罗的恩怨,没怎么看过史书的杜荷,显然并不知晓。 他好奇问题:“殿下,高句丽和新罗有何恩怨?” 第34章 看到杜荷一脸迷茫的样子,李承乾笑骂道。 “杜荷,这段时间你得多看史书才行。” “靠莽撞,可做不了大事。” 这货脑子比较好使,也有几分计谋,但就是没把心思用在正途上。 李承乾转头看向裴行俭,朝他询问道。 “守约,你可知晓?” 裴行俭点了点头,他朗声说起来:“百年前,新罗联合百济攻击高句丽,占领了高句丽的大量领土。” “后来新罗和百济反目,百济的国土也被新罗占领小半。” “因此新罗是高句丽和百济的宿敌。” 他年少时在门下省弘文馆就读,了解的都是最新的史料。 而且弘文馆学士赵弘智,还出过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关系的题目,让他们这帮弘文生写一篇策论。 “说的不错!” 李承乾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对杜荷解释说道。 “渊盖苏文杀君篡位,高句丽皇族、忠于皇族的大臣以及百姓,都不认可他。” “为了转移民怨,对高句丽动兵就是最好的手段。” “如果高句丽能把新罗完全占领,高句丽的官吏和百姓,就会彻底认可渊盖苏文!” 战争的本质,除了掠夺土地和粮食等生存资源外,转移国内矛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近数十年来,高句丽多次联合百济围攻新罗,虽然夺回一些领土,但还有不少领土被新罗占领。 如果渊盖苏文能收复失地,百姓就会把他视为民族英雄。 至于他篡国贼身份,百姓会在乎吗? 只要渊盖苏文施点仁政,让百姓的生活得到富足,百姓便会彻底将其拥立为高句丽国君。 “原来如此。”杜荷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李承乾没有搭理杜荷,而是转头看向裴行俭,脸色凝重说道。 “守约,你去找苏定方学习兵法的时候,可跟他说出不久会征伐高句丽这件事情。” “你再给苏定方带个话,如果他愿意追随东宫,孤会给他争取一个行军总管的位置。” “他这颗明珠,蒙尘太久了!” 苏定方在贞观四年,跟随师傅李靖攻打东突厥,并率领200骑兵在大雾的掩盖下,袭击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 虽然此次突袭并没有活抓颉利可汗,但却把东突厥的中军冲乱,吓的颉利可汗仓皇逃走。 没有主帅统御,东突厥士卒被后面赶来的李靖大军,斩首万余级,被俘获男女十余万、杂畜数十万。 本来苏定方立下大功,班师回朝定会受到嘉奖,而且也会前途无量。 可天有不测风云。 苏定方在后续清剿东突厥残存势力中,纵容麾下士卒掠夺财富,给他的履历留下污点。 班师回朝后,苏定方虽然因战功升任为武侯中郎将,不久改任为左卫中郎将。 可在后面长达十余年之中,他都没有获得出战的机会。 没有战功,自然没办法升官。 裴行俭眼神一热,他再次站起来拱手行礼道。 “殿下放心,卑职定会把话带到!” “卑职也会想尽办法,说服苏将军投靠殿下!” 第35章 裴行俭这几年跟随苏定方学习兵法奇术,十分清楚苏定方的能耐有多大。 可朝廷竟然放着这么一个绝世统帅不用,让其在左卫里蒙尘,这让他心里十分不解。 好在太子殿下慧眼识珠,有意启用苏将军这员虎将。 李承乾微笑着点了点头。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不一样,都不需要他多说,一点就通。 就在这时,食官署也把酒食、糕点和水果端上来。 李承乾端起酒樽,朝他们两人示意了一下说道。 “杜荷,守约,我们共饮此杯。” 杜荷和裴行俭连忙端起酒樽,并朝李承乾示意道。 “殿下请。” 三人喝酒畅聊,气氛其乐融融。 通过一番交谈,裴行俭觉得太子并不像外界传言一般,是一个脾气狂躁的昏庸储君。 太子谈吐有度,礼贤下士,这分明是明君才有的表现。 特别是太子对高句丽的分析,让裴行俭心里大受震动。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李承乾眼看天色差不多,他让亲卫把太子家令颜育德叫了过来。 “颜家令,你把孤在务本坊的那处私宅,转赠到裴行俭的名下。” 颜育德没有多问,他恭敬应道。 “遵命!” 他好奇地打量着裴行俭一眼,脸上带着复杂之色。 不知道这个俊朗的青年有何本事,竟然被太子殿下如此看重。 希望他不是称心那一类人吧! 杜荷羡慕地对裴行俭说道:“守约,务本坊就在安上门边上,在里面住的无一不是达官贵人。”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他的梁国公府就在务本坊内。” 务本坊不仅挨着皇宫,同样也挨着繁华的平康坊和东市。 就连最高学府国子监,也设在务本坊内。 裴行俭感激行礼道:“卑职谢殿下赏赐!” 面对李承乾对他的恩赐,裴行俭心里忽然生出,要为李承乾这个太子效死的念头。 李承乾挥了挥手道:“现在天色尚早,趁万年县县衙还未下值,先去过官府文书吧。” “杜荷你陪守约一起去,顺道安排几个侍从,替守约打扫房舍。” 众人一齐行礼道。 “臣等告退。” 等他们离开后,李承乾坐在胡椅上思索下一阶段要做的事。 现在已经招募到裴行俭,又让张师政去龙门县招募薛仁贵,下一阶段便是提高名声! 至于招募苏定方和席君买两人,得等他恢复一点名声之后才行。 苏定方任左卫中郎将,其官职品阶为正四品下。 席君买任太子左卫率翊卫中郎将,其官职品阶为从四品上。 两人都是成名的将军,而且又同样处于被冷落雪藏的现状,想得到他们的誓死效忠,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自己现在声名狼藉,文武百官见到他就像见到鬼一样。 李承乾的手搭在案几上,轻轻地在上面点着。 过了许久,李承乾呢喃道。 “杜荷在做曲辕犁,这个不需要多操心。” “印刷术,可交给太子詹事马周负责,让他率领东宫司经局完成。” “拼音注释,同样交给马周来负责,让他率领东宫崇文馆的学士去做。” 虽然这三样东西出自他之手,最后的名声落到他的头上。 可执行的人,同样能获得大功。 马周刚到东宫任职,他就把两个大功劳丢给马周,让其因功获得爵位。 第36章 这样也能得到马周的效忠! 捋清楚接下来要做的事后,李承乾撑着身子站起来,踏着夕阳的光辉慢步往后院走去。 ... 三天后。 李承乾正在明德殿处理政务时,亲卫步伐轻盈地走进来,并且低声禀报道。 “殿下,太子詹事马周求见。” 这三天马周都在忙着和于志宁交接东宫政务,到现在才有时间前来面见自己。 李承乾当即说道:“把马詹事请进来!” “诺!” 亲卫应了一声,随后快步离开。 李承乾接着对宫女吩咐道:“上茶水糕点。” 宫女行礼后,也低着头快步走出大殿。 没过多久,穿着一身深紫色官袍的马周,昂首阔步走进大殿。 “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满脸笑容道:“马詹事不必多礼,快快请坐。” “谢殿下。” 马周再次作揖行礼,这才走到一侧的软垫坐下。 他今天接受完太子詹事的权力后,也召集了东宫的一众属官。 而左右春坊、三寺、十率府的官吏,对他恭敬有加,这让心里原本忐忑不已的马周,顿时放下心来。 加上太子这几天大有改进,能把他人劝谏的话听进去,给了他无数的信心。 李承乾微笑着问道:“马詹事,交接政务可还顺利?” “回殿下,一切顺利。” “那就好。” 李承乾微微点了点头。 马周拱手道:“殿下,因为东宫需处置诉讼,农桑、水利和工匠的国事,所以臣每天下午都会过来詹事府。” “如有詹事府处置不了的政务,臣会上呈到殿下这边。” 为了减轻李世民的工作,绝大部分国事都由尚书省完成。 东宫的部门也一样。 詹事府需要完成绝大部分的政务,只有决定不了的大事,才需要李承乾来定夺。 “好。” 李承乾轻声说道。 寻常的政务,他只需要签字,盖太子印章即可。 虽然有些繁琐,但是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紧接着,马周又把詹事府以及东宫各部门的情况,跟李承乾介绍了一遍。 关于东宫各部门的情况,李承乾早已经了解清楚。 所以他在听马周讲述时,只是一味地点头,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评论。 等马周汇报完后,李承乾温声问道。 “马詹事,你认为孤当前该做什么?” 马周想了一下,随后拱手回道:“殿下,当务之急是提升您的名望,让陛下和百官对您重新恢复信心!” “除了改正陋习外,认真处理国事,为百姓做出一番贡献,便能达到扬名的效果!” 顿了顿。 马周满脸笑容说道:“殿下,臣听闻不少东宫属官之言,他们说殿下已经撤掉称心和突厥人相关的东西。” “臣认为,这是很好的开始!” 听到马周的话,李承乾的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不愧是贤臣马周,想的确实比于志宁周到。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马詹事,你说的没错,孤确实该提升名声!” 第37章 说完以后,李承乾从案几上拿起记载印刷术的纸张,随后让侍女拿到马周手中。 看着马周一脸疑惑的表情,李承乾轻声介绍道。 “马詹事,当前大唐的书籍、官文和政令等,均为书生手抄为主,效率非常低下。” “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书籍价格昂贵,寻常百姓想读书识字,却难如登天。” “为了提高书籍印刷效率,降低天下百姓读书识字的门槛,孤想到了快速印刷书籍办法,其名为印刷术。” 印刷术? 马周听到这个词时,心神猛地一颤。 他的目光连忙放到宣纸上,被上面记录的图案,以及简洁清晰的文字所吸引。 等马周把纸张的内容看完后,李承乾接着说道。 “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即把固定书籍的文字,雕刻在一张木板上,此法可用于印刷《礼记》、《左氏春秋》、《论语》和《齐民要术》等书籍。” “活字印刷术,即把常用的文字用木头雕刻出来,印刷书籍和官文的时候,再把木活字进行排版印刷。” 当前大唐尚未出现雕版印刷术,而常用的印刷技术,是东汉传下来的拓印术。 此印刷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下,根本不能普及开。 而李承乾之所以还把雕版印刷术也一起弄出来,是因为雕版印刷固定的书籍,效率最高也最为方便。 做好一个固定的雕版,便能大
相关推荐:
快穿之重生去jj游戏当炮灰 上
晚来听雨
当西门庆遭遇鬼畜攻(H)
欢喜冤家:一枝青梅出墙来
苏小花的男校初体验
裙下之臣NP
这色欲之神当得太没尊严了!(西幻)
一篇很淫乱的文
乱世扶她行
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