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斗破之我的马甲都成帝了 > 第180章

第180章

性问题。 从这里开始,整本书的结构失控了。 或者说,我再也没能力维持下去了……如果是有心的读者,会发现主角东南之行过于仓促,本该在卷末定性的人物评价,居然在一开始就甩出来,这就导致了我忽然不知道该写什么了,于是本该属于新一卷的北伐剧情被迫上马,在这一卷后半段开启……一卷之内,前后内容是不搭的。 说来可笑,过了这一章,我基本上是带着一种悲壮心态在写了。 而真正那天早上起来,发现《保全》引发了舆论漩涡的时候,一方面是气闷,另一方面则是意外的有一种,果然来了的感觉。 不过,最后引发的漩涡和网络矛盾远超我想象也是事实。 并且直接导致了我新书的风格大变和大量减少与书友交流的应激发应,我这辈子都可能会走不出这件事情的阴影,继而产生从根本性格上的改变。同时,《黜龙》现在的问题是节奏压得太缓了……但这些就是后话了。 回到《绍宋》上,从技术角度来说,行家或者有创作经验的读者都能看出来,问题在江南剧情,这种预兆,在《落雕》后,二圣回来,《白马》那章已经初现端倪,到了《武林》彻底崩塌。 除此之外,我个人的心态也在《落雕》后明显患得患失,跟着读者和剧情起伏不定,也算是一种知其然而不能为的表现了。 当然,公允来说,回过头来看,《绍宋》依然是一本超出我创作初期想象的书,成绩也好,最终的影响也好,远比我认知的好得多。 回到网文的评价体系内,它的总评不可能因为后期的失控和爆发的失误就下降到一定程度,我可以很自然的说,2021年的历史穿越小说里,有它的一席之地。 只不过,在失控到将我的精疲力尽展示到淋漓尽致之前,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有过更多的可能。 但一书既成,假设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总得往前看,读者如何评价也是他们的自由。 说完《绍宋》,进一步说说我对创作、网文、漫改的一点看法。 其实创作这点之前已经通过《绍宋》说了不少――好的创作是需要激情的,是需要一种良好状态的,是需要作者具有强大意志力的,但事实上,谁都知道想在网文的连载周期内维持这种状态是很艰难的。 因为网文写手也是人,而网文连载这种模式是基于商业打造的,过于高强度的更新,天然反精品,或者说反文学,反严肃结构,再加上网文的低门槛,然后导致了网文的大面积低质量产出。 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站在这个路口往四面去望,然后部分人就会贬低网络文学,造成一种似乎无可辩驳的污名化。 但是要我说,我个人反而一直认为网络文学说不定是一种正确的道路。 首先是创作者的来源。 不想多说别的地方,只说网文……网文是目前唯一能够广泛吸收社会新鲜血液的一个文学创作模式……这都不要我说,大家肯定能感受到,现在这个社会,能让医生、警察、教授、码农、学生、外卖小哥、公务员来获得创作自由和创作平台,并以此来获得创作激励与物质反馈的,除了网文就是视频。 但视频目前似乎不具备可延展性与延续性,文字依然是一切有序表达方式的开端……用个时髦的话说,是ip孵化的起点。 而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了……我不觉得文艺创作倒退到非商业时代,就能好……恰恰相反,我觉得应该往前走,硬着头皮走工业化和商业化道路。 个人观点,肯定偏颇,比我这个人的观念向来是顾头不顾尾,向前不向后的。 什么意思? 现在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常常有人问,大时代下,时代之文学在哪里?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目前是无解的,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猜度和想法。 而我个人的偏颇观点是,时代之文学,已经脱离了狭义文学范畴,而且躲不开商业化、工业化以及高技术化的……所以,它相对于什么小说,更有可能会出现在影视或者游戏领域,因为这两个东西正是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使用最先进的技术,集中最优秀的人才,群策群力做出来的。 多扯一句,这其中,我个人尤其推崇游戏,因为它代表了更高的生产力,汇集了更多的热爱艺术的工科狗。 个人是很容易有失误的,会很疲惫,打磨起作品来也耗时耗力,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一层层的改编与推进,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抹掉这些失误的,而且能够用一层层的群策群力,使作品更加丰满细腻。 大而无当的话说完,回到本次漫改。 很多读者常常会担心,总觉得漫改或者剧改会导致作品的庸俗化,甚至会担心另一种情况,魔改到不认识,但我对漫改这种事情是非常赞成的,包括魔改…… 第一,有钱拿……不要笑……初始创作者能获得收益是一种莫大激励。 第二,不同的文艺表现形式意味着全新的、独立的创作,比如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漫画是漫画,文字是文字,新的漫画是李晓楠老师的作品,是他跟腾讯动漫合作后重新创作的产物,漫画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原来的小说最多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是一个参照物。 第三,创作肯定有好有坏,但多重创作,却是精品打磨的必由之路,我们回到之前时代之文学的话题,回到工业化生产的讨论上,这像不像是工业化流程中新的一个环节? 李晓楠老师还有故乡老师工作室里几位编辑,还有进行二次创作,首先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一些小说里已经出来的优点保留,一些缺憾给重新弥补,然后再去创作一个崭新的作品。 我们不应该忌讳新生物和衍生。 不往前走,路是通不了的。 《绍宋》如果卡在白马或者武林,不往前走了,太监了,难道就更好了……努力往前走,写新的作品,做新的连载,才会有可能。 当然了,我也只能说到这里,因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懂漫画,做过度延展和推荐会显得没有说服力,但作为从《绍宋》网文的作者,我却期待我曾经的作品能够在开始与结束之后有新的生命和新的表达,期待自己成为工业化之时代文学创作者的一部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了,《绍宋》只是漫改,说这些过于大而无当。 但是回到我个人,就这几本书……又有什么理由不期待和表达呢? 漫改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符合我这种工科狗审美的一种进步了。 最后,我这人可能习惯了小说里的码字,早早丧失了坦诚交流的能力,若有这篇文字有什么不妥或者闹笑话的地方还望大家见谅,希望大家宽容一点。 榴弹怕水孬好是个依旧在往前走的人。 祝《绍宋》漫画大卖。 PS:还要感谢新盟主巍巍巍巍du同学的上盟,这些天脑子都是乱的,连打赏都察觉脱力……感激不尽。 第一百四十五章 苦海行(12) 张行很难说清楚自己是怎么一个情绪,到底是在嘲讽还是怜悯,又或者是单纯的可惜……甚至进一步想,他一个靠制冰维生的北荒张老三也没啥资格对一个名门族长兼大宗师指指点点的,人家一辈子够精彩了。 但是,他对这位同姓的大宗师抱有足以在心中发出慨叹的情绪,也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原因嘛,再明显不过――这位张姓大宗师走的路太正了,甭管是误打误撞还是对所谓虚无缥缈的天意有所感应,这位早年执戈而战、中年弃武从文、晚年开创基业的大宗师都选择了一条所有大宗师中最宽阔,最有前景的道路。 比较两个世界就知道,这个世界的的确确缺一个有教无类?A万世师表嘛。 你甭管青帝爷懵懵懂懂分走了多少此类功德,就算是退一万步讲,你生在这个世族门阀往庶族寒门过度的时代,只要摆脱了张氏的藩篱,走出去,捏住了一个有教无类,将修行与文化的普及推到一个程度,无论如何都有一个青帝爷或者白帝爷旁边的神位等着吧? 更遑论,这??世界真的缺一个总揽百家、合并文武的万世师表。 你总结一下、整理一下,然后三千大成子弟广布天下,至尊也不是不敢想好不好? 但事实上就是,这位大宗师终究还是被宗族,被出身,被乡梓,被地域给束缚住了,没有踏出去那一步,以至于明明金光大道就在脚下,可还是迷迷瞪瞪错过去了。 六百人里,首先两百多张姓子弟太多了点; 其次,一百多寒门庶族里,肯定也是所谓有头有脸的寒门居多; 最后,无论世庶,肯定河东或者说因大晋起家地而得名的晋地子弟多些,不可能越过这年头狭隘的地域观念。 只能说,“远张”、“远张”……连闻喜一县都不能出,又何谈远呢? 。当然,事情总能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先知先觉,想要踏出那一步,又何其难呢?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何以佩六国相印? 怪不得需要乱世,乃至于大争之世,才会出现打破藩篱,化身为龙,证位至尊的机会……一方面可能跟天地元气有说法,另一方面怕就是乱世会逼得人打破常规,不得不行开创之事。 张行五味杂陈,却没有作死谏言,他安安静静的在山上休息了几日,除了写信给白有思和东都分别汇报刘文周的相关事宜外,就是跟着这些学生多认识了几本书、见识了一点东西。等到过了几日,庞大的西巡队伍自汾水下游传来动静后,那位据说是白横秋老爷子故交的张世静,终于也迫不及待,主动催促张行等人动身。 张老三一个制冰的,如何敢多说?便反过来催促有些不情愿的金吾卫与两位公公以及周行范,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当日晚上,一行人抵达闻喜最北部的张氏祖宅所在的张槐村,就地住下。第二日,张行本想去就地考察一下那快二十丈高、寻常房子粗细的大槐树,做下研究,结果张世静官迷心窍,催促不停,硬生生又把事情搅黄,也是让人无奈。 最终,队伍在九月初八这日便抵达临汾,然后在十日就与西巡队伍重新汇合。 而张世静也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官职――汾阳宫副使。 这位名门子弟,大宗师推荐,宰执故交,已经五

相关推荐: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南城(H)   挚爱   妄想人妻   我在末世养男宠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成瘾[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