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知道年关将至啊。” 年关将至,正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时候,这家伙平时待在军营不帮忙也就算了,好歹人在昌邑,心里也算有个安慰,可是他在这里忙里忙外忙到脚不沾地,这家伙却找借口跑去邺城娇妻稚子环绕膝下,没准儿明年这个时候幼子都满月了,他好意思吗? 哦,以乌程侯的厚脸皮,他肯定是好意思的,所以为了防止那种情况发生,还是从源头上杜绝他找借口溜走的可能。 官署里的官员也要过年,忙过腊月开始这几天,接下来没什么要紧事就能各自回家过年了,他是兖州牧,孙文台是兖州刺史,既然谁留在昌邑都可以,为什么不能让孙文台留下? 这家伙去年已经提前跑过一回,就算是一人一次,今年也该轮到他了。 曹孟德阴沉着脸很是渗人,乌程侯再怎么不乐意也只能下马回去,光回去还不算,连装传国玉玺的匣子和包裹被抢了也是敢怒不敢言。 唉,他急着去邺城有他的理由,他和这家伙不一样,这家伙的妻妾子女在邺城又不耽误在兖州搜罗美女生孩子,他不一样,他和夫人感情好着呢,可没有在兖州搞出孩子让夫人闹心的打算。 人和人不能比,曹孟德娶媳妇有家里人安排,他娶媳妇还得自己费心,天知道夫人当年嫁到孙家是怎么以泪洗面,他们夫妻现在感情那么好,他孙文台功不可没。 眼看着他家虎崽子也到娶亲生子的年龄了,他这个当爹的要是敢在外面胡来,那小子能立刻杀到昌邑来把他弄回去给夫人赔罪。 儿大不由爹,他惧内他自豪行了吧。 大老虎眼巴巴的看着被抢走的传国玉玺,仰天长叹感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看曹孟德的模样,今年过年怕是要他留在昌邑。 伯符那小子回了江东,他又在昌邑困着,夫人那边今年肯定冷清,不知道主公今年又弄出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家里几个孩子他倒是不担心,他只心疼他自己。 赶明儿兖州没有要紧事儿,他就和主公说说派其他人过来,主公身边人手不够用,他去主公跟前听命行事也一样。 不说别的,只这次冀州派兵去平定关中之乱,他就绝对比高览能干。 曹仁傻傻的看着乌程侯被拦下来,再看看他们家堂兄那阴沉的能滴水的脸色,后知后觉似乎明白了什么。 乌程侯急着离开不是为了去冀州送玉玺,而是趁堂兄不注意找理由离开昌邑,如今已经进了腊月,他现在离开,年前肯定不会再回来,这是躲懒失败被抓回来了啊。 不愧是能当上刺史的人,就是厉害,好在一山更比一山高,他们家堂兄更厉害,任他乌程侯再怎么绞尽脑汁,也躲不过堂兄的谋算。 他们家堂兄可是把武将当文臣来用的狠人,乌程侯平时去各郡县军营巡视,留在昌邑城的时间不多,就算在这儿也经常不在城里待,根本不知道堂兄有多“丧心病狂”。 他曹子孝在家时读书不上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书简上的之乎者也认识他,翻开竹简后他却认不出那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在昌邑待了那么长时间后,他不光能毫无障碍的读儒家经典,官署事情太多的时候他还能帮着处理几件。 虽说他看过的公文还要别人重新批阅,但是这放在以前简直是连想都不敢想,他到现在依旧不会处理公文,但是他认字认全乎了,厉害着呢。 偷懒什么的在堂兄面前全都不存在,他自己鞠躬尽瘁起早贪黑,还压着别人跟他一起鞠躬尽瘁起早贪黑,乌程侯还是不要多想了,老老实实听堂兄安排吧。 曹仁踱着步子走出来,没大没小的拍了拍孙坚的肩膀让他振作起来,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有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脸上的欢喜藏都藏不住,以过来人的姿态让他在昌邑好好干,在乌程侯捏紧拳头想揍人之前赶紧脚底抹油一溜烟儿跑开。 孙坚:…… 臭小子欠揍。 第二天一早,曹操精神焕发走出家门,煞有其事的来到孙府门前敲敲门,没让卫兵进去喊人,只是让这人给孙坚传话说他们离开昌邑后兖州大小事宜由乌程侯一人说了算,如果有什么事情拿不定主意就写信送去邺城,反正邺城离昌邑不算太远,快马加鞭一天就送到了。 曹仁戳戳旁边的曹洪,打马上前小声咬耳朵,“曹子廉,你有没有觉得堂兄的表情有点欠揍?” 昨天拦人的时候脸色多可怕,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准备杀谁全家,再看看现在,啧啧啧,好一副小人得意的丑恶嘴脸。 哎哎哎哎哎哎,还没说完,捂嘴干什么? 曹洪侧身把管不住嘴的曹子孝按在马背上,拿出准备在路上吃的干粮掰开一块塞他嘴里,饼子刚做好没多久,一直贴身放着,这会儿还带着些热气儿,但是那么大一块直接塞进去也把人噎的够呛。 自己管不住嘴就拿吃的堵上,省的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让堂兄听见再连累他一起挨罚。 曹仁委委屈屈的鼓着腮帮子,费劲儿的嚼着口中的饼子,拍拍马头转到旁边的夏侯兄弟跟前。 夏侯渊和夏侯惇看他过来,不约而同也把随身携带的干粮拿了出来,这人只要敢说话,他们就能和曹洪一样用饼子堵上他的嘴。 曹仁:…… 现在掏干粮算什么本事,有本事你们路上吃饭的时候再把干粮拿出来,他年轻饭量大,一个人吃四人份的干粮完全没问题。 兖州和冀州相比没那么冷,但也没暖和哪儿去,只是路上没有积雪而已,一行人出了昌邑城后顺着官道一路疾驰,过了黄河后明显感觉呼吸的时候喉咙生疼,路边的积雪足有小腿那么高,好在官道上时不时有人走动,看这平整的程度,应该是官府特意派人清理过,所以马蹄子不会陷进去出不来。 数九寒天,寻常百姓不乐意出远门,但是往来于各州之间的商队不会中断,日子能过得下去的百姓能安心过冬,日子过不下去的百姓没有容身之地,天再冷也会拖家带口往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去。 关中大乱,离关中最近又最安稳的地方非冀州莫属,这一路上看到了不少车马的痕迹,路边却没看见冻饿而死的尸体,倒是难得。 曹操他们早上从昌邑出发,如果是春秋天路上好走,当天晚上就能抵达邺城,不过冬天不好走,有积雪的地方马也不敢跑太快,最终到邺城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下午。 曹仁无精打采的打着哈欠,他们晚上随便找了个村子借宿,晚上外面狼嚎声不断,吓的他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好,就算知道狼群轻易不会袭击村寨,他也还是不敢睡。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他倒霉正好赶上百年难遇的狼群袭击村寨呢? 曹操在城门处验证了身份,回过头看了一眼没什么精神的曹子孝,扯了扯嘴角说道,“你要是这也怕那也怕,不如别当武将了,弃武从文一直待在我身边打下手,怎么样?” “没怕没怕,哪儿怕了?堂兄不要血口喷人!”曹仁打了个激灵,顶着黑眼圈瞬间支棱起来,“我和堂兄一样文武双全,哪里需要弃武从文?” 曹洪撇撇嘴,被这家伙大言不惭的话弄的浑身起鸡皮疙瘩,他们曹家好歹是个大户人家,二十好几了还跟小孩儿一样被压着学认字的不知道是谁,还文武双全,这话从他曹子孝嘴里说出来怎么那么奇怪呢? 曹操懒得和这臭小子多说,侧身和夏侯惇夏侯渊说了几句,让他们几个待会儿先去他府上歇歇,他自己去州牧府邸就行。 外面冷成这样,兄长畏寒,大概率不会去官署,不过即便去官署也没什么,两处离的近,几步路的功夫就到了,找人也不费事儿。 乌程侯说的不错,传国玉玺这种金贵物件交给别人的确不怎么放心,他自己贴身带着也放心不下,曹子孝大晚上的怕狼群来袭不敢睡觉,他担心玉玺失窃睡得也不安稳。 知道不会有人来偷是一回事儿,放不放心又是一回事儿。 赶紧把东西交给兄长,之后是兄长自己留着还是给小皇帝由兄长来做决定,只要传国玉玺没有在他手上出差池就好。 几个人从没有几个行人的大街来到府邸门前,几个小孩子一边走一边比划着手里的木剑,听到马蹄声后看了好一会儿,辨认出来是谁之后一股脑儿全冲了过去。 “惇叔惇叔,你们怎么回来啦?”曹彰像小马驹一样扔了木剑冲上去,夏侯惇刚一下马,小家伙就立刻抱住他的大腿不撒手,亲近的让旁边几个人有些吃味。 尤其是还没走远的亲爹曹孟德,听到儿子的声音之后,调转马头又拐了回来。 曹丕捡起笨弟弟扔下的木剑,看着他们家父亲的表情,只希望笨弟弟待会儿哭的不要太厉害。 大哥去军营了,哭破喉咙他也听不见,家里除了大哥没几个会哄孩子的,笨蛋曹彰赶紧回头,父亲已经快气冒烟了。 曹丕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没有察觉到危险接近的笨弟弟,和旁边的孙权孙翊说了几句约好下次再一起玩,然后走过去乖乖喊人,“父亲。” 曹彰虎头虎脑歪歪头,大眼睛眨啊眨,眼中的茫然清晰可见,“父亲也回来了?” 曹丕:…… 弟啊,待会儿记得哭大声点,最好能传到隔壁州牧府邸,不然就算大哥在这里也没办法。 第117章 烽火不熄 曹操僵硬的扯出一抹笑容,弯腰揉揉曹丕的脑袋,再看看挂在夏侯惇腿上不下来的曹彰,脸上的笑容更加让人头皮发麻。 曹丕不着痕迹往旁边挪挪,低着头不敢看笨蛋弟弟会被教训成什么样子。 他们爹小心眼的很,看他现在的表情就知道肯定要挨骂,父亲和惇叔感情好不假,不代表他们这些小孩子能跟着胡来,等着吧,父亲不会教训惇叔,挨骂的肯定只有曹彰自己。 小少年曹丕努力远离战场,生怕待会儿弟弟挨教训波及自己,曹仁笑嘻嘻翻身下马,刚想和许久未见的侄子说句话,嘴里就被塞了干饼子堵住。 放了两天的干粮硬的咬不动,曹洪特意留到现在,就是怕这小子到了邺城后再胡说八道。 曹操有正事要忙,没空跟小孩儿一样争风吃醋,让夏侯惇把曹彰抱到他跟前,板着脸凶神恶煞的把小孩儿吓的眼里噙着眼泪又不敢真的落下来,这才摆摆手扬长而去。 很好,他在儿子面前一如既往的威严。 夏侯惇:…… 小孩子不懂事,他至于吗? 几个人目送曹操走远,直到看不到他的影子,曹彰才哇的一声抱紧夏侯惇开始哭,惇叔自己回来就好了嘛,父亲为什么也要跟着一起。 隔壁权哥他爹就不会吓唬小孩儿,就不能换权哥他爹回来吗? 几个小家伙刚才在一起玩,孙权认出曹操等人之后就嘟囔他爹回不来了,他最近学的东西很多,虽然武艺比不上大哥,但是等将来谋略学成,肯定和大哥一样厉害。 他们爹和曹彰曹丕的爹都在兖州,去年他们爹和他们一起过年的时候曹丕爹就没有回来,今年曹丕爹回来,他们爹肯定被留在兖州苦哈哈干活。 曹彰人小听不懂太多,只明白了两个爹一次只能回来一个,自家爹一回来就吓唬人,换成另一个爹回来多好,不光不会吓唬人,还能带着小孩儿骑大马,他今天可不可以去权哥那儿睡啊呜呜呜呜。 小孩儿噫呜呜噫说话也说不清楚,几个大人没听明白,曹丕身为他亲哥,平时见多了这臭小子撒泼打滚儿闹人,听懂他的话后倒吸一口凉气。 好小子,有出息,这是嫌日子过的太舒坦了吗? 曹丕捂着脸叹了口气,赶紧把胡说八道的笨弟弟从夏侯惇怀里弄出来,仗着自己是哥哥可以管教弟弟,让曹彰闭上他的小嘴巴,然后带几位叔伯进去休息。 另一边,曹操跟着带路的下人一路来到书房,外面是冰天雪地,掀开帘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仿佛和外面是两个季节。 原焕放下笔揉揉手腕,让曹操不必多礼直接坐下,“原以为要过来的是文台,没想到孟德会回来,再过些日子就要过年,正好留下来过完年再回兖州。” “兄长说的是。”曹操把宝贝了一路的匣子放到书案上,慢条斯理的在旁边坐下,还不忘给被他强行镇压下去的乌程侯说好话,“兖州还有不少事情要忙,前些日子又剿灭了不少贼匪,徐州、青州源源不断有百姓逃难到兖州,稍有不慎安抚不妥当就会侵扰郡县,文台兄走不开,只好由我将传国玉玺给大哥带来。” 公务杂活儿他自己干了,安抚流民稳定郡县是他孙文台的活儿,他把自己该干的活儿干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活儿留给孙文台来干没毛病。 曹孟德说的义正言辞,仿佛那个在门口把想要偷偷溜走的孙坚硬轰回去的不是他自己一样。 文武分工真是个好主意,他管文孙文台管武,干完自己的活儿撒腿就跑,打死不给人收拾烂摊子。 如今已经到了腊月,年后才是最冷的时候,这会儿关中就开始乱,等到年后指不定还要怎么乱,青州那里有大哥派去的将领在,士孙瑞忠于朝廷,有天子在邺城,那人再怎么不乐意也不会再和大哥派去的将领过不去,只要那边不主动闹事,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冀州肯定会拿出粮食救济百姓。 大哥的性子他了解,不管当官的搞出什么幺蛾子,在他心里百姓都是无辜的,真把人逼到迫不得已,直接将官署里当官的里里外外全部换掉再来救济百姓不是没有可能。 以前还可能要担心一下子杀太多官员,手底下没有合适的人补缺口,现在不一样,只邺城书院的学生就能填补大部分空缺,再加上被书院和藏书楼吸引来的士人以及主动来投的世家,大哥手下完全不担心无人可用。 大哥计深虑远,实乃我辈楷模。 曹操心里想着,面上丝毫不显,任谁也看不出他心里在想什么,原焕打开盒子将玉玺拿出来,看了眼上面刻着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翻来覆去只能分出哪边是正面,让他去认他还真不怎么认得出来。 古老的鸟虫篆,先秦时南方吴越楚国经常用这种字体,所谓鸟虫篆,自然是字体写出来像鸟还像虫,神神秘秘和南方诸侯国给北方诸侯国的印象一模一样,要么将文字比划直接写成鸟或者虫的形状,要么在字的旁边加上鸟或者虫的形状,不是专门研究这种字体的人一时半会儿还真分不清哪些是字的比划哪些是用来装饰的符号。 他能分清正反,靠的就是上面的栩栩如生的鸟头。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皇帝乃是上天任命管理天下的人,国运必将长寿昌盛,小小一块玉玺却是皇位正统的象征,得之是受命于天,失之是气数将近,古往今来图谋大位者将都惦记着这东西,没有玉玺就登基称帝甚至被百姓嘲讽为白版天子,没办法,传国玉玺就是底气,底气不足腰杆自然直不起来。 不过现在距离始皇帝一统天下不到五百年,分分合合不算太多,只是从西汉到了东汉,归根结底还是刘家的江山,朝廷重视玉玺,却也不至于因为没有玉玺就不让刘家人当皇帝。 有玉玺是锦上添花,没有玉玺也没什么,总归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真到那种时候,还是谁拳头大谁的话好使。 原焕无声叹了口气,把盒子盖上站起身,“天色还不算晚,孟德随我一起将玉玺还于陛下,府上已经准备好宴席给你们接风洗尘,等我们回来正好开宴。” 曹操应了一声跟着起来,虽然觉得把玉玺送回皇帝身边有些可惜,但是这毕竟是天子的东西,小皇帝年纪再小也是皇帝,拿着玉玺是名正言顺,这东西真要放在大哥身边,只怕会招致骂名。 刘协不能一直住在原焕府上,他再怎么落魄也还是天子,不过原本给他准备的府邸没有用上,小皇帝自己很有主意,不愿意太麻烦,他在长安的时候就对邺城的藏书楼很是向往,在那附近给他找座宅子就可以,也方便他平时派人去抄书回来给他看。 小皇帝想的很好,只是为了皇室的颜面,纵然是他主动提出来要去藏书楼附近住,原焕也不可能任他胡来。 那地方鱼龙混杂,不像这边可以派重兵把守,宅子外面守卫的士兵太多容易让附近的百姓不安心,护卫少了又没办法保证天子的安全。 小皇帝在关中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用管,在邺城可不行,他们要尊奉天子来讨伐不臣,出师之前不让皇帝知道算怎么回事? 就算是表面功夫也得尽善尽美,至少不能让人挑出大毛病。 高览和郭嘉去长安后没两天就悄无声息把仅剩的朝廷官员送来邺城,加上德高望重的杨彪杨太尉,简单把朝廷的壳子撑起来不是问题。 当然,这些人不会有实权,他在冀州经营了好几年,好不容易让官署走上正轨,没道理天子一来就把他的计划打乱。 马车已经在门口等着,车厢角落里放着两个精巧的鎏金铜炉,车夫在接到命令时就将炉子点上,炭是府上惯用的兽金炭,烧起来不带一丝的烟气,还有清淡的松枝香,车厢里空间小,正好省了香炉的空多放个暖炉。 曹操跟着上了马车,抬头看了原焕一眼,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大哥,关中大乱,天子来到邺城避难,刘表和刘焉都在觊觎关中,还有西凉马腾、韩遂,同样对关中虎视眈眈,等过些时候形势好转,大哥准备派谁镇守关中?” 原焕挑了挑眉,似笑非笑看过去,“孟德是准备毛遂自荐,还是已经想好了要推选谁?” 曹操老脸一红,却也没有扭扭捏捏什么都不肯说,“如果我想毛遂自荐,大哥愿意任命吗?” “兖州刚刚平定下来,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只乌程侯一个人似乎有些忙不过来,关中正乱,孟德为何想要这时候去关中?”原焕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曹老板在兖州干的好好的,别不是和乌程侯闹矛盾了吧? 曹操听出他的言下之意,连忙摆手否认,“大哥切莫多想,我和文台在兖州干的很好,只是兖州的情况和前两年相比已经很好,文台一人足以应对。” 他和孙坚虽然在找媳妇孩子过年的事情上有点小矛盾,但是那都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不会对他们的关系造成影响。 怎么说呢,他已经把事情想的差不多了,只看大哥同不同意。 曹操正了神色,趁见到皇帝之前的这点时间将他的想法说出来,这种事情书信上不好说,只能亲自见面才好商谈,待会儿是接风宴,好酒好菜招呼着肯定没心思说正事,正好这会儿没事,大好时间不能浪费。 他是兖州陈留人,如今的豫州牧钟繇是豫州颍川人,让本地人来平乱的确比对州郡什么都不清楚的人来合适,但是乱子平定之后再让本地人来治理本州本郡就不太合适了。 现在离陈王叛乱已经有小半年,钟元常将豫州打理的很好,新任豫州刺史裴潜裴文行也是个有本事的,豫州兖州相邻,关于屯田还有收揽流民等各种措施都是两边商量着来,让钟元常从豫州换到兖州也不会有不习惯的地方。 裴文行的本事有目共睹,让他以刺史的身份留在豫州无人敢生乱,毕竟那家伙看上去文文弱弱风一吹就倒,实际上却是个一言不合就拔刀子的狠人。 也不知道袁公路当初和他说了什么,以前看着多正常一个人,怎么忽然间手段变得那么一言难尽,世家大族好面子,遇事必定先在道义上立于不败之地,他可好,管你什么道义仁义,犯了律法就得抓,有人拦着就连那人一起抓,刀剑无眼,万一不小心误伤到哪个就自认倒霉,别来找他哭。 妨碍官府做事被伤着赖谁,他好心不去追究已经很够意思,不服气就来到官署来找他理论,看看谁的拳头大、咳咳、不对、是看看谁嘴皮子利索。 总之就是,在裴文行的陡然强硬之下,不少人没反应过来都在他手上栽了跟头,钟元常这小半年没少被各种姻亲找上门,大家七拐八拐都是亲戚,话说重了不好收场,说轻了又让官府不好办,可把他给头疼坏了。 由此可见,让本州之人治理本州是真的不妥当。 曹操说的是有理有据,三句话不离钟繇和裴潜,上好的例子就在手边,他总不能拿自己来打比方,曹家只是巨富,想当世家还不够格,不然他小时候怎么会那么多人嘲笑他是宦官子弟。 两次党锢之祸让宦官和世家的关系僵的不能再僵,说是世仇也不为过,世家子骂他是宦官子弟那是戳心窝子,所以即便他是兖州人,不给兖州世族留面子也情有可原。 他不承认自己是宦官子弟,兖州的世族也不是当年骂他的那一拨,他自小在洛阳城长大,兖州的世家想骂他也够不着,但是这又有什么问题,天下士人是一家,一个人骂了就等于所有人都骂了,他不给兖州世家面子完全说得过去。 他这个兖州本地人不给兖州世族面子,乌程侯是江东人士,更不会给他们好脸色。 当年关东联盟十八路诸侯,基本上北方有点实力的诸侯都来了,唯一来自南方的就是长沙太守孙坚,这些诸侯大部分都是一郡太守或一国国相,甚至还有韩馥这样的一州刺史,一个个官职高的很,听上去很能唬人,不过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十八路诸侯中只有两位诸侯有爵位,一个是乌程侯孙坚,一个是祁乡侯袁绍。 高祖白马之盟时立了两条规矩,一条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另外一条是“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非军功不得封侯,不然天下人都能提意见,不过近些年来规矩没那么多,不光外戚能封侯,被皇帝看重的亲近之人也能封,在这种情况下,能凭军功封侯的更是少之又少,拿到这样爵位的人自然不可小觑。 巧了,孙文台的乌程侯偏偏就是凭军功拿来的,和袁绍那个靠汝南袁氏恩荫得来的祁乡侯完全不一样。 再说了,兖州又不像豫州,豫州那才是真正的世家大族遍地走,除了汝南袁氏能压得住所有的世家,就算是颍川钟氏也要慎重对待。 他已经想好了,让钟繇去兖州,豫州留裴潜自己独当一面,他去关中平定叛乱,三个人去三个地方还没有一个是本地人,这安排多好。 如果大哥已经有中意的人,那就再好不过了,他过去之后也不插手内政,只一门心思平乱就行,天知道在兖州整天被各种公务缠的晕头转向有多难受,不光曹仁他们几个想打仗,他曹孟德也想上战场。 大好男儿怎么能一直不出门,他又不是身体不行,文武双全什么都能干,再憋下去他人就要憋坏了,反正大哥手底下缺武将,就让他去关中平乱去呗。 原焕被他说的有点心动,不是曹孟德主动请缨,他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起来可以这么干,仔细一想,这主意还真不错。 关中不说四面是敌,至少三面都不怎么安稳,没点儿手段镇不住各方宵小,谁的本事都能怀疑,唯独不能怀疑曹老板,“等过几日看看关中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变故,此事可以考虑让孟德去关中。” 曹操立刻眉开眼笑,“大哥做主就好。” 可以考虑,也就是说十有八九会让他去关中,乌程侯在兖州天天到处跑,钟元常和他不一样,没有战事想往外跑可不容易。 希望到时候文台兄发现兖州牧换了人不要太伤心,他们俩怎么说也共事了那么久,平时再怎么找茬,感情还是有一点点的。 马车很快在天子行宫外停下,门口的牌匾上写着承平宫,取安定太平之意,刘协对取名字没有经验,现在想的只有将天下太平,行宫便有了这么个名字。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平宫占地不算太大,皇帝该有的东西一样没少,一切按着最高标准来。 邺城的工匠对修缮房宅经验丰富,尤其之前翻改州牧府邸,折腾来折腾去让他们长足了见识,这会儿给真正的天子修缮行宫也丝毫不怵。 马车在行宫门口停下,守卫看到马车上的标志立刻去里面通报,今儿正巧杨彪也在,杨太尉正在给天子讲书,老人家年纪大了,经历长安之乱后面上显然有了老态,现在全凭一口气撑着。 陛下身边可信之人已经不多,他要是再倒下,陛下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才十几岁的小少年,又处在这等局面之下,身边没有能用之人可如何是好。 他们家君臣在邺城没有别的地方去,好在袁家小子没有限制他们的行动,也不像王允那样时刻盯着他们的动静,不管怎么说,总比在长安时好。 关中百姓杀入长安,不少官员因此丢了性命,朝廷只剩个空壳子,让他们来处理朝政怎么看都像笑话,不如打起精神专心教导陛下。 他年纪大了,再怎么撑也撑不了几年,趁他还活着多教陛下点东西,若是将来真的有什么变故,他也不会无计可施。 杨彪毕竟见多识广,他在朝堂上待了大半辈子,又在三公的位子上待了那么多年,该有的敏锐他都有,老人家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这些天给小皇帝讲书时只讲书上的内容,以往精心教导的为君之道在来到邺城之后就再也没提过。 原焕带着曹操一路来到书房,看到杨彪也在笑着上前行礼,老爷子上次到安国袁府时还挺好相处,遭逢大变之后,现在也开始不苟言
相关推荐:
青梅竹马之娶到你
大秦之祖龙竟当街钓我
系统逼她追男主
第七任新娘(作者:摘星揽月)
红楼帝业
孤子铭
去父留子的夫君竟想我为妾
丧尸游乐场
华娱锚点
萝莉萌主请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