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白的吗?” 一直躲在门口的夏侯惇心领神会,立刻站出来挡在曹洪面前,“明白明白,将军放心,三日之内,我等必将名单上所有人都‘请’到长安。” 都带兵去请了还有什么不明白,愿意来的就是请过来,不愿意来的就是抢过来,多简单点事儿。 他们家老大为了能当个武将特意让他们把称呼改了,这回嘴上喊将军也当不成将军,不把人气出个好歹才怪,赶紧去‘请’几个能帮他处理公务的人才过来,不然火气一直消不下去倒霉的还是他们自己。 第127章 众生皆苦 蝗灾刚过,秋冬必有饥荒,再加上蝗灾和旱灾这兄弟俩向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不只关中,冀州豫州兖州哪个地方的人手都不够用。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名士大儒在教化百姓的时候用处非常大,但是灾后重建这种事情,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士们还真不一定有日常奔波在外的吏卒能干。 强行将隐居的名士官员揪出来当官只是个幌子,重要的是有足够的人手下基层。 政策和现实不是一回事儿,地方官员的实施和百姓的配合一个都不能少,不然可能变成另一副场景,即便上面掌权者制定的政策对民有利,真正实施下去却会变成民不聊生。 如同朝廷为了稳定粮价而设置的常平仓,在丰年粮价低的时候适当以高价大量买入粮食,免得粮价太低让百姓日子不好过,在荒年的时候再以低价把粮食卖出去,免得有商人囤货居奇抬高粮价。 按理说常平仓是个好政策,不光能让朝廷的官仓有足够的粮食可以避免饥荒,还能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么好的政策,用来平衡粮价储量备荒简直再好不过了。 可是这么好的政策真正事实下去却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别说平衡粮价,反而让粮价更加不受控制。 常平仓掌控在官府手上,丰年的时候收粮食价格不能太低,但是中央朝廷不可能管到每一个常平仓,往往是皇帝知道今年是灾年民间粮食不够吃需要开仓放粮平稳粮价然后下令让常平仓低价卖出粮食,剩下的事情就由底下人来安排了。 如果底下人靠谱,那自然没问题,可是如果底下人靠谱,现在也不会天下大乱。 农人是最可爱的人,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日子过的去就不会闹事,能把这样一群人逼的揭竿而起,可见日子已经难过到什么地步。 常平仓大多建在县城府城,住在县城府城的人一般不会太缺粮,需要常平仓来救命的只有住在偏远村寨的百姓,从村子里到县城需要时间,往往等到他们得到消息,常平仓里往外卖的低价粮已经被有门路的商家大户给买完了。 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有底线,想着趁乱发家的人不在少数,有胆子有门路在常平仓上下手的明显不会太有良心,这些人低价从常平仓里拿了粮再转手高价卖掉,最后饱受饥荒之苦的老百姓还是要饿肚子。 基层的官吏靠得住,这种事情就能防住,原焕没法让曹操当他心心念念的武将,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先给关中送去十几个干练的年轻人,再让曹操自己想办法抓壮丁。 曹老板不是迂腐的人,不会看不出他书信里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名士大儒们找出来供着,重点是那些能干实事却被排挤出朝堂的官员。 关中坐拥天时地利,几百万人中再找不出足够的人手还能得了? 原焕给曹老板指了条明路,一条能让他把政务分下去的光明坦荡之路,他自己在邺城也没有闲着,把他能记住的人名全都写下来,别管人现在在哪儿,只要在他们能找到的地方,都逃不过被“请”到邺城的命运。 这些年天下大乱,冀州是大乱之中难得不那么乱的地方,又有汝南袁氏的名声可以借用,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冀州已经成为天下人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 原焕以为他要找的那些人会有不少在荆州、益州,毕竟他印象中去荆州、益州避难的人很多,刘表和刘焉都是刘姓宗室,俩人打仗或许没什么本事,招揽人手安抚民心却干的不错,没想到他想找的人十有八九都在冀州。 华歆、管宁等人已经在邺城,这些在学问方面很出彩的大家暂且不提,程昱、满宠等人早在曹操在兖州的时候就被重用,这些也可以放在一边,像法正法孝直一样自持才气主动来邺城毛遂自荐的人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不显山不露水,在冀州找了个足以谋生的差事就继续默默无闻了。 如果不是这回人手实在不够用,原焕也不知道冀州竟然藏龙卧虎多了那么多人。 有努力读书想要考进邺城书院的诸葛亮,有在乡下一边当小吏一边奉养母亲的徐庶,有受父命带领家眷逃离关中现今已经在冀州住了两三年的司马朗司马一家,有在郡县当主簿当的一丝不苟的梁习…… 有本事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都不是简单人,能让史官单独为之立传的更不能小觑,诸葛亮年纪小可以继续读书,其他人也别继续当小官小吏了,赶紧哪儿缺人往哪儿搬,尽快将他们的本事发挥出来才好。 郭嘉这些天看着他们家主公任命官员,已经懒得去想他们家主公究竟是从哪儿知道那么多人名,或许各地的郡守长官隔一段时间都会向主公汇报郡县中出了多少人才,那些人被主公惦记上也不稀奇。 郭祭酒回到邺城后不复之前的懒散,为了把那个在他不在的时候趁虚而入的法正法孝直压下去,郭祭酒每天按时到官署处理公务,笔走龙蛇气势磅礴,着实把官署里的一众同僚吓得不轻。 他们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绝对不坐着的过祭酒,怎么出门一趟回来之后忽然勤快了? 最后还是荀彧肩负着一众同僚的希望过去询问,担心这人是不是在外面受了什么刺激,更怕他是身患绝症命不久矣,趁人还没死赶紧多干点活儿为主公分忧。 虽然后面那种可能几乎没有,郭奉孝向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子,要是真的身患绝症命不久矣,他觉得先想办法溜进主公的酒窖一醉方休,反正死都要死了,还管那么多干什么? 既然没有性命之忧,那就只能是在外面受刺激了。 荀彧委婉的过去询问,一句话没说完就被好友板着脸赶出了议政厅,正好他手上的事情也做完了,看郭嘉这种反应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摇头去找他们家主公。 “他哪儿是在外面受了刺激,分明是在家里受了刺激。”原焕收拾着手边的纸张,分门别类放好然后拿镇纸压住,然后才笑着说道,“法正法孝直不久前来到邺城,文若也知道那人的脾性和奉孝差不多,让那家伙知道知道他就惦记上了,非要比人家高一头才算完。” 法正只是个刚刚及冠的年轻人,初到邺城投效,就算有本事一开始官职也不会太高,邺城官署不存在年纪轻轻没有功劳就一飞冲天的情况,就算是法正也得历练考校之后才能任命官职。 郭嘉身为祭酒,已经是身居高位的大官,让他主动去针对一个刚进官场的年轻人他也拉不下面子,只能用勤奋来彰显他和法正之间的不同。 他郭奉孝行得正做得直,主动针对法孝直的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怕了那人,有本事就光明正大的比拼,他们家主公慧眼识珠,不可能拿着鱼眼睛当珍珠,更不可能把他这颗真珍珠当鱼眼珠子给扔了。 实在不行的话,他还有儿子,让他们家奕儿抱着主公的大腿哭,就不信主公能心狠到对他置之不理。 原焕想起来郭嘉胡搅蛮缠的模样就忍不住想笑,“放心,他坚持不了几天,等过两日奕儿从书院回来就好。” 勤快只是一时,懒才是一世,难得他郭奉孝不需要人催就知道主动干活,他们要做的只是给郭祭酒找活儿让他不要闲着,而不是担心他干多了把自己累着。 “主公说得对,奉孝现在多干些,也算把以前偷的那些懒给补回来了。”荀彧笑着点点头,说完郭嘉之后继续说正事,“今年秋收结束的快,之前的蝗灾对郡县还是有不小的影响,主公可要继续征兵?” “征,不过要控制住数量,今冬只招三万人,不过修缮城墙以及干其他活儿的民夫可以多招些,让各郡县注意底下的情况,尽量不要出现冻死人饿死人的情况。”原焕抿了口水,想着接下来要安排的事情有点多,于是又道,“这样,明日中午去议政厅,我这里把今冬需要做的事情整理了出来,明日在议政厅里商议,看看还有没有不妥之处。” 冀州如今已经有二十万大军,还不算世家那些私兵部曲,如果加上世家的私兵,估计能有三十万,这年头世家大族为了自保能做到什么程度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冀州在他眼皮子底下,有他各种限制还能让世家聚起那么多私兵,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 就拿他身边来说,典韦来冀州时是只身一人,许褚来冀州时直接给他带了两千个兵。 许褚出身谯县,是曹操的老乡,他家在谯县不算大户,就这都能聚起亲朋好友数千户抵御贼寇劫掠,可想而知世家想要训练私兵有多容易。 只要有足够的钱粮,分分钟一支几千人的部队就拉了起来。 冀州的兵马数量已经足够,短时间内没有大肆征兵的需要,兵力贵精不贵多,把手里现有的二十多万大军训练成精兵,比五十万新兵蛋子上战场杀伤力更大。 当兵的说白了也是普通老百姓,不训练的话就一直是穿了戎装的老百姓,上战场也不一定敢打仗,冀州不像幽州、并州、凉州那样天然有胡人当陪练,这地方这征来的兵能吃苦是能吃苦,但是真到了打仗的时候就不行了。 军队的气场和主将有关,和当地百姓的习性也有关,能吃苦受累干活不代表能当好兵,一到冲锋打仗就腿软万万不行,这样的兵适合干后勤,而不是冲锋。 有上战场就腿软的兵,也有勇猛无畏一路莽的新兵蛋子,边郡逃过来的年轻人大都一往无前,遇到敌人别管是什么情况,也不看到底能不能打得过,二话不说轮着刀就往上冲,自己死了就马革裹尸,对方死了他还赚了。 新兵不好练,趁今年冬天吕布在邺城,再让那些新兵蛋子和老兵们一起感受一下吕大将军的威风,合适的就留在军中,实在不合适的就放出去屯田,这样总比稀里糊涂死在战场上强。 原焕揉揉手腕,看着桌上的书信有些无奈,“对了,幽州那边公孙瓒又送消息过来,说是要从冀州买些豆苗,还想让我们送些懂水利的匠人过去,文若觉得是给还是不给?” “不给。”荀彧拒绝的非常干脆,“我们冀州的匠人还不够用,没有人手送去幽州。” 原焕笑着点点头,“就算有人手,也要幽州那边拿东西来换,好的匠人可遇不可求,哪有平白无故就送人的道理。” 技术性人才说什么都不能送出去,就是借也得那边拿出足够的代价才行,空口白牙就想让他们送匠人过去,亏得公孙瓒说得出口。 * 幽州,将军府。 公孙瓒收到来自邺城的回信后赶紧打开,看到上面写的东西后遗憾的摇摇头,“这原司徒真是不贴心,只是几个匠人而已,也忒小气了点儿。” 田豫:…… 人家能好声好气送信而不是派兵攻打冀州已经是脾气好了,他们家将军对冀州到底有什么错觉,怎么就觉得哪儿的人好说话呢? 冀州那位司徒大人要是好说话,现在的司徒还是王允王司徒,将军怎么说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怎么现在忽然开始那么天真? 老天,他要不要提前准备好收拾行李回老家? 田豫欲哭无泪的看着外面,生怕他们家将军哪天玩儿脱了把自己搭进去,这可真是个要命的差事。 公孙瓒把信看完收起来,眼角余光看到愁眉苦脸的亲信当即笑骂道,“瞎想什么呢?本将军又不是傻子,赶紧的机灵点,马上就要中秋了,让人备礼给邺城送去,免得人家说我们不知礼数。” 田豫难以言喻的看了他们家将军一眼,拱手应下之后又叹了一口气。 他觉得不管备多大的礼都比不过他们前些天从中山官署顺来的那些东西,话说回来,中山荀太守真的没有去邺城告状吗? 冀州的官的确比他们幽州的官脾气好,中山太守被他们家将军堵到家门口也还能按捺住脾气好声好气说话,不像他们幽州,别说堵到家门口,就是不小心从别人地盘上多拿走一根草,被主人家发现之后都能由此展开一场大战。 他收回冀州原司徒不好说话的话,人家从上到下都可好说话了。 蝗虫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冀州的反应足够快,大部分蝗虫离开关中后就止步冀州,没能继续祸害下一个地方。 公孙瓒听到蝗灾蔓延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他好不容易把幽州的军政全部拿在手里,还把刘虞拿捏的不敢再给他找麻烦,安稳日子还没过两天,可经不起蝗虫的折腾。 公孙瓒被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杀过来的蝗虫吓的坐卧不安,要是有军队打过来他可以带人杀回去,他公孙伯圭不敢说勇冠天下,至少在幽州这地界儿能打过他的还没出现过,可是蝗虫这种无孔不入还长翅膀能飞的玩意儿他是真的没办法。 幽州的民政他管不来,刘虞听话干活儿还行,刘虞要是不听话想暗中搞鬼他也看不出来,以那家伙的性子,大概率不会眼睁睁看着幽州百姓饿死,蝗灾过后必有饥荒,要是刘伯安把饥荒解决了,他在幽州的威望岂不是更高? 公孙瓒愁的不行,刘虞在他手里就是个烫手山芋,直接杀了不行,任他收揽人心也不行,怎么处理都不放心,只能继续把人关在官署干活。 关一天算一天,没准儿哪天好主意自己就冒出来了。 结果可好,好主意没等来,只等来了马上抵达幽州的蝗虫群。 公孙瓒胆战心惊等了好些天,天边出现一个黑点都紧张的不行,为了防治蝗虫甚至亲自到幽州和冀州的边界盯着,仗着他们幽州最近和冀州关系好,赖在中山官署学了好多针对蝗虫的小招数。 蝗虫不爱吃豆子,好的,明白,豆苗备上备上。 蝗虫卵孵化之前能翻掘出来烧掉,少量的蝗虫可以吃掉,大量的蝗虫可以让鸡鸭吃掉,好的,明白,翻掘虫卵养鸡鸭,安排安排。 蝗虫喜暖,夏天不下雨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蝗灾,好的,明白,回头就着手挖沟修渠引水防旱。 …… 公孙伯圭不擅长处理政事,架不住他脸皮够厚,为了避免刘虞借蝗灾卷土重来,机智如他果断选择先一步把事情解决了。 只要他学的够快,刘虞的威望就绝对追不上他。 虽然到最后干活儿的是刘虞,但是主意是他亲自跑去中山学的,没有他公孙伯圭千辛万苦出去求学,他刘伯安哪儿来的脑子相出那么多好主意? 总之不管怎么说,他公孙伯圭就是压了刘伯安一头。 公孙瓒在中山官署学了不少有用的小招数,把荀攸烦的听到声音就想关门赶人才风风火火回幽州,可惜他准备好了大显身手,蝗虫却没本事冲过来。 冀州的反应太快,直接把蝗虫按死在冀州地界儿,就算有些命大的不畏艰辛飞到幽州,那点儿数量还不够林子里的鸟儿吃的,严阵以待等了那么久,最后只等到了这么一点儿,差点把公孙伯圭气到吐血。 好在蝗虫不来是好事,未雨绸缪也没有坏处,今年没事没准儿明年用得上,这种防灾的准备一辈子用不上才好。 公孙瓒从荀攸那里学了不少东西,然后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既然他现在可以摸着石头过河,那还要刘虞干什么,幽州和冀州离那么近,他没事儿多去中山跑几趟不就行了吗。 刘虞把幽州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他现在感觉冀州更好,所以冀州的各种政策肯定比幽州强,让刘虞来打理幽州也比不过冀州,不如他亲自去中山找有本事的人学。 老刘家没好人,看刘虞刘焉刘表就知道,尽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真小人,整天胳膊肘往外拐,宁肯饿死自家人也要维持表面光鲜,这样的老大要不得,表面光鲜没有用,能吃饱肚子才最重要,比起刘虞,他更喜欢直接给钱的大好人。 他承认他没本事让幽州百姓全都吃饱肚子,但是他也不觉得刘虞能让幽州变得多好,胡人老实不敢作乱那是因为有他公孙伯圭,一旦他没了再看看,不出两年幽州就会被抢的干干净净。 老刘家的靠不住,别家的靠得住,他觉得中山那位太守就很不错,爱板着脸没关系,他是个耐心的好学生,不介意老师脾气不好。 公孙瓒在邺城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眼珠子一转又把注意打到了荀攸身上,他听说蝗虫不会只有一年,万一来年还有蝗虫,他之前的那些准备远远不够,至少借他几个匠人让他把幽州缺水的问题给解决了吧。 修渠是个技术活儿,没有匠人划出路线,他征集再多民夫也不知道该怎么挖,要是一不小心挖到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天知道会不会山崩地裂。 为了幽州百姓的安全着想,老邻居总不能不管不问,他们幽州为冀州抵御来自北方的敌人,幽州遭灾了冀州也落不得好,真的不再考虑考虑吗? 中山郡,荀攸又一次收到来自幽州的信件,面无表情看完之后将信纸扔到火盆里,另找出一张纸来给他们家主公写信。 他觉得如今幽州这位脑袋里全是水,只怕担不起抵御胡人护卫幽州的责任,幽州毕竟是冀州门户,留在这么个家伙手里太过危险,不如把人给换了。 冀州猛将良帅不在少数,他觉得吕布吕奉先就不错,不知主公觉得怎么样。 第128章 众生皆苦 天气渐凉,军营里的士兵们卖力训练,一个个的挥汗如雨不觉得冷,经常在屋里坐着的文官们没那么抗冻,早早就换上了棉衣准备过冬。 蝗灾刚过,各方都在防备即将到来的饥荒,原焕为了稳定治下粮价费尽了心思,冀州有足够的存粮应对饥荒,但是他不可能白白把粮食拿出去。 朝廷常平仓能派上用场的时候有黄牛守在门口抢粮抬高价钱,他们最开始就表明态度说能拿出足够的粮食度过今冬的确可以让百姓安心,可是紧跟着而来的就会是各方要粮的求救书信。 财不外露的道理什么时候都要记在心里,这世上多的是不要脸的人,家里盆满钵满还想占人便宜的人不在少数,冀州如今已经处在风口浪尖,太高调容易让众人群起而攻之,低调点儿才适合如今的他们。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他们兵多将广,粮仓里的存粮多到别人连想都不敢想,冀州只是一年遭灾,百姓的恢复速度很快,只要熬过青黄不接的时候,第二年获得丰收立刻就能缓过来。 冀州富庶,鲜少有百姓连一季的存粮都没有,所以需要赈灾的只有关中一地,活儿最重的也只有曹老板一个人。 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地道,事实上也确实有点不地道,不过能者多劳,曹老板当初主动要求镇守关中,谁也没想到他运气那么不好刚过去就赶上了蝗灾,也算是歪打正着做好事儿了。 荀攸被公孙瓒烦的不行,要不是刘虞的身份实在不适合交好,他这会儿已经联合刘虞把公孙瓒打的到处乱逃,可惜他再怎么暴躁也不可能真的把公孙瓒弄下去,和刘虞比起来,显然公孙瓒更适合如今的幽州。 公孙伯圭怎么说也是幽州的主将,在幽州百姓心里威望很好,猛不丁派去个新人一时半会儿稳定不下来,不如先给他找个伴儿。 匠人没有,能和他一起打仗的倒是不少,凑活着过冬去吧。 荀攸对公孙瓒态度强硬,任谁被骚扰了小半年之后脾气也好不起来,不过这小半年的相处也足以让他摸清公孙瓒的本事,幽州百姓在他手下经常填不饱肚子,偏偏那人还有本事让百姓宁肯饿肚子也要跟着他,不得不说这也是个人才。 公孙瓒不放心刘虞在幽州,正巧他也不放心,那家伙发愁幽州没有打理内政的帮手,巧了,他觉得他自个儿在这方面本事还不错,不知道公孙将军看他怎么样? 不是不会防治蝗虫吗?不是不知道怎么兴修水利吗?不是不知道怎么赈灾救荒吗?不是不知道怎么挣钱养兵吗? 巧了,他!全!都!会! 最妙的是,刘虞打理幽州内政可能会包藏祸心,他荀公达绝无暗地里搞事的可能,如此万里挑一的人选,想来公孙将军不会拒绝。 至于中山郡,有高顺高将军在,军务内政一把抓,直接将高将军提为太守也没关系,只要找个得力的郡丞当帮手,郡县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中山郡如今有重兵防守,防的就是那幽州的公孙瓒,等他深入虎穴虎口夺食,把幽州的财政赋税等各种差事从刘虞手里抢过来,公孙伯圭还不是任他搓圆捏扁。 人要有自知之明,不会干的事情不要硬干,不然自己学的难受事情也做不来,不如直接把活儿交给有本事的人,这样不光自己得了清闲,还能让治下百姓过上好日子,何乐而不为。 荀太守最近的情绪有些不对劲,连高顺这种老实人都不太敢在官署多待,生怕不小心出错让上官逮着,虽然平日里的上官很好相处,可现在明显和平时不太一样,谁靠近谁就有可能成为出气筒。 他只是几天不在,谁不要命的招惹太守大人了? 能把喜怒不于形色的荀公达气成这样,捅火的那人也是有本事。 秋意渐浓,各地忙着准备过冬的同时也开始准备年底的述职,大官小官过年都要放假,放假之前要把这一年干过的活儿汇总一下,他们家主公这么要求,他们当然是主公怎么要求怎么做。 朝廷式微,帝星黯弱,这一年最大的变故就是关中民乱天子逃亡,王允王司徒自作孽不可活,在长安城中作威作福好几年,最后把性命也搭了进去。 小皇帝是颗烫手山芋,如今手里有兵马有地盘的诸侯都不太乐意和天子扯上关系,关中是个好地方,但是如果得到关中的同时还要尊奉天子,他们情愿放弃关中。 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没有天子压着他们就是老大,小皇帝再怎么不管事儿也还是皇帝,大义上就能把他们压的死死的,没有小皇帝在,他们干什么都能自己做主,有小皇帝在,他们虽然也能自己做主,可是总觉得背后毛毛的,万一小皇帝想要掌权,身边之人岂不是最先遭他毒手? 思来想去把小皇帝弄到身边都是弊大于利,不如让他和那空架子朝廷继续待在长安,有事儿的时候派人去送个礼请个诏书,没事儿的时候就当没这个人。 所有人都觉得小皇帝可以在长安城待一辈子,朝廷没有多少能用之人不假,却还没到连空架子都撑不起来的地步,谁也没想到关中的百姓能被逼到反攻长安。 洛阳城已经被烧成废墟,城里的百姓也被董卓强行迁到长安,就算董卓死后有不少人拖家带口回到洛阳,现在的洛阳城也完全不能和之前的洛阳城相提并论。 百姓把屋舍随随便便修一下还能继续住,当初被烧的最严重的就是洛阳皇宫,别说朝廷拿不出钱给皇帝重修皇城,就是有钱,那么大一座宫城也得好几年才能建好,皇宫建好之前难道要小皇帝睡在荒郊野外? 关中民乱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不少人胆战心惊生怕小皇帝去找他们,即便没了小皇帝他们能更加肆无忌惮的争抢天下,他们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混战。 普天之下 ,除了刘姓诸侯王,所有的官职都是轮换的,大多数州牧刺史太守大多是在董卓进京前才走马上任,甚至有不少还是董卓任命的,距今到任不过短短五六年,五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像原焕这样的可以用五六年的时间牢牢将所治之地抓在手里,但是对其他人来说,五六年的时间远远不够。 想要在所治之地站稳脚跟不算难事,难的是要借此打天下,不光要和当地世族打好关系,还要保证百姓归心,没有百姓拥护,再多小心思也是白搭。 加强兵力边防,广兴庠序教化,合纵连横让世家大族只能依附于他,那么多事情岂是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做得完的? 就在各路诸侯纠结要不要救小皇帝的时候,小皇帝主动跑邺城去了,那么大一个麻烦跑到他们的竞争对手之处,不少人都乐得看笑话。 如若不然,张鲁和刘表也不会那么快带兵前去长安平乱,不怕小皇帝不在长安,就怕小皇帝在长安,小皇帝要是没有离开,他们还真不敢那么快过去。 因为大家伙儿都把小皇帝当成麻烦,小皇帝到邺城之后没再离开也没有激起什么风浪,刘表等人觉得小皇帝这时候封三公只是拿官职来换命,亦或是给接下来的天灾人祸找替罪羊,毕竟往上数几百年,但凡有什么地震蝗虫旱灾水灾之类的天灾发生,首先被罢免的都是三公。 有的三公是手握实权的朝廷顶梁柱,有的三公只是皇帝为了应付天灾特意封的替罪羊,道理他们都懂,三公年年换的场面他们又不是没见过。 不过现在冀州掌权的是袁家那小子,小皇帝没本事拿人家当替罪羊,估摸着就是拿官儿换命了。 啧啧啧,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麻烦在别人
相关推荐:
月下梢
姻缘签
魏晋干饭人
欲火燎原
上头
LOL上单女魔王
当修炼可以充值
海贼之麦田守望者
奶爸的文艺人生
特务高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