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当徐州牧的不只一人,不管谁想上位,都要杀笮融来祭陶恭祖的在天之灵。 笮融以为杀了赵昱就能拿下广陵,没想到赵昱在广陵威望颇高,官吏士兵百姓都不听他的,外有强敌欲杀他而后快,内有奸贼意图不轨,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纵容手下在广陵胡作非为,一番烧杀抢掠之后扬长而去。 按理说,笮融先杀陶谦后杀赵昱已经能给其他人提个醒儿,但是不知为何,被他投奔的人都跟中了邪似的,没有一个将人拒之门外。 都以为自己会是特殊的,最后都因为对笮融以礼相待而赔上性命,在赵昱之后又有几个受害者被笮融用相同的法子杀害,杀着杀着就杀到了小霸王目前所在的豫章郡。 豫章太守朱晧,毫无意外的死在了笮融的屠刀之下。 孙策点好兵马正准备出发,得知笮融自投罗网来到豫章,一手搭在周瑜的肩膀上,眸中满是兴奋,“公瑾啊,天底下最年轻的太守是谁来着?” 是谁是谁是谁? 再过几天,就是他孙伯符! 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笮融是觉得天底下没人治得了他,特意送上门来给他打是吧。 他原本只想当个县令,留公瑾给他当县丞,他们两个人先找个正经的落脚之地然后再慢慢扩张,现在可好,笮融给他们送了这么个大礼,这个太守他想拒绝都不行。 别人杀笮融想做徐州牧,他杀笮融只要个豫章太守,这么一看还是给他更划算。 再说了,他可是他们家主公的亲信,亲信中的亲信,主公肯定以他为先,其他人哪儿来的哪儿凉快去。 周瑜淡定的将他的手拿下去,然后朝面色阴沉的甘宁微微一笑,“甘将军勿怪,他有点兴奋过头,缓一会儿就好。” 第139章 龙战于野 笮融手上兵马不多,满打满算只有三千余人,只是因为他表面功夫做得好,被杀的人不设防,这才让他接连几次杀人劫掠。 从他杀死陶谦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消息再不灵通也都知道徐州出了个狼子野心恩将仇报之辈,即便没有孙家小霸王出兵捉拿,他也逃不出扬州地界。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笮融犯了那么多事儿,好运气走到头跑去豫章烧杀抢掠,撞到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的孙伯符跟前,可谓是上天有路他不走,黄泉无路自来投。 “有公瑾在,怎么还让伯符自己写东西?”原焕看着面前那份和其他相比一看就不一样的汇报摇了摇头,要不是虎崽子快要加冠不好再压着他读书习字,他甚至想把人丢去书院和小孩子们一起练字。 郭嘉伸了个懒腰,趁这会儿没有外人凑过去瞅了一眼,“那小子估计怕公瑾写的太委婉,笮融杀了朱晧,豫章太守之位空悬,他除掉笮融,又担心主公派别人过去当太守,可不得亲自写信探探主公的口风。” 年轻人按捺不住,一点耐心也没有,看来还得再历练历练。 郭祭酒捏捏下巴,说完之后又问道,“主公再看看,公瑾肯定不会任伯符胡来,肯定还有另一份奏书。” “的确还有另一份,写得比伯符好多了。”原焕无奈的点了点桌案,抬眸看向郭嘉,“伯符除去笮融乃是大功一件,想要奖赏很正常,只是现在扬州不安稳,徐州也不安稳,即便给他个太守来当,该打的仗也少不了。” “伯符那性子主公又不是不知道,跟吕奉先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要面子过得去,打多少仗他都乐意。”郭嘉撇撇嘴,不紧不慢的将两份汇报全部看完,然后才回去旁边坐下,“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毛病还是不要有的好。” “无妨,伯符和公瑾在扬州有人看着,公瑾谨慎,不会任他胡来。”原焕笑着回了一句,将书案上的竹简纸张收拾整齐,“时间还早,奉孝随我去一趟承平宫。” 郭嘉抬头看看外面的大太阳,只得舍命陪君子,先他们家主公一步出去指使下人把马车布置好,看那样子比在他自己府上都熟练,“主公这会儿去承平宫,是想好让谁担任徐州扬州的州牧了?” “差不多,不过又有点不一样。”原焕什么都没有带,他人过去就行,其他准备多了反而碍事,“州牧之职权利太大,先前命人担任州牧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情况好转,这位子还是不要轻易许出去的好。” 郭嘉挑了挑眉,略微一想就知道他们家主公想干什么,二话不说开始拍马屁,“主公英明,主公睿智……” “快住口吧。”原焕抬手给了他一个脑瓜崩,上了马车之后才又说道,“隔墙有耳,奉孝哪天因为说错话而遭殃,到时看看谁会去救你。” “嘉只是实话实说,这都能算说错话?”郭嘉夸张的捂着胸口,如果不是马车里空间小容不得他满地打滚,现在地上已经多了个郭三岁。 郭祭酒掩面假哭,试图让他们家主公知道他也会伤心,“哭”了一会儿悄悄睁开眼睛,发现他们家主公只是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只好耸耸肩放弃。 唉,他可真是不长记性,怎么忘了这是个心如铁石的冷酷美人,想让这人心软,不如指望天降甘霖地涌金莲。 他可真是太惨了。 车厢里放着小巧的香炉,烟气袅袅飘出窗外,里面坐着的人笑的温柔,“不闹了?” “咳咳、嘉向来稳重,主公莫要胡言乱语。”郭嘉眼神飘忽,强行替自己找回几分面子,整理好衣服坐正身子,假装被他已经被荀公达附身,然后才清清嗓子继续说话,“先前选出来的几位人选,不知主公定了谁?” “司空赵温赵子柔前往扬州,侍中伏完前往徐州,至于之前选出来的董承董将军,再等等,早晚有他要去的地方。”原焕缓缓说着,说完之后顿了一下,后知后觉有种自己是大反派的感觉。 把小皇帝身边的人全部弄出去只留下他的人,怎么看怎么像图谋不轨。 他想把朝廷在背后捅刀的可能掐死在襁褓之中,别人可不知道伏完董承将来能干出什么事情,在犯人尚未犯罪之前就把人解决掉,怎么看他都是理亏的那一方。 想必在后世记载之中,他的名声比曹老板还要坏上千倍百倍,不说史书,只说现在,估计小皇帝身边那些闲散在家的大臣们私底下也是以骂他取乐。 还挺有意思。 郭嘉看他们家主公莫名发笑,不甚在意的问了一句,听完之后立刻摆出不赞同的架势,“主公最近怎么了?如此妄自菲薄,莫不是被脏东西上身了?” 说着,竟然还想看他是不是在发烧。 “一时心有所感,那么紧张做什么?”原焕哭笑不得的躲过袭来的手,让郭嘉老老实实坐好,不然就回去干活,他一个人去承平宫也行。 郭嘉托着脸若有所思,好一会儿才又开口,“我以为最先这么想的会是文若,万没想到竟然是主公自己。”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如今天下正乱,天子不管朝政,朝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用他们自己人填补空缺不是不行,但是他们家主公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许是前些年朝中太乱,宦官、外戚接连作乱,到处都是乱七八糟,如今正是主公建立新制度的最好时机。 开弓没有回头箭,主公千万别在这个时候优柔寡断,他们可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随口说几句而已,大可以不用想那么多。”原焕没忍住白了他一眼,同时也有点担心荀彧的情况,“既然提到文若,待会儿回来之后你去官署转转……” “我不!”郭奉孝拒绝的干脆,躲到车厢角落里作出一副惊恐的表情,“今日休沐,文若公与他们愿意去官署干活是他们的事,主公不能强逼其他人也像他们那样勤于政事。” 勤政爱民的有主公自己已经足够,他今儿趁着休沐去主公府上本是想问问要不要一起去书院看看,家里孩子上学走了不着家,还得他这个当爹的亲自去找,结果话还没说出口就被拽去书房,去承平宫也就算了,他就算过去也是陪衬,但是官署不行,只要敌人没有兵临城下,天塌下来也别想让他在休沐的日子去官署干活。 不去!不行!不妥!不可以! 原焕:…… 不去就不去,反应那么大干什么,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强抢民男。 承平宫离原府有一段距离,马车走的缓慢,车厢里的人便有更多说话的时间,郭嘉看他们家主公开始喝茶品茗不搭理他,摸摸鼻子坐回去,“文若知道轻重,主公与其担心他多想,不如担心陛下和杨太尉。” 他们那位小陛下是个聪明人,杨太尉教导陛下用心,诸子百家皆有涉猎,陛下年岁越来越大,难保不会想掌权,还有主公自己,忙成这样还有心思胡思乱想,该担心的真的不是他自己吗? 郭祭酒幽幽叹了口气,趁还有一会儿才能到行宫,拉着他们家主公说个不停。 上到天子下到黎民,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没有主公派兵前去关中,现在在邺城的这些朝廷官员能活下来一半都是他们运气好。 朝廷能治理好天下的话,黄巾之乱不会发生,天下不会大乱,关中更不会乱到百姓反叛攻入长安,现在在邺城的那些人但凡有一个能撑住场面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这种境地。 呵,他郭奉孝尚且过不上闲散在家还吃好喝好玩好的日子,那些人若是私底下骂他们家主公,有一个算一个都能揪出来拖出去砍了。 行事论迹不论心,不管主公心里想的是什么,只要他们治下的百姓能吃上饭,他们就有资格在朝廷面前挺胸抬头。 邺城的事情他们家主公说了算,小皇帝虽然聪慧,但是毕竟没亲自处理过政务,杨彪教的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这时候收回权利亲自执政无异于自寻死路,就算主公自己不在意,只要小皇帝敢表现出一点意思,冀州那几十万大军就能立刻造反。 不是他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就是如此。 原焕捧着水杯听郭嘉苦口婆心的劝,回想自己刚才说了什么,怎么把人吓成这样,他刚才也没说什么啊。 还有就是,小皇帝每天看书习字乖巧的很,哪儿看出来他想收权执政了? 直到马车停在承平宫前,原老板依旧没有想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在郭嘉终于停下了叭叭,俩人从马车上下去,让人去里面通报一声然后进去。 刘协在邺城住的舒心,少年人的个头比刚来的时候高了许多,脸上多了些肉,什么时候见到原焕都笑呵呵的开心的不行。 他是皇子,是皇帝,但是从登基到现在他这个天子都是摆设,之前当个吃不好穿不暖还受气的摆设,现在哪哪儿都好的很。 袁卿家和王允不一样,王允老儿掌权之后就不怎么在他面前装和善,袁卿家仙人之姿,温和风雅只看着就舒心,更何况他在行宫不受限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看书的时候没有人打扰,想出去玩也有人陪着,如此还有什么不满足? 小皇帝日子过的开心,郭嘉好些天没见过天子,看到真人后哽了一下,终于明白他们家主公刚才为什么欲言又止。 这小皇帝看上去那么软乎,该不会把他们家主公当亲爹了吧? 郭祭酒狐疑的看着相谈甚欢的两个人,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原焕隔些日子就会来行宫看看,倒不是对小皇帝不放心,他身边的小孩子不少,袁璟郭奕都很懂事,但是小皇帝的乖巧和那几个孩子不一样,如果不是身份在那儿挡着,他甚至想将人带回去交给荀彧来带,很多东西杨彪能教,荀彧也能教,而且教的更好。 刘协听到下人来报的时候就来门口等着,见到原焕后眼睛一亮,将人带到书房边走边说最近看了什么书。 原焕也不着急,耐心的听他说完,又给他推荐了几本新书,然后才将徐州扬州的情况说给他听。 作乱的不是他手下的人,说给小皇帝听完全没压力。 扬州刺史和徐州刺史的任命很快到位,但是旨意还没有离开邺城,徐州那边就多了个徐州牧。 青州士孙瑞上书朝廷,表平原相刘备刘玄德为徐州牧。 原焕:…… 原来刘皇叔在这儿等着呢。 第140章 龙战于野 原焕截过不少人的胡,自己被截胡还是头一回,尤其截他的还是几乎快要被忘了的刘备刘皇叔,消息传到官署的时候,不光他自己愣住,议政厅里甚至有不少人都没想起来刘备是谁。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原相,何德何能官居州牧? 士孙君荣身为青州牧,举荐青州官员无可厚非,可是不等朝廷的意见下来就上表让别人担任一州牧守是不是有点过分? 还是说,士孙君荣也按捺不住,想学其他诸侯一样占地自立? 应该不至于。 士孙瑞忠于朝廷,和杨彪一样是个难得的忠臣,天底下忠于小皇帝的除了杨彪,也就只有他士孙君荣值得一提,既然不是对小皇帝有意见,那就只有对他们有意见。 之前天下动乱,刘表、刘焉、公孙瓒、陶谦等占据一方的牧守上官想任命官吏都是写个奏书上表就完事儿,天高皇帝远,这种只要“上表”就行不用等皇帝回复的任命也成了惯例。 这种事情发生在别处很正常,但是发生在青州士孙瑞身上,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原焕若有所思的摩挲着指尖,将伏完的那份任命书留下,只派人把赵温的那份送过去,州牧和刺史留一个就行,徐州不是兖州,没必要搞特殊。 士孙瑞已经代替小皇帝任命了新的徐州牧,他们这边不必再送个徐州刺史过去。 兖州当初是曹操手下兵马不够,既急需要他来稳定形势,又需要孙坚来平定贼寇,留他自己独当一面又怕他稳下来之后想自立,这才弄了个不伦不类的州牧与刺史并存,刘皇叔手底下没有多少能用之人,不值得特意为他破例。 正巧他也想知道士孙瑞为什么不举荐别人偏偏举荐他刘备,州牧那么高的职位,以刘皇叔如今的威望而言着实有点不合适。 “扬州那边先缓缓,让伯符和公瑾去徐州广陵郡如何?”原焕提笔落墨,将原本准备好的任命书重新誊写一份,豫章那边另外派人过去,年轻气盛喜欢惹事的还是送去给刘皇叔找麻烦比较好。 “伯符年纪虽小却身经百战,担任太守无甚不妥。”荀彧温声回道,孙策小小年纪就敢深入黑山贼内部,大军阵前取张燕首级,胆气勇武足以与温侯吕奉先比肩,少年人行事不拘小节,前去广陵正好可以防着刘备生乱。 原焕笔下不停,小霸王的去处有变动,他们家小伙伴的任命也要改,笮融恩将仇报杀死陶谦和赵昱,孙郎周郎除掉笮融为陶谦和赵昱报仇,两个人前去广陵郡为官,于情于理都能被当地百姓接受。 广陵富庶,俩人能在那地方站稳脚跟,接下来也不用从别处运粮,广陵一地的税收就足以让他们养活数万的兵马。 还有甘宁甘兴霸,孙家小霸王信上没有多说,周瑜字里行间却委婉的提了几句,说是最好把俩人分开,不然他们天天在大营里打架,难免让士兵们有学有样,身为主将,怎么能那么不着调呢? 稳妥起见,还是把他们俩分开吧。 甘宁从益州到荆州再到扬州,身上的官职还是蜀地的郡丞,刘表把人忽悠出益州却没有重用的意思,甚至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如若不然,他也不会轻易离开荆州。 天下不宁,群雄纷争,刘表不重视军事,或许可以留给蠢弟弟撒欢儿。 孙策性子跳脱,和水匪出身的甘宁在一起老打架,赵云稳重,应该能把甘宁带稳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相信他们子龙绝对不会是被带坏的那一个。 孙伯符的广陵太守,周公瑾的广陵郡丞,再加上甘兴霸的折冲将军,这三份诏书不用再去承平宫找小皇帝盖章,他自己的印信足够,就是不知道刘表知道甘宁去南阳后会是什么反应。 他没记错的话,甘宁甘兴霸的祖籍好像正是南阳郡。 扬州那边出不了大乱,赵温虽然不是他的人,但是不能否认,那人能力不错,江东的世族和中原的世族不太一样,他们对打天下没什么兴趣,更看重家族在当地的权势,也就是说,只要扬州的官场有足够的自家子弟,他们很少会主动离开原籍。 那是个你不打他他就懒得打你的地方,几年后拿下和现在就拿下不会有什么区别,事有轻重缓急,现在还是徐州和荆州更重要。 原焕想搞大事,这一点在他挑选朝廷能用之人的时候大家伙儿就明白,只是他们家主公不明说,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大事。 朝中三公九卿不曾满员已经很久,自当今陛下登基,董卓霍乱朝纲,朝中被他暗害之人数不胜数,迁都长安之后九卿大半惨遭屠戮。 三公不能缺,但也没好到哪儿去,这几年天灾不断,又是地震又是大旱还有蝗虫,天子不能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有资格代天子罪己的只有三公,长安地震,三公换一拨,关中大旱,三公换一拨,蝗灾肆虐,三公还要换一拨。 小皇帝在长安的时候王允掌权,肯定不会把自己换了,能换的只有其他两个,被折腾的最狠的就是杨彪,朝中只有他资历足够,撤了再上、上了再撤,来来回回折腾了好些次,也难怪老爷子现在对什么官都提不起兴致。 九卿缺人已经有些日子,他也不想再琢磨人选,左右官职是人定的,论起权利制衡,几百年后才会出现的三省六部比之现在要更胜一筹。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能够代替先前九卿的职务,免去重复冗杂的部分,分别掌管各项事务,既能提高效率还能节约人手,何乐而不为。 他已经把具体的官职改动写到纸上,包括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优劣,厚厚一摞纸放在桌上,可见之前已经准备了很久。 议政厅里都是亲信,这不是一个人能拿主意的事情,从头说到尾又实在费劲,原焕便躲了个懒,事先把他写好的说辞印出来装订好,一人发一份让他们先看着,有什么意见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再在议政厅里商量。 郭嘉笑眯眯的看着他们家主公,托着脸等待其他人发表意见。 比起讨论这种令人头脑发昏的事情,他更喜欢随军出谋划策,昨儿晚上把他们家主公派人送到府上的东西看完,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他们家主公大概是缺人缺疯了,三公九卿加起来十二个人,三省六部长官加起来九个人,为了省下三个人的名额竟然不惜作出那么大的改动,不愧是他们家主公。 郭祭酒知道他这想法说不出口,识相的没在荀彧沮授等人面前说,不然可能就是一群人谴责他自己,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不该出的风头坚决不能出。 外面的天气已经有些燥热,房间里还算清凉,几人不紧不慢的查漏补缺顺便讨论人事安排,不知不觉就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 沙漏里的细沙快要漏完,门外的下人轻手轻脚进来,走到主位处小声说了句什么,原焕揉揉手腕,让他先出去回话,然后让屋里众人回家休息,剩下的事情明天再讨论,不急这一天两天。 荀彧笑着应了一声,“主公稍后要去承平宫?” “陛下派人来请,岂能不去。”原焕无奈点头,“兴许刘备先一步成为徐州牧的消息传到了陛下耳中,正好这件事情也要让陛下知道,即便陛下不说也要过去一趟。” 士孙瑞在青州几年,那边一直没什么乱子,张郃和太史慈麾下好几万的大军,还有张辽在渤海,臧霸在泰山,他手下的军队把青州围的严严实实,士孙瑞想有小心思也不敢轻举妄动。 除非他能渡海去辽东和公孙氏合作,不然整个青州都翻不起风浪。 州牧地位高,但是没有兵权的州牧算不得真正的州牧,刘备在平原国经营数年,有关羽和张飞辅佐在侧,手下兵马不多,但是和士孙瑞相比还算说得过去。 他想着青州那边已经被围成铁桶,不管是士孙瑞还是刘备都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没想到这俩人悄无声息的达成了合作,徐州正乱,士孙瑞身为州牧不能随便离开青州,刘备只是个平原国相,带上亲信前去徐州走马上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跨过太守直接升为州牧,刘皇叔这运道着实不错。 “文若可要陪主公一同前去?”郭嘉伸了个懒腰,眨了眨眼睛凑上前来,在荀彧肩膀上拍了拍,明显话中有话。 荀彧挑了挑眉,“奉孝闲着没事儿?” “当然不,嘉身负重任,无暇顾及其他。”郭嘉顿了一下,扯了扯嘴角笑的有些咬牙切齿,“且等着瞧,这兵部尚书一职,嘉志在必得。” 吕大傻子能打不假,可是他傻啊,兵部掌军事,理应交给他郭奉孝这等聪明人,吕大傻子适合给他打下手,主公三思! 荀彧:??? 不等他再开口,郭嘉已经气势汹汹转身离去,沮授收拾好桌上的东西,拍拍衣服状似无意,“听闻主公前些天与奉孝彻夜长谈,奉孝还去温侯府上好几回,不知道他们说了什么。” 荀彧:…… 这个奉孝,还是小孩子不成,怎么什么都要抢? 马车停在门口,他们家主公已经上车,荀彧站了一会儿,让人先把没处理完的公务送去他府上,他今儿晚些回去,先去和郭祭酒联络联络感情。 主公也是,白日里诸事缠身已经很耗费心神,晚上还和奉孝那家伙彻夜长谈,身体刚养好没多久就开始胡闹,生病难受又惹人担心,一个二个都不让人省心。 他管不住主公,管个郭奉孝绰绰有余。 第141章 龙战于野 承平宫,刘协托着脸坐在书房,怎么看怎么不开心。 他感觉现在的生活很好,不需要有什么改变,更不需要别人逼着他改变。 他自己有多大本事他自己清楚,天下那么乱,大权掌握在他手里不如留给袁卿家,袁卿家有本事有能力,蝗灾旱灾那么可怕的事情都能从容解决,去岁祭天他没有亲自前去,但是听到的不少,他不觉得袁卿家掌权有什么不妥。 ——若蝗虫为天谴,当使其蚀我心,勿害百姓。 袁卿家能在祭天的时候说出这种话,甚至以身犯险亲自食用蝗虫来安定民心,如果当时掌权的是他,他肯定没办法像袁卿家那样决策果断。 先以祭天来安定民心,再发布政令来赈济灾民处理后事,一点时间都没有耽搁,险而又险的让天下在蝗虫之后没有饥荒,他不觉得他自己能做到这些,甚至他皇兄、父皇、皇祖父,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这样。 不是他妄自菲薄,这是实话实说,他又不瞎,这些年在洛阳在长安在邺城见到的事情不少,他是皇帝不假,可是像他这样流利失所无处可去的皇帝,古往今来估计也只有这一个。 如果他是百姓,他肯定更乐意跟着袁卿家,而不是跟着能把百姓逼到造反的坏朝廷,袁卿家心怀百姓,遇到天灾能妥善处理,身边文臣武将本领不俗,内能治理郡县,外能守家保民,这么好的人还不上赶着追随,除非脑袋被门夹了。 小皇帝撇撇嘴,要不是身份不合适,他也想追随袁卿家,说句对不起老祖宗的话,他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袁卿家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那一个。 算了算了,现在想这些伤人伤己,他乖乖干自己的事情不给袁卿家找麻烦就好,真是的,他都能想明白的道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想不明白? 早知道会是这样,他身边就只留杨太尉一个人,其他人继续留在长安当官得了,反正他们什么都不用干,比他这个皇帝还像摆设。 就算他已经到了能掌权的年纪,现在外面兵荒马乱,突然间让他来接手朝政也不合适,董将军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小皇帝叹了口气,烦躁的趴在书案上拿书盖住头,他知道他的处境很危险,以他的身份不该对袁卿家过于信任,君臣有别,袁卿家权势过大对他这个天子来说不是好事,可是他从登基到现在一直不曾掌权,比起董卓和王允,他更乐意当袁卿家手中的傀儡。 反正跟在谁身边都是当摆设,董卓残暴,王允伪善,至少袁卿家温和有礼干什么都让人无可指摘。 算了,左右掌权的不是他,待会儿袁卿家来了他如实说就是,至于接下来会怎么样,但凭袁卿家做主,现在事情还没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袁卿家或许能留他们一命,如果他们执迷不悟,十有八九要连累全族。 刘协趴在书案上一动不动,大概能猜到董承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今年已经十五岁,登基时年岁虽小,董卓也没忘了往他后宫塞人,后来到了长安,王允也隔三差五给他送美人,他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每个送到后宫的美人都和前朝有关系。 前些年外戚和宦官斗得不可开交,现在能和外戚抗争的宦官尽数死在袁绍手中,只要他这个皇帝还在,外戚就永远不会消失,一个二个估计都想和何进一样以外戚的身份染指朝政,如果这一点都看不明白,他也白活到现在了。 袁卿家待他们这些自长安而来的“难民”极好,不光给他修建行宫,还对他身边那些对朝廷有几分忠心的人大加封赏,杨太尉已至三公,官位已经升无可升,也拒绝了再增加食邑,可董承、伏完等人都接受了“列侯”的爵位,官职也升了不少,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 非得和何进一样当没有名义的皇帝才肯罢休吗? 书房里一片寂静,不多
相关推荐:
听网易拯救世界
淘气丫头的王子男佣
最佳幸运,闪婚至爱新妻
木叶祖宗模拟器
医品太子妃
苦滋味
无敌六皇子主角云铮沈落雁
圣灵救赎
一品宝妻
证道后我成了师兄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