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凭画符征服帝国[直播] > 第74章

第74章

,“谢主公看重,昂今后定当全力保护主公,为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曹操:…… 臭小子,知不知道什么叫矜持?! “别那么紧张,我又不会离开邺城,哪里需要你赴汤蹈火?”原焕笑着让他坐回去,少年人的满腔热枕让他心里很是熨帖,语气中的笑意清晰可闻,“关中尚未平定,孟德请命前去关中,子廉子孝妙才元让是否全部跟去要等过些日子才能定下,左右年前不会再有变动,几位安心在邺城过年便是。” 夏侯兄弟和曹家兄弟面面相觑,目光一致转向淡定自若的曹孟德,愣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回话。 说好的他们过来听候差遣,这人过完年还回兖州呢,怎么忽然间不回去了,他在这儿主动请缨前去平定关中,乌程侯知道吗? 老天,乌程侯要是知道他们全都不回去了,会不会单枪匹马杀过来抢人? 以乌程侯的火爆性情,未必干不出这种事情,他们到时候该不会被误伤吧? 曹仁搓搓胳膊,神情复杂的看着他们家堂兄,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再一想,他们一直跟在堂兄身边,如果能一起去平定关中似乎也不错,既不用担心被人拿捏还不用怕军功被抢,堂兄别的优点不好说,不抢功劳这一点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从起兵到现在一直没怎么有功劳的缘故,总之就是,跟在堂兄身边不用担心被别人坑,从来只有堂兄坑别人的时候,断没有他们被别人坑的道理。 不是他自夸,想在他们家堂兄手底下钻空子,直接挖个坑把自己埋了更快,看兖州那些老和他们过不去的世家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就知道了。 反正日子过的苦巴巴的不是他们。 宴席的饭菜分量十足,除了原焕和曹彰两个人吃的不多,剩下要么是正当壮年的武将,要么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小少年,没点家底还真养不起那么多人。 天子在邺城的好处很快显现了出来,想任命各地官员不用再大老远跑去长安上书,出门去行宫和小皇帝商议一下就好,省了路上那么多时间,任命诏书很快就能送到人手上。 小皇帝在邺城过的第一个新年,原焕准备的很是用心,每天让厨子换着花样儿给行宫准备饭菜,短短一个冬天,小皇帝的个头竟然拔高了不少。 曹操过了年很快带着他的兄弟们启程前往关中,刘表和张鲁已经退出长安,天子已经到了冀州,他们兵马有限又不是一条心,根本不是冀州兵马的对手,如果不尽快离开,只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命丢在长安了。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天气转暖不久很快变得炎热,好像春天还没怎么过就到了盛夏。 曹操来关中之前在心里念叨了很多遍他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治理内政的,结果到了关中之后留给他的还是内政。 麹义和高览俩人将刘表和张鲁赶跑之后立刻着手安定百姓,俩人没什么绝世妙计,就是粮食多而已。 先杀鸡儆猴把带头的反贼当众处斩,再从冀州调来粮食赈济百姓让他们能撑到明年春耕,关中几百万乱民,愣是被他们生生用粮食给砸安稳了。 曹孟德手里难得有过万的兵,看着忙着春耕夏种的百姓,竟然有种还不如不给他兵的错觉。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罪魁祸首郭嘉郭奉孝完全没有抢活儿干的自觉,他都主动来关中了,再不能给自己弄个清净地儿他得多废物? 说起安抚百姓打理内政,他的确比不过其他人,可是架不住他们家主公粮多,还有从兖州、徐州、豫州各地运过来的粮食,那么多粮食再加上那么多兵,这要是再安抚不了百姓,他直接找个枯井跳进去得了。 小皇帝亲自下诏让各州郡送粮来支援关中,这主意是谁出的他不点名,反正最后获益的是关中百姓,所有的粮食都由军中发放,不经官府官吏之手,少了中间的克扣环节,真正死于冻饿的百姓比他们预计的少了一半还多。 安抚百姓、打理内政,他们把前半部分给干了,曹孟德他们接麹义和高览的班,干后半部分有问题吗? 乱民?什么乱民? 关中现在都是踏实能干的老百姓,哪儿来的乱民? 曹操:!!! 该死,失策了! 麹义和高览在曹操抵达关中之后各自离开,郭奉孝却没打算走那么快,他来关中为的又不是关中,西凉那边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现在走了他岂不是前功尽弃? 郭奉孝整天念叨着吕大傻子怎么还没消息,然而没等到吕奉先和卫伯觎从凉州回来,却等到了卫兵慌忙来报,“郭祭酒,城外出现了蝗虫。” 关中连年大旱,今年春季多雨,本以为会是个风调雨顺的年份,孰料到了夏天又是干旱,眼看着再过俩月就是秋收,铺天盖地的蝗虫却先丰收一步而来。 蝗灾一旦出现,波及的不会只有一个地方,关中相邻的冀州、豫州很快得到消息,所有郡县皆是如临大敌。 蝗虫过境,草根都不会给他们留下。 “命如草芥,块土安能阻狂澜?” “人如蝼蚁,蚁穴溃堤,块土又怎不能阻狂澜?” 第120章 众生皆苦 飞蝗肆虐的消息传到冀州时,整个冀州一片哗然,关中的蝗虫已经成灾,祸及冀州只是时间问题,若是蝗虫数量多,甚至可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将整个大汉这季的收成全部糟蹋完。 蝗虫还没到冀州境内,整个冀州已经人心惶惶,好在原焕早有准备,不至于在天灾真的降临时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汉末这段时间天灾不断,他记不清哪年哪月有什么灾,只知道造成人口锐减的不管有战争,还有瘟疫、干旱、蝗虫等各种令人防不胜防的意外。 瘟疫频发,旱灾不断,蝗虫什么时候会来谁也说不准,但是只要夏天遇到大旱,十有八九都会有蝗虫肆虐,天灾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理应未雨绸缪而非临渴掘井,防患于未然方是正道。 早在曹操刚接手兖州的时候,他就已经下令让百姓蓄养家禽,春日播种之前先查看田里是否有虫卵,在春耕之时先把地里可能有的蝗虫卵块挖出来烧了,然后再种上庄稼。 冀州、兖州、豫州这两年都有防备,百姓不懂为什么要喂养鸡鸭,春耕之前许多人懒得翻看土地,官府就下令强制喂养。 每年的鸡鸭由官府高价收回,地里翻出来的虫卵搜集起来送到官署也可以换粮食,对老百姓来说,再多命令都不如到手的粮食来的有动力。 鸡鸭可以自己捕食,散养在外面不怎么费心,就算不放心散养,圈在院子里也花不了多少功夫,春耕时翻土本就能让庄稼长的更好,费点力气挖虫卵就能从官府换粮食,比辛辛苦苦侍弄庄稼来的轻松多了,家里青壮年多的人家不光挖自家的地,连没有开荒的荒地都没有放过。 这几个地方收拢流民用的是以工代赈的法子,往日里需要征农夫来加固城池修缮水渠,这两年流民多,不需要特意从本州征调民夫,只流民就足以将活儿干的七七八八。 征调而来的民夫可能会躲懒,流民不一样,这些逃难的百姓经历过战乱、饥荒,为了有一口吃的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干活效率比征调民夫高了不少。 是以往年中原一带虽然也有过旱情,但是各地水渠修缮得当,再加上官署反应快,倒也没有遭受太多损失,粮食产量甚至比前些年没有旱情的时候还高了些。 原焕在冀州的时间已然不短,又有荀彧等人辅佐,下达的命令基本没有人敢敷衍,他们这位冀州牧看上去温和得体,手段却和温和二字根本不沾边。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头的官不可能深入到乡里村里查看情况,官府刚刚下令让民间兴修水利多养家禽的时候,不少人嘴上答应的好,实际上阳奉阴违根本不上心。 修水渠引水防旱他们理解,可是养鸡鸭干什么,人都吃不饱饭还养什么鸡鸭,吃肉多奢侈,就算养上一年可以去官府换钱,这一年下来伺候完庄稼还得伺候鸡鸭,哪儿来那么多时间伺候完这个再伺候那个? 反正官府没有强制说鸡鸭养大了之后必须送过去换钱,大不了先把鸡崽子鸭崽子炖汤,到时候万一有人来问,就说养大之后自己家孩子想吃肉所以杀了解馋,再不济说家跑丢了也成。 原焕早猜到有人会阳奉阴违,在让人分发鸡崽鸭崽的时候特意加了条命令,胆敢随意糊弄者,来年家中所有收成全部上交官府,别人家的粮税收五成,他们家收十成。 左右官署每年都在赈济灾民,逃难而来的流民可以靠做工获得粮食,他们原本可以凭借秋收后留下来的粮食悠闲过冬,但是糊弄官府被发现之后,就只能和流民一起靠双手来获得过冬的粮食。 逃难的流民初来乍到什么都没有,只能冒着严寒干活谋生,本地人有田产有积蓄还跟他们一起大冷天的出来做工,莫不是脑子有问题? 朴实的老百姓没那么多坏心眼,最多只是不乐意跟脑子有问题的人打交道而已,知道那些人为什么沦落到大冷天的和他们一起做工后,简直是把嫌弃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如果是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需要做工来补贴家用他们还能理解,因为犯错被官府加重税收才沦落到这种地步,不远着点他们还怕接下来被连累呢。 一来二去,受到惩罚的人不在少数,郡县加固城防的速度都快了不少,原本春天才能干完的活儿,有这些受罚的人的加入,当年冬天就能收尾。 原焕到冀州之后极少有严厉的政策,官府上下都以为他脾气好不会生气,没想到真到了要罚的时候一点也不手软,亲眼见到那些阳奉阴违之人的下场之后,之后再也不敢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别管州牧大人究竟想干什么,他们听吩咐照做就是,听不懂是他们愚笨,自己笨自己知道就行,没必要说出来丢人现眼。 州牧大人执掌一州,身边又有那么多能人志士辅佐,真要有问题哪儿轮得到他们说三道四。 冀州每年的防蝗灾措施有条不紊的进行,兖州和豫州的安排比冀州还要顺利,毕竟原焕看上去脾气好,袁术、曹操、孙坚这几个人一看就知道不好惹,不听安排直接就会被砍了,曹孟德好歹会讲道理,到袁公路那里,连为自己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几个地方的百姓之前不懂为什么官府非要他们养鸡鸭那些家禽,但是蝗虫一来,百姓们发现那些平日里咕咕嘎嘎到处乱转的鸡鸭一口一个蝗虫,灭蝗的速度比人去抓还要快,一时间都开始后悔家里养的鸡鸭不够多。 早知道家禽在蝗虫过境的时候能派上那么大的用场,他们就是自个儿勒紧裤腰带也要多养些鸡鸭,反正鸡崽鸭崽都是官府发的不要钱,门口的虫子不够吃他们可以出去抓些青虫来喂,小孩子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去田里抓虫收集草籽也不是重活,再不济还能喂些小麦,怎么着也不会饿死。 蝗虫是上好的饲料,鸡鸭出门不用他们操心就能自己喂饱自己,等蝗虫吃的差不多了,家里的鸡鸭也养得油光水滑能杀了吃肉了,老天爷看他们过的苦给他们送肉吃,他们当初怎么就那么不知好歹呢? 家里家禽少的捶胸顿足,家里家禽多的喜笑颜开,尤其漳河不远处的临水村落,一个村寨养了几千只水鸭,村里的老人听到官府通知说飞蝗马上要来,让各家各户做好准备,一有动静立刻将家里养的鸡鸭放出去捕食蝗虫,当即将那几千只水鸭聚在一起随时准备放出去。 几千只从春天就开始养的水鸭,在蝗虫进入冀州境内之后,将村寨周边几千亩地的粮食保护的严严实实,甚至连人力都没怎么动用,只水鸭们大发神威就将蝗虫吃的干干净净。 蝗虫自关中而来,扩散的速度快的超乎人的想象,曹操和郭嘉再怎么手忙脚乱想要补救,等他们安排好捉虫捕蝗的法子之后,田里那些马上就要获得丰收的庄稼也所剩无几。 关中的庄稼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吃的差不多了,这东西繁衍极快,也不知道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虫卵,飞走一批又来一批,很快波及周边州郡。 密密麻麻的飞蝗席卷而来,只靠家禽捉食远远不够。 原焕也是第一次见到蝗虫,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蝗灾已经消失在他生活的国家,好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终于解决了这个困扰了华夏几千年的麻烦,他没见过真正的蝗灾,好在听过各种防治蝗虫的小手段。 冀州府库的粮草足够支撑百姓今年颗粒无收,但是底下的百姓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蝗灾一来就会饿死无数人,那些密密麻麻无孔不入的飞虫什么都吃,飞过之后地里什么都剩不下,就算官府免了他们的税收,地里什么都没有他们也活不下去。 他们冀州这几年还算安稳,家家户户基本都有点余粮,可是没有几家能在蝗虫把地里的庄稼全部糟蹋了之后还能安稳过到明年粮食下来。 官府免了税收就赈灾的粮食,冀州这些年赈济流民一直在往外出粮食,他们老百姓不懂那么多,却也知道一直只出不进不是好事儿。 见识过蝗虫有多可怕的百姓惊慌失措,官府里的吏卒全部出去安抚百姓,最后还是出动了军营里的士兵才让他们安定下来。 士兵没办法让蝗虫消失,但是士兵可以帮他们捉蝗虫,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天无绝人之路,州牧大人之前让他们养鸡鸭修水渠掘虫卵,没准儿真的蝗虫来了州牧大人还有办法让蝗虫退散。 城外的高坡上,原焕看着时不时飞过的虫群头皮发麻,从资料上看到蝗灾的图片录像和亲眼看到飞蝗过境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事情没有到自己跟前,他还可以调侃说再多蝗虫也扛不住大吃货国的铁胃,真看到蝗虫飞过,任谁也不会有胃口拿这些绿中带黑、黑中带黄的虫子当菜吃。 在后世那种蝗灾几乎销声匿迹的情况下,不少人都和他一样没见过真正的蝗灾,不知道成了灾的蝗虫和普通的蝗虫截然不同。 他们见到的蝗虫成不了灾,甚至还有人专门饲养蝗虫来吃,烤蝗虫炸蝗虫吃起来嘎嘣脆口感好还富含蛋白质,他们大吃货国那么多人,蝗虫来了一天三顿的吃总能把他们吃绝种,为什么还能被蝗虫逼的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殊不知,古人不是没想过吃蝗虫,早在唐朝的时候,唐太宗就下过类似的命令。 老百姓那时候对蝗虫还很是恐惧,像瘟疫疾病等各种他们解决不了的麻烦一样,他们也认为蝗虫是神仙给他们的惩罚,一定是凡间干了什么得罪老天的事情,所以老天才派蝗虫下凡来惩罚他们。 冬天不太冷,春天多雨,夏天再来场干旱,之后十有八九就会又蝗虫出现,埋在地里的虫卵在冬天没有冻死多少,春天有雨水的滋润,夏天又温暖干燥,到了时间之后孵化成虫,往往是一夜之间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老百姓想不明白这些要命的虫子从哪儿来,能想到的只有老天的惩罚,蝗虫也不是虫,而是蝗神,既然冠上了神的名头,自然不能随意伤害。 所以直到唐朝,民间面对蝗虫时也只会设坛做法祈求上天,直到唐太宗以身试毒生吞蝗虫,又有宰相姚崇力排众议让天下人认识到没什么蝗神,蝗虫也不是杀不得,然后百姓遇到蝗灾的时候才开始捕杀蝗虫。 只是人吃虫的速度远远比不过虫吃庄稼的速度,而且庄稼在地里种着没长腿不会跑,蝗虫有翅膀,霍霍完一个地方拍拍翅膀就走了,人吃又能吃掉多少。 更何况成灾的蝗虫也不能多吃,这玩意儿身上的带毒,少量吃几个还行,吃多了只怕要把命都丢掉。 蝗虫糟蹋了庄稼就去祸害其他地方,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并不长,最可怕的不是蝗灾,而是紧随其后的饥荒。 夏天的蝗虫把地里的庄稼吃的干干净净,老百姓还能靠家里的余粮生活,实在不行,进山打猎捕鱼摘野果也能撑几天,等到当年寒冬腊月再也找不到东西吃,那才是真正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一年的收成被蝗虫糟蹋光了,存粮经过夏秋两季也吃的差不多了,大冬天的山里也找不到东西可以果腹,如果没有官府救济,冻饿而死的百姓会有多少简直想都不敢想。 更可怕的是,蝗灾不会只出现一年,蝗虫需要孵化,往往第一年的时候不会大肆蔓延,但是旱灾经常连续好几年,蝗虫的幼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孵化出来的虫子越来越多,这时候处理不好才是蔓延州郡的大灾。 虫子多,虫卵就越多,虫卵多,第二年的虫子更多,如此连绵许多年,再厚实的家底也撑不住。 冀州、兖州、豫州三地防护得当,这些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蝗灾,但是他们只能管得了他们自己,管不住别的地方的蝗虫,为了发生天灾的时候官府能够尽快起到作用,他也得尽快将北方州郡掌握到手中。 这年头的医疗水平低下,伤寒瘟疫随随便便就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惨状,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想让百姓为了果腹拿蝗虫当正餐,收集起来给鸡鸭当饲料还差不多。 原焕皱着眉头,揉揉额头缓解噪音带来的不适,那么多飞蝗一群又一群,比同样数量的苍蝇飞过还令人恶心,“只靠鸡鸭还不够,需得百姓也带网捕虫才行,文若公与,快马加鞭传令各郡太守,百姓拿晒干的蝗虫可以到官府换同等重量的粮食,田里尚未孵化的虫卵也一样,蝗灾天降,无论如何不能坐以待毙。” 天命靠不住,他们只能尽人事,只要人还活着,总能有办法比蝗虫活的久。 蝗虫不容易储藏,晒成干之后缩成一团也不大,鸡鸭能够一口一个的小虫子,想想也知道不会大的过分,想要用蝗虫填饱肚子,最起码要捉上一麻袋才行,再说了,他让百姓吃,百姓也不一定敢下口,所以还是捉了之后送到官府换粮食最划算。 百姓惊慌失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官府的信任不够,不觉得官府知道他们缺吃少穿会救济他们,毕竟朝廷赈灾赈了几百年,粮食能真正到百姓手上的能有一半的都少见,该饿死的还是要饿死。 原焕出门前特意去粮仓看了一眼,亲自比对了账册上的粮食数量和粮仓里能不能对得上,确定他们的存粮能够坚持到明年新粮下来才真正松了口气。 如果民间损失太大,他无论如何不会放任不管,粮仓里的粮食可以再想办法存,不管怎么说,人才是最重要的,治下没有百姓,仓库里留再多粮食也没有用。 幸好之前没被金银迷花了眼,底下人去各地贩盐时也以粮食交易为先,不然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只出不进,到了蝗灾来临的时候粮仓里没有足够的粮食,那才是真正的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荀彧和沮授听命应下,看他们家主公脸色不好,忍不住劝他先回府歇息,“主公,外头风大,蝗虫不是一日能解决的事情,您要保重身体才是。” “无妨,我还撑得住。”原焕摇摇头,站在那里又看了一会儿,然后才转身准备回去,“文若,回去准备些祭天之物,下个月初一,我们在城外祭祀天地。” 荀彧没有想太多,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天灾降临时需要祭祀天地来请上天息怒,古往今来都是这么做,如今邺城有天子,不管是天子还是他们家主公,这个时候祭祀天地都能稳定人心。 不过如今朝中三公只剩下两个,一为他们家主公,一为太尉杨彪,这两位都不是随随便便能黜落的,如果天子来祭天,不能让三公来顶罪的话,大概只能来一个罪己诏了。 “这次祭天陛下不用来,蝗虫还没散去,不要惊扰陛下才好。”原焕缓步走着,说到这里,又停下脚步朝旁边白着脸的曹昂招招手,少年郎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见这场面,脸色比他还白,果然还需要继续历练。 原焕在心里感叹着,等少年郎走过来后低声说了几句,不出意外看到他惊恐的眼神,“捉、捉蝗虫来吃?” 曹昂的胆子很大,可他再怎么大胆,蝗虫飞过的时候下意识想要躲到什么都看不见的地方,他不怕和人打,可乌泱泱的蝗虫扑面而来,他是真的有些害怕。 可是现在,主公竟然让他找蝗虫祭天的时候来吃,他一定是听错了,是祭天的时候烧给老天吃对吧? 原焕拍拍少年郎的肩膀,语气温和让他放弃挣扎,“可以准备一些当做祭品,但是留给你们吃的也不能少,放心,一两只蝗虫吃不死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即是有皇权天授的道理,同时也约束天子的行为,让天子不能过于为所欲为,别管什么水灾旱灾蝗虫瘟疫,只要有天灾,必定是皇帝干了坏事。 唐太宗生吞蝗虫,这是明目张胆的和上天叫板,当皇帝的遇到蝗灾不说祭祀天地祈求老天赦免,竟然还把上天派来的使者给吃了,这不是和老天叫板是什么? 不过李世民吃了蝗虫没病没死依旧活蹦乱跳,正好向老百姓们证明了吃蝗虫没什么大不了,不会有什么天谴,也不会遭到天打雷劈,没了老天的惩罚这个罪名在上头压着,百姓们在饿到受不了的时候,自然会捕捉蝗虫来吃。 他不敢学唐太宗生吞蝗虫,但是设坛祭天让百姓知道蝗虫其实没那么可怕还是可以的,直到唐朝时百姓依旧拿蝗虫当神明,现在是汉末,百姓有这种想法的肯定不在少数。 他能用换粮食的法子让百姓捕捉蝗虫,但是难免有些固执的人宁可饿死也不肯对蝗虫下手,稳妥起见,还是想法子让百姓知道他们杀虫是天经地义才行。 蝗虫活着人就不能活,没道理因为蝗虫把自己饿死。 曹昂惊恐的睁大了眼睛,慌乱之下连忙跑到荀彧身边,“文若先生,主公被气出病了,您快劝劝,蝗虫怎么能吃呢?!” 那玩意儿真的不能吃,主公你快醒醒! 第121章 众生皆苦 祭祀天地不能让蝗虫消失,但是祭天可以振奋人心,让百姓知道他们背后有官府,不管形势坏到什么程度,官府都不会对他们弃之不管。 荀彧和沮授等人明白祭天的重要性,刚还觉得他们家主公不让小皇帝出面有些不妥,听到曹昂吓到破音的话后震惊之下没有控制住表情,全都见鬼了一样看向他们家主公。 是他们刚才听错了对不对?主公没有提起吃蝗虫这种可怕的事情吧? 原焕笑而不语,不紧不慢走到山坡下面的马车旁,朝荀彧等人点点头,让他们自行回官署安排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自己钻进车厢就要带曹昂回府。 祭天那么好的得民心的机会,他也得好好准备准备才行。 百姓淳朴,黄巾之乱能在短时间内聚起几十万人,除了皇帝昏庸天灾连绵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之外,还有张角这个领头人传教布道的功劳。 原焕不打算借助宗教的力量来收揽人心,百姓就是百姓,多了教众这一层身份就更不可控,不过不借宗教的力量,却可以让老天这个掌控着所有兴衰荣辱的老大出来溜溜。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举头三尺有神明,如今蝗虫四起,百姓官吏都觉得天灾是天谴,左右这年头只有他自己知道头顶是大气层不是什么仙界天宫,只要没倒霉到祭天的时候被天打雷劈,接下来还不是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原焕留下几句话就钻进了车厢,荀彧沮授在外面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曹昂急吼吼翻身上马,连说带比划表示回城之后再说,生怕自己不走马车自己就走了。 沮授面无表情看着马车走远,揉揉有些僵硬的脸开口问道,“文若,主公刚才是什么意思?” 荀彧扯了扯嘴角,连一贯的温和都有些维持不住,“不清楚。” 他们家主公心思深,他们以为他们能猜的准主公的心思,然而十次之中能猜中三四次已经是难得,方才主公笑的那般高深莫测,他们上哪儿猜得准他究竟想干什么? “自古以来皆是修德禳灾,主公这次的法子应对蝗灾非常有效,但是传出去只怕会有人说杀虫太多有伤天和,若祭天的时候以蝗虫为祭品还好,如果……”沮授想起刚才铺天盖地飞过去的一片片蝗虫,实在想不出那东西该怎么入口。 民间以蝗虫为虫神虫王,做的太过火难保不会有人借机生事,黄巾之乱才过去不久,前车之鉴在前面摆着,万一民间再有人假借神明的名义闹事,他们一时半会儿只怕分不出精力来平乱。 蝗虫过境遭难的不只一地,安抚百姓需要时间,他们冀州之前喂养鸡鸭挖掘虫卵不敢掉以轻心,这次损失不会太大,怕只怕关中豫州等地出现差池到时候再连累冀州。 他们的人到关中没多长时间,豫州只有戏志才勉力支撑,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要是从关中或者豫州乱起来,一个不小心没准儿就会出来第二个黄巾之乱。 荀彧无奈叹了口气,“先回去吧,把要安排的事情安排好,然后再去请示主公,至少知道主公的用意才是。” 是他们愚钝吗? 应该不是。 那就只能是主公的想法过于超凡脱俗,他们这些凡人还没到主公那种境地,所以才听不懂到底

相关推荐: 今天过来吃糖吗   花痴无罪   无敌六皇子主角云铮沈落雁   君心错付   听网易拯救世界   在末日重生后,你又遇见了疯批前任们   从杀猪开始的逆袭   我在南汉混日子   证道后我成了师兄的白月光   穿进王府炸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