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凭画符征服帝国[直播] > 第44章

第44章

家伙玩勾心斗角。 毕竟袁公路是袁家兄长的亲弟弟,真的闹到袁家兄长跟前,最后大概率是他吃亏。 曹操心思百转千回,面上却丝毫不显,让人将前来拜访的荆州之属吏带到议政厅,打算看看这人来荆州想干什么。 曹州牧觉得自己猜的应该八九不离十,没想到等人进来说明来意,和他之前猜的竟然没有一点关系。 诸葛玄来兖州不是传达刘表的意思,而是为了私事。 他奉荆州牧刘表之命前去长安朝廷汇报荆州情况,出发时得知族兄诸葛珪病逝,他们兄弟情谊深厚,兄长病逝,后事需要他去操持,且兄长壮年早亡,遗孀以及三子二女留在泰山郡,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总得他去照顾一二。 大侄儿诸葛瑾如今才十六岁,还是个未加冠的半大孩子,家里已经没了顶梁柱,他这个叔父不能不管不问。 曹操本来以为有多大的事儿,听到这儿不由庆幸刚才什么都没说,不然牛头不对马嘴的还怪尴尬,“如今泰山郡匪患平定,诸葛郡丞得泰山百姓爱重,府上几位郎君陆续成人,子承父业岂不是美事一桩?” 诸葛家原籍在徐州琅琊国,族中子弟都是理政之才,荆州路途遥远,他兖州如今治理的也不错,不如你们叔侄全部留下,泰山郡百废待兴,诸葛郡丞在任上病逝,若后人能将泰山治理好,在天之灵想必深感欣慰。 诸葛玄听到曹州牧主动挽留,眼中喜色一闪而逝,连忙起身行礼道谢,“曹使君肯收留,玄感激不尽。” 他离开荆州之前就向刘荆州请命完成任务后前往泰山料理兄长后事,荆州离徐州兖州太远,自曹孟德担任兖州牧,兖州已经不复战乱,能在徐州老家或者兖州谋得官职再好不过,实在不行的话,他再考虑带兄长遗孀以及侄子侄女重返荆州。 他这次奉命去长安,不光是汇报荆州情况那么简单,同时还代刘荆州上书,弹劾益州牧刘焉造作乘舆车服千余乘,称其似有子夏在西河议圣人论的迹象。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西河等地宣扬“仁政”,深得当地百姓尊崇,以至于百姓都以为孔子不是圣人,子夏才是真正的圣人。 刘表弹劾刘焉有子夏在西河议圣人论的迹象,言下之意就是,益州百姓已经不把长安的皇帝当皇帝,而把他刘焉当成真正的皇帝。 刘焉命张鲁封锁益州往来于外界的道路之时,有心之人就都猜到他想干什么,但是猜到归猜到,没有人会把事情放到明面上说。 如今的朝廷已经成为摆设,即便刘表弹劾刘焉,朝廷也没有能力对刘焉做什么,这件事情最终只会不了了之,可是事情传到刘焉耳中,刘表刘焉这两个汉室宗亲就算撕破脸了。 诸葛玄不想掺和那么多,他只想找个地方安安稳稳做官过日子,不能做官的话,找个安稳地方种田也行。 难得有送上门来的人才可以用,还是一个人带了一串小的,曹操怎么可能放他回老家种田,以诸葛珪诸葛玄兄弟二人的才能,教养出来的孩子不会太差,就算诸葛家的几个孩子现在还小,过几年长大了也都是能用之才。 方才不是说诸葛郡丞家的大郎已经十六七岁了吗,乌程侯家的大小子十六七岁可以上阵杀敌,诸葛家的大郎这个年纪开始学习处理公务也不稀奇。 孙坚带臧霸过来的时候,曹操正笑容满面的给诸葛玄安排到泰山郡之后要干的事情,从任命官吏到春耕水利城防等各种事情,人还没到泰山,接下来两三年要干的事情已经安排完了。 能者多劳,主动送上门来的人才要用公务来绊住脚,免得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就跑了。 曹操之前还在发愁泰山郡的官员任命,诸葛玄来了也不发愁了,这人的资历足够担任太守,有诸葛珪在泰山郡经营的声望,去泰山为官也不容易引起百姓不满。 如此一来,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曹操看到孙坚带着臧霸过来,交换目光后明白这人已经把臧霸打服,笑容更加真挚的为他们引荐,“朱阳,这位是臧霸臧将军,我准备上表臧将军为奋武将军,和朱阳一起镇守泰山。” 诸葛玄:…… 他没敢直接去泰山郡,就是听说泰山贼凶残狡诈是一群暴徒,曹州牧用人还、还挺大胆。 第77章 山雨欲来 人在忙碌的时候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开春。 原焕之前打算天暖和了就离开庄子,可惜天不遂人愿,从第一场春雨落下,淅淅沥沥的小雨就一直没有停过。 春雨贵如油,油太多了可就不值钱了。 中原内乱,冀州远离战场,难得在之前的战乱中保存了大部分实力,郡县太平,百姓看不到战乱,就不觉得战火会烧到自己跟前。 兵强马壮,人祸可防,天灾不可防。 原焕对农事不太了解,不知道雨下到什么程度算灾,但是他知道连下那么多天的雨肯定不正常,雨天不好出门,他也不敢冒雨长途跋涉去邺城,只能尽快下令各郡县检查沟渠排水的状况,有损坏的地方立刻修缮,免得真有天灾反应不及。 冀州一带水流众多,万一真的出现水灾麻烦就大了,救济难民的粮食要提前准备,最重要的是,洪水过境,春耕必定要耽误。 万幸他们现在不缺粮食,如果手头无粮,遭难的百姓没法安置,春耕被耽误,下一季的收成就化为乌有,百姓青黄不接,官府无力救济,民间想不乱都难。 冀州的沟渠水利都是以前留下的,好些年没再动过大工程,得挑个合适的时间重新规划水道,好在兖州的基础建设已经进行了大半年,两州都是产粮大州,遇到灾年也能相互扶持。 前几日曹操从兖州传来消息,提到要置典农校尉一职,在他没有注意的时候,曹老板身边没有荀彧也慢慢有谋士大才前去投奔,兖州位于中原,他治下的名士想要有一番作为,首选自然是本州州牧。 这年头只要顶头上司的性情说得过去,没有多少人愿意千里迢迢去别处谋生。 父母在,不远游,人都留恋故土,朝廷强盛时,年轻人有冲劲儿想要建功立业,第一选择自然是京城,不过即便如此,等冲劲儿过去了也还要叶落归根。 现在朝廷式微,各州郡甚至几个县城几个山头联合起来都想竖起大旗自立,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第一选择也从京城变成了老家附近。 程昱大才,诸葛一家也是大才,尤其诸葛家那位年龄尚小的二郎诸葛亮,谁见了能不眼馋? 六边形战士可遇不可求,现在诸葛丞相人还小,可以继续留在泰山郡家人身边,等到过几年长大,说什么也要想办法把人哄过来。 曹老板过年没能和家人见面怨念颇深,不光家书写了一大摞,给他的信也是厚厚一摞,述职报告不像述职报告,家书又不像家书,不伦不类的看上去还挺好玩。 幸好没有一言不合就写情诗,他知道曹孟德文采好,好文采可以用在招揽人才上,他这里就不用废那么多心思了,真的不至于。 兖州的状况隔几天就会送到中山,信上也没有写太多,倒是暗戳戳阴阳怪气把兖州的世家骂了个遍儿,从那些不接他征召还骂他的名士大儒,到时不时派人到兖州打秋风的朝廷,有一个算一个,全在信上吐槽了出来。 能把曹操难为到这种地步,朝廷和兖州世族也是没谁了。 现在的曹老板有冀州做后盾,心态比史上这个时候好了许多,至少在挨骂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人拉出去砍了,而是记在心里写信吐槽,这样就很好。 世家大族是把双刃剑,支持他的时候可以把他推的很高,一旦刀刃相向,立刻就能把他摔下来,君不见史上曹操只杀了一个边让,就让兖州的世家和离心反目,差点被以陈宫为首的世家弄的连落脚之地都不剩下。 像边让那种拿捏不住的名士大儒,不要抛弃,不要放弃,用点小手段祸水东引,把他弄去别的地方,耳根子清净了。 兖州不留,不如来冀州,邺城藏书楼欢迎各种古怪脾气不好相处的名士大家,不会和人相处不是事儿,懂得和书相处就行。 原焕一页一页看完曹操的来信,当天就把回信送到兖州昌邑,着重强调了如果有看不顺眼的名士清流尽管想办法让他们来邺城,不怕来的人太多,藏书楼里塞满了各种典籍,来多少他们就能收多少。 受到回信的曹操:…… 虽然但是,其实也没那么多人得罪他。 他怎么说也是朝廷任命的兖州牧,当初带兵抵抗黑山贼,解救兖州百姓于水火之中,这都是实打实的功绩,世家大族可以高傲,但是不能不讲道理,他们太不讲理,双方起了冲突百姓也不站在他们那一边。 也就边让那种持才傲物的家伙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过是哗众取宠贻笑大方罢了,他曹孟德这么大度的人,怎么会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 既然那些家伙能入了大哥的眼,那就听大哥的,想法子让他们给大哥干活儿去,免得留在兖州惹人厌。 泰山贼被平定,臧霸孙观那些贼头子摇身一变成为官兵,陶谦知道那些人接受了兖州的官职后怄的不轻,要不是徐州还在休养生息,不能和兵力强盛的兖州开战,他甚至想兵临泰山郡外亲自质问臧霸等人。 他当时同样又给官又给粮,徐州土地富饶比兖州强了不知道多少,为什么弃徐州而选兖州? 徐州和青州看上去不会对兖州、冀州产生威胁,不过事无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泰山郡的位置正好处在青州、徐州之间,布防泰山来抵御青、徐二州非常有必要。 臧霸和诸葛玄就任之后,原焕便把刚来身边不久的太史慈派去了泰山郡,臧霸对泰山本地以及徐州很是了解,太史慈是青州本地人,且二人在本地都相当有名望,都有过得罪官府而逃亡的经历,合作镇守足以让泰山防线变成铜墙铁壁。 太史慈稳重能干,臧霸是个暴脾气,如果二人起争执,以太史慈的性格也不会直接开打,没有意外的话他们两个能应该相处的来。 之前青州黄巾军作乱,孔融焦和城门失火殃及太史慈这条池鱼,在天下人看来,他们冀州也被溜了一圈,原焕倒没想发兵报复,青州乱成一团,他还没想费时费力插手那边的事情,不过让他白白吃亏也不可能。 脾气太软了的话,谁都能把他当软柿子捏。 原老板自己什么也没干,只是给太史慈提供了足够的钱粮,让他回东莱郡老家招兵买马,当然,能顺便在相邻的北海国也招点人就更好了。 招完之后全部带去泰山郡,和泰山郡的兵卒一起训练,能招多少招多少,钱粮管够。 此话一出,不光太史慈兴奋,张辽高顺都羡慕的不行。 他们俩当初招兵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高顺还好,有家族的帮助,家里的部曲也有不少人,张辽就惨了,他奉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到冀州一带招兵,两手空空全凭一张嘴,废了老鼻子劲儿才得了不到两千人马。 现在青州乱成那个鬼样子,一句钱“钱粮管够”砸下去,新兵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这种好事儿为什么没有落到他们身上呢? 太史慈激动的眼睛都亮了,生怕他们家主公改口,再三确认不管他招多少人钱粮都能管够之后,当天连夜就赶回东莱郡招兵买马。 他身上没有青州的官职,孔融对他的母亲多有照顾,他也用解北海之围报答了过去,如今恩怨两清,干什么都不用顾忌别人。 太史子义到底留了几分年轻气盛,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对孔融焦和两个人还是有些怨气,好不容易能戳他们俩的肺管子,招兵买马干的是非常卖力。 从临海的东莱郡到北海国、乐安国、济南国、齐国,青州六郡国,除了刘备所在的平原国,其余五郡国全部被他扫荡了一个遍儿。 黄巾贼烧杀抢掠也不敢保证天天能吃饱,当兵能吃饱肚子,谁还当贼? 太史子义的名声青州妇孺皆知,那么多百姓愿意跟他,他们不当黄巾贼了,戴罪立功也要当兵。 乱世之中,管饱两个字比黄金都好用,太史慈也是个狠人,他们家主公说钱粮管够,他就敢来者不拒,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愣是直接从青州带走了十五万青壮。 十五万青壮被带走,青州只剩下老弱妇孺。 消息传回中山,包括原焕在内,所有人都傻眼了。 高顺:“是个人才。” 吕布:“还好我们粮食多,多亏了董卓老贼,不然还真养不起那么多人。” 张辽:“主公,我现在回并州老家招兵买马还来得及吗?黄巾贼不能打,我们并州儿郎才是最能打的兵。” 原焕:…… 哦,驳回。 曹老板收编百万青州黄巾,其中青壮降卒才三十万,这下一走就是十五万,除去青州原有的那些兵马,那是真的只剩了个空壳子。 十五万青壮良卒对兖州冀州而言都是意外之喜,对青州而言则是灭顶之灾,寻常百姓家中没有壮丁能活下去,士兵们得了奖赏也会想法子送回家,对寻常百姓而言,在哪儿当兵都是当兵,既然一定要从军,自然要去条件好的地方。 民间没有青壮,郡县就没有兵,郡县没有兵,官署的存在就是摆设,“管饱”两个字的威力太大,不光百姓和黄巾贼,连郡县里都有不少没有后顾之忧的兵偷偷跑过去。 总之就是,在太史慈的骚操作下,刺史焦和吐血三升,缠绵病榻也不肯消停,让人把自己抬去孔融家里破口大骂。 ——孔文举害我!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春日的暖阳洒在大地上,天地间一片祥和。 原焕的身体不能仓促赶路,田庄里要随他一起离开的几家有女眷有孩子也不好折腾,书简纸张更不能淋雨,耽搁来耽搁去,等天气放晴,路况良好可以赶路,日子已经比原本定下的时间晚了半个多月。 长长的车队缓缓走在修缮平整的官道上,护卫车队的士兵面容严肃令行禁止,杀伐果断的气势一眼就能看出是战场上杀出来的精兵。 吕布和高顺提前带兵去邺城,张辽和孙策留下来护卫车队,有病号还有孩子们在,马车的速度只能慢不能快,就算确定路上不会有漏网的山贼劫匪趁火打劫,该有的护卫随从也不能少。 冀州牧迟了半年终于要去邺城坐镇,新官上任三把火,纵然这个上官已经算不上新,各郡县也都开始提心吊胆。 袁绍赶走韩馥当上州牧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各郡国太守国相,上任之后召见属官很正常,偏偏那位新的州牧继任那么多天也不说召见,只让一切照常进行,见不着上官,他们怎么能安心当官? 他们这位新州牧在官府公文上写着姓原名焕,真实身份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能让袁本初灰溜溜躲去并州,普天之下除了袁基袁士纪,连皇帝都不敢说自己能做到。 那实为袁氏之主却名为原焕的新任冀州牧在年后不久被朝廷嘉奖加封广平侯、食邑三百户、仪同三司,恩宠一时无二。 可是即便朝廷不下这道旨意,也没有人敢小瞧他啊。 原焕这个名字的确名不见经传,只凭这个名字,就算朝廷再怎么给他升官加爵也没有用,奈何他从来没有掩盖过自己是袁士纪的事实,有汝南袁氏的名头在,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朝廷把爵位食邑加在这个名下对天下人来说是就是欲盖弥彰,汝南袁氏袁基名下的食邑已经有千余户,有没有广平这三百户对人家来说没什么区别。 州牧掌握一州军政,本就能开府征召掾属,如今朝廷式微,冀州牧手握大权,人家想换几个太守完全不用考虑朝廷的意见,换完之后让人去朝廷通知一声是给朝廷面子,不通知朝廷,朝廷也不敢挑他的错处。 冀州各级官署对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新州牧完全没有应对之策,对方是上官,身份家世让他们只能仰望,对别人能主动出击,对这位,他们还真没那个胆子捅火。 原焕那里一直没有动静,州郡事务一如既往的送往邺城,各级官署盯着邺城的反应,看邺城那些人似乎州牧换人和没有换人都一样,心里又开始打鼓。 按理说,各郡官员安安分分才是正常。 反正州牧都是汝南袁氏之人,先前袁绍的州牧之位来的算不得光明正大,如今这位袁氏族长是朝廷派司空杨彪亲自到冀州任命,比袁绍更加名正言顺。 但是架不住冀州各郡县的太守郡丞国相有些没那么安分,甚至不少和周边各州眉来眼去,如果新来的州牧接任后召见他们,他们顺水推舟效忠,事情就算过去了,但是新任冀州牧没有。 上头越没有动静,下面就越心慌意乱,如果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还好,怕就怕那位想秋后算账。 汝南袁氏手眼通天,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不知道哪儿冒出来个人就受过袁氏恩泽,他们能瞒过朝廷,却没把握瞒过原焕。 他们也没担心错,原老板想的的确是秋后算账。 他要以冀州为根据地,绝对容不得手下背刺,史上曹操出兵徐州,兖州境内密谋造反,若不是有荀彧力挽狂澜,他在外面打着打着就要无家可归,没有粮草供应,军队战斗力再强都是虚的。 被人偷家这种事情不能发生,所有可能都要从源头上掐灭。 冀州富饶,各郡国太守国相在本事和家世上至少都占一样,不然也拿不到这样的肥差,在韩馥成为冀州牧之前,冀州刺史是位列“八厨”之一的名士王芬。 厨者,以家财救济世人之名士也。 桓灵年间,清流名士受累于党锢之祸四处躲藏,王芬亦在废锢之列,后来灵帝掀起第二次党锢之祸,大肆迫害大儒清流,王芬不得已再度逃亡,直到黄巾之乱爆发才被起用出任冀州刺史。 桓帝灵帝大肆迫害士人,后来被起用的这些人对皇室的好感度几乎都是负数,王芬在冀州颇有政绩,但是对皇帝还真没什么敬畏之心,不久就与人合谋废除灵帝另立新君,只是后来事情败露,这才自杀身亡。 冀州各郡县各自为政的情况就是从王芬死后开始,一州刺史与人暗谋废立,朝廷震怒,即便王芬已死,冀州也没法全然不受影响。 太守国相治理州郡,为了自保不会任朝廷施为,如此一来,朝廷在民间的威慑力就越来越小。 后来韩馥出任州牧,中规中矩无甚作为,袁绍赶走韩馥后的确想让郡县长官全部换成自己人,只是当时忙于战事,没有精力敲打替换,等到有时间和他们慢慢耗,他自己又被打发去并州了。 上头的州牧一会儿一换,冀州各郡的太守们只想看热闹,反正只要他们不强出头就不会有事,上头打的再厉害也和他们没有关系。 万万没想到,袁绍走了之后,新来的这位竟然如此棘手。 拜访的请帖送到邺城官署,隔几天就被客客气气的送回来,中山袁府戒备森严,整个安国县都有重兵把守,拜帖想送都送不进去,更不用说亲自去拜访。 一天两天还好,到现在已经过了大半年,州牧还没有见他们的意思到底想干什么? 冀州郡县的官吏能在州牧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情况下稳坐钓鱼台自然都不是傻子,不会觉得新州牧不问世事,觉得冀州很好,以前怎么样以后继续怎么样,那可是汝南袁氏的族长,怎么可能这么想。 他们自认为平日里和周边州郡的联系很隐蔽,可是再怎么自信,也不敢在那人面前觉得自己做的天衣无缝。 瞒住朝廷容易,瞒住袁氏的耳目几乎不可能。 已知的危险不可怕,最可怕的永远是未知,好不容易等到州牧到邺城,谁都不敢落后他人。 原焕身边留了那么多士兵沿途清道护卫,防的不是山贼,而是那些急着找他投诚的太守们。 吕大将军的方天画戟出手不留情,被他扫荡过的地方就算有漏网之鱼也不敢再冒头,比起那些可能没命花的钱财,显然还是性命更重要。 需要从袁府运往邺城的东西前些天陆续送达,连那些不能淋雨的书籍简牍也尽数送去已经兴修装饰完毕的藏书阁,这从未在邺城露过脸的新任冀州牧在各方心焦的期待下终于抵达,车队到城门口的时候,整个邺城都沸腾了。 和百姓没有关系,沸腾的只是各级官署。 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把人盼来了。 吕温侯率领亲兵杀气腾腾来城门处迎接,堵在城门不远处的马车看情况不对又灰溜溜的离开,从中山远道而来的车队畅通无阻来到早已准备好的住处。 马车在士兵的护送下一路来到提前准备好的府邸,吕布和高顺留在外面,马车直接进入主院,原焕掀开帘子下车,看到和他想象中相差甚远的宅邸,陷入沉默。 张辽搓搓胳膊后退一步,扭头看向孙策,“这是我们能进的宅子吗?” 孙策傻傻的摇头,“不知道,我不敢进,你敢吗?” 他长那么大,从来没见过如此奢华的大宅子,这是把全天下的宝贝都搬来了吗? 原焕一手扶额,语气虚弱,“袁术呢?” 别问他为什么这么问,这宅子要是没有袁术的手笔,他把袁本初请回来继续当这个冀州牧。 “这儿这儿。”金灿灿的柱子后面,偷偷过来帮兄长布置住处的袁公路听到这话赶紧跑出来,眼泪汪汪感动不已,“大哥怎么知道我在这儿?” 呜呜呜,他就知道大哥心里有他。 第78章 山雨欲来 冀州治所不在邺城,但是不管是韩馥还是袁绍,都将邺城作为主城来经营,冀州政令全部由邺城发出,原本的治所高邑县已经形同虚设。 两任州牧任期都不长,从韩馥出任冀州牧到现在也不过四五年而已,只是纵然时间不长,邺城有两任州牧的经营,世家大族往这里倾注心思,商贾逐利而来,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这里发展成冀州最繁华的城池,没有之一。 主城和偏远田庄是云泥之别,安国袁府只是个庄子,最初修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主家的人会住过来,对寻常百姓来说难以企及的高门大院,在袁术这种玉食锦衣的世家子眼里和路边的茅草屋没有区别。 对他来说,田庄那种地方是关押犯错族人的地方,只有被放弃的人才会被扔到田庄里自生自灭,否则谁会去又偏又远的庄子? 世家大族在朝堂立足靠的家族成员的数量,是世家之间的人脉,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能在家族的庇护下在朝堂上有所作为,成为家族在朝廷的又一力量,如果不是没有任何价值,怎么会去人烟罕至的田庄。 汝南袁氏没有被党锢之祸波及,袁氏族人不用隐居避祸,他们家大哥身为袁氏族长,在田庄里住那么久简直委屈大发了。 邺城的袁府本来属于袁绍,袁绍搬走后宅子就空了下来,周边的空闲宅子如何安排官府说了算,但是这座宅邸没人敢动,就算地契房契都在官署,也没人敢把宅子分给别人。 最大的宅子要留给地位最高的人,就像历朝的京城,皇城宫城的位置必须最好,放在州府主城同样是这个道理。 汝南袁氏是钟鸣鼎食之家,袁绍和袁术是一样的世家公子,自幼有父亲偏爱,不等成年又过继到旁支嫡系,袁逢对这个儿子是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不怪袁术打小就和袁绍过不去。 宅邸之前是袁绍的住处,原焕来邺城自然要在这里落脚,远在南阳的袁术得知兄长要去邺城,立刻抛下所有公务提前过去,袁本初布置的宅子让大哥住太晦气,他亲自来布置。 袁公路不放过任何一个给袁绍添堵的机会,让身边的谋士武将闭上嘴别让人知道他离开南阳,到邺城后又瞒过荀攸郭嘉偷偷派人接了修缮府邸的活儿,这辈子的机灵劲儿都用在了这时候。 他要给大哥一个惊喜,亲自打造一座配得上大哥的宅子。 荀攸和郭嘉忙于公务,没有功夫盯着还没开始住人的府邸,后来吕布高顺来到邺城,主公府上的卫兵防备交给那两个来管,他们之后就去专心处理其他事情了。 吕布和高顺对修房子也没多少经验,看那些匠人干活干的井井有条,以为这是荀攸和郭嘉提前安排好的,就算心里对这过于奢华的府邸有些犯嘀咕,想着荀攸和郭嘉这么安排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倒也没说什么。 他们家主公身份尊贵,就是皇宫仙境也住得,只是一座“略微阔气”的宅邸而已,如果他们家主公愿意,建个十座八座也不是事儿。 董卓老贼修郿坞的时候以长安城为模子,他们家主公这才哪儿到哪儿。 一来二去,竟然就让袁术瞒过去了。 袁公路自掏腰包承担了他们家大哥新宅改造的差事,风风火火比当太守都上心。 大哥没空回汝南,他就把邺城的府邸着布置的比汝南老宅还要舒适,如果大哥能给他留个院落那就更好了。 反正大哥现在不在,他偷偷在不起眼的地方给自己留个院儿,等大哥住进来再旁敲侧击提出来,他布置都布置妥当了,大哥总不能让他白费功夫。 袁术干活的时候不忘偷偷给自己谋福利,同时以挑剔的目光把宅子原本的模样从头批到尾。 袁绍那家伙抠抠搜搜舍不得花钱,自个儿住的地方都没多少好东西,那些残次的花瓶摆件儿没有资格出现在大哥眼里,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住的用的,到他们家大哥跟前都必须是最好的。 袁术亲自盯着匠人们进行

相关推荐: 听网易拯救世界   淘气丫头的王子男佣   最佳幸运,闪婚至爱新妻   木叶祖宗模拟器   医品太子妃   苦滋味   无敌六皇子主角云铮沈落雁   圣灵救赎   一品宝妻   证道后我成了师兄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