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始就要学习算学。 这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理科人才。 但有些发展方向,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比如,研究牧草。 草这东西还需要研究吗? 哪怕陈景恪给他们解释了,马吃了苜蓿更容易长膘,战马还要吃豆子补充体力等等。 可他们还是有些无法理解这东西。 是,你可以研究出营养价值更高的草。 可有意义吗? 吃两捆草长一斤肉,和吃一捆草长一斤肉,没有本质区别吗。 野外长的全都是,割一点回家随便喂啊。 用得着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吗? 如果说牧草,他们虽然觉得没意义,却也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儿的话。 那研究家禽家畜就彻底迷糊了。 家鸡不都是五六个月才长成吗?怎么研究一下两三个月就能长成了? 还有那个什么肉料比,家猪吃一斤饲料长三两肉,要研究出吃一斤料长八两肉的。 这东西也能研究? 不过即便是不理解,他们依然选择了支持。 而且正因为不了解,他们才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第604章 终章 三韩之地集体请愿回归大明,消息一经传出可谓举世震惊。 有些人脑子里习惯性的浮现出阴谋论,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求回归了? 莫不是朝廷用什么方法逼迫? 不过随后三韩故人的反应,打消了这种想法。 大明从三韩迁徙了百万民众,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 其中很多大儒,在迁徙后很快就找准定位,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尤其是围绕方孝孺和方学的那一群人,可以说是方学的中坚力量,在大明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人听说三韩回归,表现的非常兴奋,纷纷唱起了赞歌。 我们和中原王朝本就是一家,早就应该回归了。 现在三韩国王和子民选择回归,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他们不是干巴巴的硬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将大明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全部数了一遍,并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离传说中的圣王之治不远矣。 连三韩人自己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阴谋论虽然还有,但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了,三韩就是仰慕华夏主动回归的。 然后对大明、对皇帝的鼓吹就出现了。 这是三皇德被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现啊。 对于三韩回归,还有个群体非常高兴。 那就是天下士子。 这一下要多出多少官位空缺啊,他们出仕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三韩之地是很远,可环境并不差。 关键它现在直属于中央朝廷管辖,去那里任职就是大明序列的官吏。 干上几年是可以迁官进入内陆任职的,简直就是最佳的跳板。 只是……士子们马上就想起,自从建章年间因为孔家和理学之事,朝廷暂停了科举。 至今已经九年。 九年,你知道这九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每每提起此事,士子们就痛心疾首,对孔家的怒气就会多一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对于朝廷灭孔一事。 读书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和朝廷唱反调,但内心意见是很大的。 随着科举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数读了半辈子书的士子,仕途之路就此被断绝。 大家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孔家的怨念越来越重。 很多人已经在内心,将孔家和孔子进行了切割。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孔家什么也不是。 留着他们只会败坏孔子的声誉,太上皇灭孔做的好啊。 况且,太上皇也只是灭了曲阜一脉,取消了他们的尊号而已,又不是真的将孔子后人全部都诛杀。 没什么值得惋惜的。 读书人也不再避讳谈论孔家的恶行,甚至很多人公开场合批判孔家败坏孔子声誉。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打破孔家店,解救孔夫子’,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孔子和孔家正式切割。 舆论的转变,让流落在外的孔氏子弟愈加的低调。 孟家(孟子后裔)等先贤后裔,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再动不动就把祖宗名头抬出来吓人。 对此,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亲自出面废除了所有对先贤后裔的册封。 然后朱标出面对先贤后裔进行了训诫,让他们莫要堕了先祖声誉。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朱没有任何表示,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 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咱才懒得管,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 朱标则不然,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 陈景恪说道:“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出仕一条途径。” “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 法家称之为‘利出一孔’,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 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 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 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分化底层,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 “但这么做有个缺点,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 “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 “反过来说,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 “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已经不再适用,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做到‘利出百孔’。” “限制科举年龄,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 “到了年龄还考不中的人,就必须选择别的道路。” “这些人都读过书起过智,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为那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朱标陷入沉思,陈景恪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从未考虑过的。 关键是,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有才华的人都来挤科举这座独木桥,肯定会导致无数的人才被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引导有才能的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 他眉头紧皱,说道:“强行限制年龄必然会遭到朝野的反对。” “引导的办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激烈的手段。”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士农工商,士为第一,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这种思想也是华夏思想的一部分。” “除非我们从根本上对华夏思想做出改变,否则出仕拥有都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不要低估那些读书人对出仕的渴望。” “他们可以抛家弃业、抛妻弃子,用一生来追求出仕的机会。” “这既是对家人的不仁,也不符合先贤思想。” “朝廷设置科举年龄,反而是合乎礼仪的表现。”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等他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些人空耗大半生,五六十岁才中举。” “这些人皓首穷经,多不通俗务,想要理政治民需要数年时间学习。” “可他们已经垂垂老矣,哪还有什么时间?” “这些人中举,除了挤占一个名额,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反过来说,四十岁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有二三十年人生。” “在这个时候放弃科举,转去别的行业,尚能有一番作为。” “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家人和自己的负责。” 朱标终于被说服,同意了这个改革。 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此法对那些年龄大的读书人殊为不公。” “我们就以洪武十年为界线,在此之前出生的人,无需遵守这个年龄限制。” “在此之后出生的人,超过年龄不得参加科举。” 对此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以哪一年为界其实都无所谓。 只要年龄限制能落实就可以了,不在乎多两年少两年。 接着他又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将基础算学纳入所有分科的考试。 这次朱标就没有反对了。 他很清楚算学在新政里的作用有多大。 算学知识已经成为对官吏的基本要求。 这里说的是基础算学,不包括微积分之类的。 中等、高等数学确实有点太为难他们了,在理科彻底普及之前考这个也不现实。 科举的章程大体上就这么定了下来。 朱雄英并未直接对外宣布,他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年底,各部门都开始进行汇总。 锦衣卫也不例外,杜同礼也送回了几大车的卷宗,全都是今年转向行动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命。 官吏们看到这些卷宗,犹如看到了眼中钉肉中刺。 新一轮的弹劾开始了。 事实上针对杜同礼的弹劾,始终就没有停过。 弹劾的内容也就那么些,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破坏经济、制造冤假错案等等。 区别是,弹劾的比较轻的时候,朱雄英懒得理会。 弹劾的比较重,他就会抽那些人一记耳光,让他们消停点。 像现在这般大规模的弹劾,大半年来还是第一次。 除了杜同礼和他的部下之外,桑敬等人也同样被弹劾。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贤良和文学们也沸腾了,纷纷上书要求严惩他们以平息民怨。 迟钝的人会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弹劾。 敏感的人已经察觉到,反扑来了。 贾思义第一时间找到陈景恪,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大家都懂他想说什么。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淡定,现在不是他们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了。” “还搞反扑那一套,他们想多了。” 还有一点他没有说,以前朝廷搞什么大行动,初衷是为了维护皇权消弭不稳定因素。 等不稳定因素解决了,那么办事儿的人就成了不稳定因素。 皇帝往往会将其处死,既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又平息了民愤。 这次大明的专项行动不一样,初衷就不是为了维护皇权,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风气下滑的问题。 他的行为就不是为了维护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是正义的。 当然,这次行动也确实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但只是附带的作用。 既然是正义的事业,又怎么可能轻易搞清算呢? 虽然新法和新思想已经普及,但很多人已然习惯于用老思维思考问题。 以为可以发动很多人进行反扑,将主持者给清算了。 只可惜,他们的计划注定是要落空的。 这里面牵扯到统治阶级权术思想转变,不方便对其他人讲。 即便贾思义是锦衣卫副指挥使,也是他的心腹,陈景恪依然没有将这一点告诉他。 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时代变了。 贾思义虽然不太懂到底哪里变了,可从陈景恪的态度他就能看出,杜同礼不会被清算。 于是就放下心来。 不过为了预防蒋瓛遇刺的事情再次发生,他还是给杜同礼写了好几封信,让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同时还派了锦衣卫保护其家眷。 ----------------- 大家都知道,皇帝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就妥协。 但没关系,就是一个拉扯的问题而已。 在他们看来,用一个人的命,来平息这次的事端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常用手段。 甚至之前老朱也用过,比如杀毛骧。 现在朱雄英反对,也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和群臣拉扯罢了。 所以他们也没想太多,继续弹劾就是了。 声势越大越好。 只是他们绝没有想到,皇帝并没有和他们拉扯,而是直接拉了闸。 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以及其下十余位中枢官员,或被罢官,或遭贬谪。 这些人要么是弹劾的主导者,要么是核心成员。 他们被处置,弹劾的声音顿时被压制住,群臣皆惶恐不已。 谁都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不按常理出牌。 更没有想到,朱雄英的手段也如此激烈。 大家这才回想起,虽然之前那几次大动作,朱雄英表面上没有参与,但背地里处处都是他的身影。 再回想他登基后的行事风格。 虽然没有和朱元璋那样铁腕,却也是雷厉风行。 尤其是一旦做出什么决定,就绝对不会更改,即便面对群臣的反对也会坚持到底。 只不过他并不会直接和群臣硬掰手腕,而是采用更柔和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命令。 果然,皇帝兼具了圣皇和太上皇的特点,也比两者更难对付啊。 这还不算完,朱雄英在朝堂上当众表示。 桑敬和杜同礼执行的是朝廷的命令,认为专项行动有错的,先弹劾内阁,再弹劾皇帝。 内阁七学士也站出来表示,他们是在执行朝廷的决议。 如果专项行动有错,那也是内阁和群臣的错,不能将罪责归咎到他们身上。 如果认为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那就拿出铁证来。 风闻奏事已经被明令禁止,再有人捕风捉影弹劾他人,一律按诬陷罪论处。 群臣虽然还没有察觉到时代变化的信号。 但也明白了,皇帝和内阁都决意要保桑敬和杜同礼,这次的弹劾已经不可能成功。 除了个别不惧死亡威胁的人之外,大部分官吏都选择了偃旗息鼓。 这也意味着,这次的交锋以皇帝的全面胜利告终。 所有人都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朱元璋站台的幼主了,而是一位能压倒群臣的雄主。 朱雄英的威望再攀高峰。 群臣面对他,更多了几分敬畏,甚至是畏惧。 桑敬和杜同礼等人,也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然后就是更加用心的去搞专项行动。 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对于这个结果,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这孙子终于摆脱长辈阴影了。 朱标自然也很高兴,然后说道: “我以为你会用重开科举与群臣达成交易,没想到……没想到啊。” 朱雄英说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何用交换。” 听到儿子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朱标也不禁有些失神。 之后他也如朱元璋那般不再过问政务,将心思都用在了著书上。 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开,再加上朝廷在报纸上公开表彰了桑敬和杜同礼等人,称他们是国之干臣。 这下大家就都知道皇帝和朝廷的意思了。 普通人还无所谓,读书人的老毛病又犯了。 认为皇帝独断专行非国家之福。 至于内阁学士等一众大臣,则被戏称为纸糊的阁老,泥捏的尚书。 以此嘲讽他们不作为,放任皇帝独断专行。 对此群臣们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假装没有听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雄英突然宣布,准备重启科举。 但新科举要增加几条新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年龄限制。 群臣大喜,纷纷赞颂皇帝万岁。 至于民间,直接就沸腾了。 啥?你说皇帝独断专行? 非议君上,大逆不道。 啥?你说阁老和尚书们不作为? 见识浅薄,岂能领悟阁老们的深意。 总之,听到朝廷有意重启科举,读书人瞬间就变了脸。 从原来的君暴臣庸,变成了君明臣贤。 事实上,读书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怨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暂停科举造成的。 读了那么多念书,却没了出仕的途径,换成谁心里都会憋屈的。 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声音。 现在朝廷决定重启科举,他们的怨气自然也就消失了。 唯一让大家不满意的就是,关于年龄的限制。 不过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刊登了相关政论文章。 详细解释了设置年龄限制的原因。 并且还罗列了数据,根据遗留的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宋朝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三岁到三十八岁之间。 大明将中举的年龄设置在四十岁,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数据永远比干巴巴的语言更能说服人,见朝廷把前朝中举年龄都拿了出来,再也没人说什么了。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洪武十年以前出生的人不受这条规则的限制。 这些人最年轻的也有二十七八岁了,是读书人群体里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受年龄限制,自然也就懒得去反对了。 万一把皇帝说恼怒了,放弃重启科举计划咋办。 中坚力量不说话,剩下的小年轻们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于是这条规定顺利通过。 这条都通过了,其他新规定就更没有什么阻碍了。 于是科举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当命令正式下达,全国的读书人都兴奋的高呼万岁。 再也没有人认为皇帝严苛了——至少眼下是这样的。 之前的那一点小疙瘩,也消失不见了。 在科举面前,专项行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不值一提。 然后各地的士子,纷纷开始做准备。 离京城近的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离的比较远的,如云南等地的读书人已经开始出发。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提议,今年的元日是不是应该大庆啊。 本来朱雄英还想着简办,但群臣不乐意了。 节俭也不是这么节俭的啊,这都简办多少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大明朝穷的办不起庆典了呢。 以前还能用战争、灾祸等为借口简办,可现在大明扫平四夷,今年也是风调雨顺。 民间也有了些许余财,是时候大办一下了。 而且这次元日正好是黄历4100年,是个整数年,也适合大庆。 于是纷纷上书要求今年大办特办。 朱雄英和陈景恪商量了一下,觉得确实有必要大办一下。 以此作为大明从激进扩张,向休养生息转变的标志。 于是就顺应群臣请求,下旨今年元日举行大庆。 群臣都松了口气。 看来风声过去了,只要大家不瞎折腾,接下来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情况。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喜庆。 虽然不是大丧期间,朝廷也没有禁止民间庆祝。 可朝廷已经下令简办的情况下,谁敢大肆庆祝?这几年民间的节日氛围也比较淡。 今年朝廷下旨要大庆,手里有了点余钱的民间,自然会变得格外热闹。 修缮房屋、置办新衣服、购买鞭炮…… 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高档货,比如肉罐头、水果罐头,也都买了一些回来。 孩子的厌胜钱也明显比往年要多。 厌胜钱就是给孩子一些钱,镇压邪祟之气。 二十世纪初期演变成了祝福性质的压岁钱。 最高兴的当然要数孩子们,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 朝廷要大庆,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礼部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各藩王、各封疆大吏,能回来的也都亲自回来参加。 自己不能回来的,也会派出使者或者家中子嗣过来参加。 各地方也派出代表团,前来京城庆贺。 祥瑞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大明皇帝不信这些玩意儿,他们献上的祥瑞,并不是‘麒麟’‘瑞兽’之类的。 而是白化(病)鹿、白化的麂、白色的猪等等。 还有献奇石、陨石一类的。 献奇石、珍宝的,被朱雄英训斥并处罚,来年考核默认下等。 白鹿之类的,被朱雄英留下转给了周王朱橚的团队,供他们培育研究。 陨石则被交给了洛下书院进行研究。 但朱雄英专门下了一道旨意,给大家科普了陨石。 特别之处,这玩意儿含有放射性元素,接触多了会得绝症。 以后发现了这玩意儿,最好小心一点。 虽然群臣不知道什么叫放射性元素,但接触多了会得绝症他们是听得懂的。 群臣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这要是皇帝不知道,将陨石留下……后果不敢想啊。 然后就纷纷上书,要求以谋害君主罪严惩献陨石的官吏。 朱雄英则表现的很大度,说不知者不罪,此事就此揭过。 群臣无不山呼万岁,皇帝仁慈。 但有句话说的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那些献陨石的官吏,直接被朝中大佬默默的拉黑了。 皇帝原谅你了,不代表我们也原谅你。 小插曲不影响大局,总之黄历4099年在热闹中过去,天下迎来了4100年。 今年开年朱雄英就下了几道意味深长的旨意。 其一调整军队部署,安排军中年老体弱者退役。 其二训诫官吏提高服务意识,不要随意扰民,要与民休养生息。 其三深化革新,将新法落到实处。 …… 反应迟钝的人觉得,这几道旨意有点莫名其妙。 这不是很正常的工作吗,还需要皇帝下达正式的圣旨? 反应快的已经猜到,休养生息的时代到来了。 百官们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明建国快四十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不过也有激进派表示不满,大明还远没有征服天下,怎么就能休养生息呢? 高原、西域、安西、极西,可都还没有真正平定呢。 只是休养生息确实是大多数人的期盼,他们的意见并不能左右局势的发展。 况且,这些地方大局已经奠定,剩下的收尾工作,已经不值得大明再劳师动众了。 这可不是瞎说。 高原各土王的主力已经被歼灭,剩下就是清剿残余势力,安抚百姓而已。 至于西方…… ----------------- 约翰·胡斯跟随迎接阿合马回国的队伍,从陆地返回西方。 先是从洛阳到达长安,并在这里停留几天。 这里是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奔波在这条路上的商人云集于此。 各种来自西方的商品汇聚在这里,然后通过商人送往大明各地。 约翰胡斯也抽空游览了这座明城。 他发现这里虽然不如洛阳庞大繁华,但别有一番特色。 具体怎么形容呢。 他想起了陈景恪曾经说过的一个词,国际化。 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海贸发达的城市的,但此时用在这座内陆城市,却是那么的贴切。 这不禁让他浮想联翩,似乎看到了当年繁华强盛的大唐。 ----------------- 西行之路非常艰难危险,为了安全大家会抱团一起走。 小商队往往会跟随大型商团走,而大商团也会与别的商团相约出发。 如果能碰到出发前往西域的军队,或者官僚队伍,那就更好了。 交点保护费给官方队伍,就能跟随在后面,安全的到达西域。 朝廷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鼓励官方队伍携带商团出发。 既保护了商业发展,又能给去西方的官吏、将士创造一点额外补贴,一举两得。 阿合马的队伍非常强大,自然也满足这个要求。 当他们到达长安后,就有很多商队来联系他们,希望能跟在后面一起走。 阿合马
相关推荐:
我有两丁丁(H)
大秦:开局大雪龙骑,签到焰灵姬
综漫之弟弟难为
追光者(1v1)
水仙百合(GL,BG三角)
母亲节的礼物
穿进虚假童话后和主角he了[慢穿]
兽玉难分
玉桐【np】
[末世]菟丝花生存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