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家的系统姬 > 第147章

第147章

抚她,“闹着玩儿呢,别理她们。” 赵芸芸的神情和语气完全不像是闹着玩儿,潘翠莲小心观察着她们的脸色,担心俩人闹矛盾。 “赵柯,我数到三,你赶紧消失!三……” 赵柯站起来,拎起水壶,殷勤道:“劳动最光荣,我给你们端茶倒水,捏肩揉腿,干部更得鞠躬尽瘁,使唤我,随便使唤我,别客气!” “来来来……” 赵柯掀开牛会计的茶缸盖儿,滚烫的热水浇下去,“来一茶缸热水,暖心暖肺。” “芸芸姐,我给你也整一缸儿!” “三嫂,跟我客气啥啊,现在你们是功臣,添水吱声儿,不用你们动!” 赵柯放下水壶,又添柴,“冻手了吧,我再加点儿火,火旺人旺!” 赵芸芸第二个数没数出来,脾气也没了。 赵柯惹毛她很容易,顺毛也很轻松。 赵柯美滋滋地说:“忙点儿好,忙点儿说明咱们日子红火,等猪一卖,今年咱们大队身上的担子就能轻很多,一想,全是好事儿。” 她这情绪饱满,本来愁眉不展的三个人一下子好像也跟着热起来,再看手里的账,都没那么烦躁了。 这都是他们大队一年的战果,需要他们整理出来,对全大队的社员们汇报,到时候大家伙儿都跟着高兴。 “下雪了!” 村子的各个角落,忙碌的人们纷纷抬起头,看向天空,有的伸出手,去接纯白无瑕的雪花。 学校温暖的教室里,孩子们也嬉笑着挤在窗户边儿,哈气吹在玻璃上,结成一团白雾。 有孩子伸手,在白雾上画出各种形状,雪花、星星、笑脸…… 今年,学生们的手都没冻成红萝卜。 顾校长和其他老师们站在窗边,道了一句:“瑞雪兆丰年。” · 十一月末,整个公社的秋收都结束,赵村儿大队的所有社员一齐上手,抓猪出栏。 赵新山说要留下两头猪,大队宰。 社员们对大队的债务状况也都有些了解,有人建议:“大队长,要不都卖了吧,还能多点儿钱。” 不少社员附和。 赵新山道:“大队有数,不差这两头猪,忙活一年,都吃点儿好的,娃娃们也馋呢。” 何止是娃娃们馋,大人也馋肉。 大队长说“不差”,大伙儿就没烦恼了,乐呵呵地抓猪。 牛会计算完账,还完债,明年买种种地养猪盖房子,手头还是紧,也问过今年要不要别留猪宰了。 赵柯说啥。 钱又挣不完,努力和辛苦之后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充分给予。 幸福,满足…… 赵新山抽口烟,心头满足,可不是吗。 四轮拖拉机来回三趟,拉着膘肥体壮的二十多头猪去卖。 赵新山揣着公账,牛会计抱着装账本的挎包,还有赵柯,一起到公社卖猪。 斤猪斤粮,每一斤猪肉都是实实在在进到赵村儿大队口袋的钱。 那边儿撑猪,赵新山盯秤,这边儿牛会计一丝不苟地记账算钱,赵柯在旁边儿当书童,指哪儿打哪儿。 食品站的称重员向他们道喜:“今年你们大队的兜最鼓了。” 赵新山神清气爽,实在道:“也不剩啥。” 称重员当他们谦虚。 卖完猪,仨人拿着到手的还热乎的五千块钱,回赵村儿大队的宿舍继续理账。 他们欠养猪场的猪崽钱,数出来跟欠条放一堆儿。 欠玻璃厂的钱,数出来再放一堆儿。 欠别的厂的钱,也都数出来,一堆儿一堆儿的放好。 光卖猪的钱还不太够,又添了点儿卖粮的钱。 全都分好,三个人跟保镖一样,护送钱到邮局。 牛会计办理汇款,赵柯打电话通知,每汇出一笔,赵新山就盖个戳,抹掉一笔欠账。 等到全都汇出去,赵新山最后一个戳敲下去,虽然确实没剩啥了,但三个人瞬间浑身轻松。 “我请大伙儿吃饭店,走走走。” 赵新山豪气地挥手。 赵柯和牛会计对视一眼,欢欢喜喜地跟上。 大家一起吃完饭,三人又去供销社买了点儿东西,方才赶在天黑前返回大队。 十二月一日,赵村儿大队今年的分红大会在村外大库召开。 这一次赵新山开头讲完话,汇报今年一年工作的人,并不全是队委会。 有牛会计,有三个组的组长,有监督员代表赵四爷,有养猪代表程莲花(朱大娘),有知青代表傅杭,有顾校长,还有学生代表牛小强…… 牛会计的一个一个数据汇报出来,今年赵村儿大队的压力很大,但社员们和大队干部们一起抗住了压力,破除万难,为大队积累了新的集体财产,并且为明年的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组长将每个组的劳动情况都如实报出,展望明年,保证不断进步,保证不掉队,保证为集体的发展继续努力。 赵四爷说大队内部矛盾减少,有劲儿一处使,团结互助,氛围融洽。 朱大娘骄傲地说全体饲养员养得猪又结实又肥,保护好了重要集体财产。 傅杭总结汇报了知青们这一年的工作和学习状况—— 林海洋为砖窑和农机站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兴学和邓海信帮助双山公社各个大队科学合理建渠,带动各个大队的知青们团结进步; 庄兰和苏丽梅勤勤恳恳地帮助赵村儿大队社员们扫盲,进展显著…… 顾校长汇报了教学成果,适龄学生全部入学,八个毕业学生全部升中学,各个年级的学生们都有所进步。 牛小强昂首挺胸落落大方地汇报他们的学习成绩。 …… 每当有人进行汇报时,社员们便目不转睛、喜笑颜开的望过去,汇报完毕,热烈地大力鼓掌。 按照去年分红大会的承诺,积极分子,表现优秀的社员,还有特殊贡献的社员,都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起到先进带头作用的三个组长,种地能手的几个社员,养猪能手莫莉、金丽、孙秀(常山嫂子),监督积极分子赵二奶和魏老太,所有知青,以及牛小强和莫浩。 赵柯每念到一个社员名字,就有一个人骄傲地站起来,沐浴在其他社员羡慕的目光中,昂首阔步走到台上。 赵二奶和魏老太尤其得意,简直要把“优秀”和“标兵”几个字儿写在脸上。 其他人做了什么,大伙儿都很了解,唯独不太明白牛小强和莫浩俩孩子为啥被表扬。 连两个孩子自己都摸不着头脑。 赵柯笑着说明:“大队今年挖蓄水池,参考了牛小强和莫浩的设想,为此,大队特地给他们奖励,鼓励孩子们向两人学习,努力读书,积极思考。” 大伙儿明白了。 牛小强和莫浩踏实下来,扬着小脑袋骄傲地走上去。 赵柯、赵新山一起掀开旁边儿桌上的红布,露出里面的奖品——画着红艳艳牡丹花和囍字的搪瓷缸子,好用、瓷实、不坏……优点多多。 俩人一一发给大伙儿。 傅杭接过赵柯递过来的奖励,含笑道谢:“谢谢赵主任。” 赵柯学着赵新山,一本正经地拍拍他的手臂,鼓励:“继续努力,积极进步。” 搪瓷缸子全都发完,赵新山和赵柯牛会计走到众人中间。 赵芸芸拿着傅杭的相机,站在台下指挥他们,“站好了站好了,拍照!” 所有人都将搪瓷缸子荣耀无比地举在胸前,龇牙笑。 这么傻的动作,傅杭也做了。 当他们都以此刻为荣,多傻的动作,多傻的表情,都不傻。 许多年后再回忆起来,依然会为这一刻骄傲内心激荡。 “咔嚓--” 时间定格,留下美好的回忆。 拍照结束后,众人板正的姿势解除。 赵柯高声道:“还有个奖励,要表扬全体社员。” 众人惊讶,追问:“啥啊?” 赵芸芸脖子上挂着相机,和牛会计一起拎起奖励桌上的布袋子,敞开袋子。 赵柯抓出一把糖,“喜糖!大家都有,管够!这一年辛苦了!明年继续努力!” 最后一句话说完,赵柯将手里的糖使劲儿扬出去。 糖块儿像天女散花一样儿散落开,社员们热热闹闹地抢起他们自个儿的喜气。 大队在用行动告诉社员们—— 读书是有用的。 他们每一滴汗水,大队都看得见,集体都会记得。 他们的每一点辛苦,都会获得回报。 社员们都拿到了糖,吆喝: “大队干部们有啥奖励?” “赵主任呢?” “赵主任没有奖励吗?” 赵柯和赵新山、牛会计几人相视一笑。 他们当然有奖励,这片土地的欣欣向荣就是他们的奖励。 明年继续努力。 第183章 (捉虫) “赵柯——赵柯——” 余秀兰穿着新做的红棉袄, 棉袄外头套着个旧围裙,胳膊上也套两个袖套,站在自家院里,扯开嗓子喊人:“我让你扫灰, 扫哪儿去了!” 刘三妮儿端着簸箕, 从仓房走出来, 没好气地数落她:“喊啥啊, 小柯去老六家了,说一会儿就回来。” 赵萍萍生了个闺女, 地冷寒天的, 出了月子, 她爹妈丈夫怕冻着她, 也不让她出门。 有点儿啥事儿,都是马盛或者赵小草来找赵柯过去。 “灰得先扫,不扫屋子咋收拾。”余秀兰又急火火地朝厨房喊,“余岁!余欢!先别忙厨房的活儿了, 拿笤帚先扫棚上的灰!” 余岁和余欢一起从厨房出来。 余秀兰随手捡起门口的烧火棍, 塞到余岁手里,支使:“绑笤帚上,快去!” 她说完,自个儿又钻进厨房。 刘三妮儿边筛米边道:“仓房里有麻绳。” 余欢小跑着进仓房,片刻后抓着一根麻绳跑出来,姐妹俩一起把笤帚和烧火棍缠在一起。 往年她们在家属院儿, 也要干这干那, 可心情就是跟在赵村儿大队不一样, 所以, 寒假之后, 奶奶提出要带他们回部队,她们都不想回去。 刘三妮儿左右张望,“余岳又跑哪去了?你们大姐对象一家子今天过来,不是让他在家老实待着吗?” 余欢抬头,脆生生地告状:“他偷偷跑出去了,肯定在河上滑冰。” 刘三妮儿低骂了一句啥话,专心挑米。 这时,赵柯回来,接过笤帚,随口道:“萍姐的闺女,现在长得发面儿馒头似的,可喜人了,六叔六婶儿他俩那么怕没儿子,都喜欢的不行,更别说姐夫了,生怕人给他闺女偷走。” 余秀兰出来,听到这话,念叨一句:“也是奇了怪了,这一茬媳妇儿生的都是闺女。” 刘三妮儿喜庆道:“你知道啥,这是乐意投到咱们赵村儿大队,有福之家才生有福之女。” 余秀兰嘟囔:“啥时候有这说头了。” 刘三妮儿道:“我说有就有。” 余秀兰从鸡窝里抓出只老母鸡,支开余岁余欢姐妹俩,“杀鸡了,你俩别在这儿瞅。” 姐妹俩对视,余欢一脸害怕地拽着姐姐跑进屋里。 刘三妮儿杀鸡更利索,揪着鸡脑袋,薅了薅鸡脖子上的毛,菜刀往鸡脖子上一抹,血就顺着刀口流到余秀兰端着的盆里。 血放差不多,鸡还没死透,扔到雪地里,还扑腾了几下。 赵柯吃肉吃得香,看不了这画面,逃进屋,举起笤帚扫灰。 扫灰,扫晦。 除夕扫灰,扫去一年的晦气,新的一年才能有全新的开始。 本来还要贴春联,但今年整个双山公社都没人买红纸写春联,北方的习俗,有丧事,三年不贴红春联。 赵柯认认真真地扫过屋子的每一处,然后招呼余岁余欢姐妹俩打扫卫生。 中午,赵柯换上新衣服,裹上军大衣,戴着毛帽子,在院子里喊人:“傅知青!你不是要一起去公社吗?快出来!” 厨房里,刘三妮儿无奈,“谁家姑娘喊男同志这大嗓门儿。” 余秀兰对此已经无欲无念,“他老赵家的姑娘。” 余岁和余欢偷笑。 外头,傅杭应赵柯一声,随后一身挺括的大衣走出来,灰色的羊毛围巾围过脖子一半垂在胸前,一半儿垂在身后。 赵柯看见,嫌弃地“啧”了一声,“你这要风度不要温度啊。” 她进屋又多找出一个大棉袄,塞给他,“赶紧裹上吧,不然吹一路冷风,人给你冻没。” 傅杭自然地接过来,穿上,问:“要不我开?” 赵柯抬起厚重的胳膊,手一摆,“没事儿,我带你。” 傅杭便笑道:“那谢谢赵主任了。” 天冷上冻,水箱里的水都放净了,启车得现加热水。 俩人忙活一阵儿,才启着车。 赵柯上驾驶位坐好,“上来吧。” 傅杭让她等一会儿,离开几分钟,裹着大衣返回来,从怀里拿出个包着毛巾的热水袋,“你放衣服里,暖和。” “你呢?” 傅杭淡定地说:“我血气方刚,火力旺。” “……” 他好像在对她开奇怪的屏。 赵柯忍不住给他竖起大拇指,傅知青,真男人。 傅杭跨上拖拉机,热水袋直接放到她怀里。 赵柯没拒绝,解开大衣扣子,塞进去。 盯着姑娘的衣服不礼貌,傅杭看到她用了,便含笑望向别处。 赵柯挂档,“走了。” 拖拉机开到村口,有社员笑呵呵地高声问她:“赵主任,去接人啊?” 赵柯没减车速,回:“是——” 她要去接赵建国、赵棉,还有于师傅一家三口。 赵建国的培训期满了,要值好最后一班岗。 方煦和赵棉成了,提前跟余秀兰商量过来拜访的时间,刘三妮儿和余秀兰直接热情地邀请他们一家来赵村儿大队过年。 他们便一起赶在除夕这天回来。 两人到公社,路过的人都会跟赵柯拜年。 “赵主任,过年好。” “赵同志,过年好。” 偶尔有认识傅杭的,也会跟他拜年。 两个人都一一回应,“过年好。” 虽然没有张灯结彩,但过年的氛围十足,赵柯和傅杭站在街边,都能闻到家家户户做年夜饭的香气。 等客车的功夫,赵柯嗅了嗅,猜测各家都做得什么菜,“土豆炖小鸡儿,猪肘子,这家好像在炖鱼……” 傅杭站在她身侧给她挡刺骨的冷风,看着她下半张脸都缩在厚实的围巾里,跺脚念叨菜谱,满脑子“可爱”。 客车进站的喇叭响起,两人一同侧身,望过去。 客车近了,赵柯一眼就看到车窗里的人,笑容灿烂,大力挥手,“姐——” 车上的赵棉也笑容满面地冲她挥手。 于师傅的丈夫方承是唯一一个陌生人。 于师傅帮他们互相介绍。 方承是个很儒雅的中年男人,方煦长得跟他很像。 “赵同志,早就听老于提过你很多次了,我也读过你的文章……” 很多人都会说读过她的文章,赵柯的脸皮已经千锤百炼过,即便是跟姐姐对象的父亲面对面谈论她写的东西,她也能大方地展示她的朝气蓬勃,并且乐于和有阅历和深度的长辈交流。 方承跟傅杭也聊了几句。 他本人是工程师,方煦是研究员,傅杭的学习方向也是工科,三人其实很有话题。 返程,傅杭再次提出他来开拖拉机,赵柯其他人坐到了车斗里。 车斗上绑着一圈儿密实的草垫,之前接粮为了防止粮食洒出去,现在防风,也没拆掉。 赵柯还拿了大衣,几个人盖着,并不太冷。 方煦坐到车头的挡泥板上,随口问了傅杭一句:“你们进展如何?” 傅杭淡淡地睨他一眼,收回视线,叮嘱身后:“坐稳。” 方煦作为有名分且正式见家长的前辈,大方地不计较他的不礼貌。 赵村儿大队,河边儿—— 一群孩子不嫌冷,疯玩儿地满头大汗,也不回家。 刘三妮儿站在河道上方,喊:“余岳——余岳——快回来!” 孩子们听到声音,一起望过来,都是一个形象——棉手套棉帽子棉围脖棉袄棉裤,捂得严实,只露出俩眼睛,围脖上放、眼睫毛眉毛还有帽檐上全都结了白霜。 刘三妮儿找不到哪个是孙子,又喊:“都回家吧,你们爹妈喊你们呢!”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从远处走回来。 他们走得近了,刘三妮儿仔细分辨,这才找见余岳。 他浑身的雪,衣服都蹭脏了。 老太太怒气积攒,等余岳走到身边儿,揪住他的耳朵,骂他:“好好的新衣服,你看你造的!我就该打包把你寄回你爹妈那儿去!” 余岳“诶呦诶呦”地叫唤,挣扎。 其他孩子“哈哈哈”地笑话他。 刘三妮儿赶羊一样赶娃,“都回家去,快点儿的!” 孩子们一溜烟儿地跑远。 刘三妮儿揪着余岳回去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和余秀兰一起带着孩子们去村口迎人。 余家两个舅舅也都全家出动。 北方冬天黑的早,路又滑,拖拉机开得不快,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赵村儿大队。 傅杭停好拖拉机,两伙人顺利会师。 于师傅一家三口人带了很多东西来,年礼加上对象第一次上门,诚意很足。 余家人随便一扫,就发现烟酒糖茶都有,笑意更浓。 说明他们对赵棉很重视。 余家人越发热情。 刘三妮儿这个最长的长辈招呼:“外头冷,快回家。” 傅杭年前也给送过年礼,余秀兰走之前还惦记着他,扒拉赵柯一下,提醒她别太没心没肺。 赵柯不是没良心,而是知青们早就约好一起吃年夜饭,顾校长一家,唐副队长一家,还有单身的知青们全都到知青点聚。 “我跟你一起……” 傅杭抬手挡了一下,温声道:“我自己放水就行,你别碰了,弄脏手……” 两个人确实有点儿多余,赵柯便站在旁边看他给水箱放水,等放完,一起推拖拉机进大库。 赵柯家很热闹,余家人做好了菜,都端到了赵家,今年的年夜饭,他们一起吃。 赵柯和傅杭锁好大库的门,往回走。 赵柯余光瞥傅杭,想起他说过的家事,问他:“过年不能跟家人在一起,会很难过吗?” “以前就算不承认,心里还是会怨愤,现在……”村里各处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傅杭轻笑,“太热闹了。” 以前,别人家也热热闹闹,显得他的家里格外安静、苦涩。 现在,赵村儿大队也很热闹,可这个热闹,没有将他们排除在外,而是接纳了离乡背井的年轻人们。 两个人在路口分开,赵柯回家,傅杭去知青点。 三十的晚上,没有月亮,家家户户的灯光和雪色辉映,夜晚是银色的,朦胧的,温柔的…… 傅杭忍不住感叹:“真幸运啊……” · 赵柯家—— 赵家人对方煦一家同样很重视,专门借了村子里最大的桌面,满桌子的菜。 长辈们一桌,摆在炕上,夹着方煦和赵棉。 赵柯和晚辈们一桌,在地上,随时给添菜。 这是方煦第一次以“准女婿”的身份正式上门儿,余家女人们一个劲儿地夸赞他一表人才,老少爷们儿则是全都可劲儿地招呼方煦喝酒。 余大舅和余三舅单纯和准侄女婿喝一杯,就去陪方承。 余家的哥哥弟弟们就带着些别有意味了。 赵棉这样的姑娘,无论是妹妹还是姐姐,兄弟们都很护着,尤其她还是余家第一个快要出门子的姑娘,就连远在部队的赵枫都特地写信给堂兄弟们说,“不能客气”,背后还有赵柯撺掇。 大伙儿铆足劲儿要验验方煦,干脆拉他到另一个桌,这个酒杯放下,另一个酒杯又举起来。 “来,走一个!” “再走一个!” 方煦一个都不敢拒绝,全都接着。 赵棉没有去阻挠兄弟们,只提醒方煦吃点儿饭菜,别光喝酒。 余秀兰怕未来亲家担心,对他们道:“孩子们有分寸,怕他喝坏了,烧酒都兑了水,度数不高。” 于师傅面上带着笑,不以为意,“我们夫妻是真喜欢小棉,我们家人少,以后两个孩子结婚,就都是亲戚了,热闹热闹挺好的。” “是是是。”余秀兰高兴地招呼,“尝尝米饭,我们大队自个儿种的,可香了。” “听小棉说了,是你们大队第一年的水稻,我们可得好好尝尝

相关推荐: 要命!郡主她被庶女拐跑了   莫求仙缘   作恶(1V2)   一剑霜寒落九洲   当直男穿进生子文   [哪吒同人]m成为哪吒的白月光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五零之女主的极品妹妹   外婆的援交   一梦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