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家的系统姬 > 第124章

第124章

办公室—— 赵新山解下拴在裤腰上的钥匙,打开档案柜门,“你自个儿找吧。” 赵柯之前看过,大概记得位置,抽出几个档案袋,便找到了知青们的资料。 “别人不知道,我是清楚的,王英慧去找宋知青,他说王英慧是他的污点,不认他们母子,也不会再提起咱们大队的事儿,钱不好要。” 赵柯翻到宋知青那张,边记地址边回道:“他在城里上班,要是组建了新的家庭,应该很怕打破平静。” 赵新山眉头微皱,“你要威胁他?” “为什么不可以?”赵柯往后翻了一页,抬头,“而且,大队为了维护社员的利益,对他进行书面通知,我不觉得是威胁。” “以大队的名义……” 赵新山沉思片刻,他现在思维灵活许多,甚至跟赵柯有了些默契,“那得盖大队的章。” “肯定是大队更有力度。” 赵柯翻转资料,推到赵新山面前,问:“大伯,树根儿生母万知青,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新山看着那薄薄的一张纸,沉默。 赵柯瞧出些不同寻常来,“她有难处?” “算吧……” 赵新山忍不住掏出烟来卷,“那万知青是咱们这儿最早一批知青,城里的知青刚来,村里新鲜一阵儿,就挑剔起来,吃不了苦,干活儿不行,事儿多……万知青不像顾校长和吴老师,调整得快,她到咱们大队,几乎没啥笑脸儿,村里大多数社员不爱热脸贴冷屁股,应该挺孤立的。” “大概是第二年吧,听说万知青家里有长辈去世了,她病得挺严重,没过几个月,又来一封信,好像又有亲人没了,她烧了好些天,差点儿没病死过去。” “得有小半年,都在养着,是大队、几个知青还有树根儿他爹分了点儿口粮给她,病好后又过了段时间,万知青就跟刘广志结婚了,又生了树根儿。” 赵柯听到这里,问:“她跟刘广志,感情好吗?” 赵新山一个男人,真没关注那些,“说不好,还行吧……没听说闹矛盾,不过你大伯娘说过,万知青捂不热乎。后来她不就回城结了婚,再没回来吗……” 一个十几岁的城里女知青下乡到破烂的、瞧不上眼的乡下,家人接连去世,备受打击,可能为了好过点儿,选择嫁给村里的男人,心里也许始终没有接受。 赵新山拿起卷好的烟,放在鼻子底下闻,闻完夹在耳朵上,道:“刘广志没找她,说当她跑了,她应该不知道树根儿病了……” 赵柯转动钢笔帽,默然。 “你也要找她吗?” 赵柯是动过这个念头,但现在……“大伯,您觉得呢?” 赵新山又把烟从耳朵上拿下来,夹在指间抬抬放放,接连几次,手搁在桌上,叹道:“其实万知青调粮食关系的时候,写过一封信,被刘广志撕了,当时我给读的,她说她就剩下一个亲人,必须得回城,必须得留下。” “那时候吧,大队没耐心引导知青们融入进来,没正确发挥知青们的作用,也没多关心知青们的生活……咋说呢,大队有责任。” 他也是经历许多,跟知青们接触多了,一起建设赵村儿大队,亲眼看见原本他们眼中不咋顺延的知青也能积极起来,才渐渐意识到以前有很多不足。 如果能够多做一点,哪怕多说几句,起码回忆起来,能多一些温情,不至于都是痛苦。 赵柯问:“那您的意思是……” 赵新山道:“树根儿已经这样儿了,他不找生母,现在过得挺开心,没啥烦恼就挺好,要不就算了吧,做多了反倒添麻烦。” 赵柯想了想,点下头,“我听您的。” 第154章 关于是否写信给树根儿娘万知青这个事儿, 赵柯回家后跟余秀兰提起,她也是一样的话。 “算了吧。” 他们现在的态度都是:树根儿烧傻了是意外,他现在找不了娘了,刘广志那个德性, 他的态度不重要。 赵柯同意不找万知青, 但她有些别的看法, 在大队部也跟赵新山说了, “如果细算起来,不管背后有没有什么难处, 宋知青和万知青他们做的事情是一个性质, 都是迫不及待地抛弃赵村儿大队这段过往, 抛弃孩子。” “大队肯定是要帮扶弱小, 但我们作为干部,对待两位知青的态度上如果因为某一方弱就双重标准,我觉得不好。” 队委会的立场,应该是全村的立场。 余秀兰听了她这话, 觉得有道理又觉得太冷静太理想, “那你大伯咋说?” “赵村儿大队干部的不作为,社员们的冷漠,放大了知青们当初在咱们大队的生存和精神的压力,后来也纵容了刘广志夫妻对树根儿的虐待。” 就像赵新山反省的话,赵村儿大队有失责。 社员们冷漠、自私、不友善……作为在村子里有极大权力的大队干部,没有及时引导, 没有在一些情况出现时有效的措施, 就会加重风气。 所以, 赵柯对何百强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学约束, 这是对他进行正向的引导。 别人可以不管闲事, 不插手是非因果,当干部不行。 而在大队的介入之下,现在赵村儿大队的风气,整体是在积极向上。 赵柯道:“还有些别的方面的担忧,如果我找了宋文瑞的生父,刘广志夫妻会不会也起意?毕竟是有赔偿拿的。” 余秀兰沉默了好一会儿,“那你们咋商量的?” “先查一下万知青现在的情况,再交由刘广志决定是否追究。”赵柯看到余秀兰神色不愉,抢先道,“刘广志有这个权利去追究。” “万知青急匆匆地嫁了,这些年一点儿信儿都没有,不定嫁个啥人,这要是真狠心追究,那不是害人呢吗?” 赵柯道:“如果真的出现那种情况,我们会劝说他,但如果万知青在过得还行的情况下,仍然对树根儿不闻不问……” “那她就是没良心!” 余秀兰头脑清楚了,“咱们大队又没有逼她嫁人,人是她自己嫁的,孩子是她自己生的,到头来怨我们这儿,肯定没道理。” 如果实在是迫不得已,她过得也不好,没办法顾及,情有可原。 如果是其他方面,甭管是心里痛苦,还是啥的,没良心的事儿,做了就是做了。 “那咱们咋查?总不能去一趟吧?跨着省呢,挺老远的……” 赵柯道:“我跟大伯说了,请人帮帮忙忙。” 至于请谁,赵柯指向隔壁赵枫的屋子。 那里是她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其中应该就有树根儿娘所在城市的来信。 余秀兰想到了,“那得找到啥时候去?” 赵柯亲昵地搂住她,“妈~我明天要去公社打个电话,托人给何百灵报名……” 余秀兰想到那一屋子的信,眼前一黑,磨牙,“我真是欠你的。” 赵棉笑道:“妈,正好我在家,我帮你找。” “不用你,你难得回家,好好休息吧。”余秀兰随后瞪赵柯一眼,“我找别人。” 赵柯则是再次感叹:“要是有个电话就方便了。” 余秀兰和赵棉没接茬,赵村儿大队可匀不出钱买电话,她做梦呢。 第二天,赵柯骑自行车出村儿,余秀兰找到牛小强他们的“根据地”——村东外面的一棵大树下。 村子从晒场往西,四处都是沙石建材,村东离建筑地远,人少,安静,没人打扰孩子们的“事业”。 余秀兰教一二年级,原本打算是找她的学生,可牛小强为了编网,把有空闲的孩子全都笼络过去,她只能找到这儿来。 她教学严厉,学生们都怕她,一见她出现,手脚都瑟缩起来,鹌鹑似的打招呼。 “余老师……” 余秀兰看着他们中间那堆成一小山的网,无语,“让你们学习,你们是一点儿坐不住,倒是能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牛小强以为她是来制止他们的,立马辩解:“赵主任夸我们动手能力强,说能锻炼耐性,还鼓励我们呢!” 言外之意,他们不是搞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有领导支持。 其他孩子纷纷附和。 “赵主任是说了。” “我也听见了。” “她还说我们编得越来越好……” 余秀兰:“……” 那死丫头又要干啥玩意儿? 当妈的最了解自个儿闺女的德性,赵柯肯定又打着什么主意,这群孩子被赵柯溜得提溜转,还觉得她是支持他们呢。 余秀兰也不好再说他们啥,直接道:“编网不差这一天,今天给你们安排点活儿,上我家去。” 牛小强他们没拒绝,拖着编网到树后,拿稻草盖上,跟着她走。 余秀兰领着一串儿孩子到家,指着赵枫屋里说:“今天就从里面找信。” 孩子们趴在窗门前,张大嘴巴看着里面。 赵枫的炕就两米宽,信摞得满满的,还有一米左右,就要触到房顶。 “好、好多信啊……” “这都是赵主任的吗?” “好厉害……” 莫浩回头问:“余老师,赵主任都看完了吗?” “这哪看得完,她没事儿就看几封,架不住寄过来的多。” 尤其赵柯现在有专栏,虽然那边要求和审核比较严格,赵柯寄过去的几篇文章,到现在也只发了一篇,但信是源源不断地寄过来。 余秀兰语气烦恼中带着藏不住的骄傲,“眼瞅着都快放不下了,还不能放地上,万一被耗子磕了就白瞎了,你们赵主任她三舅还说要给打架子放,可没屋也不行啊……” 赵棉走过来,笑着说:“那等咱家盖砖房的时候,就盖大点儿,我出钱,给小柯专门盖一间储藏室保存信。” “哪用得着你出钱?”余秀兰嗔道,“我和你爹还在呢。” 谁出都一样,信一定要好好保存。 赵棉转头温柔地对孩子们说:“要辛苦你们了,我给你们冲甜水喝。” 面对赵棉这样好看又温柔的大姐姐,连牛小强都文静了。 地址就写在小板子上,一群孩子一人拎了一摞信出来,排排坐在房荫下,按照地址找信。 余秀兰和赵棉也没闲着,一起翻找。 翻都翻了,干脆就按照地址分门别类地重新整理。 这不是个困难的工作,就是耗时间耗耐性,所幸小孩子觉得好玩儿的时候,耐性都很足,最重要的是,有甜水喝。 半个小时后,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儿率先找到一封信,对着板子上的地址对照后,举起信封欢喜地喊:“我找到了!” 其他小孩儿抬头,“找到了?” 找到信的小男孩儿得意地晃了晃手里的信,乐颠颠儿地交到赵棉手里。 赵棉一看,笑道:“没错,是这个地址。” 小男孩儿欣喜又害羞地红了脸,“那我继续找。” 他说完,雀跃地回到位置上。 牛小强好胜心强,好几个孩子也都不服输,翻找的速度更快。 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找到那个地址的信,然后交到赵棉手里。 与此同时,赵柯到了公社。 她先给段舒怡打了个电话,又给丁小慧打过去,定好何百灵报名的事儿,确认好考试时间,又在电话里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才来到公社大院儿。 赵柯进到办公室,问好后便笑盈盈地说:“段书记,我刚在院儿里看见那一排的好家伙,心都在颤,激动的不行。” 段书记满面笑容,语气甚至有几分意气风发,“拖拉机进公社的时候,公社不少社员都在围观,我和吴主任也去看了,等培训完成,就可以启动开垦了。” 段书记对赵柯给予表扬,“农机站的初步建立,你们大队贡献最大。” 农机站需要一名站长,两名修理员以及每个大队一个驾驶员。 站长由公社安排。 将来一段时间要在农机站负责修理农机和培训修理员的傅知青林知青还没回来,而负责培训农机站驾驶员的是赵村儿大队的四个驾驶员。 都从赵村儿大队出。 现在各大队推选出来的驾驶员已经就位,正在紧罗密布地培训中。 段书记说赵村儿大队贡献最大是事实,赵柯当下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情绪,脸上的笑容更大,“酸菜厂公社验收合格了,农机站也正在缓步建立,咱们公社这样大刀阔斧的发展,必定会有大回报。” “我们大队也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也出了一辆拖拉机,能够为咱们公社的建设多出一分力是我们大队的荣幸,我们也希望合作社尽快投入到开垦中。” 但凡稍微了解赵柯一些的,只要看到她这种过分热情的笑,就知道她肯定有事儿。 段书记微顿后失笑,“小赵啊,咱们打交道这么长时间,还说这些虚头巴脑的,就不实诚了啊。” 赵柯露出一个憨厚的笑,“我这说得都是实话,您领导有方,肚量不凡,我们下面这些大队只要一门心思跟着公社干就行,心里踏实,全都干劲十足。” “行了行了,你就别拍我马屁了。”段书记听不得她嘴里说出这些话,“有事儿就说。” 赵柯从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纸,双手递给段书记,“我想请公社盖个章。” 段书记低头一看,第一张信纸上只写了一段话。 后一张信纸上是明细。 宋文瑞主要是衣食学,他上小学之前的花销不多,小学五年多了学费以及一些必要费用,初中和高中又有大幅增长。 王英慧的赔偿主要是从城里回来之后治病和疗养的花销。 赵柯并没有漫天要价。 追钱追得这么理直气壮,段书记看完后抬眼看了赵柯一眼。 赵柯微笑。 段书记不太赞同,“这种私事儿,大队和公社盖章出面,不合适吧?” 赵柯拉开游说的架势,端正坐好,双眼直视以示真诚,“段书记,首先这并不是个人现象,是一个群体现象。如果是单纯的私事儿,我肯定不好意思来麻烦您,可光我们大队就有两个知青抛家弃子,其他大队我没具体了解过,但肯定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不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段书记安静地听着,面上看不出态度。 赵柯稍稍停了几秒,看着段书记道:“比照咱们大队的发展趋势看,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化,需要大量知识青年的参与,城里呢?是不是也会需要更多的人才?” 段书记眼神微闪。 赵柯问道:“您有关注近两年报纸的变化吗?” “怎么?” 赵柯意有所指道:“养猪专业培训,各种作物的培育,各种技术壁垒需要突破,人才高度缺失,培养小孩子是来不及的……” 教育是有成本的。 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念下来,金钱且不说,这个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补充的。 所以,从投放到乡下的知青里进行选拔,补充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几乎没什么悬念。 段书记沉默,上面的角力,到下面就是各种政策的变化,他和吴主任其实敏感地察觉到一些,否则不会支持赵村大队搞合作社。 而赵柯并没有深入说这个问题,继续说盖章的事儿。 “知青想回城无可厚非,可是他们抛家弃子,对被抛弃的另一半和孩子不公平。” “就单说我们大队两个知青的孩子,一个女知青离开,孩子生病烧傻了;另一个,就是我要寄信这个男知青的孩子,他妈妈进城找寻无果,回来就病倒了,家里的父母也因为这事儿早早没了,孤儿寡母,没有人上工,吃饭都得靠大队的救济,孩子还没有灶台高就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去年八岁也没能入学。” “这还只是我们大队的例子,我们大队会无论如何会想办法照顾困难的社员,但如果有些大队无力照顾呢?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境地,可以想象……” “想回城,他们可以想办法,可以等,因为吃不了辛苦耐不住寂寞,就找了村里的人结婚,结果一有机会,拍拍屁股就走,哪有那么好的事儿?” 有些穷山恶水的地方,村民凶恶,苛待知青严重,有些农场林场开荒确实艰苦,知青们背井离乡,身心痛苦,赵柯都能理解。 但她作为大队的干部,不能接受不负责任的抛弃行为,也要防患于未然。 “大多数知青是好的,可对一小部分知青来说,抛弃的成本太低了,良心的谴责不足以让他们慎重选择,那我们就帮他们慎重。” “公社借这一件事儿,敲山震虎,我们不是要硬捆着知青留在村子里,只是希望他们知道,乡下人不是说抛下就抛下的,要对后果负责。” 赵柯眼巴巴地看着段书记,“别的地方咱们管不了,但咱们公社的社员,得护好吧?” 而且,这并不是对知青们全然不利。 也可以降低乡下人将来面对知青参加高考离开的不安,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赵柯希望,起码双山公社的知青们都能够在通知下来后好好学习,认真准备,顺利参加高考。 段书记思考中端起茶杯,喝了好几口,才无奈道:“你又给我出题。” 赵柯乖巧地笑。 太听话的孩子哪有糖吃。 段书记和吴主任坑他,她再坑他们。 大家不就是在互相找事儿中增进感情的吗? “你说得有道理,我们作为干部,确实要为长远打算。” 段书记一侧肩膀微低,从抽屉取出公社的章,盖在右下方。 赵柯接过来,又得寸进尺地说:“如果他不理会,我会再写一封信寄到他的单位,到时候劳烦您再给我盖戳儿。” 段书记好笑,“那扩散消息,不用公社了吧?” 赵柯折上信纸,边往信封塞边笑道:“这不用,我们大队有实力。” 她绝对相信赵村儿大队社员们传话的本事。 “那没事儿,我先回了?” “别急着走。”段书记叫住她,“香瓜我们吃了,我也跟靠山屯儿大队的队长谈过种香瓜的事儿,正好他们大队大片的沙地能利用起来。” 香瓜收获的时间又早,辛苦一些,不影响粮食种收,还能多一笔收益。 段书记叹息:“也是公社没有多方面调研,信息不全面,不然可以早一点儿让靠山屯儿增收。” 思维僵化的结果就是,粮站收粮,他们就只种各种粮食,没有公社的提倡,各个大队为了规避风险,也不会向其他方面试探。 赵柯胆大,但又心细。 这香瓜她不送过来,公社都不知道她还试种了香瓜。 段书记想到这里,忽然问道:“你们大队还种了别的作物吗?” 赵柯一脸“你怎么知道”的表情,“是随便种了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从外面弄回来的种子,粮站和食品站不一定要。” 春天耕种的时候,赵瑞确实送回来不少种子试种,都是赵新山带着社员们种得,赵柯没怎么关注,然后陆陆续续开始收获。 最近除了香瓜,西瓜也种了一些,长得不咋好,就结了几个,眼瞅着快熟了,被耗子还是啥玩意儿给掏了,闹得赵新山拉好几天脸。 还有豆角,不知道是什么新品种,家家都种了一些,棵棵都缀满了秧,这些天每家每户顿顿吃的都是豆角,然后妇女们有空闲就在家切豆角丝晒豆角。 再就是柿子,黄的红的都有,孩子们都挺爱吃,自家种的,大人没事儿也舍得摘两个当零嘴儿吃,几乎家家都留了种。 而果树刚栽上,今年没结果。 段书记随手抽出一张纸,将赵柯说得都记下来,打算开会的时候,跟其他大队也说一说。 “还有花,我们大队种了不少花,秋天会留种,到时候我给公社送点儿?” 段书记来者不拒,“送吧,往大院儿里也种一些,改善改善咱们公社的面貌。” “好嘞。” 段书记扣上钢笔,道:“马上入秋,开工前还得进行培训,招工刻不容缓,你们大队的人选早点儿报上来。” 赵柯应声。 “暂时没有其他事儿了。” 赵柯便离开大院儿,路过邮局,顺道就买了一张邮票,寄出信。 邮局又有他们大队

相关推荐: 深陷   摄春封艳   地狱边境(H)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以美食之名:街口的关东煮   丫鬟小可怜成了少爷的心尖尖花容   成人爱情故事集|魁首风月谭   浪剑集(H)   外婆的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