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我家的系统姬 > 第113章

第113章

乎着整个双山公社一万多人的生活。 因为每走一步每一个获得都会有成就感, 她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干劲十足, 且越干越有劲儿, 越来越精力充沛。 公社方面,有各个大队的数据统计, 不过具体情况还得实地走访。 赵柯和程干事约好了时间, 还打算从大队抽出两个年轻人带在身边培养。 赵新山问:“你想带谁?” 刨出知青, 赵村大队目前相比较之下突出一些的青年, 赵柯一一列举:“男青年里,赵成、王三哥、罗风他们三个都是小组长了;陈三儿也不错,现在稳重了不少,学啥都很用心, 上手也不慢;潘斌滑是滑点儿, 脑子转得快,但他不看严了容易飘;石头老实能干,可是太老实……” 其他男青年,大多都跟石头一样,踏实干活儿行,别的还拿不起来, 不够闯实。 “咱村儿的闺女呢?” “先说芸芸?” 赵新山抬手否了, “村里这点儿活都干得死乞白赖, 还指望她干啥。” “那也不一定, 要是说出去溜达, 她没准儿兴冲冲地跟着。” 赵新山了解亲闺女,“跟一天,回来就得撂挑子。” 赵柯忍俊不禁,转而道:“潘翠莲和春妮儿这次出去锻炼得都挺好,但我想着还是得均匀一些,也给别人一些机会;杨菲其实挺好的,细心,果断,表面上还不强硬;但还有一个人,也很好,就是瑞哥的媳妇儿,曲茜茜。” 要是没得选择,只要人品不太差,能力还行,举家举村之力硬推,也能当用。 可既然选择这么多,当然要自由发展,良性竞争。 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潘翠莲和春妮儿出去过,杨菲选上驾驶员,曲茜茜还在家里。 “大嫂真的是我所见最透亮的同志,我说实话您别介意,比瑞哥强很多,当家的人是男是女,是儿子还是儿媳,有什么关系?最重要的是脑袋清楚还能包容。” 李荷花和赵芸芸要是放别人家,那绝对不是啥好相与的婆婆小姑子,可在曲茜茜这儿,三人就能好的跟亲的似的,这是曲茜茜的智慧。 就赵瑞那回的事儿,如果赵柯在曲茜茜的位置上,第一反应就是直接断,谁的面子也不给,她有这个底气。 可结果必然不会有现在这么平和,谁都没有付出惨痛的代价。 曲茜茜是其中的关键。 “咱们乡下说,旺夫旺夫,娶个好媳妇儿兴家就成了一半儿,另一半儿看男人和婆家拎不拎得清。”赵柯是真不希望曲茜茜埋没,“大嫂到底受了委屈,您不忍心逼芸芸辛苦,瑞哥又不在,扶大嫂立起来,既是为家里考虑,也是补偿。” 赵新山去外头抽了个根烟,回来道:“那就带着赵成和茜茜吧。” 要搁别的地方,不需要多想,有好处必然选男丁;但他们赵村儿大队不是,前有赵柯,后也会有别的女同志。 他们不拘一格,不以男女为划分能力的标准。 赵村儿大队正在越来越好。 · 赵柯一个做妇女工作的妇女主任,村里有监督员,有赵新山和副队长唐知青,还有潘翠莲和赵芸芸,以及每一个为建设赵村儿大队努力的社员们,很容易抽开身。 她带着赵成和曲茜茜,先去公社看两天各大队这两年的生产资料,心里好有个预估。 赵成和曲茜茜都很听赵柯的,赵柯教他们看数据,做统计,他们就一丝不苟的做,很慢,但没有任何怨言。 期间,程干事一直陪同,赵柯有什么疑问,他都能立即作出回答。 他们在公社看完资料,就打算下乡。 程干事问:“需要我跟你们一起吗?” 赵柯笑着婉拒,“好钢得用到刀刃上,做调研当然得以真实为准,程干事你要是也跟着下乡,那太郑重了,人家说话不得一再美化?” 程干事一听,“那行,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再跟我说。” “好。”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赵成便每天赶着牛车,拉着赵柯和曲茜茜去各大队串门儿。 第一个串的门儿,是李村儿大队。 李村儿大队跟赵村儿大队关系很微妙,离得近,不可能避开,而且无论如何,交好胜过结仇。 “咱们跟李村儿大队的矛盾不小,这还上赶着去,显得咱们有点儿……” 牛车慢腾腾地移动,赵成侧头,满脸纠结,说不出那个字。 “有点儿贱是吧?” 赵成否认:“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是你自己说的。” “是我自己说的。”板车颠了两下,屁股底下铺着厚厚的草垫,赵柯盘腿儿坐得舒服,手里拿这个翠绿的草,甩啊甩,“谁也不想旁边儿睡着个定时炸弹,说不上啥时候就崩咱们一下,毕竟咱们家大业大的,有个万一,损失多大。” “家大业大”一出,赵成和曲茜茜都笑起来。 他们还算不上家大业大,可这形容放在自家身上,真教人高兴。 “不过确实和气生财……”赵成回头,提起个事儿,“潘斌在公社听到的消息多,回来说,隔壁公社两个大队结仇,一个大队毁了另一个大队上百亩的庄稼,另一个大队报复,又点了大队部,烧了好几家屋子,还死了两个社员,闹得可大了。” 曲茜茜吓到,“咋闹那么大呢?” 赵成拉牛头,边往边儿上平整地方走,边说:“大伙儿私底下唠嗑,说跟村子的风气有关,本来可能就是小事儿,都要争一口气儿,小事儿慢慢就滚成大事儿了。” 曲茜茜便道:“那确实,能柔化矛盾,好过激化矛盾。” 赵柯则是笑眯眯道:“气儿又不是没出,面上大方点儿,显得咱们有气度,形象好,有个好名声,做事好方便。” 赵成点头,对去李村儿串门儿的那一点儿抵触心理也没了。 李村儿—— 现在是上工时间,牛车直接停在小路上,赵成跳下牛车,热情地招呼:“老乡儿,你们大队长在哪儿呢?” 几个正好在道边儿薅草的李村儿村民一抬头,看见赵柯,脸色都变了变,小心翼翼地交换眼神。 赵柯每回出现在李村儿大队,李村儿都有人倒霉。 头一回是李大胜,第二回 是李宝强。 “不能生”的名头在李宝强脑袋上扣得死死的,这半年多,他妈憋着股气儿要给儿子找个更好的媳妇儿,根本找不到,除了有孩子的泼辣寡妇,没人愿意接他们家的茬。 赵村儿大队的事儿也传出来了,听说这赵柯连自个儿村儿的人都不放过…… 几个村民心惴惴的。 她来干啥? 找茬?又不像。 赵柯也下了牛车,瞅着田里的苗,笑道:“大哥,地上粪了?苗长得真好,今年指定丰收。” 不是找茬。 伸手不打笑脸人,被她叫“大哥”的男社员受宠若惊地回话:“上了上了,你们找大队长,他在东边那块儿地呢。” 赵柯和赵成回板车上,牛车往他指的地去。 李大队长对赵柯他们的到来很热情,“赵主任,稀客啊,你们咋来我们大队了?” “正好有空闲,想着一直没亲眼看过其他大队的排水渠和水车,就过来看看,要是有啥问题,还能及时帮着解决。” 丁主任就在不远处,她是李村儿大队的妇女主任,在赵柯那儿吃过亏,不过来显得她怂似的,便走了过来,装出一副很热情的样子,假笑打招呼。 赵柯回应,笑容比她真诚多了,一点儿看不出她跟李村儿以及丁主任之间发生过不愉快。 赵成看着,觉得还是赵柯更胜一筹。 不过也是,他们赵村儿大队又没吃亏,确实笑得出来。 赵柯说是来看排水渠和水车,真就话题不离这两样儿,还又说起李村儿的庄稼长得好,“肯定丰收。” 李大队长心情不错,“借你吉言,要是这一夏天不下大雨淹涝,应该能不错。” “我们大队去年已经验证了,排水渠有作用,只要不是去年那种大涝,就不会有太大影响。” 李大队长笑容更大,“不影响就好,不影响就好。” 赵柯顺口又提起:“我们大队还要修建和完善水利,在重新规划水渠和蓄水池,能保证更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和排水,提高产量。” 李大队长默了默,“你们大队还要开荒呢?” “咱们农民离不了土地,既然有土地资源,当然要尽可能利用起来。” 李大队长有些泛酸,“能种的过来吗?” 赵柯笑道:“所以要提高机械化,我们大队养猪赚了钱,以后肯定要往这方面投入,光是我们村附近那一片荒地,要是都能种起来,就能让我们大队更富裕一些。” 这谁不知道呢,可是开荒不容易,机械化也不容易,都是要钱的。 赵村儿大队越过越好,眼瞅着就要盖砖房,其他大队哪能不眼红,也想要效仿他们搞合作社、养猪、开荒…… 但是真正实施,问题太多。 李大队长知道的情况,有的大队内里不太团结,上下不一心;有的大队知青心思又多又重,没有赵村儿大队那些好用的知青人才;有的大队干部缺乏魄力…… 反正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他们发展迟缓。 李村儿潘村儿好点儿,也就是多开了几百亩地,还不能开更多,现在这些地,种着已经很吃力,何谈继续发展? 丁主任一直安静地陪着,此时忍不住出声儿:“你们倒是一直红红火火,我们没能力,只能干瞅着社员们过苦日子心疼,赵村儿大队还一直说要带动兄弟大队发展……” “你说这些干啥?排水渠和水车,还要粪肥,不是帮忙啊。”李大队长喝止她,转头又对赵柯歉道,“她不知足,赵主任你别介意。” 赵柯笑容不变地表示不介意,随后故意生硬地转移话题,问:“你们大队咋没养几头猪来增产创收?” 李大队长叹道:“我们去年那情况,去了分给社员们的钱,没剩多少,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花,哪有钱买猪。” 赵柯给了赵成和曲茜茜一个眼神,示意俩人配合。 赵成冷不丁没反应过来。 曲茜茜好奇地问:“大队可以建合作社让社员们入股,养两头猪不难吧?” 赵村儿大队建合作社不是啥秘密,细节也不可能隐瞒,按理说是能够效仿的。 李大队长苦笑,“这不是我们大队没有人会养,社员们怕养死赔钱,我们也不敢像你们大队那么大胆,赊那么多猪……” 原来如此。 赵柯很大方地说:“不敢赊,也可以先试着养三四头,不会就去我们大队学,你们要是不好意思,就用其他方式交换,互帮互助嘛。” 丁主任立马道:“老李,人赵主任都这么说,咱还客气啥,实在不行就让社员们用劳力抵呗,又不是没干过。” 李大队长也很心动,又摇头道:“今年种这老些地,抽不出手,得先顺顺,等明年吧。” “等啥明年……” 李大队长道:“你不懂。” 两人眼瞅着要争执起来。 “李队长,丁主任,你们大队的钱不用着急花出去……”赵柯神秘兮兮地出声儿,“我跟你透个底,我们大队说要带动其他大队,确实不是说漂亮话,也有规划,只是要公社兜底,段书记和吴主任那边儿,还在迟疑……” 李大队长急急地追问:“啥规划?” “没定的事儿,我不好跟你细说,只能跟你说,是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好事儿。” 她这说一半儿藏一半儿的,李大队长和丁主任更难受。 李大队长又问:“既然是好事儿,公社为啥迟疑?” 赵柯叹气,“咱们公社,村和村大多离得远,各个村儿情况又不一样,两位领导怕各个大队配合度低……” “这咋会?公社有啥指示,我们啥时候不配合了?” “我也是这么说的啊。”赵柯替他们抱屈,“就说你们李村儿,上面有啥政策,李大队长你都是第一个响应,这我们都看在眼里的!” 拍公社马屁说得这么正直,赵成和曲茜茜看着赵柯,学到了。 而李大队长看赵柯的眼神就像知音,“赵主任你懂我们,段书记和吴主任他们看好你,你一定得为我们说说话,公社有啥任务,我们百分之百配合。” 赵柯坚定地点头,“这是当然,咱们这么些年的邻居,一直处得都挺好,一点小矛盾不影响咱们两个大队之间的交情,革|命情谊坚如磐石。” 李大队长一把握住她的手,大力地上下晃动,“没错,坚如磐石。” 赵柯回握的力道很大,从上到下都表示着她的坚定,“我一直在劝,两位领导有松动,我肯定第一时间向李队长透露这个好消息。” 李大队长不住地感谢,还要留他们在李村儿大队吃饭。 赵柯婉拒了,临走之前还交代:“暂时不要传出去,免得有变数。” 李大队长保证:“我懂,我懂。” 赵柯迟疑了一瞬,又道:“还有个不情之请……” “赵主任你尽管说。” “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影响咱们两个大队情谊的事儿,以后咱们双方都尽量预防、避免,您说是吧?” 李大队长稍微一思考,了然道:“有理,有理。” 赵柯微笑。 李大队长也笑。 双方友好告别。 赵柯三人坐着牛车渐行渐远。 赵成问:“赵柯,套出家底了?” 赵柯还保持着挥手告别的姿势,挥动,“各个大队卖白菜的钱都有数的,根据他们的田地亩数,种地要花的钱,也能算个大概,李村儿大队的社员连猪都不舍得投资,去年发给他们的分红钱没有啥婚丧嫁娶生病的事儿,肯定都省着呢。” 曲茜茜问:“那他们能舍得往公社办得合作社投钱?” “有公社担保,有很多人分担风险,还有咱们这样家大业大的大队参与,保本儿有收益的可能大,最重要的是,咱们不是拿走钱,要买农机,农机是归属于他们大队的。” 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那儿,又有从众心理,当大队长的,怎么都会琢磨,他们到时候就会劝社员们,给他们讲清楚好处。 赵成道:“我还是觉得他们假的很,不诚心。” 赵柯对两人道:“有时候不用在乎那些,又不是真的亲兄热弟,表面上过得去就行,利益会动人心。” 李村儿村口—— 李大队长看牛车远了,才放下手。 丁主任不放心:“她一个小姑娘,你还真信啊。” “为啥不信?你看赵村儿大队现在的发展,就光那几十头猪,你不眼红?” 丁主任不吭声儿,不眼红她能说那话? 李大队长此时完全没有面对赵柯时掏心掏肺的憨厚劲儿,分析道:“甭管是啥规划,段书记和吴主任当领导的,要为公社考虑,哪可能凭白让她一个小姑娘胡闹,肯定是确定有好处才会下指示,到时候咱们就按照赵柯说的,第一个响应、配合,给公社留个好印象,对咱们有好处。” 丁主任赞同,“没准儿也扶持咱们。” “咱们没赵村儿大队那个本事,也没啥好扶持的,好歹人家吃肉,咱们也能沾点儿荤腥……” · 赵柯调研的计划,是先从近的大队开始:李村儿、潘村儿、周家屯子、六河子、高家村儿; 接着是跟赵村儿大队“联姻”的:靠山屯儿,平坝子…… 最后是一些比较远的大队。 基本都是相同的一套磕,只是细节上变化一点儿,打着帮忙看看排水渠和水车的旗号,一通侃大山,然后透一点儿底,暗示几句。 熟能生巧,交流的过程不难,赵成和曲茜茜也都“学有所得”。 比较难得是,奔波。 赵柯他们仨整日的不着家不着村儿,有时候走得远,他们就直接在公社住下。 赵村儿大队留守的一些人,对此怨念颇深。 赵芸芸值守在办公室,抱怨:“还说每天相处感情深呢,根本见不着人。” 潘翠莲噼里啪啦地打算盘,没听见。 赵芸芸提高音量,“三嫂,你天天算,不烦啊?” 潘翠莲停下,先看了一眼躺在睡篮里安睡的闺女,才道:“赵主任说得预算出公社组建合作社的资金,等她回来要做写规划,我笨,当然得仔细算。” 家里干活儿不方便,也没人沟通,所以她每天抱着闺女上下班。 赵芸芸幽幽地叹气,整个大队都是被赵柯灌迷|魂汤的人,闲一点儿不好吗? “我帮你吧。” 赵柯家—— 余秀兰放学回家,拎着农具到自留地里干活儿,刚一走进,就看到傅杭已经在她家地里。 “余老师,我劳逸结合,顺便干了,您回去休息吧。” 又不是真女婿,真女婿也不能心安理得地回去休息。 余秀兰走进地里,怜爱道:“小傅,你说你老来我这儿勤快有啥用?你倒是往赵柯跟前凑啊,你左右不用上工,你跟她一起去各个大队调研呗。” “我也有自己的事儿要做,有自己的路要走。” 傅杭丝毫没有被甩下的落寞和无措,神情中满是云淡风轻地清旷,“我和赵主任,应该是……同道相益。” 他很享受这段彼此助益的关系,无论结果是什么。 余秀兰拄着农具,看了他半晌,摇头,“我是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很多人说,不懂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困惑,每一代有每一代撕裂一般的成长。 赵柯不能代表所有年轻人,赵柯只是给出了她的答案。 就在赵柯为了公社合作社奔走调研的时候,她投稿到《群众日报》的一篇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全国发行——题目是《敬热烈的青春》。 她说—— 青春的车票带着我们走过西疆和北大荒,走过山野和海峡,走过无人走过的路,踏出未曾踏出过的足迹。 她说—— 春风不解少年志,白雪不凉少年血。 她说—— 风吹残烛,看尽世故,一腔热血不辜负。 她说—— 热烈的不是青春,是青春里的你我,是初心不改,一路坎坷仍有梦。 她说-- 我们开垦荒芜,见证历史,重建荣光。 …… 赵柯收到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信,也通过一张报纸,进行回信。 没有人能永远澎湃,永远朝气蓬勃,可总有一些人,向光而行,也在成为光。 第141章 伟大的民族历久弥新, 每一场阵痛,都是一次磨炼,终将迎来新生。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对于一个宏大的民族来说, 只是浩瀚中散发着微弱光亮的一颗星, 单个找寻, 平平无奇, 可聚在一起,便是满天星辰, 如梦似幻。 别人笔下描述出的赵柯, 是一个上进的好知青好同志, 但主流报纸树立起的每一个先进典型似乎都有类似的影子, 很多很多已经被苦痛的下乡生活熬干激情的知识青年们或许佩服这些先进典型,但对自身漫无前路的的生活,没有多大助益。 有的人试探性地寄出一封信,其实根本不知道期盼什么。 因为苦闷不会有丝毫减少。 但赵柯“回信”了。 它以报纸为载体, 飞向了四面八方, 飞向了城市和乡村,飞到无数迷茫自失的人们手中。 文字创造出来,便具有灵魂。 而赵柯的文字,使得人们对她的想象,更加具现化。 不是树典型,她比典型更鲜活, 更有鼓动人心的力量。 许许多多个乡村、农场里, 青年们读着她的文章, 内心激荡, 他们将它改编成歌, 谱上曲,围着篝火,在夜晚的星空下,互相传唱。 更多人以她为榜样,想要了解她饱满的精神世界,读到她更多的文字,想要与她交流,数不清的信件飞往《群众日报》,也飞往双山公社。 与此同时,与赵柯有联系的人,也都关注记挂着赵柯。 赵柯寄出稿件,一直没有收到退稿,几乎要忘记稿子的事儿,报纸突然就发了。 这些天,赵柯为促进公社集体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一直都在公社,现在因为报纸,

相关推荐: 情滞幻野   辣鸡总裁还我清白[娱乐圈]   林玉溪的悠然人生   漂亮炮灰他觉醒了   背叛天使   命不久矣   武侠之数据风暴   娶了个跛脚娘子   勾搭黑化女配   人家强行重置,可没逼你爱太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