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作跟您谈,如果您有时间,能不能听听我们大队两位同志讲一讲?” 杜副厂长很冷漠:“我为什么要听你们讲?” 春妮儿冲动,“我们不是求人办事儿,我们提供的是大单!” 赵柯暗暗“嘶--”地吸气。 她这么说,是为了不让姿态放太低,让人看清,通常不会这么硬气的开场。 不过春妮儿实在勇气可嘉。 赵柯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和潘翠莲,满含期待。 成不成的不重要,不成就去别处买玻璃,又没什么大不了。 而春妮儿脱口而出后,对上杜副厂长冰冷地眼神,气势霎时变弱。 潘翠莲看着赵柯的眼神,心一横,开口:“杜副厂长,我们双山公社响应‘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号召,让我们赵村儿大队这个集体承包了公社建酸菜厂的工程,我们……我们……” 她卡壳了。 越急脑子越是一片空白,急得眼圈儿都红了。 杜副厂长嗤笑,“就凭你们,也大言不惭地谈什么合作?” 春妮儿和潘翠莲一个抠手抠出血印儿,一个使劲儿搓衣角,几乎要搓烂。 她可能是有点儿激进…… 赵柯看着两人的小动作,心下叹气,怕潘翠莲情绪不好回奶,便要开口。 春妮儿忽然又大声来了一句:“我们不是求人办事儿,我们提供的是大单!” 办公室不大,她音量有点儿高,杜副厂长皱眉,“你们要是来发疯,我这儿不欢迎。” 潘翠莲生怕她把她们赶出去,脑子一热,噼里啪啦地一通说:“不管您是因为什么愿意见我们,我们都很感激,我们今天代表我们大队过来,是非常有诚意地想要跟贵厂达成合作。公社酸菜厂虽然是我们大队承包的第一个工程,但这对整个公社乃至于整个县都有极大的意义,这是一个信号,有国家政策扶持,可能用不了几年就会进入一个农民建房的大潮。” 潘翠莲说得太急,一口气儿差点儿上不来,死死地掐春妮儿的大腿。 她们背了很久。 春妮儿接着她的话继续说,一开始有些紧绷,越说越顺畅:“农村是广阔的,但以本省农村的发展速度,几年内玻璃可能都到不了乡下,但我们大队的发展上过报纸,得到过认证,有目共睹。” “今年我们大队的养猪场养了几十头猪,不止要为公社建酸菜厂,下半年还要建一所学校,未来两年,我们会给整个村子改建砖房,同时,公社扶持我们大队带动整个公社的其他大队,我们赵村儿大队以及双山公社必定快走一步,将会需要大量的玻璃。” 潘翠莲缓过气儿来,斩钉截铁地接道:“省里不止有一家玻璃厂,市玻璃厂选择我们,也是处于飞速发展的双山公社选择市玻璃厂。” 俩人一气儿说完,办公室内静得吓人。 潘翠莲和春妮儿反应过来,刹那间汗如雨下,都像是水洗过一样。 片刻后,杜副厂长看向赵柯,“她们……是农村的女同志?” 赵柯欣慰、骄傲的目光几乎要溺死人,“是。” 这就是她们赵村儿大队的妇女! 杜副厂长表情缓和,“好吧,我承认你们不是虚有其表,来谈谈吧,合作。” 潘翠莲和春妮儿听到这话,激动不已,下意识地看向赵柯,“赵主任!” 赵柯鼓励地看着她们。 杜副厂长见到这一幕,眼中闪过深思。 潘翠莲经过刚才那一番洗练,紧张减少,脑袋清灵了了很多,“我们大队想跟玻璃厂签两年的协议,我们大队这两年的玻璃都从这家玻璃厂购买,我们让厂里有稳定的订单,你们给我们一些方便。” “什么方便?” “出厂价,以及年底结款。” 杜副厂长瞥赵柯,见她始终笑盈盈地看着她的两个社员,没有说话的意思,露出一副不满的神情,道:“赵同志,我看过报纸,你是你们赵村儿大队合作社的社长,谈合作,你作为社长不发言,反倒让社员跟我谈,是不是不尊重我?” 潘翠莲一慌,“不是,我们赵主任没有不尊重……” 杜副厂长打断:“我要她说。” “不瞒您说,我们双山公社去年受灾,建酸菜厂是为了整个公社农业的发展,但公社手头上有些紧,所以才没找县里建厂,而是交给公社内的大队承包,而且跟我们大队签的是年底结款的合同,我们大队就是义务为公社和公社人民服务。” 跟什么人说话,就要用什么态度,既然杜副厂长不喜欢虚头巴脑的,赵柯就实话实说:“我们大队今年年底有三十头猪要出栏,绝对不会影响结款,之所以提出这么个条件,也是想分担公社的财政压力。” “而提出两年,并不是说两年我们的合作就终止,而是说,用这两年的初步合作,来彼此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两年后,我们可以根据双方的合作情况,决定是否重新拟定新的合作方案,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杜副厂长沉思后,道:“我们考虑考虑。” “好,如果厂里需要确认,可以电话联系我们双山公社的领导。” 有些话,赵柯没法儿明说。 如果具备一定敏锐度和对风向的把控,当下,赵村儿大队确实只能在双山公社和大队里小打小闹,但无论要走向哪个方向,抢占先机尤为重要,玻璃厂也是。 适当地铺路,总是没有错的。 赵柯走得既小心又大胆,每一步都明确表示,她和赵村儿大队不是以敛财为目的,他们是真切地想要建设赵村儿大队,想要为公社人民服务,所以公社才会扶持。 但凡没有公社担保,她都还得再缩一缩。 感谢双山公社,感谢领导们。 三人离开杜副厂长的办公室,潘翠莲和春妮儿一口气卸下来,两人都有些哽咽。 “吓死我了……” “我还以为杜副厂长那时候要赶我们出去。” 随即,潘翠莲望向赵柯,道歉:“赵主任,我们太紧张了,做得不够好……” 赵柯摇头,“没有,特别好。” 两人眼巴巴地确认:“真的吗?” “当然。” 赵柯给予最坚定的肯定。 无论今天能不能说通玻璃厂合作,只要她们两个跨出这一步,赵柯都觉得,很好。 再好不过。 第139章 赵柯带着潘翠莲和春妮儿在市里披荆斩棘的时候, 赵萍萍的火车也即将到达首都。 组织培训的大学担心从全国各地来参加养猪培训的学员们找不到地方,在偌大的首都迷路,特地安排了一位孙同志来火车站接人,安排住宿。 有两个南边儿省的学员们先到站, 孙同志接到他们, 道:“还要三位黑省同志的火车到站时间很近, 咱们等他们一起回招待所。” 大概二十来分钟后, 喇叭声响起,提示火车到站。 孙同志道:“到了。” 然后他到出站口, 向里张望时, 举起一个报纸大小的纸, 上面写着。 另外两个省的学员们也都向里望。 乘客不断地涌出, 几人视线在乘客中搜寻,一直没有看到符合的人。 这时,有两男一女出现在出站口,四处张望, 女同志率先看到什么, 指向他们这个方向。 两个省的六个学员都是男同志,注意到后,下意识地否定,应该不是。 然而下一秒,孙同志对上他们的视线,又低头看了一眼名单, 挥了挥手, 问:“是黑省的金海疆同志、徐孟山同志、赵萍萍同志吗?” 赵萍萍三人拎着行李走过来。 竟然有女同志?! 另外两个省的男学员都惊讶地看着赵萍萍。 他们省三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在省城汇合, 一起进京, 赵萍萍是唯一的女同志。 本省, 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工厂里女工很多,金海疆和徐孟山虽然也惊讶赵村儿大队的养猪场来的是个女同志,但也没那么大反应。 现下,三个省的学员一会面,只有赵萍萍一个女同志,显得有些不同寻常起来。 孙同志给他们互相作介绍,等大家互相打完招呼,道:“走吧,先带你们去招待所住下。” 他带他们坐上公交车,随着公交车的行驶,不乏骄傲地介绍着路过的各种地标建筑、老街、老字号…… 一行人目不暇接地看着车外后退的一切。 赵萍萍感触很深。 这个时代,很多人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去首都看看。 曾经的赵萍萍做梦都不敢想,她有一天会通过参加一个培训来到首都。 以前,赵萍萍觉得苩羏壹㈡零七公社好大,后来她觉得县城更大,等到了省城,省城的大再一次震惊了她。 而现在,赵萍萍来到了首都。 首都大的惊人,她震撼于首都完全不同于省城的底蕴和繁华。 同时,赵萍萍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为什么赵柯总是让他们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困在小小的赵村儿里。 世界真的太大了…… 如果看不见赵村儿以外的世界,还能够安于在村子里过一辈子,身边即世界。 可看见了,眼界就变了,再回头去看村子里的所有,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 培训将在大学的教室进行。 招待所就在校区内,这段时间的住客基本都是来参加养猪培训的。 孙同志带着一行人进到招待所,打从办入住,招待所的接待员看赵萍萍的眼神就很稀奇,拿着她的证明和介绍信反复地看。 赵萍萍有些忐忑,“同志,有啥问题吗?” 接待员好奇地打听:“你是前段时间报纸上那个赵村儿大队的吗?” 赵萍萍一听,即便心里还满是拘谨,表面上也表现出一副落落大方的模样,微笑着点头,“是的。” 接待员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这所大学里经常有了不起的人物进出,上过报纸的人也很常见,并没有特别失礼,得到答案便随口透露道:“这次培训,来参加的女同志只有三个,你们住一间屋子,已经来了一个川省的。” 招待所提前拿到了培训人员名单,安排房间。 赵萍萍接过她的证明和介绍信,道谢,跟同省两位男同志说一声,准备先去房间放东西。 两位男同志住一个两人间,对她道:“都是同省,有事儿来找我们。” 赵萍萍向他们道谢,“你们也是。” 女同志的房间里没有人,靠窗的床铺上整齐地放着一件折好的衣服。 赵萍萍一个人无措地站了片刻,才选择靠墙的另一张床,小心翼翼地坐在干净的被褥上。 直到十几分钟后,赵萍萍坐姿才放松了些。 门突然打开,赵萍萍倏地站起来,紧张地看着门口。 进来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志,皮肤很白,一条粗黑的麻花辫垂在胸前,一照面就对赵萍萍露出个和善的笑容,出口的声音却很沙哑,“你是刚来的吧?我叫李芳,川省的。” 赵萍萍赶紧自报家门。 李芳很热情道:“你吃饭了吗?孙同志说,咱们吃饭就去学校食堂,给你培训证了吧?有那个就可以进食堂打饭菜。” 赵萍萍老实地点头,“给了。” “这快到时间了,咱们早点儿去,跟学生错开。” 李芳放下东西,自来熟地拉着她的手臂,“别见外,走走走。” 赵萍萍被迫跟着她,两人边走边说了会儿话,更加熟稔。 她指指自己的嗓子,问李芳:“李姐,你不舒服吗?” 李芳道:“一到这儿就干得很,昨天一晚上就这样儿了,你多喝点儿水。” 赵萍萍乖巧地应声,“好的。” 她们提前去食堂打饭,赵萍萍舍不得,但还是大方地打了一荤一素,坐下后邀请李芳一起吃。 李芳来得早,外向胆大,四处逛过,毫不保留地告诉赵萍萍。 赵萍萍听得很认真,主要问了图书馆以及一些院系教室的位置。 前些年,很多图书馆被砸了,但还是有所保留,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他们赵村儿大队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 受赵柯不厌其烦地灌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有上进心的赵村儿人但凡有机会到外面,从来不放过一张纸。 赵萍萍想要去听课,也想去图书馆看书。 李芳摇头,“教室应该能进,但是图书馆,没有学生证明,你进不去。” 这时候,这所大学的学子们三三两两走进食堂,浑身的朝气蓬勃和书卷气,教人羡慕。 赵柯总说:机会难得,一定要主动争取。 赵萍萍咬唇,不甘心。 她不是特别放得开的外向性格,此时却执着道:“回头我问问孙同志,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李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向你学习。” 培训正式开始在后天,第二天,另一个内蒙的女同志拎着大包小包出现在她们共同的房间。 女同志短发,皮肤黝黑,很爽朗地招呼:“你们好。” 三人聊得欢,李芳好奇地问:“你们那儿不都是草原,养牛羊吗?也养猪?” “我们也有城市,当然能养猪。” 之所以有这个养猪培训,就是因为政策鼓励农民养猪,而养猪,不挑地域,哪一个省,都可以。 当下,猪肉就供不应求,以后经济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好,养猪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一定会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全国各地的学员们都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从四面八方聚到首都来。 培训的第一天,所有学员都聚在讲堂外面。 几十个学员里,只有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格外显眼。 即便一开始学员们就已经听说培训的学员里有女同志,也并不是每一个都亲眼见到过她们。 有南边儿的男同志开玩笑,说这是他们这一期养猪培训的三朵金花。 也有人言语轻慢—— “怎么让妇女出来培训?” “女人懂啥?好好待在家里得了。” “她们老家没有男人了吗?” 能出来的,无论男女,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些出类拔萃的,有可能是能力学识,有可能是人脉,有可能是家世…… 李芳她们两个都不是好惹的,听到这话,当即便反驳回去: “女人怎么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一点儿不比男人差。” “我们草原的女儿,一样儿强壮勇猛。” 赵萍萍怕起冲突,拉住两人,劝说:“手底下见真章,我们都到首都来了,学习要紧,不要跟眼界小的人浪费时间和口舌。” 然而她这一句话,更让心胸狭窄的人暴跳如雷。 赵萍萍三人同省的同伴立刻上前来维护三人,男同志中也有对女同志没有偏见的,更多的是有点儿脑子,不会傻到想啥都说出来的。 都是来培训学习的,结交一些人脉的正经的,女同志出现在这儿难得,更得结交。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和,先前刻薄的男同志势单力薄,也不好再说什么,嘴硬两句,就过去了。 不远处,有两个男人一直在看热闹,一个中年,一个青年,青年脖子上挂着个相机。 他们是《群众日报》的记者,专门过来的。 过了一会儿,学校的领导以及培训的教授陪着几位农业部干部一同出现。 两个记者上前,为他们拍照。 青年记者给他们排位置,领导、教授们站在前排中间,不用动,赵萍萍她们三个女同志就站在第二排的中间,男同志们则是包围着他们,分列在三排。 照片拍好,要带回去洗,青年记者还告诉大伙儿,想要留念的在他这儿报名,到时候会洗出来顺便带到大学来。 不是免费的。 但她来之前,赵柯说过,如果有什么照片报纸之类的,让赵萍萍带回去,要用来宣传。 赵萍萍不知道能宣传啥,还是报了名,她还担心一张照片不够赵柯宣传,要了两张。 而两个记者回到报社,便跟主编闲聊起学员们之间的摩擦。 主编拿着学员们的资料一看,便注意到他们口中的“赵萍萍”来自有名的“赵村儿大队”。 “我记得那个赵柯的稿子,在审了?” 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同志点头,“是,您之前还说,写得挺好,可惜寄过来的有点儿晚,不然可以五四那天发。” 主编颔首,“这不是正好,这篇稿子写学员们出处的时候,一笔带过赵村儿大队,然后下一期报纸,登他们妇女队长的文章。” 这就是预热。 · 赵柯她们三个,在市里谈合作谈得很顺利。 潘翠莲和春妮儿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顺畅了很多,她们去很多厂子如法炮制谈地合作,甚至多走了大大小小的工厂,两个人还自动自发地复盘。 最后一次,赵柯都没跟着一起去,由着两个人发挥。 她只提醒她们,说话的时候注意不要触线,其他什么都没有交代。 而赵柯自己去逛了农机厂。 赵村儿大队当下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和养猪上,砖窑和建筑队只能暂时作为副业,进行资金的原始积累。 大队附近还有不少荒废的荒地,最好都开垦出来,明年都种上庄稼。 靠他们大队这点人,肯定不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机械化。 赵柯心底盘算着赵村儿大队的资产,秋收之后估计毛都不剩,今年,靠赵村儿大队自己绝对分不出钱买农用车和农机…… 转过天,三人凯旋回归双山公社。 酸菜厂的地基已经开挖。 赵柯让潘翠莲和春妮儿先回赵村儿大队,一个人去双山公社找段书记和吴主任,提交她的新计划--双山公社集体合作社。 这是她在外面想得,没有进行深入调研,没有细致具体的规划,只是个初步计划,一张薄薄的纸。 赵柯道:“其实按照我们赵村儿大队目前的发展,如果能够合并我们旁边的一个大队,更简单,但两位领导对我和赵村儿大队寄予厚望,我想选择更大的挑战。”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视后,问她:“你这个计划,打算从哪儿开始?” “当然是从农业开始,之后再想其他。” 不需要有任何迟疑,就是农业。 赵柯认为:“本地有农业基础,土壤肥沃,平原,农田都是大片大片的,非常适合机械化耕种,而且去年开始到今年,各个大队都进行了排水灌溉的基础设施改建,正适合大力发展农业。” 农业是根本。 段书记和吴主任对此都没有异议。 赵柯大概说了一下计划:“公社主导,组成一个以公社为单位的农业合作社,目的是为了扩大农田面积,提高产量,提高机械化。” “因为资金上的短缺,采用合作社互助的模式,比如,可以每个大队单独购买一辆农用车或者配套农机,春耕秋收的时候就集合所有大队的机械力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 “但合作社的集体合作方式,肯定不能局限于农用车和农机,我们把全公社各个大队的资源整合起来,最大化的利用,共同发展。” 之前她已经释放过这个信号,但一直没有具体实施。 赵村儿大队的合作社,对于整个双山公社来说,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现在,赵村儿大队的发展到了瓶颈,受限于政策、环境、资源、资金……没办法有更大的动作,当然要把所有大队都圈起来,一起干。 先从农业开始,以整个双山公社为基础,进行发展建设。 如果双山公社能够整体的发展起来,当然也会对赵村儿大队有更大的给养,这都是相辅相成的。 段书记和吴主任其实聊过,隐约有了一些想法,一直没有发展成形,赵柯此时提出来,正中他们下怀。 两人四目相对,段书记开口要求道:“你这个提议很好,这样,公社派程干事跟你一起,先进行调研,交上来一份《双山公社五年发展规划》,再来谈后续。” 这就是赵柯想要的,她当然毫不犹豫地答应。 第140章 工作加班, 会不断地消耗身体、精气、情绪。 赵柯现在不单纯当自己是在工作,更像是在经历一个真人的农村基建游戏,只是这个游戏不能存档再来,并且关
相关推荐:
枕边月(姐妹ABO)
各种姿势各种嗨_御宅屋
成欢小记
逢场作戏
艳妇
武侠世界从天下第一开始
深度白袍诱惑(H)
清冷美人总腿软,疯批大佬太狠了
穿越成为小道童(H)
掌控(古言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