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大唐:贞观第一败家子 > 第107章

第107章

又是国丧,大挑从康熙十年后就停了,一直是自行聘嫁,直到三藩平定后,康熙二十二年才恢复了大挑。 当时玄烨只给宗亲王公和一些大臣之子指了婚事,自己并没有留牌子,这次...... 她努力控制自己的脸色,把心思放回妹妹的身上:“是,玛颜珠现在该是参加大挑了,你的意思是……” 要给她指婚吗? 玄烨点头:“朕心里已有打算,僖贵妃的七弟阿灵阿今年也是十五岁,朕想着年岁相当,把你妹妹指给他为嫡妻正好。你看什么时候方便,给你家里知会一声,朕也会和承恩公府打个招呼。” 沈菡很惊讶,把她妹妹嫁到钮祜禄氏? 紧接着她就明白了,和戴佳氏那事儿一样,玄烨希望两家联姻。 沈菡有些犹豫,钮祜禄氏可不是戴佳氏,人家真的是朝里数一数二的顶级军功豪门,牛气得很。 乌雅家连戴佳氏都比不上,她的庶妹加到钮祜禄氏……能过好吗? 阿灵阿可是遏必隆第三任继妻巴雅拉氏的嫡出儿子,论出身其实比现任承恩公法喀还要高。 玄烨解释道:“此事朕自有打算,你放心,不会亏待你妹妹的。” 钮祜禄氏和戴佳氏不一样,不会因为一个联姻就变了立场,不过能给她和孩子多添一重保障也是好的。 有了这层亲戚关系,多少也是个顾忌,总比没有好。 而且,他对钮祜禄家还另有安排。 不过这其中的瓜葛太复杂,玄烨没多解释,沈菡自然也不会深入询问。 大挑如何给秀女指婚是国事,玄烨给玛颜珠指婚阿灵阿,虽然主要原因是为了她好,但其中肯定也还有其他的一些考量。 沈菡现在已经渐渐明白,爱新觉罗搞这个八旗选秀,并不是单纯为了给皇帝选妃。 而是为了掌握满洲八旗包括宗亲勋贵、内务府三旗的婚姻自主权,继而扩大皇室在八旗的影响力,让八旗对皇家、皇帝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很简单的一个手段——满洲待选的姑奶奶们在大选前不必跪亲长,不必跪任何人。因为她们将来可能成为皇妃甚至皇后。 单只皇室预备身份赋予她们的天然地位,就足以令秀女们从懂事起就对皇家充满向往…… 而沈菡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玄烨之前说年底举行贵妃的册封礼,是最好的时机。 ——大选需要提前一年开始准备,由各旗都统衙门按照户籍档案,将所有满洲、蒙古、汉军旗分佐领下人符合条件之女造册呈递,咨询户部。 然后由户部呈于皇帝,请旨决定挑选日期。 日期决定之后,再由户部行文到各旗都统衙门,准备挑选各项事宜。 中间各种流程十分繁琐。 而这次大挑的预备流程启动后,不知从哪里传出了一条消息——皇上要在明年的秀女中,为太子和大阿哥择选嫡妻。 京中哗然! 比起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宠的贵妃,太子妃、未来皇后的位置显然更值得他们关注。 满洲勋贵群情涌动。 * 佟家。 佟国维听到消息后就有些意动,立马过来找兄长佟国纲商量:“咱们家与太子年纪相当的女孩子也不少,未尝不可一博!” 佟国纲琢磨:“咱们家是汉军旗,别的不论,只看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这太子妃估计得从满军旗里出吧?” 佟国维差点让他这不会拐弯的脑子噎着:“哥,咱们家原就系满洲出身,不过是开国那会儿没那么多讲究才划进了汉军旗。这会儿和那会儿可不一样,汉军旗现在差满军旗多少?咱们早就该请归满洲了!” 佟国纲两眼一亮:“请归满洲……” 这倒是他之前没想过的法子。 皇上登基后倒是给佟家抬了旗,但也只是把孝康章皇后一系从汉军正蓝旗抬到了汉军镶黄旗。 若是请归满洲镶黄旗…… 佟国维:“家里这么多女孩子,若真能归满洲,以后前程可就都不一样了。” 旁的不说,以他们家的地位,这么多皇子,皇子福晋总能捞一个吧,太子妃也未必没有机会! 佟国纲让他说得有些头脑发热,在屋里转着圈激动道:“你说得对!我这就给皇上上折子,皇上必定不会驳我!” 佟国纲才是佟家的族长,这等大事,还是得他上折子才行。 佟国维:“那哥你可得尽快,太子选妃这事儿一传出来,我估计意动的人家不在少数。咱们能想出这法子,旁人不见得想不出来。这要是奏请的人太多了,保不准皇上一块儿都给否了。” 佟国纲不屑道:“他们想出来就让他们上,他们也配跟咱们比。皇上否了谁家,也不会否了咱们家!” 佟国维一笑:“这倒是。” …… 叶克书见佟国维回来,连忙迎上去:“阿玛,大伯同意了吗?” 佟国维点头:“同意了,我估摸着照他那个急脾气,不出两日就会上折子。” 叶克书松了一口气,高兴道:“那就好,若是赶在报选之前批下来畩澕獨傢,大妞、二妞都还赶得上明年的大挑。” 佟国维看一眼儿子,摇摇头没说话,自己走到桌前坐下。 叶克书不明所以,连忙上前倒茶:“阿玛,可是有什么不妥?” 佟国维捧着盖碗品茶,慢条斯理道:“你这个脾气,不大像我,倒跟你大伯像得出奇。” 性子直,脑子也缺根弦,人家说什么信什么。 叶克书摸不着头脑。 佟国维说他:“就算请归满洲的事儿成了,这太子妃也不见得就是咱们的囊中之物。你说你高兴个什么劲儿?” 其实要照佟国维看,若皇上真要选太子妃,佟家纵归了满洲,中选的几率也极小。 叶克书:“啊?”那干嘛还要请归满洲。 佟国维懒得给他解释,子不类父,奈何奈何。 * 在京中为了“太子妃即将诞生”振奋不已的时候,玄烨紧接着又扔下了一个大炸弹——文华殿修缮工事即将竣工,拟于明春举行经筵大典,令太子正式出阁读书。 宛如热炭之上浇了满满一桶热油,让京中的情势更为火热。 此时,距离康熙十七年,詹事沈荃第一次提及太子出阁一事,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年。 ...... 作者有话说: 1、德妃其父去世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蝴蝶了。 2、佟国纲、佟国维兄弟性格参考《康熙皇帝一家人》。 3、《清代后妃杂识》载,玛颜珠其实是德妃二妹的名字,嫁给阿灵阿的那个妹妹名字不详,这里换一下。威武也不一定只有三个女儿,但目前考证到的就是一子三女。 4、康熙和太子之间的事很复杂。 感谢在2023-05-03 18:29:53~2023-05-03 22:26:1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且行且珍惜、21230390 5瓶;iene、小朋友算爱情了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133 ? 博弈 ◎初现端倪。◎ 朝中遗留有许多前明时期的汉官, 而以明朝祖制,东宫出阁读书讲学,举行经筵典礼, 才意味着东宫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是以太子出阁一事一直是赫舍里家和朝中汉臣们关注的大事,时不时就要寻个由头提起来, 给玄烨上折子。 康熙十七年时, 沈荃甫任詹事之际, 连疏以上, 言青宫在于豫养,引经据典地暗示玄烨,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阁之时, 年龄皆是四岁。 ——彼时胤礽正是将满四岁,虚龄五岁。 沈荃此人, 乃是顺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 书法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 因沈荃善工书法,很快便得到了玄烨的赏识,得以到内廷论书,并教导玄烨习字。 十六年玄烨建立南书房, 召侍读学士张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讲究文义’时,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对这个人印象还挺深的,因为玄烨曾在教她习书时提到过这人很多次,对他的评价很好, 说他的书法‘美好’, 他又姓沈, 很好记。 玄烨当时给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时写下的一些卷轴。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烨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见对此人的书法十分满意。 玄烨:“此人书法遒劲,想来专心习书已经有些年故。朕曾给他看过许多宫中珍藏的晋唐宋元名家的手迹,他对此颇有些独到的见解。”① 玄烨对董字的情有独钟,不得不说也有当年跟随沈荃习书受到的影响。 这样一个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请太子出阁,朝中群臣无不以为是出自玄烨的授意。 于是拥护正统的汉臣和赫舍里家群情汹涌,纷纷附议。 索额图当时觉得此事十拿九稳:“吴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优游,内里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时皇上若想要收拢汉族士人,太子出阁当是极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显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国征召博学鸿儒更为有效。 高士奇却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却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该是张英,而不该是沈荃。” 索额图一愣,皱起眉来,倒也有理…… 此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高士奇所说相符,玄烨对沈荃的接连上疏根本不予理会,折子上只有三个字‘知道了’,再无余话。 之前附议的群臣宛如被泼了一缸冷水,瞬间安静下来。 明珠冷笑:“索额图这是利欲熏心,昏头了。” 沈荃一介汉臣,不甘只以书法幸进,变着法儿地想要出头也就罢了。 索额图身为后族,一个满臣却和汉臣搅和在一块儿,现在竟还想把太子交到汉臣手中,皇上断不能忍。 明珠一派多为满洲勋贵,以军功起家,很多人不像赫舍里家和明珠对汉学那么有研究。 这几日朝上为着太子出阁的事而喧嚣,多有人不明所以,跑来请教明相,太子出阁到底是个什么事?不就是读书进学,出不出阁有什么区别,汉臣这都是叨叨什么呢? 明珠给他们解释,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传统,东宫出阁讲书对太子来说很重要,而且将太子托付于朝廷大臣教导,以后也无须皇上再分心旁骛,可以专心政事。 武勋世家现在汉化不深,大多数人家的做派还是偏向满洲的粗犷,很难理解汉人礼节章程中的弯弯绕绕。 有人听完后不解道:“咱们是满人,做什么要从前明的祖制?” 明珠随口应付两句,没详细解释。 是啊,连一个粗汉子都懂的道理,索额图却不懂。 将太子交于汉臣之手教导,任其受汉风侵袭,脱离皇上的管控,皇上怎么可能答应呢…… 皇上再怎么崇儒重道、欣染汉风,骨子里绝对是防汉甚于习汉。 皇上是他们满洲的皇帝,太子也只能是满洲的太子。 索额图想拉着汉臣给太子壮声势,却忘了太子这屁股底下坐的,可是他们满洲将士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 佛伦:“我看皇上这是有些骑虎难下了。” 当时皇上不顾满洲祖训,毅然采纳汉制立了这位嫡皇子为太子,不过是为了应对吴逆的应激之举。 恐怕皇上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一个太子,竟会在汉臣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吧。 不过也不怪索额图总想为太子拉拢汉臣。放眼望去,朝堂之上,除了那些倡导“正统”的汉人,有几个满洲勋贵认赫舍里家这“太子”? 明珠在庭中闲庭信步,随意道:“皇上既然已经报闻以对,此事咱们便不要再插手了,静观其变即可。” 佛伦点头:“不过索额图这次大概只是探路之举,一次不成,定不会死心。” 明珠:“那咱们就等着,看他还想怎么折腾。” 此事根本就是皇上的一个死穴,明珠轻轻一笑,利用好了,说不定哪天还能送索额图一程…… 康熙十七年这次奏请最终不了了之,玄烨对于牵涉其中的一干人等都没有做任何处理,此后也依然怜爱关怀沈荃,康熙二十一年更是让他充任日讲记注官,每日陪皇上练字。 毕竟当时朝中的头等大事还是平定三藩,朝臣们很会看眼色,一见皇上并无此意,转头就消停下来。 * 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师大地震。 刑部尚书魏象枢借此上疏:“地道,臣也。臣失职,地为之不宁,请罪臣以回天变。” 矛头直指索额图和明珠,弹劾其党同伐异,卖官鬻爵,徇私舞弊等诸多不法事。认为京师大地震乃是满洲勋贵多行不义,要求玄烨惩治索额图与明珠等一干身居高位的满洲重臣。 正当战火炽热,民间反清气焰高涨之时,朝堂内部的汉官借大地震一事,拉开了对满洲贵族以及在外八旗大兵的抗议热潮。 汉官们纷纷跟着上疏,指斥在外领兵的王公贝勒‘玩寇殃民’、‘越省购买妇女’、‘抢夺民间财物’…… 左都御史宋德宜直言指责一众将领:“稍不如意,即指为叛逆!” 玄烨作为满洲统治者,受到了汉官空前的压力,双方几次交锋,事态一直绵延到康熙十九年仍未停止。 沈荃不以弄臣自甘,感奋当时形势,上疏请求停止将人犯全部发遣至乌拉一事,竟为汉臣推波助澜。 沈荃:“从来发遣人犯原分远近,现今一概将其发往乌拉,恐与皇上的好生之心不符。” 当时已经近三年不雨,朝野议论纷纷,九卿竟从沈荃之意,局势更难控制。 玄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 佛伦急得团团转:“我看皇上兜不住了,恐会弃车保帅……” 朝堂中满汉对立浩浩荡荡,已经影响了朝局的稳定。 皇上心里,现在头等的大事是平三藩。 他原想护住满洲,结果现在事发至此,想尽快平息朝廷里的这次纷争,索额图和明珠必有一个要被舍弃。 索额图有太子,皇上要扶保太子,便只能舍弃他们这一方。 明珠心中亦是焦灼,比起太子的至关紧要,他一个小小的‘明相’可算不了什么。但不到揭盅,一切还没有盖棺定论,明珠也不想现在就放弃。 他静下心来细细忖度,他一向最明白圣意,总会有什么法子…… 太子…… 太子? 明珠伸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叫过佛伦:“你去把余国柱叫来。” 若是如此,倒也不是没有一线生机。 …… 康熙十九年三月,眼见战事进入尾声,科臣余国柱突然上疏奏请,重提太子出阁一事。 索派和中立的朝臣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明白明珠一派为何提起此事。 不过此事对他们有利,虽觉必定有古怪,但他们总不能自己反驳自己,既已经被提起,他们自然只能跟着赞同。 玄烨这次并没有冷处理,反而很直接地答复了请奏的阁臣:“皇太子现在年纪尚幼,教以读书,必须严切教训,方为有益。但出阁讲书,俱属虚文。纵使皇太子在字句或是理解上有误,众人因为大礼所限,也无人敢于匡正,反而耽误太子的功课。” 内阁以为皇太子出

相关推荐: 特殊占有   异世仙尊   大唐:从冷宫起步的嫡皇孙   [综漫] 剧本组酒厂打工日记   前夫的情敌总撩我怎么破   谍战:我是特工   全世界都以为我是大佬   斗罗:我真是治愈系魂师   终须再见   过期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