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都市神级仙尊 > 第93章

第93章

孩。 小男孩家里也没嫌弃,反而对吴远俩人连连道谢。 不过吴远看得出来,马明朝吃完最后俩包子不成问题,他是特地省给那小孩的。 中巴车一路晃晃悠悠抵达北岗,已经是八点来钟了。 县城里,正是上班的高峰期。 那自行车流,几乎占满了整条马路,蔚为壮观。 俩人在站外下了中巴车,只能打辆面的车,颤颤巍巍地在自行车流的夹缝中,慢慢开往一口井乡。 一路上,面的车司机频频往后看。 看得马明朝都有些生疑道:“看什么看,好好开你的车!” 那司机被这一恐吓,不得已开口证明自己:“我瞅着后面的老板有点眼熟,好像在哪儿看过,就在脑子里,就是想不起来!” 马明朝哼了一声,没再说话。 面的车出了县城,上了郊外的石子路,本就开得咯噔咯噔的颠簸。 结果司机师傅一拍方向盘,发出一道沉闷的鸣笛声道:“我想起来了,我在新闻联播里见过你!盼盼家具厂!” 马明朝一听这话,顿时不好反驳了。 吴远也回过味来道:“昨晚的新闻联播?这么快?” 司机师傅异常兴奋道:“可不就是昨晚的么?我终于见到电视里的真人了!” 吴远掏出烟来,给师傅散了一根,顺便也给马明朝丢了一根。 生怕司机师傅一激动,再把面的车开到路边的河渠里去。 等到面的车在梨园村村口停下,吴远跟马明朝刚下车,就遇到村里的熟人走过来道:“吴老板,昨晚在电视上瞧见你了!” 吴远呵呵一笑,又散了根烟给人家。 一路快步回到自家,原以为能躲个清净些。 不料家里也来了不少人,老丈人杨支书正忙着招呼这帮猎奇而来的乡亲庄邻们。 杨支书正享受着乡亲庄邻们的阿谀奉承,见到吴远出现,蹭地一下起身迎出来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吴远随口道:“事儿办完了,自然就回来了。” 人群中李会计走出来道:“吴老板,你现在成全县名人啦!” 杨支书老大不乐意地道:“我闺女婿本来就是名人!” 李会计接着解释道:“上新闻联播的名人,怕是咱县里头一个。” 村里一众老少爷们频频点头,啧啧称赞。 散光了吴远的两包烟之后,才陆续散去。 杨支书这才有功夫拉着吴远追问:“不是说好了赞助三百来万的么?怎么突然涨到500万了?” 老辈儿的人,在意名声,也在意利。 吴远却不紧不慢地道:“不仅赞助涨到500万,而且亚组委还希望咱们捐赠部分办公家具,少说也得几十万的样子。” 蹲着的杨支书一拍膝面道:“这特么是亏大了!不知道得卖多少家具,才能挣回来。” 吴远笑道:“至少要卖1200万以上。” 杨支书眉头皱得更深道:“1200万,按照盼盼家具厂现在的月销售额,不等于三五个月白干了?” “嗯。”吴远点头同意,随即话锋一转道:“所以我让大姐拿下了亚运村的床柜、桌椅和房门的供货合同,总合同额1500万。” “什么?”猝不及防之下,杨支书大脑有些短路道:“你说什么?” 第368章 找老师傅,按老规矩 于是吴远又把话重复一遍,杨支书顿时咧嘴大笑开来。 “我就知道,你不能亲自白跑这一趟。” 吴远讪讪一笑。 这话怎么有点‘贼不走空’的意思呢? 所以解释道:“其实我也是看到热火朝天的亚运村工地,临时起意,想起来的。具体谈,还是大姐拿下的。” 杨支书俩眼一瞪:“没有你在后面出谋划策,她能办成这么大事?我大闺女,我能不了解?” 得,这话要是让大姨子听到,怕是得抓狂。 “爹,其实大姐干得不错,帮了我不少忙。” “你也没少亏待她呀。” 得了,这话题没法聊了。 吴远果断地把话题一转道:“爹,我要的建材都运到了么?” 杨支书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会才道:“你是问修缮陵寝的材料?除了水泥,都运到地头了。” 吴远趁机起身道:“趁这两天,天气好,我去把陵寝修一修。” 杨支书也跟着站起来道:“你自儿个亲自干呀?” “对呀,”吴远理所当然地道:“爹,别忘了,我木匠瓦匠都会。” 杨支书摆摆手道:“不是说你会不会的问题!问题是你这么大个老板,上过新闻联播的名人了,这种活哪能劳你亲自动手?” “你先别忙活,我给你找人。一会你到地头,负责指挥就成。” 吴远争取道:“爹,不用这么麻烦的……” 话未说完,就被杨支书打断道:“什么不用?这事听我的。老话说,千金之躯坐不垂堂的,你现在越做越大了,多少也得注意点身份。” “你先在家歇一会,等我找好人,给你打电话。” 说完这话,杨支书就背着手,蹭蹭地走了。 吴远很是无奈地回到楼里,就听丈母娘刘慧道:“你爹说得对,你现在是得注意身份,凡事别太亲力亲为。有活就让下面人去干,不然下面的人不怕你,将来也会成问题。” 对于这朴素的管理观念,吴远实在是不好说什么。 只能在家里陪着小江和玥玥玩一会。 直到太阳渐高,临近中午了,杨支书才从村部打来电话说,人都找好了。 这么快? 吴远狐疑之下,骑上二八大杠,直奔村部。 到了村部才发现,杨支书跟前为了三个上年纪的老师傅。 一个吴远认识,是村里有名的石匠老夏头,原本给老爷子和老太太立碑,就要找他的。 另外两个老师傅,吴远眼熟归眼熟,可姓甚名谁就叫不出来了。 吴远掏出烟,就听老丈人介绍道:“夏师傅,这我就不用多说了。这两位,李师傅,王师傅,修陵盖墓,都是行家。” “你给父母修缮陵寝是好事,但这事必须找懂行的老师傅来做。否则万一惊动老祖宗,回头再生出不必要的事端来。” 听着老丈人这话,吴远心道,想必这事是有什么说道来着。 接着就听夏师傅开口道:“按照规矩,小吴呀,动工之前,得先祭奠祭奠,跟老祖宗报备一声。” 老李师傅续道:“接着,就得找风水先生来看看……” 结果话未说完,就被王师傅打断道:“他这就不用了,只是外围修缮,不用看风水。” 夏师傅补充道:“风水格局不用大动,是不用专门请先生。但修缮一新,总有些新变量加入,注意还是要注意一下的。” “比如这碑该面向哪个方位,你想要栽种的松柏,又在什么方位等等。不过这都是小事儿,我们老几个顺带着就能帮你定了。” 吴远也算是心服口服,“那就劳烦几位老师傅了。” “好说好说,回去准备吧。”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前世烧纸祭奠在前,立碑种松在后,吴远并没有想太多。 哪里知道,这里头还有这么多说道。 吴远骑上二八大杠,直奔乡里,去买纸钱。 结果刚买好出来,就被三姐夫熊刚抓个正着:“多咱回来的?” 随即不等吴远回答,目光落到一叠叠尚未剪开的纸钱道:“买这给爹娘的?你三姐还没准备哩。” 吴远连忙解释说:“按照夏师傅几人的说法,修缮之前先告慰一下先祖,祭奠一下。” “那行,到我家去弄,你三姐准备这些最在行了。” “我也能弄,就不麻烦三姐了。” “麻烦什么麻烦?不麻烦!你要是不去,让你三姐知道了,你知道后果的。” 吴远不得不随着熊刚去了下圩村。 因为他知道后果的。 三姐吴秀华会哭给他看。 几位姐姐之中,吴远最怕三姐掉眼泪了。 因为三姐掉眼泪的样子最像娘亲,他扛不住。 定下来,熊刚从水利站推出二八大杠,和吴远一起,直接回了家。 路上,熊刚提起道:“昨晚你上电视的事,我们都看到了。把你三姐激动的一夜没睡着,说你特别上镜,比真人还好看。” 吴远咂咂嘴,我这真人就不那么好看了呗? 当然吐槽归吐槽,他跟三姐自然是不可能计较这点的。 怎么说,都是为幺弟骄傲的心情。 接着熊刚也跟杨支书一样问起,三百万变成五百万的事儿。 吴远又跟着一通解释。 听得熊刚是无比的振奋,“想不到生意做大了,还能这么做!你这等于是不花一分钱,让盼盼家具在亚运会上露了把脸!” “等亚运会一过去,盼盼家具在全国打出了名声,卞孝生那缫丝厂,还拿什么跟你比?” 吴远笑道:“或许不用等到那时候。” 熊刚点点头道:“也对,现在盼盼家具厂的业绩,已经是缫丝厂远远追赶不上的遥远目标了。” 其实吴远想说的是,这次赞助仪式之后,电视媒体和纸媒报道传开之后,就可以见到一定的市场推广效果了。 不过熊刚这么说,也没毛病。 所以干脆就不再解释。 俩人就这样到了三姐家,吴秀华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不停地拿着针在头发上摩挲,缝补着什么。 一见到幺弟和丈夫同时回来,车把上还挂着纸钱,顿时放下手头的针线活道:“到日子了么?我记着没有呀。” 第369章 俩草莓俩孩子,一顿胖揍 吴秀华以为幺弟车上买的是清明节的纸。 以往四节,她都会回娘家烧纸祭祖的。甚至于幺弟还没成家之前,连祭祖的菜码,都是她亲自准备的。 熊刚闻言解释道:“幺弟这是为修缮陵寝准备的,村里的老人说,得先跟祖宗念叨念叨。” 吴秀华明白过来,当即道:“那要不要准备菜码?” 熊刚笑着反问道:“不要的话,我何至于非把幺弟拉过来?” 吴秀华立刻把笸箩收起来,端进屋里,随后又匆匆出来道:“你俩先坐会儿,一会就得。” 俩人坐在堂屋,各据一把小竹椅子,中间放个小竹凳,放上烟和打火机。 熊刚还想去倒水,被吴远拉住了,没让。 吴远替熊刚上了火,自己也点起烟道:“孩子呢,飞燕呢?” 熊刚猛吸了一口,任由烟雾从口鼻里出来道:“上学了,都被你三姐送去上学了,省得见着心烦。” 吴远笑道:“不会吧,飞燕不是三姐的掌上明珠么?” “本来是的,”熊刚解释道:“可前些日子正月里,这丫头非要去剪头,你三姐就不让。虽说你不是这孩子的亲舅舅,但哪怕是一丁点关系,你三姐也是不允许。” 吴远哑然失笑。 正月里剪头这个说法,实在是…… 直到熊刚续道:“后来飞燕就哭就闹,结果不出意外被你三姐狠狠打了一顿。” 听得吴远直摇头道:“何至于,何至于?” 熊刚倒是觉得有意思,“打完了就老实了,飞燕也就过去那个劲了。可你三姐却背地里哭了大半夜。” 吴远反倒不说话了。 这就是三姐,待人做事,简直就和老太太当年如出一辙。 也就不到一个钟头的功夫,吴秀华就弄出了六个菜码,两碗米饭,两幅筷子,平摆在一个大笸箩里,用一块蓝底碎花的布裹住,顺便系出个容易手提的把手来。 同时把吴远买来的纸钱也剪好理出来,用另一块红底碎花的布包着。 两样都准备好,吴秀华才发现,幺弟这回骑得是二八大杠,这可不好带。 于是就问:“你怎么不坐车来呢?这么多东西,不好拿。” 吴远又把桑塔纳放在上海,人去了首都,打首都直接回家的事儿解释了一遍。 结果就是,搭上了三姐俩口子一道,帮着吴远把这点东西送回去。 其实吴远觉着,远没这个必要。 但架不住三姐主张,三姐夫二话不说地支持。 等送到了自家,放下笸箩,抱了抱小江和玥玥,俩口子又掉头往外走。 说是要回家接孩子放学了。 这事弄的,替别人想的这么周到,还生怕给别人添一丝麻烦。 况且吴远这还不是别人。 送走三姐俩口子,吴远一手提着菜码,一手提着纸钱,出了家门,直奔村部后面的陵寝。 老爷子生前被人吴大先生、吴大先生地叫,走的时候前来祭奠的人着实不少。 生前何其风光,走后也就这么一座孤冢。 吴远在坟前,先把菜码摆出来,一边摆一边跟老爷子白话。 从家中的近况,说到修墓的打算。 一通念叨之后,才把纸钱倒在坟前,分了好几把,一一点着。 此时西风渐起,卷起不少烧尽的灰烬。 按老爷子生前的说法,这是先人收走了银钱。 吴远信手拨弄着纸堆,嘴上直说:“多收点吧,多收点。” 同时心里忍不住想到,如果自己早重生几年,老爷子和老太太是不是能多享几年的清福。 可惜没有如果。 一番感慨,等到灰烬尽灭,吴远这才拍拍屁股起身。 信步走到地头,张老四正带着婆娘,在原先自家那块好地上,种着桑树。 见到吴远,喜滋滋地,兴匆匆地跟吴远打着招呼。 吴远微笑着揣兜回应,只是没有掏烟寒暄,就走过去了。 回到自家,刘慧匆匆地起身,把俩孩子交到他手上道:“老头子叫我回去做饭,说是要请夏师傅几人喝一顿。” 吴远知道,这也是应有之礼。 只是老丈人替自己代劳了。 所以就提起道:“一会我也过去,敬老师傅们一杯。” “那行,一会你把俩孩子带上,正好晚上我就不过来了。” 刘慧一走。 偌大的庭院,真就成了闲庭了。 吴远带着俩孩子在院子里,任他俩到处溜达着玩。 反正父亲带娃,活着就行。 这样他才有功夫注意到院子里的那几株葡萄树,似乎开始发芽了。 一个个枝丫处,全都是鼓囊囊的芽孢。 延伸出来的藤蔓,似乎也适应了新环境,显得不那么强扭了。 如此一来,院子里看起来就和谐多了。 怪不得,会有那么多人,对枯枝朽木感兴趣。 敢情这东西看多了,也有点雅趣在里面的。 就在这时,玥玥蹭蹭地跑来,嘴里一个劲地叫爸爸,但就是说不出什么内容。 这孩子会说的话还不多。 于是吴远循声望去,儿子小江不知何时已经跑出去了院子,正隔着门口的篱笆,指着里头依依哦哦地大叫。 那边有什么东西,能让俩孩子这么激动? 吴远面色狐疑地牵着玥玥走过去,等到了门口才想起来。 莫非是有草莓红了? 走过去一看,原先的草莓秧子不仅又扩出了两三株来,而且结了两颗草莓,也红了大半。 只是个头不大,跟自己的大拇哥差不多。 吴远弯个腰的功夫,把俩颗草莓摘起来,同时不由庆幸,这也幸亏结了两颗。 不然俩孩子,还真不好分。 哪知道,这事上,吴远这个当爹的,高兴早了。 等到他把草莓洗干净之后,一人一个分下去,小江二话不说就塞进嘴里吃掉了。 相比之下,玥玥没那么迫不及待,小口小口地咬着。 于是囫囵吞枣之后的小江,看着姐姐手里的那半颗,就要去抢。 这作风,吴远自是不能惯着。 一把将小江抄起,放在腿上,逮着屁股一顿胖揍。 玥玥彻底看傻了。 以往小江没少抢她的东西,每次哭的都是她。 到头来外婆哄她。 今天倒是变了。 可看到弟弟哭的那样,玥玥也没觉着自己有多高兴,伸手就要把手里那半颗送出去…… 第370章 光宗耀祖,荣光再现 没过一会儿,俩孩子又玩到一块去了。 仿佛吴远这个主持公道的恶人是白做了。 堂屋沙发边上的电话响了。 吴远快步走过去接起,才知道是老丈人打来的电话,叫他带孩子过去吃饭。 挂了电话,确实时间不早了。 把俩孩子往二八大杠上放,由于没有儿童座椅,导致他顾前不顾后的。 这要是路上把孩子摔了,磕在石子上,反倒不值当。 干脆也不骑车,直接锁上大门,带着俩孩子溜达着出了门。 结果没走几步,小江就伸手要抱抱。 现在俩孩子都长得敦实,远不是小时候那般轻盈了,一手一个坐抱在怀里,吴远是撑不住了。 所以只能故作严肃地:“自己走。” 小江又撇嘴要哭,但被玥玥一拉手,反倒忘了。 等路过村办小学的工地,正碰上这边下工,张艳和苗红走出来。 一人一个,直接把小江和玥玥抱在怀里走。 边走还边埋怨吴远道:“师父,孩子这才多大,你就让他们自己走,你也真狠心!” 吴远理直气壮地反问道:“都是农村孩子,要是自家小孩,你也这么惯着?” 张艳无话可说。 苗红偷笑。 农村小孩,确实不会这么惯着。 可师父家这样的条件,比城里也不差呀,孩子凭啥这么遭罪。 难道师父这是要把俩孩子当农村孩子一样养? 十多分钟后,到了老支书红砖瓦房后面的路上,张艳和苗红放下俩孩子,依依不舍。 张艳一脸艳羡地问:“师父你家孩子咋养的,身上香香的。” 苗红附和道:“对,奶香奶香的,特好闻。” 剩下的一小段路,都不用吴远催了,俩孩子蹭蹭地自己就跌跌撞撞地跑了。 因为前头刘慧早已经等在那里。 饶是如此,吴远还是得了刘慧的埋怨道:“这么远的路,你竟然能让孩子自己走着来。你这个当爹的,是真狠心。” 这隔辈亲说的话,根本就不管不顾的。 吴远也懒得解释,径自进了院子。 堂屋里,席面已经摆开了。 除了老丈人杨支书和三位老师傅,倒也没旁人了。 杨支书一见他到来,就指着正对的位置道:“小远,快来坐。” 吴远洗了手,连擦都顾不上擦,就坐下了。 下意识地拿起五粮液酒瓶,才发现众人早已满上了。 席面很是丰盛,虽然赶不上过年的阵容,但也有四个凉菜,八个热菜。 吴远尽心地陪着老几位,丝毫没有拿架子。 结果几位老师傅喝着喝着,就聊起了吴大先生的光荣岁月来。 戎马一生,风光无俩就不说了。 有把盒子枪,却从来没开过也不用提了。 这些都是旧闻了。 就说起老爷子回来那阵子,亲朋好友纷至沓来的荣光和体面,也都令人唏嘘无限。 这些事儿,吴远都还有印象。 那几年算是家中条件最好的时候。 随后就急转直下…… 最终话头说回到现在,回到吴远身上。 吴大先生的荣光,又回来了。 现在吴家的知名度,与当年也相差无几。 仿佛时代拐了一个弯,又回到了过去一般。 吴远听着,着实汗颜。 他自己清楚,眼下的荣光什么的,有多少幸运的因素。 靠着重生的幸运。 否则就该像是上辈子那样,等他稍微挣点家底出来的时候,吴大先生的荣光早就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而彻底湮灭了。 哪还有什么荣光再现? 不过老师傅们的推崇,他也不好意思反驳。 只能内心里知道,要低调低调再低调。 一顿酒喝到后来,仨位老师傅都有点上头了,对吴家陵寝修缮的事儿也彻底上心了。 上心到要把老一套的规矩原般照抄过来。 一样都不能省。 吴远连忙给老丈人使眼色,该打住打住。 繁文缛节什么的,就不必了。 毕竟到头来,受罪的是他这个当家人。 何况上辈子台岛来的俩表哥,就给立了个碑,种了三棵松树,后来也挺好。 无非是个寄托罢了。 酒足饭饱,吴远和老丈人一起把三位老师傅送到瓦房后面的村道上。 老师傅们车轱辘话说了一大堆,胸膛拍得梆梆响。 听得爷俩都忍不住犯琢磨,要不要派人把他们送回去。 没想到,等到老师傅们一转身离开,那步伐跟飞似的,比谁都清醒。 扭头回到老丈人家,就见刘慧把狗盆往老丈人手里一塞,问吴远道:“你下午打孩子了?” 吴远心想,我自己儿子闺女,我还不能打了? 只是这话没说出口,说出来伤感情。 扭头看了看老丈人,老丈人接过狗盆,直接去喂大黑去了。 这是指望不上了。 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一个声音道:“妈,当爸的打自家儿子闺女,有什么问题?” 吴远回头一看,顿时喜形于色。 论护短,还得是自家媳妇。 尤其是被亲闺女这么一怼,刘慧张张嘴,还不好说什么。 吴远牵上媳妇:“吃了没?” 杨落雁语气斗转温柔道:“我在家吃过面来的。” 随即一回头,又冷酷无情道:“走,咱把儿子闺女接回家去。” 这下可刺挠到刘慧了。 刘慧护着俩孩子,让步道:“大不了以后你们俩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不插嘴就是了。” 随即嘟哝道:“瞧你那不吃亏的劲儿,也不知道随了谁!” 杨落雁也没真想咋地,顺着台阶就下了道:“这就对了,妈。你们隔辈亲,疼起孩子来不要命,容易娇惯坏了。俺男人愿意管教孩子,那是孩子的福气。” 老支书也过来附和说:“就是就是,子不教,父之过嘛。” 两口子又在娘家坐了一会儿,这才趁着月色明亮回家。 临走时,杨落雁终究给亲娘留了个面子,没把俩孩子强硬地带回家。 路上,吴远这才有功夫问道:“上海那边都忙完了?这也没去几天。” 杨落雁抱着丈夫的胳膊道:“给爹娘立碑修墓这么大的事,我不得回来看看?” 吴远调侃道:“是怕我不替你署个名?放心吧,儿媳杨落雁几个字,必须有!” 杨落雁一脸满足:“这还差不多……” 第371章 产能拉满,供不应求 回到家,吴远在煤气灶上倒腾点拌了点狗饭,喂了大黄、糯米和饭团。 糯米是只母的,早已成年。 如今肚子都已经大了。 吴远一直也不在家,不知道是谁干的。 但听刘慧的意思,应该是饭团的孩子。 一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替大黄这只单身狗伤心。 所以投喂的时候,特地多给了大黄一勺,相应饭团那儿就少了一勺。 饭团就很无辜。 旋风般地吃完之后,看着旁边糯米的狗盆,剩的再多,它也不抢。 反倒是远处大黄的狗盆里剩的够多,它抢起来也毫无压力。 可惜够不着。 吴远撸着大黄,趾高气扬地看了眼饭团。 饭团俩眼一耷拉,掉头回了狗窝。 忙完这一切,吴远转头插上大门,就回小楼了。 小楼里面,经由杨落雁添了些柴火,已经暖了起来。 电视里正播着省台的新闻。 忽然一个画面跳出来,把杨落雁激动得不行道:“哟哟,你上电视了!” 这其实是昨晚央视新闻联播中的一条简讯。 照以往的惯例,都是从市台、上到省台,最后才能上央视新闻播出。 只是这一回,倒是反过来了。 吴远笑道:“你昨晚没看见么?” 杨落雁摇摇头道:“没有,昨晚一直在店里忙。直到回家后,才听吕家嫂子说你上新闻了。”随即啧啧道:“嗯,俺男人就是帅气。上电视这形象,一点不比那些演员差!” 听着这话,吴远是当仁不让的。 毕竟个头和仪表在这儿,加之面对采访那收放自如的状态,确实不差。 一夜欢愉。 吴远收到媳妇丰富的奖励。 以至于隔天一早,差点起晚了。 匆匆从屋里提着裤子出来,媳妇还劝道:“累的话,你就多睡一会呗。” 吴远冲进洗手间道:“几个老师傅还在陵寝那边等我,再晚就错过吉时了。” 杨落雁一瞧今天的万年历。 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五,宜搬家、动土。 等到吴远骑着二八大杠赶到自家地头的时候,果然三位老师傅和杨支书都已经到了。 吴远快步跑过去,杨支书看了看表道:“开始吧。” 夏师傅拿出一小截鞭炮要点。 看得吴远连忙拦住:“有这习俗?别惊着我家祖宗。” 夏师傅老神在在地道:“你且放心,这是为活人放的,驱走一切孤魂野鬼。” 规矩真多。 这方面吴远也确实是懵懂,毕竟他上辈子也没接过类似的业务。 而且俩表哥一手操办的时候,也是一切从简了许多。 好在放完了鞭炮之后,动第一锨土,放第一块砖之类的讲究,都很寻常。 吴远默默看着,并无异议。 直到夏师傅凑过来跟他商量,你看这墓碑,该朝哪个方向,埋入多深。 三棵松树又该种在何处,取什么寓意? 这俩件事,吴远是记得门清。 干脆就照着前世里的样子说了。 不料夏师傅一听,登时竖起大拇指道:“极好!” 对此,吴远面不改色的。 却把老丈人杨支书喜得合不拢嘴,直接塞了包华子给夏师傅道:“夏师傅,怎么个极好法?” 夏师傅一通云山雾绕地忽悠,把杨支书听得眉开眼笑。 无非是紫气东来、造福后代、蒙荫子孙那一套。 走完了这一套流程。

相关推荐: 十年忠犬追妻路   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捡个宝贝回家(五)   女帝登基后,我被迫当了九千岁   漂洋过狌海   羽化九天   反派竟是我兄弟   都市之绝世杀神   我成了女反派的跟班   蔓蔓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