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还真是少见。 而远在大秦的教室内,始皇看着直播,却是心里疑惑。 “这渭水之盟究竟是个什么事?怎么引得唐皇如此生气?” 始皇好奇地向老朱问道。 老朱自然是知道的,也是立马就解释了起来。 “当时那群突勒人,违背约定,直接进攻大唐,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整个京师震动。” “然而,当时的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皇设了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双方斩杀白马以定合盟。” “要知道,当时的唐皇还没有登基,年少气盛之时,还未尝败仗,而突勒人突破重重阻碍,险些攻入长安。” “这对于当时的唐皇而言,是何等的威胁,何等的耻辱?” “换做是始皇您,你能受得了吗?” 听到老朱这解释,始皇也是气不打一处来。 “若是有人犯我大秦到这种地步,我定要让他的民族,就此从这土地上消失得渣都不剩!” 他也能够理解李世民的愤怒了。 “但愿唐皇能够尽快解决这群该死的突勒人吧,解决掉之后,外贸的事情,就会明朗许多了。” 朱瞻基期待道。 众人也是点点头。 时间慢慢过去了十天,已经来到了四月初,这十多天的时间里面,李世民已经做了很多事。 比如说医疗方面。 李世民从崇祯那里弄来了一些符合大唐科技水平的医疗药物,并进行了研究生产。 最有成效的自然是青霉素这样的抗生素,不过制作成本确实不小。 李世民现在也是能够理解始皇为什么说医疗行业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没有钱一定别去碰。 原来京城内的医馆也是不少的,李世民全部收编成了公家的产业。 对于医馆内部进行了改造,设置了门诊和科室,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的医院了。 就是内部的设施可以再完善一下。 有了抗生素的存在,以及比较成熟的包扎、消毒技术,对于外科伤而言,简直就是福音。 像之前那几个户部的差人,在药物的作用下,经过了几天的休养,现在也已经是快痊愈了。 李世民也是趁机去看了看他们的情况。 这些差人对于李世民自然也是感恩戴德,一个皇帝,肯为他们做这么多事,让他们感觉备受尊重。 而与此同时,不同于李世民的有条不紊,门阀这边,以崔仁师为首的门阀早就焦头烂额了。 皇家酒业在长安的所有酒业中,已经形成了垄断的地位。 城内所有的酒楼,全部大量采购皇家酒业出产的茅台酒和汾酒,他们门阀的酒厂,已经临近倒闭。 而其他的收入,随着李世民增税制度的实行,他们所有的赌场和青楼盈利直接缩减了百分之五十。 加上了青楼中的酒产因为不是茅台和汾酒的缘故,根本没什么人光顾。 崔仁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再过些时日,估计自己的这些产业都会逐渐破产。 李世民的可怕之处,让人心悸。 崔仁师喝着闷酒,一旁的卢承庆面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世民这一场针对他们门阀而掀起的风暴,已经在逐渐席卷整个大唐,就算是他们远离长安的卢氏,也受到了无比巨大的波及。 “现在看来,陛下是真的不死不休了。” 卢承庆叹气道。 “家族未来堪忧啊。” 崔仁师考虑的是他崔家以后怎么活下去。 “管不着了,陛下的能量实在太过巨大,不是我们所能抗衡的。” 卢承庆已经做好了缴械投降的准备,等过几天他就让卢家把家产都上交投资李世民的烟酒。 自己做个土皇帝,迟早会被李世民针对死,还不如抱紧李世民的大腿,做个乖小弟。 而此时,邻座正坐着一桌人,谈论的话题引起了崔仁师和卢承庆的注意。 “你们听闻没有,皇上居然下旨在全国各地找仙石?” 一个汉子环视桌子上的众人,神神秘秘道。 此时立马就有人大笑道。 “哈哈哈哈,这哪是你我能够找到的东西,这世上哪有什么仙石呢?” 几人点了点头,觉得说的有道理。 但是也有人懂了歪点子。 皇帝反正要找的是仙石,可是谁又见过呢?我随便找一块石头说这是仙石,那岂不是能得一大笔钱? 很多人都觉得李世民大概又是收了哪个江湖道士的骗,这才下旨全国各地到处搜寻什么仙石。 卢承庆听着那些人玩笑般的语气,心里却不禁觉得他们傻得可爱。 “要是真的没有什么仙人就好了。” 只有他们这些经历过洗礼的门阀,才知道那李世民口中的仙人究竟有多可怕。 第四百五十七章:大王,我给您点烟 此时提心吊胆的不仅仅只有大唐境内的这些门阀。 在大唐的周边,许多的国家布置在大唐内部的眼线都感受到了大唐内的变动。 关于大唐的情报,他们快马加鞭,朝着自己的国家运输而去。 此时的北方,五原郡以北,东突勒朝廷所在地。 在隋文帝的分化下,原本疆域辽阔的突勒汗国分裂成了东突勒汗国和西突勒汗国。 保留着突厥汗国军事实力的东突厥汗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更辽阔的疆土,更庞大的野心。 吉利可汗从他老爹启明可汗手中接过来的东突勒,是突勒王朝王朝以来最为兴盛的一个时代。 隋灭唐起,中原王朝的更迭,给了东突厥很大的发展空间,也给了吉利可汗入侵南下更大的信心。 此时的王庭之中,高层萦绕,气氛肃然。 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吉利可汗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弑杀好斗,相反,他很理智。 也就是因为理智,所以他才会决定在不久的将来直接南下,攻入长安,这样的果决与勇气,才配成为李世民的对手。 不同于帐内的肃然,账外的草原,简直就是一副人间炼狱的景象。 无数的汉人男子被突勒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着,逼迫着他们喂马、建屋…… 而女人,哪里还有什么女人,只有营帐内传出的哀嚎与哭泣罢了。 吉利可汗的另一面,是冷血的残暴,对于中原人,他从来没有保持过友好的态度。 在他眼里,只有利益和权柄。 在牙帐之中,一个探子正单膝跪地,向吉利可汗汇报道。 “回禀可汗,最近大唐的变动十分巨大,一方面长安城内,似乎在研究药物,这些药物能够快速医治好病情,十分神奇。” 吉利可汗沉思不语。 “继续说。” “还有,大唐似乎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出现了两种从未见过的物品,在中原十分受欢迎。” “什么东西?不要在我面前卖关子,直接拿出来。” 吉利可汗瞪了这探子一眼。 “是叫什么香烟,还有一种则是十分烈的美酒,小的花重金买了些回来。” 这探子还十分肉疼地说道,从包裹之中拿出了烟和酒。 探子将烟和酒都献给了吉利可汗。 吉利先尝了尝酒的味道,大口一饮,直接倒了一大半瓶到口中。 “有些辛辣,是好酒,给几位首领也倒上。” 以吉利恐怖的酒量,竟也险些被这酒呛到,可见其有多烈。 首领们在尝过酒之后,都是露出惊艳的神色。 他们也就喝喝草原上的马奶酒,最多也就抢点北方百姓的家酿酒,什么时候喝过这么有味的烈酒了。 “不错,这酒是好东西,就是少了些,不过瘾。”吉利有些不满道。 那探子确实心疼,却又不敢抱怨。 就刚才这几个高层干掉的那一壶,可就已经价值五十两了。 随后,吉利可汗又拿起了放在一旁的烟。 直接丢进了嘴巴里,然后就嚼了起来。 他的神色有些古怪,但是却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吉利这表情让那探子十分尴尬。 这探子刚还想提醒一下这香烟是用来抽的,不是用来吃的,没想到吉利直接就往嘴里塞了。 “这就是香烟?味道有些苦,不过倒是有一股奇香,有些提神的作用,倒也是不错。” 本来探子已经准备好了被吉利一顿臭骂的,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吉利竟然没有骂他? 反而觉得这样干嚼烟草很有味道。 不愧是可汗,口味和爱好都和别人不一样。 “大王,这烟,可不仅仅只能用来嚼,他还可以用来吸,我看见中原人都喜欢用吸的。” 他也不好说吉利这样干嚼的方法就是错误的,反正谁也没有规定香烟一定是要用来抽的。 “噢?吸?怎么个吸法?” 吉利可汗也是来了兴致,问道。 于是,探子自己给自己叼了根烟,去营帐外面拿了个柴火,立马就点燃了。 随后便是一顿吞云吐雾,看这熟练的样子,在中原估计没少用公费买烟抽。 “我给大王点烟。” 探子用自己的烟给吉利可汗将烟点燃,示意吉利往肺里抽一口。 不多时,吉利也是享受起了香烟的滋味,这倒是很符合他们突勒人的性子。 有些冲,又有些上瘾,还能提神,用来解乏再合适不过了。 就是要点燃有些麻烦。 吉利可汗让探子给每个首领都发了一根烟,大家都乐呵呵地抽了起来。 那是爱得不行啊,有人抽完一根立马就要找第二根了。 就这样,探子带了的一包烟,不过三四分钟的时间,就已经被解决完了。 “这烟和酒,都很不错,若是我们汗国不能享有,那也太过遗憾。” 吉利可汗抱怨道。 “还有什么?尽数都拿出来。” 有首领催促道。 因为没有烟抽的缘故,他的暴脾气也上来了。 这探子太不懂事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才买一包? 于是探子又从包裹中拿出了一块琉璃片,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看着晶莹剔透,很是漂亮。 “这是何物?” 吉利可汗在看到这琉璃片的时候,顿时就有些坐不住了。 虽然他们突勒人没有什么文化,对于这样精美的东西可能不是很能欣赏。 但是他们可是马背上的民族,常年游牧,在其他国家,他们也见过类似的东西。 那可是价值连城的玩意,这探子是怎么弄到手的? “此乃琉璃,是小的特意买来献给大王的,这可是花了五十两黄金才买来的,小的身上的盘缠都花完了。” 这探子也是直接将琉璃片双手呈上献给了吉利。 吉利把琉璃片拿在手中,细细揉搓,放在光线下细细观摩。 “很漂亮,本王很喜欢。” 吉利把琉璃片收进了衣兜之中,打算回去之后就将它做成首饰佩戴在身边。 “此物才五十两黄金?实在是太便宜了些。” 吉利觉得这块琉璃,起码价值百两黄金,那些大唐人怎的如此不识货? “大王要是喜欢,那大唐的皇宫里面还有很多呢,而且大唐朝廷似乎还在考虑要不要和我们进行交易呢,他们会给我们便宜的价格。” 探子说道。 其余的首领也是面带喜色。 既然大唐肯卖,这不得多弄一些? 第四百五十八章:程咬金:俺是个读书人! 而此时的吉利可汗却笑了起来。 “交易?” “你们怕不是忘记了本王之前与李世民的渭水之盟,我们突勒人,想要的东西,还要买?” 此时的吉利,一改往日沉寂的口吻,直接狂妄道。 其实他也有预感,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是大唐飞速发展的时期。 而他手底下的人,却又在大唐边境到处惹事,李世民不可能不除掉他们。 与其让李世民先动手,不如他主动出击。 就像上次的渭水之盟的一样,直接打李世民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候李世民哭都没地方哭。 至于能不能把大唐给打下来,那再另说,他吉利没有这么大的信心,他顶多就是威胁一下李世民,让他交出点好东西。 总之,入侵大唐这一战,是无可避免的,即便是他不动手,李世民也会动手。 第二天,大唐皇宫之中,李世民在自己的宫殿内看科考上来的考卷。 他的眉头始终都是紧皱着的。 说实话,这一次的考题难度确实不错,是翰林院出的题,相当有难度了。 但是这些考卷给李世民的只有一个感觉。 平庸。 哪怕是状元的文章,李世民也觉得食而无味。 策论都实在是太空洞了,根本跟不上他李世民的步伐。 如果是以前的他,一定会觉得这些人惊才艳艳,甚至拍案叫绝。 但是在听过楚源课后的李世民,视野开阔了很多。 思想自然也不再那么顽固,他只觉得这些考生的思想,似乎有些落后了。 最后的策论题,他意在让这些考生给他们提一提大唐应该重点发展哪个方面。 明明答案已经写在字面上了。 最近大唐大兴商业,难道这些书生是看不见吗? 还有一堆人写发展农业,甚至给他提了一堆毫无实际意义的建议,根本无法落实的东西。 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进士就有问题了,相反,这些进士的想法都很大胆,这对于一个新兴的王朝而言,这是好事。 然而却并不是李世民需要的人才。 又或者说,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找不到李世民想要的人。 除非他发展与现在大唐政治结构相对应的教育,提升学子的知识范围和整体素质。 可是那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又是极为不利的。 废除儒学,那是对皇权极大的挑衅。 也并不是说儒学不适用了,只是说,现在大唐的儒学太落后了,把人的思维培养地太过固化。 李世民摇了摇头,放下了一堆考卷,他必须想个办法,改变当前的这个局面。 大唐的整体都在进步,但是教育才是国之根本,这些人才培养好了,大唐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就在李世民准备去找楚源想办法的时候,负责选拔的官员却对李世民问道。 “陛下,您对今年的这批进士,可是不满意啊?” 官员是一个懂看脸色的,看到李世民的满面愁容,就知道李世民对这些进士并不是很满意。 “如果皇上不满意的话,这一届的进士取消?也就不用他们再枯等了。” 官员一狠心,说道。 李世民却连忙摆了摆手。 “不必,这些进士,能够考上来也是不容易,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我若是一句话,就让他们回家,那也未免太寒心了。” “以后也没人再信任朕的科举了。” 即便李世民对这些进士比较失望,但他觉得这些人身上一定是有自己的发光点的。 至少智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然也不可能通过层层选拔,考上个进士。 “明天面圣吧,朕对他们说教说教。” 李世民给了这个官员一个具体的答案。 就这样,消息落地,举国上下,不知多少的学子心头在期待着入朝为官那一刻。 第二天面圣,满朝文武都到场。 学子们跪在大殿中央,李世民一个个点名,一个个看。 不愧是他大唐的学子,个个都精神充沛,长得也标标志志。 跪在前面的,是状元郎榜眼和探花,也就是一二三名。 在李世民旁边,两个皇子也是一同被李世民喊了过来。 当然,大部分大臣此时表情都是比较肃穆的,毕竟进士面圣,这是科举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要被记录在历史中的一刻。 现在跪在殿中的那些进士,指不定其中的哪一个,未来就能够成为他们的上司呢。 就连平日里跳得比较厉害的崔仁师一众门阀,也都保持着应有的庄重。 然而,刚从外地被召回来的尉迟恭和程咬金却懵了。 李世民把他们喊来干什么?这种科举的事情,他们来了也没用吧,顶多看个热闹。 最主要的是,他们才离开几天?大唐怎么就变了样? 那长安街上卖的什么烟啊,酒啊,还有崭新的医院啊,整个长安街的坊市那是真的热闹非凡。 还有以前经常在京城里面蹦跶的那些门阀,怎么个个都像老鼠一样畏首畏尾的,以前他们不是横跋扈的吗? 两个人太久没有上朝,感觉自己与时代脱节了。 当然,最让他们气愤的事情就是,李世民要打突勒,居然不喊上他们?仅仅只是喊了李靖? 就凭李靖,行不行啊? 前面的典礼十分繁琐,但是却又是必须进行的,以庆祝状元郎、榜眼和探花的。 一切都搞定之后,这些进士要想做官,还必须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分一二三甲等,根据等级分配不同的官职。 像前十名一般都是入了翰林,等级低一点的,就是去做县令或者主事去了。 “状元郎,你是叫做刘进?”李世民开口问道。 “回陛下,是。”刘进答道。 “不错,有状元的风范。” 李世民也是点点头,不过从他的表情,却依旧看不出半点喜悲。 “以后入了翰林,也要称呼一声刘大人了。” 房玄龄欣慰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一样。 当年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是老矣,只是俱往矣。 “状元郎真是一表人才,人模人样,祸国殃民,斯文扫地,当真是读书人的榜样。” 程咬金也是乐呵呵地夸奖道。 但是整个朝堂的氛围瞬间就寂静下来了。 “宿国公,最近有读书啊,成语一套一套的。” 只有尉迟恭还没有察觉到氛围的不对劲。 李世民的嘴角抽了抽,都叫这个程咬金多读书了,也不知道读的是些什么书。 “哈哈哈,那是那是,我们这些打仗的,也不能耽误了学习。”程咬金笑了笑。 第四百五十九章:大唐要做的,就是赚钱! 让你们学习,不是让你们去学习怎么乱用成语的,李世民以及其他的大臣都尴尬地捂着脸。 “好了,刘进,作为开科以来,你是本朝的第一位状元,朕看过你的试卷,字迹很工整,是一个有才华的。” 李世民淡淡地夸了几句,倒也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都快把刘进捧上天了。 刘进听到皇帝的夸赞,也是连忙谦逊道。 “不敢当,不敢当,才疏浅薄,不敢卖弄。” 看得出来,这个状元在人品方面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于是李世民就开始发难了。 “你是全国万里挑一的人才,在学问这方面,你确实不错,但是朕认为,你的眼光还应该高些。” 李世民这一句话,也是间接的反应了他对于这一次科举结果的不满意,这让很多大臣的心里都是一沉。 皇上连状元都不满意,他究竟是想要怎样的人才? 一时间,所有的大臣心里都打起了鼓。 程咬金和尉迟恭更是摸不着头脑。 “陛下不是最喜欢读书人了吗?怎么今天好像有点看不起的意思。” 程咬金朝尉迟恭问道。 尉迟恭也是无奈地摊手,他怎么会知道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 “陛下,此言差矣,都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更何况是进士。” “若是没有足够的见识,又如何在科考的时候下笔如有神呢?” 说这话的是魏征,也只有魏征在这个时候敢公然怼李世明了,他也是读书人,他要为这些进士说话。 而大殿中的其他进士们,也对魏征的仗义执言感激无比。 他们看得出来,皇帝对于读书人有偏见,认为他们只会读死书,眼界不够开广。 李世民摇了摇头。 “朕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你们还记得科考最后的策论题是什么吗?” 刘进几乎没有思考就回答了出来。 “是论治国。” 这次的策论题可以说是非常的开阔,十分考验一个人的眼界和对于社会制度的了解,并不是那么好写。 而刘进则是认为自己在策论方面写得无懈可击。 “那就请你说说你的治国良方,朕来听。” 李世民做了个手势,表示让刘进说一说。 刘进也是上前一步,随后沉思了一会儿,缓缓道。 “国之根本乃是农业……” 对于农业,他从很多方面阐述了农业的重要性,还提出了一些对于田亩的改革,比如纳粮税的一些政策。 总体而言,中规中矩,但是也算比较有想法,很多大臣都是听得津津有味,在思考刘进所说的那些政策的可行性。 “其次,礼法为重,人人知法,国家方能安定……” 刘进继续阐述对于法律知识普及到民众的重要性。 也是中规中矩地看法,但是也有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让许多大臣都连连点头。 “最后,内外兼守,国内民富兵强,国外抗击外敌,可得国之大兴……” “当然,君王理国事,陛下才是带领整个国家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作为臣子,只有紧随陛下的脚步,才能举国上下一心……” 洋洋洒洒说下来,刘进的口才很好,说得头头是道,也没人觉得他说得就不对。 即便观点都是一些老观点,但是人家善于在老东西里面找新的点,也说得过去。 刘进浸淫科考多年,就等着科举再兴,一鸣惊人,所以对于国事策论这一块。 请教过很多的大儒,考前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 他能够拿到状元,他自己其实也并不意外。 最后他甚至还拍了一下李世民的马屁,此时刘进的心里已经稳操胜券了。 这大殿之上,尽显才华,惊艳众人,留到后世,那也绝对是一个美谈。 很多大臣对于刘进的策论也很是满意,认为这日后绝对是一个可塑之才,栋梁之才。 即便是程咬金和尉迟恭这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 也都觉得刘进说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以前大唐也是这样的,隋朝也差不到哪里去。 “好,这就是你的策论了,众爱卿觉得如何,可满意?” 李世民并没有发表看法,反而是朝着大臣们看去,想问问他们的意见。 房玄龄擅长察言观色,他就已经察觉到了李世民今天情绪的不对劲。 陛下对于今天科考的这些进士,似乎都不是很满意。 这是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了,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但是魏征哪里是一个闲得住的。 “臣以为,讲得很好。” 其余的几个翰林院的大臣也是连连点头。 读书人之间都是惺惺相惜的,对于刘进这种人才,他们很喜欢。 李世民此时表情却骤然冷了下来。 “你说的这些,难道朕不知道吗?朕需要的是新的想法,而不是纸上谈兵。” “你们可真的有用心看一看现在的大唐是什么样子?可有结合大唐目前的国况去思考问题?” “开口治国,闭口治国,你们却连国是什么,国长什么样子都没有看清。” 李世民失望道。 不仅仅是对这些进士,同样是对那些思想守旧的大臣失望。 “你说大唐要发展农业,要弄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但是你有没有去田里看看,田里种的是什么?农民又是用什么农具耕种?” “你可有亲自下过地?可有亲自种过粮食?可真的知道你笔下写的‘耕种不易’有多不易?” 李世民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利剑一样,插进了刘进,以及每一个读书人的心里。 刘进不理解啊,大唐是什么样子的? 他突然就陷入了迷茫。 他整日说农业最重,却连秋收都从未参与过,只知捧着他的圣贤书。 他只看见了热闹的市坊,看见了繁华的街道,看到了和他一样进京赶考的书生。 “魏征!这你最清楚,你告诉朕,大唐现在的农业是怎样的,用的是什么生产工具。” 于是乎,魏征将最近大唐的近况阐述了一遍。 譬如红薯土豆的亩产,医疗、商业的发展,着重讲的就是一个,大唐走的就是一个经济路线。 两个字,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但凡能有一个考生扣到这个题,李世民也不至于这么失望。 他现在应该,怎么办了。 第四百六十章:跟着楚源,大唐富强! 此时所有的大臣,在听完魏征的汇报之后,心里都仿佛出现了一道裂缝。 他们的世界观,好像被重塑了? 以前那些旧东西,好像派不上什么用场了? 就连魏征本人都觉得大唐好像确实变了,历朝历代以来,似乎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唐的这种情况。 先发展商业和医疗? 前所未有的兴国之路。 “其他的观点我不想否认你的,但是我得承认有一点你说的很对,你们必须跟上朕的脚步!” “朕乃一国之君,带领着大唐走向兴盛,然而你们的思想却依旧如此守旧,眼界还是如此的狭隘,那朕如何大刀阔斧地往前走?” “更何况,你们都是经过重重选拔考上来的人才,如果你们都不能够让朕满意的话,朕还能指望谁?” “朕不是训斥你们,朕只是希望,你们能多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用与时俱进的目光看待大唐,看待整个世界。” 李世民的这些话,当然也是从楚源那里学来的,楚源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就经常用这套说辞。 李世民说着,很多大臣和学子都低下来了头,开始反思了起来。 “太子!你来说说,应该如何治国。” 李世民此时也没有顾及底下那群人的心情,而是直接让李承乾来说说他对于治国的看法。 一是为了警醒这些大臣,二是为了检验检验李承乾在楚源那里学习得怎么样,验收一下成果。 “儿臣以为,就大唐目前的国况而言,唯有商业兴国,科技兴国这两条路可行。” 李承乾一开口,便是直接将他骇人听闻的观点抛出。 但是李世民却很满意。 不愧是他的儿子,最懂他。 “父皇增加商税,必然是想从商业开始,斩断大资产的对于商业的垄断,让小资产能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自古每朝每代,商贾地位极地,商户甚至仅比贱籍高一等,被社会漠视,从商得不到社会保障,东西无法出售,得不到流通的经济,自然无法发展。” “而我大唐,却要反其道而行,大力发展商业,生产高利润商品,普及国内,售给外邦,做到国富民强这两点,首先,国富才是基本!” 李承乾的观点很新颖,至少在大唐的这些官员眼里,这是闻所未闻的观点。 有些离经叛道,但是一联想李世民之前的所作所为,才恍然。 这不就是大唐在走的路吗? “其次,有了钱又该怎么办呢?有人说应该养兵,用钱养兵,这同样,也是老观点,儿臣以为不对。” 这话一出,让很多大臣再次陷入了迷茫。 有了钱不练兵扩张疆域,固守国本,那还能干吗? 钱不就是用来打仗的吗? “儿臣认为,有了充足的经济之后,应当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这科技,则是指工艺,技术等。” “譬如,汉时的铁犁与我们唐时的曲辕犁,哪个耕地效率高?秦时的投石车与汉末的攻城车,哪个攻城效率更高?” “自然是后者,而这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最好的例子就是开在长安城内的那些医院,儿臣的脚疾若是让太医来医治,恐怕就是不治之症,但是那些医院,却能够轻松将儿臣医好。” “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而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钱。” “有了钱,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 李承乾结合了自己身上的例子,来说明发展商业和发展科技对于大唐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带来的好处。 这些自然也都是楚源告诉他的,教他以现代的,与时俱进的目光去看待国家发展。 “父皇所忧心的教育事业,无非就是孔孟之道对于我大唐的不适配,我们的大唐应该是飞腾而起的巨龙,而非汉时一般盘卧着的老龙,一味追求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之道,不适合我们大唐。” 最后,李承乾又点了点大唐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他不敢说重了。 毕竟儒学已经传承了那么久,他不可能一句话就把儒学全部给否认掉了。 尽管李承乾说得很有道理,但是依旧有很多人不能够接受。 他们都觉得李承乾是对的,只是一时间无法接受自己那么多年坚持的东西突然坍塌而已。 尤其是李承乾对于儒学的否认。 他们一方面又觉得李承乾好像亵渎了他们的毕生所学,一方面又觉得很爽。 儒学对于他们的限制,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不学儒学,他们又能干嘛呢? 没有了那四书五经,他们连地里的老农都比不上。 那些进士们就更加夸张了,有人已经开始捂着头陷入了疯癫的状态。 迷茫无措,被否认,他们要何去何从? “好了,不必说了,朕已经知道了。” 李世民打断了李承乾继续说下去的话,再说下去,恐怕那些短时间无法接受这些观点的学子真的会疯掉。 人家寒窗苦读数十载的东西,你太
相关推荐:
笔下丹青
带着警花闯三国
快穿之落叶无生
不许笑之重生大明
亲爱的
山村养鸡大亨
14号街灯
哑巴狼夫
步步逼婚:洛总强宠复仇妻
首辅掌中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