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扑到了父亲身上。 小团子见父亲一脸笑意,遂问道:“爹爹今日很是高兴?” 少津点点头,笑言道:“因为爹爹的兄长要回来了。” “爹爹的兄长,是……是大伯,大伯要回来了。”叙哥儿掐着手指算称呼,也跟着欢喜起来,道,“那叙哥儿的兄长也要回来了。” 两岁的叙哥儿对未见过面的小南哥哥、小风姐姐充满了好奇、期待。 一旁的陆亦瑶噗笑出声,打趣儿子道:“傻小子,哪有自个叫自个叙哥儿的。” “就许你们叫,不许我自己叫,什么道理?” 一家三口都笑了起来。 是呀,少津的兄长要回来了,正叙的兄长也要回来了,这座府邸又要添许多生气了。 …… …… 裴秉元、裴少津所猜不假。 这日,皇帝叫来了五位阁老,又叫萧内官取来了都察院的官职簿。 皇帝说来说去,总就一个意思,都察院正好有个实缺——正四品的敛都御史,他想把裴伯渊放到这个位置上。 皇帝道:“裴爱卿既任过科官,又外任过知州,虽年轻了些,却也担得起道官一职了。” 这偏爱着实是有些“混淆官职”了,那“敛都御史”和“道官”能是一回事吗?那六科给事中是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才是道官。 领十三道的敛都御史,在皇帝口中都成道官了,这不是妥妥的故意避重就轻吗? 敛都御史可是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 皇帝跟前,几位阁老自然都收着自己的心思,胡首辅亦道,一切按律例来办即是,并无什么大不妥。 可出了御书房,各自脸色就都变了。 张令义、徐知意两个自是为少淮欢喜,可其他三位脸色却是沉沉。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于要职上,人都是会变的,内阁里早不是三年前那般一团和气了,各有各的主张,也各有各的势力,有时相合,有时相悖。 果不其然,本是内阁才知晓的事情,没出两日,便已闹得朝中人尽皆知,知道的人多了,阻力自然也就来了。 科道官们轰炸般上折子,通政司一日送三趟都送不过来。 不是裴少淮不能当敛都御史,也不是他胜任不了敛都御史——裴少淮翰林、科官出身,若是年纪大些,七品直升四品也不足为奇,毕竟不鲜给事中直升四品侍郎的先例在。而是老狐狸们不想裴少淮这个“人精”在这个时候入都察院。 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一起来办,吏部重在“办”,都察院重在“督”,相互掣肘,在搏击当中取平衡。 裴少淮这个时候入都察院,以皇帝的性子,必然会让裴少淮挑京察的担子,如此一来,都察院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新人横插一脚、分了一杯羹,吏部觉得受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官员督察,其他被考察的京官,莫名被刚回来的京外官骑在头上,自然是各方都不愿意。 再者,若是裴少淮趁着这个时机,再放几个自己的姻亲、同窗进入要职,这股势力可就起来了。 不得不防。 对于不受自己掌控的聪明人,即便百般敬佩其才华,也会提防着他与自己为敌。 所以九成的折子,不说不让裴少淮任敛都御史,而说恳请皇上再缓缓,用才不能急于一时,等到京察之后再下旨任命也不迟。 毕竟京察不就是先论功过、再论官职吗? 声声哀求皇上不能为了一人而坏了规矩。 在这一众大体相同的折子中,又属吏部尚书王高庠的折子更为高明一些,他肯定了裴少淮这么些年的功绩,称呼其为难得的治国贤臣、清正才子,写道:“……贤臣难得,为延续大庆昌盛,陛下之才储,当为东宫所用,教习传训储君左右。微臣以为,裴知州可入东宫詹事府,任少詹事一职。” 詹事府少詹事,正好也是正四品官。 第215章 裴少淮所乘官船仍在保定府外,京察亦尚未开始,然他已成了焦点人物,在朝中传得沸沸扬扬。 遵照长辈们的吩咐,徐言成、杨向泉、陈行辰等几个并未冒头替裴少淮说话,免得把水搅得更浑,反让对家得逞。 正如徐阁老叮嘱徐言成,道:“你们几个当下最要紧的,是准备参加堂审的事宜,立足朝堂,至于伯渊的事,还有我们几个老头子在。” 隔日,徐阁老便与张阁老一同去了武英殿。 二人一入殿,殿内氛围顿时变得张弓拔弩起来,胡首辅挥挥手,叫属下、随从出了殿,关上了门。 徐阁老尚能保持面上的“和气”,但张令义那暴脾气,何曾遮掩过,一开口便质问:“胡首辅,时移世异,你又要搞回楼宇兴的那一套吗?” 裴少淮任职一事,唯有几个阁老知晓,若非胡首辅授意,这风哪能漏得这般快? 自己不便开口驳了皇帝的脸面,便想借着广大言官之口搅黄此事。 “张阁老,你休要信口雌黄,往本官头上扣罪名。”胡首辅亦是一腔怒火。 两人隔着堂吵了起来。 胡祁虽为首辅,但论及门生势力,是有些不及张令义和徐知意的。张令义身后有个兵部,又与五督各武官相熟,称得上是武官在朝的“代言人”,徐知意寒门出身,代表的则是清流官员。 而胡首辅,若非当年裴珏受“金蝇虫”一事牵连,岂会让他捷足先登,抢了入阁的名额。胡祁入阁后,被楼宇兴和沈一章压得死死的,几年间都没什么动静。 在胡祁打算慢慢熬年头的时候,柳暗花明,发生了一起妖书案,楼宇兴、沈一章接连倒台,三辅、四辅也跟着一并出局,这天大的好事便落到了他的头上,助他成了一朝首辅。 胡首辅想趁着京察大计,把自己的手往外伸一伸,又知晓裴少淮与徐知意、张令义的关系,自然不愿看到裴少淮得势、插手京察大计。 “本官行得正坐得直,既没有提携自己的门生官居要职,又没有帮自己的姻亲子弟造势升势,清清白白做事,何来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一说?”胡首辅反问道,以“门生”、“姻亲”内涵徐与张的关系并不单纯,又讥讽道,“座师帮着门生,门生挺着座师,姻亲连着姻亲,要搞楼宇兴那一套的,恐怕是你们罢?” “拿这些话污蔑一个晚辈,这些话你也说得出口。”徐阁老也开口了,“论师不论年,论功不论圈,莫说我与他是甚么关系,就说他裴少淮的功绩是不是真真切切的?” 徐阁老简单列举了几项,道:“银币一出,大庆国库是不是充盈了?废了朝贡,四夷打秋风是不是少了?剿了贼寇,闽地沿海是不是安定了?开海通商,天下百姓是不是多了新活路?谋身谋国谋天下,胡首辅此举究竟谋的是什么?” 句子出自《鬼谷子》的“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徐知意这一副巧嘴,属实是骂人不带脏字了。 “我一人辩不得你们两个,你们也无须在我这里辩了。”胡首辅被气得满脸通红,道,“这武英殿你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跟逛大街一般,那就趁着京察自陈,本官向圣上请辞,让你们来当这武英殿的主好了。” 张令义、徐知意皆是一凛,胡祁怕是早就算计好了,堂堂一朝阁老卖些苦肉计,把这趟水搅得更浑更浊。 届时,“裴、徐、张等几家串联成势,逼得首辅请辞”,三人成虎,可真就说不清了。 张令义“狡黠”些,当即想到了应对,言道:“不止胡首辅会这招,我与徐阁老这便就去辞官告老,看还有哪些谋身者能诋毁裴伯渊受座师、姻亲提携。” 不欢而来,不欢而散。 …… 辅导太子,必选端重之士,择其善者而从之,于是便有了詹事府。 这日,趁着太子燕有政入府研习军机重务时,吏部王尚书亦来了詹事府。 王高庠任吏部尚书,身兼太子太保,得太子称呼其一声“王先生”。便是说王高庠是妥妥的太子党,是太子身边的第一要臣。 四年前,裴珏辞官致仕以后,空出至关重要的吏部尚书位置,皇帝特意从詹事府选了王高庠出任此职,就是为了给朝廷百官们表一个意思——这皇位就是要传给太子。 王高
相关推荐:
白日烟波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交流_御书屋
我的傻白甜老婆
红豆
NTR场合_御宅屋
顾氏女前传
我的风骚情人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