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无限制入梦 > 第112章

第112章

皆信服,期待把太仓船的本事传承下去。 裴少淮来到树龙骨仪式场地前。 他居于高处,向下望去,只见船坞中已搭建好一条数十米长的船只骨架。粗实的油松木弯曲成型,两头上翘底下成弧状,构成了船只的主干,宛如脊柱。 主干两侧安插一排排枝干,合起来好似海中大鱼的骨架,故称其为“龙骨”。 龙骨被牢牢固定在船坞中间,纹丝不动,最前头绑着一块棕片,尾部则扎了红布,鲜艳夺目,寓意头棕尾红,如龙畅游,会有好运发生。 即将建造的这艘船只不算大,裴少淮估摸只有二三百料,可容五六十人。万事开头难,建造好第一艘船,往后就会越来越顺畅了。 作者有话要说: [1]造船参考自《濒危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析—以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例_曾晓萍》和《16世纪江南造船技术理论化及其历史影响_陈伟》,后面的章节也是参考自这两篇文章,不再标注。 第75章 八仙桌上摆好三牲,香炉烟雾萦绕,裴知州带头祷告,祭祀海神。 随后,裴秉元又给诸位造船匠们分发红钱,以振士气。 区区一架二三百料的船只,裴秉元如此兴师动众,为的是告诉众人,一定会再兴造船厂。 树龙骨仪式结束后,从造船厂归来,裴少淮满脑的心思都是船只船只——他很想知晓,在工业并不发达的大庆朝,工匠们是如何一点点建造出可以乘风御浪的硬帆乌尾大船的? 既是来游学的,岂能错失此等良机,不去钻研一番? 翌日,裴少淮去邹府,同邹阁老说了自己的打算,邹阁老大为赞同。 邹阁老提点他道:“诚斋先生诗曰‘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江河之中的暗流,唯有日日行水的撑篙人最为熟谙,可以避之、让之。与之同理,甚么样的船只最为牢固畅行,最适合御敌鏖战,造船者必定也通晓几分,甲子白发,这些匠籍老者身份虽微,学问可不小,值得你去一学。” 又道:“‘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此番你去见识了造船,若是日后入工部执掌建造之事,或是入兵部辖领战船水师历练,皆有好处。你知晓得愈多,在朝中与人共事时,愈不易被人蒙蔽、牵着鼻子走。” 邹阁老所言,与裴少淮所想不谋而合,裴少淮应道:“小子省得了。” 此后数月里,裴少淮奔走于书堂、造船厂、邹府和家之间,忙碌而充实。 在造船厂里,裴少淮认识了年将六十的王匠头,会讲官话。王匠头是个身材矮小的小老头,身子骨仍旧健朗,年轻时几乎做过造船的每一道工序。 他不上手做重活,只负责游走在船坞各处,或指导年轻的匠工们做事,或检验每道工序的质量。 王匠头每每见到裴少淮过来,都会笑得眯成眼缝,道:“裴举人又来啦?” 裴少淮点点头,谦虚应道:“过来同王师傅请教造船的学问。” “可不敢说是请教。”王匠头摇摇手,说道,“我不懂甚么是学问,只晓得这是祖上一代代改进后留下的技艺,这其中但有裴举人好奇的,老头子必定尽力应答。” 船坞里头,工匠们来来往往,或刨削木板,或开榫打眼,或借火翘曲木条,各有各的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裴少淮跟随王匠头穿梭各个工间。 “王师傅,这造船共有多少道工序?”裴少淮问道。 王匠头边走边应道:“太仓船用的是船壳法,大工序有七道,一曰龙骨,二曰底板,三曰隔舱,四曰船舵,五曰梁拱,六曰船肋,七曰甲板之上。小工序则不计其数,譬如捻缝、涂漆、铆钉……我虽都曾干过,却不曾数过。” 又道:“这造船说难也不难,不外乎同造房子一样,一个是在地上建造,一个是在水上建造罢了。龙骨够粗够韧,摆得正,木料用得好,相当于地基落得稳固,造船就成了一半。匠工们干活时,铆得实,捻得紧,木板交叠,干得愈细,船的寿命就愈长久。” 经过木料场时,裴少淮见木头粗细、横截木纹各有不同,显然是木料有别,于是停下多端详了一会。 王匠头适时上前解释道:“海水咸苦,造海船比造河船对木料要求更高一些。油松木长泡不烂,可做龙骨,樟木不易裂,可做舱板,杉木轻韧,可做底板。” 王匠头带裴少淮进有人把守的仓库中,指着单独摆放几柱木料,说道:“这几根才是最贵的,是专程从滇西南运来的,留着做船舵。” 船舵由船上舵杆和船尾舵板组成,通过改变舵板的方向,船下水流向左或是向右,从而实现船只转向。 这便意味着舵杆、舵板需要由极坚硬的木材制成。 裴少淮望向那几根木材,只见木质坚沉,心材黄红,髓纹细美,用手一触,紧密如铁般发凉。 是上好的铁力木,又叫铁梨木。 无怪王匠头要叫人单独看守此木料。 王匠头说道:“船舵如鱼尾,掌控船舵才能乘风御浪,船舵的好坏可全依仗这几根木头。”可见其重要性。 忙活了好几日,裴少淮在造船厂内大开眼界,让他不得不赞叹先辈们的智慧。裴少淮心想,在材料匮乏、纯靠人力的世道,先辈们用一次次的试验,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又一辈辈传承改进,从而造出御海的大船。 这是一种漫长而又沉稳的智慧。 过了半月,裴少淮再次来访。此时,龙骨外已经安装好紧密的底板,船只初见雏形,宛若一只竹叶状的大碗,从上往下看时,里面空空如也。 王匠头见到裴少淮,神秘兮兮道:“裴举人来得正巧,船只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今日开工。” 裴少淮听后,欢喜又好奇。 木造船只能在茫茫沧海上航行,除了选材和手工细致以外,必定有其智慧之处,想来这道最关键的工序可以探得一二。 “裴举人请随我来。”王匠头带路道。 二人来到船坞高架台上,可以看见空船壳里,数十人正在合力做工。 他们沿着主龙骨搭起一道厚厚的竖直舱壁,分成左右两半,再继续装上一排排的横舱壁,把船只底仓隔成了一格格,舱壁密封,互不相通。 细数,共有十八宫格。 “此乃第三道工序,安装水密隔舱。”王匠头说道,他买了个关子,又问,“裴举人不妨猜一猜,此举有何用,为何称之为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裴少淮前世历事虽多,却不曾细学过古造船术,初一听水密隔舱 不知为何物。但他很快就想到了水中竹筏,一节节的竹子漂浮于水上,倘若只是某一节竹筒破了,竹子却不会沉。 因为竹节隔膜把竹子分为了许多节竹筒。 破一壁而未破全身。 水密隔舱应用的正是这个道理,十八个宫格互不相通,倘若海上触礁或是被敌寇炮轰,船体不幸破损,亦只是某个隔舱进水而已。此时赶紧调整重物,平衡船体,尚足以折返靠岸修复,大大保障了船员们的安全。 想通了这一点,裴少淮喜形于色,又满是敬佩。 裴少淮道:“隔舱有如竹节,各不相通,倘若航行破损,则尚有挽回的余地。” 王匠头听此一言,一愣,有些不敢相信,惊讶于色,他道:“裴举人果然有大才,一看就想通了,无需老头子我多言解释。” 裴少淮摇摇头,应道:“第一个想到用此法的先辈,才是真真的有大才。” 他站于先辈的肩膀上,俯瞰全景,能够猜到水密隔舱的作用,这并不算甚么,换作少津、言成他们,应该也能想通。而第一个看到竹筒,又能想到将“竹筒”应用到船只上,仿造出隔舱的人,才是大才。 兴许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辈又一辈的人。 蓦地,有件事在裴少淮心间愈发明晰——他要做的,是在通晓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去不断改进,而非用他后世的记忆,尝试将周遭的一切推翻。 一步一步来,则未来可期。自以为聪慧,则会显得一文不值。 两月余,船只基本成型。一只三百料的船只,长数

相关推荐: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村夜   乡村桃运小神医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虎王的花奴(H)   山有木兮【NP】   鉴宝狂婿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