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次元入侵现实地球 > 第159章

第159章

,其余十六座天书碑在四周,不停地移动,试图组合在一起。只是那些碑文是如此的玄妙复杂,那些线条是如此的繁复难解,线与线之间没有任何天然存在的线,痕迹与痕迹之间没有任何可以寻找到的痕迹,无论他如何组合,都看不到任何这些碑文原本一体的证据。 他甚至有种感觉,就算那块断碑复原如初,然后让自己看到上面的碑文,依然无法将所有碑文拼起来。 数百年来,始终没有人发现前陵十七碑的玄机,或者已经说明他的尝试必然徒劳,他静静地坐在碑庐外,不知何时已经闭上了眼睛,十七座天书碑依然在他的识海里不停快速移动组合,没有一刻停止,这让他的神识消耗的越来越快,脸色越来越苍白。 天书陵外的世界同样安静,京都里的万家灯火已然熄灭大半,只有那些王公贵族的府邸以及皇宫、离宫这两处最重要的地方还灯火通明,陈长生决意重解前陵碑的消息,让很多人无比吃惊,即生嘲弄,也让有些人彻夜难眠。 时间缓慢而坚定地流逝,夜空里灿烂的繁星渐渐隐去,黎明前的黑暗过后,晨光重临大地,不知不觉间,陈长生已经在碑庐前坐了整整一夜,天书陵里以及天书陵外有很多人也等了他整整一夜。 晨光熹微,观碑者陆续从山道上行来,看着坐在树前闭目不语的陈长生,神情各异,或者佩服,或者嘲弄,或者有一种难以言明的解脱感。昨夜情形特异,年光可以将所有的观碑者逐走,但总不能一直这样做。于是林间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有人看着陈长生摇摇头便去了自己的碑前,有的人则是专门留在碑庐周围,就想看看陈长生最后能悟出些什么,他们幸灾乐祸地想着,陈长生昨日解尽前陵碑,明明可以潇洒离去,却偏要再次留下,极有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草屋里的人们也来到了碑庐前。唐三十六端着一锅稀饭。这位含着金匙出生的汶水贵公子明显没有做过任何家务,粥水一路泼洒,鞋上都淋着不少,看着有些狼狈不堪,折袖提着小菜与馒头,七间则是拿着碗筷。 陈长生睁开眼睛,接过粥食,向七间道了声谢,然后开始吃饭。 两碗稀粥,就着白腐乳吃了一个馒头,他觉得有了七分饱,便停下了筷子。 唐三十六看着他略显苍白的脸,担心说道:“不多吃些怎么顶得住?” 陈长生说道:“吃得太饱容易犯困。” 唐三十六皱眉说道:“虽然不明白你究竟想解出些什么玩意,但既然你坚持,我知道也没办法劝,可难道你真准备不眠不休?” 苟寒食在旁没有说话,他知道陈长生为什么如此着急,因为离周园开启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 折袖把湿毛巾递到陈长生身前。 毛巾是用溪水打湿的,很是冰凉,陈长生用力地搓了搓脸,觉得精神恢复了些许,对众人说道:“你们不用管我。” 说完这句话,他再次闭上了眼睛。 虽然他闭着眼,但苟寒食等人都知道,他还是在观碑,或者不会太伤眼,但这种观碑法,实在是太过伤神。 …… …… 晨鸟迎着朝阳飞走,去晒翅羽间的湿意,碑庐前重新恢复安静,人们似乎都离开了。 陈长生盘膝闭目,坐在庐前继续解碑。 时间继续流淌,悄无声息间,便来到了正午,然后来到了傍晚,暮色很浓。 今天的京都,就像天书陵一样安静,离宫里的大主教们根本没有心情理会下属的报告,朝廷里的大臣们根本没有心思处理政务,莫雨批阅奏章的速度严重下降,圣后娘娘带着黑羊在大明宫里漫步,不知在想些什么,教宗大人一天里给那盆青叶浇了七次水。 不知道、不懂得的人,只把陈长生的举动视为哗众取宠,或是某种谈资。 知道当年周独夫解碑、懂得天书陵内情的人,则在紧张地等待着某件事情的发生,或者无法发生。 至少到现在为止,那件事情还没有发生。 十七座天书碑,在陈长生的视野或者说识海里重新组合了无数次,虽然不能说穷尽变化,但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损耗了无数心神,遗憾的是,依然没能找到他想找到的东西,世界对他来说依然残缺的。 忽然间,他的脑海里闪过一抹光亮。他不再试图把这十七座天书碑组合在一起,更准确地说,他不再试图把十七座天书碑在同一个平面上组合在一起,而是让十七座天书碑在他的识海里排成了一条直线。 在他身前的是照晴碑,贯云碑在照晴碑的后面,再后面是折挂碑,依次排列成一条直线。 然后他对自己说,只要碑文。 于是十七座石碑的碑体消失不见,只剩下碑面上那些繁复至极的线条。 十七层碑文,由近及远,在他的身前飘浮着。 视线穿过照晴碑的碑文,可以看到后面十六座碑的碑文。 这些碑文叠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崭新的、陈长生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无法想象的图案。 他看着这个图案,心神微震。 前陵十七碑,越到后面看似越简单,越有规律,线条的叠加,也就意味着规律的叠加,他要找的东西是不是隐藏在里面? 然而照晴碑上的线条,本来就已经极为繁复难解,后面那些碑的线条相对简单些,依然复杂难解,如此叠加起来组成的图案,更是复杂了无数倍级,凭借人类的精神力,永远无法解开,甚至只要试图去解,便会出问题。 陈长生看了一眼,神识微动,便难受到了极点,识海振荡不安,胸口一阵剧痛。 一口鲜血被他喷了出来,湿了衣衫。 …… …… 始终一片安静,仿佛无人的碑庐四周,响起一阵惊呼。 只是似乎担心影响到陈长生,所以那些人强行把惊呼声压的极低。 陈长生闭着双眼,看不到碑庐外的情形,心神也尽在那幅无限复杂的图案上,没有注意到这些。 只是看了一眼,他便知道这幅图案非人力可以解。 他在心里无声说道:简单些。 这三个字不是对那幅图说的,而是对自己说的。 在修道者的识海里,你如何看待世界,世界便会变成你想要看到的模样。 他强行收敛心神,凭借着远远超过年龄的沉稳心境与当初连圣后娘娘都微微动容的宁柔神识,再次望向那幅图案。 他不再试图去整理、计算那些线条,只是简单的去看,于是那幅图案也变得简单了些。 在那幅图案里,他看到了无数如稚童涂鸦般的简单图案,看到了无数文字,看到了无数诗词歌赋,看到无数水墨丹青,看到了离宫美仑美奂的建筑,看到了国教院学的大榕树,看到了高山流云,也看到了三千道藏。 这个世界已经存在的所有,都在这幅图里。 可是依然不够,因为还是太多,太复杂。 陈长生默默对自己说道:再简单些。 他忘记了自己从小苦读才能记住的三千道藏,忘记看过的诗词歌赋,忘记自己曾经去过离宫,忘记自己曾经爬上过那棵大榕树,和落落并肩对着落日下的京都一脸满足,忘记自己学过的所有文字,忘记了所有的所有。 这种忘记当然不是真的忘记,只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自我隔离。 只有这样,他才能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是个不识字的孩童,看到图上的这些线条,会想到什么? 是痕迹。 是水流的痕迹。 是云动的痕迹。 是雁群飞过,在青天之上留下的痕迹。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不,那是文章家虚妄而微酸的自我安慰。 雪雁飞过青天,根本留不下任何痕迹,所谓的雪线,其实只是眼中的残影。 这些线条指向、说明的对象究竟的是什么? 雪线指向和说明的对象,是线最前端的那些雪雁。 这些线条指向和说明的对象,是线头。 如果没有线头,那便是线条相交处。 简单些。 陈长生盯着那幅无比复杂的图案,再次对自己说道。 十七座碑叠加在他的眼前。 碑体最先消失。 现在消失的是线条。 越来越多的线条,在他的眼前缓慢地消失,不停地消失。 越来越多的空白,在他的眼前缓慢地出现,不停地出现。 十七座碑消失了,碑上的线条也消失了,新的图案产生了。 ——那是无数个孤立的点。 陈长生很确定自己没有看过这幅图案。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有些眼熟。 …… …… 第229章 初见真实 十七座碑,成千上万道线条,无数个点,没有任何规律,看上去就像是墨如雨落白纸上,谁都不可能看过的图案。那么为什么会觉得眼熟?陈长生默然想着,总觉得这幅图给自己的感觉,就像是经常见到,但却从来不曾真的仔细看过,究竟是什么呢? 碑文已经简化成了无数个点,识海里那张无形的纸上只有无数个点,怎么看都只有点。 点,点,点点……繁星点点? 即便还在自观,他都仿佛察觉到自己的唇变得有些干。 因为紧张。 前陵天书碑组成的这幅图……有可能是星空吗? 下一刻,他对自己的推测生出强烈的不自信与怀疑。因为他此时眼前的点数量太多,甚至要比夜空里的星辰数量还要多。如果说,前陵的天书陵真的与星空之间有某种联系,那么反而是星空要比碑上的图案更加单调。 按照最简单的逻辑去推论,没道理用一个更复杂的图案去描述更简单的事物。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前陵天书碑真的是在描述星空,再没有办法进行简化。除非,这些天书碑描绘的是很多片星空。 可是,世间只有一片星空。 陈长生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把思绪向前倒推了片刻,一些线条缓慢地重新在那些点之间显现。如果那些线条用来描述点的运行轨迹,图案上看似无数的点,实际上是一些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那么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是的,应该是这样。 可现在他又面临了另外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是如此的难以解决,甚至让局面变得更加险峻。 因为,星辰是不会移动的! …… …… 星辰的明暗或者会有极细微的变化,但它在夜空里的位置永恒不变,这是无数年来早已得到证明的事实,大陆无数观星台,绘制出来的星图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观察的重点也完全集中于明暗之间。 从来没有人敢质疑这种观点,因为这是无数人无数年亲眼看到的真实,就像太阳永远从西边落下,就像月亮永远在极遥远的地方,只能被魔鬼看见,就像水永远往低处流淌,这是真理,永远不可能被推翻。 在凌烟阁里看到王之策的笔记时,陈长生对改变星辰的位置从而逆天改命一事有极大的不理解与质疑,便是来源于此,即便在其后的幻境里,他亲眼看到那颗紫微帝星让周遭的几颗星辰位置微移,他依然不相信,因为那是幻境,不是亲眼看到的真实。 只是……荀梅笔记里曾经提过数次,观碑见真实,但他在天书陵里观碑数十年始终未曾见到。最后为了登陵顶见真实,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究竟要见什么真实?什么才是真实?亲眼看见的,就是真实吗? 陈长生不再自观。 他睁开眼睛,望向那座真实存在的石碑。 夜已深,碑庐还有很多人。与陈长生先前以为的不同,唐三十六、折袖、苟寒食等人,一直没有离开。他们一直在这里注视着陈长生解碑的过程,从清晨到日暮,直至此时夜深星现。 暮时,他们看见陈长生喷了一口血,很是担心。 然后,他们看见陈长生握紧了双拳,挑起了眉头,仿佛发现了些什么,显得有些激动。 现在,他们终于看见陈长生睁开眼睛,醒了过来。 唐三十六松了口气,准备上前,下一刻却停下了脚步。 因为他发现陈长生并没有看到自己。 陈长生还是在看碑,还是在解碑,神情专注地令人心悸,令人不忍打扰。 这座碑,陈长生已经看了二十几天。 晨光与晚霞,微雨与晴空,不同环境里,这座碑的碑文变化,尽数在他心间。 他也曾在星光下看过这座碑,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地方。 今夜星光依然灿烂,与前些天似乎无甚区别。 但,他的眼睛却忽然亮了起来。 那抹亮光,来自石碑左下角一道很细的、很不引人注意的线条。 这道线条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只是位置与角度刚好合适,把夜空里落下来的星光,反射到了他的眼里。 所以他的眼睛亮了。 二十余日的专注观察与思索,已经让他快要接近真实。今夜的这抹亮光,终于让他想明白了一切。 如果石碑上的线条随着自然光而或显或隐,可以变成无数文字或图画。那么星辰的明暗变化又是从何而来?那是因为,星辰在动。只是,如果星辰的位置可以移动,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观察到过? 十七座天书碑,再次出现在他的眼中。 那些碑文叠加在一起,最后一座碑上的线条,与第一座碑上的线条,有很多地方都连在了一起。 至少在他的眼中如此。 可事实上,那些线条之间,还隔着很长的一段距离。 之所以他眼中所见并非如此,那是因为他的视线与碑面是垂直的。 碑面便是星空。 人们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因为星辰与地面的相对距离太过遥远,可以认为,观星时的视线永远垂直于星辰所在的平面。那么当星辰向前,或者向后移动的时候,站在地面上的人自然无法观察到,只是有时候能够观察到变暗或者变亮。 是的,就是这样。 陈长生把视线从石碑上收回,然后才发现碑庐四周有很多人。 唐三十六看着他,有些担心说道:“没事吧?” 陈长生看着他说道:“位置是相对的。” 这是他在凌烟阁里翻开王之策笔记时,看到的第一句话,直到此时他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唐三十六不明白他为什么没头没脑来了这么一句,下意识里应道:“然后?” 陈长生想了想,指着天书陵上空的满天繁星,说道:“你造吗?星星是可以动的。” 碑庐四周一片安静,鸦雀无声。所有人认为陈长生观碑时间太长,心神损耗过剧,现在神智有些不清。但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他说话时认真的表情,人们隐约有些不安,总觉得有些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纪晋对着他厉声喝斥道:“你在说什么疯话!” “可是,它们真的在动啊。” 陈长生平静说道,语气和神情无比确定。 因为这就是真实。 这才是真实。 …… …… 第230章 今夜星光灿烂 碑庐外一片哗然。陈长生的话是在试图推翻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的一个真理,问题是星辰怎么可能移动?这实在是太荒谬了,根本没有人相信,苟寒食也只是挑了挑眉头,人们心里某一刻曾经出现的不安消失无踪,开始嘲笑起来。 对于人们的反应,陈长生并不意外。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第一个发现星辰可以移动的人,至少留下那本笔记的王之策肯定早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想法,那为什么无论道藏还是日常的讨论中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件事情无法证明。修道者定命星神识看到的一切不能成为证据,除非能够飞到无比高远的星空里去,并且把看到的一切画面都让地面上的人们看到。 陈长生没有办法证明星辰可以移动,所以发现二字其实并不准确,这只是他通过前陵十七座天书碑推测出来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他观碑所悟——推测无法说服世人,但却能说服他自己,因为这符合他的美学和对这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至少在当前,他自己能够相信星辰可以移动这就足够了,至于别的人能不能相信,他并不在乎。 他抬头望向那片繁星灿烂的夜空,不再说话。 夜空里的星辰看似万古不动,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移动,或者前进或者后退,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时而变长时而变短,星辰与星辰之间的距离以及角度也在不断改变,只是地面上的观察者距离这片星空实在太过遥远,很难查觉到那些角度之间的细微变化。 如果前陵十七座天书碑描述的是无数星辰的位置以及它们移动的轨迹,那么如何把这些画面与真实的星空对照起来? 他低头闭眼,继续在识海里观察那些碑文。 十七座天书碑在他的眼前排列成一道直线,碑文在空间里重叠相连,无数线条相会变成无数点,他用意识将那些画面重新拆解,然后组合,渐渐的,那些点顺着那些线条移动了起来,缓慢而平顺,依循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规律。 那些图案就是星图,无数张不同时刻的星图,在他的眼前一一掠过。 无比繁多的星辰以时间为轴,在他的眼前不停移动。 星辰在夜空里行走,留下的痕迹,刻在石碑上,便是前陵天书碑的碑文。 从地面望过去,星辰的前进后退,永远都在固定的位置,那么这些变化的星图,必然是从别的角度观察所得。 时间缓慢地流走,实际上已经翻过了无数万年,来到了最后一张星图。 按道理来说,这张星图应该描述的便是此时真实夜空里星辰的位置。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张星图里星辰的位置却和真实的星空截然不同——在最后时刻忽然发现结果和预想中的不一样,很多人的精神会受到极大冲击,甚至可能开始怀疑先前的所思所想,但陈长生的心意一旦确定,便再也不会摇摆。 他看着最后那张星图,安静了很长时间,然后举起右手,轻轻地拨了拨那张星图的边缘。 星图是真实的映照,所以不可能是平面的,而是一个立方体。 随着陈长生手指轻拨,悄无声息地,那张星图缓慢地旋转,侧面变成了正面。 那又是一幅新的图案,上面依然有无数颗星辰,却比先前多了些肃穆恒定的意味。 陈长生睁开眼睛,再次抬头望向夜色里。 那里有一片灿烂的星空。 他识海里那张最新的星图,落在了真实的星空上,与东南一隅的那片星域完美地重合在一起。 没有一颗星星的位置有所偏差,所有的星辰都在那张星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感觉很美,很令人震撼。 陈长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办法说话。 然后他想到了更多的事情。 王之策曾经在凌烟阁的那本笔记里,对这片星空提出过一个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前贤都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疑问。 如果人类的命运真的隐藏在这片星空里,星辰的位置永恒不变不移,命运自然无法改变,那么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什么还要奋斗和努力? 在人类的认识里,星空永远是那样的肃穆,那样的完美,就像天道命运一般,不容窥视,高高在上。 今夜,陈长生认识到肃穆并不代表着僵化,真正的完美并不是永远不变。 因为星辰是可以移动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自己的命星与别的星辰之间的距离以及角度自然也在改变。 如果说那些联系便是命运的痕迹,那么,岂不是说命运可以改变? 王之策在笔记最后力透纸背写了四个字:没有命运。 是的,根本没有确定的命运! 轰的一声巨响,在陈长生的识海里炸开! 他破解了困扰自己数年之久、最难以释怀的精神层面的苦恼。 他破解了自己的天书碑。 他从十七座天书碑里参悟到的精神力量,开始影响客观的实质! 遥遥晚空,点点星光,息息相关! 在他的识海里,那些碑文叠加形成的星图上,所有的点都亮了起来! 几乎同时,天书陵上的夜空里,那些星辰仿佛也明亮了数分! 而在更加遥远的星海深处,哪怕是从圣境强者的神识都无法感知到的近乎彼岸的地方,一颗红色的星辰开始释放无穷的光辉! 那是真正的星辉,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星辉,与可以看到的星光一道,洒落在天书陵上! 碑庐四周的人们很是吃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下一刻,他们震撼无比地发现,陈长生从碑庐前消失了! …… …… 如一道清风,如一缕星光,悄然无声,来去无碍。 陈长生从照晴碑前消失,下一刻,便来到了贯云碑前。 在贯云碑前,停留刹那,他的身影再次消失,又出现在折桂碑前。 紧接着,他出现在引江碑前、鸡语碑前、东亭碑前。 只是瞬间,他在前陵十七座天书碑前出现,然后消失,最后来到那座断碑之前! 他依然闭着双眼,物我两忘,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 …… 今夜,天有异象。 夜空里

相关推荐: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误打误撞(校园1v1H)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烈驹[重生]   总统(H)   小白杨   差生(H)   氪金大佬和菜鸡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