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妖孽美男特工帮 > 第79章

第79章

足捶胸。 然后因为这件事,礼部饱受抨击。 尤其是礼部尚书李纲还有尚书侍郎杜如晦。 他们两人是负责教材编纂的事宜的。 在短短两个月内,这两位老臣收到许许多多曾经的同窗、友人托人送来的书信。 有的在信中委婉地告诫他要谨慎选择著书,不要误人子弟。 有的则干脆在信中斥责、唾骂。 好在杜如晦本身就是一位性格较为强硬的人,在加上某位天子在背后的挑唆,使得这位老臣也豁出去了。 他带领礼部跟那些抨击他们的人隔空对骂,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你行你来,否则少特么逼逼! 还别说,双方在骂了一通后,还真有不少在朝或在野的大贤被炸了出来。 不只是儒家,包括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掺合了进来。 甚至于,还有许多的在野大贤亲自入宫求见天子。 ........ 长安,皇宫。 “陛下,前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在宫门前求见陛下。” 在御书房内,大太监高怀躬身启禀道。 此时,李承道正闲着没事在书房内习字听闻此言微微吓了一跳,然后说道:“好家伙,这回连这条大鱼都炸出来了。” 孔颖达何许人也? 当朝少有的儒林名宿,真正的大儒! 此人是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可谓是圣人后裔。 他历经隋朝,在唐初担任过国子监祭酒。 不过在当初李承道即位之前,他便辞官归家,在家里研究学术。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他本应当是继续在朝为官的。 但是李承道改变历史后,他的人生轨迹也被改变了。 不过虽然辞官归家,但是他的学问学极深,如今被公认为儒学泰斗。 据说这位遗老今年已七十六岁,李承道本以为早已故去,不曾想居然还活着好好的。 而且还被李纲那一番隔空对骂给炸了出来。 “杜卿这下麻烦大了。” 李承道看了一眼御书房里脸色僵硬的杜如晦,没心没肺地笑道。 因为论官场辈分,孔颖达比杜如晦还要高一辈。 别看杜如晦也快六旬左右,但在那位遗老面前,依然只能是躬身行礼的小辈。 孔颖达要是顿着拐杖将杜如晦大骂一通,后者还真不好还嘴。 听闻此言,杜如晦如丧考妣,苦笑道:“陛下害我矣......” 李承道此番可以引发百家争斗,而背锅的就是礼部还有杜如晦了。 大太监高怀笑着说道:“事实上,孔先生已经拜访过李尚书的府上,最后还是尚书大人亲自将他送出府外的。 至于两位在府上是否出现争吵,那就不得而知了。” 原来李纲已经遭殃了。 李承道心中暗笑。 在心里笑了两声后,李承道点头对高怀说道:“你亲自去,把孔先生领到御书房来。 “是!” 大太监高怀躬身而退。 大概过了有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高怀去而复返。 不过在他身后,领着一位发须皆白、手拄拐杖的老者。 这老者身着儒袍,虽然普通,但十分干净整洁。 而这位老者,又被一名目测大概五十岁左右、鬓发也微微有些花白了老人搀扶着。 李承道瞅了两眼,判断那位年纪大的应该就是那位历史上著名的大儒孔颖达。 而年纪小点的老人,可能是他的儿子或者侄子,反正年纪也是不小。 “两位,这位即是我大唐的君主。” 可能是见这两个反应迟钝,大太监高怀咳嗽一声,善意提醒道。 听闻此言,就见那位年纪大的老者颤颤巍巍将拐杖递给搀扶他的儿子或者侄子。 然后他便想要叩地行礼:“衡水孔颖达,拜见武德圣皇......” 没等他说完,李承道就摆了摆手,示意大太监高怀将其搀扶住,免去了叩拜之礼。 他真不忍心一位论年纪足以做他祖父的老人向他叩拜。 “老人家不必多礼。” 李承道笑着挥挥手,示意在旁伺候的小太监搬来一把凳子,让孔颖达能坐下回话。 毕竟这位老人的年纪实在太大了。 .. 第三百八十七章 百家论道 “多谢陛下。” 孔颖达谢了恩,坐在凳子上喘了几口粗气,顺便悄然打量眼前这位大唐的君主。 他乃是高祖李渊年间的老,在李承道登基之前便已经告老。 虽然称不上三朝元老,但也算是亲眼目睹过隋明帝、唐高祖、武德圣皇帝这三代君主。 隋明帝不必多说,是隋朝的亡国之君。 本来那时的大隋乃是天下第一强国,结果被他弄得国力衰退,从此灭亡。 高祖李渊乃开国之君,但真正带领大唐走向繁荣和强盛的,却是李承道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皇帝。 灭夷族,降四方,统天下,开万世之太平,立旷古之功勋! 现任的大唐天子李承道,那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皇帝。 虽然传说脾气比历史上的始皇帝还要霸气,但所有人都必须承认,有这位君主坐镇大唐,唐人着实心安。 几句寒暄后,李承道这才得知孔颖达边的老人,正是他的长子孔志。 这位‘年轻人’将尚书令魏征的举荐信恭恭敬敬地递给了大太监高怀。 由后者将其转呈到李承道手中。 李承道瞥了一眼呈递到他手中的推荐信,笑着说道:“孔先生日后要见朕,径直来皇宫就是,无需托人。” 孔颖达虽然曾经为国子监祭酒,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他已经致仕。 现在的他,只是一介白身而已。 所以想要入宫面圣,是需要人举荐的。 李承道这一番话,让孔颖达很是受用,不过却不敢当真。 倘若换做先王李渊,他或许会径直前来拜见。 毕竟李渊与他有君臣之情,但是新君李承道,却与他毫无交情。 再加上李承道在士族圈子里口碑实在不好,很多贵族都暗中觉得他离经叛道、背叛贵族阶级。 他为了百姓斩了三位亲王,虽然吓到了很多贵族,但也引来了他们的敌视。 只不过李承道实在是太霸道,权利威望无人能比。 因此不论贵族们有什么怨言,也只能死死憋着,老实遵守朝廷的规矩。 否则那死去的三位亲王、那被抄灭的十多个世家,就是他们的下场! 所以孔颖达觉得李承道乃事千年难见的圣君,但是性格却霸道难以相处。 不过当他见到了李承道,孔颖达这才发现。 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其实也并不像传外界传闻的那样倨傲霸道嘛——这明明是一位很谦厚的君主啊。 事实上有很多人在初次见到李承道时都有类似的感触,感觉这位君主并不像传闻中那样强势霸道,很平易近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彼此没有利害冲突。 否则李承道就会让他们领略到他被称为堪比始皇帝一般霸道的君主,这绝非浪得虚名。 不过孔颖达是见不到李承道另一面了,因为他俩没有利害冲突。 “听闻陛下前些日子下诏,意诸子百家中挑选一家作为大唐皇家学院主流学科,并著书立言,老朽以为,此功在千秋....” 接下来,就是一大篇称赞李承道的话,听得他心中暗笑。 果不其然。 正如李承道所猜测的那样,孔颖达在赞颂了他半响后,这才结结巴巴地道出了来意。 他希望朝廷将儒家的书籍进行整合编纂,成为教材,并且把自己几十年来著作的几本得意之作也加入进去。 “朕考虑考虑。” 李承道并没有一口答应。 他倒不是故意为难孔颖达,赵润只是在权衡利弊。 他想看看如何借助这件事,使朝廷、使大唐获得更大的利益。 孔颖达微微有点失望,但显然眼前这位君主跟礼部尚书李纲不同,不是他能打能骂能训斥的。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候李承道的回复。 在孔颖达告辞时,李承道亲自将其送出御书房,还善意询问汤舍的住所。 说若是还未有落脚处,他自会派人安排。 不过却被孔颖达婉言谢绝,因为他已经接受了礼部尚书李纲的邀请,准备住在李府。 李承道估计,这帮儒家门徒,很可能是要聚众商议对策,看看怎么胜出这次论道。 ...... 果然,当日晚上,礼部尚书李纲邀请了吏部尚书、以及中许多儒家门徒,主要是礼、吏两部官员来参加聚会。 就在就在儒家徒们聚会的时候,狄仁杰亦去拜访了刑部尚书这位老上司。 在两人私下会晤时,狄仁杰对刑部尚书说道:“尚书大人,儒家门徒眼下正在唐尚书的府上聚会。 我等身为法家子弟,亦要有所准备啊!” 狄仁杰如今已经入了三省中枢,且颇得赏识。 而他亦是法家门徒。 儒家门徒聚会,至于具体是什么聚会,纵使狄仁杰不提,刑部尚书亦心知肚明。 最近闹得风风火火的,不就是百家论道那档子事么? 刑部尚书听完后,却眉头紧皱,闻言默然不语。 儒法之争,经久不衰。 跟墨家、农家不同,法家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的强劲对手。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儒法两家的门徒谁都不肯在学术上示弱。 问题是,自科举制改革过后,文风盛行,儒家发展迅猛。 再加上儒家那边又请来了孔颖达那个老物,不得不说,这让法家门徒们感到莫大的压力。 对此,狄仁杰自信一笑,开口:“据我所知,平丘的张异、中牟的卢叙、新郑的严烈等等,这几位我法家在野的大贤,听闻此事亦在赶来的途中......” “这还是不够啊,当今长孙中书可也是儒家门徒。” 刑部尚书叹了口气,不知该说什么。 要知道,平丘的张异、中牟的卢叙、新郑的严烈等人,虽说固然是他们法家的当世大贤,但问题是这几位都是那种无心仕官、只是在家研究学问、教导后人的人。 跟孔颖达的、长孙无忌这些人比起来远远不如。 分量不够啊! ..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天下英才入我瓮 狄仁杰在听了刑部尚书的担忧后,不禁微微一笑。 然后他说道:“尚书大人难道忘了内朝的贾侍中?亦忘了王侍郎、还有房侍郎几位?他们可都是我法家子弟啊!” 听到狄仁杰的话,刑部尚书的眼睛顿时一亮。 狄仁杰说的这几位,分别是贾诩、房玄龄、王学林这几人。 他们都是中枢重臣,也是法家门徒! 若是有他们相助,岂会弱了那儒家的那些人? 谁不知道当今贾侍中可是陛下的心腹重臣,恩荣无两! “好,我这便亲自去拜访贾侍中,你再去联络其他的一些我法家大贤!” 刑部尚书毫不犹豫地说道。 此后,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后,狄仁杰这才离去。 ......... 次日之后,刑部尚书便去联系了贾诩、房玄龄以及朝中的一些法家门徒们,谋划论道一事。 支持自家门派的学术思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贾诩很干脆地便答应了,朝中其他法家门徒们也纷纷声援。 一时之间,法家的声势大振。 原先每年的论道都是民间的法家门徒们互相争论,今年却是真正的大佬们都下场了。 但是李承道对此却依旧处于观望态度,迟迟没有回答。 几日后,鉴于天子迟迟没有回覆,儒法两家的门徒难免就争执起来了。 这个说儒家思想好,那个说法家思想好吵得不可开交,到最后就连前去劝架的长安府府正乐徐也被牵扯进去了。 是的,乐徐亦是儒家子弟。 随后,大理寺新任卿正一瞧情况不对:好啊,难道就只有你们儒门子弟有势力? 这位大理寺卿二话不说,就带着大理寺的人马去给法家子弟站脚助威。 还别说,长安府作为负责梁都治安的府衙,相比较大理寺还真矮了一头。 可当御史监亦出面偏袒儒家子弟时,大理寺的气势难免就被阻遏了。 没办法,御史监的地位太特殊,别说大理寺,就是大理寺背后的靠山、刑部本署,也得罪不。 他们毕竟是言官嘛。 御史监的那些言官,非但一个个都拥有「言论无罪」的特殊权力,而且非常擅长骂战。 两方人吵到最后隔空对骂起来,除了狄仁杰这种年轻的法家子弟还能招架以外,其余法家子弟,还真招架不住。 事实上,在儒法两家争执的时候,像墨家、名家等等,也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过他们的势众相对于儒法两家来说太小了,也就墨家还算有些势力。 毕竟当今冶造局内贯彻的就是墨工思想。 而其余各家,则完全被儒法之争给压了下去。 看着这些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念书人,此时竟站在大街上争吵怒骂,长安的百姓都感觉很有意思,纷纷在旁围观。 几日后,禁卫统领冯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他带着一帮宫中禁卫,将这些扰乱长安治安的儒法子弟通通抓起来关到仲裁院的监牢。 本来应该抓到长安府、大理寺、刑部的,但奈何此次情况特殊,只能收监仲裁院。 遗憾的是,文人似乎骨头都硬,或者说他们并不认为天子李承道会因为他们彼此学术派之间的矛盾而问罪他。 因此,虽然双方都被禁卫军抓了很多人,但双方的气势却丝毫不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日中,甚至有不少长安府、大理寺、刑部、吏部的官员被禁卫军缉拿。 这些都成为大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件趣事。 见无法遏制事态,禁卫军统领冯立入宫面见天子,对后者说道: “陛下,臣以为这件事需要早做论断,您若是再不出面,恐事态无法控制。” 对此,李承道笑而不语。 说实话,他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些日子在长安城内的混乱,但他并没有出手干涉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在他看来只是闹剧的混乱,牵动了天下诸子百家学术的心。 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这也称得上是文坛盛世嘛! “禁卫军抓的那些人,口头警告后就放了吧,再等等。” 李承道笑着说道。 冯立猜不到这位陛下究竟还要等什么。 但既然陛下下令释放,那他就只能照办。 于是乎当日下午,冯立就下令释放了儒法两家的门徒。 当时,闻讯而来的儒法两家门徒,像迎接英雄一样,将那些被抓到仲裁院同伴迎了回去,看得冯立大摇其头。 当然,这两家子弟在离开前,仍不可避免地在仲裁院前又吵了一通。 又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全国各地的文人,纷纷赶到长安。 或为宣扬自己的思想,或为长安同学派的人站脚助威。 这使得长安变得更加喧闹,街道、茶馆、酒肆,这些地方准能看到不同学派的人在相互辩论、争吵,争地面红耳赤。 别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 事实上,这些文人在无法说服对方、或者被对方激怒的时候,他们也会动手。 当然了,他们彼此都绝对不会承认这是斗殴,而是讲道理。 不得不说,这是继开通各国贸易、外域人和其他国家商人大量进入大唐之后,长安近些年来治安情况最差的一次。 以至于到后来就连禁卫军都被惊动,纷纷派驻到长安的大街小巷。 ——免得那些文人在相互扭打时不分轻重,出现人命官司。 “差不多火候了.....” 在得知禁卫军以及仲裁院的禀报后,李承道暗暗点头。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百家争鸣(上) 李承道此前所以对儒法两家以及其他学派子弟引发的混乱无动于衷,就是希望让这件事变得更加热闹一点。 以此吸引诸子百家更多的在野的人才,乃至于大唐各地的人才。 而如今,各方人才怀揣着自己的思想,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长安,来到名为“英才瓮”的一只大缸中。 李承道的目的达到了。 至于接下来嘛,那就是掌握火候,将这些人给炖成锅粥。 当日,李承道在太极殿中颁布了诏令。 “大唐百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朕深感其优。 然学在精而不在多,故择十二家学术思想,编纂教材,选入大唐皇家学院。 ......... 此令一出后,百家子弟雀跃欢呼,仿佛就跟他们打了胜仗似的。 看到这一幕,门下侍郎贾诩暗暗摇头。 这帮人被陛下卖了还不自知,还以为是陛下迫于他们的恳求而退让。 不过一想到自己,他又无奈自嘲一笑。 因为前一阵子,有以狄仁杰、刑部尚书为首的几位法家的子弟来拜访了他,恳请他帮衬法家。 而他当时一口应下了此事,毕竟他也是法家门徒。 是的,就算是他清清楚楚看透整件事的背后,其实都是那位年轻的君主在推波助澜。 贾诩得老老实实地、甚至于甘之若饴地,主动爬到碗里去。 这种手段,令他感慨不已。 不过李承道的诏令中虽然说要从诸子百家中选择十二家出来。 但是这十二个名额究竟给哪些学派,他却并没有直接指明。 根据礼部放出来的消息,将会这回在论道中挑选。 哪些学派对使国家强大有利,就选择哪些学派让诸学派的子弟们尽快去整理本门的思想纲要。 得知此事后,各学派的子弟们也顾不上吵架、打架了。 他们一个个或闭不出,或与同道商议。 全部都打定主意需要拿下一个名额,最好是那四门主修科目之一。 一旦拿下了名额,他们就是自己学派的英雄! 可能后人还会用「子」来尊称他们,流芳千古! 此诚乃千秋之功、万世之基! ——无论对于这些诸学派的子弟,还是对于大唐来说。 ......... 唐武德二十三年八九月。 遵从天子李承道的命令,礼部着手举办有史以来最盛大的百家文坛盛事——百家论道! 让天下各学派的领袖,去争夺那「四主、八辅」拢共十二个名额! 鉴于此前长安已经被这些文人搅地满城风雨。 因此,礼部特地将考核的场地搬到了城外。 礼部在长安城的东南大概十五里处,也就是渭水之畔划出了一块空地,作为百家门徒相互辩论、争取名额的场地。 在若干年后,这块空地将会成为无数后辈学子们所瞻仰朝拜的圣地。 但眼下,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而已。 九月初,当长安本地的农户们准备着秋收的时候,城内的百家门徒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们各自带着草席、干粮,徒步到这片空地,像划地盘似的划出各自学派的势力范围。 尽管这块空地看起来十分荒凉,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诸学派门徒火热的心。 铺上草席,坐在上面与同伴讨论学术,思考着如何击败其余的对手,夺取一个名额。 这些当中,有的是朝廷的在职官员,有的则是在野的白身。 而有些人则是从外地赶来的,甚至连功名都没有。 但传承于相同学派的情谊,让他们彼此坐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团结。 “嚯!门下侍中、仲裁院院长贾诩!” “还有尚书侍郎、右相房玄龄!” “那不是为民请命的青天狄仁杰吗?” ......... 看着一群法家门徒从面前走过,在儒家子弟当中,有人低声惊呼道。 听闻此言,有来自其他偏僻地方的儒家弟子好奇询问道:“这贾诩何许人也?为何各位兄台对他如此忌惮?” 听到这人的话,旁边一人古怪地打量了他一眼,道:“贾侍中你都不知道?” “呃......还请兄台明示,在下季七礼。” 这名穷酸儒生尴尬地说道。 他来自一偏僻的小地方,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了解。 那人打量了几眼季七礼,随即点点头低声解释道:“仲裁院,乃我大唐天子直掌的府衙,有监察百官,先斩后奏之权。 而贾侍中,便是这仲裁院的院长,除了陛下外唯一可以指挥那群暗影卫的存在,位极人臣。” 听了这话,季七礼面露吃惊之色:“天子近臣,竟是法家门徒?......这、这可如何是好?” 若天子近臣是法家的话,那他们儒家的胜出希望岂不是很渺茫。 话音刚落,附近便有儒家子弟宽慰道:季贤兄莫惊,我儒家子弟中,亦有陛下近......” 正说着,他脸上露出惊喜之色,笑着说道:“来了!” 季七礼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 然后他便瞧见有一名儒雅随和、气度不凡的青衫文士正在五六名儒家子弟的簇拥下策马而来。 等他靠近儒家子弟们的聚集地后,那文士翻身下来,朝着迎过来的诸儒家子弟微微一笑,道:“来迟一步,抱歉。” 这文士,正是长孙无忌! 众儒家子弟哪敢坐着,当即作揖道:“首辅大人言重了。” 眼前这位可是当朝首辅,中枢重臣! “首辅大人,贾侍中已经来了。” 一名儒家子弟小声提醒道。 .. 第三百九十章 百家争鸣(下) “哦?” 长孙无忌闻言环顾四周,没过多久就瞧见贾诩正坐在一张草席上,与其周围那一干法家子弟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没有丝毫架子。 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家门徒中的领袖人物。 似乎是注意到了长孙无忌的目光,贾诩转过头来,与长孙无忌对视了一眼。 虽然微微点了点头权当打了招呼,但其眼中的挑衅之色,长孙无忌却看得清清楚楚。 “呵。” 长孙无忌淡淡一笑,同样点点头作为回应。 作为天子李承道的左膀右臂之一,贾诩和长孙无忌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政见上的争斗。 如今百家论道,他们两人都是各自门派的领袖人物。 待会论道时,他们都是要出场的。 而此时,季七礼惊讶地打量介子鸱,见来人气度威严,儒雅不凡,遂私下询问道:“此人.....何许人也?” 旁边的儒家子弟低声介绍道:“此乃当朝首辅!三省中书!陛下的跟前近臣,长孙无忌!” “学问比之方才那贾诩如何?” 季七礼问道。 那人轻哼一声说道:“自然是首辅大人高出一筹。” 因为知道文人相轻的道理,季七礼也没有太过较真,依旧小心打量着长孙无忌 不曾想,他的目光被长孙无忌注意到,后者面带微笑走了过来。 淡淡一笑后问道:“这位小兄弟好是面生,敢问来自哪里,学的哪一派?” 在同一学派中,也是有不同的思想的。 大概就是以儒学为本,然后在这个大基础上开创新的思想流派,这是每个学派都很常见的事情。 被首辅大臣主动搭话,季七礼吓了一跳。 他连忙拱手作揖,结结巴巴地道:“草民季七礼,来自山阳县......见过首辅大人。 在下学的乃是卜氏一脉......就是子夏。” 卜氏一脉? 听了季七礼的话,周围的儒家子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季七礼。 为何,因为卜氏一脉的思想在儒家中较为‘另类’。 它并不关注「克己复礼」,教导人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举措。 而是提倡「与时俱进」,不要一味地套用圣贤的经典。 这对于崇尚圣人学说的儒家子弟们来说,是很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儒家子弟对卜氏一脉赞毁参半。 这不,在季七礼说了这话后,周围的儒家子弟都不经意地与他疏远了一些。 但唯独长孙无忌眼睛一亮,仿佛是见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其他儒家子弟惊讶的目光下,长孙无忌笑着对季七礼说道:“来地匆忙,不曾携带席子,可介意本辅与你同席?” “此乃草民的荣幸!” 季七礼欣喜地说道,连忙邀请长孙无忌。 众儒生顿时对季七礼羡慕嫉妒不已。 和首辅大人同席而坐,这是何等的幸运与荣耀! 二人坐下之后,便开始相互交谈起来。 季七礼隐隐发觉,长孙无忌的学识极为渊博,让他叹为观止。 此外,长孙无忌的种种想法似乎与他不谋而合,这让他更是十分兴奋。 情绪亢奋之下,季七礼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 “晚生认为,天下诸国林立,终究不是长远之策,而这种局面必将被「大一统」而终止。 我大唐终有一日会吞并世界诸国!” 季七礼眼神明亮地说道。 长孙无忌听完后,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对这一说法极为赞同。 因为季七礼的目光眼界十分不凡,说的这些正是大唐未来必将踏上的一跳道路。 “山阳,季七礼。” 长孙无忌暗暗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 他知道,虽然眼前这位儒家晚生虽然一看并不起眼,但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大才。 似这等人才他一定要替天子留下来,岂能让其露于朝野? 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到论道场地的各派门徒们也越来越多。 “人好多啊......” 随着百家子弟陆陆续续来到,季七礼心中很是吃惊。 因为他放眼四周,感觉聚集在这里的百家子弟,恐怕都有不下于两千人。 从古至今,文人中几乎从来没有如此热闹的一幕! 想了想,季七礼询问长孙无忌道:“首辅大人,我儒家子弟如此众多,想来四个「主修」名额,已不再话下了吧?” “这很难说。” 长孙无忌微微摇了摇头。 虽然他也是儒家门徒,但他也知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其局限性。 用来教化世人劝人向善自然是毫无问题,可这回天子李承道提出的要求却是「使国家富强」。 何况还是要成为教导无数学子的主流思想,是万世之基,当然更加慎重。 在这一点上,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的优势非常大。 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季七礼很是吃惊。 难道他儒家竟然有可能落选? 这在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见季七礼面露吃惊之色,长孙无忌微叹一口气,向这位比较欣赏的晚辈简单介绍了一下李承道。 “我大唐的天子陛下,是一位注重实干的君王,其实陛下最为偏爱的,正是法......” 平心而论,李承道从来都没有提过他偏向哪家学术。 但他近些年的举措,比如打压贵族垄断财富、禁止兼并土地,论功行赏、打破科举垄断等等。 这无一不合法家「定分止争」的核心之一。 好在李承道没有反对儒家的‘礼’,否则儒家这回就真的不用争什么了。 .. 第三百九十一章 各家思想的碰撞 尽管在场法家门徒的人数比儒家子弟少很多。 但似门下侍中贾诩,刑部侍郎狄仁杰、刑部尚书唐铮、大理寺卿正、右相房玄龄等等。 他们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他们大唐的君主,实际上也是一位提倡法家思想的人。 不过充其量只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披上了一层儒家的皮而已。 当然,即便如此,长孙无忌还是认为,他儒家夺得那四个「主修」名额还是没问题的。 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儒法之争。 也就是说哪家学术才是第一主修,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而就目前来说,长孙无忌对于他儒家击败法家一事,心中着实没有什么把握。 反而是他身边这位晚辈后生的大一统思想更不错。 相比较儒家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更具有击败法家的可能性。 此时,主持这场盛事的礼部尚书李纲终于出现了。 在讲述了这场辩论的许多要求后,他终于露出了真正面目。 ——他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儒家门徒的那一边,让现场许多儒家门徒一阵欣喜,对与接下来论道的担心也去了不少。 当朝礼部尚书也是儒家门徒,这无疑是对儒家的一位强援! ......... 论道大会很快就开始了。 说是论道,实际上是一轮考核。 考核的方式很简单,即某个学派的代表当众陈述自己的思想。 然后再由其他学派的人去指出其中的漏洞。 只要能说服众人,或者说服大部分人,就能列入名额候选。 这种方式很公平,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假。 而诸学派代表上场的顺序,则是按照抽签的顺序,也很公平。 墨家,抽到了第一场。 墨家的代表,正是冶造局的局长、墨家巨子许墨。 值得一提的是,大唐的工部尚书,今日也坐在墨家子弟的聚集地。 甚至于,很多工部与冶造局的官员都坐在那边。 “工部尚书,竟是支持墨家学术的?” 长孙无忌、贾诩等朝廷官员,均对此十分纳闷。 冶造局官员们大部分支持墨家学说可以理解,毕竟冶造局贯彻的就是墨学。 但是工部官员竟然也是如此,那就有些让人奇怪了。 不过确切地说,大唐的工部尚书,其实并不

相关推荐: 天下男修皆炉鼎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捉鬼大师   醉情计(第二、三卷)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盛爱小萝莉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大胆色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