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

咖啡小说> 妖孽美男特工帮 > 第50章

第50章

巨子果然非常人,墨家将因你而中兴!” “你说的没错,朕的确对你们墨家掌握的技术感兴趣,因为在朕看来,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让国家强盛的关键所在。” 李承道的一番话,让许墨顿时眼睛一亮。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引导墨家机关术演变成机械学 这一代墨家巨子并不如历代墨家巨子一般迂腐,这令李承道是比较意外的,不过这是一件好事。 “朕欲开创冶造局,召集一批能工巧匠来专门从事先进技术的研究,墨家可愿加入?” 李承道看着许墨问道。 墨家机关术高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墨家子弟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和研究精神,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其根本就是在于创新。 “冶造局主要制造和研究什么东西?” 许墨并没有急着答应,而是询问道。 “尖端技术以及没有出现过的创新技术,军用、民用都可以研究。” 李承道说道,“比如说轨道马车,这是开创冶造局后第一件要投入研究和生产的东西。” “轨道马车是什么?” 许墨疑惑地问道,这个名词他还是第一次听见。 李承道早有准备,从龙案上拿起几张画好的图纸递给了许墨。 许墨接过来看了几眼后,眼中顿时浮现震惊之色,道:“陛下欲将此物在全国范围内投入铺设?!” 图纸上有一份路线图,清楚清晰可见连接了各大都城,这是一项堪称宏伟的工程。 轨道马车的原理并不复杂,许墨只是看了一眼便明白了,但是这种并不复杂的东西,却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你再看看这几张。” 李承道又将几张图纸递了过去,这几张图纸上是火铳、火炮的结构剖析图! “火药……还能这么用?” 许墨瞪大了眼睛,语气中满是难以置信。 火药如今已经存在了,但是一般都被当做烟火来用,居然还可以做成武器?! 从李承道交给他的这几张图纸里,他仿佛看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放下图纸后,许墨毫不犹豫地说道:“陛下,我墨家愿意加入冶造局!” 他的直觉告诉他,若是他不加入冶造局,他绝对会后悔一辈子。 跟在许墨身后的几名墨家门徒都惊了,巨子居然这么轻易地就答应加入冶造局? “好,冶造局就交给你了,朕还会筛选一批能工巧匠们加入冶造局,还请许先生不要吝啬传授墨家机关术术。” 李承道笑着说道。 “陛下言重了,草民当不起先生称谓,草民必定毫不保留,将墨家之术发扬光大!” 许墨神色坚定地说道。 墨家的种种技术虽然神奇,可一直都被视为是奇淫巧技、旁门左道,而李承道却如此重视这些技术,并且将其视为国家强盛的关键! 这正是他们墨家发展的机会! 看着许墨的神色,李承道忍不住在心里松了口气,总算是把这个墨家巨子给忽悠下来了。 若是在他的引导之下,墨家机关术演变成机械学,那该是何等壮举! …… 许墨同意加入冶造局后,便将所有墨家子弟都召集到了长安。 墨家如今已经算是衰落了下来,整个墨家的门徒也不过才数百人而已。 但是人才贵精不贵多,一下子得到这数百名墨家的人才,李承道已经很满意了。 他令贾诩专门在长安南郊划出了一片土地来作为冶造局的总部,并且从工部兵造局筛选了一批熟练的老工匠以及有天赋的年轻工匠过去学习。 冶造局不属于六部管辖,而是由贾诩负责,研发费用则是从李承道的内库拨给,这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其独立性。 工部对此是颇有微词,特别是兵造局,他们觉得冶造局抢了他们的饭碗,研发技术这些事交给他们不就行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兵造局发展到如今,他们的思维模式与制度已经定型了,在原有技术上很难创新。 冶造局是全新成立的,有墨家子弟的加入,并且保证其独立性,那么它的发展潜力将比兵造局高的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冶造局在忙着成立,兵部在筹备来年开春的远征,三省官员在敲定农商并举的国策。 就在这样的忙碌之中,很快便到了年末了。 今年冬天对于大唐百姓而言并不是一个好过的冬天,受旱灾蝗灾影响,多地百姓们颗粒无收,若是放在往年绝对是一场灾难,一个冬天不知道要饿死冻死多少人。 不过今年有朝廷作为百姓们的后盾,所以冬天虽然难过一些,却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说起来还算幸运,今年的冬季不如去年那般漫长,到了临近开春之际便提前结束了,冰融雪化万物复苏。 而伴随着开春的到来,朝廷也颁布了几项震惊天下的诏令。 第一件事便是集合大军,攻打高句丽。 第二件事,大力推行青苗法,鼓励农耕,同时鼓励民间开展贸易,提高商人地位,还专门颁布了几项针对民间商贸的律法。 这些诏令一经发出后,便当整个大唐都沸腾了。 去年刚刚度过种种天灾,应该是休养生息才对,为何要在此时攻打高丽? 这个也就算了,毕竟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当下转移内部矛盾的必要决策,而且也需要通过战争来进行掠夺,弥补国库的损耗。 但是提高商人地位、鼓励民间贸易,这就让人不能理解了。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提高了,那岂不是荒废了农耕? 但是随着诏令颁布的几项法律,就让些许反对的声音全部消失了。 提高商人地位、放宽贸易限制、鼓励民间贸易的同时,也会提高商业赋税;而商业赋税的三分之二则是拿来成立农业补贴基金。 还有开办朝廷贷款,鼓励商人向朝廷借贷…… …… 一系列的国策在李承道的支持下,迅速推行着。 而远征高句丽的大军,也做好了准备。 ..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天子点将,大军出征 公元632年。 唐皇李承道下诏远征高句丽,兵分水陆两军,发兵三十万直攻壤平城。 四月初三,白袍军出征之日。 这一日,长安城外,人头攒动。 得知天子要发兵攻打高句丽,举办誓师仪式,几乎整个长安城的人,都赶到了南郊郊,送大军出征。 李承道乘龙辇出城门,亲率文武百官,为白袍军誓师。 南郊军营, 玄武校场上,一个高达三丈的点将台屹立其中。 点将台前方,八万白袍军整齐威严,五万西北铁骑持甲而立,一白一黑仿佛形成了鲜明对比,一眼望不到头。 而在渭水之上,更有庞大的楼船连绵数十里!上面站满了水军! 今日参与誓师仪式的,除却水军全部到场外,其余大军都只是到了一部分,其余大军会在出发之后从驻地加入到远征队伍之中。 但是即便是这样,今天到场的军队依旧令人感到窒息,他们的脸上、他们的眼睛里,杀气弥漫,战意沸腾! 白袍军勇猛精锐冠绝天下,登基之后,李承道便将白袍军的数量控制在八万人。 全军上下八万将士一上战场,就忘却生死,敢战、敢死战! 而西北重骑,更是精锐中的精锐,虽然在长安的只有五万大军,但他们的气势却丝毫不弱于白袍军! 这便是陛下麾下的精锐之军! 跟在李承道身旁的魏征看见如此大军,更是面露感慨之色,脱口而出道:“屯兵固守,如山岳之固,不可动摇。 舒缓行进,其行列齐肃则如林木之森然有序。 不动如山、其徐如林,白袍军、西北铁骑……果然冠绝天下!” 李承道到来之后,一个膀大腰圆的大汉,抡起比成年人手臂还要粗上些许的鼓槌,重重的敲在虎皮鼓上。 “咚!” “咚!” “咚!” 鼓声响起传遍方圆数里,擂鼓声激昂,每一下都仿佛敲在所有人的心上 无论是全场将士,还是朝堂文武,亦或者是长安百姓,皆感到热血沸腾。 薛万彻站于军前,直接单膝下跪,沉声喊道:“恭请陛下登台点将!” 点将台高三丈,共二十七层台阶,李承道每上三层台阶,就会传来一道沉闷的战鼓声。 三步一鼓,很有讲究。 待他立于点将台之上,鼓响九声。 随着最后一道鼓声落下,李承道也登上了点将台,然后所有大军齐齐下跪,高声喊道:“参见陛下!” 他们动作一致,整齐划一。 大军纪律之严谨,让文武百官以及百姓们全都骇然和震惊。 然而李承道却是风轻云淡,他早已习惯了这般场面,一挥帝王衮冕,平静地说道:“众将士平身。” 举手投足间,充满了无尽帝王威仪。 “谢陛下!” 大军再齐齐起身,依旧整齐划一。 李承道站在点将台上,宽大的明黄色帝王衮冕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整个校场都安静了下来,包括围观的百姓们,只有风声吹动。 李承道的目光从左到右逐一从众将士身上划过,沉声道:“去年旱灾、蝗灾刚过,国力空虚,朕却要于今年举兵远征高句丽,朕知道国内一片反对之声,但是这是必行之举!” “突厥、吐蕃、高句丽、薛延陀,我大唐边境,异族环绕,异族犯边之事更是屡屡不止,令我大唐不得安宁。 “当初突厥犯边,朕举兵伐灭,告诉所有异族何为我大唐天威!然即便如此,依旧还是没能震慑诸国,高句丽更是猖狂至极,屡次挑战朕的底线!” “对于这等异族,朕唯有一策对之,那边是——” “彻底灭杀!” 李承道的语气里,仿佛充斥着金戈铁马的味道。 与此同时数万大军齐声怒吼道: “杀!” “杀!” “杀!” 声音震撼人心。 李承道目光入殿,猛地喝道:“韩信何在!” 声若雷霆,炸乡长空。 “末将在!” 一名容貌普通的汉子扶刀而跪,正是韩信! “韩信用兵如神,善于谋略,朕命你为征东大元帅,有统调所有兵马之责!” 韩信闻言猛地抬头,眼中充满了熊熊战意,他没想到李承道居然会将大元帅之位给他。 而这般信任,足以让他为之效死! “末将领命!” 韩信当即抱拳道。 “岳飞何在!” “末将在!” 薛万彻仪表魁梧,跨马而出。 “薛万彻勇武有谋,乃大将之才,朕命你为白袍军主将,统帅八万白袍军!” “末将遵命!” 薛万彻抱拳领命。 “岳飞何在!” 岳飞自军中而出,来到点将台下下跪。 “岳飞用兵稳重,煌煌大气,朕命你为汴州水军主将,统帅十万水军,从水路进攻高句丽!” 李承道沉声下令。 韩信用兵大局观极强,兵法韬略甚至在岳飞之上,而且进攻性强,所以适合作为大元帅。 岳飞用兵稳重,而且是他组建的水军,与高句丽水军对敌可保不败,所以让他来统领水军再合适不过了。 “末将遵命!” 岳飞对于自己不是大元帅没有丝毫怨言,神色平静。 一连串的大将任命之后,李承道大袖一挥,猛然道:“诸位将士!可有信心一举屠灭高句丽!” “吼——!” 所有大军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唐有锐士,谁与争锋!”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唐有锐士,谁与争锋!”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唐有锐士,谁与争锋!” 全体将士怒吼三声俊豪,誓师出征。 “此战,必胜!” 李承道一把拔出腰间天子剑,振臂高呼! “必胜——!” 不只是全体将士,围观的无数长安百姓、文武百官们全都热血沸腾,竟然跟着大吼了起来。 此战必胜! .. 第二百四十八章 武媚娘! 渭水之畔,士气冲天。 所有百姓们都被军队的热血气势所感染,尽皆热血沸腾,跟着大声叫喊,恨不得随大军一起出征,上阵杀敌。 站在点将台上的那道身影,更是令无数青年为之心驰神往,无数少女妇人为之春心荡漾。 在人格魅力这方面,李承道确实做到了极致,为万万百姓渡过了旱灾和蝗灾的他,如今威望无人能及。 在人群后方停着众多马车,其中一架马车上,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正趴在窗户上远远看着校场内的场景。 “这些大军真是好威武啊,我大唐的军队肯定能把高句丽给打败!” 其中一名年纪稍大一些的女孩挥舞着小拳头说道。 而她身边的小女孩只是呆呆地看着点将台上那道挺拔的身影,怔怔出神。 “妹妹、妹妹!你在看什么呢?” 女孩摇了摇身边妹妹,有些不解地问道。 小女孩这才回过神,然后攥紧了小拳头,奶声奶气地说道:“我决定了!” 大点的女孩被她这话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疑惑地说道:“你决定什么了?” 小女孩一指点将台,然后看向了姐姐,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决定了,我以后的夫君就是他了!” “只有这样盖世的伟男子,才配做我的夫君!” “我一定要嫁给他!” 小女孩清澈的大眼睛中,一片坚定之色。 她姐姐先是愕然,然后瞪眼道:“不行!我以后也要嫁给他的,你不能跟我抢!” “哼!你没我聪明也没我好看,你抢不过我的!” “你、你……我回去告诉父亲!” “略略略,就知道朝父亲告状,羞羞羞!” “呜啊啊啊啊……” …… 马车内传来了女孩崩溃的大哭声。 在外面坐着的管家听到哭声,不禁满脸无奈之色,喊了一句道:“小姐,我们回府了。” 说罢便让马夫驾车离开。 马夫一挥马鞭,马车便驶离了此地,并且将一个代表身份的铭牌挂了上去。 那是一个“武”字。 而这车上的两个小女孩,一个叫做武顺,一个叫做武媚娘。 …… 大军誓师之后,便出发远征高句丽了。 水陆两军兵分两路,一路将从渤海而出,从水路登陆到高句丽。 一路从幽州而出,穿过原东突厥的领土,直接正面攻打高句丽。 突厥是高句丽的邻国,双方关系不错,因为突厥是高句丽的天然屏障。 当初杨广征讨高句丽失败,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突厥的身上。 不过东突厥现在已经被李承道给灭掉,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 当初东突厥若是朝高句丽求助,以李承道的兵马不一定真能覆灭东突厥。 但是颉利可汗过于自信,导致最后连求助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被李承道在狼居胥山一举覆灭。 只能说是东突厥气数已尽,该他们灭亡。 在大军出征后,李承道亦开始着手处理国内的一应事务,最先要处理的就是对农商的改革。 倡导农商并举、提高商人地位并打造农业保护机制,这些策略在推行过程中是有不小阻力的。 重农抑商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已经根深蒂固,现在突然想要改变,可想而知会受到多大阻力。 但是商人对于这一政策却是无条件支持,因为商人群体做梦都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要知道商人自从出现以来就被各阶层鄙视,古代是农业社会,从秦朝开始各个王朝,无不强调以农为本,这其中确有传统和关于百姓温饱甚至王朝稳定的考虑。 但更重要的是统治的方便性和赋税! 封建王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税、赋、役三重的责任,帝王通过大小官吏收取全国土地的地租为税,收取人头税为赋支派民众出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修河、建陵甚至戍边)为役。 而无论这其中哪一项都有先决条件,即人员的相对驻地的固定性和民众的顺良。 人员固定,税赋方便收取,劳役便于支派,所以有户籍制、保甲制等等,限制人员流动。 特别是在盛世,人口急剧增长人头税成为很重要的国家收入组成,就更强调人员的相对稳定,但商人的特性是随利而走,当然不会受到欢迎。 民众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众,其劳动的特质决定了,他们相对的稳定性和极强的灾难承受力(品行温良)。 相反商人的逐利本性和冒险精神是难以为人长期盘剥的!故被统治集团长期打压,地位低下。 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下,商人就被各阶层鄙视,你再有钱你还是个暴发户,若不是看在商人有利用价值,根本不会有人去和这个群体进行交流。 所以有些商人宁愿子嗣不继承自己偌大的家业、宁愿花费无数钱财,也要让自己而后代入仕。 为了让儿孙当官而散尽家财的商人,比比皆是。 所以李承道现在宣布推行商贸、提高商人的地位,简直令无数商人们欣喜若狂! 至于比以往提高了近一倍有余的商业赋税,则直接被他们给无视了。 钱算的了什么?咱们缺钱吗?开放贸易后还差钱吗?钱能买来地位吗? 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那就不叫事儿! 因此政策一开始推行,就受到了无数商人的热烈簇拥,并且各地大商人开始利用各种手段人脉推行政策的施行速度,甚至自发向朝廷进行捐款! 单单是捐款一项,朝廷就总共收获了百万两白银! .. 第二百四十九章到第二百五十章 开历朝历代之先河 李承道新政推行之后,各地大富商们纷纷自发组织捐款。 然后由杭州的梅氏商会、苏州的钱氏商会、扬州的谢氏商会、广州的吴氏商会这当今大唐四大顶尖商会会长作为代表,共赴长安将募捐所得财货交付朝廷。 李承道得知后,便下令召见这四大商会的会长。 御书房内。 “草民,叩见陛下!” 四大商会会长走进在太监的带领下走入御书房后,当即对龙案后的那道身影下跪参拜,声音里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身为地位低下的商人,能得天子觐见,这简直是无上的殊荣! 光凭这一点,他们就能当做一生的荣耀来自傲一辈子了,这毫不夸张。 史上能得天子召见的商人能有几个?屈指可数而已。 “平身吧,赐座。” 李承道微微一笑,声音和煦地说道,然后对身边的太监高怀吩咐道。 “是,陛下。” 高怀点点头,然后让太监们搬了四张椅子进了御书房。 “多谢陛下!” 四大商会会长不由得感到受宠若惊,紧张得再次下跪谢礼。 他们身为大唐最大的四大商会会长,家财亿贯,平日里尊荣风光无限,但是在这里他们才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眼前这位,方才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 见到四人坐在椅子上都只敢屁股挨半边的紧张模样,李承道不由得哑然失笑,说道:“各位不必拘谨,朕今日召见你们没有其他意思,就是对各位捐款纳粮的行为表示谢意。” “当下朝廷时艰,尔等为朝廷捐纳的这批财货无疑是雪中送炭。” 听到李承道的话,梅氏商会会长恭恭敬敬道:“陛下此番远征高丽,老朽身为大唐子民亦万分支持,怎耐身躯已老不能赶赴战场,唯能捐纳些黄白之物,以支持国战。” “我梅氏商会筹集了白银三十万两,粮草十万石,聊表报国之意。” 吴氏商会会长拱手道:“梅会长所言极是,支持国战是我等大唐子民不容推卸的责任,我吴氏商会此番筹集了白银二十万两,粮草十五万石,以支持征战之用。” “我谢氏商会筹集了白银十五万两,粮草二十万石,献于陛下!” “我钱氏商会筹集了白银二十七万两、粮草十八万石,以支持国战!” 钱氏会长、谢氏会长纷纷开口说道。 四大商会募集了总共有九十二万两白银、六十三万石的粮草! 这是个极可怕的数字! 这些虽然不是全部由他们自家商会拿出来的,乃是各地大小商会和富商共同募捐的总量,但是若没有他们这四大商会牵头,这笔财货是根本聚集不起来的。 李承道听到这个数字,亦有些吃惊,心中暗暗感慨富商们的富庶,然后道:“卿等拳拳报国之意,朕已经感受到了,值得嘉许。” “朕便授予尔等县男爵位,可荫嗣一代。” 贵族爵位的划分并不复杂,最高等就是亲王,也就是皇帝的亲兄弟,次一等是郡王、嗣王,也就是亲王的子嗣,出生便会有这个身份。 李承道在未做皇太孙前,便是安陆郡王。 然后便是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是最低等的贵族爵位。 国公是非皇室宗亲的臣子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县男是最低等的,但是哪怕最低等,它也是贵族的爵位! 听到李承道的话后,四大商会会长简直欣喜若狂! 他们再怎么有钱也只是平民百姓,李承道赐予了他们贵族爵位,他们便能跻身于贵族阶级之中! 这是哪怕花上百万两钱财也买不到的好处! “多谢陛下!多谢陛下!” 四大会长激动万分地下拜叩谢,同时暗暗庆幸此番他们主动向朝廷募捐,方才获得这种意外的赏赐。 李承道对他们封爵的赏赐其实是有些出格的,爵位不可轻授于人,因为这是很触动国内贵族利益的事情,按四大商会捐纳百万两银子的功劳根本不足以获得封爵的赏赐。 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树立榜样。 忠君爱国者,朕从不会吝啬于赏赐,这便是他想传达的意思。 同时也从封爵四大商会会长这一点传达他提拔商人的决心,若非如此这四人没资格得到他的召见。 “不必谢朕,这是你们应得的。” 李承道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朕还有一件事想要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看待此次新政的?” 谢氏会长脸上还有因为激动而浮现的潮红之色,闻言毫不犹豫地说道:“陛下乃千古明君,新政一出,我大唐必将迈向富强之路,陛下的眼光乃是历代君主都不及的。” 身为商人,他们自然能清晰看出李承道新政的好处,提高商人地位、发展贸易的同时又保护了农业的脆弱与稳定。 最主要的是新政开创历代之先河,高明大胆至极! 他们这些商人,除了对眼前这位年轻皇帝抱有敬畏之外,别无其他想法。 “世人皆看我们商人乃薄情寡义、唯利是图之辈,唯有陛下看出了商贸能给国家带来的财富和利益,并且大胆支持,天下商人必将铭记陛下皇恩!” 梅氏会长神色恳切地说道。 他们此番募捐说是为了支持朝廷远征高丽,实际上就是为了回报李承道推行新政的举动! 李承道施如此大恩于天下商人,他们自然也要拿出足够的诚意、足够的利益来回报李承道! .. 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罗德善女王觐见大唐天子 和四大商会会长攀谈了一会儿后,李承道对于新政的推行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除却一些士族阶级对新政有所抵触外,其余不论是商人还算农民百姓,对新政都非常支持。 毕竟新政施行最终获益的是他们。 “朕有一项工程欲推行,不过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单凭朝廷无力全部负担,卿等可有兴趣加入?” 李承道忽然说道。 听到李承道的话,四大商会会长都有些迟疑,因为连户部都无法全部负担的庞大工程,耗费的资金定然是个天文数字。 李承道这么说,在他们看来便是想让他们掏钱支持这项工程。 不过刚刚才获得了爵位的封赏,现在肯定是无法拒绝的,于是稍作犹豫后,吴氏会长小心地开口问道:“不知陛下所说的工程具体是什么?” “你们自己看吧。” 李承道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份图纸和资料交给了他们。 四位会长接过来看了几眼后,顿时面露疑惑之色,谢氏会长忍不住问道:“陛下,这轨道马车是何物?” “这是由冶造局研发的一种全新的运输工具,可日行千里,朕欲将轨道连接各个城市。” “轨道马车一旦铺设,不论是对于军事还是商贸意义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一点朕不用多说卿等也能理解吧?” 李承道直言不讳地说道,“朕本欲将轨道马车掌握在朝廷手中,但打造覆盖全国的轨道马车耗费实在太巨,若四大商会加入,朕可以给你们轨道马车的相对应城市的专营权。” 李承道话音落下,四位会长都被震惊到了。 可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马车能日行百里就很不错了,日行千里那就是神话! 李承道所说轨道马车能日行千里,四人虽然震惊,但是却没有一人怀疑这话的真实性。 这种轨道马车若是在全国范围内铺设,而他们能拿到部分专营权的话…… 想到这背后隐藏的庞大利益,四位会长浑身都在兴奋得颤抖。 “我梅氏愿意加入!” 梅氏会长毫不犹豫地说道,他已经下定决心了,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拿到专营权! 虽然初期投入必将耗费巨大,但是他们身为商人,信奉投资越大回报也越大,轨道马车一旦在全国铺设完毕,有专营权的他们就等于多了个聚宝盆! 哪怕只是相对应城市的专营权,也能让他们的从此以后躺着赚钱! “我谢氏愿投入七十万白银!后续还会跟进投入!” 谢氏家主一咬牙,斩钉截铁地说道。 其余家主都忍不住朝他投去震惊的目光,谢氏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七十万两白银差不多是他们可动用的全部流动资金了。 更别提后续的投入,到时候说不定就需要去卖不动产了。 但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谢氏家主的魄力! 他清楚的明白,李承道现在提出来的这个工程,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而且他也相信李承道,自己只要投入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丰厚! 李承道,值得他拿谢氏商会去赌上这么一把! 谢氏会长如此果断地表明态度后,剩下的钱氏、吴氏会长也纷纷表态,皆各自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同时也从李承道这里成功拿到了许诺。 就这样,一番攀谈之后,四大商会会长兴高采烈地告辞离去了,他们都打定了注意,回去之后就开始筹措资金,一定要尽快协助朝廷将轨道铁路给铺设完毕。 …… 皇宫,御书房。 “陛下,这是近来民间商人们募捐的财货统计册,请陛下过目。” 房玄龄将一份册子呈上了李承道的龙案上。 这几天的时间里,户部已经将四大商会送到长安的钱货给全部手下并且清点完毕了。 这笔钱财的数量之庞大,令人感到咋舌。 杜如晦忍不住感慨道:“近百万两白银,六十多万石粮食,这些民间富商可真有钱啊。” 贾诩、长孙无忌却一脸理所当然的神色,贾诩说道:“这些商人还算识相,懂得回报皇恩,没有辜负陛下的一片期望。” 贾诩的语气中,对于这些商人的举动并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一样。 商人地位低下了几千年,他们对于提升地位无比迫切。 商人从不缺钱,他们缺的是钱买不来的地位。 所以这笔捐款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不仅仅是这批钱财,就连轨道马车一事,他们也都承担下来来了,四大商会愿意出纳大半的铺设费用,预计一个月后便能开始建设第一条轨道铁路。” 李承道笑着说道,令魏征大为惊异。 “铺设轨道铁路可不是一间小事情,耗费金钱无数,陛下是如何说服这几位商会会长的?” 魏征好奇问道。 “没什么,就是给他们一部分轨道铁路专营权而已,而且以后轨道铁路修缮维护他们也都会负责,还能省去朝廷许多钱财,何乐而不为?” 李承道笑吟吟地说道,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 贾诩闻言大感佩服,笑道:“陛下这一手段让四大商会心甘情愿出钱出力,最后还是朝廷获益最大,实在是高明,臣佩服。” “得了,别拍马屁了,就你马屁拍的最欢。” 李承道瞪了贾诩一眼,然后坐直了身子,正色道:“现在有了钱,咱们来聊一聊兴办大唐皇家学院的事情吧。” 大唐皇家学院,是李承道一直都想要兴办的学府,和科举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可以为大唐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人才。 本来在去年此事就会提上章程,但因为蝗灾、旱灾的缘故才耽搁了。 此番四大商会提供了百万两钱货,令李承道有底气重新开始兴办大唐皇家学院。 再穷不能穷教育,科教兴国,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就在李承道与贾诩、长孙无忌等大臣们讨论大唐皇家学院一事没几天,一个消息突然传到了皇宫。 新罗德善女王,来长安觐见大

相关推荐: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捉鬼大师   总统(H)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云翻雨覆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   鉴昭行   如何逃脱乙女游戏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洛神赋(网游 多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