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想到这里,李承道就忍不住在心中对李世民吐槽。 先不说萧皇后是杨妃的母亲,光是她从突厥重返长安之时,已是花甲之年。 即便再怎么包养的好,一把年纪摆在那里。 李世民居然也下的了手。 杨妃一双凤眸直直的看着李承道,再也没有之前的惶恐害怕,面色坚毅道: “若是能见到母后,不要说一封信,就算是十封、一百封,我也愿意。” 李承道笑了笑,“如此,便下去写信吧。” 说完,李承道单手搂着杨妃的细腰,在她发出尖叫声之前,一个跳跃,轻轻从屋顶上跳了下来。 一刻钟之后,杨妃按照李承道的要求,写好了一封送去突厥的书信。 在被太子近卫重新送回关押她和长孙无垢、李承乾以及李丽质四人的院落之后。 长孙无垢询问她和李承道谈了什么,杨妃只字未提。 …… 次日。 李承道吃过早饭之后,便赶往了驻扎在城外的军营。 招募士卒之事,他一点都不懂。 全程交给郑氏来处理。 他只需要把冯立或者薛万彻,丢一个过去协助征招就行。 以郑氏在荥阳的地位,再加上他皇太孙的名分。 想来招募士卒会比较顺利。 七千白袍军驻扎的地方,原为开封守军用来训练的校场。 只是自从李承道来了之后,开封的守将很狗腿的将校场腾出来,交给白袍军使用。 尘土飞扬,马蹄轰隆。 李承道与四百亲卫,浩浩荡荡的抵达白袍军军营。 这四百亲卫,皆是当初跟随他从东宫一路杀出来的太子近卫。 原先满编制是两千人,如今只剩下四百余人。 现在这些人,全都担任李承道的亲兵。 将来上了战场,便是跟在李承道身边,随他冲锋,为他挡刀挡箭的心腹。 “殿下!” 中军大营中,李承道端坐帅位之上。 岳飞、薛万彻、冯立这三个他麾下仅有的大将,恭敬行礼。 “都坐下吧。”李承道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李世民假借皇爷爷之名,下达一封圣旨,要孤前往幽州,抵御突厥。” 当李承道解释完,他不得不前去幽州的原因之后。 岳飞、薛万彻、冯立三将,全都勃然大怒,气的暴跳如雷。 “李世民这逆贼,实在是欺人太甚!” “殿下,我们就去一去这突厥。直接把王君廊摁死,夺取幽州大权。” “没错,区区一个王君廊也想压住我们,简直是痴心妄想!” 看着三个义愤填膺、杀气腾腾吵着要弄死王君廊,夺取幽州大权的大将。 李承道心中也豪气万千。 纵然这是李世民的阳谋又如何? 纵然幽州是龙潭虎穴又如何? 他李承道既然能从东宫杀出来,还会被王君廊这条幽州的地头蛇给压住不成? “前往幽州之前,孤要招募一万士卒。 此时孤的母族郑氏,已经答应倾力相助。 薛将军,你去与孤舅舅负责招募士卒之事。 冯将军,你留下协助岳将军训练白袍军。” 三人闻言,齐齐离开席位,躬身大喊: “诺!” 四人在中军营帐当中又聊了一段时间,一名太子近卫走了进来。 “启禀殿下,有一名长安来的天使,带着圣旨在营外等候。” 李承道呵呵一笑,道:“刚谈到逆贼李世民的假诏,天使就抵达。让他进来吧。” 很快,一个太监手捧一封圣旨,走进了营帐。 进了营帐,一看到李承道,这名太监立马恭敬行礼。 “臣李胜祥,参见太孙殿下。” 李承道大脑飞速运转,很快就在以往的记忆力搜索到了此人的信息。 李胜祥,官至内侍省少监,官阶很大,从四品! 是一名跟随李渊多年的太监。 看着眼前这个十分恭敬的太监,李承道淡淡的说道:“公公起身吧。” 李胜祥起身之后,拿出圣旨,没敢让李承道对着圣旨行礼,直接开始宣读: “门下:大唐初立,突厥多番袭扰边关。幽州乃北方重镇,万不可失。 今命太孙携麾下将士赶赴幽州,抵御突厥之患……” 一长串的旨意宣读完毕,内侍省少监又笑呵呵的说道: “殿下,除了这封圣旨之外。臣还带来了储君衮冕,以及陛下的口谕。” .. 第三十二章 为孤更衣 “吾孙承道,且放开手脚去争,爷爷支持你。” 李渊的口谕很短,只有短短一句话。 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 以李渊现在的处境,根本就帮不到李承道。 他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已经被李世民给软禁起来,根本没有了皇帝的权力。 就连这道口谕,都是趁着李世民假借他名义去荥阳传旨,需要一名内侍省太监,他才有机会让李胜祥带给李承道。 不过李承道心中,对李渊的印象却更加好了。 不说册封他为皇太孙这种极度触怒李世民的行为,能让太监带来一道口谕,已经完全能表明他的态度了。 念完口谕之后,内侍省少监李胜祥一挥手。 身后两名小太监,立马搬了一个大箱子进来。 李胜祥脸上带着卑躬屈膝的笑容,道:“殿下,这里面是陛下特意吩咐下去,让人紧急赶制出来的太孙衮冕。” 箱子打开之后,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衣服、头冠。 根据李渊在武德七年,也就是千年颁布的新律令,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武德令。 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律令。 律令规定,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 内容虽然基本能承袭隋朝旧制,但也有所革新。 皇太子六种服装,分别是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 李承道是皇太孙,规格和皇太子一致。 两名太监,利落的将箱子里的衣服头冠等全都拿出来,让李承道看的更加清楚仔细。 衮服,乃储君随从祭祀、拜谒宗庙、令月吉日加冠、娶妃的服饰。属于非常正式的服装,不是庄重的大场合不会穿。 身穿衮服,需要戴冕,冕上有白珠垂九旒, 公服,乃储君缝五日常朝,元旦、冬至接受朝贺的服装。 公服的制度,也被岛国、棒子国等汉文化圈国家普遍采用。 穿公服时,要戴远游冠。 最后是弁服。 弁服是仅次于衮冕的一众服饰。 是天子上朝、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的服饰。 弁与冠,上到天子,下到士子都可以穿戴。 当然了,天子的弁服、储君的弁服,与普通士子的弁服,那是截然不同。 “殿下,不妨穿上看看?” 薛万彻兴冲冲在一旁兴冲冲的提议。 冯立和岳飞闻言,也都激动的说道: “殿下穿上储君服饰,必定极具威严。” 在手下三位大将的拾掇之下,再加上李承道自己也想试试这个时代只有储君才能穿的衣服。 他朗声道:“为孤更衣。” 内侍省少监,从四品太监李胜祥,立马满脸堆笑的走上来,亲自为李承道换上了一袭赤黄的弁服。 从唐朝开始,规定了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 这种衣服,若是让李承道自己穿,那没有半个小时,他根本捉摸不透该怎么穿戴。 即便有李胜祥帮忙穿戴,也十分的复杂。 足足一刻钟之后,才好不容易穿戴完毕。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穿上储君的服饰之后,李承道整个人的气质顿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头戴远游冠,穿着一袭明黄的储君服饰。上面有十二章纹饰,如:日、月、龙等等。 不过龙的爪子为四爪,并非天子穿的五爪龙袍。 腰上有飘带,飘带边长六尺四寸,宽二寸四,颜色如同绶带。 上面有金带钩,挂着双瑜玉佩。 “太孙殿下果然好风采。” 穿戴完毕之后,内侍省少监李胜祥啧啧称赞。 李承道现在这幅卖相极佳。 任何人看了,都知道是一位贵不可言的贵公子。 “像,太像了。”薛万彻看着李承道,怔怔的说道:“太像太子殿下了。” 冯立更是直接大声道:“我等必效死命,随殿下杀回长安,诛灭逆贼李世民,肃清朝堂!” 李承道衮冕加身,看着眼前三位大将,只感觉一阵意气风发。 “公公,问你个事情。”李承道坐于营帐帅位之上,对李胜祥说道。 李胜祥赶紧低头道:“殿下尽管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承道说道:“这圣旨上写着要孤赶赴幽州,抵御突厥,可也没说要让孤立刻启程。 孤琢磨着,得招募一些人马,才能在幽州与突厥进行厮杀。 所以孤招兵买马之后,再将粮草全都准备好了之后,再前往幽州,应该不算抗旨吧?” “这……”李胜祥没想到李承道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迟疑片刻之后,说道: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殿下要率军前往幽州,自然是要准备好粮草之后,大军才能开拔。” 他是个非常精明的老狐狸,否则也不会做到内侍省少监,成为从四品的大太监,更不会成为李渊的心腹。 李承道一开口,他就知道李承道心中所想。 无非是拖延前去幽州的时间。 于是顺着李承道的话说下去。 李承道深深的看了眼李胜祥,道:“有公公这番话,孤就放心了。” 李胜祥笑呵呵的道:“圣旨、口谕以及储君服饰都已经带到,臣这便回长安复旨了。” .. 第三十三章 东宫旧臣王珪 征兵之事,在荥阳郑氏的大力协助下,已经进入到了正轨。 短短数日时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因为开出的饷银较高,再加上又是打着李承道太孙的名义募兵。 所以荥阳甚至周边州郡的青壮年,都跑来开封应招。 这一天,李承道去募兵处转了一圈之后,便回到了军营。 “殿下,末将有一事向你禀报。”进入营帐的正是冯立。 “冯将军坐下说话。”待冯立坐下之后,李承道笑问道:“冯将军有何事?” 冯立顿了顿,组织了一下措词,道: “殿下,是这样的。末将私下里联系上了王珪,将他带来了荥阳,协助殿下处理后方。 现在王珪已经到了开封,恳请殿下见他一见。” 说完之后,冯立十分紧张的看着李承道。 心中很是忐忑,生怕李承道会拒绝。 李承道闻言,眼睛瞬间瞪大,心中一阵狂喜。 王珪是谁?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将王珪派遣到李建成身边,担任参军,作为太子舍人。 可以说,深受李渊和李建成两人的器重。 在太子府的地位,还要在冯立、魏征之上。 这些年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 王珪曾出谋划策,收罗群臣到李建成麾下,与李世民对抗。 然而,去年李建成麾下的臣属杨文干造反,最后被李世民讨平。 王珪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李渊认为他作为太子舍人,作为东宫参军,没有规劝太子,导致兄弟失和。 最后将其流放。 后世有人谈到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也常常感慨,若是王珪当时在长安的话,可能就不是李世民发动兵变,而是李建成主动出击了。 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心胸宽广,特意将王珪召回长安。 王珪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功从一个流放之人做到了宰相。 被誉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如今冯立将这样一个能人请来了荥阳,李承道怎能不喜? “见,王大人如此有才学之人,怎能不见? 冯将军,速速将王大人请来。” 冯立见李承道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如此激动,心中一块石头顿时落了下来。 无比兴奋的说道:“诺!” 说完,便匆忙跑出营帐。 没多久,便带了一位青衫儒士进来。 这青衫儒士,已经年过半百,将近花甲。 但身上自有一股读书人的气质。 往那一站,就知道不是普通人。 见到李承道之后,他作揖到底,“草民王珪,参见太孙殿下。” 李承道连忙起身,亲自将王珪扶起身来。 “王大人快快请起。” 见李承道如此客气,王珪心中无比欣慰。 入席坐下之后,感慨道: “一年未见,殿下竟然成长了这么多。 冯将军与老夫说了殿下从东宫杀出长安的事迹。 老夫听后,只感觉胆战心惊,同时亦对殿下的勇武和果决狠辣感到由衷的钦佩。” 两人互相寒暄之后,李承道正襟危色道: “王大人,孤现在身边急缺人手。 希望王大人能够重回东宫,担任太孙舍人。 协助孤管理后方。” 李承道如此礼贤下士,再加上王珪本来就与东宫有感情。 虽然他被流放出去,但那也是受到了李渊的迁怒。 太子李建成对他还是极为信赖和器重。 只可惜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之间的斗争,让李渊暴怒。 一怒之下,将怒火全都发泄到王珪身上,从而将他流放出去。 现在李承道成了东宫之主,为皇太孙。 他自然希望能够重回东宫。 当下赶紧起身,道:“感谢太孙殿下的信任,王珪敢不效死命乎?” 两人君臣对望,皆哈哈大笑起来。 一旁的粗人冯立,也笑的十分开心。 再次回归东宫,从曾经的太子舍人,成为如今太孙舍人的王珪问道:“不知殿下下一步有何打算?” 李承道说道:“前往幽州!” “什么?” 王珪一下子完全愣住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 “殿下要去幽州?!” 王珪完全不知道李世民假借李渊之名下达的圣旨,于是急急劝道:“殿下,幽州绝非善地,不能去啊! 且不说幽州地处边关,时常遭受突厥蛮夷掳掠之祸。 就说那幽州守将王君廊,乃早年跟随秦王南征北战的悍将,是秦王的嫡系心腹。 相反荥阳郑氏乃殿下母族,有郑氏相助,殿下能迅速在荥阳扎根壮大。 殿下万万不可放弃荥阳,而前往幽州啊。” 王珪生怕李承道年龄小,不知道荥阳和幽州的天差地别,苦口婆心的劝说。 李承道对于王珪这种反应,很是满意。 面带笑容道:“王大人你说的这些孤都明白,但这是圣旨,所以幽州孤不得不去。” “圣旨?”王珪满脸不可置信的说道:“陛下既然册封殿下为皇太孙,又岂会下达这种圣旨?” 说着说着,他似乎想起了什么,猛地瞪大了双眼。 “秦王!是秦王传的假诏? 是了,秦王既然敢发动兵变,就一定有把握掌控皇城。 而今陛下想来便在秦王的控制当中。 他要假借陛下的名义,下达一封圣旨也是轻而易举。 毕竟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殿下在荥阳扎根发展。” 李承道轻轻鼓掌,对王珪越来越满意了。 仅仅只是通过一封圣旨,他就能推算到圣旨背后的东西。 甚至还断定这封圣旨是李世民的假诏。 这样的能力,难怪能做到宰相,难怪能成为唐初四大名相,在史书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第三十四章 一万把钛合金横刀到货 营帐当中,李承道为王珪敏锐捕捉到圣旨背后的东西而衷心鼓掌。 “王大人所言不错,皇爷爷既然册封孤为皇太孙,就绝对不会下达这样的圣旨。 这圣旨,就是一封假诏。 但即便是假诏,只要出了皇宫,那就是真的圣旨。” 王珪不解的问道:“既然殿下知道这是李世民的圈套,为何还要前往幽州,留在荥阳安心发展不是更好吗? 以殿下现在的处境,违抗圣旨留在荥阳,要远比奉旨前往幽州要好无数倍。” 王珪皱眉,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李承道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李承道正色道:“留在荥阳,自然能够安稳发展壮大势力。 可若孤抗旨不去幽州,逆贼李世民必定会以此为由,大势宣传。 届时,孤不仅成了抗旨不尊之人,还要落下一个贪生怕死,不敢前往边境御敌的污名。 逆贼正好借此机会,削去孤的储君名分。” 王珪道:“储君名分,个人名誉的确至关重要。 可失去这些,总比殿下前往幽州那龙潭虎穴要好的多。 大丈夫能屈能伸,一时隐忍有何不可? 等到殿下兵强马壮之后,杀回长安,肃清朝纲,那比一切都值得。” 李承道摇了摇头,道:“王大人所言,孤自然知晓。 但是只要孤留在荥阳,李世民可以假借父皇的名义,想出诸多办法来刁难孤。 对此,孤一点办法都没有。 而幽州地处边关,常年与突厥发生战争。 孤若是在幽州,便能以为由,名正言顺的抗旨。” 听到这里,王珪长大了嘴。 他着实没有想到,李承道前往幽州,竟然还有这么一层原因在内。 的确,李世民掌控皇城,可以随时以李渊的名义下达各种圣旨。 这是李世民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李承道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若是到了幽州,还真的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不遵从李世民下达的假诏。 “但是殿下你有一点想的太简单了。”王珪神色凝重道:“王君廊盘踞幽州多年,且坐拥数万雄兵。 殿下你带着区区七千白袍军前往幽州,拿什么和王君廊斗?” 李承道淡淡的说道:“孤若是连王君廊都斗不过,还怎么去与李世民斗。” 声音虽然平淡,却如同平地起惊雷。 冯立和王珪二人,都仿佛耳畔炸响一道春雷。 王珪再次看向李承道的目光中,充满着浓浓的赞叹。 他再也不想之前那样劝说,而是开始思考到了幽州之后,如何对抗王君廊那条地头蛇。 “殿下有雄心壮志,老臣自然也不甘落后。 此去幽州,必须做好一应充分准备。 兵马之事,便是重中之重。” 李承道笑道:“王大人所言甚是。如今郑氏正在帮孤,在大肆招募士卒。 待招满了一万名士卒,孤才会启程前往幽州。” 在这个时代,手中掌握的军队,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抗旨不尊,什么污名,什么名誉。 在绝对的兵力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且不说系统发布了一个月之内招募一万士卒的任务,即便没有发布,李承道也要组建自己的多兵种军团。 没有强大的军团,即便占据大义,占据储君名分,也休想从李世民手中抢到皇位。 “孤手中有七千精锐骑兵,若在招募一支万人的步兵军团,手中的力量也就不容小觑。 即便到了幽州,面对坐拥数万大军的王君廊,也不会显得过于式微。” 李承道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底气,便在于那一万把钛合金横刀。 一万把钛合金制作的横刀,战场之上基本上就是所向无敌的。 试想一下,两军交战。 李承道这边的士兵,一刀就将对方的兵器给砍断。 只要兵力不是过于悬殊,在薛万彻、岳飞等将帅的指挥下。 基本就是势如破竹、砍瓜切菜。 当然,对于李承道的底气所在,王珪暂时还是不知道的。 不过当傍晚时分,一支不明商队,拉了一万把制式钛合金横刀,一股脑全部送给李承道的时候。 原本对于李承道幽州之行感到担忧的王珪,总算是彻底把心给放了下来。 “殿下,这刀,这些刀都是神兵利器啊!” 冯立双手抚摸着一把钛合金横刀的刀身,满脸陶醉的表情。 那表情,比他逛窑子喝花酒还要陶醉。 向来沉稳镇静的岳飞,此时也恋恋不舍的摸着一把钛合金横刀,久久都不肯放下。 只有刚从招募点完成今日招募指标回营的薛万彻,对此感到有些不解。 王珪抚须笑道:“薛将军,这些刀,可都是真正削铁如泥的宝刀,你不妨试试。” “削铁如泥的宝刀吗?”薛万彻看了看地上整整一万把横刀。 心中纳闷,若是削铁如泥的宝刀,又怎么会有一万把之多? 不过他看到冯立和岳飞摸到陶醉表情,又见王珪信誓旦旦之词。 随手拿起一把钛合金横刀,与自己的佩刀在空中对砍。 只听“叮”的一声,他那把每日擦拭无比爱惜的佩刀,竟然直接断为两截! 断口中,平整光滑。 而那把钛合金横刀的刀刃上,甚至连卷都没有卷! 这一下子,薛万彻心中仿佛有一座火山爆发。 双眼通红,死死的盯着手中的钛合金横刀。 .. 第三十五章 毒士贾诩,前来报道 日日擦拭,曾经无比爱惜的佩刀断成两截。 薛万彻非但没有任何不舍,反而激动的眼眶都通红了。 “有如此宝刀,末将定能辅佐殿下杀回长安!” 岳飞、冯立二人,也重重点头。 心中的自信,从所未有的高涨。 对李承道而言,这一万把放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神兵利器的钛合金横刀。 其作用和重要性,要远在七千白袍军之上。 试想一下,倘若一支精锐的万人军团,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把钛合金横刀,战斗力直接暴涨。 两军交战之时,将会先天性的具有极大的优势。 无论是古代战场还是现在战场,装备上的优势,都对战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岳飞、薛万彻、冯立三位大将,再加上王珪这个后勤管家,望着营地仓库中的钛合金横刀,全都笑的合不拢嘴。 李承道弯腰随手捡了一把钛合金横刀,和岳飞他们交代了几句之后,便离开了军营,返回郑府。 …… 时间过的很快,为期一个月的招募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期间长安又有旨意传来,催促李承道赶紧赶赴幽州。 但都被李承道以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为由驳回了。 去幽州可以,总得带齐粮草吧? 否则荥阳距离幽州那么远的路程,总不能让麾下将士们饿着肚子吧。 李世民也心知肚明,知道李承道是在以筹备粮草为借口,大肆的招兵买马。 不然一个偌大的荥阳郑氏摆在那里,筹集一些粮草需要这么长时间? 在荥阳郑氏的全力支持下,这一个月的时间,足足为李承道招募了一万六千人! 比计划的一万人,还要多出了六千。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招募士卒的时候,荥阳郑氏给出的饷银太丰厚了。 不但将荥阳的青壮年吸引了过来,周边各州郡,也络绎不绝的有人前来应招。 除了超额完成任务,招募了一万六千名士卒之外。 郑氏还帮李承道筹集了大批粮草和军械马匹。 各种战争物资,都通过各个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入荥阳。 荥阳郑氏的雄厚底蕴,可见一斑。 甚至郑元洲还放出话来了,若是将征兵时间延长到半年。 他能帮李承道招募五万大军! 开封城外的军营中,李承道脑海中响起了久违的系统提示音。 “宿主成功在一个月之内,招募一万士卒。奖励已经发放。” 闻言,李承道立马激动了起来。 当初系统给出了两个任务选项。 第一个选项是一个月之内招募五千士卒,奖励穆桂英。 第二个选项是一个月之内招募一万士卒,奖励贾诩。 现在他任务超额完成,终于成功获得贾诩了。 贾诩,是一位放在东汉末年那种群星璀璨的时代,依旧绽放出耀眼光芒的顶尖谋臣。 因为用计都比较狠辣歹毒,所以被后世评为毒士。 李承道现在麾下有帅才岳飞,有将才薛万彻,后勤有王珪,有七千精锐骑兵,有一万六千名刚刚招募完成的士卒。 他现在最缺的,便是谋士了。 贾诩一来,能够直接弥补他的这块短板。 在他遇到需要决断的时候,出谋划策。 “殿下,有一位自称贾诩的老者求见。”一名太子近卫,走进营帐,向李承道禀报。 李承道立马起身,“快请进来。” “诺!” 太子近卫退出营帐,没多久,就带了一位留着山羊胡的老者进来。 老者看上去貌不惊人,就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儒生。 但他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眸,让人不敢小觑。 “诩,参见太孙殿下。” 进入营帐之后,贾诩恭恭敬敬行了一个参拜大礼。 明清之前,根本就不兴这种跪拜大礼。 贾诩这突然来的大礼,吓了李承道一跳。 不等他过去扶贾诩起来,贾诩又开口说道: “六年前,殿下在长安东市街头,命人安葬了一位老妇人。 那位老妇人,正是家母。 诩游历九州,听闻玄武门兵变之事。 特意赶来荥阳,愿用毕生所学,助殿下重回长安。” 李承道闻言,嘴角一阵抽搐。 从岳飞开始,他就知道系统给他送来的人,都会伪造一个身份。 这贾诩,明显是冲着报恩的目的而来。 “先生快快起来,有先生相助,孤不胜欢喜。今后先生担任孤的军师。” 看着李承道脸上发自内心的开心,又听到自己一来就被任命为军师,贾诩心中异常感动。 连忙再次向李承道鞠躬道谢。 “走,先生随孤前去视察一下新招募的士卒。” 李承道满怀激动的心情,带着被誉为奇谋百出算无遗策的贾诩,离开营帐。 .. 第三十六章 岳飞练兵 一万新招募的士卒,全都被集中在开封城外一处平原之上,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训练。 今天,就是这支新军的第一天训练了。 一支刚招募过来的军队,倘若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即便装配了钛合金横刀,战斗力也依旧不会很高。 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手中的装备,也是送给敌人杀自己的利器。 所以李承道在为期一个月的招募结束之下,并没有马上率领大军赶赴幽州。 而是先对这支新军进行训练。 至少要训练个把月,有所成效之后,才会开拔。 至于长安那边不断发来的催促,李承道只当是无视。 行军一事本就没有定数,拖个三两个月,不是很正常? 至于训练这支新军的重要任务,则是交给了岳飞。 岳飞作为抗金名将,留下千古美名。 他毫无疑问是一位顶尖的军事大家。 排兵布阵,演练阵型都十分精通。 校场之上,一万六千新兵密密麻麻。 岳飞正游走于校场之上,不断下达自己的训练任务。 李承道和贾诩走了一圈,发现岳飞主要是训练士卒之间相互的配合能力,以及各种阵型。 士卒们三五成阵,在战场上将每一个人的能力都给发挥到极致。 一支军队的强大与否,并不在于单个士卒或者将领有多勇猛,更多在于整体配合之上。 战场厮杀,即便勇猛如项羽,其作用相对于整个战场来说也是有限的。 与骑兵的冲杀围剿破阵不同,步兵往往都是结成战阵,以堂堂之势对敌。 常常面临的是大规模混战。 因此令三五成阵,形成一个个小团体,避免单独厮杀的状况存在,就能完美把战斗力给发挥出来。 贾诩摸着山羊胡须,不断点头称赞: “殿下麾下有一位兵法大家啊,这种练兵方式可以说是十分高明。 一旦练成之后,在战场上磨砺一番,这支新兵立马就成了精兵悍卒。” 听到贾诩对岳飞的称赞,李承道心中也十分开心。 中途跑了过来陪伴李承道视察新兵的冯立,也感叹道: “殿下识人有方,之前末将还对殿下把这支新军交给岳将军训练,而不是薛将军,心中还有些不服气。 现在半天看下来,末将是真的服了。 岳将军带兵,的确是高明,令人心服口服。” 冯立和薛万彻二人,是跟随李建成一路厮杀而来,立下汗马功劳的东宫旧臣。 而岳飞,只不过是中途加入进来,并且没有任何以往战绩。 但却得到李承道极大的器重。 虽然冯立没有说出来,但心中总是有些不服气。 但是现在看来,岳飞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也证明了李承道的眼光没错。 李承道淡淡一笑后说道:“冯将军现在就敬佩,还有点太早了。 岳飞乃帅才,他的才能远不止如此。 让他训练新兵,算是屈才了。” 冯立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 为将者,领军冲锋,率兵打仗。 为帅者,统筹大局,运筹帷幄。 自古以来,名将常有而名帅却十分稀少。 冯立万万没有想到,李承道居然给岳飞如此之高的评价。 “太孙殿下。” 终于,李承道一行人,来到了岳飞跟前,岳飞也赶紧行礼。 李承道伸手虚抬,道:“岳将军不必多礼,本王只是来旁观岳将军练兵而已。 方才视察一圈,不得不说将军练兵之法不俗。 将这一万六千名新军交给将军,孤十分安心。” 岳飞闻言谦逊地回道:“末将只是熟读兵法,通过自己的一些粗浅见解总结出一套方法,让殿下见笑了。” 两人就训练新兵之事,洽谈许久后。 李承道忽然说道:“岳将军的练兵之法固然是极好的,但却偏向军阵演练,偏向队伍之间的协助作战。 而士卒的身体强度,却没能兼顾。
相关推荐: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捉鬼大师
[快穿]那些女配们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云翻雨覆
醉情计(第二、三卷)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盛爱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