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情一向认真,这一点徐清还是很放心的。不过顾染有一点说得对,他练习短道速滑的时间毕竟还很短,有许多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 徐清就坐在一旁,他不懂的随时都能请教。 无论什么问题,徐清很少会直接给出答案,常说的几句话是“你说呢”“你觉得呢”“再想想”。 他总是以引导为主,让顾染自己思考,尤其是意识方面的问题,只有他自己领会并且掌握了,才能熟练地运用到比赛中。 “对手的动向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最重要的是多看比赛视频,充分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和习惯。” “速滑运动员是很吃基本功的,技术上的缺陷会伴随一整个职业生涯,很难改变。” “如果你能对每个人了如指掌,就能在比赛中迅速找到克敌制胜的方法。” “至于在比赛过程中,路线的选择,时机的把握。这就要看你的临场应变能力,当然,也要结合对手,做赛前分析。” 有时候讲着讲着,徐清还会在纸上把图画出来,然后再向他提问,又或者播放一些以往的比赛录像,一边观看,一边讲解。 其中有一个视频是好几年前的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其中就有程森和徐清,他们本可以拿个第三,最后却落到了第四。 徐清滑的正是第二棒主力棒次,他在说起的失误时很是坦诚:“我在过这个弯道的时候没有处理好,给了匈牙利运动员超越的机会,后面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反超。这次失利我要负主要责任。” 虽然他这么说,但是透过电脑屏幕,顾染也能感受到,徐清的实力是他从未见过的强,他们俩根本就不在一个技术水平上。 他只见过徐清做示范,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对方真正冲刺起来是什么样子。 看过几个他的比赛视频,尤其是其中一个世界杯夺冠的视频,顾染不免有点小小的期待,想要见识一下世界冠军在冰面上全力冲刺究竟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他甚至期待,能和徐清比试一场! 徐清见他直勾勾的盯着屏幕发呆,看他眼里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就猜到了他在想什么。 于是,抬手在他后脑勺轻轻抽了一巴掌,笑骂道:“想都别想。” 顾染瞬间安陵容附体:“原是我不配。” 这一个星期都是恢复性训练,顾染利用休息时间给徐清当童工。做好了PPT两个人还找了个没人的办公室,试讲了一下。 徐清坐在下面,就跟论文答辩似的,听完了还要提问。 他问的问题刁钻又古怪,顾染想都没有想过:“这个……你事先怎么不提出来?” 徐清摊手:“你分享完之后难道没有提问环节吗?没人会事先通知你他们要问什么。” 经过反复补充和调整,最后,顾染总算是顺利完成了这次分享。 高梓逸、梁可欣和赵婷三个参加了集训的人一致给出了最高评价:“那个加拿大人讲了什么我一个字都没听懂,但是你讲的这些,每一条我都明白了。” 经过这次集训,回来之后的分享,顾染能够明显感觉到,他对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技术和速度或许可以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来达成目标,意识和大局观却需要不断思考和学习。 进入八月下旬,顾染就该开学了,他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生活,在学习和训练之间该如何平衡,成了他现在主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 :来源:搜狐 第27章 报道那天,顾染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他这个情况比较特殊,以后在学习上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多多照顾。 好在他从小就是个人缘不错的孩子,长得又好看,说话又好听,学习成绩又那么好,尤其讨老师长辈们的喜欢。 他虽然算是个体育生,但是文化课成绩十分突出,学校为了表示对他的重视,还把他编在了实验班。 顾染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他可能一学期有一半的时间都不在学校上课,还霸占着一个实验班的名额。 班主任姓张,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她早就听说了班上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同学,年纪最小,成绩最好,还是个运动员,见到本人之后,发现小伙子长得还挺精神,对他尤为照顾。 开学一个星期,顾染有时候上午过来上课,有时候下午过来上课,有时候全天都在,主要看队里的训练安排。 尽管到学校上课的时间有限,但顾染和同学们的关系倒是处的不错。 毕竟是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大家中考成绩和自身实力都摆在那里,谁比谁也差不到哪里去,除了一些靠关系进来的。 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还会互相讨论。顾染经常不能去上课,班长和学习委员会主动借笔记给他。 在学校上了三周的课,为了准备接下来的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省队要开启为期两周的集训。 一旦开始集训,所有队员就需要停课,专注训练。 顾染不能去学校上课,高一这些内容对顾染来说,其实没什么太大的难度,他自己看看书,刷刷题,也能跟上。 但是一想到高中有三年,现在他倒是能行,将来怎么办? 于是,他找到自己的班主任张老师,跟她商量:“您看,能不能请您帮个忙?” 张老师一看到他就喜欢:“你说,什么事,能帮的我一定帮。” 顾染说:“我想,在不影响学校规章制度和同学们正常学习的前提下,能不能帮我把重要的课程录下来,发给我,我训练之余,可以自己学习。” 张老师有点为难:“这个我也做不了主,得去和年级主任沟通一下。” 然而,沟通的结果是年级主任认为,视频涉及到版权问题,校方会承担风险,不允许录音录像,更不允许对外传播。 既然这样,顾染也就算了。不过张老师仍然表示会尽量帮助他。经常给他发一些老师的教案,虽然是文字版,但顾染也很满足了。 现在,顾染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准备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上。 这是一项由国家滑冰协会主办的赛事,一共有四站比赛,分为成年组和青年组。85岁以上是成年组,14-85岁是青年组。 只要在上半年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U系列赛,14-15岁组,各分站赛取得前三名的选手或接力赛队伍,都能获得精英联赛的参赛资格。 顾染之前一直没有练过1500米,所以这一次他只拿到了500米和1000米的参赛资格。 无论是省队还是各冰雪俱乐部,之所以非常重视这项赛事,是因为冠军联赛是国内许多重要赛事的资格赛。 有趣的是,在三百多名参赛运动员中,成年组运动员男女加起来只有不到九十人,而剩下两百多人,全都是青年组运动员。 青年组运动员比成年组多出这么多,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运动员到了85岁之后如果出不了成绩,没有机会进国家队或者参加国际赛事,就会及时选择退路,通过考体育院校或者高考加分的方式去读书。 只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或者已经进入国家队、努力一把有机会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才会选择继续训练,真正把短道速滑当做一种职业。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男女加起来有近19人已经算很多的了。这其中还包括一部分体育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俱乐部自主培养的人才等。 85岁以下的青少年却不一样,他们年龄小,属于后备人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以通过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 所以,顾染这个刚刚年满14周岁的小朋友,又是这次比赛中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 不但年纪最小,资历也最浅,却偏偏要参加竞争最激烈的500米和1000米两个比赛。 现在,他同宿舍的室友郑文康和吴凯泽,即将成为了他的对手。 郑文康以500米为主,也要参加1000米的比赛。吴凯泽以1000米为主,也报了1500米。 只有高梓逸,他主要是滑1500米。 之前,顾染是滑不过两位师兄的,毕竟这几个人都比他大至少两岁,练习短道速滑的时间最短的也有七年,他这练了一年的水平,跟U系列赛那些业余选手比一比还行,跟真正的专业选手比起来,他自己也没什么底气。 现在他的成绩能够稳定在42秒左右,发挥好了能到41.8秒,这个成绩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顾染心里很清楚,这比起那些真正能在大赛中取得名次的职业选手,差得确实很远。 为了逐渐缩小这种差距,他在整个集训的过程中,也非常专注和努力。锻炼体能、改进技术。有什么攻克不了的技术难关,
相关推荐: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取向狙击
鉴昭行
小师弟可太不是人了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蔡姬传
误打误撞(校园1v1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