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鸡汤拌饭,越吃越香,李青文也加了半碗,果真如李青风说的那般,这一顿饭菜全都被吃的精光。 终于吃了顿饱饭,还是白米饭,一家大小都满足极了,打着饱嗝都是米的清香。 吃饱喝足去翻场,面对一堆小孩子的羡慕眼神,李青文心里感慨,吃啥都能被人闻到,还真是一点隐私都没有。 当然,这都是穷闹的,要是家家户户不缺吃穿,谁也不会盯着别人家飘出来的香味寻思半天。 第20章 作难 秋日里,天高风急,两三天场院里的穗子就被晒干,用手轻轻一捻,粒子从指间簌簌而落。 打场的这天,里长郭大全把他家的碌碡拉来了,骡子拉着碌碡在铺开的穗子上面一圈圈的压过,穗子扁了,粮食粒子脱落下来。 牲口对于庄户人家来说是昂贵的家产,能养的起驴的人家在各个村子都算是不错的,骡子力气大,不但能车,负重也比驴子强多了,所以价格就是驴的两倍还多。 杨树村只有郭大全家有一头骡子,拉到场院后,引来不少小孩子好奇的目光。 李茂贤和郭大全在一边说话,李青木牵着骡子压场,陈氏和李青宏不停走动着翻着穗子。 今早,李青文家要打场,过来的人比那天还多呢,高粱糖稀做出来,谁都想在李茂贤跟前买个好,都指望明年他帮着榨糖呢。 这个时候场院里女人更多些,有人看到李青文,就围上来逗两句,说他这么白嫩不像是农家野孩子,跟城里的少爷似的。 虽然醒过来有段时间了,李青文没怎么上山,一直在琢磨赚钱,大半时间在家里,跟那些到处疯跑晒的黝黑的孩子相比确实有点显眼。 李青文一板一眼的应付这帮婶子娘,因为不熟,显得有点乖巧和老实。 女人们被自家的皮猴子烦透了,乍一看李青文,都跟陈氏夸他懂事稳重。 李青文耳朵根有些烧的慌,其实他也不是多么老实的人,只是刚来到这陌生的时代,他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法像他小四哥那般无所顾忌的行事。 看的出来小儿子在一帮子人中间拘谨,陈氏便道:“仔儿,别站在下风头,迷眼,去问问你郭大叔喝水不。” 知道娘亲找借口给他解围,李青文慢悠悠的绕过场院往北走。 还没等他走到,郭大全从田埂上下来,顺着后面回去了。 李茂贤回到场院干活,李青文总觉得爹爹好像有什么心事,眉心的褶皱一直都没平复过。 压了两个时辰,敛去上面一层压瘪的穗子,下面的粮食粒子推到一起,形成一个高高的粮食堆。 也是不巧,刚才还呼呼刮个不停的风这时候小了,太小的风不能吹干净粮食粒子里面的糠皮,暂时就不能扬场。 家里的两个甘蔗床都被借走了,没捞着的人便来请教李茂贤怎么做,李茂贤去了那家一趟,不知道怎么把手给弄伤了,大拇指指甲劈开了,掉了一半,血流的满手都是。 陈氏没有多问,从箱子里掏出一个纸包,里面是李青卓特意带回来的止血药。 “等会就不流了,不瞎药了。”李茂贤不愿意上药。 陈氏抓着纸包没说话,脸却沉了下来。 李青文正在外头看着小侄子捡鸡蛋,听到屋里说话,立刻进去,道:“爹,伤口挺大的,还是不上药,怕是一时半会好不了,拖拖拉拉更耽误事。” 看着小儿子一脸认真,李茂贤将纸包接了过去。 他伤的是右手,左手上药肯定不得劲,陈氏想要帮一把,俩人拉来扯去,不知道怎么的,纸包一下掉了,药粉撒了一地。 “你今天是咋回事?”陈氏生气了,“好几个人找你,你非先去韩老七他们家!那么个懒蛋玩意,咱家有活这几天连他一个影子都没看到,他想要做东西了,你去帮忙亲自干活不说,手伤到了他都不来说一声的。” 若是平时,李茂贤并不怎么理会陈氏的抱怨,今天许是心里烦了,皱眉道:“他是懒了点,人不错,他家有事我才帮一把,受伤也是我不小心,你可别赖人家。” 陈氏是个勤快人,最看不上那些懒的,听李茂贤说情,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甩手就走了。 李茂贤在原地站了半天,叹了口气,蹲下身,想要看看能不能再收回一些药粉,发现撒的到处都是,只能作罢。 吃饭的时候,陈氏放碗的动静明显比平时大,李茂贤一直垂着眼睛。 吃完饭,李茂贤想要去场院,陈氏没拦住,红了眼眶,这次更多的是心疼。 李青文有些无措,姜氏凑过来,道:“仔儿,我去劝劝娘,爹好像有什么心事,你去去问问,他不爱跟我们说什么,有事总闷在心里。” 李青文出门,李青宏也不做声的跟了上去,后场还是没风,这时间村里人几乎都在地里抢收,场院只有李茂贤一个人。 “爹,手还疼吗?”李茂贤探头断掉指甲后粉嫩的肉,心里一揪一揪的。 “不疼,这都不算事,不流血就好了。”李茂贤丝毫不以为然。 “爹,你还是小心些,娘都心疼坏了,要不也不会跟你着急……” “你嫂子叫你来的吧。”李茂贤笑了一下。 李青文点头,老实的道:“嫂子说你好像有心事……是遇到了什么难处了吗,爹?” 看着小儿子清澈的眼睛,李茂贤顿了一下,道:“刚才你郭大叔说,想要把做高粱糖稀的法子上报给官府,一来是想要给爹求个赏钱,二来看看能不能减免今年村里的秋差钱,爹一直在寻思这事。” 所谓的秋差钱,是柳山县杂税的一种,去年新县太爷刚上任时下令开征的新税,第一年每家每户出二十几文,今年说是要涨到三十五文。 收秋粮的时候,衙门的衙役会到各个村子查粮收钱,不能按时缴纳的,整个村子的秋粮官府都不收,即便晚一阵子补齐税钱,村里人亲自拉粮食去百里之外专门的地方交粮,在那里还要被衙役再次刁难。 去年,有几个村子没有缴全,不但被罚,还受了很多罪,到现在,提到这个秋差钱,柳山县的农户都会一个激灵。 “爹,能拿赏钱又能免税不是好事吗,这有啥发愁的?”一直没说话的李青宏忍不住插嘴道。 李茂贤深深的叹了口气,“你们可能不知道,做出高粱糖稀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北方多以高粱为主,一亩地能出那么多糖,几万亩,几十万亩是不敢想的。高粱产粮高,又能得那么多糖,地方县令若是报到朝廷,大概算的上一份大大的功绩。” 李青文有点懂了,“爹是不想让县令领这份功劳?” 李茂贤点头,“仔儿说的没错。我们柳山县的知县是个贪官小人,鱼肉百姓,肆虐乡邻,爹虽是个升斗小民,却不愿给这样的狗官做上马凳。他一心钻营往上爬,为了功绩不择手段,一边加税盘剥百姓,一边悬赏银两要人献策,我不想要那黑心钱,也万万不愿把这功劳送给他,可秋差钱也着实让村里人为难。” 三十五文钱对于很多农家来说不算少了,而且这一年的税也不单单只有这一个。 李茂贤不想让贪官得到政绩添彩,也不想村里人为税钱掏空口袋,所以才会这般作难。 半晌,李青文突然开口问道:“爹,我秦大伯是在离县做县丞吧?” 李茂贤怔了一下,点头。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甜杆高粱就是爹从离县带回来的是吧。”李青文道:“爹可以把高粱糖稀的事情尽快告诉给秦大伯,把这份功劳记抢先记在他身上,这样别人就占不到便宜了。” 只一句话,李茂贤登时豁然开朗,“对,对!仔儿,你这个主意不错,爹本来也要写信给你秦大伯的,他们那里都种的是甜杆高粱啊!” 李茂贤脚步急急想要回家写信,李青文跟在后面,道:“爹,秋差钱的事情你也不用太忧心。咱村今年种了十几亩甜杆高粱,那些糖稀不是都给咱家吗,咱们可以用这些糖稀做山楂卷和沙琪玛拿去卖,得的银钱借给家里实在困难的抵税。这税当然不白给,让他们明年用高粱杆、糖稀或是钱还给咱,今年就先应应急。” 李青文想的是,甜高粱这么好,明年村里必定家家户户都种,左右都会挣上一笔,秋差钱以后也不算啥了。 李茂贤猛的停下脚步,目光灼灼的看着小儿子,“仔儿,还是你想的周到!” 李青文弯了弯眼睛,“爹其实比我想的多,就是想的太多,才一时慌了神,我这些都是跟爹和大哥学的哩。” 顾不上说太多,李茂贤回家后立刻动笔,砚台都磨满了,不吝纸张,洋洋洒洒写了厚厚的一封书信。 听说要把这信加急送到离县,陈氏默默的把家里所有银钱都拿了出来。 刚收到的卖糖的钱,还没在手里攥热乎就被李茂贤全部揣上去了县城。 待李茂贤从县城回来,眉眼间不见愁绪,甚至还带了些笑模样。 傍晚时候起了风,李青木和他的大舅哥二舅哥早早的到了,三人轮流扬场,都没用李茂贤动手。 一边扬,一边装袋,扬完了,场院上的粮食也被来帮忙的人背回了家里。 李茂贤打定主意,当天晚上就叮嘱家里所有人,高粱糖稀的事情不管谁问都说不知道,有事就找他。 陈氏知道这事是小儿子出的主意,不禁叹道:“仔儿这脑袋瓜是灵透,要是早生个几十年,跟着先生读书识字,定能考个官做。” 听到这话,李青文登时忆起了前世十多年读书的艰辛和痛苦,脱口喊道:“娘,我不想读书!” 这一嗓子喊的实在有点凄惨,全家人都看过来,稀奇道:“仔儿这么聪明,不爱读书么,种地累人的很,一个汗珠子落地砸八瓣,忙一年还未必有收成,读书识字能算账管事,比种地可厉害多了。” 李青文将头摇成了拨浪鼓,哀求的看向老爹,道:“我不读书。” 就算读书也得让他歇几年吧,才高考完,又要掉下更深的坑里吗? 李茂贤被他这模样逗笑了,“仔儿不用害怕,今朝科考停了几十年,读书没有出路,咱家就算有钱也不会逼你读书,不过字还是要识的,不识字跟睁眼瞎没甚区别。” 李青文点头如捣蒜,“字是要识的。” 第21章 都回来啦 地里的庄稼陆续入了仓,秋收后的第一场雨也下来了。 李青宏半夜起来和爹娘去看了厢房,回来时带着一身的雨水和寒意,李青文被激了一下,醒了,“三哥?” “没事,仔儿,睡吧。” 连续熬了十多天的糖,又马不停蹄的做了几百斤沙琪玛,换回来半袋子铜板,李青文才安心的睡下。 清晨时雨小了,凉嗖嗖的风刮进来,李青文在被窝里团成一个球。 外头好像来人了,陈氏激动的声音传进来,“顺子,你们回来了,我家老大呢?” “婶子,青瑞哥在我们后头呢,比我们晚一步回来,他怕你们着急,特意让我先回来知会一声……” 李青风原本也在炕上赖着,听到动静,嗖的爬起来,趿着鞋就往外跑。 李青宏递过衣服,李青文穿好立刻起身,东屋坐着一个衣服被打湿的汉子,正在同陈氏说话,“茂群叔病了,不能赶路,青瑞哥他们几个在后头照顾着,怕是会晚回来几天……” “茂群病的厉害吗?”听说儿子没事,陈氏心中大定,道:“你们这半年可还顺利,没出什么事吧?” “得了痢病,上吐下泻,听大夫说要歇养几天,没什么大碍……挖泥是挺累的,我们一大帮子人在一堆,相互帮扶,倒是挺顺利的。” 李青顺是族长家的孙子,也去府城挖泥,今天一早他们回到县城,才到家报了平安,满心都是家里的老小,告诉完信儿,立刻就回家了。 姜氏欢喜的团团转,李正亮刚开始挺高兴,后来想到爹爹那蒲扇大的巴掌落到屁股的滋味,嘴巴瘪了又瘪。 出去了大半年的一群人平安回来,村子里登时热闹起来,大家聚在族长家里,说在府城干活和路上的事情。 今年不旱不涝,算是不大不小的丰收年,村里的年轻人又毫发无损的回来,可以算的上是双喜临门,就连平时肃着脸的长辈也难得露出了些笑容。 才高兴没几天,县衙里就来人了,宣布今年的秋差钱每家每户五十文,限三天内交齐。 一下涨了这么多,乡邻村民们哗然,有的控诉衙门吃人不吐骨头,有的大骂贪官,但不管怎么发狠跺脚,都得赶紧凑钱,若是超过了期限,怕不是会被抓走,关押,打板子。 李茂贤早就跟族长和里长商量过了,把这些天用高粱糖稀做的吃食卖掉的钱拿出来,跟村子里人说,有愿意用明年一亩甜高粱秸秆换的,便用这钱抵今年的税。 村里人亲眼看到了做糖稀,知道一亩秸秆能出不少糖,对于糖稀价值几许,每个人计较不同。 有的人觉得这交换可行,毕竟从前这秸秆只能烧火,能换五十文求之不得,有的觉得不合适,认为自己榨糖能卖的更多些。 李茂贤始终什么都没说,全凭村里人自愿。 家里实在拿不出税钱的大都同意了,手头稍微有点钱的,都自己交了钱。 这三天,各个村子都很闹腾,最后凑齐的钱一文不少的交了上去,如果不是被逼到死路,谁也不想跟官府作对。 秋收后人们终于得了闲,村里走亲戚,回娘家的人格外多,高粱糖稀的事情很快传到了别的村子,李青文家每天都会迎来许多客人,门槛几乎都被踏平了,全都是冲着甜杆高粱来的。 毫无意外,这些人想要种子和榨糖的法子。 来的人里面,有的跟杨树村走动多的,有别村有声望的长辈,他们一来,李本善和郭大全都会过来一起说话。
相关推荐:
带着儿子嫁豪门
玩笑(H)
小寡妇的第二春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深海gl (ABO)
仙道空间
成瘾[先婚后爱]
交易情爱(H)
双凤求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