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心。”朱瑾道,“儿臣以为,论政绩,苏大人其实可以排在舅父前面。”又是一叹,“可惜苏大人不愿做官了。” 朱瑄亦遗憾点头:“是,昨日我与瑾儿去府上拜别,听苏大人说,都察院的事物,他已全数转交给了柳大人,明日便会离开南京城。” 苏晋致仕后,左都御史的职务又空了出来,众臣原以为朱昱深会自后辈御史中提拔,谁知朱昱深却道:“柳昀,你曾任御史逾十载,左都御史一职,朕一时想不到合适人选,你便先担着罢。” 想来也是,这个职务太重要,满朝上下,除了柳朝明与苏晋,找不出第三人。 朱瑾问:“父皇,您会效唐时太重,建凌烟阁,筑功臣碑么?” 身后功德碑矗立雨中,朱昱深离开前,又看它一眼。 盛唐自贞观起,迎来百年盛况,天下承平,万国来朝,以至于后世人人提起盛世,都要提一句盛唐,提一句贞观。但玄武门血流成河,李世民杀李渊李元吉,诛杀李元吉五个儿子,也随着这个盛世被铭记在了青史与后人心中。 后世提起盛唐,说无可企及的繁华,无语伦比的尊荣,到末了,也会叹一句凋敝后的疮痍,皇权背后的肮脏,提起贞观帝唐太宗,说他英明治世,千古一帝,却也要替他夺位弑兄的残忍,屠戮亲人满门的恶毒。 可青史之所以为青史,其中因果,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效仿也罢,不效仿也罢,这个盛世,终究是自己的,是当下万民的。 而是非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雨势渐渐歇了,朱昱深看着功德碑,不置可否:“再说吧。” 雨水当真已细了很多。 苏晋等在都察院中,看着自檐头滑下的雨,在心里辨着时辰。 守在一旁的御史为她换了第三回茶:“苏大人,柳大人今日恐怕是赶回不来了。” 御驾迁都在即,前两日,太仆寺卿的整理行装,在后院里挖出一箱金子,这事被都察院得知,太仆寺卿连夜潜逃,在白屏县的宅所被缉拿,太仆寺卿位居四品,兹事体大,柳朝明今日离京,正是为此案而去。 其实柳昀正式接替左都御史一职,应该是迁往北京后,如今还在南京,此事应该由苏晋料理。但苏晋明日就该走了,此事柳昀不管,苏晋便走不了。 而苏晋到底是晋安旧党,与朱南羡纠葛太深,她既已致仕,在南京多留一日都是不妥。 苏晋看着窗外的雨,想了想道:“我再等等吧。” 想亲自与他道个别。 一时暮色四起,雨已止,天边霞光万丈,为天地万物都镶上一蓬暗金。 行囊已收拾好,曾经苏府的下人一半散了,一半随翟迪去了北京,苏晋只留了覃照林与覃氏在身边。 雨歇了又落,深夜淅淅沥沥,交错着传来更鼓声。 苏晋终究没能等到柳朝明。 想想也是,从宫里去白屏县,少说也要三日往来,这才一日余,柳昀这样事事公务为先的性子,怎么可能半途折回。 她在都察院凑合歇了一夜,翌日晨,撑着伞往宫外走,行至承天门,意外听到一声马匹嘶鸣,苏晋抬目望去,竟是安然。 安然下了马,隔着雨朝苏晋一揖:“苏大人,柳大人去白屏县的路上,想到或来不及赶回为苏大人送行,特留书一封,让安然为苏大人送来。” 信纸洁白,上头只有短短四个字:见字如晤。 苏晋一看便笑了。 是了,见字如晤,何须别礼? 这些年她与他同在朝中,一心守志,日日见,时时见,争执过,合盟过,力排众议一起与满朝文武极力相争过,到了今日,这多出来的一面见与不见又有何分别呢? 诚如青樾所言,倘是有心人,天涯海角亦能共此时。 安然的目光落到苏晋的伞上,见伞柄上刻了一个“昀”字,愣了愣道:“苏大人竟在用了。” 苏晋道:“是,前些年就开始用了。” 伞原本就是用来遮雨的,再珍贵的伞都该如此。 苏晋撑伞回到苏府,天已放晴了,覃照林与覃氏已等在马车上,他们此行是要往西北,途中要在俞州城外的驿站停留月余。 自去年开春,朱昱深昭告天下要迁都后,苏晋便不再与朱南羡去信了。帝王心深似海,饶是朱昱深曾有诺齐帛远在先,苏晋不敢轻信他一定会留朱南羡的性命。 她不愿朱南羡因她而暴露自己的行踪,她只愿他能平安。 在渝州城外的驿站等上月余,是左谦来信告诉她的,战事已平,西北第一批将士归乡,曾经效力于朱南羡麾下的,都会先去俞州复命。 俞州城外的驿站在广袤无人的荒野上显得孤零零的,唯有驿站旁的老树,在这个万物生发的暮春开了一树花。 老树盘曲纠结,花色却妍丽,苏晋每一日便在树下从日出等到日暮,看着那些与她一起望归的妇孺小儿一个一个等来自己的亲人,她也替他们开心。 苏晋其实并不心急,反正后半生除他以外已无牵挂,天远地远,她终归会与他一起。 暮春最后一场雨过,盛夏到了。 苏晋回到驿站,收拾好行囊,打算隔日起行,这里等不到朱南羡,那就越山跨水,去到极热极寒的西北,反正早在许多年前,她就打算去西北看看他曾经领兵的地方了。 窗外月色宜人,入夏时节,伴着一阵阵扰人的虫鸣。 苏晋看月看得出神,不经意间,竟听到一阵排翅之声,像是有鸟扑棱着翅膀划过夜空。 下一刻,便有耳熟的叫声传来:“阿雨,阿雨——” 苏晋一听这声音便愣住了,她一下推开房门,循声追出驿站外。 旷野无垠,朦胧月下,一只身覆白羽的鸟在夜空盘旋。 苏晋看着它,唤道:“阿福——”然后伸出手臂。 阿福发出一声高亢的鸣音,收起翅膀,乖觉地歇在了她的臂上,乌溜溜的眼珠子转了转,讨好一般学舌:“阿雨,阿雨——” “它实在是没出息,跟了我这么多年,除了一句‘阿雨’,一句新词都没学会,可能连‘十三殿下’怎么念都快忘了。” 低沉的声音传来,苏晋抬目望去,只见一个修长的身影似踏着夜色步来,眉如剑,眸似星,饶是在夜里,一双眼也亮得能映出山川日月。 朱南羡来到苏晋身前:“我担心朱昱深设伏,离开西北后,绕道自青州走,等这一批归乡的将士归家了才来,让你等久了。” 苏晋摇头,轻声应:“无妨,你回来了就好。” 她的脸在月下清透生光,半生伶仃,岁月却待她慈悲,没在她脸上留下一点痕迹,眼梢一颤,便如蛱蝶振翅一般牵人心魄。 朱南羡看了眼仍歇在苏晋肩上,要拿小脑袋去蹭她的阿福,目色一沉:“阿福,让开。” 阿福不理,只顾着唤:“阿雨,阿雨——” 朱南羡的一手握在刀柄上,微微一拔,刀锋出鞘的铮鸣声惊得阿福振翅飞起,下一刻,朱南羡伸手往前一揽,便将苏晋拥入自己怀里。 被剥夺了歇脚处的鸟儿又要跟着朱南羡往屋子里飞,谁知还没飞进去,眼前木门“吱嘎”一合,竟将它拦在了屋外。 阿福终于生气,歇在房檐,对着月色,用这些年边疆将士偷偷教它的新词儿骂:“臊得慌,臊得慌——” 方入夏的时节仍有些微寒凉,只是雨水一日少似一日,若一时雨落,便要伴着雷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尔后就是格外盛烈的阳光,照得万物蓬勃生发。 朱南羡与苏晋在驿站多留了一日,作别了这些年跟在苏晋身边的覃照林与覃氏,便要往南走。 车马辚辚,他们走得不快也不慢,左右不必赶时辰。 苏晋太乏,在马车内睡了一觉,才想起来自己连要去哪里都没个数,于是掀开车帘问:“我们是走到哪里便算哪里,还是有个去处。” 朱南羡转过头来看她一眼:“先去蜀中,我想去你祖父的墓前跟他求娶你,然后好好办一场成亲礼。” 苏晋听了这话,一时沉默。 过了会儿,她道:“便不办成亲礼了行吗?” 她似是欲言又止,顿了一下,忍不住又说,“且这么多年每回提‘成亲’,便要遭逢一场别离一次大难,可能我与这两个字犯冲吧。” 朱南羡一愣,片刻,大笑起来:“好,那便再不提这二字了,日后你我常伴到老,不在乎这些俗礼。” 他们驱着马车走在路上,也不知误入了江山哪座城,城中景竟与江南相似。 有流水似秦淮河,河上画舫,岸边垂杨,杨树下,有少年公子摆摊卖画。 苏晋看着那卖画公子,想起初到应天府那年,不慎撞翻了晁清的笔墨摊子,劳他一路追她追到了贡士所。 又过城中高门深宅,翘檐下悬着的铁马,有门庭荒径对巷而开,放眼一望,窄门高槛,一进一进深院重重。 暮雪寒天,随宫深深,她与沈奚就坐在这样宫槛上,沈公子往后一倒,枕雪而卧,举着折扇朝夜天一点,说要支个算命摊子,能断生死,可批祸福,挥洒之间,风流飒然得令人心惊。 城中还有一座桥,斑驳古旧,石栏槛上已长出层层青苔,想来这也是一个多雨的城。 苏晋看着这石桥,忽然怀念起秦淮的烟雨。 一句见字如晤,她终究没能等到柳朝明。 但她记得离开南京前,与他见的最后一面。 永济十三年的暮春,风雨连天。 她去大理寺结案,他先她一步在朱雀桥边落轿。雨丝洋洋洒洒,他隔着雨看来,她亦隔着雨望去。 世间烟雨苍茫,他们终于看清彼此眼底的烈火灼然。 烈火可燎原千里,可传承古今,可烧遍这个江山锦绣,烧出一段盛世繁华。 只是,远离庙堂的苏时雨后来想,雨遇光便歇,火逢水终灭。 江山多少年,百岁繁锦亦如白驹过隙。 青史恍若长河,每个人的过往一生跌入其中,与这沧浪水溶在一起,便遍寻不着了,若真要在心中留下些什么,便说说那一年吧。 那一年,秦淮还是烟雨茫茫,新政正在施行,西北与北疆的仗还在打。 春深暮里,沈奚忙里偷闲,自树下挖出一坛杏花酿,坐在石桌前自斟一杯。 雨水纷扬,苏晋匆忙自院里收回午后晒着书册,回到屋中倒一盏清水。 柳朝明站在屋檐下撑伞,抬目望向这漫天雨丝,顺手接过下人递来的一杯热茶。 朱南羡站在西北的风沙中,望着天野尽头,风起的故都,抬手举杯。 而诉不尽平生话,便饮在了这水酒里。 (全书完)
相关推荐:
雪下轻卿[先婚后爱]
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笑傲同人]人生若只如初见
老子是条狗
錮妖潭
深渊归途
成舟子文集
C级混血种被迫屠龙
星际之帝后归来
陛下请按剧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