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不同的一个方面提出的一个建议引起了里宾特洛甫的注意,使他在焦头烂额的困境中找到了一条出路。伊拉克开始反抗英国的统治,他的政治部负责人建议外交部给那里的反英领导人一部无线电发报机和一套密码;这样那位领导人就能直接把政治情报发给外交部,外交部就可以不依赖统帅部谍报局了。里宾特洛甫同意这个意见,并且根据这个意见建立了一整套他自己的间谍机构。 他的想法几乎是有先例的:十八世纪的法国,路易十五的驻外机构中另有一套秘密报告和谈判的机构,这个机构使得在正式的外交官以外又多了一套人马,而且常常互相抵触。里宾特洛甫觉到间谍提供的情报可能给希特勒印象更深;它肯定会更好地迎合希特勒的这种观点;最好用勾引外国使节和外国政治家的女儿的办法来搜集外国情报。认为间谍机构可能会触犯长期存在的外交常规这种想法并没有吓住他。南斯拉夫政变后三个星期,四月九日,德国外交部政治部主任记下了里宾特洛甫在那一天作出的决定:立即为外交部在北非和中东建立一个它自己的情报机构,独立于统帅部谍报局和党卫队保安处。 为此,他(里宾特洛甫)尽一切可能提供经济援助,无论是黄金还是外汇,并说,他要指示路得部长(马丁・路得,德国内务部长)提供一切必要的最现代化的技术援助,诸如无线电设备,等等。以后这个机构将并入由外交部长组织的一个独立于其他各部的新的情报机构之中。 两个星期以后,里宾特洛甫任命安多尔・亨克领导这个机构,安多尔・亨克是个四十五岁的职业官员,当时在柏林工作,一九三五年入党。 亨克在情报部门内部建立他的中心,也许是作为一种伪装。名称叫做情报三处,情报一处和二处,以及后来的四处到十五处,以对外宣传的方式发情报。以后亨克到处建立获取情报的据点。有时他从柏林派人出去;有时他利用手边的人。每个据点的头目都是德国在那个国家里的使馆人员。他们雇用德国报刊或通讯社的记者、商人、当地德国居民等作情报员。亨克禁止“积极的间谍活动……我们要坚持使用合法手段,不要做损害友好关系的事情。我们不能去砸保险箱或偷窃外交邮袋!”这种禁令可能违反里宾特洛甫的愿望。情报员的目的与其说是搜集具体情报,不如说是笼统报告对某个国家的感受,它的政府的稳定程度以及关键人物的可靠性。 亨克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使这种机构运转起来了。 使馆负责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竞争机构,但是他们大多数并不提出抗议,特别是因为他们能够阅读这些报告,虽然他们不能修改或扣留它们。党卫队保安处则比较难对付了,有一次它真的逮捕了情报三处的几个情报员。情报三处附属于外交机构,这就产生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它只能在德国的盟国和中立国进行活动,而这样的国家大多数在欧洲,虽然它确实有一个情报员在上海,另外还有一些情报员在南美。它的活动重点主要在巴尔干半岛各国。 情报三处的每一个据点的头头用信封将报告邮寄到柏林,信封上写明亨克亲启。在柏林,他的工作人员――只有两个官员和三、四个办事员――对这些报告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送给国务秘书,里宾特洛甫,或者有关的机构。里宾特洛甫将其中的大约百分之五送呈希特勒。例如,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希特勒收到两份情报三处的报告,一份是关于伊朗的政治和军事局势的,一份是关于埃及局势的。 这样的报告有时有错误,有时不准确。德国和意大利在南斯拉夫扶植的克罗地亚傀儡共和国里,有情报三处的一个特务,他指出有几个部长是“亲意大利的”。在伊拉克的一个情报三处的人宣称,伊拉克首都的形势对德国来说并不危急――四天后亲轴心国的内阁垮台并逃跑了。在土耳其的一个情报员报告说,英国和苏联对伊朗的占领,已经在有影响的土耳其人士中间“引起了惊慌”。紧接着的三页里也充满了同样详细的新闻材料。 一九四三年,亨克被
相关推荐:
笔下丹青
带着警花闯三国
快穿之落叶无生
不许笑之重生大明
亲爱的
山村养鸡大亨
14号街灯
哑巴狼夫
步步逼婚:洛总强宠复仇妻
首辅掌中娇